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岑參代表作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邊塞詩在唐代蔚為大觀,涌現了一批優(yōu)秀的邊塞詩人。唐朝的強盛塑造了高度自信的時代風貌,也使得詩人們有強烈的入世熱情和積極的政治關懷,紛紛前往邊塞,而邊塞的奇異經歷又使他們的詩風有所轉變。本文以岑參為例,談談西出陽關對詩人詩風轉變的影響。
關鍵詞
邊塞詩 西出陽關 岑參 詩風轉變
邊塞詩是唐代詩歌的主要題材,是唐詩當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豐富,藝術性最強的一部分。自初唐開始,邊塞詩在唐朝的逐漸強盛和高度自信的時代風貌中走向繁榮,至盛唐達到邊塞詩的的鼎盛期,涌現出以岑參、高適、王昌齡等為代表的邊塞詩派。邊塞詩派這一說法,不只強調了作為這類詩歌創(chuàng)作主體的詩人人數之多,形成群體,而且還強調這些詩人在精神上有某些共同的時代內容,那就是盛唐詩人對國家、社會的強烈關注,換言之,邊塞詩在盛唐的大盛,反映了士人強烈的入世熱情和積極的政治關懷,以及由此帶來的尚武精神和豪邁意氣。
岑參是唐朝邊塞詩中最富盛名、成就最高的詩人之一,這位大詩人的詩風在出塞前后的變化,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唐朝西出陽關詩人這個群體在出塞后的所見所聞帶給他們的人生以及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故以岑參為例,淺談西出陽關詩人群體的詩風在出塞前后的變化以及發(fā)生這種變化的原因。
岑參的生平和詩歌創(chuàng)作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以兩次出塞為分界線,第一次出塞前為第一個時期,兩次出塞為第二個時期,第二次出塞回歸至去世為第三個階段。岑參詩歌創(chuàng)作最重要也是成就最高的時期顯然是他經歷兩次出塞的第二個時期,從天寶八年至肅宗至德二年。
岑參出身于仕宦家庭,他的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曾官至宰相,父親也兩任州刺史。但岑參幼年喪父,家道衰落,跟著兄長學習。十五歲時,家庭移居嵩山少室。在嵩山少室讀書成長的經歷,使他的早期詩歌中流露出耽于山水、恬然自適的思想情緒,然而出身于中途沒落的仕宦家庭的他,在二十歲后又為重振家聲而積極入世,之后的十年,他為仕途奔走于京洛之間,廣泛交游,為排遣失意之感,又漫游河朔,因而他的早期作品中既有田園山水之作,又有因自身仕途坎坷而作的懷古排遣之作,因而寫景之作與抒懷之作成為岑參早期的代表作。
天寶八年,岑參與當時不少文人一樣走上了投筆從戎的道路,希望可以到邊庭去博取功名。初次出塞,岑參意氣昂揚,對未來充滿著希望,高唱“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初過隴西途中呈宇文判官》)然而詩人畢竟是第一次從軍西征,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常在詩中流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逢入京史》)“渭水東流去,何時到雍州?憑添兩行淚,寄向故園流?!保ā段鬟^渭州,見渭水思秦川》)但在適應了軍旅生活之后,于天寶十三年第二次出塞的岑參胸襟開闊,心情振奮,生活閱歷的更加豐富和視野的更加開闊,讓他寫下了大量氣勢磅礴、雄奇高亢、多彩爛漫的邊塞詩,達到了個人詩歌創(chuàng)作的全盛時期。
岑參的邊塞詩抒發(fā)了自己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歌頌了唐軍愛國將士的愛國主義精神,記述了軍旅生活的種種感受,描寫了西北奇異壯麗的自然風光和生活風貌。他用自己發(fā)達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將他人眼中荒涼單調的邊塞生活描繪得如此豐富多彩。他又用瑰麗的語言、新奇的表現手法,對奇異的大漠風光予以生動的藝術表現,更常常運用奇妙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來描繪眼前的事物,從而制造出奇峭的表達效果,往往出人意表,卻又極為生動傳神,最著名的莫過于那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了。
