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av毛片亚洲_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_一级片黄色视频播放_日韩免费86av网址_亚洲av理论在线电影网_一区二区国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视频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99人人更爽_精品少妇人妻久久免费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入世對三農挑戰(zhàn)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入世對三農挑戰(zhàn)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入世對三農挑戰(zhàn)

一、入世對“三農”、而非單獨對農業(yè)構成影響?? 人們既然已經比較普遍地接受了“三農”問題這個提法,就先得弄清楚中國入世到底是對農業(yè)有影響還是對三農有影響。

在這幾年的討論中,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無論有沒有WTO的挑戰(zhàn),無論入不入世,中國已經面臨比較嚴重的農民、農村、農業(yè)問題,而且現(xiàn)在人們已經注意到,單純講中國農業(yè)問題似乎不太合乎時宜。人們已經越來越多的開始把研究中國的所謂農業(yè)問題,轉變?yōu)檠芯俊叭r”問題。盡管“三農”問題的提法在中國官方的文件和報紙里排序,還是農業(yè)、農村和農民;但是對于做農村政策研究的人而言,我們從一開始就是講農民、農村和農業(yè)問題。這個排序的差別是明顯的。因為我們首先認為中國是一個農民人口大國,主要面臨的問題是農民問題。盡管在說法上,學界還有不同意見。但新聞界的朋友問到我的時候,我說“中國的問題是農民問題”并不是我提出的,是20世紀兩個最偉大的中國人:孫中山和,他們都曾說過,“中國的問題是農民問題”。所以說,是他們把農民放在三農問題之首,我只不過按他們的提法延續(xù)下來做點研究而已。

因為農民問題是第一位的,又因為農民居住在農村,而土地這個農村最大的資產,它的產權是以村社為邊界的。所以如果講農業(yè)經濟研究,也需要把這種客觀現(xiàn)實存在的產權制度作為基礎,來研究農村的財產關系。如果從理論角度研究農村基本經濟制度,我們也首先應該看到,中國農村實際存在的是“小農村社經濟”這樣一種不同于西方的特殊制度。所以,我認為第二位的問題應該是農村問題,也不是農業(yè)問題。我在作一些非純理論化地探討問題的時候甚至說過,在中國,農業(yè)問題是派生的——是因為有了農民問題和農村問題,才派生出農業(yè)問題的。

假定中國有9億農民這樣一個世界上最龐大的農村人口基數(shù),從中長期看不可能有根本的改變,就是說農村的人口數(shù)量不可能在中長期大幅度下降,不可能下降到現(xiàn)在一般發(fā)達國家水平,即下降到10%以下,那么有限的耕地過去說14.5億畝,現(xiàn)在說19.5億畝,不管統(tǒng)計上說多少,相對于9億農村人口來說,耕地的主要功能就不可能是生產資料,而是這么多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因此,這也就決定了另外一個制度基礎:誰能向農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誰就是這種生活保障資料的所有權主體。比如說,國家向在座的大學生和學校的老師提供基本的保障,包括醫(yī)療、失業(yè)、養(yǎng)老保險等等,那國家就不僅是這種被稱為公共品的社會保障的提供者,而且是稅收財政資金的所有者。而在農村,因為我國是城鄉(xiāng)二元結構,農民得不到國家提供的社會保障,所以客觀上農民的社會保障、也就是它的生存基礎只能是依托于土地的。那么誰來給農民土地呢?是村社,從以來的50年里都是村社來給農民分配土地,因此,也就形成了農戶有土地的使用權,而村社有土地的所有權,這就是中國農村的基本經濟制度。??

所以說,首先得搞清楚中國農村的問題是什么?中國農村的問題不是一般的農業(yè)問題,而首先是農民問題,然后是農民賴以生存的村社,可以歸結為農村社會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然后才是前二者派生出來的所謂的農業(yè)問題。這個觀點和教育界、學術界長期教給大家的理論有很大的差別。因為,在我國的經濟科學這個領域中,農業(yè)經濟學作為一個微觀經濟科學,已經被作為大學教育內容或者理論規(guī)范存在了很多年,我們只有農業(yè)經濟系,沒有農村系,也沒有農民問題研究所;我們有農業(yè)大學,沒有農村經濟大學。研究土地,有土地經濟系,也是把土地作為生產資料來研究的。經濟學研究土地的要素生產率,研究土地這個要素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下,當它的邊際報酬遞減的情況下就會被其他要素替代,等等。但近年來沒有人將農村、農民作為教學科研的重點來作研究。所以我們說“三農”問題是農民為首,農業(yè)是農民和農村派生出來的一個問題,對教育界、學術界恐怕是一個挑戰(zhàn)。當然,我所說的這種學問能夠成立與否尚待實踐檢驗。??

我基本上不認為WTO對農業(yè)構成單獨的影響,而是對中國“三農”問題構成影響,主要對農民構成影響,其次對農村經濟構成影響。這顯然與其他人討論問題的出發(fā)點不太一樣。我們這些長期做農村調查的人,在討論問題的時候首先想的是人,心里面裝的是農民。因為我是長期搞農村政策的,長期下鄉(xiāng)做調研,我認為能不能做決策,第一條取決于你心里面裝的什么。如果你心里面裝的是農業(yè),對不起,你錯了,你的心里面得裝農民,否則就沒有正確決策產生的可能。

這是進入正題之前說明的一點,即我要對演講題目作不同于既成理論規(guī)范的解釋。??

二、GATT向WTO轉變的背景分析

下面進入今天要講的第一部分,先介紹一下WTO是怎么回事。

誰都知道,WTO即世界貿易組織,是1994年成立的,但很少有人搞清楚區(qū)別:在它之前的關稅貿易總協(xié)定(GATT)和WTO這兩者通常被認為是連續(xù)的,但如果深入分析一下它們是有本質區(qū)別的。一般地說,中國經歷了漫長的入世之路,報紙上說走了15年,這個說法可能不夠確切。1994年以前,我們要求的是加入關貿總協(xié)定,原來我們的公開提法叫做“恢復關稅貿易總協(xié)定締約國地位”,1994年以后才叫“爭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其中的問題是,很少有人對世貿組織和關稅貿易總協(xié)定的區(qū)別作分析。

長期以來,學校的老師在講授這一內容的時候,約定俗成地會講到一個原則:世界貿易組織體現(xiàn)的是自由貿易原則。他們會說幾百年來這個原則是顛撲不破的,只要你貫徹了就會發(fā)展。假如你認為發(fā)展中國家在全球化的挑戰(zhàn)之下受到的影響會是負面大于正面的,他們就會說:沒有哪個發(fā)展中國家在加入WTO之后垮臺。這是大家經常聽到的說法。對此,我認為有必要解釋一下WTO和GATT的差別。

有些觀點在我發(fā)表的相關文章中已經強調過了。GATT形成于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它確實要推動的是商品的自由貿易。而1994年之后的WTO主要推動的已經不是一般商品的自由貿易,而是推動資本的自由流動,其所隱含的原則是資本有“建制”的權力。所以,在國際上有關經濟全球化與WTO的討論的時候,人們會提到WTO與維護國家主權的矛盾如何解決的問題。也就是說,一個國家建立制度的權力,本來是一個國家主權的體現(xiàn),WTO包括資本的自由流動,當然就要求資本有建制的權力,你要想接受外部資本,就必須按照外部資本的要求來建制,這和一般商品進入是不同的,一般商品進入以后,主要就是消費而已。比如說人們告訴你加入WTO以后你會買到便宜的化妝品,抽到便宜的香煙,你可能還會買到便宜的汽車,等等,但那是指的一般商品貿易。

有歷史常識人們應該知道:GATT的背景與WTO是不同的。

1947年形成的GATT,是戰(zhàn)后經濟重建時期的產物,當時條件是特殊的。我們知道二戰(zhàn)本身是1929-1933年大危機、全球經濟衰退的必然結果,而1929-1933年大危機是傳統(tǒng)工業(yè)化結構趨同所造成的一個必然結果。問題很清楚,比如法國生產機械,德國生產機械,英國也生產機械,大家都生產機械,于是機械就過剩了。那怎么辦呢?沒法辦。只有你不生產,而我生產,我就勝了。

