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加害人的責任承擔方式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問題的提出及意義
我國《侵權責任法》于2009年12月26日順利通過,這是我國又一重大民事立法,它的頒布,意味著中國民法典的基本部分已經(jīng)完成。同時,這一部法律頒布的本身,也將會對保護個人權利和維護社會秩序起到重要的作用。因《侵權責任法》最終要落實到“責任”,因此,研究責任的承擔方式就極其重要。
我國《侵權責任法》除了用第15條規(guī)定了8種責任[1]外,還在其他不同的章節(jié)和條文規(guī)定了具體的承擔方式,他們主要是“連帶責任”、“相應的補充責任”、“相應的責任”、“相應的賠償責任”、“適當責任”、“適當補償”、“補償”(第87條)等。另外,《侵權責任法》還規(guī)定了減免責任的統(tǒng)一與分別事由、雙方分擔損失等。那么,這些責任方式的具體構成如何?應如何評價和適用?特別是減免責任的規(guī)則,在“一般規(guī)定”中有統(tǒng)一的減免責任的規(guī)定,在具體的類型化侵權責任中,又有具體的減免責任的規(guī)定,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因責任是整部法律的落腳點,又加之我國《侵權責任法》規(guī)定的責任“多元化”的特點,因此,對其研究殊有意義。
二、我國《侵權責任法》關于連帶責任的規(guī)定及分析
(一)《侵權責任法》關于連帶責任的規(guī)定
我國《侵權責任法》關于連帶責任的規(guī)定主要有14個條文,它們分別是第8—11條、第13—14條、第36條、第43條、第51條、第47條、第59條、第83條、第86條等。那么,第67條是存在疑問的,該條規(guī)定:“兩個以上污染者污染環(huán)境,污染者承擔責任的大小,根據(jù)污染物的種類、排放量等因素確定?!蹦敲矗摋l是關于污染者對受害者承擔責任后內部責任的分擔性規(guī)定還是外部責任的規(guī)定?從字面上可以作兩種理解:一是外部責任規(guī)定,即受害者只能按照污染物的種類、排放量等因素來請求污染者承擔賠償責任;二是兩個以上污染者污染環(huán)境受害者有權向任何一個污染者請求賠償(污染者應當向受害者承擔連帶責任),任何一個污染者賠償后,就超出自己賠償數(shù)額的部分有權向其他污染者追償。污染者之間的責任分配即按照污染物的種類、排放量等因素確定。從中國具體的司法實踐看,第二種更有利于保護受害者。因為,如果讓受害者證明污染物的種類、排放量等因素恐怕是特別困難的。即使作第一種理解,該條也應該有兩個輔助性規(guī)定:(1)規(guī)定舉證責任倒置,即由污染者就自己的污染物的種類、排放量等進行舉證;(2)不能證明的,平均承擔責任。但是,該條沒有這樣規(guī)定,因此,最好作第二種解釋。
(二)關于連帶責任的分析
可以說,在我們國家的法學理論和司法實踐中,最不確定的概念就是連帶責任。連帶責任應如何定義和分類,其效力如何,在司法實踐與理論上存在巨大的爭議,給司法實踐和學術研究帶來了困難[2]。由于對連帶責任的不同認識,甚至連一個統(tǒng)一的概念都難以定義。因此,首先從分類入手進行分析。
關于連帶責任的分類,學者有不同的標準和觀點。絕大多數(shù)學者將連帶責任分為真正的連帶責任與不真正的連帶責任[3]。這些學者一般都認為:連帶侵權責任是指受害人有權向共同侵權人或者共同危險行為人中的任何一個人或者數(shù)人請求賠償全部損失,而任何一個共同侵權人或者共同危險行為人都有義務向受害人負全部的賠償責任。共同加害人中的一人或者數(shù)人已經(jīng)全部賠償了受害人的損失,則加害人全體免除責任。承擔了超出自己份額責任的加害人有權向其他沒有承擔責任或者承擔責任沒有達到自己應有份額的加害人追償[4]。侵權法上的不真正連帶責任,是指多數(shù)行為人違反法定義務,對一個受害人事實加害行為,或者不同的行為人基于不同的行為而致使受害人的權利遭受損害,各個行為人產(chǎn)生的同一內容的侵權責任,各負全部賠償責任,并因行為人之一的履行而使全體責任人的責任歸于消滅的侵權責任形態(tài)[5]。一般認為,不真正連帶責任與真正連帶責任除了發(fā)生原因上有區(qū)別外,在對外效力上并無區(qū)別,只是在內部責任分擔上,有重大區(qū)別:真正連帶責任人在承擔了責任后,對其他連帶責任人有求償權,而不真正連帶責任人承擔責任后,對其他連帶責任人并無求償權,僅對終局責任人具有求償權[6]。
