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心情散文隨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總是想著下筆一定要寫出好的文章,結(jié)果最近總是翻著之前的素材,之前的草稿,卻是怎么找不到現(xiàn)在感覺對的東西,要知道那些素材都是曾經(jīng)能夠讓自己砰然心動的一些東西,或許真的像小薇同學說的那樣,旅游的時候因為流量少沒有發(fā)的圖片,等回家時有了wifi,卻沒有發(fā)的心情了,現(xiàn)在的感覺和她是相同的。
在南嶺圖書館借的第一本書是林文月著的《讀中文系的人》,讀一本正統(tǒng)中文系人寫的作品或許會給自己一些啟發(fā)。書分三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散文隨筆,第二部分是文學的賞析評論,第三部分是《源氏物語》的翻譯工作相關(guān)東西。對第二部分沒有太多的興趣,有些晦澀。作者是出生在上海的臺灣人,名門望族,從她文章里流露出了那份高貴。她講到寫第一部小說時導師的評價,“構(gòu)思不錯,不過感覺你小說中的農(nóng)民像是上過大學似的。”是的,世上沒有感同身受一次,沒有親身體會過的經(jīng)歷,又怎么會知道,況且又是要去寫小說向別人表述。
“無病又怎么會寫出有深度的作品?”很贊同作者的這句話,從此她便聽從導師的教導,不再去創(chuàng)作小說,去寫散文——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
從借出到讀完也不過二十四小時,不敢說有多少體會,只是感覺很奇妙,它在桌子上放著就是想去讀它,去讀完它,正如文月翻譯《源氏物語》一樣,或許就是天注定的緣分,若不是七年前去過紫式部創(chuàng)作的那座山寺,可能便沒有之后的最佳中文譯本。
(036002)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qū)一中高一(289)班 劉曉宇
冬天如此美好,殘缺的四季的確會悲傷。萬物不可能絕對完美,但只要和諧,那將是最美好的。和諧以一種不可抗拒的魅力主宰著一切,縱然,或許它真的不完美。
流連與想念之間
(067500)河北省平泉縣一中高三(17)班
夕陽在不斷飛揚的塵土中漸漸遠去,腳邊碧澈的湖水洇濕了如同白雪的棉制褲角。泛黃的粗糙紙張顯現(xiàn)出白日里精心掩藏的剔透,燈籠昏黃而氤氳的光亮變得更加精致。站在余暉傾瀉如同血染的湖泊之前,仿佛可以聽到有成群的飛鳥瑟瑟地拍打著翅膀飛向更為遙遠而未知的蒼穹,撲騰騰的聲音在天空里四下回蕩。而時光也帶著耀眼的華麗光芒在神情恍惚之間碎成一地琉璃,流光逸影,恍若夢境。
月色心情
(225700)江蘇省興化縣楚水實驗學校高一(11)班 李嘉華
淡褪了夜幕的幽黑與深沉,清晨,匆忙擰著兩個熱水瓶義無反顧地;中向食堂。我,不幸掛彩了。草坪上,一枝冗枝襲擊了我的眼睛,透明的晨色為我拭去眼角的淚,卻沒有掩蓋得住疤痕。幸而這淚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不然兩眼就紅了。倏然想到為這淚起個名字:自然淚。
留點空白,享受人生
(516300)廣東省惠東縣惠東中學08級(12)班 鄒思鵬
留白是畫家的技藝,也是生命的藝術(shù)。我一直懷念那個周末的傍晚,一個人坐在校園如茵的綠地上,津津有味地讀一本散文隨筆集,西下的夕陽柔柔地照著,身后的樹林里傳來倦鳥歸林的鳴叫……我深深地陶醉在這樣的情境里,簡直想化成一縷清風,融進這片純凈怡然的自然中。沿著校園青石路,順著熟識的楊柳道,你可看見,當初的小芽已經(jīng)長得健壯青翠?;蛟S,就是從那一刻起,我開始懂得珍惜生命、善待自己的意義了,為自己的生命留白,并用一顆詩性的心執(zhí)著地在平淡的生活中尋求樂趣、創(chuàng)造樂趣。
