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課例研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張力課程 幼兒音樂 八坼幼兒園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197
本次微型課例研究報告評比活動,正好是我們八坼幼兒園踏實開展“張力課堂從我做起”的研究節(jié)活動后的梳理、反思的好時機?!皬埩φn堂從我做起”――這是有效課堂研究節(jié)的共同心聲。
第一,主題敘述:真迂假究、矯情無趣。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也是一種情感的藝術,音樂的魅力是給人以自由的想象空間。因為每個孩子體驗不同、層次不同,不同的文化背景、家庭的藝術熏陶,對音樂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一首歌給人的感覺是不是單一的,而是豐富多彩的,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么為了“規(guī)矩”而“迂腐”,要么為了“生發(fā)”而“生發(fā)”,讓人感到無病,深究之,其實質是“矯情”。
第二,課后剖析:耗時費力,情感生硬。
音樂綜合教學是教學改革的深化,它滲透并融合藝術和人文精神,體現(xiàn)現(xiàn)代學前教育更注重幼兒的親身體驗、生活經驗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等的發(fā)展趨勢,使學科體系向縱向伸展,也是精英文化向大眾文化的回歸。合理地進行學科綜合,不僅能拓寬幼兒的審美視野,給幼兒廣闊的體驗和表現(xiàn)音樂的空間,而且有利于提高幼兒的綜合素質。
然而,在許多幼兒音樂課中,教師為了體驗先進理念,綜合性能活動占用大量的音樂學習時間,占據(jù)主導地位?!洞禾煸谀睦铩芬徽n教學目的就是為了讓幼兒體驗“快樂”心情。是否要通過多達三次耗時五分鐘之多的表演呢?教師課前準備了春天美景圖模型,課堂上組織量又很大。如此高耗下的情感處理,又有什么實際作用呢?我園靠近八坼公園,完全可以利用主題活動去找春天,這樣有足夠的生活體驗后,再來唱春天,幼兒的情感決非老師指揮下的“矯情”。
第三,新方案跟進:體驗感知,唱詠生情。
新藝術課程頒布的今天,在教《可愛的春天》一課時,筆者以音樂為切入口,設計思想讓學生通過對《小雨沙沙》的學習、演唱、理解和想象,體會歌曲所表現(xiàn)的春天的意境,啟發(fā)學生運用音樂的各要素,例如力度變化、速度變化等來表現(xiàn)春天的擬人化的動靜美。那天天氣也配合,下起了小雨。筆者鼓勵小朋友到春雨中走一走,去看一看、聽一聽、唱一唱春雨,和春雨來個親密接觸。在對大自然的追尋中,了解、喜歡春天,更加熱愛生活。瞬間,孩子們如出籠的鳥兒沖了出去,筆者也和孩子們一起沖到雨中,并且吹起口風琴,孩子們和著歡快的旋律盡情歌唱。
第四,深入研究:激情催生穎悟,自在適宜。
這一次,筆者摒棄別人的看法,也不在乎自己是否“嘩眾取寵”和“離譜”。筆者深知新課程的頒布,已經完全解開了教師與幼兒以往那種簡單的教與學的沉重枷鎖;藝術教育更需要孩子們到自然生活中去感受、去體驗、去獲取更多的美的信息;要把時空延伸到課外生活中去,讓孩子們到自然生活中盡情地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表現(xiàn)美。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做好引導,讓孩子們真切地感受到藝術的無處不在。筆者深深收獲成長:
