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學生的法治教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創(chuàng)設情境,建構立體概念
如果學生對于課堂的教學開始產生厭煩感后,教師應該去選取新穎的方法來改變這種狀況,以此讓學生能夠盡快的找尋學習狀態(tài)。在教學實踐中,我通過使用情景教學,立足凸顯學生主體,建構起他們的立體概念。
在講《讓人三尺又何妨》時,我希望學生能理解寬容的含義,學生秉持著一顆寬容的心態(tài),才能從他人那里獲取尊重。清代第一任狀元傅以漸,因為在書信中勸解家人不要為了爭搶土地和鄰居交惡,這才有了三尺巷的美談。為了能讓學生能夠親身體驗,我事先召集幾個學生進行情景再現,幾個學生用事先編排過的臺詞在講臺上進行表演。這個表演是為了能讓學生明白“讓他三尺又何妨”的深意,在自家讓出三尺后,鄰居家也讓出三尺,這就成了一個六尺巷。表演是要比陳述更具有感染力,其表現形式也會得到學生們的喜愛,其所傳達的情感也能得到學生的共鳴。這樣能給學生帶來立體的價值取向,在觀看的同時,學生也能進行判斷是非。這節(jié)課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平時與人為善,尊重他人,這樣才能達到德育的目的。
情景中所傳遞出來的價值觀能夠潛移默化的對學生產生影響,他們在歡樂輕松的氛圍中接受德育,這樣的方式能使課堂充滿活力,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二、組織活動,提升適應能力
在其他課堂上,學生之間很少會有情感交流的機會。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對很多事物都還保持著新鮮感,并且大部分學生在適應新事物上有一些障礙。為了能幫助學生盡快的適應新環(huán)境,筆者通過組織活動,幫助學生去熟悉這些新事物,從而在未來迎接挑戰(zhàn)時能保持著積極的心態(tài)。
在學習《我是中學生了》這節(jié)課時,我通過組織多項活動,來幫助學生盡快的去了解初中生活。第一節(jié)課時,為了能夠讓學生盡快的適應初中學習的節(jié)奏,平穩(wěn)的轉化角色,我首先讓學生去了解學校的“教訓”和“學風”,以此來給他們認知上增添使命感。對于剛進入初中的學生來說,熟悉新鮮事物、新的學習環(huán)境,認真篤行《中小學生守則》能幫助他們盡快的轉換角色。課堂上的一個小活動是,我讓學生去分享自己曾經入到過的挑戰(zhàn),然后談談經歷過的自身感受,這個活動的目的是讓其他的學生受到這些學生的感染,進而塑造起堅強的性格,進而正視初中的學習。在學生已經開始初中生活一段時間后,我讓學生去列舉他們現在所遇到的一些挑戰(zhàn),比如說在人際關系方面、宿舍生活方面、學習方面等等。進而我才能去有方面的來給他們提供幫助,當學生剛進入到初中時,多多少少會遇到一些挫折,如果不能很好的去適應新環(huán)境,那么很可能會出現心理問題。教師的及時疏導,能有效的幫助學生理性認知,進而提高自身的適應能力。
在活動中,學生們會更快的敞開心扉、與人有情感的交流。如果長期讓學生在壓抑的環(huán)境中成長,不去嘗試新事物,那么他們在以后的社會中會很難立足,很難去正確看待生活所給予他們的挑戰(zhàn)。
三、家校一致,引導正確認知
如果說課堂上所傳授的是一些公共的道德法治常識,那么父母的言傳身教就是對學生有獨特性和影響力最大的一種思想教育了。父母給學生引導的價值取向要比教師的諄諄教誨更加有說服力,所以家庭與學校共同助力,才能更大程度上引導學生的正確認知。
在講《人不能選擇父母》時,我想傳達給學生孝敬、感恩父母的情感。有些學生可能與父母很少會有情感上的對話,這樣的情況很容易讓學生進入到叛逆期,并且產生“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情況。在初中階段,學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會很容易叛逆,所以我在講課的時候,不能讓學生產生厭煩感。我會與學生的父母進行溝通,讓他們多和自己的孩子平等溝通,這樣學生在學校和家庭都得到感化,他們會逐步產生對父母感恩的情愫,這樣才能達到教學的目的。初中階段的學生,漸漸缺失了幼年時期的寵愛,往往會為了博取關注而產生逆反心理,這樣的情況不僅會傷害他們自己,更重要的會讓父母傷心。只要找到正確的方法,才能引導學生產生正確認知。
有些家長對學生的成績非??粗?,而忽略了他們人格的塑造。學生自身的精神素養(yǎng)提高,這要比成績的提高更對社會的發(fā)展有積極作用,所以讓學生有正確的道德法律認知是對他們之后的人生成長負責任的。
關鍵詞:小學生;法制教育;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420