當茉莉花香遠去
(053400)河北省武邑縣第二中學 馮貴征
很喜歡雪、草、星這三個意象。一直以來我都自以為是地期待著什么。像雪一樣的幸福、簡單、晶瑩、純凈和放肆;像草一樣的快樂、青翠、凌亂、頑強和瘋狂;像星一樣的美好、寧靜、溫柔、永恒和虛幻??墒俏覅s不知道,就在我沿著羊腸小徑從童年走向花季的時候,就在茉莉花枯萎的瞬間,白雪染上黑色,青草錯過生長,星星墜落凡間。十七歲這樣懵懂的年紀,壓抑而無奈的心情,我不知道哭泣在哪里嘲笑歡樂!我抬起頭琢磨這個花開季節(jié),卻只看見曾經(jīng)的童話消失,如今的無奈在招手。
錯交的平行線
作者說塵囂中有一種微笑,那種笑意,有可怕的令人唾棄的一面。就如同在快樂的地方哭泣,那亦是一種罪過,因為這種哭泣包含抱怨與貪心。物欲的世界里,似乎每一個人都僅僅是在尋求一種思想上的妥協(xié),而非靈魂駕駛的生命。就好像競爭帶給我們什么?自私抑或貪婪?還是如何將自己的腳踩在別人的頭上?踽踽獨行的我們,思索的是物質(zhì),理想是精神,在這種思想矛盾的進化論里,有誰能把自己喚醒呢?又如何談喚醒這個奔跑的社會?作者所謂的那只在內(nèi)心的原野上游走吼叫的獅子,那個連黃金都難以收買的貪婪的靈魂,我想問究竟扎根在多少人的原野上,攥在多少人的手心里。
也許,我亦看到了作者所贊譽的另一種微笑。就是在那片一望無際的田野上,承載著的一份虔誠。是的,作者只是一個熱愛土地,熱愛自然的朝圣者。膜拜清新,質(zhì)樸還有寧靜謙卑,或者確切地說,只是我們司空見慣的蝴蝶、飛鳥、街巷旁的梧桐樹,還有東湖上的一朵連名字都叫不出來的綠色花。
令作者在流離中后知后覺的并非是塵囂中的那點微笑,我想更多的,應該是微笑背后所隱藏的一份喜悅,還有回憶。
我欣賞作者那種明銳的視角。一則庸常的采訪:
記者問:“放羊是為了什么?”
孩子:“娶媳婦。”
記者問:“娶媳婦干什么?”
孩子說:“生娃?!?/p>
記者問:“生娃干什么?”
孩子說:“放羊?!?/p>
平常人的眼光,只是會被鄉(xiāng)村孩子的那份愚昧無知而觸動,由此產(chǎn)生了所謂的憐憫。而作者卻將憐憫感化為喜悅。是啊,我們怎么會知道他不快樂呢?或許孩子所說的正是他所認為最自豪的事情呢?我們何必總在大腦中定設(shè)一種憐憫,習慣性地套上我們定義的愚昧無知。同情亦是需要智慧的。至少這個在田野里奔跑的鄉(xiāng)下孩子所自尋的喜悅,會比那群關(guān)在補習班里不知何為喜悅的孩子要快樂得多。的確,吃不到的未必就是苦的,吃到的未必就是甜的,就像作者所說的:知足者才是富有者。
作者同樣敲開了死亡這個敏感話題,光明的道路總在前方,相信未來。常常有人選擇逃避,殊不知作繭自縛的代價。父母這一輩總流行這樣一句話:“是你的總是你的,不是你的再怎么奢求也沒用。”話雖沒錯,但似乎缺乏了一點與命運抗爭的精神?!白源钡乃枷氩皇且粋€現(xiàn)代人所應追隨的。在我們悲痛交加的時候,總懷疑之后會快樂么?那是因為我們沒有親身經(jīng)歷收獲果實的味道。這讓我想到了一本書,《痛,并快樂著》。我們常說,“痛快”,卻沒人說“快痛”,除了語序的慣用,不可排除邏輯的存在,所以我們又說最好的總留在最后,未來是留給我挑戰(zhàn)的,而不是留給我們猜測的,光明也只會順著未來的腳步蔓延。
死亡不是湮滅,卻不代表不是那種威脅。作者所說的死亡慶典,一定不歡迎隱匿的偽君子。
安德烈?紀德說:為了使我們,對生活發(fā)生興趣,我們曾經(jīng)花去多少努力。這般努力,即是門學問。而我所謂的隱匿的偽君子,也就是在這門學問上,胡作非為的人們。就好像作者聽到的一個故事:世界上的一個人,跑去向上帝訴苦,說這個地球住起來不舒服,他要住有珍珠門的天堂,上帝帶他看青山優(yōu)美的輪廓,帶他賞盡熱帶斑斕島嶼,還有雄壯瑰麗的景色,但此人依然狂妄不遜,于是上帝憤怒地吼道:“我就送你到地獄去,去那里,你將一無所有!”隨即便把他踢到城市公寓里去。作為一個同樣生活在城市公寓里的平凡人,不知是該同情還是唾棄。生活在城市硝煙中,自謂不痛苦,但當我們享盡燈紅酒綠的同時,也該向往“陽光融入海水”的景致,而非一如既往地等待聒噪與奢侈。此時此刻,我們施舍自然,我們乘機放任,而在將來的某一天,我們真的疲了,乏了,它一樣會同情我們嗎?抑或連最起碼的施舍也沒有呢?想來作者回憶留戀自然的心情也是能夠理解的。
