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紀念白求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加拿大有許多漂亮的大小城市,我特別欣賞魁北克、蒙特利爾和格雷文赫斯特這三座最有韻味的古城。
魁北克市是魁北克省省會,建筑在山崖之中,俯瞰勞倫斯河,聽說是北美唯一有城墻的城市。這里的大街小巷,看到的都是以歐洲各式古老建筑為摹本修建的房子,使人感到好像行走和生活在十七八世紀的歐洲古城中。特別有兩座建筑更具特色。一是坐落在城東的斯塔地爾城堡,始建于1820年,建成于1850年。這座保衛(wèi)魁城的堡壘如今仍大體完好如初,炮臺、彈藥庫、指揮所、兵營等設施比較齊全。當地還組織了一支古裝士兵儀仗隊,模仿百年前值班、升旗、守衛(wèi)儀程,很吸引游客。這座古堡還有一層紀念意義,二戰(zhàn)期間,1943年,羅斯福和丘吉爾在這里會談,終于作出了打敗德國法西斯的重大決定,簽署了《大西洋》,當時的會談場所和合影照至今還保留著供人參觀。另一座建筑是弗龍?zhí)丶{克城堡酒店,是法國風格的古堡式大酒店,建于1893年,內部已是現代化設施,住在里面,既賞心悅目,又感覺舒適。這座城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北美洲保存得最好的古堡城市,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蒙特利爾是加拿大第二大城市,分為老城區(qū)和新城區(qū)兩部分。在這個城市的發(fā)展過程中,他們把開初建立的老城區(qū)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后來擴展的城區(qū)作為新城。老城現在成了旅游觀光的“圣地”,不僅街道兩旁盡是古老建筑,連馬路也是石頭鋪砌的老路,街燈也古色古香,仿佛親歷十七八世紀的歐洲本土。眾多老建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兩類建筑:一是老教堂,每隔三五條馬路就有一座,有些是基督教新教的教堂,大都是天主教的老式教堂。其中最著名的是圣約瑟夫大教堂,它依山而建,完全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特別讓人感到肅穆和寧靜。另外就是中小馬路開設的不少小茶館、小餐廳,門口放置了餐桌,坐在這里用茶用餐,似乎像古代歐洲人過著的悠閑城市生活,另有情趣。無怪乎當地華人早年把舊城叫“滿地可”,這是從法語音譯成粵語的稱呼,巧妙地表達出“到處都不錯”的意思。
離多倫多一百公里的格雷文赫斯特市是白求恩的故鄉(xiāng)。白求恩是中國人民最敬愛的加拿大朋友,該市的白求恩故居也是一座修復原構建得相當完美的白氏祖居和紀念館,特別值得我們中國旅游者前往瞻仰。白求恩故居建于1880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加國政府為了將它建成紀念館,特向后來居住該屋的長老會牧師以巨資收購,然后恢復到白求恩誕生時的模樣。室內陳設非常充實、講究,地上鋪有高級地毯,墻上掛有名畫,還有古代風琴。樓上有兩個房間作為展室,陳列著介紹白求恩生平的照片,包括在中國進行醫(yī)療活動的情況。紀念館有三個特點:一是規(guī)格很高,它由加拿大公園局代表政府外交部實施管理;二是不收門票,但在門口置一玻璃箱,上面寫著幾句話,大意是“隨意樂助,以作保養(yǎng)這座房屋之用,供后人永遠紀念白求恩大夫”;三是紀念館周圍不設任何商店、餐廳,連出售紀念品的小店也沒有,突出了這座紀念館的莊嚴肅穆。
要讓學生養(yǎng)成這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個長期的訓練過程。教師應改變傳統(tǒng)的“一言堂”教學模式,精講多練,給予學生思考和發(fā)現問題、感悟問題的時間和空間,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進取心,營造良好的思考問題環(huán)境,促使學生自主探究,形成思考問題意識,提高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意識呢?筆者從事初中語文教學多年,在這方面曾做過一些有益的探討,并取得一些實質性的收獲,現概括總結如下:
一、造溫馨民主的課堂氣氛,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思考意識
課堂上,教師要放下師道尊嚴,尊重學生,以學生為中心,通過閱讀教學,促進師生互動,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將自己融入學生中去,做學生的大朋友,與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學生放下思想包袱,輕裝上陣,敢于質疑,敢于爭論,敢于發(fā)表自己與眾不同的見解,激發(fā)問題意識,深化思考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教師要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歸類,組織學生討論,點撥學生理解問題,形成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和思路。
