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廣派水彩藝術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直以來,由于水這種特殊的載體,水色交織幻化出水彩最初的淋漓、透明、輕快、酣暢的特征成為人們一致認同的傳統(tǒng)水彩語言形式。水彩畫被喻為繪畫中的“輕音樂”,也是基于這一點。
然而,改革開放給中國社會帶來了意識的改變,思想表達的多樣性要求再加上外來文化、藝術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傳統(tǒng)的水彩語言形式已不再能滿足藝術家們的需要。新的觀念、新的思維方式的引入使水彩畫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我國文化藝術的繁榮,在祖國的南方出現(xiàn)了以廣州美術學院的王肇民教授為代表的另一個水彩語言體系。它突出油畫般強烈的色彩感染力、素描關系的加強表現(xiàn),同時與國畫的筆法意韻和詩意高度融合的語言特色,與“輕音樂”式的傳統(tǒng)水彩語言的藝術面貌拉開了很大的一段距離。它以雄渾、博大、深沉厚重的力度之美,極大地豐富了中國水彩的藝術語言,中國水彩從此從“輕音樂”發(fā)展為“交響曲”,成為表現(xiàn)對象和畫家情感的交響,成為色彩、水分、筆觸的交響。它時而淡雅、輕快;時而撲朔迷離;時而強悍有力;時而氣勢磅薄。它使“搶看”與“耐看”的品格在水彩畫中同時得到體現(xiàn)。習慣上,人們把這種風格大異而帶著地方特色的語言體系俗稱為“廣派”水彩。
王肇民先生早年在杭州藝專學習,由法國寫實派教授克里多教素描,受校長林風眠色彩技巧的啟迪,向潘天壽、李苦禪學習國畫。以這些西畫、國畫方面的第一流大師為師,給了王先生學畫一個很高的起點,中西文化的交匯,在他的身上有了更深刻的體驗。對于西方藝術,他繼承尊重自然的寫實技巧,有選擇地汲取了現(xiàn)代藝術在色彩和構成方面的某些經(jīng)驗;對于東方藝術,他吸收了八大山人、石濤、潘天壽等人的水墨畫的筆法和風韻,使水彩畫的具象美和抽象美高度統(tǒng)一,把西方藝術的色彩美與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筆法美融為一體,在濃厚蒼勁中含有細膩的詩情。其畫風質(zhì)樸、執(zhí)著、品格高尚,成為80年代中國水彩畫重新興起的重要標志。
在水彩語言的運用上,王肇民先生一改傳統(tǒng)水彩以水分流動、色彩透明而產(chǎn)生的以輕快見長的效果,把透明流動的色彩與堅實厚重的色彩結(jié)合在一起,“色彩險異地單純化卻不失豐富,畫面大膽地平面化卻不失縱深”,以概括、變化、簡練、豐富的水彩藝術語言表現(xiàn)出水彩中罕見的力度。作品《紅壺》以較單純的紅、黑、白、黃的大色塊和微妙的色彩變化,取得了極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而又不乏其和諧的畫面整體感,所表現(xiàn)出的非一般響亮的色彩“能量”是油畫藝術也不易達到的。王先生說:“作畫,色階越多越弱,色階越少越有力。多則對比性弱,弱則無力;少則對比性強,強則有力?!碑嬅嬷写髩K的紅色鮮明、飽和,而黑色卻又是那么深邃、靜穆。這些,在色彩美感的表達上,都遠遠超出了傳統(tǒng)水彩語言的強度。