一是磨刀不誤砍柴工。我們應多利用機會讓幼兒去體驗、去感受,根據(jù)他們的心理特點和學習規(guī)律,適宜地創(chuàng)造情境。音樂的情感表現(xiàn)離不開對音樂作品中速度、力度、音色的感知、體驗、理解和實踐;抓住要素,也就抓住了音樂的情感表現(xiàn),簡之輔教;通過以“精心選唱”、“帶問而唱”、“自主演唱”等多種表現(xiàn)手法賦予幼兒演唱的時間與空間,慢慢地形成“日漸豐富的情感體驗――越發(fā)的熱愛生活――情感體驗更加豐富”這種良性循環(huán)。從而也體現(xiàn)了新藝術課程下“審美體驗”的主旨,使幼兒在唱詠中體驗了作曲家的情思,適宜而又渾然,真實而又柔和。
二是多維也可不割裂。課程標準對課程目標的三維界定是課程文化走向多維與和諧的重要里程碑。2013年,幼兒園根據(jù)挖掘自身園的特點與局意見,選用了《多元能力探索課程》這套教材,并輔以自己幼兒園特色園本課程實踐經驗,生成了游戲主題――《我愛我的春天》,根據(jù)大、中、小各年齡段幼兒身心特點選擇了幼兒熟悉的,也更適合幼兒理解,促進交往和有想象趣味的民間舞蹈游戲――“春雨”“春風”“春聲”。在有效的課堂互動中,要求教師充滿著教育智慧。對于引領幼兒感悟樂曲情緒這一環(huán)節(jié),拋卻硬靠死貼式的情感貫通,通過晨間游戲、角色區(qū)域游戲、五領域教學等一日活動中自主體驗激情中催生情感精神的穎悟,實現(xiàn)三維目標自在無痕的整合。
三是拓展資源促生成。自頒布《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以來,我校明晰了《指南》的定位,明確了《指南》是以為幼兒后繼學習和終身發(fā)展奠定良好素質基礎為目標,以促進幼兒體、智、德、美各方面的協(xié)調發(fā)展為核心。例如,在充分的聽覺感受下,幼兒的學習情緒也會高漲,并引導從音樂要素入手,聲情并茂地嘗試多種方式演唱、對唱、表演唱、組內配合表現(xiàn)演唱,從享受本位內拓展資源,通過課件或者教師示范從歌曲的演唱到歌詞的生動演繹再到幼兒的情感世界等一系列過程,讓綜合性、綜合能力、綜合目標在一遍遍的本內資源中深度生成;每一位教師教得輕松,幼兒學得流暢,適宜而不紛繁,簡約卻又充實。當然,在生成性綜合教學中要注意不能脫離了音樂本體,不能簡單的為趕潮流而生硬地貼上綜合的標簽,這樣標簽式的綜合不要也罷。音樂綜合性教學一定要適時、適度、有機、有效;綜合必須為主題和目標服務,必須從音樂活動為主線;將姊妹藝術學科、其它學科以及社會生活作為一種體驗的方式引入課程。筆者覺得有一句話形容得很貼切:音樂課中的綜合聽覺體驗是不能斷線的。
關鍵詞:課例研究;長時性;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課例研究從日本引進我國,教師在課例研究方面實踐的效果,可以用“興頭很足,能力有限”來概括,主要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第一,“貼標簽”地解釋課例研究的課堂現(xiàn)象,對于課例研究中的現(xiàn)象,教師普遍認為只要與某先進的理論搭配起來,用該理論解釋課堂現(xiàn)象,就滿足課例研究的要求達到一堂好課的標準;第二,“生搬硬套”地解決課堂中的問題,對于課例研究中出現(xiàn)的亟需解決的問題,教師普遍的行為就是利用某先進理論或技術對課堂進行改造。課例研究在我國的發(fā)展亟待新氣象的出現(xiàn)。
一、課例研究的誤區(qū)
課例研究是來自日本的“授業(yè)研究”,是一系列教學設計、教學實錄和教學反思的綜合。余文森教授認為“教學課例=教學設計+教學實錄+教學反思”。教師組成團隊就某一個教學問題進行教學設計,通過觀察實際課堂教學,進行教學實錄,并針對教學進行教學設計的反思,在反思的基礎上進行再設計,重復以上步驟(一般三次),直至教學設計達到完美、可做案例進行推廣應用的水平。但風靡全球教育界的“課例研究”卻未像一些學者所期待的那樣為我國教育教學改革帶來曙光,究其原因,是因為教師在教研中對課例研究產生了兩方面誤區(qū)。
1.評價與研究
