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胡人半解彈琵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白雪歌》在唐代眾多的送別詩篇里確是以其詩境奇特引人注目,以致論者多以“尚奇”論其創(chuàng)作主題。本詩常被稱道的用筆之奇主要集中在三處:開頭以梨花喻雪是一奇;中間寫?zhàn)T別宴席上的音樂是一奇;結(jié)尾寫風雪中的紅旗又是一奇。但筆者認為,既然它是一首送別詩,詩人所使用的任何詩歌意象說到底應該都是為送別主題服務的,單單就“尚奇”來理解此詩特點有失偏頗。并且說作者把這種“不是春光,勝似春光”的“美麗精神境界”貫串了全詩,也還存在難以詮解之處。
全詩開篇即從送別時的天氣寫起:“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币岳婊ㄓ餮┛芍^別開生面。但這并非詩人寫進此詩中的刻意求奇之句,遍覽岑詩可以看到,花是其詩歌的中心意象之一。據(jù)筆者統(tǒng)計,出現(xiàn)在岑詩中花的意象有23種之多,如蘆花、荻花、桃花、松花、槐花、、梅花、橘花、牡丹花、海棠花等等,而岑參最喜歡的莫過于梨花了。在創(chuàng)作時間早于《白雪歌》的作品里,我們可以看到詩人多次寫到了梨花意象,如“長安柳枝春欲來,洛陽梨花在前開?!?《送魏四落第還鄉(xiāng)》)“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聞?!?《登涼州伊臺寺》)“渭北春已老,河西人未歸。邊城細草出,客館梨花飛?!?《河西春暮憶秦中》)“野曠不見山,白日落草頭??蜕崂婊ǚ保顦潆[鳴鳩?!?《冀州客舍酒酣貽王綺寄題南樓》)“梁園二月梨花飛,卻似梁王雪下時?!?《梁園歌送河南王說判官》)“梨花千樹雪,柳葉萬條煙”(《送楊子》)等等。除了梨花,岑參甚至還寫梨葉梨果,如“客舍梨葉赤,鄰家聞?chuàng)v衣。夜來常有夢,墜淚緣思歸。”(《楊固店》)“林晚梨初拆,枝寒梨已紅”(《秋夜宿仙游寺南涼堂呈謙道人》)等等。
由此可見,花意象,尤其是梨花于詩人的印象何等深刻。有意思的是,詩人寫梨花(如上所舉)常常是在他遠離故鄉(xiāng)的時候,而且從詩意看,他筆下的花總是和思春念歸、士逢知遇等情感活動聯(lián)系在一起。反過來再看《白雪歌》中的梨花意象,它看似神奇,就詩人而言實則信手拈來。這大雪飄飛恰似梨花盛開的自然景觀,對在內(nèi)地少觀雪景而多看花開的詩人來說,不能不勾起他對往昔生活的憶念和對關(guān)中春光的眷顧。這種情愫的產(chǎn)生應該是和他久居塞外(寫此詩時岑參已經(jīng)是第二次出塞)且又送武判官東歸長安的活動有關(guān)。所以,以梨花喻雪并不是單純詠雪,它實際上寄托著詩人由送人東歸引起的對家鄉(xiāng)故土的思念。如果再進一步就全詩詩意的跌宕和情感的起伏來看,說它是為造成詩歌抒情結(jié)構(gòu)上的揚抑頓挫也未嘗不可。因為,產(chǎn)生于雪后美景的這一點驚喜,很快便被難耐的嚴寒所取代了。詩人接著寫道:“散人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辟p閱雪境的美麗心境很快就變成了對難以抗拒的自然力的著意刻畫,正是在這寒入肌骨、陰云籠罩的環(huán)境氛圍中響起了音樂之聲:“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p>