歐洲的一些早期的工業(yè)化國家,聚集在這樣一個狹窄的疆域,一次世界大戰(zhàn)已經把殖民地瓜分完了,那些有殖民地的國家也用商品輸出將世界市場覆蓋掉了,沒有殖民地的國家和戰(zhàn)敗以后被迫讓出殖民地的國家,連這個條件都沒有。因此,德國率先將制造業(yè)轉向軍工生產,而軍工生產就是這樣一種非常直接的比例關系,你投入的是100,他投入的哪怕是90,那他必敗無疑。這個道理是4年前由天則研究所的青年學者盛洪提出來的,我認為很多歷史事實都可以證明盛洪的觀點。比如我國和日本在甲午海戰(zhàn)之前雙方軍事的能力是相等的,只不過慈禧太后將應該更新炮艦的那些錢拿去蓋了頤和園,沒來得及更新武器。我們和日本當年是同步在進行軍備建設,日本海軍比我們多走了一步,甲午海戰(zhàn)就把中國海軍主力艦隊打沉,然后中國政府就得賠2億3千萬兩白銀。日本拿到這2億3千萬兩白銀,就投資上了鋼鐵工業(yè),一步跨過了資本原始積累階段。日本在資本原始積累階段盡管同樣是殘酷的,但它當年也只是完成了初步的輕工業(yè)或者一般商品制造,而發(fā)展重工業(yè),如大機器制造、鋼鐵工業(yè),要進入這些資本密集的工業(yè)化階段還沒有充分條件。

中國的2億3千萬兩白銀賠款對日本完成工業(yè)化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他跨越式地完成原始積累階段的一個必要條件,日本把其中三分之一用于支持鋼鐵工業(yè)發(fā)展,建立了今天的新日鐵的前身。1895年馬關條約得到賠款,10年之后日本就用戰(zhàn)爭賠款形成的鋼鐵工業(yè)造出大炮和炮彈,打敗了俄國,占據(jù)了旅順口和遼東半島,乃至于后來占據(jù)整個東北。本來一般的通過輕工業(yè)和農業(yè)這種交換逐步形成初級工業(yè)化,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逐漸為重工業(yè)提供積累。但日本是通過戰(zhàn)爭一步進入重工業(yè),成為一個軍事工業(yè)大國。用這個故事,說明在軍事工業(yè)方面投資100和90的差異,就是國家之間競爭勝和負的差異。

1929-1933年傳統(tǒng)制造業(yè)的結構性經濟危機發(fā)生后,德國率先轉向軍事工業(yè),就打敗了歐洲所有敵手。而美國人長期奉行“孤立主義”,當時認為這是歐洲的事,跟美國沒關系。而且唯獨美國在1929-1933年整個西方發(fā)生大危機的情況下,原來的傳統(tǒng)制造業(yè)可以基本不調整,盡管大家的制造業(yè)都是同樣結構、同樣過剩的,但因為美國是新大陸國家,有德沃夏克那輝煌的交響樂所表現(xiàn)的新大陸的寬闊國土,就可以通過政府搞積極財政政策來啟動國債投資,大規(guī)模開發(fā)西部,修鐵路,修公路,修水利,以它過剩的制造業(yè),能夠以政府投資的形式來緩解結構性過剩這樣的大危機。所以,唯獨美國在1929-1933大危機發(fā)生后幸免于難,但也并沒有根本改變它的工業(yè)結構,并沒有造成產業(yè)結構的提升。二戰(zhàn)期間,美國利用自己沒有被破壞的工業(yè)結構,向歐洲輸出軍火,戰(zhàn)后則以它更趨龐大的傳統(tǒng)制造業(yè)這樣的生產能力,向歐洲、日本和其他的西方國家提供馬歇爾援助計劃所需要的設備,這時候它恰恰主要是搞商品和設備的輸出,因此,當然就要求商品無國界的自由進入,這就是GATT產生的背景。

隨著美國馬歇爾計劃的推行,整個西方世界幾乎都變成“美元區(qū)”,就好比東方的蘇東國家變成“盧布區(qū)”一樣。戰(zhàn)后到50年代初,美元一度在西方貨幣中的總量超過76%,也就是大約有四分之三的西方貨幣是美元。各個國家要想還美國的錢,借的是美元,當然也要還美元了。所以“美元區(qū)”的形成使得美元成為全球第一貨幣,后來逐漸演變?yōu)槿〈S金的“美元本位”。于是就造成了這樣的經濟循環(huán):美國以設備給你,來幫助你經濟復蘇,你經濟復蘇以后,生產出美國需要的消費品,賣到美國去以后,美國再給你錢,你才能還美國的債。

不過,隨著戰(zhàn)后歐洲、日本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到50年代末期基本完成了重新工業(yè)化的過程,60年代開始制造業(yè)大規(guī)模發(fā)展,各國立足于自己本國生產能力和對外貿易發(fā)行的貨幣,由于基本上與實質經濟(實物經濟)的需要高度相關,所以,西方各主要工業(yè)國所發(fā)行的貨幣相對來講就開始堅挺,逐步使得美元占世界貨幣份額的比重開始有所下降。隨后,就有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浮動匯率取代固定匯率等等,大家在各種教材上也都有所了解,不必多說了。

總之,是因為戰(zhàn)后馬歇爾計劃所帶來的機會,美國大規(guī)模的商品輸出,所維系的傳統(tǒng)制造業(yè)的膨脹。但是,由于客觀上導致美元占世界貨幣總量的絕對份額,導致美國戰(zhàn)后從50-60年代制造業(yè)膨脹達到頂峰以后,就出現(xiàn)了初步的經濟結構調整,我把這種調整稱為“金融資本異化于產業(yè)資本”。一般來說在GATT這個階段上,實際上并沒有形成對歐洲傳統(tǒng)制造業(yè)的結構調整機會。

后來到70-80年代,歐洲和日本也開始了經濟結構的調整,大規(guī)模向發(fā)展中國家轉移制造業(yè)。同期,在資本輸出的帶動下德國馬克和日元都出現(xiàn)過升值。這時,美國已基本上演變成了世界的中央銀行,亦即,美國可以通過發(fā)行貨幣,向世界上所有的追求貿易贏余的發(fā)展中的工業(yè)化國家征收鑄幣稅。這對美國來說是巨大的、空前的歷史機會,這個機會導致了美國的經濟結構重大調整,逐漸調整成以金融服務業(yè)為主導。它可以逐漸讓傳統(tǒng)的制造業(yè)這種實質經濟移出美國,而主要發(fā)展資本經濟。特別是到了80年代里根政府時代,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隨著美國逐漸演變成了全球的金融中心,以資本交易,以金融為主的服務業(yè)也逐漸在美國GDP(國內生產總值)中占的份額越來越高。到了90年代后期,就已經超過了四分之三,近年來甚至達到了85%。

于是,美國的實質經濟基本上衰退,大規(guī)模移出,所形成新的經濟循環(huán)是: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組織生產,而利潤回流美國,進入資本市場獲取增值收益。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我去美國考察的時候,眼見著美國的夕陽產業(yè)不斷調整,看著像匹茲堡這樣的地方從原來的鋼鐵工業(yè)中心,變成以旅游、金融和計算機為主,經濟結構調整很快。

正是由于80年代開始的美國大規(guī)模的結構調整,資本經濟取代實質經濟,它必然要求資本自由流動。于是,在1986年里根政府提出關稅貿易總協(xié)定不應該再滿足于一般商品的自由貿易,而強調把資本的自由流動納入到關稅貿易總協(xié)定中來。但因為各國反對的力量很大,所以才在GATT之外再搞個“烏拉圭回合”,把美國的要求列入談判。這就是所謂烏拉圭回合的由來。同時又因為美國是新大陸國家,農場規(guī)模很大,它的主要農產品占世界農產品市場的50%以上。所以,同時列入烏拉圭回合談判的就是這兩個主要內容:其一是金融業(yè),以金融為主的資本自由流動,第二是農業(yè)。這兩個都是戰(zhàn)略性的或者說是基礎性產業(yè)。

可見,在40年代末期確定的GATT的制度框架下,各國本來只承諾一般商品自由貿易,但如果金融業(yè)和農業(yè)也完全開放自由貿易,如果基礎產業(yè)完全放開,就能夠動搖人家的國本了。

金融是什么,是一種以貨幣為表現(xiàn)形式的社會信用。而到現(xiàn)代社會,信用是政府政治強權的產物??陀^上說金融背后起支撐作用的基礎,就具有政權這樣的政治特性。因此就又產生矛盾了:一方面金融的無國界在事實上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發(fā)展中國家必須以所謂維持國際收支平衡來保證幣值穩(wěn)定。也就是說儲存外國的硬通貨是本國貨幣穩(wěn)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今天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存多少美元是決定本國貨幣是否穩(wěn)定的重要因素,這就意味著我們作為發(fā)展中國家,只能承認美國客觀上承擔著世界中央銀行的職能。你要儲備它的貨幣才能保證你的貨幣的幣值。

