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av毛片亚洲_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_一级片黄色视频播放_日韩免费86av网址_亚洲av理论在线电影网_一区二区国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视频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99人人更爽_精品少妇人妻久久免费

首頁 > 文章中心 > 古代文學傳記

古代文學傳記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代文學傳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古代文學傳記

古代文學傳記范文第1篇

在漢語國際教育大潮流下,與如火如荼地開展的外國留學生漢語普通語言進修教學相對照的,是平穩(wěn)有序的漢語言本科專業(yè)的學位教育。我們在重視漢語國際教育的學生的量的同時,也應注重漢語教育的質,即切實地培養(yǎng)具有良好的漢語言能力和漢語文化知識的人才,這項任務需要漢語言本科及碩士甚至博士教育來完成,雖然與普通進修生的漢語教學相比,學歷教育培養(yǎng)的數(shù)量有限,產(chǎn)出周期較長,但是它有著普通語言教學所不能相比的意義。張和生先生曾指出一所大學的漢語國際教育事業(yè)要依托漢語言本科專業(yè),以及隨之建立起來的研究生學位教育。高等院校理想的對外漢語教學學生結構應當是以四年制漢語言專業(yè)本科生為主體,同時招收應用語言學專業(yè)對外漢語教學方向的中外碩士、博士研究生,以及中、短期漢語進修生。人為地適當控制漢語生或非學歷生在留學生中的比例,將是高校特別是知名高校發(fā)展的一種趨勢。這種高瞻遠矚的觀點無疑是將我們的漢語教學放在全球知名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中來關照的。值得漢語國際教育界借鑒。

針對外國留學生的漢語言本科專業(yè)教學體系既屬于漢語國際教育的范疇,也屬于國家高等教育本科教學體系范疇。因此留學生漢語言本科教學就包含了二者各自的教育教學特征,也應遵循二者的教育規(guī)律。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yè)的教學體系要從各類課程上保證本科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確保培養(yǎng)符合本科培養(yǎng)目標的人才。規(guī)范的四年制漢語言本科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通過系統(tǒng)的漢語語言知識的學習和漢語語言及文化類專業(yè)課程的學習,培養(yǎng)出具備良好的聽說讀寫的漢語技能,并能熟習中國國情及中國文化的復合型人才,甚至學生有潛質成為各國的漢學家。

在漢語言本科專業(yè)的課程體系中,根據(jù)大綱的要求,教學內容包括:1.漢語言語技能教學,也就是進行漢語聽、說、讀、寫各專項技能及綜合訓練,逐步提高學生的漢語言語能力及交際能力。2.漢語知識教學,比如詞匯、語音、漢字等基礎知識的講授,使學生具備系統(tǒng)完整的漢語言理論知識。3.中國人文知識及與專業(yè)方向有關的知識教學,比如中國文化、中國概況、中國文學、人文地理等,使學生熟悉中國國情,了解中國社會文化,具備基本的中國人文知識。課程體系體現(xiàn)了由打好語言基礎到對語言理論的掌握,再到文學文化知識的浸潤的過程。課程體系尊重二語習得的規(guī)律,也重視了人文知識的傳授要求。

作為在高年級開設的中國古代文學課是文化類專業(yè)的必修課。古代文學課是依據(jù)國家漢辦有關留學生漢語言專業(yè)需要而設置的課程,屬于中國人文知識課群。在該課群中,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修習時間是在第四學年,每學期2學分,共4學分,與之相應的,還有中國名著選讀和漢語古籍選讀課程,均為4學分,三門課程總計12學分,在人文知識課程類別中占重要地位。中國名著選讀與漢語古籍選讀均屬作品選讀鑒賞類的課程,在教學中可單獨開課,也可以納入中國古代文學課中,與文學史的教學相得益彰。我校在課程設置中古代文學和古代文學作品賞析兩門課由一位老師統(tǒng)講,在教學中既介紹文學史的發(fā)展流變,又賞析經(jīng)典作品,使學生對古代文學有感性和理性的雙重理解,便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古代文學這門課程。

一門語言上升到藝術的高度就是這門語言的文學,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以語言文字為媒介和手段塑造藝術形象,反映現(xiàn)實生活,表現(xiàn)人們的精神境界,通過審美的方式發(fā)揮其多方面的社會作用。文學一方面是語言的精華,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著該民族認知世界的方式、審美特征、民族人格內涵等。因此,學習一門語言都要升華到學習該民族的文學的層面上。通過文學可以更好地掌握語言,也可以探究語言背后的文化意蘊。中國古代文學的課程就是基于此,我們不但說中國古代文學是民族文化遺產(chǎn),是中國的文化精華,更是基于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中國古代文學飽含著豐富的人文底蘊,寄托著古人或空靈或濟世的人生理念,其中蘊含的中國士人的精神和傲骨值得中外學生學習并成為滋養(yǎng)自身精神世界的養(yǎng)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大美境界,是古人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讓現(xiàn)代人在這個科技化的時代還保有著心靈的自由與愜意。對外國人的漢語言專業(yè)教育,我們也要考慮到美育和思想領域的教育,這種教育靠什么?就要靠中國傳統(tǒng)的文學。崔永華老師認識到對外國人的漢語言專業(yè)教育,也要利用課堂教學、語言實踐活動和校園的文化環(huán)境等多種途徑和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文化科學、身體、心理、審美、社會交往等各方面的素質的教育,培養(yǎng)勤奮學習、工作和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使他們能成為適應國際社會需要的高質量人才。注意到了德育和美育的問題。中國傳統(tǒng)的文學和藝術就是最好的載體。由此,我們可以認識到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yè)中國古代文學課承擔著獨特的責任,是以語言為載體的文學和文化的教學,其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閱讀與交際的能力,在教學體系中它既是文化類專業(yè)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又起著漢語言專業(yè)的精神導師的作用,使留學生在學好漢語的基礎上,能夠體認中國的文化精神,讓中國古代的優(yōu)秀作品滋養(yǎng)自己的心靈世界。

二、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yè)中國古代文學課的教學策略

基于留學生的漢語認知水平及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了解的局限性,在針對留學生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中,要充分考慮他們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實施切實有效的教學策略,以幫助學生真正地體會古代文學作品的博大精深,能夠激發(fā)學習熱情,達到教學目的。從教學實際出發(fā),筆者在從教的過程中積累了以下三方面的策略,收到了一定的教學效果。