西域各族獨特的民族風情對好奇的岑參來說也有很大的吸引力,故他的詩作中也有不少關于西部民族生活風情和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的記載,如對西域民族舞蹈之矯健、明快、活潑、俊俏大為贊賞的《田使君沒人如蓮花舞北旋歌》,以及反映各民族間互相交往的《與獨孤漸道別長句兼呈嚴八侍御》。
從岑參的詩作中很容易看出詩人在出塞后,詩風從寫山水的自然靈動和寫懷古的沉郁轉向了寫邊塞風光、軍旅生活、邊庭戰(zhàn)爭的俊、逸、奇、壯、悲。正如明代邊貢《刻岑詩成題其后》中所說,“夫俊也、逸也、奇也、悲也、壯也五者,李杜弗能兼也,而岑詩近焉?!?/p>
【關鍵詞】創(chuàng)作背景 流派
古詩詞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瑰寶,它語言凝練,蘊含情感,意境深遠,內容豐富,充分體現了我國語言文字的魅力,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性情陶冶、審美觀培養(yǎng)的極好教材,更是學生學習語文不可多得的好材料。對初中語文教材里編選的幾十篇“古詩詞曲”,既要遵循初中生的認知規(guī)律,明確古詩詞曲教學的作用,又要緊扣“文學史”這條主線。筆者結合多年中學語文教學實踐,就如何搞好古詩詞教學,淺談如下思考。
一、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品味古詩詞的意境美
古詩詞的意境美是古詩詞教學的重點難點,它既要通過作品的語言對作品內容及情感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又要立足現實聯系學生實際,聯系時代依托整個作品來領悟品味;教師可以讓學生抓住意象,并揣摩意象,展開聯想與想象的翅膀來進行品味意境。同時要把握主人公的處境,做到這些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边@首小令僅僅五句二十八個字,卻寫了九種事物,而九種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諧地納入一個畫面中,從而形成動與靜,明與暗,背景與主體的相互映襯。特別是用“小橋流水人家”的和諧明麗反襯“斷腸在天涯”的凄苦之情,起到了非同尋常的效果,讓學生進入詩詞意境,體會游子思鄉(xiāng)的悲涼心境。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
詩詞作品常常是作者經歷、思想感情的外現。因此,我們賞詩,須先對作者的人生經歷及思想情感有一個較為細致的了解。如:賞讀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女詞人――李清照所作《武陵春》,多數同學賞其詞后并未真正洞悉詞中真意,認為詞中所言之“愁”僅是一個女婦人獨處之閑愁,缺乏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思索。這應是一個理解的誤區(qū),此乃因不詳李清照其人生際遇、情感變化之故所致。李清照(1084―約1151),號易安居士。北宋滅于金、舉朝南渡前生活舒適安定,與丈夫金石考據家趙明誠游于文藝;南渡后,經歷國破家亡的苦難,生活顛沛流離。前期詞作主要反映閨中生活、自然風光和與丈夫的離別相思。后期詞作主要寫亡夫之痛、故國淪喪之悲及傷時念舊的抑郁情懷。北宋滅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來到南方,故鄉(xiāng)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書籍文物被焚毀。建炎三年(1129)丈夫趙明誠病故之后,金人揮兵南侵,李清照為避兵亂而只身各處流亡。紹興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華時寫了這首《武陵春》詞。這時她已經53歲了,經歷了國家敗亡、文物喪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處境凄慘,內心極其悲痛。這首詞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實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感情。學生了解這些后,定不會再將詞中之“愁”僅僅理解為一般之“愁”,這愁緒千絲萬縷,有國破家亡之愁,亦有只身孤苦之愁,也應是兼有綿綿恨意于其中。
所以研賞古詩詞課前,先讓學生收集詩詞作者之人生經歷及其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學生在預習了解之中不但體會了此詩或詞之意,同時亦豐富他們頭腦中對于詩詞作者、歷史背景、社會現象等等的認識了解,成為自身知識的積累,為自己以后再去賞讀該人之作及他人該時期之作打開了方便之門。