同樣道理,現(xiàn)在國內外很多經濟學家在討論匯率問題,各種說法都有。中國為什么不必要調整匯率?其根本的經濟原因是什么呢?就在于中國目前的外匯儲備是世界第二的。2001年年底我們的外匯儲備將超過2000億美元,日本去年才不過2300多億美元,中國加上香港的大約1000億美元,我們中國人的外匯儲備可能是全球第一。有這么多的外匯儲備,幣值當然也就非常的堅挺。為什么人民幣越來越升值呢?就是因為你的外匯儲備越來越增加。盡管中國的商業(yè)銀行去評級,標準不高,都評不出什么好級來;因為銀行的不良資產的比重相當大,但是中國的外匯儲備太大,所以本幣貶不了值。

綜上所述,因為全球資本主義在二次大戰(zhàn)之后美元獨霸天下的條件下終于進入金融帝國主義階段,于是西方先后放棄了金本位和固定匯率制度;在美國保證美元對黃金的比值不變的前提下,發(fā)展中國家大都以美元為本位,尤其是1991年蘇東國家解體以后,再沒有另外一個對立的貨幣集團。于是后發(fā)國家大部分“美元化”為資本自由流動奠定了基礎,其間,1994年正式建立世界貿易組織表明了這種趨勢:當資本過剩和農業(yè)資源充裕的發(fā)達國家得以把資本的自由流動和農產品的自由貿易納入到WTO的制度框架內,就能夠主宰今天的世界經濟。

三、WTO與中國“三農”問題的討論??

剛剛我在開場白解題的時候已經講了,在中國不能單純地討論農業(yè)問題。我認為現(xiàn)在一些說法并不一定確切,需要反思。

按照國內的提法“1999年4月8號美國單方面公布了中美入世談判的文本”,之后學術界曾經有過一些討論,當時發(fā)表觀點的經濟學家們,基本上是從原則和理念上來討論問題的,那些書齋學者中的大多數(shù)認為中國入世“利大于弊”。而當我根據(jù)那個文本,分品種給大家介紹我國的承諾,不同農產品的什么品種的不同品質價格差別會怎樣的時候,有些學者顯得很吃驚,甚至說,我們怎么不知道小麥還有硬麥軟麥之分,還有白麥紅麥花麥之分。那么,是否允許我提個問題:如果不知道這些具體品種、品質和相關價格的差別,學者們怎么能夠討論WTO對農產品貿易的影響呢?可見,單純從經濟學的理念出發(fā),對條款的利弊和約束是解釋不清楚的?,F(xiàn)在人們已經知道,目前中國小麥的產量中大約40%可以叫硬麥,相對而言面筋度含量還比較高,但完全能跟國際上高面筋度含量小麥相比的只占總產量的不到20%。大約80%左右在品質上不能與美國小麥競爭,連加拿大、巴西、墨西哥這些國家的我們也都比不上;但是在價格上我們高于國際價格30%左右。這是在1999年的時候,在基本達成了中國跟美國的入世協(xié)定當時,大米價格我們高于國際價格40%左右;大豆的價格我國高于國際市場50%-70%,而這幾種重要農產品的品質,我國都比國際同類農產品的品質低,因此,要按照同類農產品質量算價格差別的話,中國的國內價格還要更高。

所以在形成中美入世協(xié)定時,我們根據(jù)當時在網(wǎng)上看的協(xié)定的文本,認為從基本農產品貿易的角度說,中國的確沒有太多的機遇;至于所謂競爭力,中國的農業(yè)資源嚴重短缺,也幾乎沒有什么潛力可言。

當時有的同志說,盡管中國做了承諾,按照最低關稅配額,我們應該進口大約2千多萬噸糧食,這也只是不到國內總產量5%,基本上不構成對國家糧食安全的影響。還有人強調,盡管有按照TPQ(最低關稅配額)承諾進口的數(shù)量,也并不是一定要進,它只是核定的一個額度。這些觀點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值得進一步討論。

我們知道,TRQ指的是象征性地征收1%--3%的關稅。大約150年前帝國主義列強曾經安排一個叫赫德的英國人主管中國的海關,當時定的是5%的關稅率,而現(xiàn)在的TRQ是比這個還要低的關稅。關稅是一國的主權體現(xiàn),因此不能不征,只是象征性的征一點兒。TRQ這個配額是各國WTO談判的技術手段,超過這個配額的部分就按照正常關稅(減讓以后)的比例來征。比如中國農產品平均關稅從40%多減讓到14.5%,亦即,多于配額的部分,按照14.5%征收,在配額之內的,只能按照1%-3%征收,大體上就是這個意思。??

接著的問題是,是否配額就必須全部都進口?有的同志曾經說:即使有配額,是否進口也取決于我們的需求。這話說得非常之理性,它背后隱含著極為正確的經濟學道理——什么叫需求。所謂需求有兩個方面,第一當然看你有沒有消費了;第二,你的價格是否比人家高,如果比人家高,那么按照市場原則就自然會進來。我們一開始說我們的農產品高于國際市場價格,盡管有這個配額,你可進可不進,但如果你的價格比人家高,而客觀上你國內又有市場需求,那就必然進口。當前的情況下,我們這兩個方面都具備:第一我們的價格比人家高;第二我們國內有需求。所以按照配額的進口,毫無疑問得進。此外,還有超配額部分,就是按14.5%平均關稅(稅率分不同品種計算)的進口,就要看國內價格高于國際的程度,比如小麥價格高于國際市場30%,關稅是14.5%,高出國際水平15.5%,把對方的運費打進來,如果不到15.5%,那還得進。近年來的事實是,一方面國內農民飽受“賣糧難”的苦,另一方面,沿海和大城市已經大量使用進口糧食了。

在這種壓力下,現(xiàn)在農業(yè)生產的情況是什么樣的呢?就現(xiàn)在國內這樣的價格水平,農民從事種植業(yè)已經是虧本的。特別是農業(yè)主產區(qū)的主糧產品生產,基本上不掙錢,如果算上活勞動投入那就是負值了。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也證明這一點了。從1997年以后,農戶家庭經營條件下的種植業(yè),資金和勞動力的投入產出均為負值,這已經是連續(xù)多年的現(xiàn)象了,不僅中西部傳統(tǒng)農區(qū)如此,東部也是如此。所以,按照現(xiàn)在的國內價格水平,農戶已經是虧本了,這就決定了我們國內的所謂農業(yè)政策空間有限,因為不可能再像過去那樣,靠提高價格來保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了。大家知道,本來價格是有個彈性區(qū)間的,一般把國際市場價格叫天花板價格,國內的生產成本叫地板價格,但現(xiàn)在我們這個現(xiàn)象已經是很怪了,我們的地板在天花板之上。(笑聲)你怎么能談競爭呢???

我們舉幾個近兩年發(fā)生的事情為例,盡管中國是到11月10號才簽訂加入世貿組織的協(xié)議,預期應該出現(xiàn)舉國歡騰的場面,不知為何沒有出現(xiàn)。沒有加入的情況之下,去年中國已經進口了1200萬噸大豆,我們大豆的價格比國際市場的價格原來高70%,近幾年大約高50%,現(xiàn)在已經進口了1200萬噸。1200萬噸什么概念呢?我們國內正常年最高產量是1700萬噸,個別年份達到過2100萬噸,去年國內產量大約1500萬噸,而進口1200萬噸等于全年產量的80%以上。對國內的大豆的生產、加工的相關產業(yè)的影響已經顯現(xiàn)出來了,今年上半年,僅一到六月份又進1000萬噸,全年進口估計會接近總產量。??

中國市場容量就是這么大。與國際上的價格差別又很大,從個別產業(yè)來說,如大豆,還未入世,國內生產所遭受的挑戰(zhàn)就幾乎是滅頂之災。為什么?很簡單,國內價格高是因為小農經濟條件下生產成本高;品質不如人,則是因為國外生產的是轉基因大豆,它能使大豆的出油率比中國最好的大豆高4-5個百分點。按照中國入世協(xié)定所作出的承諾,中國按TRQ的配額應該進口的是豆油,如果按國外大豆20%以上的出油率折成大豆,即把我們按照TRQ需要進口的豆油折成的大豆,就會比我們國內全年產量還要高。所以,至少在某些品種上,對我們的負面影響是比較清楚的。??