(一)文學史發(fā)展脈絡作品賞析作家地位三位一體的講授策略

對于外國留學生而言,他們不似中國學生那樣,在中小學階段就對古代詩歌和散文有所接觸,對古代文學有著感性的認識。古代文學于留學生而言,不僅具有語言文字的難度,也具有理解中國獨特審美情懷、中國士人文化精神方面的難度,而后者的難度更大。講授中國文學,留學生可以通過古代的經(jīng)典作品體認中國士人的審美世界,家國情懷及思辨精神,這些毋庸置疑是語言的精華所在。另一方面,要想讓他們能夠真切地理解作品的優(yōu)秀內涵與文藝特色,就要對文學的發(fā)展脈絡,甚至是中國歷史的大致走向有所了解。呂蔚老師也曾提到這一點,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古代文學課應當讓學生對古代文學有一個史的了解,這一了解基于中國歷史、文化、哲學等基礎之上的針對中國學生的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中國古代文學課一般稱作中國文學史或古代文學史,要使學生掌握古代文學的發(fā)展流變,首先要對各種文體的演變歷程有理性的把握,對古代文學各個階段的特征也要有所掌握。對于留學生而言,我們對文學史甚至是文學作品的歷史背景的介紹目的不同于中國學生,而是要通過文學史的簡要介紹,讓學生能加強對作品內容的深入理解,感知作者的寫作動機與蘊含的感情。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很有必要對文學史的發(fā)展做以簡要的介紹。經(jīng)典作品應該成為中國古代文學課的中心內容,掃除作品中的古漢語語言障礙后,教師應著重將教學內容放在對作品的賞析上,讓留學生仔細體會作品的美感和思想深度。古代文學課是以語言課為承載的文化及藝術鑒賞、審美鑒賞的課程。對流傳下來的經(jīng)典作品的藝術欣賞,從而感知中國文學的深厚與美感,是課程的一個重要意義,孫蘭也在文章中指出,文學所承載的教學任務是什么?是文化的輸入,也是審美鑒賞的輸入。中國文學所追求的意境之美,是中國文藝美學的獨特之處,言不盡意意在言外的境界都是中國古代文學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而這種以含蓄為主的文學面貌就形成了中國文學甚至中國文化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因此,只有通過對經(jīng)典作品的解讀,才能讓學生親自去感知。

在對作品解讀之余,也要給學生介紹重要作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對名垂千古的作家的風格及其對后代的影響有較為理性的認知。比如在學習陶淵明的田園詩作的同時,學生也應該了解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教師應該介紹陶淵明對后代的影響及他的詩作的開創(chuàng)性,才能與作品的賞析交相輝映。我們在留學生的古代文學課上,要做到將文學史的發(fā)展脈絡與優(yōu)秀文學作品閱讀賞析、作家的藝術特色及地位三者統(tǒng)一結合起來,讓學生既對作品有感性的認識,又能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對古代文學的發(fā)展流變有一個清晰的把握。

(二)移情策略的有效實施

中國的《尚書堯典》就曾經(jīng)提出詩言志,作為中國文學大觀的詩歌,是歷代文人表情達意抒發(fā)內心情感的工具,詩人們借詩來將內心的情志抒發(fā)得淋漓盡致。不論是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亙古未有而孤獨大氣的內心獨白式感慨,還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靈動淡然,無一不體現(xiàn)出作者個人的獨特精神氣質與別樣的情感世界,而這種精神、這種感情也正是后人所敬仰的精神豐碑。所以我們給留學生講授古代文學,就是將我們的精神文化遺產(chǎn),我們中國人所敬仰并傳承的精神,傳達給外國學生,讓他們也能領會人類的精神高點,感受作者的真情實感。筆者在教學中,常常將作者所處的情境及生活境遇介紹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如果換成自己,會有什么樣的感想?是否與作者有相似的情感表露?有很多時候,留學生感受到,作者是代自己說出了心中要表達的語言。將作者情之所動,情之所處讓學生來體會,可以增強學生對作品意蘊的理解,同時也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這種移情的策略重在讓留學生能夠從情感上體認經(jīng)典作品中蘊含的作者的情與志。筆者很贊同涂文暉老師的見解文學藝術最講究傳情,不能調動學生的感情,這門課就是失敗。對外漢語教師在古代文學課上不僅僅是知識的傳輸者,更應當擔負起情的搭建者。在文學巨匠和外國學生之間搭建起一座情感的橋梁,讓我們的經(jīng)典作品真正以情打動留學生的心靈,帶給他們別樣的情感體驗,感受詩作中的韻味。

(三)通過吟誦體會古代文學作品的韻律美和意境美

中國是個詩的國度,詩歌在誦讀的過程中更能展現(xiàn)其韻律美和節(jié)奏美。詩,讀起來朗朗上口,余音繞梁。中國古代的蒙學即要誦讀詩歌,孩童雖不通其意,然而在誦讀的過程中已經(jīng)慢慢影響了他們,使他們感知古文古詩,隨著時間的推移,轉而內化為生命的一部分,這就是文化的血液,文化的根基。同時我們也歷來重視吟誦的意義,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即是也。在教學中,教師聲情并茂地誦讀,會將詩中蘊含的感情生動傳情地傳達出來,易于學生接受并樂于去認知。引導學生們自己去誦讀作品,既可以體會漢語的韻律美,又可以增強學生的漢語語感,領會古詩中漢語的語言規(guī)律,語法規(guī)則,從而可以將學生的漢語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豐富學生的詞匯量。

中國的詩歌十分講解意境之美。詩作中往往會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韻味。漢詩之大美,也在于不可言說的意境。興象玲瓏不可湊泊是詩作的較高境界。這種韻味與意境僅僅通過講授是很難體會的,必須通過閱讀者的參與,即留學生要通過自己的誦讀來感知其中所蘊含的意境,在誦讀的過程中體會作品的意味悠長,獲得美的享受。這種個體的審美認知是他人所代替不了的,因此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多誦讀,從中獲益。此外,一些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作品也應該適度要求學生們背誦,教師的吟誦以及學生的誦讀和背誦的要貫穿教學始終。

除了上述三種主要教學策略外,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去寫對優(yōu)秀作品的讀后感想,不必長篇大論,只要有自己的觀點即可,重點在于讓學生們從中得到了一些感受和啟示,這是讓學生能夠內化所學優(yōu)秀作品的一個方法。留學生的古代文學課與中國學生的教學有所不同,既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接受水平,又要兼顧知識點的講授,引導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欣賞,教師在教學過程應該分清教學輕重,不必面面俱到,要有所為有所不為,突出重點。

三、基于此教學策略的教學效果

古代文學傳記范文第2篇

關鍵詞 閱讀 鑒賞 研究 學生能力 文學教學

Abstract Ancient literature course should cultivat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from read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allusions, style and so on; by substitution method, reduction method and comparative method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of appreciation, and to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and the guidance etc..

