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光彩照人的女子形象淺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追求獨立
林黛玉卻雙親俱亡,寄人籬下。在賈府這座等級森嚴的豪宅中,她惟一的知己是賈寶玉。他們的愛情有“木石前盟”為積淀,從小耳鬢廝磨的兩情相悅,又因知己而歷久彌堅。且寶黛的愛情堅如磐石的基礎在于二人都鄙視“仕途經濟”那一套。寶玉曾對史湘云說:“林姑娘從來不說這些混帳話,否則,我也要和她生分了?!庇纱丝磥恚瑑扇酥練庀嗤兜年P鍵點在于反封建的叛逆精神。這是對腐朽的封建制度犀利的挑戰(zhàn),為整個封建階級所不容,這也注定了“木石前盟”的仙緣被“金玉良緣”的俗緣取代。林黛玉與生俱來的叛逆精神及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晶瑩剔透都是歷代才女無法企及的,這也是曹雪芹賦予這個人最具有生命力的光彩。相較而言,崔鶯鶯的反抗則有一定的局限性。相國夫人用封建禮教調教女兒,并且把她許配給“門當戶對”的鄭尚書之子鄭恒。這一切都使她舉步維艱。她一方面深受封建禮教的束縛,一方面又不滿于父母包辦的婚姻,極力要尋求自己的幸福。所以當她與家道中落、一貧如洗的張生在佛殿相遇時一見鐘情,進而月下隔墻吟詩,傾慕其才華,陷入情網之中而不能自拔。這樣的愛情是自然而然的,不摻雜功利在其中的。在她選擇了愛情的同時,也就意味著和包辦婚姻的封建禮教格格不入,勢不兩立。在抗爭的過程中最艱難的是她內心對美好愛情的渴望與自小所受傳統(tǒng)禮教的教養(yǎng)和觀念之間的斗爭。她內心矛盾重重,直至張生臥病,她幾番掙扎,終于勇敢地跨出一步,與張生結合。這是她跳出傳統(tǒng)的禁錮和心理的樊籠的重要一步,也是她反抗封建體制最為精彩的一步。但我們必須看到,她的反抗叛逆只能是暗地里進行的,從不敢正面沖撞老夫人。老夫人借口崔家三代不招白衣之婿,逼張生進京趕考,她內心并不愿意,但為了能得到母親的許可,她也只能妥協(xié)。和林黛玉相比,她的叛逆與反抗并不徹底,但對于一位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相國府小姐而言,已是難能可貴了。出身風塵的杜十娘在當時的社會里地位低賤。她久有從良之志,憑借自己的美貌和才智積攢了一個百寶箱。她渴望遇見一位兩情相悅的忠厚君子,渴望找到真正意義上的“丈夫”。雖然有不少的王孫公子為了她不惜傾家蕩產,但杜十娘從來都不為所動,因為她知道他們只是艷羨她的美色,她追求的是不為物質所左右的平等獨立的愛情。當十娘對幸福生活滿懷憧憬之時,她要托付終身的人卻因為家族和社會的壓力,為了一千兩銀子就把她賣了。這徹底毀滅了她對人生、對獨立人格的追求,她帶著對李甲、孫富及這個讓她無處容身的男權社會的無限憤恨,痛撒百寶于江中,跳江自盡。她以死亡這種決絕的方式向這個讓她失去獨立和尊嚴的社會做最后的控訴。十娘的悲劇不僅是她追求獨立個性的性格悲劇,亦是整個男權社會的悲劇。
女性意識的萌芽
現代社會男女平等、思想開明,有些同學甚至認為這些女性追求美好的愛情,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是理所當然的。然而在她們所處的環(huán)境和時代中這確實是難能可貴的。這體現了女性意識最初的覺醒,女性對個性解放、男女平等的無限向往。林黛玉生性清高孤傲,磊落不羈。在賈府這樣一個封建泥淖中,從賈政、王夫人及王熙鳳等人的言談中,她深感炎涼世態(tài)、人情冷暖,體悟到賈府這個紅飛翠舞、花天錦地的“溫柔富貴鄉(xiāng)”所遮蔽的勾心斗角和爾虞我詐。她以自己的獨特方式反抗著這個污濁的社會。她從不和寶玉提“仕途經濟、光耀門楣”之類的話,對儒家經典和功名利祿表現出公然的蔑視,這也飽含著她對封建大廈所建構的人生模式的深層思考和大膽質疑。崔鶯鶯亦對功名表示出極大的厭惡。在“長亭送別”中,他叮囑張生“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來”,反映了她對功名的輕視。“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在她看來,金榜題名在美好的愛情、真實的人生面前只是“蝸角虛名、蠅頭微利”。她這樣的價值觀是對傳統(tǒng)的“夫貴妻榮”觀念的挑戰(zhàn),體現出她對人生及社會的反思,顯露出女性意識覺醒的光芒。杜十娘雖然身份卑微,卻費盡心機積攢了一個百寶箱。在那樣一個風月之地,多少王孫公子想要討她的歡心,她都不為所動,因為她一直都在尋找一份不為利益所左右的平等獨立的愛情。當她得知她要托付終生的“溫厚君子”竟以一千兩把她賣與孫富,她不惜選擇死亡這種最慘烈的方式表達她對理想破滅的憤恨與不滿。這體現了杜十娘追求人格平等與獨立所具有的先驅意義?,F代學生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當然也欽佩林黛玉和崔鶯鶯、杜十娘這些女性身上的反抗與叛逆精神,卻不能設身處地的聯系人物所處的惡劣社會環(huán)境進行透徹的分析。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人物所處環(huán)境及時代背景做恰當的引導,旨在讓學生意識到在被黑暗包圍的世界里敢于振臂高呼,沖出禁錮是多么的難能可貴。透徹的分析這些叛逆的女性形象,對學生完善人格起到積極的教化作用,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本文作者:朱云雁作者單位:江蘇聯合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