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后漢書范文,相信會(huì)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漢將班超少子勇。勇字宜僚,少有父風(fēng)。永初元年,西域反叛,以勇為軍司馬。與兄雄俱出敦煌,迎都護(hù)及西域甲卒而還。因罷都護(hù)。后西域絕無漢吏十余年。
2、元初六年,敦煌太守曹宗請出兵匈奴,報(bào)索班之恥,因復(fù)取西域。鄧太后召勇詣朝堂會(huì)議。勇上議曰:昔孝武皇帝患匈奴強(qiáng)盛,兼總百蠻,以逼障塞。于是開通西域,離其黨與,及至永平,莫不內(nèi)屬。會(huì)間者羌亂,西域復(fù)絕,北虜遂遣責(zé)諸國,備其逋租,高其價(jià)值,嚴(yán)以期會(huì)。前所以時(shí)有叛者皆由牧養(yǎng)失宜還為其害故也今曹宗徒恥于前負(fù)欲報(bào)雪匈奴而不尋出兵故事未度當(dāng)時(shí)之宜也夫要功荒外,萬無一成,若兵連禍結(jié),悔無及已。況今府藏未充,師無后繼,是示弱于遠(yuǎn)夷,暴短于海內(nèi),臣愚以為不可許也。舊敦煌郡有營兵三百人,今宜復(fù)之,復(fù)置護(hù)西域副校尉,居于敦煌,如永元故事。又宜遣西域長史將五百人屯樓蘭,西當(dāng)焉耆、龜茲徑路,南強(qiáng)鄯善、于窴心膽,北押匈奴,東近敦煌。如此誠便?!庇谑菑挠伦h。
3、延光二年夏,復(fù)以勇為西域長史,將兵五百人出屯柳中。明年正月,勇至樓蘭,以鄯善歸附,特加三綏。而龜茲王白英猶自疑未下,勇開以恩信,白英乃率姑墨、溫宿,自縛詣?dòng)陆?。勇因發(fā)其兵步騎萬余人到車師前王庭,擊走匈奴伊蠡王于伊和谷,收得前部五千余人,于是前部始復(fù)開通。還,屯田柳中。
4、四年秋,勇發(fā)敦煌、張掖、酒泉六千騎及鄯善、疏勒、車師前部兵擊后部王軍就,大破之。永建元年,更立后部故王子加特奴為王。勇又使別校誅斬東且彌王,亦更立其種人為王,于是車師六國悉平。后卒于家。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據(jù)《史記?佞幸列傳》等所載,劉邦的寵男叫籍孺;惠帝的寵男是閎孺;漢文帝的寵男有鄧通、宦官趙同及北宮伯子;漢武帝劉徹更是一個(gè)多情種,玩兒同性戀也很瘋狂,他的男寵有韓嫣、韓說兄弟倆,還有宦官李延年等;漢哀帝的男寵是董賢,歷史上有名的“斷袖之癖”就典出于此。
是故,漢宮的后妃們面臨著“雙重情敵”的挑戰(zhàn)。漢宮后妃們只好使出被列為漢代“宮禁”的“媚道”以爭寵。
何謂“媚道”?
曾有方家推測“媚道”是跟“巫蠱”(將小木偶人埋于地)近似的一種方術(shù)。
其實(shí),“媚道”顧名思義,還有“房中術(shù)”層面的“媚”。
司馬遷在《史記?佞幸列傳》中說:“非獨(dú)女以色媚,而士宦亦有之。”這個(gè)“媚”顯然是指女人如何用色相迷惑男人。
故“媚道”應(yīng)該是宮中后妃用來迷惑帝王的邪道方術(shù),其“道”大致包括“媚術(shù)”(房中術(shù))與“媚藥”()。
既然“媚道”屬于旁門左道,而且是針對皇帝的邪道,因此在漢代被列為“宮禁”,一旦查實(shí)宮中后妃施行“媚道”,即按“大逆不道”論處。
但漢宮的后妃們還是心存僥幸,以身試禁,爭相對皇帝施行“媚道”,致使“媚道”事件屢次三番地出現(xiàn)。
據(jù)《史記?外戚世家》、《漢書?外戚傳》、《后漢書?皇后紀(jì)》所載,漢朝時(shí)期皇后、妃子施行“媚道”被告發(fā)的至少有4起。
漢景帝時(shí),粟姬曾深得景帝寵幸,其子劉榮立為太子后,長公主劉想讓女兒阿嬌當(dāng)太子妃,卻被粟姬拒絕。
這長公主可是在皇太后、景帝兩邊都說得上話的人物,她很快打探清楚粟姬施行“媚道”犯禁,便告其“挾邪媚道”,景帝就疏遠(yuǎn)了她。
后來,任大行令的粟姬之兄又中長公主的圈套,奏請立粟姬為皇后,景帝盛怒之下處死大行令,廢劉榮,選定與阿嬌定下“娃娃親”的劉徹為自己的接班人。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后來劉的女兒陳阿嬌也因“挾婦人媚道”,而被漢武帝劉徹打入長門宮。
