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女人情感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張愛玲
??
??有人說已婚女人的愛情是從性開始的,也是女人情感災難的開始。男人短暫的之后迅速忘了與之親密的女人,遇見新的獵物又開始了新一輪的進攻。
??成熟的女人因為性快樂而為之戀戀不忘,那種依戀正是浩劫的開始,而她有可能渾然不知。戀愛中的女人是不分年齡的,只不過,少女可能注重情感的外在形式,也就是表象的浪漫。而女人在戀愛的過程中,可能更在意是相互給予的快樂,更貪戀那種快樂。當貪戀逐漸聚集成一種激情,戀愛中的男人再也也不肯放手,身邊的家庭硝煙四起。那種激情若不能理性控制,是要將自己焚燒成塵的。那個時候,誰還會憐惜塵埃之中曾經的艷麗?
??男人怎么會一樣呢?這世間可能有對女人鐘情忠實的男人,在花心是男人的天性,與女人合歡之后很快就忘了對方,甚至連容貌就不曾記得。不知道那是女人的悲哀,還是男人的齷齪。在這個你情我愿的時代里,夢想遇見一段清澈的愛情,真的不容易。
??胡蘭成就是那樣的男人,愛過才女之后又愛上了別人的女人,接二連三的行徑很令人反感。這段時間讀了很多關于張愛玲的和胡蘭成的文字,感受頗多,但他人已將他們的故事演繹過許多版本,我不想再做過多的重復追蹤。
??以前不喜歡讀張愛玲的文字,倒是因為胡蘭成那個人在媒體的火熱,讓我回頭去讀了張的一些作品。和很多人不一樣吧,有很多人是因為張愛玲才去讀胡蘭成的作品,比如他的《今生今世》,不過,我看好的是他的《禪意是一枝花》,草草讀過,記住的很少。讀書有的時候一知半解也是件好的事情,可以作為一個懸念,以后經歷的時候還會有一種新奇的感覺。一如愛情,理解得太多透徹太過理性,又怎么能感受其帶來的快樂呢?愛是既痛又快樂的事情啊。
??愛情來臨的時候是沒有預兆的。文字做了張和胡的媒人,他們在相愛的時日里因文字的相惜而纏綿,或許是一種浪漫,或許就是因為所謂的浪漫,給張以后的生活埋下了情感變裂的伏筆。你看,寫作有埋伏筆的技巧,日子也會無意經歷那些狀況。人啊,誰都無法安排自己的命運,雖然能駕馭自己的文字,文字象花一樣芬芳四溢。
??在文人的情感故事里,林徽因和徐志摩是我比較喜歡的。有很多人說林的美麗是傾國傾城的,林的才情也是無以能比的,或許沒有結合的愛情才是美侖美奐的。牽手不一定會成就曠世的愛情,距離產生的美麗可能才是世間的珍品。若張愛玲不給胡蘭成那張題字的照片,她之后的人生又怎么會低進骨子里去呢?她愿意選擇那樣的愛情,寧愿將美麗盛開在塵埃之上。不過,反過來想想,若她沒有遭遇那一段愛情,那些流轉至今的文學作品當時可能就不會誕生??梢?,舍與得,慈與悲,不是一種因果反應,而是一種緊密相關。愛情,兩個字,古今中外,誰有能說得清楚呢?