課例研究的其中一個誤區(qū)就是融入評價者與被評價者的關系。在課例研究中,往往會出現(xiàn)“這節(jié)課上得很好”“教學節(jié)奏掌握得很好”“這位教師很厲害”等這樣那樣的評價性語言,這都是在評價這節(jié)課的好壞,針對教師的教學行為作出的評價,使教師在反思課堂教學時筑起防衛(wèi)心理,而真正的課例研究需要的不是評價,而是研究――研究這節(jié)課為什么會好或者壞。
不僅如此,融入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不僅達不到課例研究的“研究”要求,還會損害教師參與的積極性。課例研究是一線教師、教學管理者、研究者之間平等的對話,但涉及評價的課例研究就是帶上功利的色彩,團隊中的其他成員凌駕于授課老師之上,課例研究團隊中出現(xiàn)不平等的關系,使本該合作的學習共同體解體。
2.教學與研究
課例研究的另外一個誤區(qū)就是把個人經驗教學與研究混淆。誠然,一位優(yōu)秀的、經驗豐富的教師在課堂教學改進上有其獨特的見解,他(她)能根據(jù)學生的學習風格、學生的知識儲備等差異靈活地對課堂進行教學差異安排,但這都不能叫做研究,優(yōu)秀教師根據(jù)經驗改造課堂是憑較高質量的學科教學知識和豐富的實踐性知識。因為研究是建立在依據(jù)上,研究是要求教師理解“為什么這樣的安排會改進教學”,而且不僅自己明白,還要形成理論讓別人也能明白個中道理。
二、課例研究的發(fā)展
從全球教育系統(tǒng)來看,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模式,正隨著課例研究的普及,逐漸地轉型:開始由以行為科學為基礎的教師教育模式,向以認知科學、建構主義和反思性研究為主的培訓模式,向培養(yǎng)專家型教師為主的發(fā)展模式轉型。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過程是一個持續(xù)的、通過反思進行建構的過程,而非一蹴而就的。教師在專業(yè)發(fā)展的過程中應作為一個解構者,應在與學生共同解構知識的過程中自覺進行實踐知識的反思建構與再建構。但我國學校中運作的課例研究模式無法適應于教師持續(xù)反思建構的專業(yè)發(fā)展需求。要使教師專業(yè)走向可持續(xù)發(fā)展,這需要一個能不斷地為教師積累專業(yè)知識和經驗,能不斷地維持教師自主研究、學習的熱情,能持續(xù)培養(yǎng)教師反思習慣的、具有長時性特點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模式。
對課例研究進行深入的探究可知,課例研究具有集中性、持續(xù)性等能有效地促進教師專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特點,長時性實為其內在特征。課例研究的長時性特征由外部環(huán)境和內部特征共同決定的。長時性特征凸顯了課例研究立足課堂,關注學生,基于教師合作的外部環(huán)境因素,一個持續(xù)的、漸進的教學變革的外部環(huán)境滿足課例研究長期進行并持續(xù)不斷的必要性條件。內部特征是由課例研究開展的過程和步驟決定的,課例研究不僅在課題主題的選擇和確立方面,以長期目標為研究主題,拓寬主題的廣度和深度,還從“疑問―規(guī)劃―反思(評價)―行動―觀察―反思(評價)和重新規(guī)劃”這樣循環(huán)反復的過程中不斷地豐富和發(fā)展已有的結論和觀點,在持續(xù)不斷地解決課堂小問題中見證課例研究的效果,并產生教師對課例研究改進教學的向往和熱情,形成正強化,促使教師將外在的研究行為內化為自身習慣。長時性是課例研究外部環(huán)境和內在特征的共同訴求,是課例研究在我國開展的新趨勢。
參考文獻:
[1]劉 捷.專業(yè)化:挑戰(zhàn)21世紀的 教師[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2:23―27.
