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論民本位理念框架下司法和諧之實現(xiàn)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要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認真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問題”。這是我們黨關于“社會和諧”的精辟定義。*年4月由中國主辦的首屆世界佛教論壇提出了“和諧社會、從心開始”的主題,以及“心凈國土凈、心安眾生安、心平天下平”的重要理念和“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際和順、社會和諧、人間和美、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景。①可以說此謂“人心和諧”的最佳注解。而本文要研究的“司法和諧”,目前尚無權威性定論。依“我公正,你放心”司法理念之含義,“司法和諧”屬于人民法院與當事人之間相互關系的應有之意,雙方以訴訟為載體,以化解糾紛為目的所進行的理解、尊重、信任、協(xié)調與互動的一系列訴訟活動。即此,筆者就人民法院如何實現(xiàn)司法和諧,也即重點研究在確立“民本位”理念的視野下,法院本身的司法追求問題,發(fā)表一孔之見,以期拋磚引玉。
一、立足司法為民——司法和諧實現(xiàn)之方向
司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是人民法院司法活動的根本宗旨。人民法院只有始終不渝地貫徹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司法為民的根本價值追求,真正做到把人民群眾的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人民群眾的需要作為第一選擇,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第一考慮,把人民群眾的滿意作為第一標準,時時處處為人民群眾著想,時時刻刻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②,才能真正做到“我公正、你放心”,才能真正實現(xiàn)司法和諧。
古人云:得天下有其道者在于得其民;得其民有其道者在于得其心;得其心有其道者在于謀于利。同志曾多次教導中國共產(chǎn)黨人要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提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原則問題和立場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在全國法院興起學習貫徹“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中指出:“要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解決好為誰掌權、為維護服務的根本問題”。筆者認為,共和國的各級法院,都稱作“人民法院”,共和國的所有法官,都稱為“人民法官”,這就決定了人民法院必須服務于人民,人民法官必須忠實于人民利益。這是司法和諧的前提,也是實現(xiàn)司法和諧的方向。因此,人民法院堅持司法為民,就是要運用司法手段堅決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做到以積極的態(tài)度救濟民權,以優(yōu)質的服務減輕民負,以快捷的審理解除民憂,以公正的審判保障民利,以有力的執(zhí)行實現(xiàn)民愿。③
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的發(fā)展觀,促進經(jīng)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fā)展?!笨倳洀娬{指出:“科學發(fā)展觀第一要義是發(fā)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根本方法是統(tǒng)籌兼顧?!笨梢?,以人為本在科學發(fā)展觀中的突出地位。中國歷史上的賢明統(tǒng)治者都十分重視這一問題。春秋時期的大思想家大政治家管仲說:“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三國時期的杰出政治家劉備說:“濟大事者,必以人為本”唐太宗李世民說:“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馬克思在《共產(chǎn)黨宣言》中說:“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自由發(fā)展的條件”。