周嘯天先生指出:“‘胡琴琵琶與羌笛’句,并列三種樂器而不寫音樂本身,頗似笨拙,但仍能間接傳達出一種急管繁弦的場面,以及‘總是關(guān)山舊別情’的意味。”(《唐詩鑒賞詞典》)此說比較中肯。唐詩里吟詠胡琴琵琶羌笛的篇章不少,但是借助這類樂器之聲表達喜悅之情的不多。我們耳熟能詳?shù)睦钜娴摹稄能姳闭鳌罚蹙S的《隴頭吟》,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高適的《塞上聽吹笛》,王昌齡的《從軍行》其二,王之渙的《涼州詞》,王翰的《涼州詞》等等,都是借琵琶、笛子之聲傳遞愁情怨緒的。正如林庚先生所云:“笛子的愛好起源于北朝的《折楊柳》?!?《詩的活力與詩的新原質(zhì)》)而北朝民歌《折楊柳歌詞》所吟詠的恰是非常哀怨的情緒:“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下馬吹長笛,愁殺行客兒。”這說明出現(xiàn)在詩歌里的塞外笛聲自古以來就不是抒寫奇麗心境的。
岑參在自己的邊塞詩里亦多次寫到琵琶與笛子。如“天門街西聞?chuàng)v帛,一夜愁殺江南客。長安城中百萬家,不知何人夜吹笛?!?《秋夜聞笛》)“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琵琶一曲腸堪斷,風蕭蕭兮夜漫漫?!?《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胡笳一曲斷人腸,座中相看淚如雨。琵琶長笛曲相和,羌兒胡雛齊唱歌。”(《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等等。詩人以“頗似笨拙”的筆墨點出席間音樂的急管繁弦,確實是苦寒氛圍中的一處奇筆。但是如果離開了對軍帳中別離雙方彼時彼地情緒脈搏的把握,忽略了“胡琴琵琶與羌笛”在詩歌里只是作為表達愁情別緒的符號存在,又怎么能理解詩人為什么不寫音樂本身而僅僅點出樂器名稱的原因呢。餞別之時席間響起的音樂之聲確實打破了環(huán)境氣氛的沉悶,但詩人寫音樂顯然不是從“尚奇”角度考慮的。
全詩最后六句集中寫雪中送別場面,尤其是詩人寫到了雪幕中的紅旗?!凹娂娔貉┫罗@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論者多以為這雪幕中的紅旗也體現(xiàn)了此詩“尚奇”的特色。因為在茫茫雪天里這紅旗的顏色太鮮明顯眼了。其實先不說在風雪迷天的薄暮時分這蒙雪僵硬的紅旗是否還那么耀眼,單就被別情籠罩的別離者而言,此時是否有心欣賞這景色也還難說。周振甫先生說:“《白雪歌》用‘風掣紅旗凍不翻’來寫苦寒也極為突出?!?《談岑參的邊塞詩》)這倒是中的之見。詩人用此句不僅照應了上文因?qū)戃娭叙T別而中斷了的對嚴酷的自然氣候的進一步描寫,而且與下文的“雪滿天山”之景互為表里,傳達出對東歸之人雪天出行的隱憂和關(guān)照之情。詩人緊接著詳寫道:“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痹谶|闊的背景中,山回路轉(zhuǎn),行人已經(jīng)消失,而送人者仍久久佇立風雪之中不愿離去,他注視著眼前的一行馬跡,若有所思,若有所失。這種情景和“美麗的心境”,“尚奇”的風格又怎么能聯(lián)系到一起呢?它分明表達的是獨特深長的離情別緒。