作者竭力營造一種安靜的華麗,卻在不經(jīng)意間制造出一種冷酷、失望、暗淡與蕭瑟,這不是她所期望的,卻又是她所無奈的。因為事實不允許她說謊,她所表現(xiàn)的是坦誠,猶如赤身鉆入灼熱的火焰中,任憑心靈的洗禮和生命的摧殘,但至少作者是喜悅的。呵,作家都是有不吐不快的嗜好。
尼采說:“快樂只有在痛苦終止的地方才能開始?!苯幼髡叩脑挷鐑海骸白8R仓挥性谠{咒停止的地方才能開始;自由也只有在捆綁解除了的地方才能開始;謙卑也只有在驕傲被打倒的地方才能開始;愛只有在恨消除了的地方才能開始。”我感嘆作者以如此一種救世主的姿容守望自己筆下的奇跡。她是一個朝圣者嗎?百般謙恭地呼喚自己的新說,周旋于我們早已忽略的救與贖,卻非“拿來主義”,而是從那片停著麻雀的莊稼地說起,似回憶,卻又是在以一種極通明的基調(diào),讓每一個讀者融入她的內(nèi)心的那種光與愛。
作者眼中沒有“仇、冤、恨”等等黑暗的辭藻,她鄙視它們,就像肉糜般剁碎,卻又沒有在文章任何一個字眼中發(fā)泄;作者說:“愛是最后的拯救,也是惟一的拯救。”以一種寬容的姿態(tài)審視自己的過去,甚至是憐憫一朵飄零的落花,這并非我們腦中一閃而過的“柔弱”二字,只是讓我們清楚地意識到“萬物皆神圣”。
在為作者拍案叫絕的同時,我依然要將其列為一種奇跡。偉大或許存在于每個人的心中,但又是虛無和理想的絆腳石,世間存在著的作者所謂的偉大,確實微乎其微。
這種愛與光明不單單只是發(fā)人深思、侃侃而談的素材,或許更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夢囈吧。夢囈是夢夢即夢,花影似花花非花。
(指導老師/杜亞群)華姿簡介
華姿,湖北天門人。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發(fā)表作品,其詩歌和散文詩在當時的大學生中具有廣泛影響,也寫散文和小說。后來全心從事純粹的散文寫作。主要作品有詩和數(shù)文詩集《一切都會成為親切的懷念》、《月亮灣的女兒》、《感激青春》和《一只手的低語》等,散文隨筆集《自沽的洗濯》、《只能是愛》、《向一根樹枝詢問命運》、《兩代人的熱愛》以及長篇系列散文《一個人的田野》、長篇散文體傳記《無界限的愛》等?,F(xiàn)為湖北電視臺《電視時代》雜志社編輯部主任。
作品簡介
女,作家,畢業(yè)于四川師范大學中文系,曾任報社文化記者、副刊編輯、出版社編輯等職?,F(xiàn)居成都,從事職業(yè)寫作。出版有散文隨筆集《碎舞》《華麗轉(zhuǎn)身》《提筆就老》《草莓的親戚》《禁忌之慟》《小道可觀》,長篇小說《酒紅冰藍》《中毒》《錦瑟無端》等二十余部作品集。
成都不漂亮,但勝在氣質(zhì)
成都建城兩千多年,沒有改過城市名。這里天然物產(chǎn)豐饒,沒什么天災,最大的人禍就是明末張獻忠入川后屠城。除此以外,很多戰(zhàn)爭沒有把成都作為主戰(zhàn)場,它偏居西南,不是兵家必爭之地。兩千年,積累了這個城市作為“富貴溫柔鄉(xiāng)”的基礎(chǔ)。這里山高皇帝遠,儒家的東西滲透得不那么徹底,而作為道教發(fā)源地,放下、自在、無為的源流很遠。像都江堰,李冰治水,是無為而治、順勢而為的一個典范。這肯定影響到這里的子民,什么事情都不要過分用力,這種東西兩千年下來,會成為一種血液里的東西,一種文化胎記。
