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竊讀記教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錢鍾書的《管錐篇》第一冊第6頁引用文獻資料曾提到兩個人名:一個是漢代注《孟子》的“趙歧”,一個是清記《蒿庵閑話》的作者“張爾歧”,這兩個“歧”字都錯了,應改作“岐”?!搬爆F(xiàn)在用得雖少,但因為有人容易把常用的“歧”錯寫為“岐”,經常搞混,故須在此一辨。
“岐”和“歧”音相同,讀qí,形近而義不同。岐,“山”旁;《說文解字》:“岐,……從山,支聲,因岐山以名之也?!笨梢姟搬笔巧矫?。岐山,又名箭括山、箭括嶺,在今陜西岐山縣城東北六十里處。“趙岐”為后來改的名,以示不忘本土。同樣,“張爾岐”的“岐”亦為岐山之“岐”。歧,“止”旁,本義指足趾,像足趾之形,足趾分岔;引申義為路的分岔,如歧路、歧途;再引申為不一致,有差異等,用作名詞,如歧義、歧見、分歧。
岐、歧兩字的不同,表現(xiàn)在左邊的部首上,岐是“山”旁,歧是“止”旁。岐,用于山名、人名,如,不能寫作“王歧山”。歧,用處較寬泛,可作形容詞,也可作名詞。
開不得的“竊門”――“竅?竊”辨
某報刊載的《燈光》一文有這樣一句:“夜已這么深了,他是在此批閱成堆的作業(yè),還是在精心準備明天的教案?是在考慮如何給‘尖子’‘吃小灶’,還是在構思怎樣幫‘差生’‘開竊門’?”引文對一位“鬢發(fā)染霜”的老教授做了深情的贊頌,可出了一個錯字,“竅門”成“竊門”,使一位靈魂工程師成了雞鳴狗盜之徒。
竅qiào,本義指洞、穴,引申為人體器官的孔,人們把眼、耳、鼻、口稱為七竅,還比喻為事情的關鍵或要害,如開竅、竅門、訣竅等。竊qiè,本義是偷竊,繁體字“”就像一只手伸進窩里去偷米,如盜竊、偷竊、行竊、失竊等,也指偷東西的人,即竊賊,進而又引申出許多隱喻意義,如表示不正當?shù)卣紦?jù)、非分地享有;抄襲、剽竊;私下、偷偷地?!案[”的語法功能比較單一,只作名詞?!案`”的語法功能有較多“兼職”,可作動詞,如竊國大盜、竊為己有;可作副詞,如竊笑、竊聽,古文中可以用作名詞、代詞,現(xiàn)代漢語中還時而用作自我謙稱。
竅、竊二字易混淆的原因,跟“”字簡化后與“”的簡化字形近有關。如果知道了它們意義上的區(qū)別,又注意簡化后“竅”的下面是“巧”,“竊”的下面是“切”,就不會寫錯了。
易錯用三字――“磬?罄?馨”辨
我國最早的書市出現(xiàn)在西漢。有人講到當年西安的“槐市”,沒有房屋而在槐樹下交流買賣書籍時,引用《三輔黃圖》說:“諸生朔望會此市,各持其郡所出貨物及經傳書籍,笙馨樂器,相與買賣,雍容揖讓,或議論槐下。”這段文字描述了買賣中禮讓而又熱鬧的場景。遺憾的是引用者寫錯了字。那些太學生每月初一、十五相與買賣三類物品:家鄉(xiāng)土產、書籍和樂器。笙為樂器之一,沒錯;而“馨”與樂器無關,看上下文可知,這個“馨”當為“磬”,二字實乃形近致訛。