??除了港臺之外,大陸的古今的才女,沒有經歷過感情遭遇的很少。李清照的詩詞,是我從小喜讀的,她與趙明成的愛情不知感動了多少后人。如今細細回品,能將她的詩詞記得完整還真的不多。還好,在某些相對的語言環(huán)境下,我還是能嗅得她詩詞的氣息。我是愛她的,也是愛著他們的愛情的。所以,我運用大量的精力去經營自己的情感文字,不在意眾人詫異的目光。
喜歡精挑細選。站在高高的書架前,看著那些琳瑯滿目的書,一遍遍的翻著,比較著。就像人,遇到的千千萬,能走進心靈的畢竟是少數(shù)。選書也是如此,與一本好書的邂逅,就像在春之牧野,挑選自己喜歡的花草,需要“眾里尋它千百度”,方能找到。
所以,在書店里,我從來不輕易的買下一本書。為了選中滿意的,我往往在書架前,一站就是個把鐘頭。
這是慎重的挑選。我不希望書拿回家后,面目可憎,味同嚼蠟。
還是喜歡買書,一本本的買,網上購,書店買;還是喜歡閱讀,一頁頁的看,慢慢的品,細細的賞。對書,我有種“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感覺。
書成了我至愛的情人,我一天也離不開它啊。
打開自己的讀書記錄,從3月份到現(xiàn)在,我已閱讀了30多本書。真是大收獲。盧梭、沈從文、汪曾祺、張愛玲、梁實秋、畢淑敏、雪小禪,都是我喜愛的作家。他們的書,讓我愛不釋手。
每天在文字中游走,沉醉不知歸路。日子匆忙,工作纏身,只能在時間的縫隙里,吸吮文字的馨香。
同事曾叫我“書迷”,我喜歡這樣的稱呼,因為它有著文化的內涵。我愿意做個文字女人,每天把自己放牧在文字中,讀書,寫作,吸納知識的甘露,書寫心靈的故事。
人生,有許多的真情和美好,也有很多的遺憾和傷感。當面對一份逝去的情和愛,無法釋懷的時候,當太多的無奈,必須面對的時候,除了讀書和寫作,我別無選擇。
所以,我愿意做個有情人,在桃紅柳綠、陽春白雪的日子里,聽聽音樂,想想心事,看看書本,寫寫文字。
當靜觀萬物的時候,我懂得,原來花草有情,露珠有意,風也含情,水也含笑。
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以心觀物時,才發(fā)現(xiàn),世界是那么的多情和精彩!
下午,趕往書店時,看見環(huán)城路邊的莊稼地里,枯黃的玉米桔躺在地上,零星的大豆,凄涼的立在秋風里。
農作物在夏令秋行中,又走完了一次生命的旅程。
時令已至中秋,日子過的真快!
這個秋天過去了,我再也不能重回。我感懷著:歲月不待人。
路上,車聲喧囂,人來人往。他們在匆忙的奔走中,演繹著各自的生活和情感故事。我也在自己的軌跡里,活的無奈而多情。
所以,在庸常的日子背后,始終有個聲音在招呼我:寫吧!無論寫什么,一定要寫。文字里,可以有風花雪月,小橋流水,綺年流影,素心嬌顏……
《秋月流年素箋》,打開前天發(fā)的這篇文章,看到一個網友的留言:“謝謝,讀你的文章讓我的心很靜,突然讓我想繼續(xù)拼搏下去。”看到這兩句話,心,忽然的潮濕,我立即跟帖回復:“感謝這個朋友的留言,我很榮幸。我會一如既往的寫下去。”
我真的非常感動,感動于文字的魅力和力量。
此時,我的耳邊,正飄著優(yōu)美傷感的歌曲《犯錯》:“沉默不是代表我的錯,傷心不是唯一的結果,只想再聽你說一次,你依然愛著我……”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是被譽為“微博上最會講故事的人”、80后作家張嘉佳的一本短篇小說集,全書收錄了33個無下限和小清新結合到一起的動人情感故事,每一故事的原型都來自作者朋友們和自己的真實寫照,只是打碎了重新梳理,投射到了每一個主人公身上。幾乎每個故事都有笑點淚點,語言輕松不失真摯,共鳴由衷而來。