Keywords reading; appreciation; research; students’ ability; literature teaching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是中文專業(yè)的核心課程,一般包括中國古代文學史與中國古代作品選講,但大多數(shù)高校將這兩種課程歸并講授,多數(shù)在大學二年級開設。除此之外,中文專業(yè)學生還需根據(jù)自身情況,接受各類后續(xù)的提高性課程,亦即專業(yè)選修課。傳統(tǒng)的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方法,多以講授為主,強調知識授受,較忽視技能培養(yǎng)。古代文學課程不論教學時間長短,都應該培養(yǎng)學生閱讀、鑒賞的能力,也應該適度培養(yǎng)學生進行初步研究的能力,幫助學生提高口頭表達、寫作的能力。本文擬對現(xiàn)有條件下,如何在古代文學教學中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相關應用能力,略談幾點不成熟的意見。

1 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首先,繁體字成為“攔路虎”。學生從小接受的是規(guī)范漢字教育,學習使用簡體字,對繁體字認同度不高,存在距離感和陌生感,面對繁體排印的書籍十分茫然。雖然大一時已經(jīng)開始學習古代漢語課程,但畢竟我們的社會語言是簡化后的規(guī)范漢字,國家也倡導規(guī)范漢字,因而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中,仍然以簡體字為主。學生看到古籍難免心生恐懼,但古代文學教學中應幫助學生盡快適應繁體字閱讀。

一方面,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繁體字環(huán)境。例如,課堂上使用繁體字板書,制作的PPT也使用繁體字。另一方面,盡可能地讓學生有機會使用繁體字。老師在教學時可以布置與繁體字相關的課后作業(yè)。這樣,學生既熟悉了經(jīng)典作品,又手寫了繁體字。當學生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適應,掃清繁體字識別障礙,學生可以獨立查閱、參考繁體字文獻。這對學生后續(xù)的學習深造是有所幫助的。

其次,典故成為“擋道車”。使用典故委婉曲折地表達含義,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常用技法。但典故本身數(shù)量巨大,涉及面甚廣,沒有長期的積累很難熟悉典故的含義。這也成為學生們閱讀的障礙。如辛棄疾《鵲橋仙?壽余伯熙察院》是結末云:“好將三萬六千場,自今日從頭數(shù)起?!雹佟叭f六千場”看起來每個字都認識,卻非常不易理解。事實上,這平白一句也在用典,出自蘇軾《贈張刁二老》詩中“共成二百七十歲,各飲三萬六千場”。但其典源自李白《襄陽歌》之“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②所以不借助舊注,不熟悉典故就無法讀通作品。教學過程中所能做的是,遇到熟典,可提醒學生留心。遇到生僻典故,則解釋典源、含義,并適當再舉例證。當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適當?shù)乜偨Y用典習慣。當然,這仍然不是最佳的解決之道。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熟練使用工具書,或許是更直接的辦法。

再次,不諳文體成為“堵門墻”。我國詩文之體,由簡而繁,至《文選》已細分為三十九體,明清又有拓展。普通大學生自然不需要對此有過細的了解,但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學生,仍然會接觸到若干常見文體。這些看上去很面熟,細看又不了解的文體成了學生閱讀的障礙。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關于文學史現(xiàn)象、作家等的知識傳播,介紹文學史發(fā)展沿革,以及各個時期的代表性文體,可以起到促進學生的文體認知初步作用。但在作品分析時,若遇到初次出現(xiàn)的文體,仍需詳細說明。指出該文體的特殊語言形式,區(qū)別相似的文體。例如介紹到近體詩時,常規(guī)的講授一般都會說明黏對和拗救。單是一兩次課程的講授,并不足以讓學生完整掌握,可以推薦學生閱讀相關讀物加以補充。另外,也應該善用網(wǎng)絡資源,將課堂延伸至課外。相關的慕課課程、國家精品課程等,一般都有助于學生復習鞏固。

當然,也應該鼓勵程度較高的學生進行詩文創(chuàng)作。因為課堂上講授的文體知識,內容比較抽象,只有當學生自己動手,考慮詩詞中的平平仄仄、一東二冬三江四支、起承轉合等,才可能有更直觀的感受。而創(chuàng)作本身,也有利于學生理解古代文學經(jīng)典,有助于提高他們的鑒賞水平。

2 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

閱讀障礙掃清之后,還應向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事實上,古代文學的專業(yè)選修課,更適宜在提高學生鑒賞能力處著力。在課堂講授時,或許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賞析名篇。

其一,代入法。古代文學作家描繪的場景與當下自然會有距離,但經(jīng)典作品之所以能流傳千古,成為經(jīng)典,其中反映的人類普遍情感,能引發(fā)后人的共鳴是其重要的原因。所以,鑒賞作品時,提示學生作品中反映的人類共通情感,貫通今古,代入作品角色,可令教學效果更加明顯。例如五代牛希的《生查子》描寫情侶送別的場景。分析這首詞時,不但分析結拍“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兩句,取草色與衣裙色彩上的相似為喻的修辭技法,還可請學生代入角色,體會女子期待戀人睹天涯青草而思人,多多憐惜守候在遠方的她之內在情感。

其二,還原法。古代文學作品基本是書面的、案頭的,學生理解、背誦總感覺不親切。遇有敘事性的作品,還可以通過還原作品所敘述事件的方法指導學生理解。還原的辦法,既可以采用現(xiàn)有的視頻資源,也可以指導學生排演。如敘事詩《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故事性很強,可以請學生改編、表演。在還原作品現(xiàn)場的過程中,也可以使得學生對作品把握更到位。再如一些山水游覽詩文,也可采用此法。潘閬《酒泉子》(長憶觀潮)寫觀看錢塘江潮水的感受,就可以找到錢塘江潮的圖像、視頻資料,以幫助學生理解詞作。

其三,比較法。一是以經(jīng)典作品相互比較,增進學生對美的感受;一是以不太成功的作品與經(jīng)典作品比較,幫助學生鑒別優(yōu)劣。

例如在講述蘇舜欽《慶州敗》詩時,可以與高適《燕歌行》作對比。兩首詩都是寫敵軍寇邊,但蘇舜欽的詩歌情感直露,將矛頭直指領軍將領,并且刻畫了宋代邊軍缺乏訓練、戰(zhàn)斗力低下、意志力渙散的丑態(tài)。高適的詩歌也批評邊軍將領,不關心將士,但仍然寫出唐軍戰(zhàn)士血戰(zhàn)沙場的雄心。相互比較,有助于學生在對照中了解兩首詩歌的相似之處,與不同特點,了解唐宋詩歌的差別,以及這種差別形成的時代原因。