三、抓住“格律和流派”
詩詞曲的體裁特點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格律,中國古代詩歌發(fā)展最鮮明的標志就是“格律上的嬗變”。雖然,這不是初中古詩詞教學的重點內容,但就教材為我們選錄的這些不同時代的代表作品來看,著眼點也正在“格律”上。我們還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這幾十篇作品的整體,讓初中學生了解和掌握些簡單的“詩詞格律”知識,以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詩經》的語言以四言為主,到“漢樂府”已初步發(fā)展成了五言詩,通過教材注釋了解了什么叫“漢樂府”。到唐代已經產生了十分成熟的近體詩,講究平仄對仗,用韻:有五律、七律、五絕。五律的代表作有孟浩然的《過故人莊》等,七律的代表作品有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等,五絕的代表作有李白的《秋浦歌》等,七絕的代表作品有王昌齡的《出塞》等。詞的格律常識是什么,教材上基本沒講,教師也可適當補充。宋詞的代表作品有蘇軾的《水調歌頭》,李清照的《入夢令》,辛棄疾的《西江月》。唐詩、宋詞還有流派之分,教材沒有明確要求,為了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培養(yǎng)學習興趣,以有助于學生欣賞這幾十篇作品,教師可以做簡單的介紹。唐詩有邊塞派、山水田園派等,前者的代表作品有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后者的代表作品有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宋詞有豪放派、婉約派等,兩者的代表作品有蘇軾的《赤壁懷古》,李清照的《如夢令》。
四、掌握積累古詩詞的方法,體會誦讀古詩詞的樂趣
古人云:為文之道在于厚積而薄發(fā)。著名學人說過:“古今中外有學問的人,有成就的人,總是十分注意積累的?!笨梢姡e累有多重要。小學生只有熟讀、背誦、摘記大量的古詩詞,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詩詞的精華,得到古詩詞的浸潤,從而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多背古詩詞呢?布魯納認為,學習就是發(fā)現,就是掌握學習方法。我們認為必須在閱讀教學和課外閱讀指導中訓練學生掌握背誦古詩詞的方法。:
(1)表演背誦法。
古詩詞不是無情物,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讓他們在背誦時,加上適當的語氣和動作,邊背誦邊表演,會增進對古詩詞的理解,從而與古詩詞的情感產生共鳴,促使學生背得快,記得牢。
(2)歸類背誦法。
它是根據古詩詞所描繪的景色、或敘述的事件或抒發(fā)的感情等進行分類背誦的一種形式。這樣能促使學生從某種角度上把握古詩詞的脈搏,從而達到流暢記憶的目的。例如,按四季時令進行分類,從《村居》、《春曉》到《所見》、《小池》;從《山行》、《贈劉景文》到《梅花》、《江雪》。學生春游芳草地,夏賞綠荷池,秋飲黃花酒,冬吟白雪詩。朗朗童音背過了燦爛的春天,繽紛的夏天,金色的秋天,絢麗的冬天,大大調動了學生背誦古詩詞的興趣。此外,還可按詩的不同內容,如“愛國”、“送別”、“感恩”等,進行分類背誦,這樣為大量的背誦奠定了基礎。
總之,古詩詞是人類藝術寶庫中的瑰寶,教師一定要重視古詩詞教學,讓學生充分領略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和意境美,給予古詩詞教學更多的時間、空間,并遵循古詩詞教學的規(guī)律,使初中古詩詞教學實F有效,課堂真正由低質走向高效。
【參考文獻】
[1]范娜.試析中學生古詩詞閱讀與鑒賞的“核心素養(yǎng)”[D]. 重慶師范大學 2015
中國古代作家作品
1.先秦作家作品
(1)詩歌——《詩經》與《楚辭》
《詩經》:“詩三百”,第一部詩歌總集,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六義”。與《書經》、《禮》(《周禮》、《儀禮》、《禮記》)、《易經》、《春秋》合稱“五經”。
《楚辭》:收錄屈原等人的作品,“楚辭體”又名“騷體”。代表作《離騷》,第一首長篇政治抒情詩,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
(2)散文——諸子散文和歷史散文