成都的自然環(huán)境沒什么好優(yōu)越的,沒山?jīng)]水,談不上漂亮。成都為什么吸引人呢?它勝在氣質(zhì)。成都文化就是符合人的本性,可能在上海、深圳等會比較明顯地感覺到,人們衡量一個人的標準,還是房子、車子、職位等。在成都不是不會這樣,但它更注重情調(diào),活在這個城市的人欲望沒那么強烈,沒那么焦慮。
所以成都是享樂城市,只要是帶有娛樂性質(zhì)的事情,這邊的人都會挺來勁的。成都的演出市場是很火的,電影也是中國的票倉之一,基本上北上廣之后就是成都。至于超女快女,每年這里都肯定是賽區(qū)。成都又是一個特別休閑的城市,大家有這個心情,有這個時間聚在一塊,很多事情就是在聚會中談完了,邊玩邊聊。包括商界的人,都是在茶樓談成事,很難到一個辦公室里,大家坐在那里講。
及時行樂,沒有太大的虛榮心
成都很追求娛樂,但要是沒有一定的經(jīng)濟基礎(chǔ),也沒法完成這些娛樂享受。它在自己能支配的范圍內(nèi),更愿意投入到娛樂消費,有些城市的人可能投入到炒股、炒樓去,成都人更愿意撥一部分錢出來吃飯、喝茶、看電影。
成都的私家車擁有量曾在全國排名第三,但不像其他城市好車那么多。很多年輕人工作幾年就買個幾萬塊錢的車,帶著朋友們出去玩。車是代步的,至于有沒有面子,他不在乎。成都是有一點及時行樂的,而且沒有太大的虛榮心。成都講究吃,但朋友聚會很少上高檔酒樓去,大多會選一個環(huán)境、味道都不錯的地方。
有的城市里,可能更多的是位高權(quán)重、有財富的人處處受到尊重,在這個城市里也一樣,但相對來說,它比較崇尚文藝。如果你是一個畫家、音樂家、詩人,哎喲,你是很有身份的。所以除了北京就是成都,這是中國文藝的大本營、根據(jù)地。這里搞音樂的、搞搖滾的、搞文藝的人特別多。
在成都從事創(chuàng)作的人,對北漂是沒有需求的。需要平臺的時候,到北京去搞一個活動,然后回來,成都很多大師都是這樣。我籍貫是上海人,但我肯定是地道的成都人。很多人看我的博客、發(fā)表的東西,給我封了一個“成都主義者”(的頭銜)。我通過我的文字所呈現(xiàn)的成都的狀態(tài)、生活方式、身邊的朋友,其實是蠻人性化的,你會有好感,它不是被拎起來、被拔高、被扭曲的。我覺得這是成都文化里面最寶貴的東西。
少不入川,李宇春張靚穎都出去了
如果全國有很多個成都也很麻煩,說實話,這個城市有點讓人不思進取。我們這經(jīng)常說一個詞:安逸。它節(jié)奏比較緩慢,你不用太費勁也能活下去,小富即安。從一個層面上來判斷,這個城市比較頹廢,它活色生香,你要從里面玩,那是沒完的。就像我過去寫的:“成都不能多了,多了也就麻煩?!?/p>
但是中國不能沒有成都。因為本來就夠瘋的,有成都這樣比較緩慢的,比較人性化的,不那么慌慌張張的城市,起碼有一個對照,讓人知道可以這樣活。不然全國都一種標準,追求更高更快更強,幸福感降到了零,很痛苦。在成都呆久了,你會發(fā)現(xiàn)這里很多人的微笑都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處于這樣一個國家里,人還是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一種生存方式。
當然,俗話說少不入川,它的氣息太安逸了,人在這個城市里很容易懶,特別是沒有自省精神的時候,很容易被裹住。比如說從事演藝的一些人,需要舞臺,這個地方就不能給他了。如果呆在成都,他慢慢地可能變成演點小角色,吃點好吃的東西,然后混一混,就把自己荒廢掉。所以李宇春也出去,張靚穎也出去,但這些跟成都一點都不相悖。我相信像她們,到一定年齡,想放慢腳步的話可能還會回來。年輕的時候出去搏一搏,到一定時候,有點倦了,找一個地方,這里還是蠻熨帖的。
關(guān)鍵詞徐雁《舊書陳香》書話
分類號G236
Reading Enriches the Mind:On Professor Xu Yan’s The Fragrant of Old Books
Chen Xinyan
