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瀟瀟暮雨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母校我想對你說
六一班張思鈺 輔導老師劉書敏
我在二年級的時候就投入了新世紀這個懷抱,自從投入了母校的懷抱,我就從無知變得懂事,從幼稚變得成熟,美麗的校園,是你讓我從膽小變得勇敢,我永遠忘不了這里,這里是我的母校,經(jīng)過了五年的學習生涯,現(xiàn)在即將要畢業(yè)了,將要離開母校了,我的心只缺勇氣了依依不舍之情,飛快的時間讓我們逐漸成長,母校也在不斷的教育著我們,讓我們懂得了人生哲理。
目下這個知識的樂園,無窮的寶藏在等著我們去探索,等著我們去探究知識的奧秘,這美麗的校園,花氣芬芳,蝴蝶飛舞的校園,給我們帶來了幸福,帶來了快樂可。
母校您培育了我五年,我永遠忘不了這美麗的校園,忘不了您對我的栽培。
[關鍵詞] 遠程合作學習;調查研究;教育均衡化;愛生學校
[中圖分類號] G40-03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0008(2010)02―0072―07
一、項目背景和學習活動
(一)項目背景
中國和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遠程教育項目,從1990年起已在中國實施了19年,該項目覆蓋西部經(jīng)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的12個省18個縣。項目運用遠程教育模式,本著性別平等和尊重少數(shù)民族的原則,創(chuàng)建愛生學校和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旨在提高西部學校教育質量和提升其教育能力。遠程合作學習“姊妹學校項目”是中國和聯(lián)合國兒基會遠程教育項目框架內的跨周期子項目,項目以貫徹兒童權利公約和愛生學校的理念為宗旨,在東西部小學間建立“姊妹學?!标P系,以兒童為中心,以計算機和互聯(lián)網(wǎng)為交流學習的主要工具,開展基于主題的校際協(xié)作學習活動,促進中國遠程教育事業(yè)以及東西部基礎教育的均衡化發(fā)展。項目得到了美國花旗集團的資助,由中央電教館和有關省級電教館負責實施,項目第一周期為2004年12月至2007年12月,為期3年。
姊妹學校項目采用校際協(xié)作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的主要特征是共同性、差異性、創(chuàng)造性(或建構性),它可以促進深層學習。即主題的共同性和背景的差異性,使得調查學習結果間差異變得明顯化;同時,由于調查結果的多樣性,更成為學習資源,它促使學生開展深入學習;協(xié)作或合作學習使互聯(lián)網(wǎng)上結集的學習活動結果信息增添了現(xiàn)實感;它還能促進對信息技術的掌握及信息素養(yǎng)的發(fā)展,體驗與人協(xié)作完成工作的快樂、責任感以及同伴意識,發(fā)展學生多方面能力。
(二)“姊妹學校項目”的學習活動
“姊妹學校項目”的學習活動設計遵循三條原則,即項目宗旨、有教育意義、校際協(xié)作學習特征。項目基于ISNet校際協(xié)作學習平臺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展學習活動。在2005年4月至2006年5月開展第一階段學習活動時,考慮到學生是初次接觸遠程合作學習形式,指導組設計了“姊妹學校項目標志(LOGO)設計與評選活動”。這是一項有意義學習活動,不僅設計本身是協(xié)作學習的一種重要形式,而且,協(xié)作設計與創(chuàng)作一個作品,需要眾多認知過程的參與,可以借此促進其發(fā)展。如對作品的“知覺”,可使目標明確化,并且進一步產(chǎn)生向他人學習的機會。因此,自然地向他人敞開胸懷,知覺是一種可以在作業(yè)中區(qū)分不同流派、文化以及時代的能力,它是經(jīng)驗感覺層面的自我覺知,是一種對采用的顏色、元素、圖案、隱喻、比喻、象征進行篩選、區(qū)別、判斷的能力(Winner,1993);“反思”可以對未成品的目標以及為達到最終目標所做出的決定和作品優(yōu)劣進行再認識,可以重新審視自己的作品創(chuàng)作方法和過程,同時也能夠領會他人創(chuàng)作的過程和思路,它能夠促進主動學習、協(xié)作學習和主動參照活動的標準(理念),使兒童們集中精力進行作品創(chuàng)作,進一步啟發(fā)對新作品創(chuàng)作與思考,促進評價能力提高,形成傾向性和批判的眼光,進行自我啟發(fā)和向他人學習的能力;創(chuàng)作常常伴隨著各種“技巧的運用”,以及對目標的追求、發(fā)明、發(fā)表個人觀點等活動,這些是引發(fā)合作學習的基礎和條件;“建構知識”可以體驗藝術家創(chuàng)作過程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項目要求學生們將本項目的宗旨轉換為四個要素:消除數(shù)字鴻溝、創(chuàng)建愛生學校、保障婦女兒童權益、手拉手共同進步,并蘊涵于LOGO創(chuàng)作之中。所以學生們在一種開放輕松環(huán)境中,使用新方法和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來解決問題,這不但是一項有趣的活動,能促進深層學習,還可以進一步理解其隱含的意義,又是一項有意義的學習活動。
第一階段還包括其他八個主題的校本綜合實踐活動:行的探索――各地交通狀況的調查;追源溯源,探尋民居;走近魯迅;童話世界――聽童話、讀童話、講童話、寫童話、畫童話、演童話、評童話;等等。第二階段于2006年9月到2007年7月期間以“愛生學校建設”為主題,開展“超級班會”、“描繪我心中的愛生學?!钡刃kH協(xié)作學習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孩子們以傾聽、講述、溝通和理解的方式,對自己身邊和學校生活中所關心的問題開展討論或辯論,以孩子的眼光和心靈去看待世界。通過這些活動,讓家長、學校、社會來關注和理解兒童;促進學生掌握相關的學科知識,發(fā)展寫作、語言表達和交流的能力;利用信息技術工具進行思考,培養(yǎng)兒童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技能和探究精神,協(xié)商解決創(chuàng)作問題以及身邊經(jīng)常發(fā)生的矛盾和分歧,促成優(yōu)良品質的形成,形成寬容、體諒、傾聽、理解、尊重、平等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增進其對不同文化的了解;貫徹愛生學校理念,培養(yǎng)兒童愛學校、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情感。