但最后是否會影響到中國的農民都不種大豆了?那倒未必。比如說,可以由在座的學生們宣傳宣傳,告訴老百姓說他們進口的都是轉基因大豆,雖說好,但誰知轉基因會有什么毛病呢?還是吃咱們老農民種的土種大豆安全點兒,磨出的豆腐才香點兒。(笑聲)可能只有靠這樣的宣傳,咱們土種的大豆才有市場。大豆這個東西不像一般的糧食,比如說小麥、玉米、水稻,農民自己可以吃一部分。中國的糧食的商品率一般只有百分之三十幾,農民自己要消費掉百分之六十幾。而大豆的商品率卻是百分之九十以上,農民自己除了磨點豆腐,總不能自己加工豆油吧?因此,越是完全商品化的品種,面對國際競爭就越是難以抗拒。所以今年到夏天的時候,國家主管經濟工作的領導人在講話中明確表示他很擔心,咱們還未入世,大豆就已經面臨這么嚴峻的挑戰(zhàn)了……??

此外,我們看到在入世談判中所說的農業(yè)保護,跟實際上我們中國農民需要的農業(yè)保護兩者之間還不是一回事。我們現(xiàn)在談判中所說的所謂保護,不管是美國所要求的5%,還是我們提出的10%,還是最后雙方達成妥協(xié)的8.5%,都其實與中國9億農民沒有直接關系。我甚至認為,這個補貼在中國并不是對農業(yè)的補貼。向對方提出的補貼問題,是我們這幾年因為糧食的庫存積壓過于嚴重,把財政的補虧和銀行的貸款占壓得太多。所以,這幾年不得不以政府財政拿錢來補貼出口,實際上補給糧食部門,其中特別是玉米。事實上是中糧得到出口補貼,國家是補給外貿進出口部門,進出口部門拿到錢來還在銀行占壓的糧食貸款。所以客觀來說,這個錢仍然是在政府壟斷部門系統(tǒng)內循環(huán),跟農民似乎沒有直接的關系。這樣就導致中國農業(yè)從原來的補貼為零或負值提高到現(xiàn)在所說的二點幾。??

經貿部在談判時當然要保護所屬的中糧進出口總公司的利益,將來也還是希望國家財政給中糧進出口總公司予以出口補貼,因為利益主體明確,所以談判就顯得非常艱苦。我認為,時至今天農業(yè)仍然是負補貼,農民并沒有得到WTO談判的任何好處,我們至今仍然是從農業(yè)提取積累。從我們現(xiàn)在談判的條件來看,從承諾的TRQ來看,對于農業(yè)主產品的國際貿易是相對不利的。如果以國際價格衡量我們的農業(yè)主產品,比如說糧食類產品、棉花、油料等,我們這種小農經濟基本上是沒有國際競爭力的。

當然,機遇或利益可以是潛在的。也許,將來隨著世界貿易組織的發(fā)展,我們能夠真正參與規(guī)則的制定,會制定出有利于中國9億農民的規(guī)則,但這只在將來是可能。我們,尤其是長期搞農村政策的人,特別希望能夠給一個解釋,比如公布文件的時候,能夠逐條說明哪一條是對農民有利的。但到目前為止,一未公布,二未解釋,所以,我們只能是從網(wǎng)上看到相關條款,認為對中國農民基本上是不利的。我們得出了一個不叫結論、只能叫印象的東西,就是世貿組織談判中,農業(yè)或農民的利益是作為一種讓步。因此,WTO對中國“三農”問題的影響客觀上是負面為主。

有人得出結論,認為我們土地資源高度稀缺,因此土地密集型的產品我們沒有比較優(yōu)勢,只能依靠進口,這個結論客觀上當然是成立的。其實早在80年代我們就說過,如果我們東部土地面積過少的地方能夠進口美國、加拿大的糧食,那就等于進口人家的土地。中國土地密集型的產品相對來講不具有市場優(yōu)勢,逐步退出農業(yè)生產領域是一個符合規(guī)律的現(xiàn)象。即使沒有WTO,在東部相當多的地區(qū),土地密集型的糧食類產品也正在逐步退出農業(yè)生產領域。很多地方在大幅度調整產業(yè)結構,政府下命令不準種糧食,只能種經濟作物,這是符合規(guī)律的。但因此引發(fā)的另外一方面的討論,其實80年代也已經有過,那就是:中國要多大程度上依靠國際市場的來滿足十幾億人口的糧食需求。??

有人說,按照我國承諾的TRQ的數(shù)量,進口糧食占國內總產量的比重只是4.6%,并沒有達到我們國內研究提出的5%的糧食安全線。我對此不敢茍同,在我的文章中,中國和西方國家計算糧食安全所對應的基數(shù)不是總產量,而是扣除農民自給自足之后的那35%的商品糧。這是當時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提出的我們和發(fā)達國家計算糧食安全線的重大差別。

發(fā)達國家比如美國,他們的農民不叫農民叫農場主,生產小麥并不自己吃,他自己也是到商店買面包;他自己并不磨面粉,可中國農民要自己磨面,套上頭驢,或有電磨,磨出粉來,一篩,拿到家里包餃子,下面條、蒸饅頭。我們的農民是自產自銷,自給自足。而在發(fā)達國家,全部農產品都是商品化的,美國農業(yè)人口只占人口的百分之二點幾,而中國至今以農業(yè)戶口計算仍然占73%多(統(tǒng)計上說法不一樣,戶口統(tǒng)計是73%,按照第五次人口普查是64%,按照縣改市劃入市鎮(zhèn)人口的統(tǒng)計,那農村人口只剩下50%多)。以現(xiàn)在仍持農業(yè)戶口的占73%,在全球來說算最高的。因此,我們的糧食自給自足的比例比較高,大約64%糧食產品是農民自給自足的部分,只有35%-36%是商品部分。

因此中國計算自己的糧食安全線,應該是以什么為基數(shù)呢?當然不可以總產量、而是以商品量為基數(shù)。因為進出口影響的是成為商品的那一部分糧食,而不直接影響總產量。忽視這種國情,又怎能計算糧食安全線?以為中國是美國?。俊芭L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保ㄐβ暎┧?,客觀地看以總產量來對應TRQ的計算法,本身就是值得討論的,值得推敲的。應該計算的是商品量對應的進口量,這是其一。??

其二,正如前面已經說過的,進口量也不能按照TRQ來計算。只要國內有需求,只要人家的價格加稅率加運費仍然低于國內價格,就會進口,無論是放開不放開國有壟斷都會進口。

但現(xiàn)在似乎只有我持這種可以討論的意見。入世對三農問題的影響怎么解釋?看解釋權在誰手里,有人就硬那么解釋,那不就類似于指鹿為馬嗎?不顧中國二元結構的城鄉(xiāng)差別,指著總產量就說它是基數(shù),那是不對的;更何況,咱們從來就沒有搞清楚過總產量是多少。誰知道總產量有多少?我們是長期搞農村調查的,下到農村去問農民今年打多少麥子???他回答18個蛇皮帶。一個蛇皮袋是多少?你去稱嗎?沒法稱。這不能怪統(tǒng)計局,要說過去,統(tǒng)計人員還可以靠拉對角線;現(xiàn)在農村都承包到戶啦,誰讓你去人家的麥子地里拉對角線?抓人家的麥穗過來算千粒重,你給多少錢?不給錢你上農民地里趟麥子,行嗎?(笑聲)過去行,現(xiàn)在確實不行了。現(xiàn)在要把握準確的數(shù)據(jù),客觀地說是做不到了。

到底現(xiàn)在中國有多少年產量在統(tǒng)計上可能是模糊的。我們所說的糧食安全線之外還有一個更為隱含的東西也沒有人作過測算,我在1997年關于糧食周期問題的分析文章中曾經寫過,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網(wǎng)上看,每到中國相對比較大規(guī)模進口的時候,必然造成國際糧食市場價格大幅度抬升。1995年1月至1996年6月,我們曾經在連續(xù)18個月的時間內進口過3千萬噸糧食,陡然之間就引起了國際市場糧價的變化,甚至引起了各個發(fā)展中窮國的抗議。你們中國人富了,你們吃得起(笑聲),就把國際市場糧價抬起來了,中國大規(guī)模進口的結果是無論現(xiàn)貨、期貨,價格飆升。突然就成了全球最大的進口國,對全球糧價的影響非常之大?,F(xiàn)在,只要中國一報糧食減產,國際期貨價格馬上就抬起來了。(笑聲)只要咱們中糧的工作人員一到那個地方,情報人員馬上就跟上了,眼看價格馬上就起來了。他知道你們是帶計劃來的,甭管多貴,你得買,執(zhí)行上級指示,你又不是真商人,你是真官員,假商人。在這些問題上,對國際糧食市場乃至于中國和周邊國家特別是和發(fā)展中國家的關系上,也會相對而言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恐怕也是很重要的問題。??