綜觀全詩,以詠雪而寫天氣的寒冷倒是作者寫景抒情的一條線索,而對別情離緒的抒發(fā)也可謂一波三折。雖然離別之情沒有被過分渲染,但它卻始終如千里伏流之涌動,貫串于詩歌的字里行間。全詩所抒寫的是一個久戍邊塞之人,在功名未就、回歸不得而又送人回歸的特定情景氛圍與氣候條件下產(chǎn)生的別情,它那么清新,又那么凝重,如塞外愁云一樣翻卷在詩人心頭,在歷經(jīng)了奇寒的鍛造和思鄉(xiāng)念遠情結(jié)的蕩滌之后,顯得既慷慨無悔又意緒綿長。
注:①見《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12月,第424頁。
神木:西巡謁拜的紀念
從蘭州出發(fā),我們朝白銀、靖遠方向行進。在冬季的寒風里,路旁褐色的山脊訴說著北方土地的驕傲與榮光。靖遠,有其名始于1730年,為清雍正皇帝所賜。但直到今天,仍有一些人稱靖遠為古會州,而這大概就要追溯到唐代了?!顿Y治通鑒?梁紀》中說:“唐分平?jīng)鲋畷庢?zhèn)置會州,又置烏蘭縣屬也?!逼鋾r會州地界大約包括今靖遠、景泰、會寧的大部分地區(qū),以及今寧夏中衛(wèi)的一些地方。
唐朝女皇武則天對靖遠這個地方重視非常,她曾詔命隴右諸軍大使婁師德在這里屯軍墾田,開發(fā)建設(shè)這一絲路重鎮(zhèn)。但在中原王朝的歷史上,最早把目光投向這里的卻是西漢武帝。史書上說,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漢武帝西巡并設(shè)祖厲縣,這祖厲縣就是今會寧縣的最早建治了。
在甘肅平川地區(qū)有大小神木山,在這一帶民間,流傳著一個與武帝有關(guān)的傳說:公元前114年,漢武帝西巡到會寧(祖厲)時,聽說村子南邊的山里長出了兩個“神木”,酷似人形,一大一小,便前來謁拜神木。后來,人們?yōu)榱思o念武帝謁拜神木,便在長出神木的山崖下修了一座叫神木宮的廟。直至解放前這廟還在,但后來被拆毀了,神木也不翼而飛?!吧衲咀岅兾魃衲究h的人拿去了!”當?shù)厝说睦碚摳鶕?jù)是在秦始皇之時,平川一帶屬北地郡,常有“犯過錯誤的人流放于此”。而陜西神木縣的人“拿走”平川神木也就合乎情理了起來。傳說,當然無從考證,但他們卻固執(zhí)地認為,自己所說的這一切是真的,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兩千多年前的帝王在百姓心中的份量。
無獨有偶,在神木頭村附近,我們還聽到了有關(guān)霍去病和蘇武的傳說:在離神木頭村不遠的公路旁,有一座被削去了頂?shù)纳桨?,當?shù)厝苏f那是霍去病當年西征時用過的“點將臺”。而在距山包附近一道山梁中間,有一座被拆毀了的廟,當?shù)卮迕穹Q其為“蘇武廟”,并說是霍去病西征時為蘇武修的。在那里,我們看到了遍地青磚碎瓦,以及兩塊倒下的龐大石碑,只是石碑上的字跡已模糊難辨了。在石碑的附近還有兩棵已經(jīng)死去的小碗口般粗細的柏樹。村民們說,這柏樹已有千年了,現(xiàn)在每逢年節(jié)還有人到這里來用刀劈塊柏木,拿到家里避邪。我們在柏樹的軀干上也看到了刀劈過的痕跡。
這些不過傳說而已,但一路追尋,聽聞著這些正史之外的“民間故事”,我們忽然想起了這樣一首歌:“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歷史的天空中留下一串串鮮活的姓名……”其實,在刀光遠去,鮮活的何止姓名?
