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委婉語折射文化異同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委婉語是漢、英語言中共有的現(xiàn)象,有著相同的心理基礎(chǔ)和共同的適用范圍;同時也透射出宗教信仰、價值觀念、倫理傳統(tǒng)等文化的差異。
[關(guān)鍵詞]委婉語;心理基礎(chǔ);文化異同
Abstract:EuphemismisacommonphenomenoninEnglishandChineselanguageswithsimilarpsychologicalbasisandscopeofapplication.Anditreflectsthedifferenceinitsorigin,valuesandtraditionalcustoms.ThispapermakesacomparativestudyoftheculturalsimilarityanddifferencesbetweenEnglishandChineseeuphemism.
Keywords:euphemism;psychologicalbasis;culturalsimilarityanddifference
委婉即“說話時不直白本意,只用婉曲含蓄的話來烘托暗示?!庇⒄Z中的euphemism(委婉語)一詞源于希臘語的前綴eu(好)和詞根pheme(說話),意為goodspeak(說好聽的或友善辭令)。英語中的“euphemism”和漢語中的“委婉語”意思大體等價[1]。委婉語不僅指委婉詞語,它更是積極運用語言進行表達的一種交際方式,在語言符號的所指和能指之間造成心理上的疏離效應(yīng),力圖代替、掩飾、削減表達的禁忌、直接和粗鄙。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鏡子。我國語言學家戚雨村先生認為,語言,包括語言的使用方式在內(nèi),不能超越文化而獨立存在,不能脫離一個民族流傳下來的、決定這一民族生活面貌和風俗習慣的信念體系。因此,漢英委婉語無一例外地都會折射出兩個民族不同的社會生活和文化價值觀念[2]。
一、漢、英委婉語共同的適用范圍及心理基礎(chǔ)
漢、英委婉語折射出漢英兩種文化有共同的適用范圍。在漢英文化中,委婉語主要適用范圍大致為:生、老、病、死;性;排泄;窮困;犯罪;職業(yè);政治。就老年人之“死”而言,英語有與漢語意思相似的婉稱,常見的有:toclose/endone’sdays(終其天年);shutone’slightoff(逝世);tocrossthebar(去了);topaythedebtofNature/topayone’slastdebt(壽終);torunone’srace(了其一生、壽終正寢);toslipby/away(悄然去了);tobehomeandfree(歸去來兮自由哉)等。漢、英委婉語中有一些完全或基本的等價,反映了漢、英民族對外部世界的共識和共同的避諱、美化、掩飾心理基礎(chǔ)和思維模式。
1.對某些事物情形的避諱
漢、英委婉語的使用體現(xiàn)了共同的社會心理基礎(chǔ)。不論是在我國還是在英美國家,“忌諱”都是產(chǎn)生委婉語的重要心理基礎(chǔ)。遠古時代,人類不能正確理解自然現(xiàn)象和自然力,于是就產(chǎn)生了一種對超自然力(thesupernatural)的崇拜乃至恐懼,即所謂“靈物崇拜”(Fetishism)。隨之而來的就是“語言靈物崇拜”(WordFetishism)。出于對鬼神的敬畏,神明與魔鬼的名字首先必須回避,擔心直呼其名會招致危險和災難,往往另辟蹊徑。英語中有關(guān)“Devil”的委婉語有上千個之多,如“theBleakOne”,“OldBoy”,“theTempter”,“theBigD”,“OldHarry”,“theEnemy”,“theWickedOne”,“OldNick”,“PrinceofDarkness”等[3]。
中國是個多神崇拜的國家,早在仰韶文化時代(約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人們就相信各種自然現(xiàn)象均由各種不同的自然之神所支配,為求避禍,忌諱提及崇拜或敬畏對象的名字,給它們以美稱如稱日神為“義和”,稱水神為“河伯”,稱風神為“飛廉”,稱火神為“祝融”。在民間的社會生活中,人們還稱各種敬奉的神為“菩薩”、“老爺”。此外,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漢語中出現(xiàn)了獨特的“名諱”、“國諱”、“自諱”和“家諱”,皇帝、官員、宗親長輩的名字不能直稱,不得不提到時也要用其他字代替。
2.對生理缺陷及某些行為的掩飾
漢、英語言中常用委婉語說明人體的某些特征和生理缺陷,以避免引起不快或冒犯。如在漢語中人們用“腿腳不方便”或“行動不便”指代“瘸子”或“雙目失明的人”;用“說話有點慢”指代“口吃”、“大舌頭”。英語中用“imperfecthearing”代替“thedeaf”(聾子),用“visuallyretarded”指“theblind”(瞎子),用“queer”表示“homosexual”(同性戀)。