同時,王肇民先生的水彩藝術也十分注重畫面黑、白、灰關系的強化,從而加強畫面的表現(xiàn)力。作品《荷花玉蘭》以明顯深邃的黑、灰層次為背景,襯托出潔白、通透的主體,花的圣潔、清高躍然紙上,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而在《大葉紫薇》《桔》《石榴》等大量作品中,王先生把中國畫筆法中的皴擦、飛白、骨筆等用法與水彩語言高度融合,把西方的具象表現(xiàn)與東方的意象表現(xiàn)共冶一爐,以西方的繪畫語言,強烈而含蓄地傳達著東方民族文化精華,的確讓觀者為之折服。
王肇民水彩藝術“在藝術語言的運用上充分制造矛盾和調(diào)和矛盾:埋險而破險;以少見多,以一當十;處處充滿藝術的辯證法”。他的作品亦體現(xiàn)了“以濁見清,以輕見重,以巧見拙,以華見樸,以矛盾的統(tǒng)一為依歸”的藝術格調(diào)。林庸稱道:“藝術形式的各種語言被他富有韻致地譜成了各式光彩奪目的畫面”,而“繪畫本身就是充滿辯證色彩的藝術,唯其辯證得令你信服,才贏得了藝術的深沉與深刻”。王肇民水彩以其辯證的語言、罕見的力度美在中國水彩語言形式的發(fā)展上樹立了一個嶄新的里程碑。
在王肇民水彩藝術的一脈相承下,借著大師的臂膀,廣州美術學院的水彩語言體系不斷地發(fā)展、壯大,風靡大江南北。在廣東,水彩畫吸引了一大批藝術家們從油畫、中國畫等到其他專業(yè)轉(zhuǎn)到水彩來發(fā)展他們的繪畫語言,“廣派”水彩,便因此而越來越體現(xiàn)出濃厚的“借鑒、融合”油畫和國畫的特征,呈現(xiàn)出多樣性的發(fā)展態(tài)勢。其中,龍虎、黃增炎、陳海寧、陳朝生、許以冠等都是個性分明、比較有影響的“廣派”青年水彩畫家。總的來說,“廣派”水彩以王肇民水彩藝術為基礎不斷發(fā)展,其藝術特色日益鮮明,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在色彩的運用上注重加強對比,洋溢著油畫般厚重、有力度的色彩和空間效果,濃艷中卻又仍然保持水的韻味。例如:在黃增炎的《同心協(xié)力》《煉鋼人》等作品中,我們看到了比油畫更油畫的充滿力度和重量感的水彩。又如:龍虎在他的水彩風景畫中善于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色彩,畫面色彩無論是對比還是統(tǒng)一都帶著強烈的主觀意識。他的作品色彩飽滿,對比強烈,如《湘西老橋》《陽光下的老屋》等;特別是在作品《山村晨光》中透過碰撞的色彩和變化劇烈的造型,我們仿佛聽到畫家心靈深處令人震撼的吶喊。
(二)在材料、工具的運用上探索求新、大膽突破,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畫風,大大拓寬著水彩畫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
許多水彩畫家認為:水彩畫的壽命主要是由于畫紙的日漸灰暗而受影響。為了克服水彩紙的這一缺點,許多年前,王肇民先生就開始使用白色水粉顏料作為畫面的底料,而黃增炎先生則發(fā)展性地在水彩紙上刷上丙烯涂層,并且改用油漆刷子作畫,從而獲得結(jié)實、厚重、流暢奔放的線條,其飛白處更帶著幾分中國書法的韻味。在《石榴》《陶鼎》等作品中,通過對材料、工具的不斷嘗試和總結(jié),黃增炎先生摸索出一條綜合性水彩的道路。
在厚重、有力的水彩語言的追求上,龍虎把水彩工具在表現(xiàn)力方面能達到的粗糙、渾厚的肌理效果推向了極致。他在作品《黎村的傍晚》中,講究突出主觀感受,不受對象細節(jié)變化的牽制,綜合運用油畫筆、水彩筆順、逆、頓、搓的用筆,隨形而變,把澀筆、肌理、色塊與概括的造型高度融合,作品中蘊含著強大的張力。
(三)在水彩技法的運用上,“廣派”水彩主張打破傳統(tǒng)觀念,不斷推陳出新。