固原:造就唐詩高度
辭別平川區(qū)過海原至固原,我們已深入寧夏地界。固原地處西安、蘭州與銀川的三角地帶中心,系絲綢之路東段北道必經(jīng)之地。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延居。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guān)逢侯騎,都護在燕然。
王維這首詩中所說的蕭關(guān)指的正是固原這個地方。
漢武帝在位時,匈奴騷擾邊疆,作為關(guān)中四塞之一的蕭關(guān)在軍事防御中極為重要。公元前112年,漢武帝析置安定郡,郡治高平(固原),這是固原歷史上第一個郡級政權(quán)建制,其后,他曾6次來這里巡視。
史料記載:元鼎五年,漢武帝“始巡郡國”,北出蕭關(guān),獵于新秦中(包括今內(nèi)蒙古河套以南、寧夏清水河流域、甘肅環(huán)縣、陜西吳旗縣一帶),隨從“數(shù)萬騎”。從中,人們不難看出帝王出巡的浩大陣勢。而這個被太皇太后封閉了六年之久的皇帝,正如電視劇《漢武大帝》中說的那樣,是狩獵中悟得了軍事之道。
天馬徠兮從西極,
經(jīng)萬里兮歸有德。
承靈威兮障外國,
涉流沙兮四夷服。
透過漢武帝的這首詩,人們不難看出他狩獵的“醉翁之意”。
回望蕭關(guān),我們甚至看到后來唐朝邊塞詩的一個高度,其實這一高度正是軍事的高度,從武帝析設(shè)安定郡起,它就開始一點點拔高。岑參說:“涼秋八月蕭關(guān)道,北風吹斷天山草。”杜甫說:“蕭關(guān)隴水入官軍,青海黃河卷塞云?!薄l能否認,這唐詩中的固原蕭關(guān),在漢代就送走了武帝、霍去病和張騫的身影。事實上,唐詩之所以在后來能達到一個后世無法企及的高度,在很大程度上緣于軍事,而漢武帝早就在它邁上這個高度之前,為它鋪就了一個臺階。
平?jīng)觯夯刂械郎系溺t歌
從固原,我們繞道直奔平?jīng)?。這一路,我們走的大約就是史書中所說的回中道。《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說:“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边@里所說的雞頭山指的正是崆峒山中的一座名峰,漢武帝于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下令修通回中道。
專家認為,“回中”的稱謂與秦長城的蜿蜓包羅有關(guān)。秦得義渠諸戎之地后,為防御匈奴,鞏固邊疆,便在北境線上筑起了一條長城,連接三郡。于長城自西向東設(shè)置了隴西、北地、上郡;秦長城西自隴西、臨洮而北再折向東逶迤而行,其走向曲折迂回?;刂兄盎亍本腿∑淝垓牝阎?。所以從廣義上講,長城以內(nèi)的這些地方都可以泛稱回中了。從狹義上說,在沒有設(shè)置安定郡之前,回中介于隴西、北地之間,呈南北走向。漢武帝析置安定郡后,回中地域基本上在安定郡境內(nèi)。
史書記載說,元封四年10月,漢武帝下令修通回中道后,朝庭中有位叫賈山的官員曾寫過一封信給他:“秦為弛道于天下……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恐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為弛道之麗至于此。”由此不難想像秦弛道當年的模樣,其道路的寬闊度和“樹以青松”、“厚筑其外”已具今日封閉式高速公路的雛形。
“上之回所中,益夏將至。行將北,以承甘泉宮。寒暑德。游石關(guān),望諸國。月支臣,匈奴服。令從百官疾驅(qū)馳,千秋萬歲樂無極?!边@首漢代鐃歌《上之回》唱的是當年修通回中道的盛況。