如教學語文版九年級下冊《故鄉(xiāng)》一課時,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是先把課文中的生字、生詞掃清,把文章的難點、疑點找出來,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分析。為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意識,我標新立異,一反常規(guī)的教學方法,啟發(fā)學生尋找貫穿全文的線索“回故鄉(xiāng)——在故鄉(xiāng)——離故鄉(xiāng)”。然后再引導學生分析、討論、認識這個中的來龍去脈或前因后果,最后讓學生與作者的思想情感產生共鳴,并從中受到應有的教育。
二、教給學生對課文的質疑技巧,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
一般來講,對議論性的文章可從題目進行質疑,提出“為什么”“怎么樣”等問題。如學習《紀念白求恩》就可提出“為什么紀念白求恩”,和“怎么樣紀念白求恩”?學習《鄒忌諷齊王納諫》可以提出“為什么要諷齊王納諫”“怎么樣諷齊王納諫”等。而對一些敘事寫景類的文章則可以抓住該文“寫了什么”“怎么樣來寫什么”來啟迪思維,展開思考,或用一些關鍵詞來提出問題。如《巴東三峽》就可以抓住“課文分別寫了長江三峽的什么景色”來提出問題,引發(fā)學生不斷地深入思考,從而激發(fā)學生主動閱讀的積極性及探求解決問題的意識。
三、給學生留下自由思考的時間,提供自主解決問題的空間
教學中,教師不應把所有的問題都大包大攬起來解決,而應把解決問題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能在課堂上有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問題,有充分的空間讓學生去發(fā)揮想象,提出學生的獨到見解。教學實踐證明:學生中蘊藏著豐富的聰明才智,他們提出的問題,有些比老師提得更恰到好處,他們想出的解決問題方法,有些比教師更高一籌。故此,學生常因之而受到教師的表揚,嘗到成功的喜悅,樹立學習信心,激發(fā)學習興趣,為今后自主學習態(tài)度的形成和思考意識的加強,奠定了扎實的思想基礎。
如在《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朗讀全文,借助工具書和課文注釋疏通文本中的字、詞、句后,緊接著是讓學生梳理文章的思路或脈絡。按“先課文所列舉的六位歷史人物經歷磨難后成就事業(yè),再從理論上進行論證,最后得出結論”的順序去進行思考、討論和探究,最后在老師的點撥下,學生進入了更深入的討論、思考,達到了最終解決問題的目的。
四、認真梳理學生提出的問題,努力尋求最佳的解決途徑
為提高教學效率,教師應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歸類,并對這些問題作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學生所提出的問題一般可分為三類:
(一)與課文內容關系不大的問題
對提出這類問題的學生,教師不必大驚小怪,更不能批評指責,而應以鼓勵的口氣肯定他們勇于提問的積極性,然后再用婉轉的語言告知學生,因你所提出的問題與本課文的關系不大,建議學生在課外自行研究解決。
(二)與課文有關但沒切中課文的要害或關鍵
如何處理這類提問?教師可以直接做簡單扼要的解答,也可以請其他同學幫助解答。
(三)跟課文內容關系密切的問題
對于這類問題,教師要著重對提問的學生加以鼓勵,把問題公布出來,作為學習的重點,讓全班一起討論。例如,學習吳均的《與朱元思書》時,我所任教的88班學生,思維活躍,興致勃勃,對歷史上有名文學家的軼事情有獨鐘,十分敏感,不斷向我提出一些有趣問題:1.“古代的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吳均家鄉(xiāng)與富春江相距遙遠,怎么會想起去游富春江”?2. “富春江位居何處?發(fā)源于何山?全長多少”?3.“吳均游過后覺得富春江的景色美不美,喜不喜歡富春江”?
我們班上也有個“陽光少年”,他就坐在我旁邊。每逢夏天,陽光少年總愛吃“陽光少年”。因為在熾熱的陽光下,“陽光少年”顯得很好吃,世上好吃的冰棒不少,陽光少年卻偏愛吃“陽光少年”。
秋風颯颯,陽光少年衣著簡單:一條牛仔褲和一件休閑外套。他笑我“胖”,因為我比他穿得多。他的手指修長、蒼白,可以和彈鋼琴的女孩子比美;說起話來,尖尖的臉和端莊的嘴配合得極好,嘴像女孩子一樣說得飛快,臉上帶有淺淺的笑容。班上的女孩子總愛叫他“妹妹”。他在班上有兩個“死黨”,一個是不愛當女生的“作文狂”,另一個是長著一雙含情脈脈的眼睛的語文課代表。
一天,天氣突然轉冷,到中午時,下起瓢潑大雨,我和曉晴沒有帶傘。于是,我們跑到食堂去吃飯,食堂恰好不賣飯菜。我們只好出去吃。我實在很餓,打算同風雨“作斗爭”,沖出去吃飯。這時,陽光少年放下手中的書,遞過一把火紅的雨傘給曉晴,微笑著說:“你們女生是經受不了風雨的,不要誤會,我的意思是說你們淋了雨,以后老了身體就會多病,就會……”他卻不打算再說下去,飛快地跑進了雨簾。我和曉晴吃完了午飯,曉晴說:“其實我們班的男生并不那么壞,是吧?”我詭譎地笑了,說:“怎么,感動了?”曉晴害羞地拍打我的背,說:“去你的!瞎說什么呀?”