劉徹繼位后,陳阿嬌自然做了皇后。當(dāng)皇后十多年,擅寵驕貴,卻始終無子。后來,她見衛(wèi)子夫得寵并生下皇子,一邊幾次以死相威脅,一邊尋得方術(shù)“挾婦人媚道”(《漢書?外戚傳》),欲用“媚道”迷惑武帝,讓其回心轉(zhuǎn)意。
武帝察覺后,先穩(wěn)了一段時(shí)間,后借阿嬌巫蠱衛(wèi)子夫的“巫蠱”事件,將其廢黜打入冷宮。
這陳阿嬌可謂成也“媚道”,敗也“媚道”。
漢成帝時(shí),趙飛燕姐妹與許皇后、班婕妤爭寵,成帝專寵趙氏姐妹十余年,許皇后、班婕妤等難得能讓皇帝臨幸一回,便施行“媚道”。
1.致政。致,在這里是“交出”“交還”之意。致政,即把所從事的政務(wù)交還國君,意即辭職、辭官。例如《柳毅傳》:“昔為錢塘長,今則致政矣?!痹偃纭抖Y記·王制》:“七十而致政?!?/p>
2.致仕,把祿位交還給國君。如《北史·循吏傳》:“其(公孫景茂)后致仕,上優(yōu)詔聽之?!痹偃纭洞呵锕騻鳌ば辍罚骸巴硕率恕!睗h何休注:“致仕,還祿位于君?!?/p>
3.致事,把所掌管之事交還給國君。如《禮記·曲禮上》:“大夫七十而致事?!睗h鄭玄注:“致其所掌之事于君而告老?!?/p>
4.致祿,把自己享受的俸祿交還給國君?!秶Z·魯語下》:“子冶歸,致祿而不出?!?/p>
5.致位,還職位于國君。蔡邕《胡公碑》 :“致位就第,復(fù)拜司空?!?/p>
6.去職,離開所任職位。如《后漢書·張衡傳》:“自去職,五載復(fù)還?!痹偃纭侗笔贰ぱ魝鳌罚骸笆跐?jì)北太守,(公孫景茂)以母憂去職?!?/p>
7.辭祿,辭去祿位,亦即辭官?!赌鲜贰?卷七六):“永明十年,(陶弘景)脫朝服掛神武門,上表辭祿,詔許之。”
8.解官,辭去官職?!端问贰ぐ鼈鳌贰暗帽O(jiān)和州稅,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歸養(yǎng)?!?/p>
9.解職,辭去官職?!缎挛宕贰罚ň矶模骸邦仠?、行德、儉皆坐族誅。(安)重誨因求解職,明宗慰之曰……”
10.乞骸骨,請求賜還自己的身體,回家鄉(xiāng)去。辭官的一種委婉說法?!逗鬂h書·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痹偃纭缎绿茣罚ň硪欢骸埃ūR懷慎)以疾乞骸骨,許之?!?/p>
11.乞身,古時(shí)認(rèn)為做官是委身事君,故請求退職稱為“乞身”?!逗鬂h書·李通傳》:“時(shí)天下略定,通思欲避榮寵,以病上書乞身?!痹偃纭逗鬂h書》(卷二六):“(趙熹)后遭母憂,上書乞身行喪禮,顯宗不許。”
12.告老,官員年老辭職。蔡邕《陳太丘碑文》:“時(shí)年已七十,遂隱丘山,懸車告老。”
再如《新五代史》(卷二十四):“(安)重誨益懼,因上章告老?!?/p>
13. 請老,古代官吏請求退休養(yǎng)老。如《左傳·襄公三年》:“祁奚請老,晉侯問嗣焉?!?/p>
14. 掛冠,把帽子高高掛起,(往往是掛在比較顯眼的地方)以此來表示辭官?!逗鬂h書·逢萌傳》(卷八十三):“時(shí)王莽殺其子宇,(逢)萌謂友人曰:‘三綱絕矣!不去,禍將及人?!唇夤趻鞏|都城門,歸,將家屬浮海,客于遼東。”《明史》(卷二六0):“公主三奏不達(dá),(冉)興讓掛冠長安門去?!痹讟阌小巴鼞n草,含笑花,勸君聞早冠宜掛”的名句。
關(guān)鍵詞: 《漢書》 ???正誤