提升教育能力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是提升教師教學的能力,因此,該項目另一個目標在于促進項目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項目開展過程中,實施了定期項目教師培訓,開展經(jīng)驗交流,交流活動由校內逐漸擴大到地區(qū)間的經(jīng)驗分享。但最為重要的是,我們期望教師們通過指導校際協(xié)作學習和綜合實踐活動來促進其專業(yè)發(fā)展。
二、調查目的和內容
(一)調查目的
本調查研究的目的,是為了實證項目實施對東西部參與項目的學校教育、教學以及學校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影響,即項目實施給學校帶來了哪些變化?通過這一調查,試圖為我國西部教育發(fā)展以及促進地區(qū)間教育均衡化,提供必要的理論依據(jù)和實踐經(jīng)驗。
(二)調查概要
1.調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方式,樣本來自參與項目的學校,包括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佛山市;上海市;安徽省合肥市、蕪湖市;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羅城縣、靖西縣、隆林縣、隆安縣;重慶市、重慶市石柱縣、武隆縣;四川省成都市、綿陽市、蒼溪縣;甘肅省平?jīng)鍪械?9所小學。其中,基線調查于2005年4月實施,終期問卷調查于2007年9月實施。在79所學校發(fā)放校長調查問卷,回收問卷79份,回收率100%,無效問卷3份,有效率96%;對每所學校平均8名教師、總計大約610名指導教師發(fā)放結構型調查問卷,教師問卷通過郵寄方式回收,回收教師調查問卷總計638份,其中有效問卷610份,無效問卷28份,有效率為96.8%。針對項目學校參與項目活動所有學生進行調查,其中3所學校因故沒有全程參與項目,因此不在統(tǒng)計范圍,回收學生問卷共2592份,其中有效問卷2435份,有效率為94%。有效問卷中,西部學校(項目學校)占62.8%,東部學校(合作伙伴學校)占37.2%;被調查學生男女生比例基本一致,分別占52%和48%;漢族學生居多,占61.9%,壯族占19.5%;其余的還有土家族、回族、蒙古族、仫老族。學生主要來自五年級和六年級,分別占了33.8%和59.1%;其余為三、四年級、初中一年級的學生(終期調查時已升學至初中),占7.1%。所有問卷均采用無記名回答方式。
2.調查內容
對校長的調查內容包括:學校概況,ICT基礎設施建設情況,參與項目人員與經(jīng)費投入情況,校本教師培訓情況,項目對學校的影響,還有委托調查內容,如學生家長對項目的態(tài)度。教師調查的重點是要確定指導該類項目需要哪些指導技能?這些技能是否掌握或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觀念的變化等問題,首先預測遠程合作學習指導技能可分為八個維度,將問卷分成30個二級指標項,包含41道題,其中26道題與教師指導技能有關,其余15道題與項目有關,除了最后一道問答題,其余均為選擇題。對學生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學生基本情況,計算機技能與信息素養(yǎng),合作學習意識與技能,自我管理,寫作能力,收獲與困難等。
調查內容的問答方法分為兩類:一類是選擇回答,采用四點量表的等級“2,1,-1,-2”,如:“總是(2)、經(jīng)常(1)、偶爾(-1)、從不(-2)”;另一類是采用多項選擇題,如:“你在組織學生開展協(xié)作學習進行分組時采用哪些分組方式?A.自由組合,B.異質分組,C.同質分組,D.性別搭配,E.不清楚?!痹陧椖繉W校發(fā)放20份問卷,進行先行測試,根據(jù)測試結果對問卷中模糊及難以回答問題進行了修正,并進行了相應增刪。
3.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
對回收的基線和終期評估調查問卷,采用MS Office Excel 2003 和SPSS V11.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步驟如下(1~4);同時,基線和終期評估調查采用了總體調查,但由于項目開展期間項目學校的增加,使得基線和終期調查問卷數(shù)量不一致。為此,本研究對回收的基線和終期調查問卷采用百分比進行比較。具體方法如下:
(1)對基線和終期調查問卷的單項與多項選擇題部分,以各個項目選項為基數(shù)進行頻數(shù)統(tǒng)計,以得出總體的分布狀態(tài);
(2)對基線和終期調查問卷均采用等級量表方式設計單項選擇題,對各個單項選中的百分比而非總體數(shù)量進行比較,同時計算得分率,以得出總體傾向性;
(3)對610份教師問卷調查結果的數(shù)據(jù)一分為二,進行探索性與驗證性因子分析;
(4)對終期調查問卷的問答題做質性數(shù)據(jù)分析。
另外,在對結果進行解釋時,需要用到訪談資料,但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在結論中引用釋義訪談結論而省略其分析結果;但對實地走訪得到的觀察數(shù)據(jù)、訪談筆記及錄音等質性資料主要進行了以下處理:①對質性資料進行描述性解釋,包括將觀察數(shù)據(jù)進行重新闡釋,記錄了訪談錄音的要點;②建構類屬;③歸納類目,得出結論。
三、調查結果與支持數(shù)據(jù)
(一)項目對學生的影響
1.關于《兒童權利公約》
終期調查有14%的學生認為自己非常了解,部分了解的學生占72%,完全不了解的學生僅占14%。而基線調研時有40%的學生完全不了解。