現今,眾多學校都如火如荼地進行小學生法制教育,有學校開始編寫教材,有學校聘請專門的法律教師,有學校專設小學生法律課堂,有學校開展了眾多關于法制教育的宣傳。當然,這些措施對于小學生的法制教育是有一定幫助的。但是,法制教育依然是一個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俯視著小學生,形式化、成人化的特點突出,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加大了學生的學業(yè)負擔。總之,這樣的法制教育是沒有真正觸及小學生的靈魂的,沒有喚起他們知法用法的熱情,沒有形成一種法律的信仰。隨著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的進行,如果小學生的法制教育止于原地,不能順應教育生活化理念的潮流,不能深入小學生的日常生活,不能引起小學生的情感共鳴,不能贏得學生內心深處對法律的敬畏,不能將權利與義務的意識萌芽播種于他們的生活之中,那么法制教育終歸只會流于形式,那么我們又如何去幻想一個民主與法治的公民社會。從此角度來看,小學生法制教育的生活化是至關重要的。
一、 小學生法制教育生活化的內涵
小學生的法制教育,主要是使小學生初步了解一些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通俗易懂的法律常識,通過進行法制理念的啟蒙教育,逐步培養(yǎng)他們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從小養(yǎng)成遵紀守法的習慣。那涉及到小學生相關的法律究竟有哪些呢?通過查閱有關資料得知,主要包括《憲法》、《刑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婦女兒童權益保障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的法律法規(guī)教育,此外,《民法》《經濟法》等其他法律中的相關條款也與小學生有關。
什么是小學生法制教育的生活化?所謂小學生法制教育生活化,是和脫離生活的法制教育相對而言的,法制教育生活化就是要法制教育回歸現實生活,找回其本來面目,并以小學生的實際生活為本源來考慮法制教育中的所有問題。這一理念具有深刻而豐富的內涵。其一,法制教育在生活中。教育內容源于生活。法制教育要圍繞生活而展開,直面生活中的問題和困擾。其二,法制教育是為了生活。教育目的是引領生活。生活是一個過程,是一個既具有現實性,又具有超越性的過程。法制教育就是為了生活,更好地生活,而不是隔離生活,在知識的"真空"中進行。法制教育不僅僅滿足于學生當下的現實生活,更旨在引領學生逐漸走向未來的可能生活,它旨在塑造合格的公民。
二、小學生法制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第一,教育本身的要求。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對教育界的影響深遠,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就提出生活教育理論,包括"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和"教學做合一"。"教育即生活"的內涵就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而教育,可見,教育只有與生活融為一體才能成為真正的教育,教育的生活化是教育本質的要求。法制教育作為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其生活化亦是教育本質的要求。
第二,法制教育的目標訴求。法制教育源于生活的需要,法制教育理應為人的生活服務,其根本目標是促使人過一種美好的生活,在此點上已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認同。法制教育的目標,不僅僅是要增強小學生的法律知識,培養(yǎng)他們守法、用法的能力,樹立權利義務意識,學會正確地行使權利,積極地履行義務,更重要的是要為培養(yǎng)學會生活的合格公民做準備??梢?,"生活"與"法制教育"的關聯何其緊密。
第三,小學生心理特點的要求。小學階段,特別是低年級的兒童,注意力不夠集中,易受外在事物的干擾,對生動活潑的事物感興趣,法律知識如果以一種機械的條款呈現,這很難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此外,法律知識中一些高度抽象和概括的法律規(guī)定對學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困難,對于這樣有理解難度還有些枯燥的法律知識如果用傳統(tǒng)的教學形式顯然不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小學生法制教育生活化,就是要將法制教育與生活緊密結合,將法律條條框框的內容與小學生的具體生活情境緊密結合,將課堂教學與學生的個體經驗相聯系,所學到的法律知識又進一步促進學生經驗的改造。這是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的。
