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掌聲教學反思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教學反思是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再認識、再思考的自我評價過程,也是總結經驗教訓,改進教學過程,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必經之路。教學反思既能更好地提高教師的教學法水平,又能有利于學生歷史素養(yǎng)的發(fā)展,從而實現師生的共同成長。下面以筆者在2013年江蘇省初中歷史新課標培訓活動中開設的七下年級《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的一堂公開課為例,就教學反思過程作一總結交流,以與同行交流共享。
一、關于本課導入環(huán)節(jié)的反思
本課導入用的是對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作品的概括:“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其中的“天”指《天龍八部》,“射”指《射雕英雄傳》,“神”指《神雕俠侶》,而本課所要學習的就是這三部作品所反映的時代。
【反思】學生對金庸及其武俠作品較熟識,能說出其中一些人物的名字,所以,大部分學生的臉上露出了會意的笑容,眼神中蘊含著急切求知的欲望。據此判斷,該導入很適合初一學生實際。所以,針對初一學生的身心特點,導入應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用簡潔的語言,激發(fā)起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引領學生盡快進入即將學習的內容之中。
二、關于本課新授課環(huán)節(jié)的反思
本課的新授課內容分為政權并立、大宋講壇、古事今評、我問你答四個環(huán)節(jié)。
(一)政權并立部分
先請學生回憶已學過的封建朝代的名稱,老師在課件上按時間順序展示,并把兩宋時期并立的政權用圓形空白圖表示,要求學生根據讀本教材中的兩幅歷史地圖,以小組協作的方式,共同把圓形圖填充完整。
【反思】①在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講出他們所知道的朝代名稱時,老師必須進行引導,因為限制性的條件是“封建朝代”,所以,老師要不斷地提示學生去判斷自己的答案是否符合范圍要求。在引導中,注意到了對學生回答的肯定和鼓勵,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②在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完成政權更替圖時,發(fā)現學生對歷史地圖的使用方法存在欠缺,所以,老師要走到學生中間,進行適當的提醒和引導,使學生能在“動手”的實踐中,不僅收獲知識,還能學到讀歷史地圖的方法。在總結交流時,當學生正確說出每個位置的政權名稱時,老師要及時展示課件,出示各政權建立的時間、民族、建立者、都城等相關基礎知識,同時要請學生總結自己讀歷史地圖的方法,并把好的方法推廣,讓同學們在學習中學會學習。
(二)大宋講壇部分
讓學生動口,先在小組內向同伴講講自己熟悉的這一時期的小故事,并創(chuàng)造條件爭取講給全班同學聽。
【反思】①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過去強調教教材中的知識,現在新課標要求用教材藍本來教,如何把教材知識點再創(chuàng)造,并以一種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來組織教學,是對教師教的最大挑戰(zhàn)。學生對兩宋時期的一些人物和故事是比較熟悉的,所以動口環(huán)節(jié)充分利用了學生的學習資源,師生角色互換,讓學生當小教師,在與同學們分享自己小故事的同時,把歷史知識快樂地呈現出來。②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教師必須對課堂教學進行充分的準備。這種準備,既包括教學過程中所需要的全部資料,還包括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可能會提出的疑問。所以,在備課中,教師不僅要熟知歷史知識,更要有預設智慧應對課堂新生成的能力,知道學生需要的知識是什么,學生會用怎樣的語言表述自己的故事,會不會有部分學生有出乎意料的精彩表現等。事實上,在上課過程中,有同學提到了岳飛,提到了《滿江紅》,而教師也準備了課件,展示了《滿江紅?怒發(fā)沖冠》,全班同學共同來齊誦經典,體會岳飛滿懷報國之志的情感,引起學生的感情共鳴。同時,也發(fā)現學生對“兒皇帝――石敬瑭”、楊家將的故事了解得比較少,這里可設一伏筆,引導學生在課后適當的時候通過自己的方式去彌補不足,鼓勵學生自主學習。