一、確定研究主題和教學內容。
課例研究以課例為載體進行規(guī)范深入的教學研究,主題明確,彼此之間的對話能夠圍繞主題聚焦,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對提升教研品質和改進課堂教學有較好的效果。
一般來說,課例研究首先必須明確研究的主題,在此基礎上設計和開設與主題相一致的研究課,圍繞主題來設計和實施教學。比如,按照《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的要求,中學歷史課程的教學重在引導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對發(fā)生的歷史現(xiàn)象和歷史事件以及其中的重要歷史人物進行客觀的分析與評價,理解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自覺培養(yǎng)學生促進社會發(fā)展和服務當今社會的歷史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但是我們在相關的調研中發(fā)現(xiàn),當前的初中歷史課教學與新課程的目標要求還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距:注重歷史知識的獲得勝過學生深入的理解;強調教師課堂的講授勝過學生的討論,認識歷史陷入人云亦云;忠實課本教材的范圍勝過課程的二次開發(fā),以本為本替代全面學習;追求課堂知識的目標勝過其他目標,講練結合無視導學育人,等等。
因此,課程標準的要求與課堂教學的現(xiàn)狀之間存在的差距就成為學校教學研究需要解決的問題。針對上述種種亟待解決的問題,課例研究小組確立以突破機械記憶導向的初中歷史有效教學策略為研究的主題。
其次,要進行以課為例的課堂教學研究,必須選擇一個合適的內容單元,為課例小組的研究搭建一個對話交流的平臺。如,針對上述專題,課例研究小組選擇浙教版《歷史與社會》8年級第6單元“席卷全球的工業(yè)文明浪潮”中第三部分“匯入工業(yè)文明大潮的中國”的第一課“屈辱的歲月”,其內容主要是講述從19世紀40年代至20世紀初西方列強對中國發(fā)動的四次主要的戰(zhàn)爭,和面對列強入侵中國掀起的悲壯反抗史實以及在此期間清政府與西方列強簽訂的四個不平等條約。本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有兩個:一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了解近代資本主義列強對中國發(fā)動的侵略戰(zhàn)爭和強迫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以及帝國主義的狂潮,認識殖民主義的侵略本質和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二是通過討論、比較歸納等活動,引導學生分析四個不平等條約對中國歷史進程的深遠影響。
二、帶著目的觀察,暢所欲言表達。
旨在改進課堂教學的研究都是在教學中進行的,所有參與人員都需要進入課堂集中關注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課堂觀察,從而對主題進行思考和判斷。例如,課例研究小組提出如下一些問題以引導大家進行有針對性的觀察:“請統(tǒng)計本次課上執(zhí)教教師采用的教學策略有哪些?!薄霸趫?zhí)教教師所采用的教學策略中,哪些對突破機械記憶方面有效果?請結合具體的教學情景陳述?!薄霸趫?zhí)教教師所采用的教學策略中,哪些對突破機械記憶效果不明顯甚或沒有效果?請結合具體的教學情景陳述”“除了本次課上執(zhí)教教師所嘗試的教學策略外,你認為還有哪些策略可以嘗試?請結合具體的教學情景陳述?!?/p>
課堂教學改進的研究特別需要發(fā)揮群體的實踐智慧來解決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因此,在研討過程中,每位教師都應該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將一個個問題分析透徹,把自己的思考與判斷說個明白。這樣,每位教師才能將自己從不同側面看到的問題和從不同角度進行的思考匯聚在一起,進而形成比較全面和立體的透視。廣泛而充分的討論最終是為了找到課堂教學改進的出路和方向,而大家從各自的實踐經驗出發(fā)提出的諸多可以改進教學的建議無疑會大大拓寬執(zhí)教教師的視野與思路,從而為后續(xù)的實踐改進提供良好的認識與技術基礎。
持續(xù)教學改進研究的過程如下:
1.第一次課試教。
首次試教值得肯定的方面:執(zhí)教教師采用看圖說話、對照比較和小組討論等教學方式,相對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有所突破。在課堂上比較恰當?shù)匮a充了一些課程資源,促進了學生對相關歷史概念的了解。如,講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執(zhí)教教師出示一張知識卡“半殖民地,是相對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在形式上是獨立的,但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受到帝國主義控制和壓迫的國家。半殖民地是從國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相對于完全的封建社會而言的,指原有封建經濟遭到破壞,資本主義有了一定成分,但仍保持著封建剝削制度。半封建是從社會經濟結構上看的。”