AbstractThrough analyzing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eatures of The Fragrant of old Books,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Fragrant of old Books written by Xu Yan is beautiful with high quality and deep love. It has beautiful bound, detailed printing, and mainly included the book talk articles about old books. It also describes some scholars' past and creation. It has rich contents and elegant languages. By reading this book, readers can share the benefit of reading old books, feel Beijing Yanyuan complex and Jinling sincere feeling.
KeywordsXu Yan. The Fragrant of Old Books. Book talk.
《舊書陳香》是讀書隨筆叢書《開卷書坊》第二輯中的一本,2013年6月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是徐雁先生最新創(chuàng)作書話作品的結(jié)集?!杜f書陳香》一書引用黃俊東先生對書話的解釋是:“書話所談及的無非是書的知識、消息和作者的點滴資料,目的在提供讀者知道有這么一本書”,書話是“愛書人……說些與書有關(guān)的閑話”[1-2]。徐先生自己說《舊書陳香》所涉及的“舊書”“莫不是筆者在書林學海中隨緣邂逅,偶獲尚友者也”[3]。我對《舊書陳香》這本“關(guān)于書的書”的評價是書美、質(zhì)好、情深。
1書美
《舊書陳香》的體型小巧玲瓏。開本精巧――小32開,尺寸稍大會覺得泯然眾書,尺寸再小就成了袖珍口袋書;不薄不厚――15萬字左右,再厚就像穿了一雙“恨天高”,薄一點會顯得不那么莊重。
它的樣貌端端正正。沒有繁復的裝飾,暗紅色的封面,皺皺的紙面手摸上去很有質(zhì)感,一個略帶西式風格的居中邊框框住了中式書法題就的書名,質(zhì)樸而別具一格。
第一次覺得一本真正的書就應該是這樣,僅僅觀其形,就仿佛聞到濃濃的書香,就有讀它和擁有它的沖動。因此也就第一次留意到書籍設(shè)計者的名字――朱贏椿。其時并不知道這是個多么厲害的人,最近“中國最美的書”出爐,赫然發(fā)現(xiàn)朱贏椿居然就是獲評“最美的書”的《空度》的設(shè)計者,有著特立獨行氣質(zhì)的藝術(shù)家。書的設(shè)計者和作者都生活在我剛剛?cè)ミ^的城市――南京。
這本書的美正像作者在開篇《與》中引用黃俊東先生議論明河社版《金庸作品集》時說的那樣――“在中文書籍中,一向不注重書的美和質(zhì)的好,原因是出版商不肯花錢作投資,以致長期以來,我們的書籍都比外國書籍印得遜色。現(xiàn)在若把《金庸作品集》拿來與任何豪華本的外國書籍比一比,相信不能讓外國書籍專美于前了?!盵1-2]這里把《金庸作品集》換做《舊書陳香》也是一樣受到如此評價的。
2質(zhì)好
當代出版業(yè)極其發(fā)達,出版物層出不窮,讓人眼花繚亂。而且隨著社會節(jié)奏加快,人們似乎連靜下來讀一本書的時間都沒有了。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舊書還有什么值得一閱的東西呢?這正是《舊書陳香》要回答的問題。
