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霜落荊門江樹空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陸機才多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
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fù)來。
3、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
4、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5、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6、我昔釣白龍,放龍溪水傍。
7、有時忽惆悵,匡坐至夜分。
8、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9、日落長沙秋色遠,不知何處吊湘君。
10、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11、風(fēng)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
1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1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4、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15、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16、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17、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18、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19、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20、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fēng)。
21、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22、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
23、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24、何當(dāng)一來游,愜我雪山諾。
25、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26、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27、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28、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29、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fēng)直到夜郎西。
30、此夜曲中聞?wù)哿?,何人不起故園情。
31、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32、明朝掛帆去,楓葉落紛紛。
33、高樓當(dāng)此夜,嘆息未應(yīng)閑。
34、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35、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36、將欲辭君掛帆去,離魂不散煙郊樹。
37、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38、青云當(dāng)自致,何必求知音。
39、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40、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biāo)過五溪。
41、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42、愿君學(xué)長松,慎勿作桃李。
43、長安白日照春空,綠楊結(jié)煙桑裊風(fēng)。
44、夢魂不到關(guān)山難。長相思,摧心肝。
45、蒼蒼金陵月,空懸帝王州。
46、寶鏡似空水,落花如風(fēng)吹。
47、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48、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49、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50、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來空斷腸。
51、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52、相親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53、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54、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55、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56、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57、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58、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59、座客三千人,于今知有誰。
60、清湍鳴回溪,綠水繞飛閣。
61、烏啼隱楊花,君醉留妾家。
62、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1.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2.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3.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4.東風(fēng)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牧《赤壁》)
(二)夏
1.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杜甫《夏夜嘆》)
2.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白居易《觀刈麥》)
(三)秋
1.秋風(fēng)蕭瑟,洪波涌起。(曹操《觀滄?!?
2.八月秋高風(fēng)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
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劉禹錫《秋詞》)
4.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賀《雁門太守行》)
5.塞下秋來風(fēng)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范仲淹《漁家傲》)
(四)冬
1.且如今年冬,未休關(guān)西卒。(杜甫《兵車行》)
2.不知近水花先發(fā),疑是經(jīng)冬雪未銷。(張謂《早梅》)
(五)山
1.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淵明《歸園田居》)
2.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淵明《飲酒》)
3.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過故人莊》)
4.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荊門送別》)
5.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
6.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7.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
8.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王灣《次北固山下》)
9.飛來山上千尋塔,聞?wù)f雞鳴見日升。(王安石《登飛來峰》)
(六)水
1.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jīng)?蒹葭》)
2.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曹操《觀滄?!?
3.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4.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李白《渡荊門送別》
5.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王灣《次北固山下》)
6.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7.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8.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
9.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10.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11.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七)日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曹操《觀滄?!?
2.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淵明《飲酒》)
3.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4.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fù)乘舟夢日邊。(李白《行路難》)
5.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
6.飛來山上千尋塔,聞?wù)f雞鳴見日升。(王安石《登飛來峰》)
7.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龔自珍《己亥雜詩》)
8.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范仲淹《漁家傲》)
9.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李清照《如夢令》)
(八)月
1.晨興理荒穢,帶月何鋤歸。(陶淵明《歸園田居》)
2.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biāo)遙有此寄》)
3.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李白《渡荊門送別》)
4.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
5.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6.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yīng)覺月光寒。(李商隱《無題》)
7.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陸游《游山西村》)
8.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李煜《相見歡》)
9.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水調(diào)歌頭》)
10.明月別枝驚鵲,清風(fēng)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
(九)風(fēng)
1.秋風(fēng)蕭瑟,洪波涌起。(曹操《觀滄海》)
2.襄陽好風(fēng)日,留醉與山翁。(王維《漢江臨眺》)
3.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
4.長風(fēng)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李白《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云》)
5.八月秋高風(fēng)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
6.北風(fēng)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7.東風(fēng)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牧《赤壁》)
8.明月別枝驚鵲,清風(fēng)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
(十)花
(1):
1.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
2.待到重陽日,還來就。(孟浩然《過故人莊》)
3.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fēng),人比黃花瘦。(李清照《醉花陰》)
(2)荷花: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楊萬里《小池》)
2.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凈慈送林子方》)
3.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李清照《如夢令》)
(3)其他:
1.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biāo)過五溪。(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biāo)遙有此寄》)
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3.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4.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
5.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
6.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辛棄疾《西江月》)
(十一)雨
1.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杜甫《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
2.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李商隱《夜雨寄北》)
3.夜闌臥聽風(fēng)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fēng)雨大作》)
4.山河破碎風(fēng)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過零丁洋》)
5.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辛棄疾《西江月》)
6.瀟瀟暮雨子規(guī)啼。(蘇軾《浣溪沙》)
(十二)雪
1.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韓愈《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
2.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
3.北風(fēng)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4.紛紛暮雪下轅門,風(fēng)掣紅旗凍不翻。(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5.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6.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十三)草
1.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淵明《歸園田居》)
2.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4.北風(fēng)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5.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辛棄疾《清平樂?村居》)
(十四)樹
1.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曹操《觀滄?!?