問題發(fā)現(xiàn):學生機械識記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學生分析、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沒有落實,完整性的知識目標沒有達成。
原因診斷:(1)在學生還沒有對文本作基本了解的前提下,教師實施有關“、第二次和”的看圖說話環(huán)節(jié),進行相關知識的遷移和應用不切實際,致使學生只能被動地從課本上找相關信息并做機械的回答。
(2)讓學生運用表格對三個條約進行內容對照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問題在于,表格是執(zhí)教教師事先設計的,而不是讓學生在比較了三個條約之后自主完成的。因此,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有意義的歷史學習還沒有充分體現(xiàn)。
(3)在“細看條約”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執(zhí)教教師不能有效地運用有啟發(fā)性和挑戰(zhàn)性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分析和思考,歷史知識的學習基本上還停留于識記水平。如,在講到《》的簽訂對中國造成的影響,即“中國開始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執(zhí)教教師沒有用相關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從條約本身的內容來進行理解,如:“為什么說《》的簽訂使中國開始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從哪里可以看出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4)在本課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執(zhí)教教師把關天培、鄧世昌等民族英雄“悲壯的抗爭”的內容和《》的內容移至第二次課教學,這使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變得不完整。因為前者本身就是和過程中的事件,后者則是和《》等并列的四大條約之一。
改進建議:(1)增加學生文本預習的機會,在了解基本史實的基礎上展開有序教學。(2)增加清政府在時期年度財政總收入等信息,以便學生對一次次的巨額賠款有一個相對明確的概念。(3)增加之前中國、英國和法國等國家發(fā)展狀況方面的內容,以便學生對英、法等國之所以能夠侵略中國等問題有一個基本的了解。(4)增加問題的設計,引導學生對四次戰(zhàn)爭以及四個條約的分
析與理解。(5)在課的最后,教師可以對四次戰(zhàn)爭和四個條約及其對近代中國發(fā)展進程的影響做一個總結和梳理,以便學生整體掌握當堂課的主要內容。
2.第二次課改進。
課堂發(fā)生的積極變化:學習內容的組織變得全面,多種教學策略協(xié)同發(fā)揮作用,學生在有效識記和深化理解方面得到明顯提高。具體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1)增加自主預習的環(huán)節(jié),使學生一開始就對發(fā)生在19世紀40年代至20世紀初的西方列強對中國發(fā)動的四次主要戰(zhàn)爭以及強迫清政府簽訂的四個不平等條約等內容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為后續(xù)的學習做了必要的準備。
(2)在課堂上采用背景鋪墊的方法,補充了英國的工業(yè)革命、清末的財政狀況、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以及當時英國對華鴉片輸出數(shù)量逐年遞增的態(tài)勢等背景信息,對學生理解這段屈辱的歷史做了比較好的鋪墊。如,關于清政府當時的財政狀況,教師補充了這樣的信息: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清政府財政收入是4125萬兩。這樣讓學生對各個條約中索要賠款的數(shù)額有了一個直觀的比較。
(3)加強問題探究的力度。教師不斷用問題來引導學生對四次戰(zhàn)爭、四個不平等條約進行討論和思考,使學生的理解走向深入。如,教師設計了這些問題: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打開中國的市場,對華發(fā)動了哪幾次戰(zhàn)爭?戰(zhàn)爭的情況如何?結合條約的內容說明這些條約的簽訂給當時的中國社會造成了什么樣的影響?
