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莊嚴和沉重現(xiàn)當代文學哲學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文摘要】:翻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我們可以看到在許多作家身上,打著或模糊或鮮明的基督教文化的烙印,而他們的作品也洋溢著或多或少的基督教色彩。
中國新文學的先驅們,在反省、批判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也向西方尋求新的精神力量,于是基督教憑借其豐厚的文化資源進入到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和價值視野,并以獨特的思想和藝術表現(xiàn)形式給中國文學注入一種新的活力,使受其影響的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呈現(xiàn)出了獨特的美學形態(tài)--莊嚴與沉重。
一、莊嚴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具有強烈歷史使命感,他們仰慕崇尚基督偉大的人格和崇高精神,并企望以此啟蒙民心,批判封建傳統(tǒng)的思想,因而他們以各具特色的筆抒寫和弘揚了基督崇高的犧牲精神和偉大的博愛精神。
(一)崇高的犧牲精神
十字架上的基督是一位為拯救世人而犧牲自我的形象,在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們看來,中國所需要的正是像耶穌那樣的受難者和殉道者。因而在強烈使命感的精神尋求中,耶穌便成為了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們的精神楷模。
這首先表現(xiàn)在許多作家以耶穌受難為題材創(chuàng)作作品,以表現(xiàn)自己的敬仰之情。如魯迅在《復仇》(其二)突出了耶酥受難時肉體上的痛苦及其心理感受,塑造了一個為民眾獻身卻反遭他們迫害、摧殘的孤獨英雄形象;艾青的《一個拿撒勒人的死》借耶穌的形象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表達了作者與耶酥相通的舍己救人的情懷;徐志摩的《卡爾弗里》通過旁觀者的眼光描寫了耶酥受難的場面,展示了法利賽人的卑鄙,表現(xiàn)了作者對耶酥的崇敬之情。
其次,許多作家在創(chuàng)作中塑造了許多為眾人為理想而獻身的具有基督精神的犧牲者形象。巴金《霧》中的革命家陳真,他拋棄了富裕的家庭生活,犧牲了個人的青春、愛情乃至身體的健康,甘愿為革命事業(yè)而獻身?!稖缤觥分械亩糯笮臑榱?至愛的被壓迫的同胞"走向革命。象這樣具有崇高犧牲精神的形象在其他作家的筆下也是比比皆是,如廬隱的《余淚》中的白教師;冰心《我的學生》的基督徒S……這些閃光的人物折射著中國的現(xiàn)當代作家們的偉大人格,訴說著他們的美好理想。
另外許多作家在創(chuàng)作及言談中或贊頌基督式的犧牲精神或以基督的犧牲觀念自喻,以表現(xiàn)自己和激勵眾人自覺地投入到民族解放或解救民生疾苦的洪流中,燃燒自己,溫暖他人。
(二)偉大的博愛精神
平等無私的博愛思想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這種思想得到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的普遍認同和創(chuàng)造性改造。在他們的筆下,基督偉大的博愛精神,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并表現(xiàn)出了豐富的內涵。
首先,他們在作品中營構著充滿博愛色彩的溫馨世界,塑造了許多以善心輔助弱小充滿愛心的藝術形象。如冰心在《國旗》中她描繪出一幅超越國界的孩子間天真?zhèn)ゴ蟮膼鄣漠嬅?;《最后的安息》展示了一個超脫貧富智愚的平等的博愛境界。徐志摩在《一條金色的光痕》里他描繪著自己的夢想。在這里,不僅窮人之間相互幫助,就連那位富人太太也體恤起窮人來了。中國的現(xiàn)當代作家們,在描繪充滿愛的理想的同時,還在塑造著具有博愛之心的藝術形象。如廬隱的小說《血泊中的英雄》塑造了一位夢想做愛的使者,消除人間隔膜,最后做了血泊中的英雄的少年張志玄;這樣的人物還有巴金《第四病室》中的楊木華、許地山《東野先生》中東野夢鹿,在他們身上,基督博愛精神熠熠閃光。