三、怎樣實現小學生法制教育的生活化
第一,小學生法制教育理念生活化:回歸生活,培養(yǎng)小公民。
在小學生法制教育理念上,要堅持把法律啟蒙教育和行為習慣教育結合起來。教師在教育理念上應樹立教育生活化,實踐公民教育的理念。進行法制教育的目的就是為引導小學生遵守社會公共秩序和公共道德,了解社會生活中處處有規(guī)則,從而養(yǎng)成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了解法律的作用和自己的權利、義務,從而面對困境學會選擇,學會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學校在對小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時應牢記我們培養(yǎng)的是公民而不是臣民。
第二,小學生法制教育內容生活化: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在小學生的生活中與法律相關的事件比比皆是,與其照本宣科,不如將生活中的違法問題、侵權現象以及發(fā)生在小學生身邊的生活事件作為素材來進行小學生的法制教育。小學生從違規(guī)到違法到犯罪是一個階段性的過程。我們在進行法制教育時應與小學生行為習慣教育結合起來,對日常生活中小學生違反《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行為進行正面引導、合理教育。許多實施的犯罪行為就是來源于學生日常生活中的行為不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自己的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因此,法制教育不僅要重視預防犯罪,更重要的是應當提高對生活中一般違法違規(guī)行為教育的重視程度。小學生理解能力差但模仿能力強,所以在進行法制教育的過程中,要多聯系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多關注小學生的日常行為,對不當行為進行正確引導、同伴交流,多進行具體的可操作性的行為教育,從生活細節(jié)上指導他們,總之,小學生法制教育是建立在培養(yǎng)小學生正確的行為習慣的基礎之上的,而小學生的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正是源于生活點滴,因此,法制教育的內容應源于生活,服務與生活。
第三,小學生法制教育方法生活化:立足生活,走向實踐。
曾看到一則關于學校生命教育的案例,或許對學校法制教育有一定的借鑒作用。案例中,一名學生在學校跳樓自殺,此類事件一般是學校的"封殺"事件,然而該學校的校長卻不顧政府、媒體的壓力,毅然帶領全校師生為這名學生舉辦追悼會。大多數學校在進行生命教育的時候總是對學生高呼珍愛生命,生命何其珍貴,另一邊卻對周遭生命的隕落置之不理,這樣的生命教育的意義在哪里?同樣的,學校在進行法制教育時,大肆宣揚法律知識,號召學生知法守法用法,可是當學校公共生活中學生的權利受到侵犯時,學校漠然處之,這樣的法制教育又怎么會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意識、法律信仰?因此,在學校公共生活中不僅要教給學生法律知識,還要將保障權利與履行義務落到實處。比如,教育法中明文規(guī)定教師不得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如果在學校中出現此類事件,學生能敢于站出來維護自己的權利,學校能保障學生維權的順利進行,那么,這樣的法制教育才是鮮活的,才是服務于生活的。只有將法制教育置于生活情景之中,利用生活事件進行法制教育,將小學生的生活體驗與法制教育相結合,真正在實踐中、在學校公共生活中進行法制教育,才能達成法制教育的目標。
在對小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時候我們面對著一個我們無法回避的問題,那就是成人法律意識的淡薄,違法現象的泛濫,維權意識的缺失。連成人的法制教育都存在問題,我們對小學生的法制教育的期望值不能過高,也不能急于一時,但是,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通過對小學生進行生活化的法制教育,在年幼的時候將"法"的意識植于他們心靈之壤,將權利與義務的概念種于他們幼小的生命之中,他們心中不會燃起民主法制的希望之光。小學生法制教育的生活化,就是將法律的條款細化到學生的生活之中,讓學生面對問題學會選擇,學會用法律武器維護的合法權益,最終,學會更好地生活。
參考文獻:
[1]過振蘭:加強小學生法制教育的實踐與思考,載《科研經緯》。.