有的學者將連帶責任分為一般連帶責任和補充性連帶責任。認為:在理論上,有的人認為承擔連帶責任的各債務人之間沒有主次、先后之分,債權人可以向任何一個有償還能力的債務人求償;在訴訟中,各債務人作為共同被告,其地位完全平等。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因為,從理論上看,連帶責任作為一種法律制度,是就多數(shù)人之債中債務人作為一個整體與債權人之間的債務清償關系而言的,它不否認各債務人之間對該共同債務或者連帶債務的形成及清償?shù)匚簧系牟顒e,也不排斥在具體清償過程中對各債務人作主次或者先后順序上的劃分;同時,這種劃分只是對債務人各自承擔責任的區(qū)別,而并不影響權利人實體利益的最終實現(xiàn)。從實踐來看,對債務人不作主次之分,固然對債權人十分有利,但對債務人來說,在很多情況下卻顯得過于嚴厲和苛刻,甚至有悖于公平、合理的法律精神和實事求是、區(qū)別對待的司法原則和政策。在連帶責任中,一種責任的基礎是共同債務,即該債務是由各債務人共同行為或者共同參與而產(chǎn)生和形成的,各個債務人對同一債務負有共同的或者同等的清償義務。所以,在債務清償時,各債務人之間不分主次,每個債務人應對整個債務無條件地承擔責任,債權人也可以不分先后或者主次順序,要求任何一個有履行能力的債務人清償全部債務。這種責任可以成為一般的連帶責任;在另外一種連帶責任中,由于責任的基礎是連帶債務,即該債務是由債務人一方的行為而產(chǎn)生,其余連帶債務人并沒有直接參與,所以,對債務人應區(qū)分為主債務人和從債務人。只有在主債務人不能履行或者不能完全履行時,從債務人才承擔補充性的清償責任。在這種連帶責任中,從債務人享有先訴抗辯權。這種連帶責任為補充性連帶責任[7]。尹田教授也主張這一觀點[8]。我國的司法判例大量采用一般連帶責任與補充連帶責任的分類,有大量判例把補充責任寫成是補充連帶責任,如最高人民法院在“東方公司南寧辦事處訴舞陽神公司等借款擔保合同糾紛案”(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3]民二終字第47號)中,就判決:鎮(zhèn)遠縣建材化工公司在貴州舞陽神植物油有限責任公司發(fā)油房及設備、東風汽車、招待所、蕉溪辦公室、污水處理站等抵押財產(chǎn)不能清償時,就舞陽神植物油有限責任公司對凱里市中行的272萬元借款本息承擔連帶責任。另外,我國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中,特別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3年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299次會議通過)更是擴大了連帶責任的適用范圍,引起了學者廣泛的關注。
還有的學者將連帶責任作了更加廣泛的分類,具體為:一般連帶責任與補充連帶責任、無序的連帶責任和有序的連帶責任、相向性連帶責任與單向性連帶責任等[9]。由于這種連帶責任分類的獨特性及遠離法律規(guī)定,故在此不作討論。我們應當堅持連帶責任的一般的學理分類,即真正的連帶責任與不真正連帶責任的區(qū)分,并堅持連帶責任與補充責任區(qū)別,就如有的學者提出的要“捍衛(wèi)侵權連帶責任的純潔性”[10],不能任意創(chuàng)設連帶責任類型,任意擴大連帶責任的適用范圍。我國《侵權責任法》實際上也是堅持這種劃分原則的。按照這一原則,我國《侵權責任法》第8條(共同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第9條(教唆或者幫助他人實施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第51條(以買賣或者其他方式轉讓拼裝或者報廢機動車的責任)等為真正的連帶責任;第10條與第11條(無意思聯(lián)絡而分別實施侵權行為造成同一損害)、第36條(網(wǎng)絡侵權責任)、第43條(產(chǎn)品缺陷造成損害的生產(chǎn)者與銷售者的責任)、第59條(醫(yī)療產(chǎn)品或者制品的侵權責任)、第74條(遺棄高度危險物造成他人損害的侵權責任)、第75條(非法占有高度危險物造成他人損害的侵權責任)、第83條(因第三人的過錯使動物致人損害的侵權責任)、第85條(物件脫落或者墜落致人損害的侵權責任)、第86條(建筑物、構筑物或者其他設施倒塌致人損害的侵權責任)等為不真正的連帶責任。