諸子散文:《論語》(后人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專集,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書”)、《墨子》、《孟子》、《荀子》、《韓非子》等。
歷史散文:《春秋》(第一部編年體)、《左傳》(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國語》(第一部國別體)、《戰(zhàn)國策》(《國策》)等。
2.漢代作家作品
(1)賦文——賈誼的《過秦論》
(2)史書——《史記》(開紀傳體之先河,“二十四史”“前四史”)和《漢書》(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3.魏晉南北朝作家作品
(1)詩歌——“三曹”、陶淵明(東晉,第一位田園詩人)和樂府詩雙璧
(2)史書——《三國志》(西晉陳壽)和《后漢書》(南朝范曄)
(3)文學理論——《文心雕龍》(劉勰,第一部文學理論專著)
(4)小說——《世說新語》(劉義慶,第一部筆記體小說集)
4.唐代作家作品
(1)散文——古文運動(“韓柳”)、劉禹錫(字夢得,《陋室銘》)、杜牧(《阿房宮賦》)
(2)詩歌——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階段
初唐:“初唐四杰”和陳子昂。
盛唐:兩個流派(“王孟”為代表田園詩派和高適、岑參、王昌齡等為代表的邊塞詩派。蘇軾贊王維“味摩詰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和兩大詩人(李白、杜甫。杜甫組詩“三吏”、“三別”),另有自號“四明狂客”的賀知章。
中唐:新樂府運動(“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元稹和白居易“元白”,白居易“敘事詩雙璧”(《長恨歌》和《琵琶行》)
晚唐:“小李杜”(杜牧《樊川文集》)。
5.宋代作家作品
(1)散文——唐宋家(歐陽修《六一詩話》,“三蘇”中蘇洵《六國論》)、范仲淹和沈括(《夢溪筆談》,我國第一部科學作品)
(2)詞——婉約派和豪放派
婉約派:北宋有柳永(北宋第一個專業(yè)詞人,《樂章集》)、歐陽修、秦觀,南宋有李清照(易安居士,《漱玉詞》)和姜夔。
豪放派:北宋有蘇軾(開豪放一派)、范仲淹,南宋有辛棄疾(號稼軒,《稼軒長短句》)、陸游和文天祥。
(3)史書——司馬光(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與《史記》一起被譽為“史學雙璧”)
6.元明清作家作品
(1)戲曲——元代有關漢卿(我國戲劇史上最偉大的戲劇家,《竇娥冤》、《救風塵》、《單刀會》)、王實甫(《西廂記》,張生和崔鶯鶯)、馬致遠(雜劇《漢宮秋》、散曲《天凈沙·秋思》),明代有湯顯祖(《牡丹亭》,又稱《還魂記》),清代有孔尚任(《桃花扇》)。
關鍵詞:人教版初中《語文》;古代詩歌;缺失;改進;分配方案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111(2008)10-092-04
作者:周萍,長沙外國語學校教師;湖南,長沙,410007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教是歷來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鬃釉唬骸安粚W詩,無以言。”(《論語?季氏第十六》)自漢武帝時將《詩經》列為“五經”之首后,各種教育讀物無不將詩歌作為重中之重。舊時許多文人無不接受過“柔日讀詩”的嚴格訓練,傳統(tǒng)蒙學中就有《聲律啟蒙》、《唐詩三百首》、《千家詩》等。
現代教育的初中階段(約12~15歲),是人生接受能力最強、記憶力最好的階段。作為現行重要的初中課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語文》,同樣繼承了我國詩歌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全部一百六十九篇課文中,有中國古代詩歌(包含詩、詞、曲)三十首(以下簡稱“正選”)。尤其值得稱道的是,還選取了六十首古代詩歌作為課外背誦(以下簡稱“附選”)。毫無疑問,無論正選還是附選,這總共九十首中國古代詩歌對初中生的語文學習是大有教益的(附帶說明,課文中還有中國現代詩歌和外國詩歌,但非本文論及對象)。所選詩歌無疑都是歷來公認思想意義較深、藝術價值較高的作品。就其可接受性而言,無疑都是歷來流傳較廣的優(yōu)秀篇什。
智者千慮,難免一失。本人以為,人教版初中《語文》的古代詩歌選目仍不無缺失,其主要表現為:時期分布失衡,體裁分布不均,作者分布面偏窄。本文旨在對此三大缺失作出詳細分析后,提出改進選目之我見。
一、時期分布失衡