2.關于學生信息素養(yǎng)和計算機技能、消除東西部數(shù)字鴻溝
按照每周項目活動實際所用網(wǎng)上學習時間,對學生網(wǎng)上學習停留時間以“少于1小時、3個小時內、3個小時以上”三個等級進行分類,并進行比較時發(fā)現(xiàn):有45%(基線期8%)的學生上網(wǎng)時間為3小時/每周,這與學習活動所需時間吻合;有32%(基線期70%)的學生上網(wǎng)時間少于1小時;23%(基線期22%)的學生上網(wǎng)時間超過3小時。對“上網(wǎng)做什么”選項進行統(tǒng)計時發(fā)現(xiàn),有48%學生“搜索學習資料”,18%學生“上平臺討論和發(fā)帖”,10%的學生上網(wǎng)“認識新朋友”,而只有18%“上網(wǎng)玩游戲或隨意瀏覽”,說明大部分學生在開展項目學習期間利用計算機是為了開展或進行學習。
作為“消除數(shù)字鴻溝”調查指標之一的互聯(lián)網(wǎng)采納與使用情況,上述數(shù)據(jù)顯示,東西部學生每周少于1小時上網(wǎng)的學生占32%,而基線調查時少于1小時和從來沒有用過互聯(lián)網(wǎng)的學生占了70%。說明學生使用電腦和上網(wǎng)時間明顯增多。同時數(shù)據(jù)也顯示,有約50%的學生通常是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來搜索學習資源。
表征是否“消除數(shù)字鴻溝”另一指標是學生的計算機操作技能,根據(jù)上表1得知,東西部學生在6項次級技能中“S1、S2、S3、S4、S5”五項次級技能在終期的各項得分率Fi均大于“0”,而且“S4:上網(wǎng)搜索”遠遠大于“0”,表明這五項技能非常熟練。并且,上述5項次級技能終期得分率均大于基線調查得分率,這說明該5項技能具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S1、S2、S3、S4有明顯提高,S5有提高;不同的是,S6雖有提高但仍有2/3的學生不會或不熟悉做網(wǎng)頁。
當問到“經(jīng)常從哪些媒體獲取學習所需資料”時,如圖1基線和終期調查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對比結果所示,學生搜索信息方式有所變化:從依賴報刊雜志和電視逐漸轉向依賴互聯(lián)網(wǎng)和圖書館;特別是對互聯(lián)網(wǎng)的依賴顯著增加,達到80%。大部分學生會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解決學習中的問題,這說明學生開始體會到了互聯(lián)網(wǎng)給學習帶來的便利性。圖2顯示,“總是”和“經(jīng)?!睂λ鸭叫畔⑦M行分類和整理的學生逐漸增加達到59%;更多的學生養(yǎng)成了對信息進行分類整理的習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調查統(tǒng)計顯示,只有28%的學生“總是”和“經(jīng)常”標明引用信息的出處,與基線期的22%相比,變化不明顯。
3.關于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與技能
如表2所示,基線調查和終期調查數(shù)據(jù)對比結果顯示,合作學習意識與技能的所有次級指標C1~C9在終期的各項得分率Fi均大于“0”;其中“C1、C4、C5、C6、C7、C8、C9”先后對比結果顯示有所提高;“C2、C3”前后無變化,表明“聽取他人建議、發(fā)表個人意見”的技能和態(tài)度在平時交往中已經(jīng)形成,且可以應用于不同情境;“C10:尋求小組以外的人參與小組的討論”前測分值比后側大,在對照訪談記錄時得知:熟悉合作學習方式后,伙伴們逐漸地能夠自行解決小組內的問題,因此請求外援的比率開始降低。
圖3顯示,基線調查和終期調查數(shù)據(jù)對比結果顯示,在小組合作中,如果自己的意見與他人的相沖突,學生的解決辦法中“堅持自己的意見從不讓步”、“請他人仲裁”、“妥協(xié)”分別從基線期至終期減少6%、7%、3%,而“與對方協(xié)商尋找解決沖突方法”從基線期至終期卻增加22%,顯示出學生開始轉向與對方協(xié)商尋找解決沖突方法,這說明學生對沖突的處理變得更為理智,更加注重小組合作中的協(xié)調。
4.關于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如圖4所示,77.4%的學生認同該項目的實施促進了自己在學習以及參與決策過程中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這是由于“對話與合作是促進自我管理的基礎”(Senge, 1990),學生通過合作、交流,促進了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能力的發(fā)展。
5.關于學生的寫作能力
通過對ISNet論壇中學生的作文、感想、發(fā)表的記事、見聞等各種文體進行統(tǒng)計后發(fā)現(xiàn),有57%的學生“總是”、“經(jīng)?!本毠P,練筆次數(shù)逐年增多。另外,如表3所示,有超過50%和接近40%學生認同在想象力、修辭手法、修改能力、寫作興趣與自信心方面的進步。
6.東西部學生能力變化的比較
圖5的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46.2%的學生認為計算機技能提高最大,其次是與人交往的能力和寫作能力。有24.9%的學生認為活動激發(fā)了自己的學習興趣,而認為開闊了視野、交到了好朋友的比例相當,分別占18.4%和16.6%。
項目學校學生認為獲益最大的依次是計算機技能、寫作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學習興趣、開闊視野、交到好朋友、提高學習成績等;合作伙伴學校學生認為提高最大的依次是與人交往的能力、計算機技能、寫作能力、開闊視野、交到好朋友、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成績。這可能是西部欠發(fā)達地區(qū)的學校,由于經(jīng)濟條件所限,學生們很少接觸電腦和互聯(lián)網(wǎng),計算機技能相對薄弱,但有更多的時間與同伴面對面交流,因此感覺通過參與本項目,在計算機技能方面有較大收益。而合作學?;A設施完備,用電腦和互聯(lián)網(wǎng)時間比西部學校多,但與人交往上比西部學校少,因此,相對而言,他們感覺在與人交往能力方面收益良多。