我們作這樣的區(qū)分,實際上就是堅持了傳統(tǒng)的區(qū)分普通連帶責任與不真正連帶責任的標準:行為人之間是否具有共同目的的主觀關聯(lián),普通連帶責任人之間具有為共同目的的主觀關聯(lián)性,而不真正連帶責任則沒有這種主觀關聯(lián)性[11]。我們在堅持普通連帶責任與不真正連帶責任區(qū)分的同時,要區(qū)分其效力。在對外效力上,債權人可以請求全部債務人履行債務,也可以請求一個或者數(shù)個債務人履行全部債務,債務不得以內部的份額責任對抗債權人的請求。就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關系來說,全部債權債務關系因一次全部履行而消滅;在履行瑕疵方面,在真正的連帶責任,一債務人或者部分債務人的履行遲延、不完全履行等對其他連帶責任人產(chǎn)生影響,而在不真正連帶責任,則不產(chǎn)生影響;在內部求償權問題上,在真正的連帶責任,一連帶責任人真正連帶責任人在承擔了責任而超過自己應承擔的份額后,對其他連帶責任人有求償權,而不真正連帶責任人承擔責任后,對其他連帶責任人并無求償權,僅對終局責任人具有求償權。
當然,我們也應當看到,不承認不真正的連帶責任的學說在德國和日本都存在,不真正連帶責任的概念仍然在發(fā)展中[12]。因此,我們仍然有繼續(xù)研究和討論的余地。但是,不真正連帶責任的上述規(guī)則符合我國目前比較成熟的通說。
三、我國《侵權責任法》關于“相應的責任”、“相應的賠償責任”和“相應的補充責任”的分析
(一)《侵權責任法》關于“相應的責任”、“相應的賠償責任”和“相應的補充責任”的規(guī)定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9條及第35條規(guī)定了“相應的責任”,為了敘述和比較的方便,我們在此不妨將條文列出。第9條規(guī)定:“教唆、幫助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侵權行為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該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jiān)護人未盡到監(jiān)護責任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钡?5條規(guī)定:“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根據(jù)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49條及第60條分別規(guī)定了“相應的賠償責任”。第49條規(guī)定:“因租賃、借用等情形機動車所有人與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時,發(fā)生交通事故后屬于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部分,由機動車使用人承擔賠償責任;機動車所有人對損害的發(fā)生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钡?0條第2款規(guī)定:“前款第一項情形中,醫(yī)療機構及其醫(yī)務人員也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34條、第37條、第40條分別規(guī)定了“相應的補充責任”。第34條第2款規(guī)定:“勞務派遣期間,被派遣的工作人員因執(zhí)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勞務派遣單位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钡?7條規(guī)定:“賓館、商場、銀行、車站、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管理人或者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钡?0條規(guī)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蛘咂渌逃龣C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蛘咂渌逃龣C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蛘咂渌逃龣C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p>