問題發(fā)現(xiàn):學生對整堂課內容的主線梳理與總結還不夠,缺乏對單元內容的整體把握;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激發(fā)不夠,學生有感而發(fā)的學習狀態(tài)還沒有被調動起來。
原因診斷:(1)教師在引導學生對四次戰(zhàn)爭和四個不平等條約的基本內容了解之后,也試圖用主線串聯(lián)和問題探究的方式總結提煉,但是由于主線的串聯(lián)用了一分鐘不到的時間就一帶而過,沒有起到明顯的作用。同時,教師最后提出的諸如“清政府屢戰(zhàn)屢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當時首要的任務是什么?”等問題只是停留在原因和任務等主次選擇上,這束縛了學生思考的廣度,以至教師不能充分展開和全面總結。
(2)在某些重點內容上,教師對問題的設計不到位,以至于散見于文本的諸多信息未能形成情感激發(fā)的合力。如,教師在講到西方列強對華發(fā)動的四次戰(zhàn)爭以及由此簽訂的四個不平等條約時,都會提到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但是學生只是停留在固有結論的接受上,并沒有變成真正屬于自己的理解。如果教師能設計諸如“從哪些方面可以說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等問題,將會使學生列舉一個個史實的過程變成情感體驗的過程。
(3)本單元的主題是“屈辱的歲月”,當時的中國可謂已經到了“國將不國”的危機關頭,但是執(zhí)教教師整堂課都沒有把這種“悲情”的基調與底色突出出來,致使歷史教學缺乏應有的感染力和教育力。
改進建議:(1)在了解和分析四次戰(zhàn)爭和四個不平等條約內容的基礎上,加強具有統(tǒng)領作用的問題設計,全面盤活單元內容。這樣的問題包括:簡述中國是如何從封建社會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導致中國在這些戰(zhàn)爭中失敗的原因有哪些?(2)進一步探索新的教學方法,突出學生對這些悲情史實的情感體驗,增加學生情感表達的機會。這些方法可以包括視頻播放、歌曲渲染、詩文誦讀、劇情表演等。
3.第三次課提高。
課堂發(fā)生的積極變化:學生對本單元的知識內容有了比較清晰和深入的理解;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情感的激發(fā)初見成效。
原因分析:(1)教學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從鴉片話題的引人,到四次戰(zhàn)爭和四個不平等條約內容的了解與分析,到整體的串聯(lián)回顧,其間運用了圖片展示、背景鋪墊、對照比較、概括總結等多種方法,學生對基本知識的了解變得充分。
(2)在學生對基本內容有了比較清楚的把握之后,教師采用具有統(tǒng)領全篇作用的問題展開對這段歷史的整體探討,使學生的整體分析與理解水平得到提高。同時,教師嘗試用愿望表達的方式來開展對學生民族愛國主義和歷史責任感的激發(fā)與教育。如,教師提問:“清政府屢戰(zhàn)屢敗的原因有哪些?”學生從各個方面找原因,包括清政府腐敗無能、當時清政府防守不嚴、科學技術落后、知識欠缺、經濟實力不強,以及軍隊沒有全力迎戰(zhàn)等。隨后教師因勢利導地追加提問:如果你作為當時的一個中國人,怎樣來改變這種社會現(xiàn)狀?幾位學生有感而發(fā)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包括團結全民族起來勇敢反抗外國侵略、腐敗的清政府并發(fā)展科學技術、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等。
課堂教學仍存在的不足:當學生在表達感言和愿望的時候,教師對學生的回應不夠,基本上停留在一個學生一個想法的陳述狀態(tài),并且匆匆以“看來大家都是有責任感的”這樣一句評論作為結束,接下來便開始歷史知識的作業(yè)完成與答案校對,致使學生剛剛萌發(fā)的情感表達興致與機會消失,與歷史人文教育應有的鮮活與激情失之交臂。
三、理清改進脈絡,形成結論觀點。
課例研究是一種比較規(guī)范的研究,不僅要求對研究的過程進行記錄和整理,同時還要對課堂教學改進的脈絡進行清晰的梳理,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成果文本,得出有價值的結論,從而保證后續(xù)研究更加深入。