(二)項目對教師的影響
1.關于指導遠程合作學習所需的技能
將610份教師問卷調查結果的數(shù)據(jù)一分為二,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驗證性因子分析。第一次因子旋轉無法對因子進行解釋,因此對因子進行重新歸類,將其指定為八個因素,進行極大方差旋轉。
由表4可以看出,各個因子提取的方差量都大于0.6,其他因子所解釋的方差量不足40%,因此提取八個因素是合理的。通過分析和對因子的解釋,得出以下的假設,即教師在指導遠程合作學習這一活動過程中,必需具備以下幾種技能:設計技能、組織管理技能、協(xié)調技能、預測技能、幫助學習技能、溝通交流技能、教育技術能力、評價反思技能。
另外,使用LISREL8.53軟件對一分為二的另一半數(shù)據(jù)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把遠程合作學習中教師的指導技能看成是八因素結構模型,通過得到的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其RMSEA近似均方根誤差大于0.05而小于0.08,是不錯的擬合,其他的各項指標值也屬于擬合較好的狀態(tài)??梢?八因素模型是比較理想的教師指導技能內容模型。
探索性因子分析研究表明,遠程合作學習中教師指導技能的內容結構是比較清晰的,主要包括八個因素。驗證性因子分析的結果(見表5)支持了探索性因子分析的這一構想,并且證明了研究者的假設。因此,本研究提出的假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驗證。
2.關于遠程合作學習指導技能的發(fā)展
通過對終期問卷數(shù)據(jù)中每個維度對應的各個題項分別進行得分率計算,如表6統(tǒng)計結果顯示,每個維度的得分率均大于2.0(2.0為最大值的平均值)且接近3,說明每個維度的整體傾向性比較高。由此認為,教師的設計、組織管理、協(xié)調、預測、幫助學習、溝通交流、教育技術、評價反思等技能有了明顯的提高。
3.關于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
當問到“你與東部學校教師交流時,最希望得到的信息是哪些?請按照重要度進行排序”時,前期基線和終期調查內容發(fā)生了細微的變化,這引起了調查者的注意,如表7所示。雖然調查的信息內容相同,但“交流學生學習規(guī)律特征等信息”在終期上升一級至第二重要級別。在與訪談結果進行對比的基礎上,調查者認為,在基線期間,西部學校的教師們在與教育發(fā)達的東部學校教師進行交流時,更多地是索求教學資源以充實自己現(xiàn)有的教學而維持現(xiàn)狀;而在項目開展期間以及接近終期,這些教師們更多地開始關注學生,既關注具有共性的學習信息,據(jù)此想要開展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學。這一轉變表明,教師已經(jīng)開始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范式,開始有了根據(jù)新范式革新自己教學的愿望。
(三)項目對學校的影響
1.社會對項目的態(tài)度
圖5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項目開展過程中,作為社會代表的學生家長有47%的人非常支持學生參與項目活動,認為參與項目能形成學生多方面的素質;還有48%的家長則表示比較支持學生參與該項活動,但前提是不能影響孩子的學業(yè)。
2.校長對項目的態(tài)度
圖6 所示,59%的校長認為,該項目效果非常好、非常有意義;而6%的校長則認為,開展項目以來學校沒有明顯變化和實質性效果。當問及“姊妹學校項目”給本校帶來的實質影響是什么時,如圖7所示,校長們指出,它擴大了學校的影響,增加了與先進校交流的機會;培養(yǎng)了一批既能教學又能開展教學科研的教師;項目改善了師生、生生之間的關系,同時也引入了許多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大多數(shù)校長還表示,項目促進了學生的身心變化,豐富了學校的文化生活,增加了參與、體驗、實踐的機會,改善校園文化環(huán)境,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學習活動。
四、結論
在中國,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全國性遠程合作學習開展的歷史前后還不到10年,特別是將中國的經(jīng)濟、教育發(fā)達地區(qū)與欠發(fā)達地區(qū)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聯(lián)結起來開展學習才剛剛起步。在遠程合作學習“姊妹學校項目”開展過程中,教師們相互交換實踐經(jīng)驗,共同探討教育教學改革的問題并相互促進本地教育的發(fā)展,借此提升了教育的能力;學生們通過活動相互認識,結交更多的朋友,開闊視野,共享教育改革的成果,這是本項目的主要目的和收獲。
項目開展后3年來,遠程合作學習“姊妹學校項目”引入學校,融入課程與教學,影響著師生,為東西部學校教育帶來了學習內容的變革,教與學形式的變革,以及學校文化的變革,它改變了學生,改變了教師,也改變了學校。
(一)遠程合作學習“姊妹學校項目”改變了學生
我們在走訪項目學校時看到和聽到了老師和兒童們經(jīng)常談起,活動拉近了兒童與教師、兒童之間距離,增進了相互的了解和友誼。項目的實施改變了中國傳統(tǒng)教育中“師道尊嚴”的狀況,改善了師生關系,校園里課堂中真正建立了一種平等、相互尊重的和諧關系。在這種環(huán)境下,學生們也因為有了更多作出有意義選擇的機會,而變得更為自律和理性。另外,在項目與伙伴學校中我們還看到,由于對愛生理念的進一步理解,教師也改變了以往親情式關愛學生的方式。她們更多的是通過與項目專家合作設計各種不同形式的學習活動讓兒童去做,鼓勵他們大膽地去嘗試,使他們感到我行、我能行。這種潛移默化的反復訓練,漸漸地鼓舞著兒童建立起自信。因此,我們認為,改變學生不但需要教育,還需要訓育。通過3年的“姊妹學校項目”的實踐證明:在我國要想改變學生,必須為兒童營造寬松、民主、相互尊重的環(huán)境和氛圍,提供開放的主體性地參與學習與進行思考的機會,培養(yǎng)兒童傾聽他人建議并理性地組織自己的觀點,積極地進行表達或發(fā)表主張的能力。