其次,他們在作品中還塑造了許多以德報怨的具有寬恕精神的藝術形象。基督教教人以寬恕的胸懷對待別人,以仁慈的態(tài)度原諒他人,以博大的愛心化解仇恨。在基督教的影響下,許多作家用他們的筆奏響了對寬恕精神的贊歌。老舍的《大悲寺外》中的黃學監(jiān)以他的仁愛寬厚寬恕了傷害他的人;冰心《一個不重要的軍人》刻畫了一個地位低下但忠厚善良的士兵--福和,他總是以寬容的微笑面對人間的磨難,最后因救護一個的孩子而被打重傷,但他卻憐憫寬恕了那"打人者",而后寂寞地死去。許地山《綴網(wǎng)勞蛛》中的尚潔、《商人婦》中的惜官,她們在命運的播弄面前,以宗教的寬恕精神,樂觀處事待人,在她們身上流溢著基督寬恕精神。
中國的現(xiàn)當代作家們用他們的一腔真誠關注著他們所深愛的祖國和民眾,期望他們的創(chuàng)作能給人以精神的啟悟。因而他們滿懷崇敬地描寫具有基督般人格的偉大形象,熱烈地謳歌崇高的犧牲精神和博大的愛的情懷,使他們的作品散發(fā)出迷人的莊嚴之光,呼喚著沉睡的靈魂,激勵著迷茫的民眾。
二、沉重
基督教對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滲入是多方位的,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在對基督偉大的人格進行贊頌的同時,也舉起了手中的批判之矛,對人們的靈魂進行了拷問,對基督教的陰暗面進行了批判。
(一)靈魂的拷問
基督教認為人生來就是有罪的,必須在不斷的懺悔中獲得神的救贖。肩負拯救國家民族重任的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們,出于拯救國家、批判傳統(tǒng)文化和改造民族性格的需要,以基督教文化的懺悔情結所內涵的批判精神為武器,對自我、對民族、對社會進行深刻的反省與批判。
個人批判。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在否定舊文化的人性桎梏,提倡個性自由的同時,不斷地轉向自我靈魂的拷問。如魯迅在《一件小事》、《風箏》、《父親的病》、《藤野先生》等篇作品中不留情面地進行自我解剖,表現(xiàn)出他人格的偉大。巴金從他第一篇懺悔散文《作者自剖》(1932)到他80年代陸續(xù)發(fā)表的《隨想錄》,可謂字字見血,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深深的自責,體會到他的痛苦與煎熬。另外郁達夫在《蔦蘿行》、《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等作品中以自我反省的方式,懺悔著情欲的迷狂與沉溺,敘寫著靈魂的掙扎與凈化。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們真誠地反思個人歷史,解剖個人靈魂,期望著經(jīng)由靈魂的洗禮和凈化,達到超越自我、再造自我的境界。
(二)民族批判
中國的現(xiàn)當代作家,在剖析自我靈魂的同時,對傳統(tǒng)文化和國民性也進行了深刻反省和批判。如魯迅對中國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的揭露可謂驚世駭俗,對國民病態(tài)人格的揭示也可謂撼人心魄,特別是自輕自賤,欺弱怕強,以自欺欺人的心態(tài)處世的阿Q,更是"寫出一個現(xiàn)代的我們國人的靈魂來"。巴金也以他銳利的筆鋒從內向、謙卑、順從、怯懦四個方面揭示了在以"三綱五常"為中心的傳統(tǒng)文化熏陶下形成的軟弱的"民族性格"。另外還有郭沫若的詩、田漢的劇、成仿吾的評論等,他們以敏銳的心靈感受著民族的痛苦,無情地嘲弄封建文化,尖銳地揭示國民弱點,這種為重鑄民族靈魂而進行的痛苦反思,深深震撼著國人,使人們在震驚中審視自己的靈魂。
(三)社會批判
強烈的使命感和巨大的政治熱情促使著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在自我反省的同時,也將他們深邃的目光投向了社會現(xiàn)實,從而使他們的心靈懺悔,達到了一種獨特的社會批判。例如郁達夫《沉淪》的主人公,在不停的自傷自悔同時,還深懷著對世人、對社會的強烈不滿?!妒\蘿行》的主人公在對妻子的無盡的懺悔中,對污濁的社會進行了詛咒。巴金《家》中鳴鳳投湖自盡,覺慧在深深的痛苦與自責中指出"我們這個家庭,這個社會都是兇手。"在《憩園》中巴金讓"憩園"的前后兩代主人在深重的罪孽面前受到了靈魂的譴責和命運的懲罰,指出他們的罪孽和悲劇是與整個社會制度聯(lián)系在一起的,從而使作品蘊涵了沉重的社會批判力量。
(四)基督教陰暗面的揭露
1.揭露基督教的殖民性