電化教學手段使得類似的比較非常容易實現(xiàn),在課件制作上,兩首作品并排錄入在同一張PPT上。播放時,讓兩首作品比較的部分同時出現(xiàn),學生可以直觀感受到其異同。有時向學生介紹的作品是同題之作,恰好是兩位作家或多位作家相互唱和的作品。如唐代元稹、白居易;宋代蘇軾、蘇轍都多有唱和之作。以比較之法教學,其效果均勝于單獨分析一位作家的作品。

當然,文學史教學本身有規(guī)定動作,限制較多,采取比較之法不宜過多、過頻。否則牽扯過多,影響教學進度,反而不美。但專業(yè)選修課,如《唐宋名家專題》、《宋元詩歌專題》、《唐宋詞專題》等,教學內容較為靈活,涉及作家、文學史現(xiàn)象等并不十分多,則均可采用比較法講授。學生就像一位美食家,在比較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作家、作品的差異,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

3 培養(yǎng)學生初步研究的能力

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學生畢業(yè)后,相當部分從事與文字相關的工作,其中還包括一些進入研究生階段深造的學生。本科階段,為學生打下一個初步進行研究的基礎,不論對他們今后從事科研工作,或是從事其他社會服務工作都有一定的幫助。我們在培養(yǎng)學生初步進行科研能力,應該是貫穿在學生學習全過程的。培養(yǎng)形式可以多樣,可以結合本科培養(yǎng)方案的學年論文寫作一直到畢業(yè)論文寫作,也可以在不同類別的學生創(chuàng)新活動中進行。

首先,講授課的課堂上,應該著重培養(yǎng)學生對研究的興趣,引導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講授文學史課程時,可以穿插介紹學術研究的前沿成果,可以滲透學術史的講述。例如向學生介紹陶淵明、杜甫在當時的文人眼中的地位,以及后世的變遷。陶淵明和杜甫都是我們現(xiàn)在的文學史要著重講述的對象,占的課時比較多。但陶淵明在宋代之前,地位并不特別高。在陶淵明自己的時代,魏晉人也不怎么欣賞他,《詩品》中也只給了他一個下品。直到蘇軾肯定他,又寫作多組和陶詩,陶淵明的文學史地位才上升。杜甫也是一樣,唐人選唐詩很長時間都不選杜甫。杜甫的地位也是到宋代才開始經(jīng)典化的。類似這樣的現(xiàn)象很多,我們可以在授課時提出,并且引導學生進行課后思考。當這些問題積累多了,學生自然也就有了文學史研究的基本觀念。

課堂的講授,還需要穿插文獻學的知識。文獻學是中國古代文學學術研究的基礎,文獻的采集、校勘、辨?zhèn)危约跋嚓P的版本、目錄等學問很多都不僅僅是知識性的內容,恰恰偏重應用。可以在課堂上介紹知識性的內容,而由學生課外動手操作。例如,向學生介紹進行作家研究,如何獲得該作家較為完整的信息,有哪些文獻是需要參考的。這可以在講授文學史的作家生平時,告訴學生如何參考已有年譜,如何查閱、使用昌彼得、王德毅的《宋人傳記數(shù)據(jù)索引》、《明人傳記數(shù)據(jù)索引》等工具書。

其次,討論課的課堂上,也是進行初步研究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講授課程的基礎上,設置適合討論的話題,供學生課后準備。這種方式,使得學生掌握了學習的主導權,提高獨立思考能力。在熟悉文獻之后,學生自己到課堂上參與討論,有助于鍛煉學生的口頭表_能力。

與討論課的課堂相似,課堂展示也可提供學生獨立L集閱讀文獻資料、獨立思考討論話題。課堂展示也宜事前設置話題,由學生課后準備。課堂展示也可以與鑒賞能力中的還原法結合,由學生展示他們所還原的作品場景。

再次,學年論文寫作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學術論文的規(guī)范意識,樹立明確的學術道德意識。進入學年論文寫作的階段,學生已經(jīng)基本解決了閱讀鑒賞、查找文獻的問題。他們應該也具備了較成熟的寫作能力,有一定的問題意識。論文寫作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過程。學生前期受到的訓練效果基本上就此體現(xiàn)出來。這時需要著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術道德觀,從寫論文的最初階段,就牢固樹立不踩學術紅線的意識,并且引導學生學習使用論文引文規(guī)范。這些問題看起來既瑣碎,又費力,但只有從學生踏上科研外緣之路時,幫助他們及早、從速樹立正確的科研觀念和規(guī)范意識,對他們今后發(fā)展也會更有利。

總之,古代文學雖然只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學習的一個門類課程,但因為其特殊的教學內容,承載傳統(tǒng)文化的信息量,仍然有其特殊性。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適當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適應能力,應用能力,在學生本科階段就系統(tǒng)培養(yǎng)其讀、賞、研究的能力,夯實基礎,樹立規(guī)范意識。

注釋

古代文學傳記范文第3篇

2.《玉臺新詠》為張麗華所"撰錄"考章培恒,ZHANGPeiheng

3.明清小說中的涉外描寫與異國想象中國文學研究前沿 劉勇強,LIUYongqiang

4.鉛石印刷術與明清通俗小說的近代傳播——以上海(1874-1911)為考察中心潘建國,PANJianguo

5.二十世紀初文學變革中的新舊之爭——以后期桐城派與"五四"新文學的沖突與交鋒為例關愛和,GUANAihe

6."五四"新體白話的起源、特征及其評價嚴家炎,YANJiayan

7.回望百年——論中國新詩的歷史經(jīng)驗謝冕,XIEMian

8."城市異鄉(xiāng)者"的夢想與現(xiàn)實——關于文明沖突中鄉(xiāng)土描寫的轉型丁帆,DINGFan

1.鄉(xiāng)人、鄉(xiāng)樂與"詩可以群"的理論意義傅道彬,F(xiàn)UDaobin

2.文話:古代文學批評的重要學術資源王水照,WANGShuizhao

3.高啟之死與元明之際文學思潮的轉折左東嶺,ZUODongling

4.明清之際的詞譜反思與詞風演進張宏生,ZHANGHongsheng

5.清初詩壇對明代詩學的反思蔣寅,JIANGYin

6.商業(yè)媒介與明代小說文本的大眾化傳播藺文銳,LINWenrui

7.《海上花列傳》:現(xiàn)代通俗小說開山之作范伯群,F(xiàn)ANBoqun

1.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百年反思黃霖,YAOZhenjun,HUANGLin,YAOZhenjun