而今天我們講的以人為本,就司法而言,以人為本當指以人民為本。以人為本反映在司法領域,就是要牢固確立“民本位”理念,堅持司法為民的宗旨,切實做到司法親民、護民、利民,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求,我有所為,一心一意為人民謀利益。正如肖揚院長所講:“人民法院的全部工作是面向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務,這也是人民法院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雹茏罡呷嗣穹ㄔ鹤?003年8月25日全國高級法院院長座談會開始,在全國法院系統(tǒng)制定出臺便民、利民、司法救助等23項措施,一場聲勢浩大又扎扎實實的司法為民活動在全國法院系統(tǒng)開展起來,且至今仍在深入持久地落實和創(chuàng)新,從而獲得了社會各方面的高度贊揚、廣泛理解和大力支持,極大地改善了人民法院與人民群眾的關系,營造了良好的訴訟和諧環(huán)境。
二、爭創(chuàng)“人民滿意”——司法和諧實現(xiàn)之動力
比較一項政策的正確與否,衡量的標準,關鍵是看它對普通百姓是否有利,是否有利于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按照總理的話說,就是“要把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作為衡量政績的根本標準”。⑤而鑒別一種司法活動或者司法行為公正與否,衡量的標準,關鍵是看它是否從維持群眾根本利益出發(fā),在嚴格履行司法職能中實行了利益平衡,救濟了弱者,公平平等保護了糾紛雙方的合法權益,實現(xiàn)了糾紛當事人發(fā)自內心的滿足和一般民眾道義上的滿意。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所有法官都應當學習金桂蘭法官的辦案精神,向金桂蘭同志看齊。在*年“中國法官十杰”評獎頒獎典禮上,組委會給金桂蘭宣讀了這樣的頒獎詞:“成功的背后,她付出了比別人更多的艱辛。死神無奈,空谷幽蘭,肩挑正義認真辦案。情操塑成了人民口碑,生命定格百姓利益。美麗的金達萊,靜悄悄的開,傳遞著春天的消息。”*年2月在哈爾濱召開的“金桂蘭精神暨人民法庭審判方式研討會”上,金桂蘭所在的東京城法庭的代表在會上介紹了“金桂蘭精神”主要內函及現(xiàn)實指導意義的四個方面:耐心聽訟,全面了解案情,使當事人充分感受到法官的關懷和法庭的溫暖,司法公信力強;把調解作為工作主線貫穿于法庭司法活動的始終,通過釋法明理,真情交流,引導當事人化解矛盾(金桂蘭所辦的1050件案件中調解率達90%,無一重審改判,無一上訪纏訴,無一超審限);加強調查研究,了解社情民意風土人情習慣,能動地運用經(jīng)驗法則,把法律的規(guī)定與當?shù)貙嶋H相結合,尋求司法正義;把勝敗皆服案結事了作為評價案件的最高標準,用情、理、法的統(tǒng)一追求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促進社會和諧安定。筆者認為,金桂蘭法官之所以享譽中國司法界,獲得人們的交口稱贊,根本之點在于她把心貼近人民群眾,因而在她的身上閃耀著道德、人性和責任的光芒,給全國30萬人民法官樹立了“人民滿意”的榜樣。
在當前開展的法院系統(tǒng)學習“金桂蘭精神”的活動中,我們應當弄懂“金桂蘭精神”的基本內涵,堅持聯(lián)系審判工作實際,努力改進審判工作。筆者感受到,我們至少應在這幾個方面再下功夫:一是,注重思想疏導,給當事人減壓松怨。一般而論,當事人走上公堂多基于情緒無法控制而所為,辦案法官有責任使他們緊張不安、疑慮的情緒松下來,通過思想疏導,使訟爭雙方心平氣和的面對現(xiàn)實并尋找最佳的解決辦法。這是實現(xiàn)當事人理智解決糾紛,達到訴訟和諧的第一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二是,尊重當事人的選擇權,力促雙方自主自愿的合意協(xié)議。一個法官的職業(yè)能力并不只體現(xiàn)在辦了多少案開了多少庭,而更要體現(xiàn)在將雙方當事人從糾紛中解脫出來,使矛盾徹底消除,達到案結事了。這是金桂蘭法官的工作亮點,也是一種職業(yè)能力。三是堅持司法調解,促進訴訟和諧。一般說,群眾自主自愿的事情,也是群眾滿意的事情,凡群眾被迫接受的事情;一般覺得是不滿意的事情。筆者曾親手審理過一起民間借貸案,原告起訴要求被告償還借款本金一萬元及其利息,被告承認借款事實,但確無還款能力,通過調解,原告作出讓步,不但不要利息,連本金一萬也只要求被告給付八千元,前提是及時兌現(xiàn)。