磬qìn,從石(石是后加的)聲,本義指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用石或玉制成,形狀像曲尺,懸于架上,以槌擊之而鳴;也指佛教的一種打擊樂器,形狀像缽,用銅制成。如姚合詩《寄無可上人》:“多年松色別,后夜磬聲秋?!保ㄉ先?,和尚別稱)
馨xīn,從香聲,本義是芳香;特指散布得很遠、沁人肺腑的香氣,如清馨、芳馨、溫馨、馨香。
關鍵詞:生成 學以致用 文化內涵 誦讀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4)08-0305-02
中學語文教學中有這么一句調侃,語文學習有三怕:“一怕魯迅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寫作文?!?/p>
回憶學生時代的語文學習,文言文學習方式仍是記憶猶新的。當時學習方法很簡單:三部曲。一是課前把翻譯抄在課文上。先譯字,注在第一行,后譯句,翻譯寫在第二行;二是聽講課。教師逐字逐句講解,從開頭串到結尾。學生查缺補漏,看哪兒沒注全、沒注準確。筆記清清楚楚,一目了然;三是課后讀和背,然后多抄幾遍翻譯,以達到鞏固的目的。
這種“慢火熬湯式”的方法讓我中學時期的文言文基礎打得很扎實,但其中的辛苦是不言而喻的。
現(xiàn)在做了語文教師,一開始也是采用傳統(tǒng)的“葵花寶典”,但越教越尷尬,越暴露出問題。
高一、高二階段的文言文教學,當我努力落實具體字句時,耗時多,且教學往往變成了文言詞句與語法的分析課。師生更關注字詞句,如重點虛實詞、特殊句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正因為教學內容的落腳點在字詞句,所以課堂上學生忙碌著摘記,不管懂不懂先記下來再說?;旧鲜墙處熞蝗顺獞颍瑢W生看戲,很少能見到具有一定價值的互動。課堂氣氛沉悶,師生雙方疲憊,最終的結果是:一部分學生不領情,不愛聽,昏昏欲睡,意志力堅強的學生勉強能夠打起精神聽課。上完了課,的確有一大堆筆記,滿眼望去花花綠綠,但學生卻不知整篇文章到底在講什么,富有靈性和情趣的文章被肢解得七零八碎,美感全無,雅致全無。到了高三階段,更暴露出弊端。由于只是對字詞句的死記硬背而不是對文言文學習規(guī)律的掌握,不是自覺地接受文化熏陶,致使學生不僅把舊的全忘了,且面對新的文言文材料時不知所措,直咬筆桿,一副苦不堪言狀。于是我明白了:原來是自己把學生拉進了泥海,“授之以魚”而沒有“授之以漁”;但當我積極關注思想情感、價值觀這一層面時,教學又往往流于空泛乃至花哨,最終直接導致學生文言水平的迅速下滑,一到考試要動真格的時候,學生的認識和理解,總是漏洞百出,答案總是令人啼笑皆非,這時師生就全然沒了上課時的那種輕松。這讓我感到不踏實,這也絕非我想要的教學效果。
于是我不由地想起了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在《語文的審視》中提出的關鍵問題:語文是什么?理想的語文課堂應該帶給學生什么?