2.斷代文學全集編纂的回顧與展望陳尚君,ZHANGRuogu,CHENShangjun,ZHANGRuogu

3.詞之起源:一個千年學案的當代反思李昌集,WANGKeyou,LIChangji,WANGKeyou

4.中唐至明中葉詩歌中農(nóng)商觀念的轉變及其意義陳書錄,CHENMei,CHENShulu,CHENMei

5.東亞文明進程黎明期的文化研究——關于東亞創(chuàng)世神話時代測定的研討嚴紹璗,JINHaina,YANShaodang,JINHaina

6.從艾儒略到朱自清:游記與"浪漫法蘭西"形象的生成孟華,YANGZhiyi,MENGHua,YANGZhiyi

1.古代繪畫中的陶淵明袁行霈,湯君,YUANXingpei,TangJun

2.詩藝與"體物"——關于中國古典詩歌的寫真藝術傳統(tǒng)韓經(jīng)太,張萍,HANJingtai,ZhangPing

3.法眼看世界:佛禪觀照方式對北宋后期藝術觀念的影響周裕鍇,姚振軍,ZHOUYukai,YaoZhenjun

4.元代詩學性情論查洪德,王克友,ZHAHongde,WangKeyou

5.明代坊刊小說稿源研究程國賦,李玉良,CHENGGuofu,LiYuliang

6.點將錄:一種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學批評形式張亞權,王卉,ZHANGYaquan,WangHui

1."intellectual"的中國版本方維規(guī),F(xiàn)ANGWeigui

2.中國文學研究前沿 亞洲漢學史中的《千字文》王曉平,WANGXiaoping

3.東方古典與西方經(jīng)典——魏理英譯漢詩在歐美的傳播及其經(jīng)典化程章燦,CHENGZhangcan

4.布萊希特在中國的影響與誤讀胡星亮,HUXingliang

5.早期七言的體式特征和生成原理——兼論漢魏七言詩發(fā)展滯后的原因葛曉音,GEXiaoyin

6.論后人對唐詩名篇的刪改莫礪鋒,MOLifeng

7.StyleSheet:FrontiersofLiteraryStudiesinChina

1.中國敘事文學的起點與開篇——《左傳》敘事藝術論略童慶炳,LiuJian,B.A.,LiuJian,M.A,TONGQingbing,LiuJian,B.A.,LiuJian,M.A

2.中國古代小說中的城市書寫及現(xiàn)代闡釋孫遜,劉方,JinHaina,SUNXun,LIUFang,JinHaina

3.王陽明心學與通俗小說的崛起石昌渝,YaoZhenjun,SHIChangyu,YaoZhenjun

4.晚清女性典范的多元景觀——從中外女杰傳到女報傳記欄夏曉虹,BaiRuixia,XIAXiaohong,BaiRuixia

5.重新審視歐化白話文的起源——試論近代西方傳教士對中國文學的影響袁進,WangKeyou,YUANJin,WangKeyou

6.有聲的中國——“演說”與近現(xiàn)代中國文章變革陳平原,BaiRuixia,CHENPingyuan,BaiRuixia

1.二十世紀中國舊體詩詞的合法性和現(xiàn)代性陳友康,金海娜,CHENYoukang,JinHaina

2.朱自清現(xiàn)代解詩學思想的理論資源孫玉石,姚振軍,SUNYushi,YaoZhenjun

3.歷史的悲劇與人性的悲劇——抗戰(zhàn)時期的歷史劇敘論解志熙,王卉,XIEZhixi,WangHui

4.現(xiàn)代文學期刊的景觀與研究歷史反顧劉增人,陳梅,LIUZengren,ChenMei

5.翻譯研究"文化轉向"之后——翻譯研究文化轉向的比較文學意義謝天振,吳剛,XIETianzhen,WuGang

6.《四川好人》與中國文化傳統(tǒng)張黎,何素楠,劉劍梅,ZHANGLi,HeSunan,LiuJianmei

1.ReflectionsontheCrisisofComparativeLiteratureasaDisciplineLIUXiangyu

2."SpeechisCivilizationItself":AComparisonDrawnbetweentheChineseandIndianCulturalTraditionHUANGBaosheng,ZHANGRuogu

3.TheWesternImageofChineseandItsExpressioninPoetry:FromVictorSegalen'sStèlestoGérardMacé'sChineseLessonQINHaiying,NickAdmussen

4.ResearchontheTranslatorofXinxiXiantanastheFirstTranslatedFictioninChinaWUGuoyi,YAOZhenjun

5.OldStateandNewMission:ASurveyofUtopianLiteratureduringtheLateQingDynastyandtheEarlyPeriodoftheRepublicofChinaGENGChuanming,WANGHui

6.ZhaoYuanren'sTranslationofAlice'sAdventuresinWonderlandandItsSignificanceinModernChineseLiteraryHistoryHURong

7.AnExplanationofGexingXUETianwei,WANGQuan

8.TheRealizationofPoeticCompositionandLiteraryConception:HowtheCreationandDevelopmentofYeXiaoluanImageryContributestotheLiteratureHistoryDUGuiping

9.StyleSheetofFrontiersofLiteraryStudiesinChina

1.TheInterpretativeChainofModernChineseLiteratureandtheFormationofthe"NewTradition"WENRumin,DingLinpeng,ZhuHongmeiHttP://

2.FromtheAssemblyHalltotheBoardingHouse:IdentifyingSpacesinTransition-ASociologicalReexaminationofShenCongwen'sEarlyExperiencesJIANGTao,NichAdmussen

3.UrbanSpaceandLiteraryType:OnHaipaiLiteratureasaLiteraryTypeYANGYang,WangYuhong

4.ViewofLiteraryHistoryandReconstructionoftheHistoryofModernandContemporaryChineseLiteratureWANGBenchao,WangXuemei

5.LiteraryCriticism,PublicSpace,andSocialJusticeWUJun,ZhangRuogu

6.Chopin'sDeadlyAwakening-AnAnalysisoftheWomenCharactersinTheAwakeningWUXueling

7.TragedyoftheSelf-Splitting-APsychologicalReadingofToniMorrison'sTheBluestEyeDINGYang,KONGXiangguo

8.StyleSheetofFrontiersofLiteraryStudiesinChina

1.LiteraryTheory,Theory,andPost-TheoryZHOUXian

2.ModernCharacteristicsinModernChineseLiteraryTheoryWANGYichuan

3.20thCenturyExplorationofthe"IssueoftheChineseEpic"LINGang

4.OntheStandardizationofPoetryWritingintheTangDynastyZHANGBowei

5.TheoryofPoetryandTheoryofPainting:TheFunctionandSignificanceofInvokingthePaintingTheoryintheCriticismofCiPoetrySUNKeqiang