從三十首正選的時期分布看,春秋前(含春秋)二首,三國一首,晉二首,北朝一首,唐十二首,宋九首,元二首,清一首。顯而易見,過于偏重唐宋,唐占40%,宋占30%,二者合計共占70%。
至于附選,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全部六十首中,漢一首,三國二首,南朝一首,唐三十七首,宋十六首,明二首,清一首。唐占61%強,宋占27%弱,兩者合計占88%。
唐詩宋詞作為一代之文學,雙峰并峙,其高度空前絕后,選目有所側重,誰都無可厚非。問題是現在的比例似乎嚴重失衡。尤其使人不能接受的是,作為與《詩經》并列的我國古代詩歌的兩大源頭之一,“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劉勰《辨騷》)的以屈原《離騷》為代表《楚辭》,竟然一首(或一章)未錄。此外,兩漢四百余年,無論樂府民歌、文人詩歌,不乏名家名作,正選一首未錄,附選僅錄無名氏《漢樂府?長歌行》一首;燦若星河,為唐詩的興盛準備了條件的南朝宋齊梁陳詩歌,正選一首未錄,附選僅錄梁吳均《山中雜詩》一首;北朝除正選錄北方民歌《木蘭詩》外,文人詩一首未錄;隋因歷史太短,一首未錄,情有可原;“開創(chuàng)了詞的初盛局面,而且歷來還被奉為詞的不祧之祖”(吳和熊語,見其《唐五代詞三百首》前言)的唐五代詞,僅錄溫庭筠《望江南》(梳洗罷)一首,“不乏別有情趣的奇花異草和清溪幽澗”(黃天驥語,見羅斯寧選注《遼金元詩三百首》前言)的遼金元詩一首未錄;遼金元詞一首未錄;即便是與唐詩宋詞鼎足而三的元曲,僅正選二首,附選一首未錄;有“陵宋躒元駕清”(羊春秋語,見其《明詩三百首》前言)之譽的明詩正選一首未錄,僅附選一首;至若明代詞曲,僅附選中錄散曲一首,詞則一首未錄;有“承宋繼唐”(錢仲聯語,見其《=}青詩三百首》前言)之譽的清詩正附選各只錄一首;有“承宋之緒而后來居上”(錢仲聯語,見其《清詞三百首》前言)之譽的清詞竟一首未錄;“也有一批杰出的散曲家”(羊春秋語,見其《散曲通論?作家論(清)》)的清代散曲,一首未錄。
時期分布的嚴重失衡,必然無法貫通整個文學史尤其是詩歌史的發(fā)展脈絡,無法讓學子們領略詩歌長河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尤其是讓一些重要的文學現象淹沒不彰。
二、體裁分布不均
(一)詩詞曲三者分布不均。在三十首正選中,詩二十一首,占70%;詞七首,占23.3%;曲二首,僅占6.6%。附選六十首,失衡的情形進一步加劇,詩四十七首,占78%;詞十一首,占18.3%;曲二首,占3.3%。
(二)各體內部之小體分布不均。
1、詩中各小體分布不均。正選中,騷體詩一首未錄,六言詩一首未錄,五絕一首未錄。即便是《詩經》中之二首,全為風體,沒有考慮雅體或頌體。附選中情形大致差不多。
2、詞中各小體分布不均。正選七首中,表面看,小令一首,中長調各三首,似乎說得過去,但若仔細分析,所選小令和長調,均接近于中調,而與中調字數差距較大的小令和長調全無,尤其是長調中之三闋以上者一首未錄,也未嘗不是一個缺陷。且所錄各詞均為正體,“減字”、“偷聲”、“攤破”、“摘遍”、“犯”、“慢”、“引”之類的變體一首未錄。
附選情形更是糟糕,十一首詞中,除晏殊《破陣子》略略超過小令五十八字上線為中調外,其余十首,俱為小令。且《浣溪沙》詞牌即有三首(蘇軾獨占其二),《卜算子》二首。
3、曲中小體分布不均。曲選本來太少,不具有多少代表性,與一代之文學的地位極不相稱。正附選各二首,純?yōu)樾×睿浊?、帶過曲、集曲、自度曲等皆一首未錄,當然也無法錄,也無法“均”。
(三)、文人體與民間體分布不均
正附選總共九十首作品中,姑且把《詩經》之《關雎》、《蒹葭》算作民歌,其民歌數量也不過四首,這與我國古代詩歌的實際狀況不符。在古代的任何時期,都有大量民歌,尤其是在詩歌的非自覺時期。即便是后來的詞、曲,也往往經歷了從民間至文人的過程。單說《敦煌曲子詞》,即是一個最有名的民間作品集,對此,選編者似乎全無意識。
體裁分布不均,甚至某些體裁一首未錄,致使學生無法領略體裁的多樣性、作者的創(chuàng)造性,無法體味形式與內容的某些關系。尤其是《楚辭》騷體的缺失,將會使學生對中國詩歌史的認識出現斷層。民間體的缺失,不但無法讓讀者看到文人詩歌以外的另一片廣闊天地,亦無法讓讀者看到詩歌從民間到文人的發(fā)展過程,更無法領略民歌與文人詩歌的風格差異。
這里還有必要指出,由于詩的比例太重,導致詞、曲(尤以曲為最)內部之小體無法均衡分布。
還需附帶說一下的是,除詩詞曲之外,對聯似乎也可作為詩歌之一體予以考慮。對聯,盡管它全盛于明清(有人稱之為有清一代之文學),但無論如何,它實際上是伴隨著詩歌(包括駢賦)的產生而產生,且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我以為在我們的課文中選取少許,讓學生稍具對聯知識,是完全有必要的。