黃增炎先生認為透明顏料因為不能覆蓋,有些灰色調(diào)只能通過水淡化顏色來獲得,使水彩的色域相當有限。因此,在其作品《墓室陶鼎》中,他首先運用純度高的朱紅、桔黃等顏色覆蓋在褚石等純度低的色之上,從而獲得鮮明、通透而沉著的色彩效果,進而利用涂了底料的紙面可以反復調(diào)整而不失其顏色的鮮艷的這一特性,在嚴格的干濕控制下用筆反復皴擦,時而滴上清水,反復數(shù)次,使畫面獲得豐富的、厚重的邊線效果。
陳朝生在《橘子》《協(xié)奏金秋》《紅土人》等作品中,嘗試用透明的顏色覆蓋在不透明的顏色上,使上下層顏色互相輝映、襯托,對提高調(diào)節(jié)畫面色彩的明亮度和飽和度起到關鍵作用。
(四)畫種語言的相互借鑒、吸納,是當今繪畫藝術語言形式一個很主要的特點。毫不例外,“廣派”水彩在水彩創(chuàng)作中,除了融會油畫般厚重的色彩,國畫的筆意、詩韻之外,還對其他各門類藝術、畫種進行吸收、借鑒,與水彩畫高度融合,創(chuàng)造新的畫風。
陳海寧在靜物畫《和諧的記憶》中,結(jié)合現(xiàn)代設計的形式美的裝飾風格,傳達著和平、寧靜、深邃的美。畫面局部看具有厚重的立體感,整體看卻是含蓄的、平面的、有裝飾味的。
廣東的青年水彩畫家許以冠在其作品《河邊》《山泉水》中,明顯地受了表現(xiàn)主義風格的影響。他把人物的輪廓切割、透疊,通過空間錯落,重新組合,使形象更為深刻動人。
“廣派”水彩進一步證明了這樣一個道理:水彩語言形式是豐富多樣的,它既可這樣表現(xiàn),當然也可以那樣表現(xiàn)。水色淋漓的語言形式帶給人們的是輕快、酣暢、朦朧的陰柔之美,而渾厚、有力、蒼勁的水彩語言帶給我們的是更強烈的來自心靈的震撼。從某種角度看,也似乎背離了傳統(tǒng)觀念以透明、輕快和作為品味水彩畫的標尺。但作為一門學科研究的過程,是不可避免的。不破則不立,關鍵在于是以某種約定的規(guī)范來限定其語言形式,還是將其表現(xiàn)的語言形式作為延續(xù)發(fā)展的概念來探索。”作為一種工具,水彩是藝術家表達情感的一種形式、手段,輕盈、酣暢固然是它的語言表現(xiàn)形式,然而水彩為何不可凝重而厚實?中國水彩畫老前輩李劍晨曾自謙地感嘆:“畫了一輩子水彩畫,仍沒有跳出外國水彩畫的圈圈?!边@句話應該引起我們深深的思考。的確,變革中國水彩畫,畫出中國氣魄,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廣派”水彩的崛起,反映了中國水彩藝術家們在觀念、意識上的拓展與進步。
別具一格的語言模式或體系的形成與發(fā)展既是對自身語言形式的充分肯定和認同,也從另一個側(cè)面證明了它的藝術生命力之所在。以王肇民的水彩藝術為開端的“廣派”水彩,充分借鑒了油畫的空間處理手法和強烈的色彩感染力,國畫的筆法、意韻、現(xiàn)代設計的平面、裝飾化理念,以渾厚、有力、蒼勁的水彩語言形式,極大地豐富和發(fā)展了當代中國水彩語言體系。它標志著中國水彩藝術的發(fā)展踏上了一個新的征程,為中國水彩的發(fā)展開辟了一片新天地。
參考文獻:
[1]劉驍純.極平凡的創(chuàng)造.美術學報,1993年,4.16
[2]王肇民.王肇民畫語.臺北:臺灣國風出版社,1992.13
[3]陳杰雄.王氏風格的辯證法.水彩藝術,1996,1.2
[4]林墉.銀河大海.美術學報,1993年,14:44
[5]王肇民水彩藝術研討會發(fā)言記錄.美術學報,1993,14:66
[6]于秉正.從廣美水彩畫赴京展談水彩畫的多元與發(fā)展.水彩藝術,199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