1962年中華書局出版的標(biāo)點(diǎn)本《漢書》是以王先謙《漢書補(bǔ)注》作為底本,參校北宋景v本(簡稱“景v本”)、明末毛氏汲古閣本(簡稱“汲古閣本”)、清武英殿本(簡稱“殿本”)、金陵書局本(簡稱“局本”)整理而成,人們習(xí)慣上稱之為中華書局點(diǎn)校本。該書征引、吸收楊樹達(dá)《漢書窺管》等諸家之說,被譽(yù)為集以前《漢書》各本之大成。點(diǎn)校本《漢書》自出版之日起便成為人們在學(xué)習(xí)和研究《漢書》工作中最常用和最權(quán)威的本子。然而,隨著近年來學(xué)術(shù)界對《漢書》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新的研究成果的不斷出現(xiàn),點(diǎn)校本《漢書》中出現(xiàn)的諸如誤校、漏校、誤排、誤標(biāo)等問題也越來越多,影響了《漢書》的推廣及研究。筆者近兩年來在校對《漢書》慶元本的過程中略有所得,現(xiàn)摘錄幾條??背晒诖?求正于方家,旨在為目前啟動(dòng)的點(diǎn)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添磚加瓦。其中本文所錄《漢書》之卷數(shù)、頁碼、行數(shù)等均據(jù)中華書局點(diǎn)校本。所采《漢書》其他版本如南宋蔡琪家塾刻本簡稱“蔡琪本”、元大德九年太平路儒學(xué)刊本簡稱“大德本”。
1.襄公不P,明年齊威死,伐齊喪。……明年齊威死,m庶亂。宋襄公伐齊行伯,卒為楚所敗?!迨簖R威卒而五公子作亂,故為明年齊有亂。(卷27/頁1519/行3―10)
按:此三處“齊威”均當(dāng)改作“齊桓”。汲古閣本與此處同作“齊威”;景v本、殿本作“齊桓”;蔡琪本、慶元本、大德本作“齊桓”,其中“桓”字缺最后一筆。據(jù)《春秋左氏傳?僖公十七年》所載:“冬十二月乙亥,齊桓公卒?!?頁375)《春秋左氏傳?僖公十八年》:“十八年春,宋襄公以諸侯伐齊。”(頁377)“夏五月,宋敗齊師于[,立孝公而還?!?頁378)可知史確有齊桓公卒后宋襄公伐齊之事。齊威即齊威王,乃戰(zhàn)國時(shí)期齊國之國君。此二者乃不同時(shí)期之人,作“齊威”者顯然有誤。又據(jù)史可知,宋欽宗名桓,此處汲古閣本同南宋本作“齊威”,以“威”代“桓”,乃避諱也?!度蔟S續(xù)筆》卷一四云:“紹興中,分命兩淮、江東轉(zhuǎn)運(yùn)司刻三史板,其兩《漢書》內(nèi),凡欽宗諱,并小書四字曰‘淵圣御名’,或徑易為‘威’字。”(頁388)可為明證。而蔡琪本、慶元本、大德本中“桓”字均缺最后一筆,實(shí)乃缺筆避諱也,則此處本作“齊桓”無疑??贾腥A書局點(diǎn)校本《漢書》卷二十七之相關(guān)內(nèi)容則有:“及齊(威)[桓]死,天下散而從楚?!?頁1455)援例亦有校改,上下應(yīng)當(dāng)統(tǒng)一,故此三處應(yīng)改作“齊桓”為是。
2.師古曰:“……《地里志》縣有水,北過上林苑入渭,而今之縣則無此水。……”(卷57/頁2549/行11)
按:景v本與此處同作“里”;而蔡琪本、慶元本及殿本等均作“理”?!稘h書?地理志》云:“,古國。有扈谷亭。扈,夏啟所伐。酆水出東南,又有水,皆北過上林苑入渭?!?頁1547)與師古所言“縣有水,北過上林苑入渭”者同,則《漢書?地理志》中實(shí)有此語也。古書中“里”“理”二字雖常通用,然此處“《地里志》”乃特指《漢書》卷二十八之《地理志》也,今之點(diǎn)校本《漢書》中均通用作“《地理志》”無疑。為使前后統(tǒng)一,體例一致,此處應(yīng)改“里”作“理”更為合適。
3.元鼎二年,平原、勃海、太山、東郡溥被災(zāi)害,民餓死于道路。(卷74/頁3137/行14)
按:汲古閣本、大德本、殿本作“二年”,而景v本、蔡琪本、慶元本等均作“三年”。據(jù)《漢書?武帝紀(jì)》:“(元鼎)二年冬十一月……十二月……春,起柏梁臺(tái)。三月,大雨雪。夏,大水,關(guān)東餓死者以千數(shù)。”(頁182)《漢書?五行志》:“元鼎三年三月水冰,四月雨雪,關(guān)東十余郡人相食。”(頁1424)《兩漢紀(jì)?孝武皇帝紀(jì)》:“(元鼎)二年冬十有一月……十有二月……春,起柏梁臺(tái)。三月,大雨雪?!?大雨水,關(guān)中餓死者以千數(shù)?!?頁225)關(guān)東者,秦漢時(shí)期多指函谷關(guān)(在今河南靈寶縣境)、潼關(guān)(在今陜西潼關(guān)縣東南)以東之地。由《漢書?地理志》可知平原郡“屬青州”(頁1579)、勃??ぁ皩儆闹荨?頁1578)、太(泰)山郡“屬兗州”(頁1581)、東郡“屬兗州”(頁1557)。而青州、幽州、兗州之地大致在今山東、河北、遼寧一帶,均屬關(guān)東也。故此四郡“溥被災(zāi)害”之年應(yīng)為元鼎三年,非元鼎二年也,應(yīng)據(jù)此改“二”作“三”為是。