三、作者分布偏窄
正選三十首中,共有作者二十二人(包括無名氏二人),其中杜甫四首,無名氏(《詩經》)、陶淵明、李白、蘇軾(全為詞)、辛棄疾(全為詞)各二首,無名氏(《木蘭詩》)、曹操、王灣、王維、岑參、劉禹錫、白居易、溫庭筠、范仲淹、李清照、陸游、文天祥、馬致遠、張養(yǎng)浩、龔自珍各一首。
由于前述時期分布失衡的原因,作者的分布,自然在時期上注定了不均。二十二人中,先秦一人(《詩經》),三國一人,晉一人,南北朝一人,唐九人,宋六人,元二人,清一人。很顯然,唐占41%,宋占27.7%,其他朝代,要么完全缺失,要么作者太少。即便是在有限的時期或朝代中,其分布狀況仍值得商榷,如唐代九位詩人中,主要分布于盛、中唐,初唐全無。在這九人中,杜甫雖是“詩圣”,實在也沒有必要選取四首。再,蘇軾、辛棄疾不必純粹以詞人身份出現。尤其是蘇軾,若詩詞各選一首,或許更能使其具有宋代詩詞大家的代表性。曲家僅選馬致遠、張養(yǎng)浩,實在人數太少,且都為元代,明、清散曲則無法入選。
附選作品數量翻了一番,本來應該相對有利于作者的均衡分布,然而,失衡的狀況卻進一步加劇。在總共六十首作品中,共有作者四十一人,其中唐二十一人,約占51%,宋十一人,約占26.8%,唐宋共占約78%。其他三國二人,漢一人,南朝一人,五代一人,元一人,明二人,清一人,幾乎不成比例。四十一人中,李白六首,杜甫、孟浩然各三首,王維、岑參、韓愈、白居易、李商隱、晏殊、蘇軾、辛棄疾、李清照、陸游各二首,無名氏(《漢樂府?長歌行》)、曹操、劉楨、吳均、王績、王勃、楊炯、陳子昂、崔顥、常建、劉方平、劉長卿、韋應物、李賀、劉禹錫、杜牧、溫庭筠、李煜、王安石、梅堯臣、王觀、楊萬里、朱熹、趙師秀、張養(yǎng)浩、王磐、夏完淳、趙翼各一首。
正附選都出現的作者共有十四人,他們在正附選中選取的作品數量合計情況依多少排列如下:李白八首,杜甫七首,蘇軾四首(俱為詞),辛棄疾四首(俱為詞),王維三首,岑參三首,白居易三首,李清照三首,陸游三首,曹操二首,劉禹錫二首,杜牧二首,溫庭筠二首,張養(yǎng)浩二首。
只在正選出現的共有八人,他們是無名氏(《詩經》)、陶淵明、無名氏(《木蘭詩》)、王灣、范仲淹、文天祥、馬致遠、龔自珍。
只在附選中出現的共有二十五人,他們是:無名氏(《漢樂府?長歌行》)、劉楨、吳均、王績、王勃、楊炯、陳子昂、劉方平、劉長卿、韋應物、孟浩然、崔顥、李賀、韓愈、李煜、晏殊、梅堯臣、王安石、王觀、楊萬里、朱熹、趙師秀、王磐、夏完淳、趙翼。
正附選九十首作品共有作者四十七人,如果我們對其作進一步分析,便可發(fā)現:
(一)朝代分布面偏窄。
四十七人中,春秋前一人,三國二人,晉一人,南北朝二人,唐二十一人,五代一人,宋十三人,元二人,明二人,清二人。完全缺失的朝代有戰(zhàn)國、秦、隋、遼、金。秦、隋歷史太短,且無著名詩人,可不選。遼無著名詩人,亦可不選。戰(zhàn)國有以屈原、宋玉為代表的楚辭作者,不選不應該。金有趙秉文、元好問等大家,至少不應無一人入選。其他晉、南北朝時期似乎入選面還可擴大。
(二)相關朝代的體裁空缺或分布面偏窄。
這主要體現在:
1、楚辭作者全無。
2、元代除散曲作家還應增加外,詩人、詞人均不應無一人入選。明代詞人不應無一人入選。清代詞、曲都不應無一人入選。
(三)風格流派偏窄。
就風格流派而言,詩類完全空缺的有楚辭系、江西詩派、公安竟陵派、江左三大家和神韻派,數量偏少的有六朝山水詩派、建安鄴下文人集團等。就詞而言,清空典雅派、金元疏快派、晚明蘊藉派、清初陽羨派、清初浙西派、清代常州派等或空缺,或數量太少。就曲而言,無論本色豁達派,還是文采清麗派,均因入選作者太少而無法彰顯。
其他如竹林七賢、太康詩風、竟陵八友、初唐四杰、大歷十才子、蘇門四學士、元詩四大家、元曲四大家、茶陵詩派、清初三遺老、晚清四大家等都應盡可能有所體現。
作者分布面偏窄,使學生無法看到各時期各種風格流派的代表作家作品,自然也就無法整體感受古代詩歌的多樣性。
四、改進選目之我見
我國現時為九年制義務教育,這意味著許多人初中畢業(yè)以后,不再有系統(tǒng)接受古代詩歌教育的機會,如果我們的初中《語文》古代詩歌選目缺失過多,意味著大多數的公民受到的古代詩歌教育是支離破碎、殘缺不全的。針對上述三大缺失,本人以為,初中《語文》古代詩歌選目之改進應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作出考慮。
(一)、宏觀考慮。
1、合理劃分正附選功能。
(1)正選盡可能照顧到各個歷史時期、各種體裁、各種風格流派有影響的著名作家、詩人團體。①從歷史時期而言,春秋前(《詩經》)、戰(zhàn)國、漢、魏、晉、南北朝(應兼顧到宋齊梁陳)、隋、唐(應兼顧到初盛中晚)、五代、宋、遼、金、元、明、清都應盡可能有作家作品入選。②從體裁而言,A.詩詞曲比例應適當;B.詩中之古風、近體及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律體、絕體、民歌都要有恰當表現:C.詞中之小令、中調、長調都應有所體現;D.曲中之小令、套曲、帶過曲等都應有所體現。③從作者而言,盡可能把中國詩歌史上各種風格流派的大家名家選進來。