被告同意,庚即請親屬幫忙籌款,兌現(xiàn)了協(xié)議內容。從表面看,這個協(xié)議對原告是不公正的,因為贏家反而缺本丟息,然而原告愿意,認為與其長期拖著不兌現(xiàn),倒不如作出讓步后及時兌現(xiàn),所以原告認為法院的調解是他自愿提出的,也當然是公正的。在第八屆全國民事訴訟法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法學會訴訟法學研究會民事訴訟法專門委員會*年年會上,有代表提出,調解的理論和前提不應當是查明事實、分情是非,而應當是自愿,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是判決的條件而不是調解的條件。此觀點不無道理,體現(xiàn)了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也合乎當前的司法實踐。
三、堅持公正高效——司法和諧實現(xiàn)之途徑
公正與效力是當今世界各國司法的普遍難題。許多國家的司法界都在探研這一問題,尋求最佳的解決辦法。最高人民法院將“公正與效率”確定為新世紀人民法院的工作主題,是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貫徹科學發(fā)展現(xiàn)的政治方向和根本要求。實現(xiàn)“公正與效率”工作主題,是推進新世紀人民司法事業(yè)的重要標志。堅持“公正與效率”工作主題,就是要在審判工作中堅定不移地按照憲法和法律,獨立公正的審理好案件,既堅持公正,又講求效率,審判的每一起案件都要取得辦案的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統(tǒng)一。⑦
公正——人民法院構建司法和諧之基石。有人認為,公正就是指公平正義。筆者認為,公正和公平、正義是三個相近的概念,但不完全等同。在司法理念進化的過程中,是先由公平進化到公正,再由公正進化到正義的。按一般理解,公正是對裁判者的要求,強調形式;公平的對象是訴訟各方,強調實質;而正義作為人類追求的終極價值目標,指向的是人類最為核心的部分即社會制度。⑧而從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角度看,公正和正義結合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重要內容,并作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去要求整個社會、國家機關和人民。⑨
肖楊院長在*年3月12日參加山西代表團評議“兩高”工作報告時指出:“人民法院是司法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線,如果這道防線失守,人民群眾找不到說理的地方,社會就會變得無序,構建和諧社會就無從談起。所以,我們要千方百計守住這道防線,讓這道防線永遠立于不敗之地”。肖揚院長的這段話,是對“公正”的最好詮釋,也是我們構建司法和諧的最根本的保障。我們所講的公正,既包括實體公正,又包括程序公正。程序公正,就是嚴格按照法定的程序規(guī)則辦案,如同工人生產(chǎn)產(chǎn)品一樣,只有嚴格操作規(guī)程,方能生產(chǎn)出優(yōu)質產(chǎn)品。程序公正,站在司法的角度,即指程序的獨立價值——司法程序是一條司法正義的生產(chǎn)線。⑩而實體公正,是指依法對案件作出實質性裁判,合理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但實體公正是程序公正這條生產(chǎn)線生產(chǎn)出來的合格產(chǎn)品,沒有程序的公正就難以追求實體的公正。
高效——人民法院構建司法和諧之保障。肖揚院長在論述司法的效率性時指出:“司法公正是司法的首要價值,但是公正必須是迅速、及時的。就象一場遲來的雨對久旱枯死的莊稼無濟于事一樣,遲來的公正對勝訴方而言是某種意義上的不公正。因此,司法要徹底的公正,就必須以司法的高效為前提”。這段精辟的論述,科學地界定了公正與效率二者的關系,也強調了審判效率對于構建司法和諧的極端重要性。事實上,一個曠日持久的官司,可以把一個家庭、一個企業(yè)拖垮,即使最終贏得官司,但公平正義已大打折扣。*年曾有媒體報道一則案例:陜西榆林師范學校退休教師白玉云起訴的一起民事侵權案,歷經(jīng)省市縣三級法院審判,耗時23年之久仍原地踏步,白老師的官司從不惑之年打過花甲之歲,在媒體報道當時白老師最擔心的是有生之年有可能等不到官司的結果。就重慶范圍而言,拖案現(xiàn)象也是有的。筆者在前些年親自審理過一起上級法院指令重審的巫溪縣劉作高起訴的汽車買賣合同糾紛案,該案先后經(jīng)過兩個基層法院、一個中級法院若干次審判,到筆者接受指令重審該案時,每個當事人手中已握有23份判決書和裁定書,一場官司打了七年仍無結果,當事人叫苦不迭。上列兩個案例,大概稱得上肖揚院長批評的“遲來的雨對已經(jīng)久旱枯死的莊稼無濟于事”的司法現(xiàn)象。表面看是一個審判作風問題,而實質卻反映了嚴重的司法不公。
