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英漢諺語翻譯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諺語來源于生活,是一個民族語言和文化的高度濃縮和集中體現(xiàn)。它可以反映出一個國家的地理、歷史、宗教等文化背景。研究一個國家的文化必然要研究其諺語。英漢諺語作為兩種不同的語言瑰寶,由于其獨特的文化而表現(xiàn)出明顯的差異。因此,如何忠實地翻譯諺語,把一種文化在另一種文化中再現(xiàn)出來,成了每一個譯者不可推卸的責任。本文借助一些典型的例子,從起源、地理環(huán)境、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歷史文化等文化側面入手,進行比較與分析,探討了英語諺語和漢語諺語之間存在的差異。英漢諺語本身的特點以及其獨特的文化背景使諺語的翻譯比較困難。為了忠實、通順地再現(xiàn)英語原諺,可以靈活運用四種譯法。本文討論了直譯、意譯、對等翻譯、直譯和意譯相結合等翻譯方法。
關鍵詞:英漢諺語;文化;文化差異;翻譯原則;翻譯方法
Abstract:Proverbs,whichderivefromlifearethecondensationandembodimentofthelanguageandcultureofanation.Theycanreflectgeography,history,customsofanation.Soitisnecessarytostudyanation''''sproverbswhenwetrytostudyitsculture.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beingtreasuresoftwodifferentlanguages,seedistinctdifferencesresultedfromculturaldifferences.Thisessayusessometypicalexamplestocompareandanalyzethedifferencesbetween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fromthepointoforigin,geographicalenvironment,customs,religiousbeliefsandhistoricalculture,etc.Proverbsaredifficulttotranslatebecauseoftheirdistinctivecharacteristicsandtheiruniqueculturalbackgrounds.Inordertopresentanadequatetranslationofaproverb,wecanusefourtranslationmethodsflexibly:literaltranslation,freetranslation,equivalenttranslationandliteraltranslationcombinedwithfreetranslation.
Keywords: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culture;culturaldifferences;translationprinciples;translationmethods
一、引言
諺語來源于生活,是一個民族語言和文化的高度濃縮和集中體現(xiàn)。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說:“Geniuswitandspiritofanationarediscoveredbytheirproverbs.”(一個民族的天賦、智慧和精神都從他們的諺語中表現(xiàn)出來)。由于地理、歷史、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差異,英漢諺語承載著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們與文化傳統(tǒng)緊密相連,不可分割。[1]本文借助一些典型的例子,從起源、地理環(huán)境、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歷史典故等文化側面入手,探討了英漢諺語之間存在的文化差異。
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差異,同樣字面意義、形象意義的話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隱含意義。隱含意義才是說話人或作者所要表達的真正意義。英漢諺語之間的多方面差異可歸為兩類:一是形象意義的差異,一是隱含意義(包括褒貶義)的差異,而它們都是字面以外的意義,即文化差異的具體反映。[2]本文試圖對英漢諺語的翻譯作一些探索,提出了英語諺語翻譯的具體原則及方法。
那么何為諺語呢?諺語是通俗簡練、生動活潑的韻語或短句,它經(jīng)常以口語的形式在人民中間廣泛地沿用和流傳,是人民群眾表現(xiàn)實際生活經(jīng)驗或感受的一種“現(xiàn)成話”。[3]它是在民間流傳的固定短語,用簡單通俗的話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社會經(jīng)驗的總結。諺語作為民間文學形式的一種,具有詩的活潑,文的凝重,熟語的簡潔。[4]
二、英漢諺語中所反映的文化差異
英國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書中,首次把文化作為一個概念提了出來,并表述為:“文化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作為社會上習得的能力與習慣?!盵5]可見文化的覆蓋面很廣。諺語作為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反映一個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現(xiàn)象。英漢諺語所反映的文化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起源差異