③如何與學生進行語言銜接、如何及時給學生最大的鼓勵是在這一部分教學中遇到的一個挑戰(zhàn)。學生的思維方式與語言表述習慣有比較大的跳躍性,教師要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得出教學中所需要的結論,而引導的過程是巧妙的,這需要教師能緊跟學生的思維和語言,把它拉向需要的方向。但思維的發(fā)散性決定了學生表述的多樣性,而多樣性的存在恰恰是現在教學中所鼓勵的創(chuàng)新精神,所以,面對學生多種語言表述方式,教師要給予及時的鼓勵,這種鼓勵不僅僅是一個“好”,還應講出如何好,比如視野的開闊,比如語言的準確,比如態(tài)度的認真等,讓學生能體驗到成功的滿足,反饋促進學生發(fā)表與眾不同的見解。
(三)古事今評環(huán)節(jié)
這是本課的拓展和提升,要求評價“杯酒釋兵權”、澶淵之盟以及岳飛,要求總結出兩宋時期我國民族關系的主流。
【反思】①對歷史事件的評價是要教會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評價的方法,這是初一學生很少接觸到的,難度較大。所以,采取了先由教師示范,再由學生模仿的方法。教師先找到“杯酒釋兵權”所涉及的角度,包括宋太祖、武將、國家三個層面,然后,再引領學生用集體回答的方式進行評價。在教師示范后,請學生尋找澶淵之盟可能會涉及的角度,引導學生進行評價,這就化解了教學難度,但該方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師生間的磨合,所以,教會學生掌握方法比習得知識更重要。②就初中生的積累而言,對岳飛的評價應盡量避免材料過多,角度過雜,所以,筆者選擇了從中華民族的角度對岳飛進行評價。在引導過程中,發(fā)現學生可接受女真族為中華民族的成員,可接受岳飛是“抗金英雄”,而非“民族英雄”的講法,可見在這個大漢民族觀念特別強烈的時代,學生的思想中還是存疑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要不斷滲透這種站在民族的立場上對歷史人物進行評價的方法。③2011版《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把中華民族關系的主流從原有的“民族融合”更改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這更貼切于歷史事實、也更尊重民族情感的表達,這種表述方法指明了發(fā)明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正確途徑,但從兩宋與少數民族的對峙中去得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結論,需要史料的支撐,而且必須是有強烈說服力的史料,否則無法被學生接受。④綜觀學生在“古事今評”環(huán)節(jié)中的表現,那種靈動、沉穩(wěn)的判斷和思考能力打動了教師。初中生已具備了初步的思辨證考能力,教師要瞄準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讓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以求能力的不斷提升。只要教師不斷為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學生就一定會獲得驚喜。
(四)我問你答環(huán)節(jié)
學生在課上再一次通過自主學習,完成對基礎知識的鞏固與復習。組織過程為:從老師開始提出第一個問題,指定甲同學回答,再由甲同學提出第二個問題,指定乙同學回答,依此類推,最大限度地覆蓋全班學生。
【反思】基礎知識的記憶是較枯燥的,如何讓學生有效記憶一直是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一個難題。上述活動中,一反傳統(tǒng)的背書過程,能活學活用,立刻展示結果,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同時鍛煉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所以,學生熱情高漲。不過,在活動中,一些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無法正確說出答案,這時老師一定要及時引導,提供一些線索,讓這部分學生同樣能體驗成功,以保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三、關于本課小結環(huán)節(jié)的反思
多媒體再次呈現并立的幾個政權,并動態(tài)展示出政權的更替過程,老師帶領學生重新鞏固這些政權分別是哪些民族建立的,并水到渠成得出結論:兩宋時期的時代特征是民族關系的并立。