(二)分析和說明
何為“相應的責任”?王利明教授認為:所謂相應的責任即是要根據(jù)過錯的程度承擔責任[13]。從我國《侵權責任法》第9條及第35條的上述規(guī)定看,首先是過錯責任,其次是份額責任。
那么,“相應的責任”與“相應的賠償責任”有什么不同呢?我們認為,二者都是過錯責任和份額責任,所不同的是,承擔責任的具體方式可能是不同的:“相應的賠償責任”之責任方式僅限于賠償方式,而“相應的責任”的責任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可能是賠償責任,也可能是我國《侵權責任法》規(guī)定的8種責任方式中的其他方式。
“相應的補充責任”含義為何?楊立新教授認為,侵權補充責任是指多數(shù)行為人基于不同原因而產(chǎn)生的同一給付內容的數(shù)個責任,各個負擔全部履行義務,造成損害的直接責任人按照第一順序承擔責任。承擔補充責任的人只有在第一順序的責任人無力賠償、賠償不足或者下落不明的情況下,才承擔責任。并且,可以向第一順序的責任人追償?shù)呢熑涡螒B(tài)[14]?!跋鄳难a充責任”顯然有兩個特點:(1)補充責任;(2)過錯責任。補充責任究竟有多大,完全取決于第一順序責任人的賠償能力:如果第一順序責任人的賠償能力很強,那么補充責任人可能賠償責任可能很小,甚至沒有責任;反之,則可能很大,甚至是全部責任。
“相應的補充責任”實際上就是以過錯來限制補充責任。這樣一來,首先,承擔補充責任的責任人具有“先訴抗辯權”,即受害人向其主張侵權責任時,必須證明第一責任人無力履行或者具有相當?shù)姆ǘㄊ掠?;其次,要體現(xiàn)“過錯責任”的歸責核心價值,即其補充責任必須與其過錯相應;最后,補充責任人承擔責任后,可以向第一順序責任人追償。
四、我國《侵權責任法》關于“適當責任”、“適當補償”和“給予補償”之分析
(一)我國《侵權責任法》關于“適當責任”、“適當補償”和“給予補償”的規(guī)定
我國《侵權責任法》關于“適當責任”的規(guī)定主要是第30條和第31條,即關于正當防衛(wèi)和緊急避險超過必要限度的責任。
我國《侵權責任法》關于“適當補償”的規(guī)定,主要是第23條和第33條,即基本是是關于“無因管理和無過錯的無意識侵權的問題”?!敖o予補償”是第87條關于“高空拋物或者墜落物的損失分擔問題”。
(二)分析
“適當責任”之“適當”如何解釋?從該字面的意思,有兩種解釋:一是恰當,即不多不少,剛好能夠彌補受害者的損失;二是并不全部賠償,而是以衡平的觀念給一部分,即是日常口語中的“適當”。我國《侵權責任法》關于“適當責任”規(guī)定的第30條和第31條顯然是《民法通則》上之制度的延續(xù),而從該制度的適用看,實際上是第二種解釋。但是,此二條的規(guī)定顯然是可以探討的:正當防衛(wèi)超過必要限度,完全符合侵權責任的全部構成要件,為什么要承擔“適當責任”而不是全部賠償責任?按照德國的理論,防衛(wèi)過當(正當防衛(wèi)超過必要限度)是否要承擔賠償責任,完全取決于行為人是否具有過錯,當然也要考慮受害人是否具有過失[15]。也就是說,防衛(wèi)過當完全應當按照侵權責任的過錯責任的構成來設計責任。緊急避險應分為“防御型緊急避險”(《德國民法典》第228條)和“攻擊型緊急避險”(《德國民法典》第904條):在“防御型緊急避險”,因危險是由于物本身引起的,因此對其避險顯然不具有不法性,故不應承擔責任;但對于“攻擊型緊急避險”,即因避險而損害的物并不是引起險情發(fā)生的物,對其實施攻擊完全是由于“棄小保大”的經(jīng)濟合理性目的,因此,對于被損害的物之所有權人必須承擔無過錯賠償責任[16]。因此,從比較法上看,我國侵權責任法對于防衛(wèi)過當和緊急避險的規(guī)定,對于受害人來說,有失公平。