(二)遠程合作學習“姊妹學校項目”改變了教學
正如調查結果所顯示的,要想改變教師首先要改變教師的教學信念,要想改變教學信念就必須要改變體現(xiàn)這些信念的概念。因為教師中的這些概念有些是迷思概念。比如,一些教師認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需要同時采用與班級內學生數(shù)目相同的教學方法,她們認為一名教師不可能開展這類教學。但實際上,學生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征,并非百人百色,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實際上是考慮到學生已有知識狀況而開展的教學。因此,改變教學理念,需要逐步改變體現(xiàn)理念的教師中的迷思概念。
另外,改變教學還需要改變教學范式,改變教學常規(guī),采用新模式。在項目學校中很多教師們開始向合作學校教師學習新教學模式,并征詢在采用這些模式開展教學中遇到問題和解決辦法。如,從上述調查結果看出,教師們由關注教學資源,發(fā)展到開始關注學生。這是真正的教學理念的轉變,它必將發(fā)展成為教學范式的轉變。這種做法在項目學校中已經(jīng)形成了氛圍,并深深扎根在教學實踐之中。
在走訪中。我們高興地看到,通過3年的努力,眾多的教師逐漸獲得了教學設計技能,并開始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運用這一技能提高教學質量。她們通過研究學生,將教學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之上,從而開發(fā)出有效教學,真正實現(xiàn)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提升了教學能力。同時,項目學校教師們的這些成功事例,鼓舞了項目學校里的其他教師。在2007 年9 月項目組專家走訪中我們了解到,更多的教師開始模仿這些模式,并成功地整合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項目的影響開始逐漸擴大到其他教師甚至是其它學校。因此,要想改變教學,各學科教師必須積極將信息技術和合作學習融入課程與教學,從根本上改變教學方法,為課堂注入生機和活力,營造民主氛圍,激發(fā)學習動機,實現(xiàn)主體性參與的教學,不讓一個兒童掉隊。
(三)遠程合作學習“姊妹學校項目”改變了學校文化
在一些項目學校,3年來學校以及教師具備了相當自主的環(huán)境,學校借助項目彰顯權益,創(chuàng)造了多樣化校園文化;教師們借助信息技術彰顯權益,為自己和學生帶來了多樣化教與學的方式。她們以學科為推動單位積極主動地將信息技術融入課程與教學,進而提供了一部分正規(guī)課程的修訂信息,帶動了新課程的貫徹和實施,帶動了評價方法的轉變和教學內容的更新。
項目學校成功經(jīng)驗證明,學校必須改變課程內容繁重現(xiàn)狀,重整課程與教學內容以減少大量重復性練習。因為“練習只會造就更多的練習”,它并不能改變學生學習的質量,所以需要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提供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和氛圍,留給學生更多的時間用于進行反思,以提升學習的質量。另外,項目學校的實踐經(jīng)驗告訴我們,學校在利用信息技術提高課程實施質量與教學效果時,必須發(fā)揮教師主體作用,只有將年輕教師信息技術優(yōu)勢與老教師豐富教學經(jīng)驗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產(chǎn)生效果,才能真正使信息技術成為教育發(fā)展的推動力量。
在2007 年6 月“姊妹學校項目蘭州匯報會”上,以及在調查與走訪當中我們也看到,由于合作學習帶來的民主與和諧,師生、生生之間關系的改善所帶來的承認、成就感和自信,結交新朋友所帶來的喜悅和滿足感,學校文化發(fā)生巨大的變化,很多項目學校和合作伙伴學校的辦學方針開始扎根于愛生理念所培育的土壤之中。不僅項目學校和合作伙伴學校如此,這種氛圍也開始影響到周邊學校和社區(qū)。值得一提的是,面向國外150 多國家發(fā)行的英文報紙《China Daily》,于2006 年3 月29 日報道了“追源溯源,探尋民居”這一主題學習活動的成果,肯定了該項目在從老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向學生為中心的模式轉變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6 年5 月1 日《China Daily》再次報道了“童話世界”主題學習活動的成果,肯定了該活動能夠使學生更好地了解不同的文化、生活方式和價值體系,能讓不同文化的孩子走到一起,該篇報道也發(fā)表在美國紐約著名的《Women’s Feature Service》報紙上。同時,《中國婦女報》也報道了同樣的內容。這些都是社會對本項目的積極肯定。
[參考文獻]
[1]Winner,E..Arts PROPEL:An Introductory Handbook[M],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and the Pre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1993.
[2]Senge,P..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M]. New York: Doubleday,1990.
[3]Tales from a land far, far away[DB/OL]. chinadaily.省略/cndy/2006-05/01/ content_581618.Htm [C2006-05-04].
[4]Rong Jiaojiao.Life Skills through Fairy Tales[DB/OL]. 省略/wfs5/wfs599.Htm(Women’s Feature Service,Society.April 23, 2006).