【反思】①新課標強調:依照歷史發(fā)展的時序……使學生在掌握歷史事實的基礎上理解歷史發(fā)展的過程。動態(tài)展示政權更替過程是對時序的再次強調,使學生形成一個整體的概念。②新課標為降低學習難度,減輕學生負擔,所以淡化了“主題性”。該課內容整體性較強,初一學生完全有能力歸納出兩宋時期的時代特征,所以,教師進行了必要的補充。在引導學生得出結論的過程中,教師語言的精準很重要,在展示政權更替的過程中,教師要強調“并立”一詞,這樣學生在得出結論時,就能緊跟老師的線索,使自己的語言更科學合理。
四、關于課堂練習環(huán)節(jié)的反思
提示學生要做到:讀題細心、仔細;抓住材料中的關鍵詞;書寫規(guī)范、完整。
【反思】課堂練習是對課堂教學內容的鞏固和教學效果的檢驗,初一學生常見的錯誤就是讀題粗心,以至答非所問。所以,要引導學生讀清題目的要求,知道答題點所在,以便正確答題。另外,關鍵詞的尋找對初一學生來說是有難度的,所以要降低要求,能使學生初步養(yǎng)成尋找關鍵詞的習慣即可。
五、本課教學的不足之處
本課教學中出現的許多文學或影視作品中的人物,這些人物和故事經藝術夸張后,已失去其歷史的原貌,因而應引導學生對歷史人物與故事的真實性要進行判斷,不能等同于文學影視作品。
本課不足之處還體現在使用的歷史材料不夠豐富。歷史學科結論的得出一定來自于真實的材料,“論從史出”,所以,材料的不豐富導致學生在得出結論的過程中遇到一定的困難。
綜上所述,本課值得繼續(xù)保持之處有:以激起學生興趣作為教學的起點、敢于結合學情打破教材、突出強調歷史事件的“時序性”等。對本課的不足之處,應努力改進。通過不斷的反思,促進我課堂教學能力的提升。
近日學校組織了一次新課程匯報課活動,一位教師執(zhí)教“時、分、秒”第二課時(蘇教版國標本二上P68),其中教師對“3時55分”的難點處理引起了大家的爭議。
[教學片段實錄]
教師出示右邊鐘面,讓學生判斷鐘面顯示的時間是幾時幾分?
生1:4時55分。
生2:不對,應該是3時55分。
師:到底是4時55分,還是3時55分?我們來討論一下。先請認為4時55分的同學說說,你是怎么看的?
生:我先看時針靠近4,就是4時,再看分針指著11,就是55分。
生(反對者):不對,如果是4時55分,時針應靠近5,而不是靠近4,因為分針走了55分,快要一小時,時針應超過4很多,快到5,而現在鐘面上時針是快到4,所以應該是3時55分。
(應該說第二位學生的看法非常正確,但仍有部分認為4時55分的學生堅持認為他們的看法正確。)
師:兩位同學都看出時針靠近入 分針指向11,但到底是3時55分,還是4時55分,我們不妨采撥一撥我們的小鬧鐘,在拔之前,老師提醒大家想一想,鐘面上時針和分針是按照什么方向轉動的?
生:都是從12到1,再至2、3、4、……又轉至12的。
師:對,這叫做順時針方向,下面請大家按照順時針方向撥一撥鐘,看誰拔得又對又快。
(結”一部分學生能很快地撥好,而一部分學生存在困難)
師:哪位同學已經撥好了,請你介紹一下你是怎樣拔的?
生:我先把時針拔到4,然后再把分針向左撥一大格。
生:我的方法跟他不同,我先把時針拔到3時多,然后再繼續(xù)拔分針,轉到11。
師:你為什么先把時針拔到3時多,而不是4時多呢?
生:因為如果先拔到4時多,再轉動分針,時針就離4越遠,靠近51這樣就是4時55分。
師:對,應該注意時針和分針按照順時針方向轉動,不能逆時針轉。
請錯誤的同學再拔一次,會撥的同學可以幫助一下。
(這時學生基本上都能正確撥出上面的鐘面。然后教師請大家再次觀 看教師的示范撥鐘過程:3時一3時零5分一3時15分一3時30分一3時55分。)
師:你們 發(fā)現什么?
生:分針從12走到11,時針從3走到靠近4。
師:所以這時的時刻應該是——?
生:3時55分。
師:如果是4時55分,鐘面上分針和時針又分別走到哪兒?
生:時針應從4走到靠近5,分針還是指向11。
[評課爭議焦點]
就上面教學片斷中教師怎樣處理學生對3時55分的認識難點問題,聽課教師有兩種不同的評價。批評者認為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困難缺乏有效地引導和訓練,過于糾纏于學生的錯誤分析,耽誤了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因此有教師提出:如果直接引導學生觀察鐘面上時針有沒有到4,可能會很快地使學生得出“不到4時,還差5分,就是3時55分”的結論,讓學生撥鐘面活動安排反而干擾了認知主線,增加了學習困難。贊同者卻認為課例中的撥鐘面活動不僅不是“糾纏”,相反是本課的一個精彩亮點,說明教師能正視學生學習中出現的錯誤,并充分利用這種錯誤資源,引導學生在錯誤中學會反思,主動建構,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學習成長,得大于失,值得肯定。
[反思]
由于學生的知識背景、思維方式、情感體驗等存在差異,在學習中他們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遇到各種不同程度的困難。面對學生的學習困難,面對學生在學習中的錯誤,我們是總給他們設置好一層層臺階扶著他們走呢,還是讓學生在走路的跌倒中學會走路呢,值得我們深思!