據說這本書的銷售異?;鸨?,網上上架不到兩個小時,就售出了一萬本,首印20萬冊一日售罄,一個月售出50萬本。張嘉佳如此描述自己的這部作品:“我希望寫一本書,你可以留在枕邊、放進書架,或者送給最重要的那個人。希望通過這些故事,能給喜歡的人一點點力量,一點點面對自己的力量。因為在過去的歲月,我們都會想去擁有一個人的全世界,可是只能路過?!彼?,書的題記是:“我希望有個如你一般的人。如這山間清晨一般明亮清爽的人,如奔赴古城道路上陽光一般的人,溫暖而不炙熱,覆蓋我所有肌膚。由起點到夜晚,由山野到書房,一切問題的答案都很簡單。我希望有個如你一般的人,貫徹未來,數(shù)遍生命的公路牌?!?/p>
張嘉佳自詡為講故事的人,但他似乎又沒有僅僅講故事這么簡單。每個人活在當下都有一種感覺,現(xiàn)在能聊天說話的人越來越少了,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事情是我們無法掌握的,你不知道誰明天會離開,你不知道意外和你等的人誰先到。有些人你哪怕抓得再緊,即使你心里完全不想放棄他們,可是偏偏你們的距離越拉越遠,交集越來越少,最后只能變成了回憶角落里的一張舊照片。
沒有人陪你說話,就去找一個講故事的人吧,讓他講故事給你聽,多聽聽那些最終走向幸福和美好的故事,這樣你才會相信,那些真正愛你的人,會理解你,會包容你的缺點、接受你的改變、祝福你的將來。
張嘉佳以講故事的名義,把《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全書以“七夜”分為七個部分。第一夜是“初戀”,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第二夜是“表白”,我希望有個如你一般的人;第三夜是“執(zhí)著”,一路陪你笑著逃亡;第四夜是“溫暖”,那些細碎而美好的存在;第五夜是“爭吵”,有時候我們失控;第六夜是“放手”,我是愛情末等生;第七夜是“懷念”,青春里沒有返程的旅行。
初讀的時候,并沒有特別在意這種體例,讀完之后才發(fā)現(xiàn)他是在變換一種形式,以情節(jié)緊湊人物鮮明的故事為我們講婚姻的“七年之癢”,拆開來是一個個的故事,合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愛情的世界觀。
張嘉佳這本書感悟之深,有著他自己的故事。書的開篇是“寫在三十二歲生日”,他那時候正好離婚;書的結尾“寫在三十三歲生日”,300多天,張嘉佳花光了積蓄滿世界溜達。所以他感悟“我從一些人的世界路過,一些人從我的世界路過”,“在過去的歲月,我們都會想去擁有一個人的全世界,可是只能路過”,因為“滿城的雨水,模糊的痕跡,呆呆佇立一步也不想往前。哪怕等待,認真守護每個路口,最后卻發(fā)現(xiàn)對方已經不在這里了”。但日子還要繼續(xù),所以他相信“屬于你的另一個全世界,終會以豁然開朗的姿態(tài)呈現(xiàn),以我們必須幸福的名義”。
是的,因為懵懂,誰又沒有類似《豬頭的愛情》呢?因為念想,《最容易丟的東西》中唯獨那把鑰匙沒有丟;時間沖淡一切,《莫非就是這樣》:辜負誰,擁抱誰,犧牲誰,幸福的路七拐八繞,眼淚微笑混成一團,時間過去,一筆筆賬目已經算不清楚;打開抽屜,找到那一封《老情書》:“相信青春,所以越愛越深,但必須愛。勇于犧牲,所以死去活來,但必須來……”爭吵之中《誰說女人不懂邏輯》,女人只是希望男人多做、少說;到了最后,你不得不承認《唯一就等于沒有》,因為“只有最好的愛情,沒有偉大的愛情”。