透過上述專題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到如下清晰的脈絡:第一次課試教——運用了圖片展示、對照比較和問題探究等多種教學方法,但鋪墊不夠,分析不到位,致使整體的知識目標沒有達成,激感被忽略。第二次課改進——背景鋪墊和視頻播放等方法引入課堂,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但主線串聯(lián)不夠和問題探究開放性差,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把握與理解不全面,情感激發(fā)過于機械,停留于教師給出的結論。第三次課提高——問題探究由小到大、主線串聯(lián)多次進行,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把握與理解得到提高,歷史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激發(fā)初見成效。
1.突破機械記憶的歷史教學策略。
根據(jù)課例小組對三次教學的持續(xù)研討與改進,我們認為突破機械記憶的歷史課教學現(xiàn)狀,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有:
(1)以問題為引導,加深學生對歷史事實的分析與理解。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設計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同時,要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進行分析,從而獲得超越機械記憶層面的深入理解。在本研究中,執(zhí)教教師就多次運用了問題探究的方法。
(2)對內容作拓展,豐富學生對歷史事實的認識與見解。課本是歷史學習的主要參考文本,但是歷史教學不能把課本當作唯一的課程資源,而是應當進行合理的資源拓展,積極補充一些相關的內容信息,以豐富學生的認識,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自我見解的形成。這在本研究的第二和第三次課上就有比較明顯的體現(xiàn)。
(3)以聯(lián)系為橋梁,促進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融會與貫通。歷史的教學一定要堅持普遍聯(lián)系的哲學觀,把當前學習到的歷史事實與先前學習到的相關史實進行聯(lián)系,可以是做列舉,也可以是按一定條件做排序,還可以將歷史與現(xiàn)實教學聯(lián)系來作對照和比較,而不是孤立地看待一個個的歷史事實。
(4)視表達為學習,提升學生對歷史學習的情感與責任。形式可以是多樣的,既可以是有感情的心聲抒發(fā),也可以是一個歷史還原的情景劇的角色扮演。通過凡此種種的形式,可以讓學生充分體驗歷史的情感和肩負的責任。
2.突破機械記憶的歷史教學途徑。
階段的課堂教學改進的實踐研究,使課堂教學問題背后的原因得到發(fā)現(xiàn)和剖析,有效教學策略得以成功嘗試,并獲得明顯改進的課堂教學效果。基于上述過程的實踐研究,我們概括出歷史課教學提升的途徑如下:
(1)從歷史事實的記憶拓展到歷史事實的遷移。歷史課的教學不能停留在讓學生記住一大堆屬于過去的史實,而是要培養(yǎng)學生活學活用的能力,使得看似“死”的知識在一定的條件下遷移,在一定的情境中能夠應用,從而變得活起來。
(2)從歷史事實的遷移提升到歷史事實的評析。如果想要學生能夠靈活自如地進行知識的應用,必須引導學生對學習到的歷史事實進行深入的剖析和客觀的評價,從而形成屬于自己的見解,即學生學習的實際獲得。沒有實質理解的應用是淺層次的。
(3)從歷史事實的評析提升到情感責任的培養(yǎng)。對歷史事實不能為評析而評析,核心是要以史為鑒,在剖析、評價的過程中去領悟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明確肩負的時代責任,這才是歷史學習的真諦。
>> 計算機輔助教育近十年論文內容分析研究(2001—2010) 國內十年來時間管理研究的內容分析 “近十年我國約翰?杜威研究的現(xiàn)狀分析”文獻綜述 近十年“反恐情報”研究的文獻分析 基于內容分析法的新貿易保護主義研究十年回眸 近十年(2005―2014)國內英語測試研究現(xiàn)狀統(tǒng)計分析 近十年我國搜索引擎研究現(xiàn)狀分析 國內錯誤分析近十年研究綜述 近十年來歷史教學設計研究的現(xiàn)狀、問題與對策 近十年我國教育博客的研究現(xiàn)狀與反思 近十年國際高等教育研究的現(xiàn)狀及發(fā)展態(tài)勢 國內近十年來關于積極情緒研究的現(xiàn)狀與展望 近十年國內大學章程研究的熱點 近十年《孤獨者》的敘事研究 近十年教師培訓研究的綜述 近十年吐蕃研究綜述 近十年國內開放實驗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 近十年國際網(wǎng)絡用戶信息行為研究的共詞分析 近十年來我國中小學課例研究述評 國內近十年高校教育實習研究內容述評:回顧與展望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 呂敏霞.課例研究新進展歷程中的問題:美國的實踐與啟示.世界教育信息,2011(10).