6.LawasanImportantCategoryintheAncientChineseFormalCriticismWANGYonghao

古代文學傳記范文第4篇

中國文化,由于地理、歷史、經(jīng)濟、民族、時代、心理認識的原因,主要順著“綜合的、盡理”的精神為線索發(fā)展,它以“天人合一”為基礎,強調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統(tǒng)一,人與自然的和諧,陰與陽的合一,知與行的一致等:是綜合的、整體的、系統(tǒng)的宇宙觀,強調的是盡心、盡性、盡倫、盡制,“上下通徹,內外貫通”,即《中庸》說的“盡己之性,盡人之性,盡物之性,綜攝以成”;孟子說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荀子說的“圣人盡倫者也,王者盡制者也”。尤其強調個人對社會應負的義務,很少考慮獨立的人格和個體的意愿?!皞€體人格的自足意志就是做孝子的意志,做忠臣的意志,濟世為民的高尚意志,就是忠君報國的集權意志,實現(xiàn)個體人格的價值目的變?yōu)閷崿F(xiàn)?!ⅰ畤庵镜挠行侄?,個體人格至上說變?yōu)榫踔辽?,國家至上……”?/p>

這反映在生命的觀念上,中國人與希臘人對自然的把握就不同。中國人首先把握的是“生命”,其主要精神是《尚書·大謨》的:“正得利用厚生”,即儒家的“修己以安百姓”?!罢谩奔础罢隆?,“修己”是對待自己的生命,這是內圣事:律己要嚴;“利用厚生”或“安百姓”,則是對待人民的生命,是外王事:對人要寬。三皇五帝,正是這樣的“內圣”才達到了“外2E",達到了“仁道”的標準。這一過程的中心和前提是“內圣”——“仁義內在”。而達到“內圣”,首先就要“性善”:“由惻隱之心見仁,由羞惡之心見義,由辭讓之心見禮,由是非之心見智”。這才能做到上文所說“盡心”、“盡性”、“外王”,也才能順理成章,自然達到“盡倫”、“盡制”:以“親親尊尊”定人倫秩序(后演生為“五倫”、)以“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定禮制綱常,再以此倫常之道維系社會,即可直接推出“外王”。這樣,中國文化自然便罕元獨立的個體人格。古代文學中的抒情、敘事主人公當然也要“正得利用厚生”,也要“修身以安百姓”,理所當然是以“修身——治國——平天下”為人生理想、審美理想,這就是中國古代文學沒有真正意義的神的文學,而只有重現(xiàn)實、頌美德的人的文學的傳統(tǒng)之形成的主因之一。

與此相應,在價值倫上,與西方認識論上的功利主義相反,中國文化基本上是反功利主義的?!秱愓Z》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孟子強調“舍生取義”;荀子說:“之人可以為禹”;王陽明說:“滿街是圣人”;董仲舒說:“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重義輕利,以道制欲;重生活改善的興趣,重道德完善的追求,而忍受政治、經(jīng)濟上的不平等以換取道德上的平等,這是中國文化的價值主流。為此,孟子把人類社會的道德價值,分為“天爵”和“人爵”:“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天下無生而貴者”,“人人皆可以為堯舜”?!斑_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人人都需要“寵辱皆忘”去達到道德上的平等。于是屈平以死殉道,古今贊美,司馬遷辱中著史,深為古今良史效法;同一個李白,出山了就說:“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嵩人”(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失敗了,只說:“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同一個杜甫,早年追求“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理想落空還寄望于朋友;“致君堯舜付公等,早據(jù)要路思隕軀”(《暮秋枉裴道州手札……呈蘇煥侍御》),英雄末路,饑寒交加,還要說:“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土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無論怎樣,都離不開現(xiàn)實、品德、社稷、蒼生之類的人生追求,這就很難產(chǎn)生西方意義的“神的文學”,必然形成重現(xiàn)實、頌美德的人的文學。以此類推也就自然形成歌頌熱愛祖國、保衛(wèi)祖國、弘揚正氣、同情民瘼、鞭笞邪惡的文學傳統(tǒng)。而且正因為反功利主義的價值觀,中國傳統(tǒng)寫詩作文往往是為著“內圣外王”的兼善天下,慢慢地文學自然成了“載道”“明道”“貫道”的工具,成了政治的工具。正如曹丕《典論·論文》強調的:“蓋文章,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道德”、“文章”相并列,早列人“修身——治國——平天下”的范疇,所以,中國文學重現(xiàn)實、頌美德的人的文學傳統(tǒng)、歌頌熱愛祖國、保衛(wèi)祖國的英雄的傳統(tǒng),一句話,“修身——平天下”的文學傳統(tǒng)是有深刻的文化背景的。是“綜合的、盡理的”文化鑄造的成果。

這里需要強調的是,研究這一“綜合、盡理”的文化背景下產(chǎn)生的“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文學,是不能照搬西方的文學理論的。西方文化,主客體二分,是對立的?!盁o論處理人事還是置身自然,都有一個堅固的人格矗立著”。蘇格拉底“認識你自己”的名言,早已滲入人的心靈的各個角落。獨立的個體人格,對自然不懈的開發(fā)與征服,在社會上,有強烈的意識去獲取個人權利,即使是神仙也決不例外。西方多神,而且神都具有人格,具有人的七情六欲和權利。神并不比人高尚,并不比人崇高。宙斯、赫拉、甚至美神、智慧神都貪財好色,愛享樂、好虛榮,復仇心、嫉妒心都很強。他們敵視人類,為自身利益不擇手段。而中國則不同,不僅人是盡理的,需要修身才能治國、平天下,而所謂的“神”更如此,女媧為人類補天,精衛(wèi)為人類解除溺水之患填海,后羿為人類消除炎熱射日,神農(nóng)為人類嘗百草,伏羲為人類造八卦,鯀、禹為人類治水等等。他們都威嚴偉大,純潔高尚且富理性,達到了“內圣外王”。這已經(jīng)不是西方傳統(tǒng)神的范疇。再說,中國雖也有過神話時代,但到西周時代就已成為過去,老早就把人類美麗童年時代的遐想丟開,腳踏實地地過成人的生活;而且一開始就巫史并生,以史為重,從《詩經(jīng)》、《楚辭》、《左傳》到漢晉文學,基本是寫人的文學。魏晉以后,雖有過佛教文學的興起,但一切外來的觀念,只有符合中國文化背景,只有通過這一文化背景的改造,才得立足于中國社會。所以,佛教禪宗文學,也是“綜合、盡理”的、天人合一的?!赌窟B救母》算是流傳最廣的佛文故事了,但它宣揚的還是“忠孝節(jié)義”,強調的是“內圣外王”之情,而不是神之情,“游仙詩”,算是真正的“神仙文學”了吧?但神仙的極樂,仍是清靜無為,跨鶴乘云,不像荷馬的“已臘司仙石”、但丁的“天堂”、密爾敦的“樂園”。因此,生硬地照搬西方文學理論是不妥當?shù)?,死套形而上學的“浪漫主義”、“現(xiàn)實主義”、“悲劇”、“喜劇”的標簽也走不出中國文學研究的新路。一部《離騷》,因大量寫了神仙幻想,“浪漫主義”、“現(xiàn)實主義”之爭,紛紛紜紜長達半個多世紀就是一個明證。