回中道雖趕不上秦直道,但當初畢竟與軍事有關(guān),更何況漢武帝以后數(shù)次巡視安定、回中皆走此道,想必與秦直道相比也差不到哪里去。極為重要的是這條道路的開通,為后來開通絲綢之路奠定了基礎(chǔ),是一條通往河西、西域的交通干道。即便是在今天,人們依然看到其當初開通這條道的重要意義。
回首再望,漢王朝離我們已經(jīng)有兩千年之遙了,而漢武帝一生的功績似乎還在眼前。
河西:“農(nóng)民軍團”的文化擔當
我們從蘭州出發(fā),一路向西,車行不足4小時,武威這座歷史名城便出現(xiàn)在了眼前。面對今天武威城中撲面而來的現(xiàn)代商業(yè)氣息,我們已經(jīng)很難想像出它于漢唐之時甚至更早一些時候的“模樣”了。但透過歷史的塵埃,我們仿佛漸漸能抓住武威這座城市從遠古走來之時,飄動在輕風中的一角衣袖,于是我們聽到它兩千年前的心跳。
河西歸西漢管轄之后,漢武帝于公元前121年設(shè)置了武威郡和酒泉郡。公元前111年,又分出上面兩個郡的部分土地,設(shè)置了張掖郡和敦煌郡。武威郡治在現(xiàn)在的民勤縣東北,酒泉郡治在現(xiàn)在的酒泉市,張掖郡治在今張掖市西北,敦煌郡治在今敦煌縣西,河西四郡共轄35個縣。這之后,漢朝便開始移民河西。這些移民實際上都是被武裝起來的農(nóng)民軍團,從現(xiàn)在掌握的資料看來,這個“農(nóng)民軍團”有10萬人之眾。
那些被武裝起來的農(nóng)民在渾然不知中承擔起了改造自身和接納外來文化的使命。我們可以想像這樣的一幅場景:一個鋤地的農(nóng)民卻又時時惦記著帶在腰間的刀,或者插于地硬之上的矛。這就是典型的一手拿槍(武器)一手握鋤了,可謂一心兩用,在今人看來或多或少有些可笑。但正是這樣一個“農(nóng)民軍團”,卻牢牢鞏固了漢代的邊疆,并為當時遠在長安的皇帝省下了一筆數(shù)目不小的“軍費開支”。
在武威這個地方讓人清晰可見的除了這“農(nóng)民軍團”之外,讓人聯(lián)想得更多的是秦時我國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匈奴。漢文帝時,匈奴趕走了生活在這一帶的月氏,空前強大了起來,占據(jù)了武威和整個河西走廊。從此,便有了漢朝為“和親”而西行遠嫁的女人。但是到了漢武帝時期,這個雄才大略的皇帝就再也不愿將國家的和平“寄托在女人的胸脯上”了,于是戰(zhàn)爭開始了。
史料記載,僅在河西地區(qū),漢武帝向匈奴發(fā)動的戰(zhàn)爭就有十余次之多。其中最著名的一戰(zhàn)是霍去病于公元前121年指揮的“河西戰(zhàn)役”,這一戰(zhàn)給了匈奴以沉重打擊,并使?jié)h朝收復了河西。
當年的“河西戰(zhàn)役”使匈奴離開了河西走廊,但一個游牧民族離開了一個地方,并不等于后來到這個地方的農(nóng)耕民族就不知道在這里放牧是怎么回事。《漢書?地理志》中說:“地廣民稀,水草宜牧,以故涼州之下畜為天下饒。”這就是說漢朝的10萬移民并沒有在武威這個地方完全種地,否則就不會有“涼州之下畜為天下饒”的記載了。直至今天,我們依然在武威的一些山區(qū)看到一些人過著半稼半牧的生活――那10萬“農(nóng)民軍團”不但學會了放牧,還將中原的耕種文明帶到了河西。他們既是這片土地的開拓者、經(jīng)營者,又是這片土地上的管理者。他們的存在鞏固了西漢王朝對河西的政治管理,也促進了河西經(jīng)濟和文化的發(fā)展,并為絲綢之路的暢通創(chuàng)造了方便條件。
絲路:通往西域的神奇
彎彎月出掛城頭,
城頭月出照涼州。
涼州七里十萬家,
胡人半解彈琵琶。
今天,當人們面對唐代詩人岑參這首詩,依然能想像出唐代涼州的繁華,而早在唐代之前,漢王朝就為其造就了這“七里十萬家”繁華盛況。