(2)、附選盡可能補正選之不能或不足。①補足未入正選的某些朝代或時期。②補足大家名家不同風格題材作品。③補足未入正選的某些風格流派、詩人團體。
2、合理分配詩詞曲各體的數量及各時期的數量。
(1)首先給詩、詞、曲各體分配一個大致比例??紤]到詩的歷史最長,作者面最廣,詞、曲歷史相對較短,作者面相對窄一些的狀況,本人以為,詩、詞、曲的比例正選可定在5:3:2,附選可定在6:2.5:1.5。
(2)合理分配各體在各時期的數量。①凡有重要作者的時期應盡可能有作家作品入選。②凡有重要風格流派的時期應盡可能有作家作品入選。③凡對后世有重要影響的重要作家應盡可能有作品入選。④著名的民歌作品應盡可能入選。⑤各體裁的早期作品應盡可能有入選。
(二)、中觀考慮。
1、適當減少唐宋分量,盡可能使各時期的作家各品有所體現。
2、適當減少個別大家名家的分量,盡可能增列其他名家名作。
3、盡可能照顧到體裁、題材及風格的多樣性。
(三)微觀考慮。
所謂微觀考慮,即考慮到具體作家作品?;谝陨虾暧^、中觀考慮,本人試擬出以下作家作品分配方案。
1、正選三十首分配方案。
(1)詩十六首:《詩經》一首(《風》體),楚辭一首或節(jié)選一章(屈原作品),漢一首(可考慮蔡琰),三國一首(曹操),晉一首(陶淵明),南朝一首(可考慮謝靈運),北朝一首(《木蘭詩》),唐五首(王勃、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各一首),宋一首(黃庭堅),元一首,明一首,清一首。
(2)詞九首:唐一首(李白),五代一首,宋四首(蘇軾、辛棄疾、李清照、姜夔各一首),元一首,明一首,清一首。
(3)曲五首:元三首(馬致遠、張養(yǎng)浩、關漢卿各一首),明一首,清一首。
2、附選六十首分配方案。
(1)詩二十九首,《詩經》二首(可考慮《雅》、《頌》各一首),楚辭一首(宋玉),漢一首(可考慮從《古詩十九首》選一),三國二首(可考慮劉楨、阮籍各一),晉二首(可考慮左思一首、民歌一首),南朝二首(謝胱必選,另一首可考慮鮑照),北朝一首(可考慮庾信),唐九首(王績、李白、杜甫、韋應物、王維、岑參、孟浩然、韓愈、李商隱各一),宋四首(蘇軾、歐陽修、陸游、楊萬里各一),金一首,元一首,明一首,清二首。
(2)詞十八首:唐一首,《敦煌曲子詞》一首,五代二首,宋八首(蘇軾、柳永、晏椎饋⑶毓?、贺帧⒅馨顝?、姜夔、王沂孫各一),金一首,元一首,明一首,清三首(王夫之、陳維崧、納蘭性德各一)。
(3)曲十二首:元八首(盧摯、白樸、馬致遠、張養(yǎng)浩、喬吉、張可久、徐再思、無名氏各一,其中應有套曲一首,帶過曲一首),明二首(王磐一首,無名氏民間作品一首),清二首。
關鍵詞:納蘭性德;豪情與柔情;凄婉;用典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2-019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2.126
有清一代,是詞的中興時代,出現了詞的許多流派,也出現了許多詞作大家和詞作鑒賞家?!扒逶~三大家”陳維崧p朱彝尊和納蘭性德三人中納蘭成就最高,鑒賞者隊伍最眾?!度碎g詞話》云:“主觀之詞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奔{蘭詞的風格最近于南唐后主李煜的詞,其詞自然p真切,以最平常的語言達到感人至深的藝術,“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中學課本選有他的一首詞《長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這是一首描寫邊塞軍旅的詞,卻與自唐以來的邊塞詩詞風格迥異。以王昌齡p高適p岑參為代表的唐代邊塞詩,意境雄渾p悲壯,主導特征是壯美,有著積極向上的生命力,這與唐帝國雄渾的民族精神一脈相連。納蘭的《長相思》“山一程,水一程”“風一更,雪一更”“夜深千帳燈”,描寫疏遠p荒寒的塞外,描寫皇帝出行隊伍的壯闊,意境壯美,和自唐以來的邊塞詩詞風格類似,表現在語言上更顯樸素。下片一改傳統(tǒng)的表達建功立業(yè)的豪邁,“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寄寓了思鄉(xiāng)的情懷。對于多情的納蘭p謹慎的納蘭p厭倦軍旅的納蘭來說,由描寫塞外軍旅轉寫思鄉(xiāng)之情最自然不過了,用語自然而真切。
相同題材的詞作還有《蝶戀花 出塞》:
今古河山無定據,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