有一次,我發(fā)了好幾天高燒,缺了不少課堂筆記。特別是數學筆記,要知道,我們的數學課是“一日千里”呀!到了自習課的時間,我不好意思地四處借筆記,大家都愛理不理的。沒辦法,我只好向陽光少年借,他說:“這個這個嘛,待會兒吧!”可惡!這是推托之辭。我想,小氣鬼,既然這樣,就算了吧。想著,我一邊把手伸進抽屜拿作業(yè)本做作業(yè),卻觸到了一個硬殼本,這是陽光少年的筆記本。好家伙,趁說話時早已把筆記本塞了進去。我感激地說了一聲:“謝謝?!闭l知他反倒不好意思地說:“It′s pleasure!”(很榮幸的意思)。過了一會兒,語文老師進來了,他讓全班讀《紀念白求恩》這一課的最后一段。大家朗朗地讀了起來。我想:陽光少年不正具備白求恩這種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嗎?
大家喜歡看什么書,只要陽光少年有,他便借給別人看,像《三重門》、《零下一度》什么的。他并不崇拜韓寒,但又如此熱衷地買韓寒的書,令人琢磨不透,也許他喜歡韓寒的黑色幽默吧。但愿陽光少年成為有名的作家。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導入藝術;初探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5-044-01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而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重要一環(huán)?!傲己玫拈_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個成功的導入設計如同一把開啟學生興趣大門的鑰匙,能營造一種濃郁的學習氛圍,消除其它課程的延續(xù)和心理雜念的干擾,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來,饒有興趣地投入到新的學習情境中去,提高學習效率。因此,應追求導入藝術化,為課堂教學整體藝術化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開端。下面筆者就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幾種導入法和大家作以交流。
一、圖片導入法
初中語文課文中有許多篇章都可以用圖片導入,如《趙
州橋》、《故宮博物館》、《海燕》、《羅布泊,消逝的仙湖》等。就說《羅布泊,消逝的仙湖》吧,可先用幻燈打出幾幅圖片,看看羅布泊的過去和現在:藍天下都是黃沙,一滴水也看不見(圖1):今天羅布泊,土地都已近鹽堿化了(圖2);這棵樹叫胡楊,因為干涸,它死掉了(圖3);從前的羅布泊,都是水(圖4),然后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能配合圖6畫面的文段。
二、視頻導入法
隨著多媒體教學設備的普及,視頻導入越來越受到師生的喜愛。如由魯迅先生故居圖片導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由壺口瀑布的波瀾壯闊導入《黃河頌》;由鏗鏘有力的腰鼓導入《安塞腰鼓》;由優(yōu)美的孔雀舞蹈導入《觀舞記》;由錢塘江大潮的洶涌澎湃導入《觀潮》……在教學《蒹葭》時,多媒體投影薄霧中的水邊蘆葦,蘆葉蕭蕭,茫茫蒼蒼。低聲播放背景音樂――鋼琴曲《水邊的阿蒂麗亞》――清新
自然的背景畫面,悠揚恬靜的音樂,充滿課堂的每一個角落,使學生體驗了情境美,奠定了本課的基調。需要指出的是:在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教師務必及時憑借畫面內容,引導學生進行對比性的語言文字的“回放”和“還源”――回歸文本,探究作者是運用哪些語言材料和藝術手法,來塑造人物或者描繪景物的。否則,就難免喧賓奪主、本末倒置。
三、語言導入法
語言是表達感情的主要手段。在教學中,教師用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通過富有感情的朗誦,把學生帶進教材內容的情境之中。日本心理學家瀧澤武久用大量的實驗結果表明:一旦學生對學習失去感情,則學生的思維理解、記憶等認識機能會受到壓抑阻礙。因此,語言感情對一堂課的導入是很重要的。如:學習《紀念白求恩》一課時,針對七年級學生,筆者選用朱子奇的《白求恩紀念歌》,用富有感情的語調朗讀:“秋風吹著細雨/延水奏著哀曲/從遙遠的五臺山/傳來了悲痛的消息......”把學生引入對白求恩逝世的悼念情境之中。