委婉語的禮儀功能(ritualfunction)也掩蓋了羞于啟齒的令人難堪的事實,用委婉語來表達人們諱言的生理行為,以避免交際中的尷尬和唐突現(xiàn)象。如人們?nèi)笮”?,英語中婉轉(zhuǎn)地表達為“towashone’shand,topowderone’snose,tospendapenny,topayacall,togosomewhere,toanswerthecallofnature”等。這些說法近似于漢語的“方便一下、去洗手間、去一號、去洗個手、去補一下妝等”,更絕妙的是在團體旅行時有些導游將上廁所自創(chuàng)婉語為“唱歌”[4]。
有時將一些丑陋或不合理的東西冠以高雅、正當?shù)姆Q謂,使委婉語的使用常常具有一定的掩飾性。在英美,囚犯們?yōu)榱俗晕颐阑妥晕摇跋此ⅰ?,用“college”(學院)來稱呼監(jiān)獄。他們把因犯罪而被迫關(guān)進監(jiān)獄強行學習、改造美化為在大學為增加知識而學習,體現(xiàn)了囚犯們強烈的虛榮心,使這個詞成為一個具有諷刺意義的委婉語。兩次海灣戰(zhàn)爭中美國的主要盟友英國的飛機、裝甲車屢屢被美軍擊中,好幾十名英軍士兵被誤傷,這種誤炸卻被稱為“friendlyfire”(友好的炮火),“accidentaldeliveryofordnance”(誤送彈藥)。
3.對事物的美化
人的價值觀里有趨美性和趨好性的一面,委婉語的作用除了避免刺激、消除粗俗、摒棄陳腐外,還可滿足人們的社會心理需要,維護交際雙方的面子給人以安慰。職業(yè)是社會生活中的一個敏感話題。社會有分工,有的職業(yè)臟、苦、累,有的凈、閑、逸。有的職業(yè)賺錢多,有的職業(yè)賺錢少。于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心理需要,委婉語里就出現(xiàn)了一些花哨、委婉而動聽的名稱以升華職業(yè),提高社會地位消除怕“失體面”的憂慮。在中國人們將以前稱呼的“保姆”、“鐘點工”改為“小姐姐”、“阿姨”、“大嫂”、“家政人員”等;將沒有固定工作的人員稱為“自由職業(yè)者”。在英美國家如稱Hairdresser(理發(fā)師)為beautician(美容師);gardener(園?。閠reesurgeon(花木外科醫(yī)師)或landscapearchitect(風景建筑師);“打字員”自封為secretary(秘書);“補鞋匠”自封為shoerebuilder(鞋子復原師);就連butcher(屠夫)也以meattechnologist(肉類技術(shù)專家)自稱;funeralundertaker(葬禮承辦人)也被一個更高尚的詞代替為mortician或grieftherapist(哀傷治療師)。
另一典型的例子是航空公司對機艙等級的美化,一等艙(firstclass)改稱豪華艙(deluxeclass),二等艙(secondclass)就升格成了一等艙(firstclass),三等艙名稱不雅、不美改為商務(wù)艙(businessclass)或旅游艙(touristclass)。這樣一來,旅客皆大歡喜,不論坐哪等艙,都會獲得心理上的滿足。
4.對事物的幽默調(diào)侃
委婉語的使用把嚴肅正經(jīng)的事實寓于幽默中,使人類的語言妙趣橫生、詼諧幽默。如:改革開放后中國新時期的開明政策,使中國老百姓參政議政的意識正處于空前活躍的狀態(tài)。針對時弊,針對腐敗,人們創(chuàng)造了一些風格詼諧輕松、帶有深層批評指責含義的委婉語?!耙魂囷L”(指短期內(nèi)工作做得轟轟烈烈,但不夠深入和持久,很快就恢復舊時的樣子);“走過場”(應(yīng)付上級審查,搞例行公事之類形式化動作);“家長制”(不講民主,獨斷專行,一個人說了算);“踢皮球”(領(lǐng)導者或經(jīng)辦人之間互相推卸責任,把待解決的問題推給別人)等。還有駕車新手車尾“我不是美女,請別吻我”的善意提醒,堪能令你輕松一笑。
“battleofthebuige”本源于德軍在1944年末發(fā)動的最后一次攻勢“theBattleoftheBuige”(優(yōu)勢之戰(zhàn),突出部之戰(zhàn)),在英美國家現(xiàn)在用來委婉地調(diào)侃為保持體型的女士們所進行的減肥持久戰(zhàn)。