[3] 王艷霞.課例研究辨析.教學與管理,2012(4).
[4] 楊玉東.教師如何做課例研究.教育發(fā)展研究,2008(8).
[5] 王榮生,高晶.“課例研究”:本土經驗及多種形態(tài).教育發(fā)展研究,2012(8).
[6] 編者按.教育發(fā)展研究,2012(8).
[7] 王榮生,高晶.“課例研究”:本土經驗及多種形態(tài).教育發(fā)展研究,2012(8).
我們組織學校的教學干部和相關教研組長,針對老師們的實際情況,認真分析研究,確定研究思路,制定課例研究計劃。如組織教師觀看專家、名師們的精品課例,進一步更新教師教育理念,豐富教師教育智慧,提高教師教學藝術;讓學校的“精品”優(yōu)質課獲得者引領課堂,與其他教師充分探討交流;教研組內開展多種形式的課例研究,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
引導參與研究的教研組組長需要依據(jù)引領方案,制定本教研組的具體計劃并組織實施,按教學環(huán)節(jié)的不同方面確定研究課例的內容。每名教師在教研組長的引導下,認真分析自己課堂教學的優(yōu)勢與不足,明確自己的現(xiàn)狀,在真正了解自己的基礎上參與課例研究。幫助教師挖掘每個課例的特點,完善優(yōu)點,克服不足。評課時,教研組組長也要從生成性、隨機性、靈活性等機動因素進行立體評價。
學校還針對教師們在日常教學實踐,特別是教學設計過程中反映出的困惑,同時也為了能使教師們領略名師精彩的課堂教學,學習名師的教學方法,開闊思路,增長見識,組織參與研究的教師們定期觀摩和學習,從整體上感知名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思路,基本模式為:選課、撰文—引領、觀摩—研討、積淀。即教導處和各位年級組長結合教師的工作實際,選擇名師典型課例光盤,了解名師的教學理念、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思想、教學方法的運用、課堂生成資源的有效運用等。通過閱讀相關書籍及瀏覽網(wǎng)絡搜集資料,由專人撰寫包括授課教師的簡介、教學理念與教學風格、本課教學設計特點的文章,下載課文原文,結合學校教師的學習需求,精心設計觀看課例時需要關注的問題。在觀摩精品課例活動時,首先由教學主任介紹授課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風格,再介紹本次觀摩的課例所體現(xiàn)的特點,最后,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引導教師邊觀摩邊思考。活動之后,由教研組長組織教師依據(jù)學校提出的問題展開討論。
引導過程中,教學主任主動深入到參與課題研究的教研組活動中,重視同教師對話與研討的機會。定期與各科教師共同評課、共同交流、集體修改、各自反思,就某個問題在一起各抒己見,展開辯論式的研討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