西方人的藝術思維總是主客分離,二分的,這便于對審美主體、客體作深入細致的研究分析。所以西方有的是分門別類的文藝理論,死搬西方這些理論的“鑰匙”,不一定都能打開中國古代文學問題的“鎖”。研究中國的古代文學,還應以中國文化為背景,以中國的文化思維為基石。因為如上所說中國人的藝術思維總是主客一體、陰陽合一,本質上是一種整體的直覺思維、樸素的系統(tǒng)思維。這種“直覺”是理智的不是感覺的,而這種“理智”,又是直覺的,不是思辨的,邏輯的;它一般是從一種基本模式出發(fā),通過一系列意象組合和直覺判斷的矛盾運動,逐步拓展和深化,直到認識完成,逐漸逼近其中的本質意義,達到“目擊道存”。這種思維的機制與生活保持直接聯(lián)系,不是向分析、推理、判斷的抽象思辨方向發(fā)展,而是橫向鋪開,向事物的性質、功能、序列、效用間的相互關系和聯(lián)系的整體把握方向開拓。這種思維機制,強調天與人、自然與社會、身體與精神的和諧統(tǒng)一,強調它們的整體存在,這是最為深刻之處。它蘊含著理性的沉淀,又與個體的感懷、情感、經(jīng)驗、歷史有關。它是一個有機的思維整體,想象、猜測、靈感、幻覺、情感、假設都在其中秩序地起著作用?!爸袊湃诉@樣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形成了中國古代哲學、美學、藝術有機統(tǒng)一,難舍難分、互相結合的面貌”。它既釀成了中國“文史哲”不分家的傳統(tǒng),又阻礙了哲學、美學、文藝理論等的分門別類的研究?!墩撜Z》、《老子》、《莊子》、《孟子》等諸子文章,在哲學家的眼里是哲學,在文學家的眼里是文學,在史學家眼里是史學。一部博大精深的《史記》,既是我國第一部傳記文學著作,又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學著作,被鄭樵稱為“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舍其書”?!对娊?jīng)》算是純而又純的文學作品了吧,然而古來的儒學大師們卻都把它當作政治著作,說它“經(jīng)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列為與《尚書》、《易經(jīng)》一類的“五經(jīng)”之一。這是“悲劇”、“喜劇”、“浪漫主義”、“現(xiàn)實主義”等西方文學理論難以解釋和難以概括的。其次,中國古代文學,循整體的直覺思維,強調的是“氣”、“道”、“理”、“神思”、“妙悟”、“中和”、“神韻”,強調的是“意象”、“意境”。其基礎和核心就是“意象”論。而“意象”的前提是“氣”,“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既要研讀經(jīng)典,又要廣聞博見,既要下功夫修煉,又要有聰穎的悟性。由此,才能“知人論世”,“立象以盡意”。有了這樣的“意象”,文學作品才談得上“風力”、“風骨”、“神韻”、“中和”、“妙悟”、“道”、“理”、“意境”,因此,中國只有“意象”論,而無“典型”論,也不好用“表現(xiàn)”、“再現(xiàn)”的術語去硬套分析。接受美學、結構主義解釋不了整個的中國文學;西方的“詮釋學”看來也詮釋不了這個文史哲不分家的中國文學。所以,客觀地說,從內因來看,研究中國古代文學,還是要從中國文化背景人手,要從中國的文化思維入手。

古代文學傳記范文第5篇

    一. 上古期:先秦秦漢時期

    在先秦秦漢時期,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文學形態(tài)是混沌的,模糊不清的。很明顯的,文史哲不分,在這時候,文學文獻很大一部分應該來源于史。像約寫成于戰(zhàn)國時的《左傳》,它雖是一部以記事為主的史書,但它卻是作為先秦文學研究的重要文獻。這就在于它不僅僅是在記事,寫史,它還站在儒家思想的角度對之進行評價,這就超越了史學意義。更為可“貴”的是其文中還用了大量的篇幅記錄了《詩經(jīng)》流傳過程中“賦詩言志”,而且還記錄了當時人們對于《詩經(jīng)》的藝術形式以及其他文化藝術形式的看法。這對于后人對《詩經(jīng)》的研究,包括了思想和藝術形式的研究,有重要的意義。和《左傳》相類似的還有兩漢時期的《公羊傳》、《谷梁傳》等,它們同時作為對《春秋》的注釋,對于文學研究也有一定的價值。

    到了兩漢時期,在史書方面最重要的文獻是《史記》和《漢書》及《后漢書》。

    《史記》是一部紀傳體的通史,它對于文學最重要的價值在于它開創(chuàng)了傳記文學。它的七十列傳。還有重要的是在這七十列傳中,有些直接就有文學史料研究價值。像《孔子世家》、《老子韓非列傳》、《屈原賈生列傳》等直接為后來文學史研究提供了更真實的資料。

    《漢書》中對于文學文獻的價值在于它繼承與發(fā)展了《史記》中的傳記文學。像著名的《司馬相如傳》、《司馬遷傳》、《賈誼傳》等。另外,它還有自己不同于《史記》的獨特貢獻。其中的《藝文志》應該是第一部真正討論中國古代早期文學發(fā)展的著作,所以具有很重要的價值?!逗鬂h書》更是繼承了《漢書》關于文學發(fā)展論的傳統(tǒng)。對后來的史書都更多的關注文學有很重要的意義。

    另外,除了史書作為文獻研究的對象外,經(jīng)類的更早的像《周易》、《詩經(jīng)》、《論語》等?!吨芤住犯嗟氖窃谡摷柏韵蠓矫?所以它應該更屬于美學范疇。但美學一直被視為是作為文學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出發(fā)點或原則。因此,《周易》被視為最早的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思想和原則的重要文獻之一?!对娊?jīng)》中涉及到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墩撜Z》應該說是先秦時期文獻研究最重要的文獻資料。在《論語》中,涉及了很多關于詩歌創(chuàng)作與鑒賞的原則與理論。并強調了文學的社會功能。文學對于道德、倫理觀念的宣傳,以及對于思想的傳播。而且,也對《詩經(jīng)》分別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進行分析和評論。另外,在先秦時期還有諸子百家的著作像《孟子》、《老子》、《莊子》、《墨子》等也很很重要的意義。