再進一步說,按照中國目前調整產業(yè)結構的速度,糧食面積已經大幅度下降,我們從1996年以后連年糧食總產量下降,而人口還是不斷增長。如果做長期曲線會發(fā)現(xiàn),中國的糧食產量基本上是一個伴生的變量,如果自變量是人口,因變量是糧食產量,那么人口增加,糧食增加。而目前這種政策調整思路,所謂農業(yè)結構的戰(zhàn)略調整,是有意識地要在人口增加的時候不讓糧食產量增加。而這個決策在什么情況下產生的呢?是在1996年在政府價格提高的刺激之下糧食總產量突然大幅度抬升,使我們在1996年就提前完成了2000年的糧食產量目標。這就是說糧食總產量本來應該是緩步增長的,但是因為我們1994-1996年連續(xù)給出了一個特別的價格信號刺激,所以到1996這一年產量是超常規(guī)增長的;而糧食增長的長期曲線本來應該是與人口同步的,人口到2000年每年平均應該增長1000多萬,如果提前四年實現(xiàn)糧食產量目標,就意味著人還沒有增長上去,對糧食的需求還沒有上去,突然糧食產量卻超常規(guī)增長上去了,于是,就必然造成混亂,出現(xiàn)糧食庫存積壓,市場價格便宜,農民種糧不掙錢,種地不合算,然后就是棄耕撂荒,大規(guī)模涌起的打工潮,在全國范圍內涌動。這且不說同期社會犯罪增加,導致了一系列的社會政治問題。

盡管這套分析太讓人不高興,但是客觀上人們應該看清楚,任何突然的政策刺激所造成的糧食產量的突然變動,也就是政策造勢所造成的突然變動,對這個農民國家而言都可能是災難,無論這個政策的出發(fā)點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

大家是否知道1984年有一次賣糧難?現(xiàn)在你們這兒上點兒歲數(shù)的人不多(笑聲)。當時我們叫做生產力的突破性釋放。農村大包干、生產力解放了,造成了大豐收。大豐收應該是好事,在1982年到1984年連續(xù)三年之內糧食從原來的6000億斤左右,一躍而上成了8400億斤,陡然之間的糧食大幅度增長,長了2400億斤,短短三年糧食增長了34%左右。當然,就出現(xiàn)了需求對供給的嚴重抑制,導致了賣糧難,糧食部門就壓價,結果是1985年農民不愿意種糧食。人們到現(xiàn)在都還說1984年的政策是好政策,但對于某一個單一的品種,比如糧食這個品種來說,對某一個單一產業(yè),比如糧食產業(yè)來說,它所造成的影響其實是災難性的。以前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糧食的這種虧損也出現(xiàn)了,就是那次,造成國家財政給糧食企業(yè)補虧。

客觀地說,1984年那次,因為農民實行大包干,積極性突然上升,一下把糧食頂上去了,一頂上去,好了,賣糧就難了。因此就造成了糧食這個產業(yè)本身的災難。1996年是第二次糧食突然大規(guī)模地增長。從1994年到1996年連續(xù)三年糧食從9500億斤上到了1萬億斤以上,這樣的突然增長的結果就造成了糧食的積壓,因此現(xiàn)在是糧食部門壓價,農民也不愿意種糧食了。但是歷史告訴我們,這從來都不是長期現(xiàn)象。就好比1984年那次賣糧難,農民自發(fā)地調節(jié)種糧面積,1985年減少了7000多萬畝的糧田播種,減產了540多億斤,此后是連續(xù)9年的糧食徘徊,相對來講供需之間的矛盾是有規(guī)律的。而這次連續(xù)5年的農產品賣難以后,按現(xiàn)在這個結構調整的政策走下去,會有什么結果呢?不會太久。我估計最近3年之內,中國會出現(xiàn)相對糧食短缺。那么,大規(guī)模進口糧食將可能是一個必然趨勢。

過去有些事都是怪怪的,要么不進口,要么一進口就是2年到3年連續(xù)進口。而再進一步從人口的中長期增長趨勢看,中國還是屬于糧食供給短缺的國家。如果我們現(xiàn)在不注意,不能以某種政策在某種程度上保護農民從事基本農產品生產的積極性,也許到不太久的將來,等你們離開學校,走上社會的時候,你們可能會遇上一些比較嚴重的問題。希望到那時你們仍然記得住那句歌詞,“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說過這樣的話(笑聲)。那時候你們可能已經記不住了,“恰似一張破碎的臉”(笑聲)。??

從長期看,中國的糧食形勢其實一直不容樂觀,因為我們是土地資源短缺的國家,我們叫做土地要素高度稀缺,客觀來看這是不容樂觀的。我們稍微做一點分析。大家知道,農業(yè)的收益基本上叫做地租收益,而地租產生于土地資源的多少。土地資源大,至少絕對地租的量就大,也就是說為什么解放前農民都拼命節(jié)衣縮食想當?shù)刂髂??一兩代人?jié)衣縮食,起五更睡半夜,背著筐去撿馬糞,就是為了置地。而置地就等于擴張了土地資源,就等于擴張了地租的絕對量。解放后咱們農村人口翻番,土地不得不按人口平均分配,難以再形成規(guī)模,因此中國不可能按照美國的農業(yè)模式來運作。??

很多人在講現(xiàn)代化的時候開口閉口談美國,但是中國農村客觀上做不到美國的現(xiàn)代化。為什么呢?美國平均每個勞動力所對應的土地面積是中國的828倍(議論)。很多干部到美國去做考察調研,去參觀農場。大部分去參觀的人都不懂英文,也就是看看人家怎么好??!很少有人像我這樣,在美國做調研的時候去找那些破產的農場主交談,或去考察那些瀕臨破產的農場,去研究美國農場為什么也會破產?我發(fā)現(xiàn),在美國800公頃以下的農場基本上不怎么掙錢,越是對應著資本密集型的農業(yè),它越得擴充面積,以面積擴充所產生的絕對地租量的增加,來抵補不斷的資本密集投入所帶來的成本的增加。這話說起來繞口,只是專業(yè)人員討論起來愛這么說話,實際上就是說,你得拼命地擴張你的農地規(guī)模,你上的拖拉機、烘干機等設備的成本才能被充抵進去,就這么個道理。所以我走了幾家400公頃左右的農場,都是瀕臨破產的。小于二三百公頃的就等著被兼并,根本沒有利潤可言。那么,我們農戶的平均農地規(guī)模有多少呢?0.4-0.6公頃。我們如果以農戶作為一個家庭農場(其實根本不是),它差了幾乎上千倍。美國勞動力平均土地規(guī)模是我國的828倍,以贏利能力來看的話恐怕也差了上千倍。所以,美國的農場和中國小農經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再進一步看,我們不僅是農戶的農地規(guī)模過小,而且在一個戶內還是土地分割細碎。家在農村的同學都知道,村里分地,總得好地、中地、差地都得分一點,所以一戶少說三五塊地,多則十幾塊地,最多的有二十多塊地。我們不是老講這個故事嗎?這個貴州山區(qū)的草帽田故事。說一個農戶上山整地,他有26塊地,整完25塊卻找不到最后一塊了(笑聲),拿起草帽一看,噢,在這兒呢,被草帽蓋住了(笑聲)。你說這地塊兒零碎到什么程度呢?扔一個草帽就能蓋住了。??

不但土地分割細碎,農戶還是兼業(yè)化經營。東山上的地種點兒茶,西山上的地種點兒玉米,家門口種點兒菜,院里邊養(yǎng)頭豬,屋后面還得拴上頭牛。不僅普遍兼業(yè)化經營,而且還是我們說的一兼戶、二兼戶,一兼戶指的是種養(yǎng)兩業(yè)兼營,這是普遍的,誰家種地不養(yǎng)點兒豬?。课覀兘凶黾Z豬型小農(笑聲),這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常識性概念,一點兒都不可笑。為什么?因為中國的小農天然地形成了戶內自我平衡機制,過去我國糧食的價格和生豬的價格正好相差一個生產周期,我們叫“糧價高,豬價低;豬價高,糧價低”。農民又養(yǎng)豬又種糧正好自己平衡價格風險,這就是小農經濟條件下必然形成普遍兼業(yè)化的道理。