4.后詔使丞相御史問郡國上計(jì)長吏守丞以政令得失。(卷89/頁3627/行7)
按:此處“吏”當(dāng)作“史”?!稘h書?百官公卿表》云:“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有丞,邊郡又有長史,掌兵馬,秩皆六百石?!?頁742)《后漢書?百官五》:“每郡置太守一人,二千石,丞一人??ぎ?dāng)邊戍者,丞為長史?!逼湎乱豆沤褡ⅰ吩?“建武六年三月,令郡太守、諸侯相病,丞、長史行事。十四年,罷邊郡太守丞,長史領(lǐng)丞職?!?頁3621)又《后漢書?百官一》之
注引《漢舊儀》曰:“……郡國守(丞)長史上計(jì)事竟,遣公出庭,上親問百姓所疾苦。”(頁3561)可見“長史”“守丞”者,皆邊郡之官名也,多連用?!稘h書》中“史”“吏”二字常相亂,版刻混用甚多。慶元本所錄劉校語曰:“長吏守丞,‘吏’當(dāng)作‘史’??な故刎归L史皆一物也,故總言郡國上計(jì)長史守丞?!逗鬂h書?百官志》諸侯王相如太守,長史如郡丞,又邊郡有丞,元有長史,長史上計(jì)無疑矣。長史者通于令丞尉之稱,與守丞連言之說不可不爾,下言‘長史守丞’同?!眲⑹现陨趺?點(diǎn)校本宜從劉說改“吏”作“史”為是。
5.詡子浮建武中貴顯,至大司馬,司空,封侯。(卷93/頁3741/行4)
按:此處衍“司馬”二字,宜去。據(jù)《后漢書?朱馮虞鄭周列傳》:“(朱浮)建武二年,封舞陽侯,食三縣。”(頁1137)“七年,轉(zhuǎn)太仆?!?頁1144)“二十年,代竇融為大司空。二十二年,坐賣弄國恩免。二十五年,徙封新息侯?!?頁1145)可知,浮先后任太仆、大司空、新息侯,未嘗為大司馬。又《后漢書?光武帝紀(jì)》:“五月辛亥,大司馬吳漢薨。……六月庚寅,廣漢太守蔡茂為大司徒,太仆朱浮為大司空。壬辰,左中郎將劉隆為驃騎將軍,行大司馬事?!?頁72)《資治通鑒》卷四十三:“(建武十八年)五官中郎將張純與太仆朱浮奏議……”(頁1393)“(建武二十年)五月,辛亥,(吳)漢薨”(頁1398)“(建武二十年)六月,庚寅,以廣漢太守河內(nèi)蔡茂為大司徒,太仆朱浮為大司空。壬辰,以左中郎將劉隆為驃騎將軍,行大司馬事?!?頁1399)可為佐證。慶元本劉校語亦曰:“案《后漢書》浮~為大司空,未嘗為司馬,明多兩字?!眲⒄f可從。
參考文獻(xiàn):
[1]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
[2]班固.漢書.宋寧宗慶元元年慶元本.
[3]班固.漢書.宋寧宗嘉定元年蔡琪家塾刻本.
[4]班固.漢書.景v本,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百衲本,1998.
[5]班固.前漢書.乾隆四年武英殿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縮印《二十五史》本,1986.
[6]班固.漢書.明崇禎十五年汲古閣刻本.
[7]班固.漢書.元大德九年太平路儒學(xué)刊本.
[8]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修訂本).中華書局,1990.
[9]洪邁.容齋隨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0]荀悅,袁宏撰.張烈點(diǎn)校.兩漢紀(jì).中華書局,2002.
2、出處:
《尚書·君陳》:“惟日孜孜,無敢逸豫。”
《后漢書·魯丕傳》:“性沉深好學(xué),孳孳不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