就上面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教學,課前筆者曾參與備課預設。怎樣處理這一教學難點,我們也曾設想直接引導學生觀察鐘面上時針有沒有到4時,可能會很快地使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但我們想這樣的教學處理其實就是能夠以教師的(或者是少數學生的)認識代替學生的認識,以教師的方法代替學生的經歷,并不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認鐘面的經驗,尤其是鐘面上順時針轉動的規(guī)律的把握。所以我們采用了暴露學生錯誤、反思錯誤原因、追尋時鐘轉動規(guī)律的方案,設計了讓學生撥鐘面的活動,觀察時針和分針到底是怎樣走動的實際變化,使學生在撥鐘看鐘的動態(tài)過程中盡情體驗充分感悟,從而正確揭示鐘面顯示時間的表面現象所隱藏的本質規(guī)律。雖然這一活動過程的認識與經歷可能花費較長的教學時間(如學生可能撥不到位,甚至根本就不知道按順時針方向撥鐘的生活常識等等),但所有這些曲折與波動,卻是學生學會認鐘面的必不可少的經歷。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反思,盡情地體驗,不斷地感悟,最后逐漸逼近真理,這不正是新課程所倡導的自主學習與探索學習過程嗎?
關鍵詞:適合;效益;反思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16-065-01
最近有幸參觀了一場優(yōu)質課比賽,在10多節(jié)參賽課中明顯的感覺是---“課堂很熱鬧。”有的課上掌聲不斷,笑聲連綿;有的課上討論不斷,花樣百出;有的課堂感覺是在進行一場拉力賽,學生們熱情高漲,課堂沸沸揚揚。
的確,伴隨著新課改的推行,我們的課堂教學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往的“師問生答”變成了“暢所欲言”;“紋絲不動”變成了“自由活動”;“師說生聽”變成了“自主探索”。學生得以張揚個性,教學氣氛異?;钴S,整個課堂異常熱鬧,看似的確激發(fā)了學習興趣,然而,凝眸反思,我不僅要問:究竟怎樣的課堂是真正有效的呢?
一、熱鬧課堂的主要表現
1、教學形式花樣多??v觀整個參賽課程課堂上教學形式花樣百出,尤其是小組競爭式頗受青睞。商貿專業(yè)課是非常乏味且有知識難度的,對于高一學生來說要理解且產生興趣,需要老師認真的研究課堂,研究教法。但是不是就一定要使用很多的教學方式課堂才會有好的效果呢?
“小組合作式”是一種有效激發(fā)學習興趣的方式,但合作必須高效、自然、有序。學生可以進行組內自評和組間互評既讓他們看到不足又充滿自信,成為學生“攻城拔寨”的不竭動力。這樣使得整節(jié)課學習氛圍濃厚,求知欲望強,競爭激烈。但如果沒有合理、巧妙的課堂設置,以引導學生很好的發(fā)揮小組合作優(yōu)勢的話,這種方式的使用無疑就會失去了它的意義。
新穎的形式導致一些茫然的教學行為的出現,但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2、學生課堂鼓掌多。優(yōu)質課比賽中給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就是課堂上的陣陣掌聲。有的教師還沒開講就要學生先鼓掌鼓勵;有的講了半截會突然停下來要學生“呱嘰呱嘰”,有時一節(jié)課竟要十幾次掌聲才肯罷休。如今無論是頗有聲望的“名師”,還是“初出茅廬”的“新手”,“來點掌聲”、“該鼓掌了”、“大家給他(她)鼓鼓掌”這些多年前在演講會上才見到的鬧劇,在今天的各種“優(yōu)質課”“競賽課” 等公開課上都屢見不鮮。
“掌聲”的確能夠達到鼓勵學生的目的,也可以激發(fā)學習熱情,培養(yǎng)集體性。但課堂上的掌聲是應該有原因的,不是整堂課漫無目的鼓掌。這樣的課堂顯得浮躁、不安,學生也總是沉浸在熱鬧中沒有思考。
3、課堂無效提問多。在當前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講到底”的現象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問到底”。結果,不斷發(fā)問學生忙于做答,沒有思維與想象的空間,沒有自我的內化,只是一味的跟著老師被動的往前“跑”。提問是實現課堂交往的重要手段。但有的提問形同虛設,甚至“適得其反”。課堂應該強調精講多練,一課一得,落到實處,讓學生真正有所收獲。