[5]Rong Jiaojiao.Bridge Over the Digital Divide[DB/OL].省略/English/e2006/e200606/p34.htm [2006-05-04].省略);王吉慶,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院課程所,教授,研究方向:計算機教育應用;鄭大偉,中央電教館處長,副研究員,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李賀,中央電教館主任科員,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王珠珠,中央電教館副館長,研究員,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魯文娟,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教育中的認知與技術;胡朝紅,廣東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教育中的認知與技術;車偉堅,廣東建設職業(yè)技術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教育中的認知與技術;林書兵,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教育中的認知與技術。
The Effect Analysis of the Distance Cooperative Learning Project on Schooling
Xu Xiaodong1, Wang Jiqing2, Zheng Dawei3, Li He3, Wang Zhuzhu3, Lu Wenjuan4,
Hu Chaohong5, Che Weijian6 & Lin Shubin7
(1.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Lab, College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2.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3.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Beijing 100031; 4.Guangdong Radio & TV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91; 5.Guangdong Polytechnic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20; 6.Guangdong Construction Vocat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50; 7. School of Literatur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Zhuhai College, Zhuhai Guangdong 519085)
【Abstract】 Taking 79 primary schools in east and west China which participated in China-UNICEF Distance Education Project Sister-Schools Project for subjects, this study conducted questionnaire surveys to find out the impact which the project had made on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teachers and students, by the method of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The final positiv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Distance Education Cooperative Project Sister-Schools Project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eachers and students, bringing transformations for learning contents, form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school culture, after it was brought into primary schools and integrated into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he 3 years long intervention changed students, teachers, and of course, these primary schools.
“慕課”高校教師機遇挑戰(zhàn)近幾年,風靡全球的“慕課”(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規(guī)模在線開放課程)的興起,在高等教育界掀起一陣狂瀾,甚至有人預言,“慕課”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將給高等教育模式帶來巨變。對此,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線工作者,高校教師要全面審視,正確面對,進而科學應對“慕課”帶來的各種機遇與挑戰(zhàn)。
一、“慕課”解讀
“慕課”是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和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將傳統(tǒng)的高等教育活動從課堂教學轉移至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以便讓更多的學習者借助此平臺進行自由學習。與常規(guī)的學習活動不同,它不受時間、地點形式的限制,只要連接任何通訊手段,均可以實現(xiàn)在線虛擬課堂學?;顒印:喍灾?,“慕課”就是借用現(xiàn)代科技實施教學的一種手段。
“慕課”作為網(wǎng)絡遠程教育與視頻課程不斷進化的最新產(chǎn)物,實現(xiàn)了課堂教學、學習過程、師生與生生的及時指導與互動、效果監(jiān)測等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在線呈現(xiàn),其教學資源優(yōu)勢得以顯現(xiàn)。
第一,教學內容豐富優(yōu)質,突破了傳統(tǒng)教學內容的邊界。
各大加入“慕課”聯(lián)盟的國內外高校以團隊分工合作的形式,打造優(yōu)質的在線網(wǎng)絡課程,使得知識可以被大眾迅速和免費獲得,其教學內容的多樣性與豐富性確保學習者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課程,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滿足學習者的個性化發(fā)展需要。此外,因其優(yōu)質課程資源優(yōu)勢,相同內容由不同教師團隊以不同方式打造,學習者則會在學習過程中加以選擇,最終加速優(yōu)質課程資源的生成與更新。