2.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過故人莊》)
3.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4.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5.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十五)鳥
1.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淵明《飲酒》)
2.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杜甫《望岳》)
3.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4.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
5.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李商隱《無題》)
(十六)河
1.關(guān)關(guān)睢鳩,在河之舟。(《詩經(jīng)?關(guān)睢》)
3.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4.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
5.山河破碎風(fēng)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過零丁洋》)
6.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夏完淳《別云間》)
(十七)樓
1.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李白《渡荊門送別》)
2.長風(fēng)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李白《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云》)
3.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崔顥《黃鶴樓》)
4.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李煜《相見歡》)
5.梳洗罷,獨倚望江樓。(溫庭筠《夢江南》)。
(十八)舟
1.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2.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李白《渡荊門送別》)
3.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王灣《次北固山下》)
4.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5.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fù)乘舟夢日邊。(李白《行路難》)
6.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李清照《如夢令》)
(十九)酒
1.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孟浩然《過故人莊》)
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李白《行路難》)
3.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4.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范仲淹《漁家傲》)
5.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晏殊《浣溪沙》)
6.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辛棄疾《破陣子》)
(二十)愁
1.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云》)
2.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biāo)遙有此寄》)
3.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
4.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yīng)覺月光寒。(李商隱《無題》)
5.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6.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龔自珍《己亥雜詩》)
7.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李煜《相見歡》)
(二十一)別
1.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fēng)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3.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xiāng)難。(夏完淳《別云間》)
(二十二)鄉(xiāng)情
1.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李白《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3.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
4.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韓愈《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
5.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xiāng)難。(夏完淳《別云間》)
(二十三)暮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杜甫《石壕吏》)
2.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
3.紛紛暮雪下轅門,風(fēng)掣紅旗凍不翻。(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4.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李清照《如夢令》)
5.瀟瀟暮雨子規(guī)啼。(蘇軾《浣溪沙》)
(二十四)晨
1.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陶淵明《歸園田居》)
2.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
3.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韓愈《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
(二十五)重陽
魏晉以后,佛教在中國成為勢力最大的宗教,不少文人同佛教有密切的關(guān)系①,中國人民的思想和日常生活中含有濃厚的佛教成分。文學(xué)是生活的反映,它自然也要受到佛教的影響。關(guān)于佛教在中國正統(tǒng)文學(xué)中所起的作用,要精確地估計是困難的。一個原因是,佛教教義經(jīng)過長期的宣揚、傳播,其中一部分已經(jīng)同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融合到一起,成為影響人民生活的心理力量。這種力量的表現(xiàn)可以是顯露的,也可以是含蓄的;可以是強烈的,也可以是細微的。如果是含蓄的或細微的,那就比較難于辨認。另一個原因是,中國的正統(tǒng)文學(xué),從魏晉算起,有一千幾百年的歷史,其中包括無數(shù)的作家,不同的文體,要將這些巨細不遺地指出來是做不到的。但是有一點是確定的,就是:對于中國的正統(tǒng)文學(xué),佛教的影響是廣泛的,深遠的,持久的,甚至可以說,如果仔細分析,許多表面看來與佛教無關(guān)的作品,其實是長期在佛教思想影響下的中國文化的產(chǎn)物。在這方面,內(nèi)容是豐富的,情況是復(fù)雜的,這里只能擇要介紹一下梗概。以下分作三部分談:一、詩,二、文,三、詩文評。
①其中有的是出了家的,如東晉的慧遠、唐朝的皎然等;有的是深信佛法的,如南朝的謝靈運、唐朝的王維等;有的是同出家人有深厚交誼的,如東晉的孫綽、宋朝的蘇軾等。韓愈以儒家的正統(tǒng)自居,大聲疾呼地辟佛,傳說他也曾參謁大顛。