漢唐兩朝所以能夠建立起發(fā)達的封建文化,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懷偏見地吸收了多個民族的先進文化。而絲綢之路在當時則是一條傳播先進文化最重要的途徑。古代希臘、羅馬人把中國稱為“賽里斯國”(serice),把中國人稱為賽斯人(seres),賽里斯就是絲的意思。直到今天,中外學者仍不約而同地將這條古道稱為經(jīng)濟之路、文化之路,甚至中國崛起之路。
漢武帝建元元年,朝廷從投降的匈奴人那里得知,匈奴打敗了胝,胝人四處逃去,對匈奴人仇恨滿懷,只是沒有人幫助它們攻擊匈奴。于是便有了張騫出使西域乃至后來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繁榮。
今天,當我們翻開張騫在西域停留了十多年后歸來寫給漢武帝的一份類似“調(diào)查報告”的參奏,仍然不難看出當時的漢朝官員、包括漢武帝對西域知之甚少,甚至渾然不知。這就像清朝宰相劉墉曾經(jīng)認為西洋人的膝蓋骨發(fā)育不健全,禁煙英雄林則徐曾認為西洋人如果沒有中國的茶葉就會因排泄不暢而死去一樣。通過張騫的“考察報告”,人們不難看出當時漢廷眾多官員對西域的很多新鮮事“聞所未聞”。據(jù)說,張騫在朝上奏他的“考察報告”,聽得漢武帝和滿朝官員入了迷。
如果說,漢武帝當時派張騫出使西域僅僅是為了“斷匈奴右臂”的話,那么絲綢之路開通后所發(fā)揮的經(jīng)濟與文化的效益是他始料不及的。這條路使中原的絲綢和精美的手工藝品,以及鐵器、掘井灌溉等技術(shù)傳入了西域甚至國外。也使西域的葡萄、石榴、西瓜、核桃、大蒜、黃瓜、胡蘿卜、蠶豆、胡麻,還有駱駝、驢等牲畜傳入了中原。這條路使中國揚名世界,也使世界了解了中國。而當初被“移”往河西的10萬“農(nóng)民兵團”在此時已變成了這傳承的“鏈條”上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也正是這條路,不僅給中國帶來了經(jīng)濟上的空前繁榮,而且使?jié)h族迅速崛起,以致后來在我國的多民族文化中一直占領(lǐng)主導地位。
西王母贈桃:英雄美女的歷史神話
漢族這一稱謂始于漢初,而漢武帝時期則是漢族真正興起的時期,漢族興起也是我國各民族共同繁榮的見證。
瑤池阿母綺窗開,
黃竹歌聲動地哀。
八駿日行三萬里,
穆王何事不重來?
今天,當人們面對唐代詩人李商隱的這首詩時,恐怕一下子就會想像出周穆王八駿飛奔的情形。但是詩中講述的卻是一個有些凄傷的有關(guān)周穆王(穆天子)與西王母(民間所說的王母娘娘)的愛情故事。其時西王母是一個人而非一個神,是我國周代一個叫犬戎的民族部落首領(lǐng),一個美貌而多情的女人。
西王母沒等到穆天子駕乘八駿歸來,后來竟演變成了一位美貌出眾的女神,并與漢武帝傳出了一段愛情佳話。《漢武帝故事》中描述西王母“修短得中,天姿掩藹,容顏絕世”,一天駕五色斑龍,由五十天仙陪同來到武帝王宮,她將三千年才結(jié)一次的仙桃贈與漢武帝,天亮時依依不舍地離開漢宮。故事表現(xiàn)了她的真情與癡心,充滿中國傳統(tǒng)愛情的深沉和美好。
我國境內(nèi)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各自的族名,56個民族又有一個共同的族名,即中華民族。從古至今,這56個民族在中國大地上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共同繁榮,共同進步,一道創(chuàng)立了中華民族的數(shù)千年燦爛文化和文明成就。這正如著名學者所說:“在中國這樣長的歷史里,民族變化多端,你變成了我,我變成了你,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且有些合而未化,還保留了許多原來的東西?!闭驗槿绱耍爸袊嗣瘛边@一名稱在成書于公元前一世紀的《史記》中出現(xiàn)也絕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