可是,你問問我們現(xiàn)在這些搞經濟學研究的,有幾個知道糧豬型小農?有幾個知道糧價高,豬價低;豬價高,糧價低?有誰認真研究過小農經濟?幾乎沒有。那你憑什么說加入WTO對中國農業(yè)提出了極大的挑戰(zhàn)?不做農戶調查,就這么關在屋里說,連我都聽不明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如果承認小農經濟是土地分割細碎而且是高度兼業(yè)化經營,那么請問你怎么能夠計算它的商品率?哪些部分,比如農民殺了頭豬,哪一部分是他自己吃了(笑聲)?多少商品率,多少自給率,能算得出來嗎?書齋學者的困難在于你不能用現(xiàn)在的統(tǒng)計原則來統(tǒng)計農戶經濟。我們做了十七八年的農村調查,始終就沒能夠設計好一個全國通行的調查表,我還是80年代被中國政府派到美國去學方法的人(笑聲)??陀^地說,我做了這么多年的研究,又是比較早地被中國送出去學方法的,我都覺得底氣不足,對付不了小農經濟研究。

所以客觀地看我們所謂的參與國際競爭,至少得知道相對于美國和中國幾乎不可同日而語的資源差別:第一,人家的勞均耕地面積是我們的828倍。第二,人家農場規(guī)模是我們的上千倍。第三,我們不僅農戶規(guī)模小而且分割細碎,再加上兼業(yè)化經營。第四,我們的農業(yè)沒有規(guī)模,連自食部分和商品部分算不清楚。因此,中國為什么得說是農民問題第一?就是因為小農經濟條件下農民的生產、生活結為一體,無法區(qū)別。你說老太太用涮鍋水煮點糠喂豬,那是生產嗎?還是涮鍋呢(笑聲)?你怎么計算她涮鍋加上煮糠和喂豬的勞動呢?怎么計算她的成本呢?她算不算勞動力呢?按照國家的統(tǒng)計,她屬于非勞動年齡人口。小孩子放學回家,一路走一路割點兒草,回家塞進豬圈里,算不算勞動呢???

其實我們所謂的畜牧業(yè)生產還有競爭力,恰恰就是來源于這些半勞動力的投入不算勞動成本,才造成了我們畜牧產品價格低,才造成計算下來我們畜牧產品的肉料比較發(fā)達國家都要低,哪怕它有轉基因。因為老百姓只把精料,即花錢買的飼料才計算成為成本。所有這些活勞動投入“不算”成本,才造成我們現(xiàn)在的畜牧業(yè)有競爭力,才能出口點兒豬牛羊肉。你如果按照美國式的所謂現(xiàn)代農業(yè)來搞規(guī)模的養(yǎng)殖場,根本是不可行的。你們看看北京郊區(qū),那些上萬頭牛場,萬頭豬場,在國際競爭面前,哪個還活著呢?大部分全死了。

即使現(xiàn)在講我們目前有幾種產品還有所謂的國際競爭力,但回過頭去瞧瞧,國際競爭力哪兒來的?根本就不是農業(yè)現(xiàn)代化或者叫做規(guī)模農業(yè)產生出來的。我們客觀地看,無論再怎么講,當這個國際競爭到來的時候會帶動結構調整、提升產業(yè)層次,技術含量也會提高,規(guī)模可能會增加,等等,這些說法大部分似是而非,我覺得主要是因為學者們不了解中國農村的小農經濟是怎么回事。??

所以,我們應該客觀地看這個WTO影響農民的過程。第一,我們要明白在談判中農業(yè)是作出讓步的產業(yè),這從條款上、承諾上都已經很清楚了。第二,從國際對比來看,我們爭執(zhí)的原因在于我們農業(yè)人口過多,農村仍然持農業(yè)戶口的人占73%,必然造成大家都來分那點兒地,于是乎土地分割細碎。政府號召農民實現(xiàn)專業(yè)化,規(guī)?;纳a。號召了15年,快20年了吧?可是為什么農民不聽你的號召呢?是因為你不了解他們。你按照所謂現(xiàn)代化理論提出來的東西,不符合農民的實際。他現(xiàn)在唯一能掙點兒錢的畜牧生產,其實是把家里的半勞力不算帳,這才使以農戶家庭經營為主的畜牧業(yè)有所發(fā)展。但這并不是在完全市場化條件下得到的真實的效益,不是按照現(xiàn)代方式所形成的所謂農業(yè)生產的競爭力,而是小農經濟條件下以勞動力對飼料的替代而形成的畜牧業(yè)、水產業(yè)等方面的競爭力。所以我說,看中國入WTO承諾的條款,農業(yè)是讓步的,看中國農業(yè)的現(xiàn)狀,客觀上也不具備所謂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競爭力。

四、我們應該怎樣應對入世挑戰(zhàn)

我們接著講第三部分,我們怎么辦?

當然,第一還是得依靠黨領導下的農民群眾的偉大創(chuàng)造。這是十五屆三中全會文件指出的,我們認為,中國農村的改革與發(fā)展是黨領導下的農民群眾的偉大創(chuàng)造。我們應該相信群眾,這仍然是根本原理。至今我們還真沒有別的辦法。第二應該相信黨,這是說黨現(xiàn)在很重視這個問題,朱總理最近不斷地講他睡不著覺,中國加入WTO,很多人高興,他高興不起來。黨提出農業(yè)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yè),是重中之重,一定要加強,要千方百計地增加農民收入。相信群眾,中國老農民已經活了5000多年了,從“后稷”教人稼穡開始,農民有4000多年的種地歷史了。4000多年都已經活過來了,今后也會繼續(xù)活下去。這個歷史還是要相信的。這是我們要相信的兩條原則。??

至于具體應該怎么辦?到目前為止,我們所強調的實際措施主要叫做調整產業(yè)結構,發(fā)展農業(yè)產業(yè)化,加強政府對農業(yè)的投入,提高農業(yè)的科技水平和農民的素質。這些說法從目前看,每個說法都是“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都存在很多問題,落實起來都非常困難。所以從說法上看,今后解決問題的前景也不容樂觀。??

最近我們一再向上遞建議,大體上有這么幾條,當然都是個人看法。

第一條,農民純粹在農業(yè)生產領域中,不僅無利可圖,而且投入產出為負,這是客觀事實。因此這么多的人,這么少的地,人地關系的高度緊張就決定了任何調整都不可能大見成效。除非實現(xiàn)重大戰(zhàn)略調整,就是大幅度加快城市化,給農民以國民待遇,允許他們進城,放開城市戶口,在就業(yè)、勞保、社保等一系列待遇上一視同仁。這應該是第一條。但能不能做到呢?目前看政府逐步在做,比如說現(xiàn)在浙江省已經全省范圍內實現(xiàn)農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和城里人共同實現(xiàn)。這也算是一個開始吧。2001年10月1號中央放開了縣以下城鎮(zhèn)的戶口,個別地方的省會城市、比如石家莊市也打開城門,你可以根據(jù)你的身份、居住地、工作來登記你的戶口。因此應該說,假如中國能夠在21世紀以有效的政策來推進城市化,加快城市化,那我們有可能大幅度減少農民的數(shù)量,提高平均每個小農的農業(yè)規(guī)模。??

但是,盡管我們有這種夢,也仍然不可以對它抱有太大希望,為什么呢?

我們假定確實加快了城市化,而且這個城市化真的實現(xiàn)了我們的計劃目標,那么我們從中長期看,到2020-2030年這段時間,中國人口會發(fā)展到16億-18億。按照這個人口規(guī)模,我們實現(xiàn)了50%-60%的城市化率,我們現(xiàn)在只有34%,能夠翻一倍,到60%。且不說我們50年來城市化率只增長了15%。我們在今后20年內要比前50年快一倍,還會有多少人生活在農村呢?大約8億。絕對量減少多少呢?僅僅幾千萬。我們現(xiàn)在的絕對量應該是8億7千萬農村人口,號稱9億,結果是什么呢?還剩8億多。那么,勞均耕地能提高多少呢?不僅不能提高,還會下降。為什么?因為每當城市化加速的時候,都必然會帶來土地的大規(guī)模征占,平均每年按照現(xiàn)在的速度,大約減少1200萬畝。按照1993年以后城市化加速的情況看,平均每年會減少2000萬畝。我們按少的算,按1200萬畝算,20年后減多少?24000萬畝?,F(xiàn)在8億7千萬農村人口對應的19.2億畝,減掉兩億多,還剩多少?16億多畝。人沒減多少,地減少了幾億畝,你想勞均耕地面積、小農戶的土地規(guī)模會提高嗎?

這還是在領導決策正確的假設前提之下。萬一要是不正確呢?所以從中長期看,靠大規(guī)模地減少農民人口來提高農地規(guī)模,以農業(yè)規(guī)模經濟來參與國際競爭這條路,中國根本走不通。現(xiàn)在我們的學術界浮躁得很,一有點兒問題就急著說為什么你不這樣呢?確實有很多學者提出很多聰明的辦法,可你算算帳就知道了,基本國情矛盾是不可能根本解決的。我們目前農業(yè)勞動力絕對過剩這個問題,到那個時候同樣不可能根本解決。??