    到了兩漢時期,對先秦典籍的研究更為專注更為集中。例如對《詩》、《書》、《禮》、《春秋》、《易》五經(jīng)的研究,成為了兩漢時期重要的文獻。其中有《毛詩》、《周禮》、《禮記》。等。

    《毛詩》重要的是對《詩經(jīng)》訓詁方面的研究。把視角從思想和內容上轉向了文本研究上。“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可以說《毛詩詁訓傳》是第一次系統(tǒng)地,有意識地對詩歌文本的研究”(《中國文學批評文獻學》)因此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中古期(一):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文學創(chuàng)作的自覺化和個性開始凸顯。但是并沒有很凸顯的成就。然而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卻異常的繁盛。呈現(xiàn)出一種百花齊放的景象。像曹丕的《典論·論文》,陸機的《文賦》,尤其是劉勰的《文心雕龍》這些專門研究的集子出現(xiàn)將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推向了歷史的最頂峰。

    曹丕的《典論·論文》是一部很有體系,很專業(yè)化的研究論籍。它針對以往的文學研究提出了批評。其中一點是“貴遠賤今,向聲背實”,針對這一點,他提出了“審己以度人”的批評原則。這在文學理論上,尤其在文學鑒賞(詩歌鑒賞)方面有重要意義。

    陸機的《文賦》是文學研究史上第一次把視角轉向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內部規(guī)律。他強調在于“用心”。要心有所觸,心有所思,心有所感,心有所意。因此孫立說它是“迄今為止古代文學批評文獻中對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最為深入的一部文獻?!?《中國文學批評文獻學》)

    無論是從魏晉南北朝還是從整個文學批評史來看,《文心雕龍》都是一部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段男牡颀垺饭卜譃槲宀糠?。這五部分的體例組成一個非常嚴整的體系,其中涉及了文學本體論,文學創(chuàng)作論、文學文體論、文學史論、文學鑒賞論等?!段男牡颀垺贰绑w大而慮周”的體系,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是空前絕后的。

    因此后來的學者幾乎奉《文心雕龍》為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界的圣經(jīng)。以致后人對它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比如清代散文家孫梅在《四六叢話》中說:

    賦家之心,包括天地;文人之筆,涵茹古今。高下在心,淵微莫識。爾其徵家法,正體裁,等才情,標風會,內篇以敘其體,外篇以究其用,統(tǒng)二千年之汗牛充棟,歸五十首之掐腎擢肝,捶字選和,屢參解悟;宗經(jīng)正緯,備著源流,此《文心》所以探作家之旨,而上下其議論也。

    三.中古期(二):隋唐至明中葉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的興盛景象并沒能夠延續(xù)到唐朝以后,這種到了唐朝隨著社會的安定也逐漸安定下來。雖說這種繁盛的景象已經(jīng)被文學創(chuàng)作奪取,但這種穩(wěn)定也保證了文學批評的全面性。經(jīng)歷了一千多年的研究之后,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界也都趨于成熟狀態(tài)。形式和角度也不再單一化。而且文學批評范圍也隨著文體的擴大而拓寬。這一時期文學批評文獻所涉及的文體,除了以前一直都很繁盛的詩歌散文之外,還包括新增的“詞”,另外還有以前很少涉及到的小說和戲曲。這些此前批評家較少或從未涉足的領域的拓展豐富了中國文學批評文獻的形式,擴大了文學批評的領域。同時這種穩(wěn)定成熟的狀態(tài)與領域的拓展也為后來的研究打下了基礎。

    而且研究成果的形式也有多樣。詩話是宋代文學批評的奇葩,撰述甚多,影響巨大。例如《六一詩話》(歐陽修撰)。歐陽修主要在詩話里談到了詩作為藝術。把文學納入了藝術,也是很有代表性的。最重要的是他開創(chuàng)了用詩話體作為文學批評的方式。

    也出現(xiàn)了大量的研究專著如宋代的《古文關鍵》(南宋呂祖謙編撰)。主要是“論作文法”、“看文字法”,此書對后世文章學尤其是宋元時期的文章學影響深遠。

    《崇古文訣》三十五卷,南宋樓昉撰。它主要更注重于文學成分的藝術分析,這和《六一詩話》頗有相似之處。此書可以和《古文關鍵》并肩而站。

    四.近古時期:明中葉至時期

    明代文學批評一項不是太景象。狀況不容樂觀。但也有其自己的成就。主要是在對戲曲、小說的批評方面,還有對傳統(tǒng)的詩文評論方面,明代都超越了前者。

    明代研究的形式還是師從宋代的傳統(tǒng)。尤其師承宋代的詩話形式。

    《菊坡叢話》二十六卷,單宇撰。絕大部分乃收輯歷代論詩之語而成。

    《歸田詩話》三卷,瞿佑撰。主要以記事為主,像《菊坡叢話》一樣,很少涉有自己的評論。

    到了清代時,比起明代,文學批評有利進一步的發(fā)展。發(fā)展也有自己的獨有的特色。他們開始傾心于學術研究,因而,當時的文學批評更具學術研究的色彩。他們都很注重學術素養(yǎng),這對現(xiàn)在的研究者都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正因為更傾向于學術研究,因此清人的詩文評著作更具理論特點,而且更注重其系統(tǒng)性。各種詩說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學說范疇,象“神韻說”、“性靈說”、“格調說”、“肌理說”等。較明代的研究,清代還有一個顯著特征是詩話的明顯增多。針對此現(xiàn)象,郭紹虞先生就曾說:“詩話之作,至清而登峰造極,清人詩話約有三四百種,不特數(shù)量遠較前代繁富,而評述之精亦超越前人?!?/p>

开化县| 旬邑县| 东海县| 黔西县| 泾川县| 离岛区| 廊坊市| 江川县| 冕宁县| 华容县| 莲花县| 澎湖县| 长泰县| 交口县| 繁峙县| 延川县| 虎林市| 离岛区| 青神县| 海阳市| 和政县| 漳平市| 巩义市| 隆林| 恩施市| 健康| 南澳县| 东乡族自治县| 牟定县| 阿鲁科尔沁旗| 来宾市| 岱山县| 南皮县| 晋中市| 深圳市| 福贡县| 富民县| 车致| 漳州市| 平顺县| 耒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