一、詩
對于中國詩歌,佛教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詩的格律,二是詩的語言,
三是詩的內(nèi)容。
(一)詩的格律
從體裁方面看,中國舊詩可以分作兩大類:一類是古體詩,一類是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古體和近體的分別,主要表現(xiàn)在格律的自由和嚴格上:古體比較自由;近體正好相反,除了句子的長短和多少,押韻有一定的規(guī)矩以外,在聲音的平仄方面還要受嚴格的限制①。近體詩講究平仄協(xié)調(diào),同中國語言文字的性質(zhì)有密切的關(guān)系。中國文字是方塊的,一個字代表一個音節(jié),加以字音有聲調(diào)的不同,所以易于講求對偶,講求
平仄協(xié)調(diào)。但是聲律學(xué)說在南朝齊梁之際興起,因而促成近體詩的迅速形成和發(fā)展,卻是受到佛教的影響。中國在南北朝以前,文人寫作,也重視聲音和諧,但只是“始判清濁,才分宮羽”②。有關(guān)聲律的比較細密的理論,是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謝朓等提出來的?!赌鲜贰り懾蕚鳌氛f:時盛為文章。吳興沈約、陳郡謝朓、瑯邪王融以氣類相推轂,汝南周顒善識聲韻。約等文皆用宮商,將平上去入為四聲,以此制韻,有平頭、上尾、蜂腰、鶴膝。五字之中,音韻悉異;兩句之內(nèi),角微不同;不可增減。世呼為“永明體”。
①扼要地說,就是上句(單數(shù)句)和下句(雙數(shù)句)中對稱的字,聲調(diào)要平(平聲)仄(上聲、去聲、入聲)不同,例如“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李益),上句是“仄仄平平仄”,下句是“平平仄仄平”。
②《隋書·潘徽傳》。
又沈約在《宋書·謝靈運傳》里說:夫五色相宣,八音協(xié)暢,由乎玄黃律呂,各適物宜。
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jié),若前有浮聲,則后須切響。一簡之內(nèi),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妙達此旨,始可言文。
又《梁書·沈約傳》說:
又撰四聲譜,以為在昔詞人累千載而不寤,而獨得胸衿,窮其妙旨,自謂入神之作。高祖雅不好焉。帝問周捨曰:“何謂四聲?”捨曰:“天子圣哲是也。”沈約等人倡導(dǎo)的永明體,在中國詩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為從此以后,中國詩才有意識地走向格律化。永明體關(guān)于格律的規(guī)定是所謂“八病”說,就是在詩句中要避免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八種病態(tài)①。八病說的理論基礎(chǔ)是有關(guān)四聲的知識,也就是“將平上去入為四聲,以此制韻”。至于四聲的發(fā)現(xiàn)以及四聲說的成立,據(jù)陳寅恪考證,是受佛經(jīng)轉(zhuǎn)讀的影響。他說:
①避免八病,目的主要是求得平仄協(xié)調(diào)。據(jù)陸侃如、馮沅君《中國詩史》考證:
“其實‘八病’之說也非全出于沈約。……且據(jù)《南史》所載,也只有四病
我們想,沈王之時還是草創(chuàng),以后愈演愈繁,到李百藥才完備?!保ㄖ袃?89頁)所以適定為四聲,而不為其他數(shù)之聲者,以除去本易分別,自為一類之入聲,復(fù)分別其余之聲為平上去三聲。綜合通計之,適為四聲也。但其所以分別其余之聲為三者,實依據(jù)及摹擬中國當(dāng)日轉(zhuǎn)讀佛經(jīng)之三聲。而中國當(dāng)日轉(zhuǎn)讀佛經(jīng)之三聲又出于印度古時聲明論之三聲也。據(jù)天竺圍陀之聲明論,其所謂聲Svara者,適與中國四聲之所謂聲者相類似。即指聲之高低言,英語所謂pitchaccent者是也。圍陀聲明論依其聲之高低,分別為三:一曰udātta,二曰svarita,三曰anudātta。佛教輸入中國,其教徒轉(zhuǎn)讀經(jīng)典時,此三聲之分別當(dāng)亦隨之輸入。至當(dāng)日佛教徒轉(zhuǎn)讀其經(jīng)典所分別之三聲,是否即與中國之平上去三聲切合,今日固難詳知,然二者俱依聲之高下分為三階則相同無疑也。中國語之入聲皆附有k、p、t等輔音之綴尾,可視為一特殊種類,而最易與其他之聲分別。平上