[2]李翠君:對小學生法制教育的現狀、方法與手段的探討,載《學科教學探索》。
[3]許靈:生活化的道德教育,載《天中學刊》2005年6月。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是21世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抓好在校學生的法制教育,使他們從小知法、守法、用法,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也是努力實踐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實際行動。因此,對小學生進行普法教育要按照科教興國、依法治國的要求,堅持持之以恒,堅持校內外結合,堅持課內外結合,努力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合格人才。
二、主要內容和做法:
1、教育內容:
《憲法》、《國旗法》、《刑法》、《刑事訴訟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環(huán)境保護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道路交通安全法》、《禁毒法》、《衛(wèi)生法》、《教育法》、《義務教育法》、《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小學生法制教育讀本》、《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和本校自編的《學校規(guī)章制度》、《學生常規(guī)教育管理要求》。
2、師資力量:
學校所有教師為普法工作基本師資。學校主任、班主任都要成為學?!胺擅靼兹恕?。×××老師為我校兼職安全教育員,負責全校的法制安全教育,再聘請蔭子派出所的×××同志為治安副校長,負責對全校的法制教育進行指導;選送骨干教師參與法律培訓;舉辦班主任法律學習班,使他們具有初級法律知識,逐步養(yǎng)成依法管理班級習慣,能解答一些簡單法理。從而形成校級——班級——外聘三級師資力量。
3、教育時段:
⑴每學期,邀請治安副校長作一次社會及學校周邊治安情況報告,教給學生自我保護的應對策略。
⑵每年的四月份和十一月份,邀請綜治副校長分別與教師、學生進行一次有關法律法規(guī)的互動式對話。
⑶周一升旗儀式,結合上級要求或學校實際,安排有關校領導講話。每學期不少于五次。
⑷每學期教導處要安排兩個課時,由任課老師對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法制教育。
⑸晚點和少先隊活動課,班主任結合學校相關要求,對本班學生進行簡單的法規(guī)教育。
⑹每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五班隊活動課,對全體學生進行一次法律法規(guī)教育。
4、教育陣地:
(1)互聯網。根據法制教育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有計劃地上網學習。
(2)紅領巾廣播站。每星期二、四下午1:30~2:00由各班選派的小播音員輪流播出,內容由各班小記者采編,并經由學校德育負責人審核。
(3)學校宣傳欄。由校宣傳組負責,定期張貼法律法規(guī)資料,學校相關活動照片等。
(4)班級板(墻)報。由班級宣傳委員和學習委員負責,配合上級、學校要求,在“法制”專欄上登載相關的活動要求、案例、警言等。
5、教育形式:
⑴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師普法教育尤為重要,要通過學習、培訓、測試,使教師學法守法,并能依法施教,做遵紀守法的帶頭人。
⑵開展少先隊主題教育活動。堅持開展爭戴雛鷹獎章活動,通過有計劃、有步驟地爭戴環(huán)保章、小回收章、清潔章、消防章、法律知識章等,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活動形式中受到法律熏陶。
⑶積極參與社區(qū)活動。如:配合環(huán)保部門,開展紀念“六·五”世界環(huán)境日的“小雛鷹活動”;配合消防部門,開展“11·9”少年消防警?;顒?;配合工商管理部門,開展“3·15”消費者維權行動日活動等。
⑷家長會。利用每學期各年級分別召開家長會之機,邀請法制教育工作者做專題報告,向家長發(fā)送宣傳教育材料,并建立家校聯系制度。以動態(tài)管理形式監(jiān)控學生的校外活動。
三、態(tài)度與決心:
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小學生的法制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的重要任務。我們將站在科教興國、依法治國的戰(zhàn)略高度,從落實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出發(fā),進一步統(tǒng)一思想,提高認識,充分調動廣大教職員工的積極性,增強做好少年兒童法制教育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合理安排,長年堅持,定期研究和落實,不斷探索新思路,拿出新措施,使法制教育工作連年上臺階。
××完小校園綜合治理領導小組
2005.3
附:
××完小
校園綜合治理領導小組名單
組長:×××(校長兼黨支部書記)
副組長:×××(蔭子派出所副所長)
××(校長兼黨支部副書記)
成員:×××(政教處主任)
×××(教導主任)
大學生這個群體是我們維護法制社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中堅力量,也是未來我們國家機關以及企事業(yè)單位的主要領導干部來源,在具備了堅定的政治立場以及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外,對個人的政治素質以及道德品質也有要求,最重要的是,更應該具備法治人格,能夠自覺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等。
一、法治人格的具備及在法學教育中的重要性
法治人格是指個體的法治理念在心理以及行為上的穩(wěn)定而又獨特的一種反映。而法學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努力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以具有健全的法治人格為背景的高素質人才。所以從自身來講,學法、知法、懂法對于法治人格的塑造有重要的意義,對于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法制國家來講,意義同樣重大。
(一)法治人格的塑造是建設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
法制國家是我國的一種治國方略。這種治國方略要求我們國家的任何權力部門以及每一個公民都要依法辦事,都應當遵守我們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既法律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任何人都沒有權利觸碰。而公民作為法律的制定者實施者,是否具有健全的法治人格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大學生在高校進行的法學教育要注重法制人格的培養(yǎng),這是我們建設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
(二)法學思想教育價值觀要求具備健全法治人格
法學思想教育的價值觀是相對于傳統(tǒng)法律知識與技能而言的。法律的知識和技能是實用的工具主義價值觀,是法律的文本。而法學思想教育是法治人格的塑造,是一種思想上的正義追求,并不是簡單的知道了解了法律的知識,而應該從內心和思想上認同法律的地位,有守法的意識,體現在對人的尊重,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目標,注重從人的第一角度出發(fā)。
(三)法治人格的塑造是培養(yǎng)高素質法律人的核心內容
在大學生活的教育過程中,人格的塑造會對人的一生產生重大的影響。法律人是指一種既有充沛的法律知識與法律技能,又擁有較高的法律素質的人法律人才。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法治人格的擁有。法制人格的養(yǎng)成是我們高校進行法制教育的最終目標。擁有健全的法制人格才會對社會有所貢獻,對建設法治國家有所推進。
二、大學生法治人格的現狀
(一)法治人格淡薄,權利意識模糊
大學生現在的法治人格淡薄,總體權利意識嚴重缺失。當遇到侵犯權利的時候,并不知道基本權利已經被侵犯,或者是知道被侵犯但是沒有意識要維權,或者干脆選擇忍耐。大學生這種不懂得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還是由于高校的法學教育缺失,法律知識和技能有限,導致學生權利意識比較淡薄,最終影響法治人格的不健全。