不同的教師會有不同的答案,但它卻是我們每位語文教師都必須探詢的教學問題。我想,理想的語文課堂,應該是快樂的課堂、生成的課堂、真實的課堂和智慧的課堂。要想使文言文教學鮮活起來,必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且讓學生學以致用,在學習中不斷收獲快樂感與成就感。要做到這,需要教師調動個人的教學智慧。以下是本人一些初淺的、尚不成熟的考慮與建議。
一、關注并及時捕捉學生的問題(興奮點),創(chuàng)設生成的課堂
語文課堂上,期待收獲的是情感的升華、思想的啟迪、價值觀的引領……而這一切,教師卻不可能完全通過預設實現(xiàn)。而且,能形成飛瀑的絕不是預設好的溝溝坑坑,而是“水到絕境成飛瀑”。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從關注預設教案走向關注學生、學情和生成,關注學生的興奮點。教師的教學本身就是極具創(chuàng)造性和藝術性的,不僅教學內容和方法是動態(tài),而且所面對的學生又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在這充滿活力的教學環(huán)境中,教師就應該善于發(fā)現(xiàn)新的興奮點,以此來激發(fā)師生雙方的精神、喚起情趣和熱情,文言文教學更需要如此。教師應正視“陰錯陽差”,應重視“節(jié)外生枝”,應珍視“靈光一現(xiàn)”。這樣,我們的語文課堂才能走向大氣,走向灑脫,走向睿智,走向真實。
要創(chuàng)設生成的課堂,重要的是捕捉有爭議、有價值的問題。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思維從問題、驚訝開始?!眴栴},讓學生自己來提。學會質疑,是學生受用終生的學習能力。我們常常教育學生“學貴有疑”,要養(yǎng)成邊讀書邊思考的好習慣,卻常常忽略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但往往也是我們挫傷了學生的質疑熱情。學生超出常規(guī)的思考很可能就是一個可貴的思維創(chuàng)新,切不可為了機械地完成教學任務而打擊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因為,課堂上最有價值的問題應該來自學生,并最后返回到學生中去,問題是一切教學的起點,問題的深度和廣度最能反映出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問題的真實性直接決定著課堂教學的真實性。只有來源于學生的問題才能最真實地反映出學生的學習與思考。如果沒有問題,認識也就停止了,靈性也就散失了。
以《阿房宮賦》的教學為例。
上課初始,剛讀到題目中的“阿房”時,學生就對其讀音提出了不同意見。面對學生的質疑,出于“怕浪費時間,完成不了預設教學目標”的考慮,我就正了音,然后以“這是古音”的簡單解釋匆匆?guī)н^。后來偶然讀到關于《阿房宮賦》的教學札記,著名教師李明新的作法讓我警醒了許多。“阿房”的讀音,為什么兩個字的讀音與現(xiàn)代漢語差別如此之大?他點出這是跟地名有關,也是跟愛情有關。這樣的課堂設計改變了傳統(tǒng)單一的灌輸法,在文化氛圍中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枯燥的文言常識。
教師在課堂上不要著重去提問題,而是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提的問題,并引導學生提出更多更好的問題,然后幫助學生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樣,我們的課堂才會更具實效,更富有生命力。
二、學以致用,使學生在學習中收獲成就感
首先,要引導學生掌握并運用文言文學習的規(guī)律。在平日的學習中,除了積淀必要的文言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善于引導學生挖掘并掌握文言文學習的規(guī)律、方法。例如,實詞推斷方法、特殊文言句式調整的規(guī)律、翻譯的原則與方法等等。
以實詞推斷方法中的字形推斷為例。
歸有光《項脊軒志》中的“爨”是會意字,從字形中就可以明白它是“燒、煮飯”的意思;又如“糶、糴”二字,讓學生從字形上推測,不難得出“賣出糧食,買進糧食”之意;再如“小大之獄”的“獄”字,我們可以把它還原為兩邊各為一只“犬”,中間是一“言”字,也就是說兩只狗在對叫,他們發(fā)生了爭吵,有了爭執(zhí)就要上訴,那么就會產生“案件”了,所以“獄”字譯為“案件”學生就很容易接受,而且引導學生運用規(guī)律,培養(yǎng)推測能力,學生還是很感興趣的。