讀這本書,很自然就聯(lián)想到卞之琳的《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薄稄哪愕娜澜缏愤^》中的每個故事,形形的主人公到處串場,有溫暖的,有明亮的,有落單的,有瘋狂的,有無聊的,有莫名其妙的,也有信口亂侃胡說八道的,轉身卻又不見。
回顧我們已經走過的路,不就是一個迎來送往的過程嗎?我們都有一個夢,那就是尋找自我,所以我們“看風景”,但我們骨子里又都在堅持自我,所以我們又被當作風景在被看,結果我們發(fā)現(xiàn),窗子還是窗子,夢還是夢。
所以,貫穿于全書的,就是“守護”和“遠方”這兩個相互牽連又矛盾的主題。說牽連,因為守護可能是堅持自我,遠方則是尋找自我;說矛盾,因為守護可能是放棄未來,遠方是放棄現(xiàn)有。而我們每個人,都有學習轉換這兩個詞語的人生過程,便有這“小世界”。守護遠方的小世界很難,人人都有渴望的美好,人人也都有放縱的沖動,所以張嘉佳感嘆“這世界是你的遺囑,而我是你唯一的遺物”。但無論如何,我們都需要將那些歲月里的缺憾與傷跡消化在人生長河中,找到自己起身的力量,找到繼續(xù)前行的理由。
法律人書架
推薦者:程金華
程金華,法學碩士,華東政法大學國際金融法律學院副教授,上海市“曙光學者”。2007年9月至今為耶魯大學法學院法律科學博士(候選人)。主要研究方向為比較競爭制度、法律與經濟發(fā)展。
《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
愛德華·懷特著 法律出版社
在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的諸多大法官中,霍姆斯是知名度最高的大法官之一。霍姆斯對言論自由的詮釋,使得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解釋進入一個新時代。很多中國人知道霍姆斯的名字,就是因為他那句廣被引用的名言:“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邏輯,而在于經驗?!?/p>
霍姆斯的生平是晦澀而模糊的,本書作為他的傳記,也是如此。如果讀者有足夠的耐心,這本書可以幫助讀者完整而清晰地了解霍姆斯的一生,他的風光無限而又枯燥無味的一生,他的隱忍克己而又恣意的一生。
《話說法律》
羅伯特·霍克特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法律是什么,潛意識里我們明白,但很可能不知如何準確表達。本書旨在通過借助特定實例,來傳達“法律是什么”這一概念。書中用50位東西方歷史上重要的法律人物的例子,來闡釋過去幾千年歷史中出現(xiàn)的法律思想和法律訴訟的核心。
讀者可以通過閱讀這本分門別類的法律“樣本”,大略知曉法律及其思想、執(zhí)行、制度和權威人物。同樣,可以對法律進行一番大致的評論,而后再試著給出“什么是法律”的定義。
《金融法的“四色定理”》
吳志攀著 法律出版社
[關鍵詞] 《渴望生活》;梵高;藝術人生
《渴望生活》是一部紀念19世紀末的著名后印象派藝術家文森特·梵高的電影,影片主要講述了梵高從宣教到走向繪畫生涯,經歷愛情的情感磨礪到繪畫藝術的幾次蛻變,最終因為生活的種種壓力而導致其精神崩潰,走向死亡的悲劇人生。
文森特·梵高1853年3月30日生于荷蘭,相貌平平,性格孤僻,用他妹妹的話說:“他并不修長,偏橫寬……內心不易被認識,外表又不可愛,有幾分像怪人?!本褪沁@樣一個外表并不出眾,內心不易被認識的“怪人”卻通過他的勤奮和天才敲開了現(xiàn)代主義繪畫的大門,成為與塞尚、高更齊名的后印象派藝術大師。