例如在《合同的簽訂》課堂中老師問:“正規(guī)的合同是有效的,對嗎?”“向別人問價錢是詢價,對嗎?”“當前的金融危機導致貿易受到影響,對吧?”諸如此類的看似提問,實則沒有意義,學生也不會有任何興趣;還有的問題讓學生丈二摸不著頭腦,根本與所學的內容聯系不起來┄┄。
現在的優(yōu)質課比賽都不用本校的學生,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必須精心設計提問。過去與自己班接觸時間長的教師授課過程中可能不會出現“漫無邊際”回答的現象,因為學生們已經經歷過多次這樣的課堂“訓練”,能“揣摩”到自己教師的心里期待。而對于不熟悉的新學生則顯然對此還不適應。因此設計提問是教師備課時的細節(jié)關鍵。一切課程都是設計出來的,設計的越細越有價值,備課比講課更重要。
二、向課堂要效益
那么究竟現在需要怎樣的課堂呢?“教師煽情多、激情多;學生質疑少、感悟少”走進這樣的課堂,恍若進入一幕感人的舞臺劇,但當帷幕拉下又深感舞臺離自己尚有距離。因此一節(jié)好課不是單純的表演而是真正讓學生學到知識,過分的花哨只會浮于形式,教師應該仔細研究向課堂要效益。
1、課堂上靜下來,多思考。當代社會功利而浮躁,這種浮躁自然也會表現在課堂上。由于追求某些時尚的理念,課堂的花花架子太多,學生開心了,積極性也提高了,但是學生關注的往往只是活動本身。課堂上應該讓學生靜下來,學會思考。培養(yǎng)主動思考、自學的能力,而不在于上一堂熱鬧的課。
誤區(qū)一:教學開放過度
實例 這是一節(jié)公開課。老師一上課就提出問題,問大家知道做嗎?然后讓學生嘗試解決,匯報交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老師都是讓學生自己說,不作任何講解、評價、示范。練習鞏固時發(fā)現大部分學生未掌握新知。
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我們必須實施開放性教學,讓學生有更大的學習空間和更多的思考余地。然而,審視這節(jié)課,學生在課堂上表現的“轟轟烈烈”,可是學生卻并沒有獲得知識。在開放式教學中,我們把過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學生的主動學習上,忽視了對學生參與學習的深度的把握,特別是忽略了對學生參與的實際可能性的分析,以為只要給學生開放的學習空間,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學生就會主動的掌握知識,忘記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幫助者、指導者”的角色。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放開手腳,當點撥時還需點撥,當講授處還需講授。
誤區(qū)二:合作流于形式
實例 這是一節(jié)參賽課。課堂上,教師剛剛提出一個問題,便立即宣布小組討論。前排學生唰地回頭,滿教室都是嗡嗡的聲音。有的小組你一言我一語,每個都在張嘴,誰也聽不清誰在說什么;有的小組組長一人唱“獨角戲”,其余學生當聽眾,不作任何補充;有的小組的學困生把此時作為玩耍的最好時機……幾分鐘后,學生代表發(fā)言,“我怎么怎么看”,“我覺得應該如何如何”,“我的意見是……”。
反思 作為新課程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小組合作學習在形式上成為有別于傳統(tǒng)教學的一個最明顯的特征。上述片段中,整個合作交流的過程表面上熱熱鬧鬧,但在熱熱鬧鬧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隨意和低效。仔細觀察,就可以發(fā)現,大多數討論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學生關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樣”,而不是“我們小組怎么樣”。