首先,英漢諺語都受到宗教思想的影響,但同中又有異。英諺受基督教的影響,反映了基督教的倫理道德和行為規(guī)范,如:Norespecterofpersons.(一視同仁);Manpropose,Goddisposes.(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等,而漢諺則受到“儒”、“釋”、“道”三教的影響,如:“養(yǎng)兒防老,積谷防饑”是儒家的思想;“不看僧面看佛面”是佛教的思想;“饒人不是癡,過后討便宜”是道家的思想。
其次,英漢諺語的起源差別還是很大的。英諺中有大量出自典章及名人的作品中那些膾炙人口的詞句,如:Neversaydie.(永遠不要說“死定了”)出自英國小說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傳》;而漢語文史學家們則認為漢諺相當一部分出自社會生活和生產(chǎn)實踐,如:“遠親不如近鄰”是對日常生活經(jīng)驗的總結。
除此之外,英諺中有許多來自拉丁文、法文等的外來語,有些甚至保留了原文,如:Cherchezlafemme.(找出禍水)這是一句保留在英文中而以法語原文形式出現(xiàn)的諺語;而漢諺吸收了大量少數(shù)民族諺語,如:“劣行過四十年仍會敗露”來自維吾爾族諺語;英諺中有許多來自寓言故事、神話傳說,如:Loveisblind.(愛情是盲目的)來自羅馬神話,而漢諺中有大量農(nóng)諺,如“寧在時前,不在時后”。[6]
(二)、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
諺語的產(chǎn)生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英國是一個四面環(huán)海的島國,英吉利海峽是歐洲許多國家通向大西洋的唯—出口,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因此英國歷史上航海業(yè)曾一度領先于世界,這對英諺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英語中就有許多與航海有關的諺語,如:totakethewindoutofone’ssail(先發(fā)制人,搶占上風),togowiththestream/tide(隨波逐流、順應時勢),tobeallatsea(不知所措)。英國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使捕魚業(yè)在其經(jīng)濟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這也為英語留下了大量與漁業(yè)有關的諺語,如:hook(land)one''''sfish(如愿以償,用詭計得到想要的東西),haveotherfishtofry(有其他魚要煎——有其他事要做),playafish(讓上鉤的魚不停地拖動鉤線而致疲乏)等。而中國是一個內陸國家,千百年來以農(nóng)業(yè)為主,人與土地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因此漢語中就有許多與河流、土地和農(nóng)業(yè)有關的諺語如:一帆風順、過河拆橋、隔岸觀火、拔苗助長、五谷豐登、瓜熟蒂落、春華秋實、根深蒂固、滄海桑田等。[7]
(三)、習俗差異
英漢習俗差異是英漢文化差異的一個重要方面,最典型的莫過于在對狗的態(tài)度上。狗在漢語中是一種卑微的動物。漢語中與狗有關的詞語大都含有貶意:狐朋狗黨、狗急跳墻、狼心狗肺、狗腿子等。盡管近年來養(yǎng)龐物狗的人數(shù)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變,但狗的貶義形象卻深深地留在漢語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語國家,狗被認為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所以西方人不吃狗肉。英語中有關狗的諺語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語言的影響而含有貶義外,大部分都有褒義。在英語諺語中,常以狗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為,如:Everydoghashisday.(人皆有出頭日);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等。與此相反,中國人十分喜愛貓,用貓比喻人,常有親呢的成份,如:Acathasninelives.(吉人自有天相),而在西方文化中,貓被用來比喻心地惡毒的女人,如:Catshidetheirclaws.(知人知面不知心)。[8]以狐貍為形象時,漢語強調狐貍尾巴露出破綻。如:Thetaildoesoftencatchthefox.(常憑尾巴抓到狐貍),而英語強調狐貍花招多,難對付,如:Whenthefoxpreaches,thenbewareyourgeese.(遇上狐貍說教,當心雞鵝被盜)。漢語認為失去馬也無妨,說不定會帶來好運,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而在英語里認為馬不可失,如:Betterlosethesaddlethanthehorse.(寧可丟鞍,不可失馬)。
(四)、宗教信仰方面
宗教信仰是人們精神活動的一個方面,對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影響。與宗教信仰有關的諺語也大量地出現(xiàn)在英漢語言中。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人們相信有佛祖在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因此漢語中有許多含“佛”、“廟”等的諺語,如“借花獻佛”、“無事不登三寶殿”;[9]漢語反映道教思想的諺語有“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樂極生悲”等。以孔子為祖師的儒家學派在思想意識上也占有重要位置,儒家思想在漢語諺語體系中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如:“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恭敬不如從命”;有關幸福的諺語如:“平安就是?!薄ⅰ吧碓诟V胁恢!?;還有像“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等提倡倫理教化和道德修養(yǎng)的諺語。在西方許多國家,特別是在英美,人們信奉基督教,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唯一的、至高無上的神。因此在宗教生活及其活動中產(chǎn)生了許多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的英語諺語,如:Naturedoesnothinginvain.(造物主無所不能);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10]Intherightchurch,butinthewrongpew.(進對了教堂,但坐錯了椅子)比喻“總的來說是對的,但細節(jié)上不對”。[11]