漢英委婉語在使用上還是有細微的差異。首先,漢語委婉語強調(diào)用委婉含蓄的話代替或烘托暗示原意,漢語委婉語表層意思和深層含義距離更大,顯得更為委婉曲折,折射出王權(quán)思想和尊祖敬宗、仁義道德的儒家傳統(tǒng)。而英語委婉語則強調(diào)用單詞和短語替代原語。其次,英語委婉語強調(diào)替代詞語更文雅、更溫和,不冒犯人,使人高興,具有“關(guān)愛”的情感內(nèi)涵。而漢語委婉語只強調(diào)用與本意相關(guān)的話委曲含蓄、轉(zhuǎn)彎抹角地代替或烘托暗示出不能或不愿直說的話。當然,里面也含有“關(guān)愛”的情感內(nèi)涵,但不局限于“關(guān)愛”。以“死亡”的委婉語為例,英語中有數(shù)百種代替“death”和“die”的詞語,如“togohome”、“tobeatrest”、“passaway”等,并不把“kickthebucket”,“bedonefor”,“onewayticket”等戲謔詞算作委婉語。而古漢語中“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民曰死”。現(xiàn)代漢語如“走了”、“離開了”等表達難以割舍之情,尤指親友的死亡;“去世了”、“不在了”則用來表達一般意義的避諱;如果是針對生前處境艱難或久病、惡病纏身的人的死亡,通常用“解脫了”等表示同情和安慰;而“完蛋了”則用于表示對敵人的憎限;對英雄模范人物的死,常用“犧牲”、“為國捐軀”、“以身殉職”等[5]。
二、委婉語折射出不同的文化蘊涵
委婉語的使用十分廣泛,從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在東西方社會里得到認可的言談舉止的準則、人們的思維模式和道德觀、價值觀。它不單單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而且涉及使用該語言國家的文化或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會在委婉語中有所反映。
薩丕爾說過:“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存在,所謂文化,就是社會遺傳的習慣和信仰的總和,它可以決定我們的組織生活?!蔽裾Z是“詞的社會性領(lǐng)域的一個自然部分”,它反映了人性的“敏感方面”,告訴我們“一種文化的價值”[3],蘊含著一個民族文化特色的方方面面,體現(xiàn)了一個民族的文化特性、文化意識及其有別于其他民族的思維方法和行為方式。
1.折射出不同的宗教信仰
社會語言學研究表明,言語禁忌既具有宗教性,又具有階級性。但是,英語和漢語在這方面卻表現(xiàn)出了各自的特點。雖然英語委婉語大多起源于宗教迷信,但比起西方民族來,中華民族沒有一個共同、統(tǒng)一的宗教信仰。以“死亡”這個詞為例,信仰不同宗教的人有不同的委婉語,西方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基督教認為生命是上帝賦予的,人在其有生之年注定要經(jīng)歷罪惡、墮落和贖罪,而且只有贖清人的原罪,才能在來世得到拯救,進入天堂,否則將在地獄里永受煎熬?;浇痰乃劳鲇^是以死后靈魂得到拯救,進入天堂為中心的,故英語中死亡的委婉語有g(shù)oto/reachabetterworld(去了更好的地方),beInthegoldenheaven,beIn/gotoheaven(上天堂了),bewithGod/becalledtoGod(被上帝召喚去了),safeinthearmsofJesus(安全地躺在耶穌的懷里),gotoone’slast,go/passtoone’sreward等[3]。
由于漢民族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宗教信仰,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等都有其追隨的信徒,宗教禁忌沒有對全民族語言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漢語中“死亡”的委婉語多來自道教和佛教。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源自老子和莊子的道家思想,達觀、淡泊的生死觀在委婉語中得以充分體現(xiàn),如“隱化、遷形、物化、遁化、羽化、氣散、歸道山”等,道教的神仙學說給后世留下了“化仙,升天,升仙,仙逝,駕鶴西游”等委婉語。佛教發(fā)源于印度,后傳入中國。佛教認為一切有生命的東西都依據(jù)一定的因果關(guān)系,在“六道”(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中輪回,歷經(jīng)苦難,生死相續(xù),只有皈依佛門,才能擺脫輪回之苦,進入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直接來源于佛教教義的死亡委婉語“涅槃”,是佛教所指的最高境界的音譯。來自佛教的委婉語有“成佛,圓寂,歸真,坐化,寂滅”等。佛祖釋迦牟尼居住在西方的極樂世界,凡是佛教的善男信女們生前行善積德,憧憬著死后能夠到達西方的極樂世界,能夠見到佛祖,因此在漢語中也有了“上西天”、“歸西”、“上天”、“歸天”、“見佛祖”等對于死的委婉的說法[6]。
2.折射出不同的等級觀念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尊祖敬宗的傳統(tǒng)孕育了漢語中名目繁多的“名諱”和稱謂上的禁忌?,F(xiàn)代社會已經(jīng)建立了民主、平等的社會體制,但在人際交往中,仍存在“名諱”情形,即上對下或年長的對年輕的可以稱名,而下對上則稱官職,晚輩也不可直呼長輩之名,比如局長“張軍”,上級可以直呼其名,下級一般稱呼為“張局長”、“張局”而避免直接呼名道姓。這與西方文化有所差異,英美文化中沒有顯著的等級觀念,無論地位高低都可以直呼其名。但對于上帝或上帝的名字、魔鬼或魔鬼的名字就需要避諱,上文已談到。