去則其聲響高低相互距離之間雖有分別,但應(yīng)分別之為若干數(shù)之聲,殊不易定。故中國文士依據(jù)及摹擬當(dāng)日轉(zhuǎn)讀佛經(jīng)之聲,分別定為平上去之三聲。合入聲共計之,適成四聲。于是創(chuàng)為四聲之說,并撰作聲譜,借轉(zhuǎn)讀佛經(jīng)之聲調(diào),應(yīng)用于中國之美化文。①
六朝時期宣揚佛法,有導(dǎo)師,有經(jīng)師。導(dǎo)師擅長唱導(dǎo)。“唱導(dǎo)者,蓋以宣唱法理,開導(dǎo)眾心也。”②也就是用通俗的語言,隨緣設(shè)譬,宣揚佛教教義。經(jīng)師擅長轉(zhuǎn)讀。轉(zhuǎn)讀是用有韻律的語言歌詠佛經(jīng)經(jīng)文?!疤祗梅剿?,凡是歌詠法言,皆稱為唄;
至于此土,詠經(jīng)則稱為轉(zhuǎn)讀,歌贊則號為梵音?!雹刍垧ā陡呱畟鳌窞椴簧俳?jīng)師立傳,說他們“響韻清雅,韻轉(zhuǎn)無方”,“響調(diào)優(yōu)游,和雅哀亮”,“巧于轉(zhuǎn)讀,有無窮聲韻”。④至于經(jīng)師轉(zhuǎn)讀為什么偏偏在南齊永明年間影響沈約等人創(chuàng)立四聲說,陳寅恪認為:
①《四聲三問》(《清華學(xué)報》第九卷第二期,后收入《金明館叢稿初編》)。
②慧皎《高僧傳》卷十五。
③慧皎《高僧傳》卷十五。
④慧皎《高僧傳》卷十五。
建康為南朝政治文化之中心。故為善聲沙門及審音文士共同居住之地。二者之間發(fā)生相互之影響,實情理之當(dāng)然也。經(jīng)聲之盛,始自宋之中世,極于齊之初年。竟陵王子良必于永明七年二月十九日以前即已嫻習(xí)轉(zhuǎn)讀,故始能于夢中詠誦①。然則竟陵王當(dāng)日之環(huán)境可以推知也。雞籠西邸為審音文士抄撰之學(xué)府,亦為善聲沙門結(jié)集之道場。永明新體之詞人既在“八友”之列,則其與經(jīng)唄新聲制定以前之背景不能不相關(guān)涉,自無待言?!ㄖ茴劊┡c沈約一為文惠之東宮掾?qū)?,一為竟陵之西邸賓僚,皆在佛化文學(xué)環(huán)境陶冶之中,四聲說之創(chuàng)始于此二人者,誠非偶然也。②
①慧皎《高僧傳》卷十五《僧辯傳》:“永明七年二月十九日,司徒竟陵文宣王夢
于佛前詠維摩一契,因聲發(fā)而覺?!鞯┘醇熒坡暽抽T……集第作聲。”
②《四聲三問》。
由此可見,在南朝齊梁之際,沈約等人是受到佛經(jīng)轉(zhuǎn)讀的啟發(fā),才提出四聲的理論;然后把四聲的理論運用到詩的格律上,因而開創(chuàng)了永明體。永明體是唐朝嚴格的律詩的前鋒,此后,近體詩迅速地成長、發(fā)展,不久就取得主宰詩壇的地位。推源溯流,這個影響是很重大的。
近體詩重視格律,限制多,流弊是引導(dǎo)人們重形式而輕內(nèi)容,因而阻礙了詩體的自由發(fā)展。但是也要承認,格律的形成,是要求詩的聲音具有音樂美的自然趨勢。比較下面四首詩(前兩首是齊梁以前的,后兩首是唐朝的),我們就會知道,在詞句的精煉方面,在音韻的鏗鏘方面,近體詩在詩的演化史上是向前邁了一大步。
1.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古詩十九首》之一)
2.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鑒明月,清風(fēng)吹我襟。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阮籍《詠懷》之一)
3.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王維《山居秋瞑》)
4.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fēng)面,環(huán)球空歸夜月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杜甫《詠懷古跡》之一)
(二)詩的語言
除了少量的民歌之外,中國的詩都是文人的贈答抒情之作。語言是文人習(xí)用的典雅的文言,要有辭藻,有韻味。佛典里有大量的敘事說理的頌贊,譯成中文,成為語句勻稱的質(zhì)樸無華的白話詩。這樣的詩,風(fēng)格與中國本土的詩迥然不同,辭采、音律都不很講究,但是內(nèi)容深厚,語句通俗,有很強的勸說的力量。隋唐以來,佛教經(jīng)典成為家喻戶曉的讀物,于是就影響一部分詩人,用質(zhì)樸的白話寫一些明道言志的詩。這里面最出名的是唐朝初年的王梵志。他的詩集早已失傳,近年來在敦煌的寫本里發(fā)現(xiàn)了一些。下面舉幾首為例:
1.梵志翻著襪,人皆道是錯。乍可刺你眼,不可隱我腳。
2.世無百年人,強作千年調(diào)。打鐵作門限,鬼見拍手笑。
3.吾有十畝田,種在南山坡。青松四五樹,綠豆兩三窠。熱即池中浴,涼便岸上歌。遨游自取足,誰能奈我何!
其后還有傳說的詩僧寒山。下面舉幾首為例:
1.東家一老婆,富來三五年。昔日貧于我,今笑我無錢。渠笑我在后,我笑渠在前。
相笑倘不止,東邊復(fù)西邊。
2.出身既擾擾,世事非一狀。未能舍流俗,所以相追訪。昨吊徐五死,今送劉三葬。
終日不得閑,為此心凄愴。
3.有個王秀才,笑我詩多失。云不識蜂腰,仍不會鶴膝。平側(cè)不解壓,凡言取次出。
我笑你作詩,如盲徒詠日。①
①均見《寒山子詩集》。
出身士大夫階層的文人不喜歡通俗,致力寫這類詩的不多。但是這類詩在民間相當(dāng)流行,唐宋之際的村塾里甚至用王梵志的詩作習(xí)字課本。文人也有欣賞這類詩的,如宋朝江西詩派的大詩人黃庭堅就曾引王梵志“梵志翻著襪”的詩,說“一切眾生顛倒,類皆如此”①;范成大的詩里有“縱有千年鐵門限,終須一個土饅頭”的句子,這顯然是模仿王梵志的。②
①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十六。
②《石湖居士詩集》卷二十八《重九日行營壽藏之地》。
轉(zhuǎn)貼于 (三)詩的內(nèi)容
魏晉以后,中國文人生在絕大多數(shù)人信仰佛教的社會里,不知不覺會受到佛教教義的熏陶。有的文人是虔誠的信徒,例如南朝的謝靈運,在《臨終詩》里有“送心正覺前,斯痛久已忍,唯愿乘來生,怨親同心朕”的詩句。唐朝大詩人王維,字摩詰,連命名都來自《維摩詰經(jīng)》。有更多的文人同僧人有深厚的交誼,例如東晉的孫綽同支遁,南朝的宗炳同慧遠,宋朝的蘇軾同參寥,來往都很密切。這種情況自然要表現(xiàn)在詩作上。我們翻閱六朝以后的詩集,到處會嗅到佛教的氣息,就是由于這個原因。
佛教影響詩的內(nèi)容,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題材,二是思想。
在題材方面:中國有大量的詩,內(nèi)容是歌詠佛寺的。下面舉幾首為例。
1.不知香積寺,數(shù)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王維《過香積寺》)
2.已從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陰壑生虛籟,月林散清影。天闕象緯逼,云臥衣裳冷。欲覺聞晨鐘,令人發(fā)深省。(杜甫《游龍門奉先寺》)
3.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磬音。(王建《破山寺后禪院》)
4.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楓橋夜泊》)
5.普慈寺后千竿竹,醉里曾看碧玉椽。倦客再游行老矣,高僧一笑故依然。久參白足知禪味,苦厭黃公聒晝眠。惟有兩株紅百葉,晚來猶得向人妍。(蘇軾《書普慈長老壁》)
也有不少的詩是投贈僧人的。下面舉幾首為例。
1.三乘歸凈域,萬騎餞通莊。就日離亭近,彌天別路長。荊南旋杖缽,渭北限津梁。
何日纖真果,還來入帝鄉(xiāng)。(宋之問《送沙門弘景道俊玄奘還荊州應(yīng)制》)
2.我聞隱靜寺,山水多奇蹤。巖種朗公桔,門深杯渡松。道人制猛虎,振錫還孤峰。
他日南陵下,相期谷口逢。(李白《送通禪師還南陵隱靜寺》)
3.隨緣忽西去,何日返東林。世路無期別,空門不住心。人煙一飯少,山雪獨行深。
天外猿啼處,誰聞清梵音。(錢起《送少微師西行》)
4.蕭然一世外,所樂有誰同。宴坐能忘老,齋蔬不過中。無心為佛事,有客問家風(fēng)。
笑謂西來意,雖空亦不空。(王安石《和棲霞寂照庵僧云渺》)
5.斫得龍光竹兩竿,持歸嶺北萬人看。竹中一滴曹溪水,漲起西江十八灘。(蘇軾
《贈龍光長老》)
以上這種性質(zhì)的詩,作者未必都信奉佛法,但是詩的題材都來自佛教,其為受到佛教的影響是顯然的。
在思想方面,佛教影響中國的詩,情況比較復(fù)雜。思想的內(nèi)容不同,影響的程度不同,因而表現(xiàn)在詩作里也就有種種情況——有的明顯,有的隱晦;有的直接,有的間接。為了簡明扼要,這里分作兩類:一類是明顯表現(xiàn)佛教教義的,可以稱為佛理詩。這類詩,有的是出家人作的,例如:
1.夜夜池上觀,禪心坐月邊。虛無色可取,皎潔意難傳。若向空心了,長如影正圓。
(皎然《南池雜詠》)之一)
2.燈引飛蛾拂焰迷,露淋棲鶴壓枝低。冥心坐睡蒲團穩(wěn),夢到天臺過剡溪。(齊己
《默坐》)
3.是是非非竟不真,落花流水送青春。姓劉姓項今何在,爭利爭名愁煞人。必竟輸他常寂默,只應(yīng)贏得苦沉淪。深云道者相思否?歸去來兮湘水濱。(貫休《偶作因懷山中道侶》)
也有很多是一般文人作的,例如:
1.法藏長王宮,懷道出國城。愿言四十八,弘誓拯群生。凈土一何妙,來者皆菁英。(謝靈運《凈土詠》)
2.晚知清凈理,日與人群疏。將候遠山僧,先期掃敞廬。果從云峰里,顧我蓬蒿居。藉草飯松屑,焚香看道書。燃燈晝欲盡,鳴磬夜方初。已悟寂為樂,此生閑有余。思歸何必深,身世猶空虛。(王維《飯復(fù)釜山僧》)