徐雁先生不僅僅是南京大學圖書館學教授,更兼任中國圖書館學會閱讀指導與閱讀推廣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閱讀學研究會會長等職。長期以來,他積極宣傳“書香理念”,致力于推動“全民閱讀”進程。閱讀是一種真正的生命快樂,它與喧囂的時世、日常的瑣碎、機械的謀生完全無關(guān),它是我們得以自由呼吸的秘密花園,我們的精神在此得到滋養(yǎng),日趨豐盈,也日趨簡單。而閱讀舊書正像作者在《閉門讀舊書,開卷覓新知》(《舊書陳香》序)中跟我們分享的那樣:“在歷經(jīng)了時間更迭和空間位移之后,記載著舊人言行和舊事情理的故紙,依然會在無意中被有心人揀拾起來笑談一番,猶如盛宴上忽然啟封的一壇被主人遺忘的陳年老酒,頓時香釅滿室,歡聲盈座。于是,言者樂道而聞者悅納,一種人文的精神,便在如此這般的言傳中傳承著……天地之中,今昔之間,這種跨時空的心靈對話,該是怎樣的一種愜意呢?”[3]
歷史往往有相似之處,人心到什么世道都能相通?!杜f書陳香》觸及的“舊書”――《選專業(yè)》中提出的依自己“性之所近,力之所能”選擇學科確定專業(yè),在今天依然適用;《舊書陳香》涉筆的“舊人”――方鴻漸這樣一個文學形象的人生慘敗,足為所有不惜時、不惜緣、不惜福的在學青少年之戒,對于莘莘學子依然有著無限啟迪;《舊書陳香》重提的“舊事”――狀元畢沅死后被朝廷追究抄家一事,不但對當時奉命執(zhí)行籍沒畢沅家產(chǎn)的岳起是個教訓,也對當下“耽于酒色”的公務員有警示的意義吧。
徐雁在該書序中說:“善讀舊書者,或能把書本中記錄著的深刻教訓,化作自己的有益經(jīng)驗,再把這種間接的經(jīng)驗教訓加上自己的閱歷體驗,從而化合出一種為人處事的大智慧。”[1-2]我以為《舊書陳香》提及的“文化老人”張中行就是一位具有大智慧的人。
拿到《舊書陳香》這本書,我并未按順序閱讀,而是隨自己的興趣第一個讀了《在簾影后的張中行》。作為一個70后,我小時候看過電影《青春之歌》,對電影里面女主角林道靜革命的“絆腳石”、地主兒子余永澤印象頗深。近幾年聽說北大著名學者張中行就是余永澤的原型,里面究竟有著怎樣的曲折呢?
《在簾影后的張中行》從女作家楊沫的回憶文字寫起,分三個篇章:《青春之歌》里的“老夫子”――余永澤、小說內(nèi)外的真實人生――楊沫與張中行、朗潤園里的“老夫子”,以客觀的視角還原了真實的楊沫和張中行。
通過這篇文章我們了解到,當年張中行是熱愛“考據(jù)”“國故”,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的北大國文系學生,而他的同居女友楊成業(yè)(楊沫原名)是不安于主婦生活、“被革命情緒裹挾得動情”的文學女青年。后來在《青春之歌》這部流傳甚廣的長篇小說里,楊沫把余永澤這個人物塑造得自私、落后、庸俗、猥瑣,隨著小說影響的擴大,作為原型的張中行被這本書弄得灰頭土臉,在單位抬不起頭。但是當有人勸張中行寫文章,給自己洗刷、辯解或者澄清一下時,所得到的回答是:“人家寫的是小說,又不是歷史回憶錄,何必當真呢”。更可貴的是在“”那種人人自危的緊要關(guān)頭,他還為楊沫作證,顯現(xiàn)了“君子絕交不出惡聲”“以德報怨”的中華美德。
在文末,徐雁寫到“無論是鉆故紙堆得著了知識理性的‘余永澤’,參與社會奔走洋溢著革命熱情的‘林道靜’,還是編了一輩子教科書的編審張中行,寫了無數(shù)創(chuàng)作文字的作家楊沫……‘林道靜’和‘余永澤’的故事,啟迪紅男綠女們的,至少是對兩性情愛的無限敬畏?!盵4]如果讀者從已經(jīng)逝去的“舊人”張中行那被人熟知的“舊事”背后,看到不被人熟知的張中行的文章風骨、人格價值,那就會像先生一樣以“大智慧”為人立世。