其次,如在當今社會流行的民謠稱一等人為“公仆”(國家干部),子孫三代都幸福;四等人“大蓋帽”(公、檢、法),吃完原告吃被告;五等人“手術(shù)刀”(外科醫(yī)生),割開肚子要紅包;六等人為“電霸”(熱電行業(yè)),不給好處就拉閘;十五等人是“盲流”(農(nóng)民工),不知何處是盡頭。其中的諷刺調(diào)侃先不說,人們頭腦中的根深蒂固的等級觀念在這些對某些職業(yè)的借代婉稱中可見一斑。
3.折射出不同的傳統(tǒng)與倫理
英美文化以個人主義為中心,不迷信特權(quán)和傳統(tǒng),注重獨立和進取,創(chuàng)新而輕老。加之在西方社會中,家庭結(jié)構(gòu)松散,子女成人后就與父母分開居住是西方社會的傳統(tǒng)習慣,社會養(yǎng)老機制又無法完全取代家庭養(yǎng)老,老人生活孤單寂寞,因此“老”就成了生活中的一個大忌。它意味著思想僵化、知識老化、遲鈍、愛嘮叨、固執(zhí)、任性、怪癖等。所以英語中有關(guān)“老”的委婉語特別多。如aseniorcitizen(年長公民),goldenyears(黃金年華),pastone’sprime,thelongerliving,distinguishedgentleman等被用來代替“old”。“養(yǎng)老院”也被說成“nursinghome,homeforadults,resthome,adultcommunities”等。從事英語委婉語研究的專家尼曼等曾風趣地指出,當今的美國沒有“老的”(old),要么是“老練的”(seasoned),要么是“保養(yǎng)得很好的(well-preserved)[5]。中國的文化以家族主義為中心,注重敬老尊賢,提倡倫理道德,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老”并不是禁忌語,“老”代表了經(jīng)驗、學識、成熟、可靠,年老是資歷和地位的象征,“華發(fā)”,“夕陽紅”,“黃昏戀”,“忘年交”等少量的委婉語,也飽含敬意。
4.折射出不同的社會價值觀
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在漢民族的社會意識中,有濃厚的重義輕利、重義輕財?shù)膬r值取向,“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士不理財”,人們千百年抱定“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國人恥于經(jīng)商,羞于言錢,更不屑于與商賈打交道,高雅場合出口不直言錢,戲稱為“孔方”、“貫頭”、“官板兒”、“孔方兄”、“三斗米”等,舊時代還稱銀元為“龍洋、“人頭”、“龍人頭”、“銀花邊”、“袁世凱”,現(xiàn)代則是“大團結(jié)”、“偉人頭”等。隨著近二十年來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認同了金錢的重要性,但仍存在一些不直白地對有錢人稱呼“大款”、“款爺”、“暴發(fā)戶”,而知識分子的經(jīng)商行為成了“下?!薄=?jīng)濟飛速發(fā)展的同時,人們依然崇尚知識,羨慕國家公務(wù)員的職業(yè),稱“鐵飯碗”和“吃皇糧”。
英美文化崇尚金錢物質(zhì),人們對錢的態(tài)度大方、坦然,也就不存在因為要遮掩而委婉。
綜上所述,雖然英漢委婉語有著共同的心理基礎(chǔ)、思維模式,但由于漢英語言本身特征和文化的差異,由于中西方社會背景、宗教背景、教育背景等方面的差異,從委婉語的使用中可見一斑。了解中西方文化的這些差異,有助于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消除障礙,達到相互理解、順利交流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鑫華.英語修辭格詳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102-112.
[2]戚雨村.語言·文化·對比[J].外語研究,1992,(2):43-45.
[3]李利芳.從委婉語的使用看中西文化差異[J].太原教育學院學報,2005,(3):77-78.
[4]趙文蘭.從委婉語透視中美兩種文化心理的共性[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111-113.
[5]譚文芬.英漢委婉語對比研究[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5,(3):93-95.
[6]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