規(guī)律是學習的前行。多掌握規(guī)律或方法,學生就能運用規(guī)律來解決更多的問題,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收獲成就感,自然而然就會形成良性循環(huán)。
除此之外,還要古為今用,建立古今之間的有效聯(lián)系。文言文中的成語典故、名言佳句、經典片段,不僅要學生熟記背誦,還要鼓勵他們在日常交際、學習生活(尤其是寫作)中靈活應用。這是一個值得用心開掘的寬廣領域,是文言文教學爭取高效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以寫作為例。注重運用文言文的營養(yǎng),能豐富寫作的形式和素材。在文體上,我們可以借鑒文言文的語言形式進行寫作。從形式而言,文言這種古老的語言形式還葆有頑強的生命力,并且具有白話所不能替代的獨特優(yōu)勢。文言以短句居多,且長短句參雜交融,這使得它具有簡練含蓄、典雅精致、富有節(jié)奏感的特點,能給讀慣了白話文的當代人以一種返璞歸真的全新感覺;在內容上,文言文更為我們提供了極其豐富的素材,因此,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但可以指導學生適當?shù)貒L試文言文的寫作,更可以充分地引導學生開掘文言文中寫作素材方面的價值??梢蕴峁┳魑脑掝}鍛煉學生運用素材的意識和能力,也可以指定文中的素材讓學生尋找合適的作文話題。正是通過這樣較為持續(xù)而有意的訓練,學生從課本取材的意識和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以《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為例。我們既可以引導學生積累“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式的名句,體會其簡練的語言特點,也能引導學生從文中的素材尋找合適的作文話題。例如“廉頗負荊請罪,最終將相和”的情節(jié),我們可以體會出將相二人的高貴情操,提煉出“顧全大局、寬容、愛國、擁有真誠的心、勇于承認錯誤”等作文話題。
三、挖掘其中的文化內涵
文言材料的學習,讓學生穿越時空,與大師對話,了解并深刻地認識我們的祖先,懂得我們的歷史,從而繼承和發(fā)揚我們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學時期學習文言文,讓學生接觸一些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其一生文化素養(yǎng)的形成將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如何在教學中挖掘文言文中的文化內涵?可有如下方法:
1.穿插故事,增添情趣。
穿插故事,就是要以事明理,在講述中穿插一些與課文有關的軼聞趣事來吸引學生。如教學《蘭亭集序》時,順勢講出“墨池筆山”的故事,“入木三分”成語典故的由來,感悟王羲之苦練書法、終成大家的精神;還可以談及不同的“之”的書法特點,體會王羲之書法“飄若游云,矯若驚龍”的瀟灑風貌,定會使學生興趣大增,并樂此不疲地去研讀這篇文質兼美、形神兼?zhèn)涞奈恼隆?/p>
2.結合現(xiàn)實,拓展閱讀的深度和廣度。
文言文不僅僅是墨痕堆積而成的讀物,還是前人情感的抒發(fā)、智慧的結晶,是前人精神和心靈的寫照。通過對文言文的閱讀,我們可以更清楚地認識到古人的命運遭際、生存狀態(tài)、心理情感和靈魂世界:“他們生活在一定的時代和社會條件下,有著各自的經歷、情感、性格和命運,但他們并不是跟今天的我們和今天的生活毫無關系,而應該指向自己和自己所處的這個社會,任何人的性格和命運都是所有人的性格和命運,只不過特定的時代和社會使這種性格和命運凸現(xiàn)出來而已。”所以,項羽雖然在青鋒一抹之后倒在烏江邊上,但我們依然能夠通過司馬遷的文字透視出自己命運的方向;我們依然能夠從屈原、李白、杜甫、蘇軾等古人的身上看到人性的光明與黑暗、剛強與孱弱,“從而能夠追究一個民族乃至整個人類一切癥結的所在,弄明白人類只配或應該得到什么樣的命運,由此產生一種悲憫的情懷,對人性中的虛浮、懦弱、迷信和懶惰保持必要的警惕,經常反思我們的生存狀態(tài),不斷與墮落作斗爭,努力提升我們的靈魂,把握我們命運的走向”(王雷《談談小說教學和現(xiàn)實生活的關系》)。這就是學習古代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價值,也是文言文教學的真正目的所在。