四、故事導入法
如在教學《范進中舉》時,筆者是以故事形式導入的:“同學們,大家都知道‘頭懸梁,錐刺股’這個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叫蘇秦。蘇秦是一個說客,開始的時候去游說秦王,沒有被重用,垂頭喪氣地回到家里。嫂子見了恥笑他,妻子不給他做飯......蘇秦這才發(fā)憤讀書,懸梁刺股,終于游說趙王成功,掛六國印而衣錦還鄉(xiāng)。這一次,嫂子爬著去見他,蘇秦很奇怪,問嫂子何故。嫂子回答:‘為叔叔的位尊而多金’”。故事講完,筆者說:“在這篇節(jié)選小說里,范進是前恭后倨,而他的老丈人胡屠戶是前倨后恭,兩個人產生不同情況下的強烈對比,因為什么?在市場經濟的今天,我們學習這篇課文會有什么樣的收獲呢?”,以此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五、懸念導入法
一上課就給學生設置懸念或疑問,引發(fā)學生思考,誘導學生探索新知。如在學習《藤野先生》一課時,可這樣導入:“同學們,七年級時我們學習過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回憶起自己的啟蒙老師壽鏡吾先生,老先生
按照舊俗,掃墓時,人們攜帶酒食果子、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接著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解放后國家提倡移風易俗,革除陳規(guī)陋習,封建迷信很快失去了市場??墒遣恢獜暮螘r起,這股風又刮了起來,而且越刮越烈,紙糊祭品越來越高檔、現代。近年來,祭祀用品不斷推陳出新。在祭祀用品商店,不但有“金元寶”、“組合音響”、“電腦”、“手機”、“彩電”、“別墅”,還有“博士文憑”、“出國護照”、“移民綠卡”,而“別墅”、“奔馳”、“寶馬”等也應有盡有。
給陰間送去高檔奢侈“用品”,倒也罷了,燒“二奶”、“小姐”,就叫人莫名其妙了,難道說陰間開放紅燈區(qū)了?這是寄托哀思還是辱祖?是對親人的紀念還是給親人臉上抹黑?這只能說明現在的社會風氣、人們的心理狀態(tài)和精神面貌實在是病得不輕。
我國清明節(jié)大燒仿真紙糊祭品的“盛況”,連國外媒體都注意到了。新加坡聯合早報就曾連續(xù)兩天報道中國內地燒“二奶”祭祖的消息。新加坡標榜自己是中華文化的正統(tǒng)繼承者,該國政府每年清明節(jié)都會提醒公眾在墳地焚燒冥紙、燒香或點蠟燭時注意防火安全,可見新國華人社會也有燒紙錢習俗,可是人們從來沒有聽說過燒“二奶”或“小姐”的怪事;香港、澳門與臺灣也是華人社會,同屬一個中國,可是也沒聽說三地有燒“二奶”與“小姐”的現象。
為何只有內地中國人的封建迷信活動“與時俱進”呢?
有個笑話:一個暴發(fā)戶給死去的雙親燒了一架“波音飛機”和兩個“二奶”。一周后父親托夢給暴發(fā)戶,說老媽天天為了兩個“二奶”跟他鬧,希望暴發(fā)戶即刻動身去陰曹地府開“波音飛機”載老媽出國旅游。暴發(fā)戶驚醒,嚇出一身冷汗。
總而言之,像這種給先人燒“小姐”、“二奶”、“偉哥”和“安全套”等低俗祭品的不良傾向,除了浪費金錢、污染環(huán)境之外,對先人無疑是一種猥褻和大不敬。
聽說上海曾出臺過禁止燒紙糊“二奶”的規(guī)定:祭奠死者不得焚燒紙糊的“二奶”、“女郎”、“豪華汽車”、“別墅洋房”等,并且禁止制造這類紙糊祭品。雖然上海的規(guī)定在可操作性方面值得推敲,不過至少在輿論導向上是值得肯定的。
其實誰都知道,祭祀先人是活著的人的一種精神寄托,心中有情意,又何必在乎祭祀用品呢?當年,曾為同學寫過祭文,為母親寫過祭文,也為國共雙方公祭黃帝陵寫過祭文,均文情并茂,感人至深。他也為犧牲的戰(zhàn)友、同事寫過挽聯和記念文字,最著名的就是那篇為紀念一個普通戰(zhàn)士張思德所寫的《為人民服務》,以及《紀念白求恩》。后來,又帶頭簽字倡導死后火化。父母的墳墓,據說被政府破壞過三次,解放后也沒有重修,仍然只不過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土堆而已,與溪口的蔣氏墓園不可同日而語。
在闊別32年后又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韶山時,在父母的墳前,獻上的祭品是路上隨手折下的一把松枝,然后深深地鞠了三個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