一、精神蛻變
影片以梵高的宣教生活開場,表現(xiàn)梵高渴望得到一份傳教工作而努力掙扎著。如果說梵高在此時還對資產階級抱有幻想的話,到了比利時附近的博里納日礦區(qū)的宣教生活,使梵高改變了資產階級的立場,轉向了社會最底層的民眾生活。到了博里納日礦區(qū),梵高在體驗礦區(qū)人民生活中,認識到了礦區(qū)人民的悲慘人生,他們吃不飽,穿不暖,有病無藥醫(yī),為此梵高脫去了上層社會的西裝革履,改穿麻布破衣,與礦工生活,吃住在一起。這并不僅僅是穿著的改變,而實質上反映了梵高精神生活的蛻變,他不再相信上帝的福音能夠將勞動人民的痛楚從社會深淵中救出。他用自己的面包、衣服等具體的愛來替代上帝的抽象的愛,當發(fā)生礦難的時候,梵高面對一具具冰涼的軀體,他被徹底震醒了,他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也從此讓他徹底明白所謂“上帝的福音”永遠拯救不了勞苦人民,一切都是虛情假意。
由于梵高在傳教過程中過度投入,委以宗教任務的上司在巡查工作中看到了梵高的狼狽生活,他們被梵高對民眾的熱忱嚇怕了,梵高被解除了神職工作。之后,梵高便開始了他的繪畫生涯,實際上在傳教期間他已經在臨摹學習素描了,在宗教傾向與繪畫藝術的抗爭中,宗教拋棄了梵高,梵高最終選擇投身繪畫事業(yè)。梵高特別喜歡米勒的繪畫,因為米勒的繪畫與農民最近,散發(fā)著泥土的芳香。梵高在礦區(qū)的生活體驗使他了解到勞動大眾才是最真實、最實在的,他們沒有上流社會的矯飾,也沒有上層社會的偽裝。導演通過鏡頭展現(xiàn)了這一點,從礦區(qū)回來之后一件破舊的羊皮坎肩成為梵高沒再脫下的標志。從“西裝革履”到“羊皮坎肩”實質上反映了梵高精神世界的轉變。從梵高的藝術作品中也有明顯的反映,《織布者》《把犁者和種馬鈴薯的婦人》《吃土豆的人》等藝術作品都反映了梵高對勞動人民的關注。而作品《農夫的鞋》表現(xiàn)了一雙黏著新鮮泥土的皮鞋,海德格爾對這雙農鞋評價為:“在這鞋具里,回響著大地無聲的召喚,顯示著大地對成熟的谷物的寧靜的饋贈,表征著大地在冬閑的荒蕪田野里朦朧的冬眠。這器具浸透著對面包的穩(wěn)靠性的無怨無艾的焦慮以及那戰(zhàn)勝了貧困的無言的喜悅,隱含著分娩陣痛時的哆嗦,死亡逼近時的戰(zhàn)栗?!盵1]海德格爾從梵高的《農鞋》中看到的是人的生存狀態(tài),他看到了人們對大地的“饋贈”的感激、對生存的“焦慮”以及“喜悅”“陣痛”“戰(zhàn)栗”交織一起的抗爭命運的“堅韌”。這段評述也反映了梵高對勞動人民生活的體驗,也只有經歷了相似生活體驗的人,才能用蘸著對勞動人民悲情的憐憫和同情的色彩畫筆渲染出勞動主體無聲的吶喊。
博里納日的傳教生活對梵高的人生觀、世界觀乃至于他未來的藝術觀都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是一次精神的洗禮。也正是這次宣教生活,讓他從對上帝的幻想中回到對現(xiàn)實世界的關注。梵高明白了基督教抽象的愛是沒法拯救窮苦民眾的,梵高曾說:“沒有上帝我照樣生活得非常愉快,并能畫出非常出色的作品。”從此以后,他開始關注下層人民的生活,以社會中下層的勞動人民作為他筆下的表現(xiàn)對象。
二、情感磨礪