近代基督教的傳入是以不平等條約為前提,以武力侵略的強行灌輸為主要途徑,因而一些作家作品將反基督教納入到反對帝國主義政治侵略、文化侵略的重大主題之內,揭露并反對基督教的殖民性。如蕭乾的小說《皈依》、《曇》展示了基督教對中國人民靈魂的毒害的同時,表達了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強烈義憤。另外在田漢的獨幕劇《午飯之前》中基督教成了帝國主義的代名詞,表現(xiàn)了作者強烈的反基督教情緒。類似的作品還有老舍的《二馬》、郭沫若的小說《雙簧》、臧克家的長詩《罪惡的黑手》等等,這些作品盡管構思和取材角度不同,但都將反宗教和反帝的主題揉合起來,揭示出基督教與帝國主義彼此利用,消蝕中國人民的反抗意志,毒害中國人民靈魂的罪行。
2.揭露基督教的虛偽性
二十世紀的中國作家在對基督教文化的審視、對現(xiàn)實的思考中,不僅體會到上帝的蒼白無力,而且以他們敏銳的目光,發(fā)現(xiàn)基督教被虛偽卑劣者所操縱后的驚人扭曲和異化,因而在他們的作品中對上帝的至善全能進行了否定,對傳教士和教徒的虛偽卑劣行徑做了無情地揭露。
(1)否定上帝的至善全能?;浇虒⑸系勖枥L成至善全能的神,然而目睹眾多人間悲劇,經(jīng)歷許多人生苦難的作家們,卻對上帝的全知全能、本性的至善產生了質疑,并進而在作品中對此進行了否定。如胡也頻的小說《圣徒》悲劇的結局,諷刺了上帝的無能與不可信,它無法拯救任何人,包括它的虔誠的教徒。李金發(fā)在他的詩歌《詩神》中同樣對上帝的力量表現(xiàn)了懷疑的態(tài)度,認為上帝的"賞賜"和"援手"是不真實的。對這一主題表達的比較深刻的是蕭乾的第一篇小說《蠶》,這篇作品體現(xiàn)了蕭乾對宗教文化的深刻而獨特的思考,他不僅否定了上帝的全知全能,而且指出人的生存只能靠自身的努力,自身的斗爭。
(2)揭示神職人員的虛偽卑劣。神職人員本是上帝的使者,不過這些使者也并非都秉承了上帝的偉大。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以他們犀利的筆描繪出這些神職人員的群丑圖。如張資平在《上帝的兒女們》不僅揭示了教會世界的種種黑暗現(xiàn)象,而且刻畫了一個道貌岸然而又利欲熏心的偽君子牧師余約瑟的形象。老舍《二馬》中的洋教士伊牧師,他不僅以傳教之名,推行殖民政策,而且虛偽狡詐。此外,沈從文的《建設》諷刺傳教士牧師為"靠叫賣上帝,過著極其安舒的日子"[1];而《蜜柑》揶揄牧師,指出他們的莊嚴是單單放在臉上。這樣的作品還有蕭乾的《曇》、《參商》、《鵬程》等等,都深刻地揭示出這些偽善者隱蔽在圣靈之光背后的丑陋面目。
(3)針砭中國普通教徒的丑惡。陳獨秀曾說過:"中國教徒最大多數(shù)是''''吃教''''的人"。在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犀利的筆觸下這些混教者、吃教者的各種丑態(tài)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示。如老舍《老張的哲學》中的龍樹古,其入教的目的,在于期盼基督給他帶來益處?!读偷摹分邢募腋缸羽б阑浇痰?所有理由只是它所附帶的經(jīng)濟利益"[2],《正紅旗下》的多老大,入教只不過是尋求他不勞而獲生活的階梯。這樣的吃教者還有張資平《上帝的兒女們》中一面說教,一面目不轉睛地望著女席的黃少珊,對上卑躬屈節(jié)、對下作威作福的揚友楠。在這些吃教者的心目中,教會、上帝、耶酥只不過是獲得利益,滿足欲望的工具而已。
捧讀這些浸潤著基督教色彩的作品,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們感人至深的救世情懷。當他們企望通過弘揚基督偉大人格啟發(fā)民智以達民族振興時,作品就以莊嚴神圣、肅穆崇高之美,感召著讀者,激勵著民眾;當他們期望通過靈魂的拷問、對基督教陰暗面的針砭,而喚醒人們蒙昧的靈魂以重樹民族品格、拯救國家危亡時,作品就以沉郁憂憤、悲慨凝重之美,震撼著讀者,鞭策著民眾。總之,無論頌揚、無論鞭撻,目的都在于救贖的期盼與愿望。(此研究為2004年河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研究項目《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中的宗教融合與流變》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沈從文、建設,沈從文文集第4卷[C].花城出版社、三聯(lián)香港書店1982年.
[2]馬佳,十字架下的徘徊--基督宗教文化和中國現(xiàn)代文學[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