3.整頓衣巾拂凈床,一瓶秋水一爐香。不論煩惱先須去,直到菩提亦擬忘。朝謁久停收劍珮,宴游漸罷廢壺觴。世間無用殘年處,只合逍遙坐道場。(白居易《道場獨坐》)
4.雪山馬口出琉璃,聞?wù)f諸天與護持。此水遙連八功德,供人真凈四威儀。當(dāng)時迦葉無塵染,何事閿鄉(xiāng)有土思。道力起緣非一路,但知瓢飲是生疑。(王安石《八功德水》)
5.合成四大本非真,便有千般病染身。地火水風(fēng)都散后,不知染病是何人。(范成大《題藥篇》)
另一類是山水詩和隱逸詩。這類詩是六朝時期釋道思想融合文人雅士的生活的反映,所以雖然沒有明白宣揚佛教教義,卻也是佛教影響下的產(chǎn)物。下面舉幾首為例。
1.杖策招隱士,荒涂橫古今。巖穴無結(jié)構(gòu),丘中有鳴琴。白云停陰岡,丹葩曜陽林。
石泉漱瓊瑤,纖鱗或浮沉。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嘯歌,灌木自悲吟。秋菊
兼糇糧,幽蘭間重襟。躊躇足力煩,聊欲投吾簪。(左思《招隱》之一)
2.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清暉能娛人,游子憺忘歸。出谷日尚早,入舟陽已微。
林壑斂暝色,云霞收夕霏。菱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趨南徑,愉悅偃東扉。慮淡物自輕,意愜理無違。寄言攝生客,試用此道推。(謝靈運《石壁精舍還湖中作》)
3.戚戚苦無悰,攜手共行樂。尋云陟累榭,隨山望菌閣。遠樹曖阡阡,生煙紛漠漠。
魚戲新荷動,鳥散余花落。不對芳春酒,還望青山郭。(謝朓《游東田》)
4.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王維《終南別業(yè)》)
5.群峭碧摩天,逍遙不記年。撥云尋古道,倚樹聽流泉?;ㄅ嗯EP,松高白鶴眠。
語來江色暮,獨自下寒煙。(李白《尋雍尊師隱居》)
此外,神韻派的詩曾受到佛教頓悟說的影響,以下“詩文評”部分還要談到。元明散曲大多是表現(xiàn)隱逸思想,也可說是佛教影響下的產(chǎn)物。這里從略。
附說“詞”
詞是花間尊前的樂歌,一般是寫“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之類,所以內(nèi)容受佛教的影響很少。但是間或也有歌詠佛教或者表現(xiàn)佛教思想的,例如:
1.大圣堂,非凡地,左右盤龍,唯有臺相倚。嶺岫嵯峨朝霧起,花木芬芳,菩薩多靈異。
面慈悲,心歡喜,西國神僧,遠遠來瞻禮。瑞采時時巖下起,福祚當(dāng)今,萬古千秋歲。
上中臺,盤道遠,萬仞逍迢,仿佛回天半。寶石巉巖光燦爛,異草名花,似錦堪游玩。
玉華池,金沙泮,冰窟千年,到者身心顫。禮拜虔誠重發(fā)愿,五色祥云,一日三回現(xiàn)。(敦煌曲子詞《蘇幕遮》五臺山曲子之一、之四)
2.歸依眾,梵行四威儀。愿我遍游諸佛土,十方賢圣不相離。永滅世間癡。
歸依法,法法不思議。愿我六根常寂靜,心如寶月映琉璃。了法更無疑。
歸依佛,彈指越三祇。愿我速登無上覺,還如佛坐道場時。能智又能悲。
三界里,有取總災(zāi)危。普愿眾生同我愿,能于空有善思惟。三寶共住持。(王安石
《望江南歸依三寶贊》)
3.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dāng)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二、文
佛教影響中國正統(tǒng)文學(xué)中的“文”,情況同詩有相類的地方。六朝時期的駢體,到隋和初唐更加興盛,格調(diào)更加講究,這也是四聲理論推波助讕的結(jié)果。禪宗盛行以后,士大夫模仿語錄的語言,創(chuàng)造了與文言迥然不同的語錄體。這都是文體方面的事情。對于一些作家的文章的氣勢、神理之類,佛教也有不小的影響。中國文人有不少是熟讀佛典的,佛教教義的廣博精微,行文的繁衍恣肆,自然會使他們的文筆受到熏染。以唐宋家為例,唐朝的柳宗元,蘇軾說他“南遷,始究佛法,作曹溪南岳諸碑,妙絕古今”。①蘇軾自己也是這樣,錢謙益說:“吾讀子瞻《司馬溫公行狀》《富鄭公神道碑》之類,平鋪直敘,如萬斛水銀隨地涌出,以為古今未有此體,茫然莫得其涯涘也。晚讀《華嚴經(jīng)》,稱心而談,浩如煙海,無所不有,無所不盡,乃喟然而嘆曰:‘子瞻之文其有得于此乎?’”②
關(guān)于這方面的情形,因為形跡不很顯著,這里不能詳說。以下談?wù)劻硗鈨蓚€方面的影響:一是文的題材,二是文的思想。
①《書柳子厚大鑒禪師碑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