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明湖之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夏蒲茭根,湖菜嫣然
九十年代初,大明湖東門外有小東湖,植蓮藕。湖邊玩耍,船家采幾朵白蓮,遠遠拋上來,小孩們就拿回家。留一兩枝插瓶,其他就開始進入“能好怎(吃)”的模式。
最嫩的蓮瓣口感鮮甜,用白醋白糖隨手巧拌,就是上好甜品。其他不算老的蓮瓣去蒂掐尖,薄薄裹一層蛋清和的面糊,下鍋炸,入口外酥里脆。長大后到外地上大學,時常夢到這兩道小菜。
大明湖的藕粉也好。小小一方盒,包裝上印著正南門的牌坊。藕粉細膩,用熱水沖開,越攪拌越透明,最后帶點蓮藕顏色,入口香滑,荷香濃郁。藕粉是緊俏貨,并不常買到,記憶自動將這種味道升華,以至于后來品嘗其他藕粉,都覺得不如小時候香甜。
以上幾樣,大人都不覺得特別。他們喜歡的是蒲菜。大概因為蒲菜白白嫩嫩香香的,可以包餃子做湯,都是能端上桌的正經(jīng)兒菜,一比較,蓮花和藕粉就變成錦上添花的零食。
大明湖的蒲菜馳名國內(nèi)。清中葉濟南文士王賢儀在《筆記》中稱“歷下有四美蔬,夏蒲茭根……”民初《濟南快覽》記:“大明湖之蒲菜,其形似茭,其味似筍,遍植湖中,為北數(shù)省植物菜類之珍品?!避资撬参镙缘哪矍o,其質地嫩脆,營養(yǎng)豐富,與蒲菜等均是濟南人“日用蔬食之常品”。
當代詩人臧克家青少年時在濟南讀書。他曾為《中國烹飪》撰文:逛過大明湖的游客,往往到岸上的一家飯館里去吃飯。館子不大,但有一樣菜頗有名,這就是“蒲菜炒肉”。“蒲菜炒肉,至今皆有美好的回憶。寫到家鄉(xiāng)的菜,心里另有一種情味,像回到了自己的青少年時代?!?/p>
老舍先生的《大明湖之春》也對明湖美蔬有評價,不過認真看詞句就覺得有點“黑”:“湖中的出產(chǎn)可是很名貴呀。……吃到肚子里也許比一過眼的美景更容易記住,那么大明湖的蒲菜,茭白,白花藕,還真許是它馳名天下的重要原因呢。不論怎么說吧,這些東西既都是水產(chǎn),多少總帶著些南國風味?!?/p>
碧筒飲風雅
不止有名菜,明湖之濱更有名飲。
據(jù)唐代詩人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歷城北有使君林(今濟南大明湖、北園一帶),魏正始中,鄭公愨‘三伏’之際,每率賓僚逃暑于此,取大蓮葉置硯格上,盛酒三升,以簪刺葉,令與柄通,屈莖上輪菌如象鼻,傳系之,名為‘碧筒杯’”。即在荷葉中貯滿白酒,將空心的荷莖彎成象鼻狀,輪流從莖的末端吸酒喝。那滋味,即所謂“酒味雜蓮氣,香冷勝于水”。
這種浪漫的飲酒方式即為“碧筒飲”;用來盛酒的荷葉就叫“荷葉杯”或“碧筒杯”,再后來,人們依照碧筒杯的形狀燒制出“荷爵”。
“碧筒飲”始于魏晉,盛于唐宋。白居易云“疏索柳花怨,寂寞荷葉杯”;戴叔倫則稱“茶烹松火紅,酒吸荷葉綠”。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供》中,將用荷葉飲酒稱之為“碧筒酒”,以為“暑月泛舟,風薰日熾,暢飲碧筒,真佳適也”。坡更是鐘情此道。他在杭州做官時常邀集朋友作“碧筒飲”。被貶謫到廣東海南時,也把此風帶了過去,使得向有吃“荷葉飯”風俗的廣東人又增加一杯“荷葉酒”。曾有詩記其趣,言“碧筒時作象鼻彎,白酒微帶荷心苦”。據(jù)說后來他窮得連家里的酒器都出賣了,唯獨保留了“荷葉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