很明顯,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應建立在學生個體需要的基礎上。只有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開合作學習才是有價值的、有成效的。其次,“交流”應涵養(yǎng)二個層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傾聽別人的意見。而上述片段中的交流過程只是一個表述的過程,缺少傾聽的過程,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在教學中合作很重要,但我們不能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的強調小組合作,學生將會喪失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學習能力,缺少對求知事物的猜想、試探與驗證等心理發(fā)展過程。
誤區(qū)三:評價濫用失真
實例 這是一節(jié)觀摩課。課堂上,一位學生回答了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后,教師說:“講得真好!表揚他!”其余學生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來。另一個學生回答了一個問題,也得到了同樣的“殊榮”。一節(jié)課上,表揚不斷,掌聲此起彼伏。
反思 新課程提倡激勵性評價。因此,現在的課堂上,經常能聽到“嗨、嗨、嗨、你真棒!”的贊揚,經常能聽到“啪、啪、啪”的表揚的掌聲,回答好的學生額頭上有的甚至能貼上幾顆金星,回答得不好的學生也能意外地得到教師翹起的大拇指。
其實,過多外在的獎勵并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內在的持久的學習興趣。在上述片段中,教師用的贊賞實在是太多太濫了,這樣的鼓勵已失去了它應有的價值和意義。學生在此起彼伏的掌聲中會漸漸褪去應有的喜悅,長期下去,也只能帶給他們更多的“迷失?!睂W生的創(chuàng)造性的回答一定要肯定和鼓勵,學生錯誤的回答,既要指出不足,也要抓住可取之處給予鼓勵,不可損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客觀的基礎上,堅持鼓勵為主的原則,才是富有魅力的有價值的評價!
誤區(qū)四:手段成為束縛
【關鍵詞】 口語交際;作文指導;回顧與反思;有機整合
【中圖分類號】G61.2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9-0-01
【教學回顧】
前不久,筆者在九〈2〉班上了一堂口語交際課――“暢談青春,傾吐心聲”,效果比較好。盡管事先沒有讓學生做任何準備,但學生的表現實在讓人感到驚喜。
那天,筆者剛走進教室就對學生說:“同學們,早上好!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輕松一下,一起拉拉家常,說說心理話,好嗎?”學生們一陣疾呼:“好!――”然后筆者馬上板書課題:“暢談青春,傾吐心聲――說說自己的心里話”。接著,筆者又說:“盡管同學們平時忙于功課,但是身邊的許多小事還是不會逃脫自己的慧眼的,有些小事會在我們心里激起一朵朵浪花,在我們的心際久久難以平靜。因為我們正‘韶華燦爛’、‘如花是錦’,我們的心在燃燒,我們有許多心里話想說,不是嗎?那么今天,機會終于來了!同學們,讓我們想說就說吧!我相信這節(jié)課會因為你們的精彩表現而更加讓人回味!”
緊接著筆者把這次活動的要求簡單地說了一下,讓學生訊述地自由組合,按三四人、五六人不等地組成發(fā)言小組,分別確定各組談論的話題,安排好本組成員的發(fā)言順序,然后各自說開了。還要求每組選出代表,準備在全班發(fā)言。筆者一邊巡視,一邊傾聽大家的發(fā)言。學生們各抒己見,口若懸河,筆者在旁邊也因此激動起來。
經過約20分鐘,筆者打斷了學生的談話,說:“看著同學們說得如此認真和開心,我實在是不忍心打斷大家,可是沒辦法,因為時間有限。我們下面請各組的代表發(fā)言。誰先來?我們掌聲有請!”