我舉幾個例子,說一點兒數(shù)字。按照去年的統(tǒng)計,農村勞動年齡人口,也就是應該勞動的這部分人是5個億,那么農業(yè)按現(xiàn)在的生產力水平,需要多少勞動力呢?最多需要1.5億。為此需要轉移多少呢?3.5億。我們現(xiàn)在的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號稱解決了1億2千萬勞動力的就業(yè),但70%的企業(yè)處于停產歇業(yè)倒閉的狀況,它不能破產,因為破產法不涵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它沒有依法破產的資格(笑聲)。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沒有國民待遇也是個老問題,咱們暫且不說。就算它仍然在解決1億2千萬,但其中有一半以上也叫做兩棲就業(yè)。比如在江蘇、浙江、福建、廣東這一帶,它沒必要完全轉移,在村里上班、下班,就那么點兒地,早晨晚上撈兩把就可以了,不值得正兒八經地去種。就那么個意思吧。實際上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解決的過剩農業(yè)勞動力大約也就是6-7千萬。那么你把那1億5加個6-7千萬,算出2億2,就是5億勞動力解決2億2,還有2億8。那么這些年進城打工的呢,大約有8千萬。那好了,再減8千萬。其實這8千萬和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就業(yè)是有重復計算的,外出打工的農民中有相當多的人,據(jù)說有57%轉移到東部沿海地區(qū)的農村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就業(yè)了??陀^地說不能說減了8千萬,頂多說算減了4千萬,但是咱們仍然按8千萬算,為了好算帳,所以我們說農村絕對過剩的勞動力大數(shù)至少是2個億,2個億就是俄羅斯的總人口或接近美國的總人口。

農村過剩勞動力問題怎么解決,剛才說了,即使城市化加速,中長期看算下大帳來,也不可能根本解決問題。不僅如此,據(jù)國務院發(fā)展中心測算,在加入WTO條件之下,會有1千2百萬勞動力需要從農業(yè)離開。也就是說原來有1億5,實際上可能最后剩下1億3千萬。這些因素我們考慮來考慮去,我覺得目前在這個大的環(huán)境、大的政策上還沒有給個明顯的出路?,F(xiàn)在這種調整,無論調整農業(yè)產業(yè)結構、農產品品種還是品質結構等等,相對于我們的基本國情約束來說,都還沒有針對性地提出措施。

盡管我們第一條講了相信群眾,第二條要相信黨,我們應該相信現(xiàn)在所提出來的一切政策,都將有利于三農問題的緩解,但是從中長期看思路還不是很清楚,問題還是長期客觀存在的?,F(xiàn)在我們已經有的這些政策提法,都不足以有針對性地、有效地解決問題。因此就必須得有綜合性、突破性的東西。

依我看,目前我們只能寄希望于“三個代表”的思想落實到農村基層和農民頭上,能夠真正代表大多數(shù)農民的利益。中國要真正實現(xiàn)三個代表的偉大思想,就應該有針對性的解決或緩解基本國情矛盾,即人口過多,資源有限,勞動力絕對過剩。因此,我們首先應強調中國對內宣傳和對外宣傳都應該認真學習鄧小平,毫不避諱地講清楚這種國情,誰想讓我照搬你的制度,請你把我這2億多過剩農民勞動力拿走(笑聲)。當年鄧小平就是這么談的話。美國派特使斯考克勞福特來秘密談判,鄧小平就說,你們美國人講人權好啊,我同意,可我現(xiàn)在沒辦法,他說,要不這樣吧,我給你1億人,你給他們人權吧(笑聲)。當時楊尚昆插話說,別說給你1億,給你5千萬,你就不是今天這個生活水平。

所以,我們只要知道國情矛盾,就請在座的各位從你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不要寄希望照搬人家的現(xiàn)代化道路。中國得明白,站在這塊土地上,腳下這塊熱土就決定了你搬不來現(xiàn)代化。你就得認“可持續(xù)發(fā)展”。無論我們講科教興國也好,趕超戰(zhàn)略也好,今后假如你們在座的各位有一天當了領導,請你千萬記住,“恰似那張破碎的臉”(笑聲,鼓掌)。??

因此說,中國的基本國策應該強調一條,叫“就業(yè)最大化”。無論誰作為中國的領導者,只要你心里沒有那9億農民,沒有那2億多過剩勞動力,光想著追求什么現(xiàn)代化的東西,解決不了他們的就業(yè),早晚你也呆不穩(wěn)。所以,我多年來一直呼吁就業(yè)最大化應成為基本國策。任何高科技,如果是節(jié)約勞動,那么對不起,你就不能算適合中國的技術。所謂發(fā)展適用技術,就應該適用于我們目前勞動力過剩這種基本國情,這是第一條,亦即要在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確立之后強調以就業(yè)最大化為基本國策,否則,我們必遇到大麻煩。

豎看中國歷史,所謂的天災人禍,農民起義,改朝換代,在無論哪個重大事件發(fā)生之前,一般都出現(xiàn)人與資源之間關系的惡性發(fā)展。而當資源不足以支撐人口擴張的時候,肯定會出大麻煩?,F(xiàn)在看還沒到極限,中國的資源可支撐的人口約16億左右,超過16億這個極限,按現(xiàn)在這個生產力條件,支撐不住。這個極限值早在80年代就測算過,更何況我們現(xiàn)在還是粗放型增長。我們且不說已經出現(xiàn)了嚴重的水荒、油荒,2000年我們進口的7千萬噸石油已經超過國內總需求的30%以上,到2005年,我們的石油進口至少將超過總需求的50%,到2010年中國的石油進口將達到70%,如果國內70%的石油消費要靠進口,這么發(fā)展受得了嗎?一天到晚嚷嚷汽車消費,但是客觀地說,我們完全按照現(xiàn)在西方國家走出來的現(xiàn)代化道路走,那是走不下去的。我覺得在座的各位同學不妨多學點GRE、GMAT,都考出去,你就可以享受現(xiàn)代化了??扇绻阍谥袊?,那還得悠著點兒,也許得把追求四個現(xiàn)代化改成追求可持續(xù)發(fā)展,把追求高科技產業(yè)結構提升改為追求就業(yè)最大化,這是戰(zhàn)略層面上的問題。這是第一。??

第二,中國并非沒有擴張土地資源的條件,我們到現(xiàn)在至少有5億畝干旱荒漠土沉睡在西部。但是如果按照現(xiàn)在開發(fā)西部的方式,對外招標,你哪怕上了一批非常漂亮的高速公路,也會是“這條公路靜悄悄”,兩邊沒人。你就算修了復線鐵路,那就是四條鐵軌在月亮下閃著寒光(笑聲)。就算你修了油氣管線,6千公里一直從塔里木盆地到上海,但沿路如果沒有人,有個把民族分裂分子放個炸藥包就完了。所以我還是那句話,心里得有人,光是上項目,沒有人在西部生活,將來會很多麻煩。??

那我們建議的是什么呢?中國在國家的這個戰(zhàn)略層面上我們說叫可持續(xù)發(fā)展,在具體的開發(fā)策略上我們要考慮盡可能多用人,少用機器。咱們寧可慢一點兒、質量差一點。你用了人就有收入和消費,有消費就有拉動內需的可能。所以,我們主張西部開發(fā)“以水為先”。先上西部調水工程,要實行以工代賑,除非一些特殊工程要用大機械,其他能用人的地方盡量用人,而且應該是一個勞動力上工地,給你三口人的以工代賑,鼓勵勞動力帶著老婆孩子去。干一年白給他三畝地,干三年給五畝地,白給,叫做“以工授地”。以工代賑可以解決生活問題,以工授地則是讓去的人留在那兒。有水就有地,有水就有農業(yè)生產,然后沿水建村,沿路建鎮(zhèn),把5億畝的旱地開發(fā)出來,西部就保下來了。大家知道北方河流的用水有70%是灌溉用水,這是既成事實。自從大禹治水以來,幾千年人們就是這么走過來的。??

宏觀層面上要考慮國家戰(zhàn)略,中觀層面上要考慮開發(fā)項目的實施策略,我們不能完全按照現(xiàn)成的這些理念來搞。西部開發(fā)搞項目也應該想著那2億過剩勞動力。我覺得這樣做的結果其實不僅僅是有利于農民,有利于調整農民和土地資源之間的不平衡關系,也有利于那些目前仍然試圖維持自己壟斷地位的企業(yè)的生存。你想啊,如果2億過剩農村勞動力就了業(yè),掙了錢,怎么不想給閨女買根紅頭繩(笑聲)?哪怕他就是楊白勞。2億人需要2億根紅頭繩,那也夠生產一陣子吧(笑聲)?所以我想,即使各位將來畢業(yè)到了壟斷部門,大家心目中都是銀行呀,保險公司呀,但不要太短視,要想著真能把這2億人的就業(yè)給解決了,就會有需求,有需求就會帶動生產,這樣國民經濟會進入良性循環(huán)。就是說中觀層次上考慮項目的時候也要心里有農民。??