(二)對違法行為有效應對,責任意識較差
進幾年來發(fā)生在大學生中的違法案件越來越多,大多數情況下大學生進行犯罪之后并不是勇于承認面對后果,而是盡量推卸責任。在意識到自身的違法行為之后不能夠正確面對和承擔后果,責任意識較差。另外值得令人欣慰的是,在大學生遇到違法犯罪行為的時候都會進行有效機智的應對,不會不假思索的就進行行動,他們會盡量把自身的安全放在了首位。在高校中學習的法學知識,有效的讓學生們維護了自己的權益,保證了社會秩序的正常運行,更加體現了法律的地位。
(三)沒有形成良好的法律習慣
法治人格需要良好的法律習慣來維持,在調查大學生范圍案件中發(fā)現,他們并不是因為不懂法而導致的犯罪,大學生是否犯法和他們所掌握的法律知識程度影響不大。大多數人還是對法律知識有一定的了解,有的甚至是法律系的專業(yè)學生,他們以為自己懂法,在犯罪的過程中有意躲法,鉆法律的空子。這都是由于學生的法律素質低下,法律思想和觀念喪失,所學的法律知識和技能不過時外界對其的一種控制手段,沒有形成健全的法治人格,缺乏法律習慣的形成。
(四)自我觀念強,不懂尊重他人
當前的大學生極度關注自己的成長,以自我為中心,很少顧及他人感受,不被身邊的人理解和尊重。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不喜歡被束縛,喜歡獨立思考和生活,不喜歡被別人指責和干擾。但是往往大學生犯罪都是由于其僅依靠自己的主觀愿望做事情,而沒有遵守法律的規(guī)定,不能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沒有把法律放在眼里,覺得這是對其的一種束縛,以致最終給對方和自己家人帶來了很大的傷害。
三、 法學教育中學生法治人格塑造的缺失
近年來,我國對于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尤其缺乏,進而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法治人格的塑造。大多數人認為,法律不過是一張紙,并沒有實在的用處,已經成為空文。腐敗貪污、司法不公、執(zhí)法不嚴、徇私舞弊現象時有發(fā)生。這只要是由于我國公民在大學教育時期的法學教育欠缺,沒有塑造良好的法治人格,是我國法律人法制人格嚴重缺失的表現。
從法學教育的目的上來看,我們現在所認識到的太過狹隘。傳統(tǒng)的高校法學教育,只把法律知識和技能當作法律教育的重要內容,卻忽落了大學生法制人格的塑造,造成了比較大的價值缺失,嚴重的制約了大學生法制人格的培養(yǎng)。然而在經過單純機械的法律知識與技能的培養(yǎng)之后的人才,往往只是知道法律,但是并不懂得怎么樣去尊重別人,怎么樣有一個健全的法治人格。大學生只重視死板的枯燥的法律知識,對于價值形態(tài)的法律知識所了解的少之又少。高校在進行法學教育的時候忽視的學生法治人格的培養(yǎng)的觀念,因此改進學校法治教育已經刻不容緩。
四、 法學教育中學生法治人格塑造的途徑和方法
(一)堅持法治人格的塑造,摒棄形式主義的法律知識的學習
在法學教育的過程中,法學教育的價值觀是法治人格塑造的基本前提,有了好的價值觀再加之高效率的法律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才能夠塑造出高素質的法律人。高素質的法治人格絕不僅僅是單純的法律知識的學習與記憶,更是人本主義教育價值觀的學習,理清被教育的主體和教育價值觀之間的關系,給學生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法治人格是人本主義教育價值觀的最終目標。
(二)法學教育過程中的法制素質培養(yǎng)
在法學教育的過程中要將法治人格的塑造謹記于心,要與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緊緊相扣。要把法治人格的塑造滲透在法學教育的整個過程中。要確立整個過程的法學教育教育理念。比如明確告訴學生在法律制度規(guī)范下的社會,應該是正義公平和秩序井然的。對于不正當的社會關系是由于違反了哪些法律等。對學生進行法律教育,包括法律職業(yè)的認同、這樣的思維訓練有利于法治人格的培養(yǎng)。
(三)大學不同學科教育資源要整合