為強化效率意識,徹底扭轉拖案現(xiàn)象,全國法院系統(tǒng)加大了審判改革力度,使各項改革工作駛入了快車道,重視和強化訴訟調解,廣泛推行簡易程序審理案件,創(chuàng)新案件速裁機制,有力推動了訴訟提速,使當事人減少了訟累,降低了訴訟成本,從而營造出前所未有的和諧訴訟環(huán)境,出現(xiàn)了人民司法史上少有的訴訟良性循環(huán)。
四、改進審判作風——司法和諧實現(xiàn)之保障
剛剛過去的*年,留給中國人民印象最深的一個詞語是“改善民生”;2008年是落實黨的十七大提出的“著力改善民生”要求的第一年。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必須在經(jīng)濟發(fā)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這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有文字記載以來關于“民生”的最全面、最精辟的闡釋。在全黨關注民生的政治背景下,作為直接服務于民生的人民法院怎樣為,如何為?是擺在審判工作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
馬克思告訴我們:“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與他們的利益有關?!笨鬃釉唬骸疤煜挛跷踅詾槔麃?,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就是說,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從事的各項活動,無不與自己的切身利益相聯(lián)系,作為執(zhí)政的黨必須洞察這一問題,作為從事審判的司法機關必須關注這一問題。正如馬歇爾首法官所講:“司法機關的工作遍于每家每戶的床頭灶邊。它影響著人民的財產(chǎn)、名譽、生命和其他一切?!币源硕?,司法關注民生,是司法工作本身的應有之義。因為,利益和矛盾是影響當今社會和諧的兩個重要問題,一切沖突源于利益,一切利益沖突積聚成矛盾,所以,要實現(xiàn)訴訟和諧,一是整合利益,二是化解矛盾。11
肖揚院長在法官法、檢察官法實施十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法官應當成為社會公正的形象,法律精神的化身,公民行為的桿竿,社會形象的表率”。肖揚院長的講話有一個突出特點,即十分重視法官的“形象”問題。筆者認為,“形象”對于個人來說,集中反映人格魅力,而對于單位來講,反映的是社會信譽。用在司法關注民生上,最大量、最突出的則反映司法機關和法官個人的司法作風問題。尤其作為基層法院及其法官,與老百姓接觸最多,一言一行都在群眾的視覺之內,其司法作風直接關系訴訟和諧的構建問題。因為,法官與當事人之間是一種互動和協(xié)作的關系,訴訟是法官與當事人共同促成的作業(yè)。法院和當事人之間以及雙方當事人相互之間的自主對話與交流、充分協(xié)商與溝通,是和諧主義訴訟模式運作的基本機制。12
近些年來,人民法院先后進行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教育,共產(chǎn)黨員先進性標準教育、科學發(fā)展觀教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公正司法、一心為民”教育及法官與律師之間的相互關系的整頓、超時限結案及超期羈押責任追究等活動,已有力促進了審判作風的改進,極大的改善了人民法院與人民群眾之間的關系,使人民法院多年來實施審判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得以鞏固.但應當看到,時代越發(fā)展,法治越健全,人們對司法的需求就越高,因而人民法院服務人民的司法作風應當更加優(yōu)化。正如馬克思所言:“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3當前,我們應當總結幾年來人民法院開展司法為民活動的成功經(jīng)驗和有效方法,借新《訴訟收費交納辦法》施行之東風,拓展?jié)袂?,?chuàng)新救助方式,暢通訴訟通道,優(yōu)化立案窗口,降低和減少訴訟信訪,把正在實行的“三個一”接訪規(guī)則(對來訪當事人做到一杯茶、一把椅、一聲問候)和“三聲服務”標準(對當事人來有迎聲、問有答聲、離有送聲)堅持好并不斷創(chuàng)新提高,以優(yōu)異的服務態(tài)度和審判作風在人民群眾中樹立良好的司法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