我們再進一步說,第三個層次,微觀層面上考慮三農問題的時候,建議不要僅僅學習西方遠的經驗,我們的近鄰日、韓,加上我們的寶島臺灣,乃至于歐洲,任何地方只要小農人口仍占一定規(guī)模,它都必然實行合作經濟。在東亞小農社會,盡管它的農民人口已經普遍下降到10%以下,日本現(xiàn)在大約有5%左右的農民人口,臺灣大概8%,韓國也就7%左右,但幾乎都是政府以一定的政策優(yōu)惠,以一定的投資來幫助農民發(fā)展合作生產、合作運輸、合作銷售、合作加工、合作保險、合作金融等。有人鼓吹私有化、反對合作社經濟未可厚非,但如果說中國農民沒有搞合作的愿望,那就大謬不然了。事實上,讓農民只在負效益的農業(yè)生產中合作、聯(lián)合,那當然是不可能的。因為任何組織、任何制度都是有成本的。而當前能夠產生效益的涉農領域,比如加工、流通、金融、保險全都是你壟斷,農民怎么能合作得起來呢?至今沒有哪一個政策試圖幫助農民進入這些壟斷領域。為什么科學決策行不通,還不都是壟斷部門坐在那兒決策嗎?一方面自己是政府來制定政策,一方面自己又是經營部門在撈錢,當然就制定出自己最能撈錢的政策來幫自己撈錢了。??

比如說,我們國有商業(yè)部門的生豬加工企業(yè),非要告農民宰的肉都是假冒偽劣產品,只有我這里屠宰的才是放心肉。最后弄得咱們中央領導都說話了,名義上為了讓市民吃上放心肉,咱們就統(tǒng)一屠宰,實際上就給了它這么一個收費的機會。比如北京,大家只認大紅門、順義,似乎只有他們的肉是真的。其實不是那么回事。為什么農民使刀子捅出來的肉不合格,一定要你電的豬才合格?好多事情都沒法說道理,其實就是因為它壟斷。誰能夠逼著所有的豬都必須是定點屠宰?客觀上根本做不到,于是各地都報告,實行了上級下達的計劃,可弄了半天,卻把豬頭稅變成了人頭稅(笑聲)。具體做法是:鄉(xiāng)里根據(jù)上級稅收計劃計算應該有多少只豬的稅,然后各村一平攤,就按人收了,農民就說,政府把豬頭稅變成了人頭稅。這種事兒往往開始是某個部門為了自己壟斷利益來建立這么個名目,接著各個部門都支持,因為都可以搭車收費。??

再比如金融壟斷,非得說農民自己辦的合作金融搞的存貸不合法,只有它搞的合法,現(xiàn)在所有的存款都進它那兒,結果每年至少幾千億的農民資金流出農村,農村就變成了經濟上的鍋底,農村沒錢,接著就必然是高利貸橫行。我去年調查了46個村,分布在15個省,95%存在民間借貸,85%存在高利借貸,尤其是農民一遇到教育或者看病,非借高利貸不可。在教育和醫(yī)療壟斷下,據(jù)說為了讓學校和醫(yī)院不斷地提高收入,上學和看病就越來越貴,農民借高利貸也越來越多。和知識分子相關的這些領域,教育、醫(yī)療等,農民都是越來越消費不起的。因此,號召從農村來的這些年輕學生,學成后回鄉(xiāng)為父老效力,怎么可能呢?請問你們誰還愿意回去?于是,農村人才流失是很正常的,這是按現(xiàn)在政策走的結果。

因此,涉農領域的部門壟斷不打破,留給農民的就只能是一個負效益的農業(yè)生產。農業(yè)屬于勞動力密集的生產,勞動生產率低,近年來低到負值、零值以下,勞動生產率長期上不去,這農業(yè)還能有救嗎?如果把所有能產生利潤的領域都壟斷著,讓農民怎么辦?所以我們客觀地說,農村真正需要的、所謂給農民以國民待遇的政策是:請你打破自己的壟斷,允許農民合作起來,進入這些領域。??

我們現(xiàn)在說加強農業(yè)投入,請問到底加強給誰了?當你面對著2億3千4百萬小農戶的時候,請問政府即使有投入,給2億3千4百萬小農戶怎么分?政府投入怎么能到戶?按照交易費用理論,政府怎么可能對付2億多小農戶?交易成本在這兒擺著呢!由于任何政府都根本做不到與分散農戶的直接交易,那些支農政策也從根本上看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因此,政府加強的投入,其實大都給壟斷部門拿走了。這個農業(yè)投入當然就基本上是落空的了。

我們只要上網(wǎng)去查看就知道,其他東亞小農社會比如日韓臺,盡管農民人口比我們少得多,但是政府法定投資每年投多少?政府法定的投入投給誰呢?投給那些組織起來的農民。日韓也是小規(guī)模農戶經濟,盡管它們的土地規(guī)模比我們大得多,但仍然抗不了美國的加利弗尼亞大米,于是就靠合作經濟保護農民收益和農村發(fā)展。比如說合作社辦了一個肥料廠,政府投資量為50%,但只投資,只做股,不得計息,政府除了稅收之外是不許有其他收益的,因為你拿的是納稅人的錢。納稅人是為了保證國本,保證農業(yè)不可動搖,保證本國農業(yè)不垮臺,所以同意政府投資。那么,政府投到什么上呢?投到農民合作起來辦的企業(yè),比如說合作社的一個設施農業(yè),為了生態(tài)環(huán)境需要生產復合肥,那政府就投資進來,無論是買車,買設備,總之我保證你不私有化,取得收益得為社會大眾服務。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政府的投入產生的收益,必須定向地用于農村公共品開支,農民可以合作起來辦金融和其他產業(yè),而且享受免稅待遇。只要是農村社區(qū)成員、包括非農民,都可以實行會員制借貸,但是這個農民辦的合作金融所產生的收益60%必須返回到農村公益事業(yè),比如修路、架橋、農民培訓等。農民合作起來組織的大型批發(fā)、倉儲銷售也一概免稅,所得收益仍然是50%以上用于農村公益事業(yè)。農戶幾乎都是農協(xié)的會員,例如是一個種稻谷的農民,向合作社辦的批發(fā)市場交了多少稻米,最后產生的利潤60%返還回來。否則他如果純粹就靠在土地上種植稻谷怎么能不虧損呢?小農經濟從事的種植業(yè)當然都是虧損的,就得靠涉農領域的合作經營來補貼種植業(yè)的虧損。

再看韓國,他們搞的農協(xié)公開宣傳的口號是“身土不二”。什么意思?就是我身、我土分不開,我生為韓國人,我就腳踏這塊熱土。所以哪怕美國農產品再便宜,韓國人也不買。韓國的農產品再貴,他就愿意買韓國農產品。農協(xié)大力宣傳韓國農產品是絕對綠色,以韓國農協(xié)的名譽保證我們韓國人的健康,不吃那些轉基因食品。農協(xié)給農民一個綠色食品的標志就夠了,他們的宣傳沒有那么意識形態(tài)化,但效果好,消費者就是形成了這個選擇??纯次覀?,有這種宣傳嗎?報紙上空喊著加強農業(yè),政策呢?措施呢?不僅沒有,農民頭上還有那么幾座大山壓著,教育恰恰就是其中之一。不要以為喊加強農村教育就都對了,對于那些沒有起碼的國民待遇的農村人來說,沒有公平,什么提法都可能造成他們的損失。

所以,說來說去,中國在入世的挑戰(zhàn)面前,恐怕需要另外采取一套政策,完全照搬是搬不來機遇的。

普定县| 福清市| 凤冈县| 大荔县| 临洮县| 新河县| 秦安县| 微山县| 武夷山市| 共和县| 如东县| 赤水市| 霍城县| 通榆县| 大丰市| 盐城市| 景谷| 锦州市| 田东县| 五峰| 福贡县| 台南市| 彩票| 且末县| 高雄县| 保靖县| 三穗县| 河池市| 永城市| 缙云县| 舒兰市| 曲靖市| 九龙县| 文登市| 枞阳县| 镇赉县| 定南县| 邢台市| 隆回县| 锦州市| 诏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