梵高一生中為數(shù)不多的情感故事,幾乎沒有一次是給他帶來快樂的。從博里納日回到父母身邊的梵高遇上了美麗的表姐,長期的寂寞使得梵高頓時燃起了深埋內心深處的愛情火花,他被表姐深深地吸引住了。然而,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梵高在向表姐表達愛意的時候,被表姐用Never,Never,Never,三個Never堅決回絕。梵高的安寧又一次被打破,他不甘心就這樣結束他自己的愛情,以至于追到表姐家,不惜將手伸向炙熱的蠟燭火焰。梵高的這種執(zhí)著精神,在他的繪畫藝術中得到了更為瘋狂的發(fā)揮。后來梵高離開了父母,在一個酒吧里面他認識了以后和他相處時間最久的戀人。這是一個道德和肉體都遭到損傷的女人叫克里斯蒂,她還帶著一個小孩。梵高和她共同生活了18個月,她成為梵高的模特。創(chuàng)作于1882年初的素描作品《悲哀》估計就是以克里斯蒂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梵高說:“我始終認為大幅的《悲哀》是我最好的素描,我堅信,《悲哀》等一批作品,總有一天會有一個理想的歸宿?!盵2]11說明梵高對這幅素描的喜愛程度之高。然而,由于社會現(xiàn)實問題,兩人逐漸因為柴米油鹽等問題而爭吵,直至兩人分道揚鑣。
梵高的情感生活除了表現(xiàn)在兩性問題上,也表現(xiàn)在友情生活上。梵高一生孤獨,他渴望得到愛情的滋養(yǎng),也渴望得到友人的幫助。然而性格怪異的他卻在這兩個方面都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在友情上,梵高在巴黎結識了特立獨行的高更,兩個人在藝術上的追求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因此在友情上建立了良好的關系。當梵高從巴黎來到法國南部阿爾地區(qū)寫生的時候,他邀約高更前往阿爾與他一同創(chuàng)作。他把住處設計成“友人之家”,當高更來到阿爾的時候,梵高無比興奮,他們一同寫生,一同討論。然而好景不長,高傲的高更直批梵高的繪畫,不堪忍受的梵高曾經用剃刀威脅他,結果難以忍受的梵高用刀割下了自己的一只耳朵。兩人的友誼徹底被打破,高更離開了阿爾,梵高卻住進了精神病醫(yī)院。
梵高注定只能以藝術為伴,性格怪異的他在愛情和友情上都受到嚴重的傷害??酀膼矍?,艱澀的友誼并未將他從人生的苦楚中拯救出來,反而愈加催促著他走向精神崩潰的邊緣。與畫畫結緣也許才是撫平梵高心理傷痛的最好良藥,唯有畫畫才能使他忘卻塵世中的煩惱,陶醉在自己的世界。
三、藝術春天
在經歷工作和愛情的雙重打擊下,梵高陷入了無邊的悲傷、孤獨、困惑與彷徨之中,然而在歷經人生困境的洗禮之后,他最終在藝術中找回了迷失的自我,他的繪畫藝術在他的生命盡頭加速前行,獲得了藝術的春天。
受現(xiàn)實主義繪畫的影響,梵高在去巴黎之前,他只知道荷蘭的大師以及法國的現(xiàn)實主義畫家米勒、杜米埃等人。受米勒的影響,梵高在此階段主要表現(xiàn)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并且其色彩多以陰暗色調為主。由于父親的離世、家人的不滿和故鄉(xiāng)周圍人群的排擠,梵高決定前往巴黎和弟弟提奧一同生活。在弟弟的推薦下,梵高認識了德拉克羅瓦,看到印象派繪畫,結識了畢沙羅、塞尚、雷諾阿等藝術大師,點彩派藝術家修拉的藝術對他影響最大,他曾一度學習修拉的點彩畫法。光與色的交融開啟了他對藝術新的理解和觀察方法,他放棄了晦暗的色彩表現(xiàn),開始用顏色來表現(xiàn)大自然,他從印象派藝術中汲取了足夠的營養(yǎng),梵高逐漸邁向了他的藝術春天。