“適當補償”與“給予補償”顯然與責任是不同的,實際上是指在不能歸責的情況下的一種損失分擔問題。然而,仔細分析第23條與33條及87條的規(guī)定顯然還是不同的:第23條雖然規(guī)定在《侵權責任法》中,但卻不是侵權責任法應當規(guī)定的內容,應當是無因管理法上的規(guī)則。那么,該條規(guī)定可能與將來的債法總則相矛盾:因為按照侵權責任法的規(guī)定是“適當補償”,但按照無因管理法的規(guī)定,卻是以填補無因管理人的實際支出(包括損失和為此負擔的債務)為目的。希望在以后《民法典》制定時好好協(xié)調。
第87條規(guī)定的“高空拋物或者墜落物的損失分擔問題”,在立法的過程中爭議就比較大,我國在侵權責任法頒布前也有這樣的案例,也頗有爭議。仔細比較,第33條與第87條的情況還是不一樣的:第33條在因果上是沒有問題的,僅僅是沒有過錯而不能歸責,要求其補償似乎也有理由。但第87條甚至連因果關系都不一定有,其實是因果關系推定,這種因果關系的推定似乎范圍過大。當然,也有學者認為,這種規(guī)定是非常合理的,也非常有利于對受害人的保護。首先,這種做法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精神,有利于個人的人身權的保障;其次,從責任分擔理論來看,由可能的業(yè)主承擔損失,不考慮雙方的過錯問題,由最有能力分擔損失的一方承擔是比較公平的;第三,從損害預防的角度來看,將損害歸于最有能力避免損害的人身上,有利于預防損害的發(fā)生;第四,從公共安全的角度來看,由可能的業(yè)主承擔責任是有利于公共安全的[17]。當然,該條規(guī)定是否合理,還要看將來在實踐中的施行效果。
五、關于免除責任與減輕責任的規(guī)則
我國在《侵權責任法》的“一般規(guī)定”中有統(tǒng)一的減免責任的規(guī)定,在具體的類型化侵權責任中,又有具體的減免責任的規(guī)定,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由于文章的篇幅問題,筆者在此不展開討論,只是想特別指出:《侵權責任法》第3章規(guī)定的“不承擔責任和減輕責任的情形”僅僅是對以過錯為歸責原則的侵權行為而言的,對于特殊侵權行為不一定通通適用。在特殊侵權行為中,一般都有關于免責任或者減責事由的規(guī)定,如第71條規(guī)定的“民用航空器致人損害的責任”,就僅僅規(guī)定受害人故意造成損害的,才能免除經(jīng)營者的責任,不可抗力就不是一般的免責事由。超級秘書網(wǎng):
注釋:
[1]我國《侵權責任法》第15條規(guī)定:“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主要有:(1)停止侵害;(2)排除妨礙;(3)消除危險;(4)返還財產(chǎn);(5)恢復原狀;(6)賠償損失;(7)賠禮道歉;(8)消除影響、恢復名譽。以上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并適用。”本文的目的不在于討論這8種方式,而是討論責任的具體分擔方式,如連帶責任還是份額責任。
[2]在這里,筆者不想就連帶責任的詳細理論和分析作出說明,將另外撰文論述。僅就基本概念和分類的問題作出澄清。
[3]參見楊立新:《侵權法總則》,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529-552頁;林誠二:《民法債編總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476-485頁;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1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56-71頁;劉克毅:《論不真正連帶債務》,載《法律科學》2003年第6期;李志君等:《淺析不真正連帶責任》,載《法制與社會》2007年第6期等。
[4]參見楊立新:《侵權法總則》,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524頁。
[5]參見楊立新:《侵權法總則》,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526-5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