(五)、歷史典故
英漢兩種語言中還有大量由歷史典故形成的諺語,在中國典籍中,諺語多半出現(xiàn)在詩書、傳說、諸子論著中,這些諺語結構簡單,意義深遠,對人很有警策和教育意義。如“名落孫山”、“葉公好龍”等都來自歷史典故?!对娊?jīng)》中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論語》中名句有“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等。而英語典故諺語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來自《圣經(jīng)》的諺語,如:WeareallAdam’schildren(我們都是亞當?shù)淖訉O);二是來自希臘羅馬神話的諺語,如: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三是來自《伊索寓言》,如:adoginthemanger(狗占馬槽,占著茅坑不拉屎)。[12]四是由莎士比亞等文學大師的作品中來,如:Brevityisthesoulofwit.(簡潔是智慧的靈魂)。[13]當然,英語諺語的來源不是單一的英國文獻,而是多種來源,除以上提到的外,還有來自西歐各語言的諺語。例如,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那》一書中寫的:Allhappyfamiliesresembleoneanother,everyunhappyfamilyisunhappyinitsownway.(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其不幸)。來自法語的諺語有:Don’tputthecartbeforethehorse.(不要本末倒置)等。
三、英語諺語翻譯的具體原則和方法
語言是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漢諺反映漢族的文化特點,英諺反映了英語民族的文化特點。因此,翻譯諺語時,僅以語言之間詞匯的同義性(等價性)為前提,尋求對等是不夠的。奈達(Nida)指出:“所有的翻譯,不管它是詩歌還是散文,都必須關心接受者的反應;因此,翻譯的最終目的,從它對觀眾產(chǎn)生的效果而看,是評價任何翻譯的最基本的因素。”所以,在把英諺翻譯成漢語時,譯者須多運用漢語的表現(xiàn)手段,力求能再現(xiàn)英語諺語的語言風格和豐富內涵。只有多注意英諺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語言內涵,才能使譯文諷喻得當,宜于說理,又不失原來諺語所具有的語言形象。
關于翻譯標準,中外翻譯理論家們提出了不同的主張,從嚴復的“信、達、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到張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實通順”到美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EugeneA·Nida(奈達)的“功能對等(functionalequivalence)”或“動態(tài)對等(dynamicequivalence)”。這些主張雖然側重點有所不同,但中心都是譯文要忠實準確地表達原文的意義,保持原作的風格。所謂忠實表達原文的意義,指忠實表達原文的字面意義、形象意義和隱含意義三個方面。但是,并不是原文的每句話、每個詞匯都同時具備三種意義,尤其是,任何兩處語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相同,要把原文中的三種意義全部再現(xiàn)于譯文常常是不可能的。如果字面意義或形象意義與隱含意義在翻譯時由于文化的差異出現(xiàn)矛盾,字面意義或形象意義應當服從隱含意義。其次,原文的形象意義在目的語中可能會找不到對應—或者沒有相同的形象,或者雖然形象相同,隱含意義卻沖突,這時首先要考慮的是隱含意義的準確表達,可更換另一個譯文作者熟悉的形象,或者舍棄形象意義,只譯出隱含意義??傊[含意義,也就是原文意欲表達的意義是最重要的。[14]例如:EastisEast,andWestisWest.如果按字面意思譯成“東就是東,西就是西”就不能完全表達該句的隱含意義,而譯成“東方畢竟是東方,西方畢竟就是西方”能反映出作者對東西方差異的感嘆。[15]
在翻譯方法上,如果采用直譯能準確表達原文意思應盡可能采用直譯;如果直譯不能再現(xiàn)原來諺語的豐富內涵,就可采用意譯、對等翻譯、直譯和意譯相結合等翻譯方法,這樣才能較完整地保留原文的神韻,使譯文形象生動。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英語諺語的翻譯方法:
(一)、直譯法
所謂直譯法就是指在不違背譯文語言規(guī)范以及不引起錯誤聯(lián)想的條件下,在譯文中保留英語諺語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采用直譯的諺語多半是英語和漢語在諺語的比喻和形象方面基本相同的部分,或者是直譯后一目了然,不至于產(chǎn)生誤解的。[16]如:Pacticemakesperfect(熟能生巧);Wallshaveears(隔墻有耳);New-borncalvesmakelittleoftigers(初生牛犢不怕虎);Afireoncitywallbringsdisastertothefishinthemoat(城門失火,殃及池魚)。[17]
(二)、意譯法
有些英諺的表達方式因含有英語語言國家所特有的歷史典故或文化背景,如果直譯,則譯文可能會牽強附會,也不易為中國讀者所理解。因此在通常情況下舍棄原語的表達形式,采用意譯,則可避免在某些情況下因直譯而引起的拖泥帶水,造成誤解等弊病。例如,Achilles’sheel若直譯為“阿克勒斯的腳后跟”并不能讓大多數(shù)人理解,而譯出它的隱含意義“唯一致命弱點”更恰當。[18]這樣的例子還有:
1)Infairweatherprepareforthefoul.如譯成“晴天要防陰天”,不如譯成“有備無患”或“居安思危”或“未雨綢繆”。
2)Murderwillout.如譯成“謀殺終必敗露”,不如譯成“紙包不住火”。
3)WhenGreekmeetsGreek,thencomesthetugofwar.如譯成“希臘人相遇希臘人,定有一場好斗”,不如譯為“兩雄相爭,其斗必烈”。
4)Everymanhasafoolinhissleeve.如譯成“人人袖子里都裝著個傻瓜”,不如譯為“人人都有糊涂的時候”。[19]
(三)、對等翻譯
諺語是群眾長期以來對社會現(xiàn)象和自然現(xiàn)象的規(guī)律以及生產(chǎn)生活經(jīng)驗的科學總結。英美國家人民和中國人民之間存在相似的經(jīng)驗和閱歷,對世界的認識在不少方面也是相似的,這使兩個民族的諺語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有些英語諺語和漢語諺語在內容上不謀而合,具有相同的內涵,運用或大體相同的形象,或大體相同的比喻和修辭來闡述相同的道理,在這種情況下,運用同義的漢語諺語來翻譯英語諺語“一方面可使譯文更加通順,另一方面更容易為譯文讀者理解和接受?!保T慶華,1995:144)如:
1)Diamondcutdiamond(棋逢對手);
2)Twocanplaythegame(孤掌難鳴);
3)Tofishintroubledwaters(渾水摸魚);
4)Likefather,likeson(有其父必有其子)。[20]
(四)、直譯和意譯的結合
有時在翻譯一些英語諺語時,單純的直譯使讀者不能理解其含義,而意譯也不能確切地表達原來諺語的含義。這時可采用直譯、意譯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翻譯,以彌補直譯難達意,意譯難傳神的不足。譯文可直譯其字面意義,再點出隱含意義,使譯文形象生動,以期收到畫龍點睛的效果。[21]例如:
1)Cutyourcoataccordingtoyourcloth(量布裁衣,量入為出);
2)EvenHomersometimesnods(荷馬也有瞌睡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3)IfIhavelostthering,yetthefingersarestillthere(戒指雖丟失,手指仍然在;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四、結論
綜上所述,諺語歷史久遠,匯集了大眾的智慧,把豐富多彩的內容濃縮在高度洗練的形式之中,是人類各民族文化中最古老、最有價值的語言表示形式之一。它經(jīng)過長期積累,不斷豐富,以凝練、警策、對仗、和諧、形象、寓意精辟、富有民族性等特點成為民族文化中的瑰寶。所以通過英漢諺語的文化差異及翻譯的學習,不僅可以了解各國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擴大視野,還可以學會從微觀的角度來看待事物,樹立跨文化交際的思想。
參考文獻:
[1]張寧.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與翻譯[J].中國翻譯,1999年,第3期:p.23。
[2]張寧.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與翻譯[J].中國翻譯,1999年,第3期:p.23。
[3]武占坤、馬國凡.諺語[M].第二版.內蒙古: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p.3。
[4]方夢之.譯學辭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年.p.186。
[5]陳麗英.英漢習語的語用意義對比及翻譯[J].龍巖師專學報,2003年,第21卷:p.107。
[6]周淑萍.英漢諺語淵源比較分析[J].南平師專學報,2003年,第22卷:p.92。
[7]陳麗英.英漢習語的語用意義對比及翻譯[J].龍巖師專學報,2003年,第21卷:p.107。
[8]張寧.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與翻譯[J].中國翻譯,1999年,第3期:p.23-24。
[9]陳麗英.英漢習語的語用意義對比及翻譯[J].龍巖師專學報,2003年,第21卷:p.108。
[10]沈超英.《圣經(jīng)》與英語諺語[J].大學英語,2002年,第3期:p.45。
[11]陳雯.英語習語文化內涵探微[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第5期:p.45。
[12]陳麗英.英漢習語的語用意義對比及翻譯[J].龍巖師專學報,2003年,第21卷:p.108。
[13]李群.英語習語與基督教[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p.29。
[14]張寧.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與翻譯[J].中國翻譯,1999年,第3期:p.24。
[15]梁茂成.英漢諺語的理解與翻譯[J].中國翻譯,1995年,第6期:p.36。
[16]邱凱端.論英漢習語翻譯的異同[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p.99。
[17]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年.p.163。
[18]張寧.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與翻譯[J].中國翻譯,1999年,第3期:p.25。
[19]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年.p.165。
[20]陳麗英.英漢習語的語用意義對比及翻譯[J].龍巖師專學報,2003年,第21卷:p.108。
[21]張寧.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與翻譯[J].中國翻譯,1999年,第3期: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