從來幽怨應無數,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以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
上下片前三句皆寫壯志豪邁,“今古河山無定據”有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里的感慨,“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描繪出一幅有聲有色p充滿動感的邊塞圖景。詞的下片抒情,“以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化用南唐詞人馮延巳“庭院深深深幾許”詞句,回顧歷史,面對塞外古戰(zhàn)場,詞人對自己的祖國一往情深,這深情如夕陽余暉下深山老林中的綿綿秋雨,用語婉約,意境凄傷。全詞把豪情與柔情無縫契合,再一次彰顯了納蘭邊塞詞的獨特風格。
由于詞人特殊的人生經歷――愛妻盧氏的早逝,再加上他柔軟而多情的性情,詞人納蘭為盧氏寫下了大量的悼亡詞,抒寫他無以緩解的哀傷,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之一。宋詞里詞人的愛情多表現在歌女身上,綿綿愛情都是寫給歌女的。而納蘭真正以純粹的愛情愛著他的妻子盧氏,這份愛真誠、真摯、濃烈,如《蝶戀花》:
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huán),昔昔都成i。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
無那塵緣容易絕。燕子依然,軟踏簾鉤說。唱罷秋墳愁未歇,春叢認取雙棲蝶。
納蘭對盧氏有著深沉的愛,也有著深沉的痛。上片前三句以月亮為喻,寫愛情的歡樂,恨多樂少。如果愛情能像月光那般皎潔,付出多大也在所不辭,即“不辭冰雪為卿熱”,表達了詞人對愛情的依依不舍之情。下片寫傷逝中的悲痛,把永恒的愛寄托于化蝶中?!俺T秋墳愁未歇,春叢認取雙棲蝶”,這是化蝶的故事。史書記載,宋康王奪走了韓朋的妻子,并害死了韓朋,妻子自盡身亡,衣服化作片片蝴蝶,后來夫妻分葬,墳墓上長出來兩棵大樹,枝條纏繞一起,即為連理枝。詞人幻想著與愛妻盧氏成為故事里的韓朋夫婦,幻想著化蝶式的重逢。深情人作深情語,《蝶戀花》語言清麗,風格凄婉,是納蘭悼亡詞代表作之一。
更凄楚的表述體現在他的《菩薩蠻》里:
蕭蕭幾葉風兼雨,離人偏識長更苦。欹枕數秋天,蟾蜍下早弦。夜寒驚被薄,淚與燈花落。無處不傷心,輕塵在玉琴。
這首詞選取幾片孤零的荷葉、一輪殘缺的月亮、一朵燃盡的燈花三個意象,這個無眠之夜漫長、凄冷,我的愛妻,我的盧氏,你在哪里呀?你曾為我撫過的玉琴已蒙上了塵土,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莫過于生與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我憐惜這玉琴,又有誰憐惜我這個斷腸人呢?
納蘭的悼亡詞還常常用平淡的語言道出深切的真理,比如《浣溪沙》:
誰家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我們常說宋詩富有理趣,“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納蘭的這首詞明白如話,往事已矣,于秋風里獨自品嘗孤獨,回想與愛妻盧氏生活的點點滴滴曾是那般快樂,那樣值得珍惜,納蘭卻道“當時只道是尋?!?,讀來讓人潸然而淚下。納蘭正是以傲人的天資將最尋常不過的語言點化為感人至深的藝術。
納蘭詞也常常恰如其分地用典。納蘭詞用典不多,卻每一首都有用典的印跡,這和南渡詞人辛棄疾的大量用典不同,辛詞甚至句句用典,因而落下“掉書袋”的譏諷。納蘭也用典,只是他的每首詞里或用一處,或用兩處,用以委婉地表情達意,如前面的《蝶戀花》,上片末句“不辭冰雪為卿熱”就是用典?!妒勒f新語 惑溺》記載,荀粲的妻子一個冬天高燒不退,全身高熱難耐,荀粲為了給妻子降溫,衣服站立雪中,等身體冰冷時回屋給妻子降溫。這里詞人寫他日夜思念的愛妻,化用該典故表達了物在人亡的沉痛。結語“唱罷秋墳愁未歇,春叢認取雙棲蝶”化用“雙棲蝶”的典故,表達了他與亡妻的愛情生死不渝,把無盡的愛寄托于化蝶的理想中?!朵较场防铩百€書消得潑茶香”借用了趙明誠p李清照夫婦“賭書潑茶”的典故?!督鹗浐笮颉酚涊d,趙李二人每每飯后煮茶,指著堆積的書卷,對考卷目p頁碼p行數,以勝負確定飲茶次序,答中的人常常舉杯大笑,把茶倒于懷中。這當然是文學史上的佳話,意趣盎然。納蘭以趙明誠p李清照夫婦作比自己與盧氏,表達了對亡妻盧氏的深深愛戀,以及對失去愛妻的幽幽哀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