梵高的偉大遠不在此,他很快發(fā)現(xiàn)印象派滿足于外光色彩寫實的弊端,另外出于經濟壓力,再加上梵高的到來徹底打破了弟弟提奧的生活,甚至影響到了他的工作。梵高決定離開巴黎,他來到法國南部阿爾地區(qū),開始了他繪畫生涯中最黃金的時刻。阿爾的風景讓他癡迷,而且讓他找到了故鄉(xiāng)的感覺。他曾在給弟弟提奧的信中說道:“在這里可以找到一些荷蘭的感覺,兩地的景物有頗多相似之處,只是在色彩方面有所不同。當陽光明媚的時候,這里到處流淌著一種硫黃一樣的淡淡的黃顏色,這里有許多足以讓人興奮得發(fā)狂的東西,任何地方,都值得豎起你的畫架?!盵2]193影片通過鏡頭向我們展現(xiàn)了梵高對阿爾地區(qū)風景的癡狂,片子有多個鏡頭反映梵高冒著烈日,頂著大風,甚至點著蠟燭,堅持外出寫生,這些鏡頭都說明梵高對畫畫、對阿爾地區(qū)風土人情的熱愛。梵高在阿爾地區(qū)創(chuàng)作出了他一生中備受關注的優(yōu)秀作品,《向日葵》《夜間的露天咖啡屋》《臥室》《鳶尾花》《麥田》等一系列讓人過目難忘的作品?!拌蟾叩睦L畫不僅愉悅視覺更重要的是震撼心靈,他筆下的每一塊顏色、線條猶如作家筆下尖銳的文字訴說著藝術家對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其作品中流動的線條、奔放的筆觸、神秘的色彩,猶如藝術家血管里流淌的血液一樣充斥著整個畫面,它們是有溫度和情感的。與其說那是梵高筆下的一幅幅藝術作品,不如說那是梵高一場場人生獨白”。
四、苦難人生的終結
由于生活的壓力,孤獨的性格,不幸的人生遭遇等使得梵高患上了間歇性精神病,病痛時時刻刻折磨著他。梵高對繪畫的要求近乎苛刻,他從不放縱自己,即便是在生病期間他也堅持作畫,他說:“我寧愿有希望有追求地活著,也不要在逆境與災難中悲觀失望。”即便如此,他的勤奮卻從未得到上帝的眷顧,在他的有生之年他的藝術幾乎沒有得到社會肯定。梵高的一生只賣出去一張畫,而且還是依靠弟弟的努力推薦才賣出去的?,F(xiàn)實生活將他推到絕境,過度地作畫和情緒的緊張使得他不斷地被送往醫(yī)院。
影片在結尾處再現(xiàn)了梵高被送往精神病醫(yī)院的場景,在醫(yī)院里梵高度過了他的最后人生。然而即便在精神病醫(yī)院他也不忘作畫,醫(yī)生曾建議他不要過度勞累,可是他依然難以丟棄手中的畫筆。藝術作品成了他生命的延續(xù),他筆下的每一筆似乎都有呼吸,著名藝術家吳冠中先生談論到梵高在精神病醫(yī)院所作的畫:“他畫周圍的一切:房屋與院、橄欖和杉樹、醫(yī)生和園丁……熟透了的作品,像鮮血,隨著急迫的呼吸,從割裂了的血管中陣陣噴射出來!”[3]
梵高用他十年的繪畫人生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的藝術神話,他的藝術作品影響了幾代繪畫人,而他對于藝術的熱愛和執(zhí)著于藝術創(chuàng)造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無數(shù)藝術從業(yè)人員。電影《渴望生活》以傳記的形式再現(xiàn)了梵高十年的短暫繪畫生涯,反映了梵高坎坷的人生經歷,再現(xiàn)了他對繪畫藝術的狂熱追求。當我們在欣賞梵高藝術作品的時候,我們將深深地緬懷這位為藝術而生的殉道者梵高,將他的藝術精神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 海德格爾.林中路[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17.
[2] 文森特·梵高.梵高論藝術[M].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