3.從文本中去了解相關的禮儀制度、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等等
《鴻門宴》里有這樣的語句:“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比绻覀儗Υ酥皇亲骱唵蔚姆g而匆匆?guī)н^,那就不能了解作品深厚的文化意義。按照古代禮儀,室內的席次是有等級和地位差別的:以東向為最尊,其次是南向,其次是北向,其次是西向。這里,通過座位的安排順序,我們可以看出項王根本沒有把劉邦放在眼里,而張良更是連坐的資格都沒有。由此我們也不難體會出項羽剛愎自用、目空一切的性格,以及劉邦所受到的輕視。
再如《信陵君竊符救趙》中,有學生不理解為什么侯嬴會自殺,這難道不是對生命不珍惜的一種表現(xiàn)嗎?其實,要想真正理解侯嬴的這種行為,還需要理解當時普遍流行的那種“士為知己者死”的觀念。侯嬴的自殺是對信陵君的鼓舞,也是對信陵君的忠誠,更是對前面所說的樸素觀念的闡釋。
四、注重誦讀,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日常的教學實踐證明,學生是比較喜歡朗讀富有節(jié)奏感、音樂美的作品的。文言文比現(xiàn)代文講究韻律,帶有明顯的聲韻美,讀起來瑯瑯上口。在誦讀中,教師要教給學生誦讀的方法,包括誦讀的節(jié)奏、語氣、語調、語速,以便更好地誦讀作品,從而提高閱讀水平。而這一點正是我目前所欠缺的。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吟詠誦讀可以感悟文章真諦,在不經意間對文章中抑揚頓挫的語音、錯落有致的節(jié)奏和奇特嚴謹?shù)慕Y構擁有了深切的體驗。尤其是對那些富于情韻、語言優(yōu)美、瑯瑯上口的作品,或朗讀,或吟誦,或記背,可以從中積累名言佳句,體驗藝術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審美能力,養(yǎng)成高雅的氣質。
五、結語
文言文,想說愛你不容易。一方面,它似乎總以枯燥古板、與時代脫節(jié)的面目出現(xiàn);另一方面,它確實承載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華以及許多豐富有趣的文化現(xiàn)象,這就使文言文走進了一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尷尬境遇。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使文言文教學鮮活起來,這需要平時的積累與熏陶,這絕不是一朝一夕,也絕不是易事。但是,如果邁出了第一步,我們能夠自覺地引導學生積淀必要的文言知識,掌握基本規(guī)律,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挖掘其中的文化內涵,形成濃厚的閱讀趣味,那么文言文閱讀也許就不再是一塊“雞肋”,文言文教學也就不是“硬中傷”了。
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學習文學的最終目的是形成人的內心世界――道德、修養(yǎng)和美?!蔽难晕膶W習更應如此。將文化教育滲透到文言文教學中去,以文化傳承為中心,讓學生掌握文言文學習的規(guī)律,在閱讀文言文的同時感染些文化氣息,進行些文化思考,才有可能使文言文教學出現(xiàn)“峰回路轉、豁然開朗”的可喜局面。
當然,這絕非嘴皮之功。文言文的內蘊博大精深,作為引導者,教師要想給學生一杯水,準備的也就不僅是一桶水了。語文教師應該不斷加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從過去到現(xiàn)在的杰出教育家,無一不具備淵博的學識,無一不是在思想上頗有建樹。一個知識貧乏而又思想淺薄的語文教師,是不能夠引導學生產生學習文言文的濃厚興趣的。
誠然,理想與現(xiàn)實存在的種種差距在所難免,迷茫也是難免,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不管你是牡丹,還是百合,也不管你是茉莉,還是丁香,只要對自己充滿自信,充分挖掘個人的教學智慧,讓反思與不斷的調整隨行,文言文課堂終會飄散濃濃的語文馨香,終會有更多的看不完的風景!
教師樂教,學生樂學,并學有所得,不亦樂乎!
(曾獲省級一等獎優(yōu)秀)
參考文獻
[1]《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雷,《談談小說教學和現(xiàn)實生活的關系》,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