可見,《舊書陳香》里主要是書話文章,又不單是寫“書”,還有談先賢(如)的讀書經(jīng)歷,有借著名小說中的人物(如方鴻漸)說開去,有由知名作家(如何為)的散文隨筆談開來,內(nèi)容絕對豐富,正因如此,讀者才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最后達到融會貫通的人生境界?!?/p>
《舊書陳香》寫舊人言行和舊事情理,多需追根溯源、正本清流,然語言卻并不晦澀難懂,敘述于學識才情之外更見優(yōu)雅輕松,甚至還有自嘲。原以為徐雁先生國學素養(yǎng)深厚,必為耄耋老者,今秋一見發(fā)現(xiàn)其滿頭烏發(fā),竟然是瀟灑俊朗的“60后”,他的語言風格是“守正+出新”。在其另一部著作《故紙猶香》序中,作者先表明自己對前人的故紙很是敬惜,最后也希望讀者對自己的這本書“敬惜字紙”,接著還使用了網(wǎng)絡(luò)熱詞“呵呵”戛然結(jié)尾,相當賣萌,引讀者會心一笑?!杜f書陳香》寫毛邊本的時候說“之所以還敢于壯膽附庸,完全是因為那(毛邊本)一四零面中,藏著(自己)數(shù)十幅童年和青年時代的照片,當初相信‘讀圖時代’的朋友學生們尚有好奇裁閱的一點興致。至于事實如何終究是憚于調(diào)查的,因為自作多情者常為無情所戲――此事智者不為也,相信世間亦無如此竭人之歡者?!盵5]自信又忐忑的心情躍然紙上。
3情深
情深指作者的“燕園情結(jié)”[6]和“金陵情愫”。
在中國圖書館學會2013年年會的報告中,徐雁先生無意間透露自己的母校是北京大學。在《舊書沉香》一書序中,作者稱這是本“記載舊人言行和舊事情理”的書,舊人包括畢沅、、卞之琳、張中行、何為、魯彥、艾煊之屬。其中,作者多所著墨寫了好幾位“北大人”,如《在》簾影后的張中行》中的張中行、《曼莎吟聲里的書人書事》中的曼莎(陳寒川)、《一個社會學意義上的“方鴻漸”》中的劉半農(nóng)等等,或為名師或為學長,他們的學問人品透過《舊書陳香》展現(xiàn)出來,讓我們對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得以一窺全豹。
作者每篇文章的篇尾都綴有×年×月×日“于金陵江淮雁齋”,顯示出徐雁先生對南京這座城市的深厚感情。徐先生對薛冰的《南京城市史》進行了推介,把自己對金陵人文的鐘愛之情通過《舊時燕》《家住六朝煙水間》和《風生白下》三部書及其中《虎踞龍盤》《舊時王謝》《秦淮煙月》《清涼堆積的地方》《秦淮河從窗下流過》等浸滿濃濃金陵特色的篇目的推介,不遺余力地表現(xiàn)出來了。這種“金陵情愫”是我們展卷閱讀的終極人文價值之所在。它起到了精神指南針的作用,如果讀者按圖索驥,一定會對南京這座六朝古都的歷史人文有更深入的了解。
參考文獻:
[ 1 ]徐雁.獵書小記[M]//徐雁.舊書陳香.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
[ 2 ]徐雁.獵書記趣[M]//徐雁.舊書陳香.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
[ 3 ]徐雁.閉門讀舊書,開卷覓新知[M]//徐雁.舊書陳香.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
[ 4 ]徐雁.在《青春之歌》簾影后的張中行[M]//徐雁.舊書陳香.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
[ 5 ]徐雁.《買書瑣記》及其續(xù)編[M]//徐雁.舊書陳香.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
[ 6 ]童翠萍.秋禾書話書評的文體特色[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8(2):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