整合不同學科的教育資源, 把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培養(yǎng)成專業(yè)的法律系學生作為最終的奮斗目標。高校法治人格的塑造不單單是法律一門學科就可以辦到的,還需要其他各個學科共同努力,法治人格塑造是法律人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素質的教育又和高校內的其他學科密不可分,因此應該把法學教育放在大學里面,讓其成為大學的一部分,與其他學科互相熏陶相輔相成。整個不同的教育學科的資源,以期培養(yǎng)大學生完善的法治人格。
(四)高校需要營造良好的法律文化環(huán)境
良好的高校法律知識環(huán)境對于學生們塑造法治人格有著深遠的影響。這種環(huán)境包括良好的學習氛圍,公平正義的社會環(huán)境,融洽的同學關系,校園各個角落里面的法律知識氛圍等等這些對于大學生法治人格的培養(yǎng)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放松的大學校園環(huán)境是學生學習法律知識與技能的前提。和諧互助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的校園環(huán)境是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氛圍的基礎。經常性的對學生集中進行法律知識的教育,也有助于學生法治人格的養(yǎng)成。
(五)對學生進行法律案例模擬教育
高校應該引入并且要經常性的對學生進行法律案例模擬實踐。在高校的法學教師以及執(zhí)業(yè)律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參與法律案例的辦理,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培養(yǎng)出關于法治人格的塑造。體驗法律的神圣和崇高,建立起自己的法律意識和守法精神,知道怎么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種教育模式不單單是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習法律的知識與技能,更是為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職業(yè)倫理和法治人格。所以,現在應該著重以法律職業(yè)有效進入高校的法學教育,為高校的法律案例模擬教育提供支持,從而能夠有效的塑造大學生的法治人格。
(六)顛覆傳統(tǒng)的教學體系和方法
傳統(tǒng)的法學教育注重書本,以理論性課程為主,缺乏實踐性和開放性?,F在的法學教育應該更注重學生法治人格的培養(yǎng),要在堅持理論課程為主的基礎上,加強實踐課程的分量。主要為開設一些法律職業(yè)案例模擬課程,鼓勵學生自己進行案例分析,啟發(fā)式的分析以及師生共同討論的學習方式等。要將對大學生的法學教育工作體現到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上,讓學生從自身感受到法律帶給我們的變化。另外,法律教育還可以研究其他國家的法律,適當聯系各個國家的國情,對不同的法律做出對比的教學,拓寬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能夠更好建立法律思維和法律意識。在比較中逐漸塑造成法治人格。
五、結論
綜上所述,傳統(tǒng)的法學教育嚴重忽視了學生法治人格的塑造,盡管學生學會了法律知識和技能,但是并不能完全建立健全的法治人格思想。所以我們要積極重視法治人格的塑造,在未來的法學教育過程中,我們要聯系不同學科、摒棄形式主義,營造良好的法律學系環(huán)境、顛覆傳統(tǒng)的學習模式,提升學生的法律素質,使學生能夠領悟到法律精神,能夠尊重和敬仰法律,以期培養(yǎng)出具有健全法治人格的法律人。在高校法學關于大學生法治人格培養(yǎng)的教育中,一些新的模式,包括法律職業(yè)案例模擬教育模式和實踐性的教育模式等一系列模式的正常運轉和實施,還需要我們一起共同努力和探索。
一、以課堂為中軸,加強法制教育