第二,教學形式靈活自主,有效提高了教學效率。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學習者從不同地點匯集至同一地點,參與以教師為主體的實時課堂教學模式。而“慕課”模式下,學習者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只要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匯聚于同一虛擬教學空間即可進行學習。其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等各種信息技術手段發(fā)出課程信息,全球各地的學習者則在同一時間瞬間接收到此信息,進而實現(xiàn)知識的傳遞。此外,由于網(wǎng)絡技術的全面應用,“慕課”的課堂效果較傳統(tǒng)課堂更為詳細、逼真、生動、靈活,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在線教學效率。
第三,教學觀念轉變,重心由教師“教”向學生“學”轉變。
“慕課”進入高等教育領域,迫使人們不得不接受一種現(xiàn)實,即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將向網(wǎng)絡化等多種形式的疊加型教學轉變,人工教學方式逐漸向智能化教學管理模式轉變,個體學習模式向團隊與個性學習相結合模式轉變。教學的重心不再是教師的“講”,而是進一步實現(xiàn)以學生“學”為主,在線師生指導、生生互動為形式的學習模式。
二、“慕課”帶給高校教師的機遇
首先,“慕課”盛行,能有效促進高校教師主動思索教師角色定位,從而改進教學理念。
隨著“慕課”的引進,高校教師直接感受到新型教學模式的資源優(yōu)勢與沖擊,教師原有的“一言堂”的權威地位得以改變。教與學的重心轉換,這就促使高校教師充分認識和理解“慕課”帶來的課程資源優(yōu)勢,進而加以合理利用,從教學思想上實現(xiàn)教師從臺前到幕后的理性認識,從教學實踐上實現(xiàn)以生為主,教師引導為輔的教學轉變。
其次,開發(fā)利用“慕課”資源優(yōu)勢,增強教學的時效性。
“慕課”打破了傳統(tǒng)課堂教學“滿堂灌”的教師自導自演的課堂組織形式,使得教師在設計教學時從知識和學生兩個契合點出發(fā),以學生為主線,充分考慮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課堂組織形式,盡力實現(xiàn)學生“在場”學習。對于課程評價,在線評價和師生、生生在線互動交流相結合,教與學形成良性互動,及時發(fā)現(xiàn)和解答教與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有效增強教學的實效性。
再次,“慕課”沖擊下,高校教師的綜合素質得以提升,從而推動高等教育改革。
“慕課”資源的開放性和共享性打破了時空限制,實現(xiàn)了高等教育資源在更廣闊范圍內的流通。借鑒其優(yōu)勢教學形式和團隊合作分工形式打造,課程內容的教與授將由更為優(yōu)秀的教師進行講授,而普通教師則在團隊中起到輔助作用,從而激勵高校教師更為客觀地應對,利用“慕課”平臺,加強自身教學素質和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從根本上推動教學發(fā)展,實現(xiàn)高等教育改革的有效進行。
三、“慕課”帶給高校教師的挑戰(zhàn)
從某種意義上講,“慕課”這種新型的網(wǎng)絡教育模式在波及全球中不斷發(fā)展演變和在中國的落地生根,這一過程中存在的不確定和未知,對于一線教學的工作者而言必然存在更多的挑戰(zhàn)??傮w而言,對于國內高校教師帶來的挑戰(zhàn),主要存在于如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順應時展要求,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教學改革的自覺性。
“慕課”的引進與推行,勢必要改變原有的高校教育模式,首當其沖的是對于高校教師原有話語權威性的挑戰(zhàn),學習者不再拘泥于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主講的形式,而是在借助于網(wǎng)絡在線精品課堂進行部分或全部了解的前提下進行學習與反思,教師的主要角色進而由知識的主動灌輸者變?yōu)閷W習者的答疑解惑的引導者和合作者。此外,優(yōu)質的“慕課”資源均由團隊集體打造,而非傳統(tǒng)的教師個人基于自身的知識和經(jīng)驗所形成,這就對高校教師的各方面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那些長期從事與習慣于傳統(tǒng)教學的教師而言,需要及時轉變教育觀念和自身角色,以適應教學改革的大趨勢。
另一方面,利用和發(fā)揮“慕課”資源優(yōu)勢,調整教學方式,提高學習者的自主性。
由于“慕課”資源的豐富性與自由性,全球范圍內的在線學習內容得到全球學習者的自由獲得,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此背景下的學習者要具備高度的學習自主性與能動性,能有效控制自我學習行為,從而實現(xiàn)教學目標。對此,面對全球范圍內的優(yōu)質的慕課資源沖擊,高校教師應積極應對,開展新的教育理念研究,開發(fā)新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實現(xiàn)教與學的方式多元化,在學科界限越來越模糊的資源優(yōu)勢中,注重教師知識更新、教學水平提高,從而在加強師生互動環(huán)節(jié)中有效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的方向,解決其中的問題,以最終提高學習者自主和自覺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秦朝暉,何云峰.發(fā)揮“慕課”資源優(yōu)勢破解公共基礎課教學困境[J].中國高等教育,2014,(11).
母校我想對你說
六一班張思鈺 輔導老師劉書敏
我在二年級的時候就投入了新世紀這個懷抱,自從投入了母校的懷抱,我就從無知變得懂事,從幼稚變得成熟,美麗的校園,是你讓我從膽小變得勇敢,我永遠忘不了這里,這里是我的母校,經(jīng)過了五年的學習生涯,現(xiàn)在即將要畢業(yè)了,將要離開母校了,我的心只缺勇氣了依依不舍之情,飛快的時間讓我們逐漸成長,母校也在不斷的教育著我們,讓我們懂得了人生哲理。
目下這個知識的樂園,無窮的寶藏在等著我們去探索,等著我們去探究知識的奧秘,這美麗的校園,花氣芬芳,蝴蝶飛舞的校園,給我們帶來了幸福,帶來了快樂可。
母校您培育了我五年,我永遠忘不了這美麗的校園,忘不了您對我的栽培。
關鍵詞:學校體育 健美樂 目標
1 目標
目標常指人們想要達到的境地或標準。制定目標時所關心的問題,一是目標明確,二是這個目標能不能達到。否則,“目標”對人們就會失去吸引力,導致達成目標的行動不積極或根本無行動。因此,最佳目標應該既是未來想要達到的,也是可以達成的,并且是很有吸引力和極其現(xiàn)實的。
2 學校體育目標效果回顧與分析