A組的陳路同學有點緊張地走上講臺,她說:“我們這組同學談論的是:明年畢業(yè)后去干什么……”,由于緊張,她說不下去了。為了緩解一下緊張氣氛,筆者向她伸出大拇指說:“哦,不錯,你們談的是畢業(yè)之后的去向,這是我們大家都非常關心的話題,請繼續(xù)說下去。”她的緊張心理消除了,聲音變得響亮、清脆起來……在一片熱烈的掌聲中,她回到了座位上。與此同時B組劉殊同學神情自若地走向講臺,她談的是“中學生早戀問題”。之后,C組田露同學、D組向娜同學、E組的劉二萍同學、F組的彭逍同學等6個小組的學生代表先后發(fā)言,他們的發(fā)言越來越投入、越來越精彩,把活動逐漸推向,以至于掌聲如潮水般滾來。筆者只能當一名觀眾了,靜靜地聆聽他們的心聲,頂多用眼神與他們進行交流,用掌聲對他們進行鼓勵,或者就是和同學們一起樂、一起使勁鼓掌。
眼看余下的時間不多了,筆者只能蜻蜓點水似地進行小結了。說:“同學們的精彩發(fā)言讓我們想起了“鐵齒銅牙紀曉嵐”,的確讓我們得到了一種享受……。”在小結中,筆者特別表揚了彭逍同學。他談的是“關于教師的行為問題”。發(fā)言時,他指出某些教師的言行不利于教育學生,如:上課打手機、抽煙和語言欠文明等行為。當時學生都在觀察、等待筆者的反應。為了不影響活動課的效果,筆者只用掌聲表示了自己的態(tài)度。并十分虔誠地說:彭逍同學的發(fā)言大膽而精彩,有火藥味,有挑戰(zhàn)性。他說出了同學們想說而不肯說、不愿說或不敢說的心里話。的確,我們老師平時總說同學們這里做得不好,哪些不該做,可是我們老師有時候也做得不盡人意。這一點彭逍同學說得非常好。作為老師,我們首先應該嚴格要求自己……!一片掌聲讓筆者不得不停下來,看看時間說:孟子不是說過嗎?“盡信書不如無書”,由此可見“盡信師也不如無師”!此時學生掌聲如雷。
最后筆者說:“今天,大家的討論令我高興。你們不但說出了自己的心里話,而且還給我上了生動的一課。課后希望大家繼續(xù)暢所欲言,將自己的‘‘心聲’大膽地‘傾吐’在作文本上吧?!闭f完,將學生的作文本高高舉起。
“我們上當了!”有學生叫起來,“搞半天是要我們寫作文呀!”
這時,掌聲和鈴聲(下課)同時響起。
【教學反思】
隨著教育改革的發(fā)展與深入,特別是新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教育教學對我們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是一種挑戰(zhàn),也是一種機遇。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轉變自身角色,必須改變以往陳舊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上述案例已是自覺或不自覺地體現出了新課程改革的某些東西。
首先,通過這堂課試圖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如想將口語交際和作文指導結合起來,這也是一種大膽的嘗試。語文版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第一單元的口語交際是“青春暢談”,寫作是“傾吐心聲”。這堂課則將它們合在一起進行,并取名為“暢談青春,傾吐心聲”。雖說整個教學過程主要是口語交際,沒有明確地指導怎么來寫作文,恐怕難以達到本單元寫作的教學目的,但教師的大膽嘗試是應該值得肯定的。
其次,課堂教學采用的是一種先“說”后“寫”、用“說”促“寫”的方式。教學過程注重學生全員參與,體現了教師“面向一切學生”的教育理念。讓學生分組發(fā)言,目的是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發(fā)言權,而且有機會發(fā)言、認真發(fā)言。教師安排學生代表發(fā)言以以點帶面的形式,其目的是從側面了解各組學生的交流情況。盡管因事先準備欠妥,顯得時間不足而留下不少遺憾,但活動過程基本上達到了這次口語交際的目的――讓學生先“說”后“寫”、用“說”促“寫”,讓學生好好說,是為學生能寫得好打基礎的。
再次,能與學生平等對話,體現出教師角色的徹底轉變。當學生(如彭逍同學)直言不諱地指出教師的不良行為,并按照平時教師要求學生的方式來要求老師時,這無疑對學生本人還是老師都是一種挑戰(zhàn)和考驗。加上當時學生都看著老師的臉色,氣氛緊張。此時教師的態(tài)度可能會影響整個教學效果。此時此刻,教師用掌聲表明了自己的立場,這對學生無疑是一種肯定,也是一種鼓勵和支持。這也表明教師不以長輩自居,不以勢壓人。同時,還體現了教師處理問題的機智和巧妙。這種問題一旦處理不當,將會影響師生的關系,更影響整個課堂教學的質量。特別是最后,教師還化用孟子的名言“盡信書不如無書”來鼓勵學生“盡信師不如無師”時,更能充分的看出教師確實與學生站在一起,充分體現了教師與學生的人格平等。由此可見,教師的角色確實已經得到了根本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