學校教育是對大學生實施法制教育最有效的途徑,而在學校教育中,課堂教學則是重點。從以往對大學生的法制實踐來看,課堂教學所采用的模式和方法都較為傳統(tǒng),主要以講解為主,且講解中以語言講解為主,較少使用模象直觀、案例分析等方式。這一方面是因在大學教育中教師更多關注的是專業(yè)課程的教育,另一方面則是對法制教育的作用認識不足。在法律專業(yè)課的教學中,也將法律教育定位在考試方向上,故而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卻不太注重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在和專業(yè)課的整合過程中,法制教育可謂可有可無,重視力度不夠。如此,大學生在學校所能接受的法律教育范圍變得狹窄,難以有效地形成法律知識的構建,也就容易形成大學生不知法、不懂法的現象。提倡以課堂教育教學為中心,目的就是要發(fā)揮學校教育的有效性,讓大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獲得系統(tǒng)的法律知識。在學校教育中對學生實施法制教育,一是更新法制教育觀念,要能著眼于學生的重視發(fā)展來審視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要能以全新的教學理念作為指導,對法制教育的模式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二是在具體的法律專業(yè)課教學中,要能結合大學生的特點和課程特點,以活動、任務等形式引導學生去探究法律知識,更好地促進其對法律知識的構建。三是要把法制教育和學科教育教學活動有機地整合起來,如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專業(yè)課程中,可結合當前網絡環(huán)境下的犯罪現象而對學生實施法制教育。如此,當學生有了系統(tǒng)的法律知識,對法律常識有了深刻的了解,才能更好地避免學生走向犯罪道路。
二、以豐富的活動為媒介,開展法制教育
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課堂中的知識傳授是基礎,而如何有效地通過活動對學生實施法制教育,讓大學生在活動中更好地認識法律對自身發(fā)展的重要性,在活動中對法律知識進行鞏固和拓展,這也是大學法制教育過程中尤其值得思考的問題。結合以往對大學生法制教育的活動形式來看,多以圖片展覽為主,活動形式單調,內容也較為狹窄,甚至有的院校出現完成指令性任務的現象,只是在普法日、禁毒日等進行簡單的圖片展覽,而沒有結合學生的特點和需要開展多樣化的活動。其實,在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過程中輔以豐富的活動形式,不僅可提高其參與的積極性,還可讓大學生在活動中受到更好地教育。在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過程中,可選用的活動方式是較多的,有演講、辯論活動等。如“馬加爵事件”發(fā)生后就可及時引導學生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及犯罪現象進行演講和辯論。有主題班會活動,教學中輔導員或任課教師可結合學科的內容而及時引導學生展開相應的主題辯論活動。有教育宣傳活動,除了以圖片展覽形式進行,還可以校園廣播、參觀訪問等形式進行。有法律知識競賽活動,可組織不同系的學生之間展開,也可在班級之間展開。還有模擬活動,形式如模擬聽證會、模擬律師、模擬審判現場等。總之,要注重以形式多樣的活動對大學生展開法制教育宣傳,且活動中要積極引導學生去計劃、組織、參與,這樣才能讓活動效果更好。
三、以生活為中心,注重實踐應用
現實生活才是最好的練兵場,以往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更多的是局限在院校范圍內,和生活的聯系不夠緊密,而這也容易導致理論和實踐的脫節(jié),有的大學生雖然在法律專業(yè)課程考試中能獲得不錯的分數,但一旦要其在生活中應用法律知識來解決問題,就顯得較為吃力。其實,很多法律和大學生的生活都是密切相關的。如《民法通則》《刑法》就直接和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如大學生就業(yè)方面的《勞動法》,如和大學生婚戀相關的《婚姻法》,和讀書相關的《知識產權法》等。在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中,就要結合這些法律所涉及的范圍對大學生進行針對性教育。在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時,一是要注重從學校教育拓展到生活中。如學生在生活中常遇見財產繼承、各種社會暴力事件、網絡犯罪等現實問題,面對這些現實問題,可引導學生利用自己所學的法律知識去思考解決的辦法。如某家出現了養(yǎng)老問題糾紛,就可把該案例搬到課堂中,讓學生進行分析。二是要注重引導學生去發(fā)現生活中的和法律相關的一些現象和問題,不斷反思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