回顧我國學校教育以實施德、智、體、美等多方面教育,培養(yǎng)適應社會需要的全面發(fā)展人才為目標。這里的“體”主要是指“身體”,“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而德知皆寄于體,無體是無德智也”。強調在學生實施體育方面教育,就應追求體育知識技術技能的傳授和掌握,在運動競技沖出下,甚至提出要求達到某種程度的運動技術水平。這對于不以體育為職業(yè)的絕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顯然是不需要;也是作為以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為主的廣大學生,在時間和精力上不可能做得到的?,F(xiàn)實生活中也幾乎沒有人用從小學到大學都曾學習過的跳高、跳遠、推鉛球等體育技能去堅持鍛煉身體,也是極好的反證。而后者,則從生物學角度出發(fā),認為“生命在于運動”,體育是以身體運動是以身體運動為基本手段的教育,就應該強調以身體之運動來鍛煉身體,增強體質。于是認定“增強體質”就是學校體育的根本目標。這一目標的確立似乎抓住了人們希望體質好的心理特點,好象可以由此激勵學生們積極投入體育學習。然幾十年過去了,其結果很不理想。這是因為人們體質強弱,并非全是“后天”獲得的,也不是依靠“后天”中某一因素可以達成的。教育學著作中多有揭示,人們身心發(fā)展受遺傳、環(huán)境體育三因素影響。認為遺傳因素是身心發(fā)展的物質前提,環(huán)境因素在人的發(fā)展中起決定作用,教育因素起著主導作用;只有當三因素相互滲透、轉化,構成整體后同時合理有效地施加于人體,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體育鍛煉顯然只是其中一個因素,在學校它雖較之文、教、外語等學科對于人體的影響有其獨特作用,但這種作用只有在其它因素等同,體育鍛煉合理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發(fā)生。而其它因素決非學校、學校體育乃至體育教師們能夠保證辦到或可有效加以控制的。這里過分夸大體育的作用,認定“體育運動就一定能夠增強體質”或“增強體質就只有依靠體育鍛煉”,顯然是以偏概全、缺乏科學的態(tài)度。如同應辯證地看待“生命在于運動”一樣,不合理的超負荷身體運動、人體在反關節(jié)運動、生活極度困難的大強度體育運動等等,都只會損害人體健康,甚至加速人的死亡。況且迄今為止,在我國現(xiàn)有條件下,還沒有一所學校能夠保證在校學生每天有一小時體育鍛煉,即在連是否合理的“運動”也不能保證的情況下,將“增強體質”作為學校體育的目的,顯然只是一種典型的主觀臆想,脫離客觀實際。因而也只能使廣大具體實施學校體育工作的體育教師們,可談而不可及,最終落得“干一輩子學校體育,一輩子勞而無功”。而無收獲的耕耘,無疑又是與市場經(jīng)濟的運作機制大相徑庭的。事實上,全國兩次較大規(guī)模的學生體質測試,揭示絕大多數(shù)學生體質不健壯、體型不勻稱,高考學生體檢完全合格率徘徊在30%-40%之間,就是對“體質目標”的可實現(xiàn)性的一種質疑。由此看來,“技能”、“體質”都不能單獨構成學校體育的目標,是無可非議的。
問題還在于,假定學生掌握了學校規(guī)定的運動技能,身體經(jīng)受了鍛煉,體質也獲得增強,是否即可認定的了學校體育的目標呢?筆者認為若站在國家立場上,就其辦學校的基本要求而言,也許可以認為是學校已遵循黨的教育方針要求,在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人才中做了一些體育工作,使學生有了“載知識之車寓道德之舍”。即所謂實現(xiàn)了學校體育為培養(yǎng)人才服務的宗旨(即人才目標)。但這只能說明學校教育中的一個方面,即社會需要——辦學?!?。另一方面,若站在受教育的對象——學生的立場上,“成才”并非他們學習體育的目標。對在校大學生2380人(其中女生561人)所作有關問卷調查表明,93.25%的學生認為,他們學習體育的目標遠不止于身體經(jīng)受鍛煉和有助于體質增強,而表現(xiàn)為需要更多的參與體育活動的機會,從中獲得健身、娛樂、美感、交往和情趣,以豐富他們的校園生活,對于運動技能學習,98.45%的學生認為,學校應該提供更多的學習內容和機會,但目前絕大多數(shù)內容重復而于今后是無用的,對于體質問題,100%的表示學校是無法保證的,關鍵在于自己養(yǎng)護。他們認為學校生活和追求高質量生活,無論學識才干,還是身體及其鍛煉手段,都必須隨著年齡增長和社會生活條件等各種主、客觀因素的變化而不斷發(fā)生適應性變化。由此看來,學校體育不可能解決學生離校后的問題。盡管目前國內外提出了“終身體育”的問題,但多是站在學校立場上由學校教師們提出來的,很難預料它未來的可行與有效程度。同時這項調查還表明,學生在校學習與其說為了“成才”,不如說是為了生活更為確切,即個人需要——求學——生活。這顯示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致成為不能從根本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個重要原因?,F(xiàn)實中,一些學業(yè)低劣、專業(yè)陳舊落后的畢業(yè)生,在人才市場上明顯失去競爭力,導致“工作無出處,生活無依靠”的客觀事實,使他們更加懂得,在校學習過程實則是他們未來生活一種準備過程,完成學校學業(yè)僅僅只能意味著今后獨立生活的開始。對于他們來說,通過學習獲得更高質量生活能力才是切身需要。這一點既反映了每個家庭父母,每位社會長者之所以要對年輕一代進行教育培養(yǎng)的心理需要,也是人類繁衍社會進步發(fā)展的必然追求。可見,幫助學生獲得高質量生活能力,才是學校體育目標的實質性內容。
3 生活、體育、健美樂
所謂“健”,包括健身、健心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都以“健”來概括。體育利于人的“健”早為有史以來的體育實踐所證實,現(xiàn)實生活中,從美術、美工、美貌到美食、美言、美容、美發(fā)、美語、美談、美意、美感、美稱、美差、美事,大有萬象歸一之勢。一句話,美即生活。人們追求美、創(chuàng)造美,并按照美的要求推動著大干世界萬事萬物的變化發(fā)展。美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它既是人類對未來的一種期盼和希望,也是極為現(xiàn)實的追求目標。而體育萌芽于人類生存發(fā)展需要,成為一種生活的必需品,幾乎無時無處不在頑強地表現(xiàn)為對美的追求,美的創(chuàng)造和美的現(xiàn)實。體育美學揭示,體育中的美主要包括人體美和運動美,它由高度統(tǒng)一和諧的內在美與外在美緊密結合而成。而人體美無論在人體科學,還是在社會文化、藝術創(chuàng)造中,都被公認為美的。最高表現(xiàn)形式,是人類自身追求的崇高目標,也是人類美好生活的物質基礎。不言而喻,“美”既是學校體育的出發(fā)點,也是學校體育必然追求達到的結果?!皹贰?,常指愉快、歡樂、幸福等,似可用“快活”來概括。 “快活”,大致可分為資源型和觀念型兩種。前者以一定物質、金錢為基礎,認為“快活”是生活富裕,有錢之后的事情,因而視“快活”是業(yè)余或多余之事。其實并不盡然。而后者,則以獲得滿足和愉悅為目的。在我國,人們又傳統(tǒng)地把樂與苦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常有“苦——樂”、“樂——樂”、“樂——苦——樂”等幾種表現(xiàn)形式。凡夫俗子能干的事,就是把本來很苦的事,變得快活起來。一個人如果不能從尋常的吃、穿、住、行、學習、工作、休閑等活動找到樂趣,顯然會活得太累??梢?,“快活”如同“健”和“美”,同樣伴隨著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