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家庭環(huán)境分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羞怯是指在人際環(huán)境中感到不舒服和壓抑的狀態(tài),在他人面前感到不自在及受抑制[4]。它是一個人自我防御心理過強的結果,是內心深處的膽怯或自卑的一種外在表現(xiàn)形式。近10年來,國外心理學界對于羞怯感的研究予以了很大的關注,一般都認為羞怯感作為心理學中的一種重要的負性情感,與心理健康存在密切的關系[5],持久而嚴重的羞怯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生活,不利于身心健康,使得一個人將其社會快樂最小化,社會不適和隔離感最大化[6]。
初中生正值身心劇變的心理性斷乳期,正處在性心理發(fā)育的疏遠異性期和接近異性期,性別差異日益明顯,性意識、性動機的逐漸出現(xiàn),身體上發(fā)生的一系列變化使他們處于身體、心理發(fā)育的敏感階段,對羞怯的認知和體驗也會發(fā)生變化,他們的羞怯問題更值得認真研究和對待。
本研究在對部分初中生的羞怯進行調查的基礎上,探討了家庭環(huán)境對初中學生羞怯心理的影響,并采用多元回歸的方法,以羞怯為因變量,家庭環(huán)境作為自變量,探尋家庭環(huán)境各因子與羞怯的關系,為促進家庭環(huán)境的優(yōu)化提供一定的依據。
一、對象與方法
1.對象
本研究以重慶市某初中學校303名初中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研究。共發(fā)放問卷303份,回收有效問卷296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8%。其中,初一95人,初二98人,初三103人;男生150人,女生146人;城市學生33人,農村學生263人;獨生子女221人,非獨生子女75人。
2.工具
(1)羞怯量表。羞怯評定采用Cheek1983修訂的13條目羞怯量表。該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α值為0.90,45天的重測信度為0.88,聚斂效度和區(qū)辨效度均較好。量表共13條目,采用5級評分制,總分范圍從13分到65分,得分越高表明羞怯程度越高。
(2)家庭環(huán)境量表。本研究采用家庭環(huán)境量表中文版(FES-CV,第三次修訂)。該量表含90項是非題,分親密度、情感表達、矛盾性、獨立性、成功性、知識性、娛樂性、道德宗教觀、組織性和控制性10個分量表,分別評價10個不同的家庭和環(huán)境特征,該量表目前在國內應用非常普遍,有較好的信、效度。
3.施測與數(shù)據處理
在征得教師及學生本人的同意情況下,對隨機抽取的學生進行集體的課堂紙筆測試,由主試將量表發(fā)給學生,答卷前由主試閱讀指導語,讓學生按照要求答題,答卷完畢后立即回收。所有數(shù)據資料采用統(tǒng)計軟件SPSS 12.0進行處理。
二、結果
1.初中生羞怯的差異
T檢驗結果表明,初中生羞怯在性別(t=1.14)、生源地(t=0.63)、是否獨子(t=1.67)等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不存在顯著差異。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初中生羞怯年級差異顯著(F=6.29,P
2.家庭環(huán)境各因子與羞怯的相關分析
為了進一步探討初中生羞怯和家庭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法對羞怯和家庭環(huán)境各因子層面作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大部分家庭環(huán)境特征與初中生羞怯顯著相關。家庭環(huán)境的親密度、情感表達、娛樂性和初中生羞怯呈顯著負相關;家庭環(huán)境矛盾性、控制性與初中生羞怯呈顯著正相關;家庭環(huán)境獨立性、成功性、文化性、組織性、道德宗教觀與初中生羞怯相關不顯著。
3.家庭環(huán)境各因子對初中生羞怯的影響
為進一步了解家庭環(huán)境各因子對羞怯的影響程度,以家庭環(huán)境親密度、情感表達、矛盾性、獨立性、成功性、文化性、娛樂性、道德宗教觀、組織性、控制性為預測變量,羞怯為因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
結果表明,家庭環(huán)境對初中生羞怯具有非常顯著的預測效應,家庭環(huán)境的矛盾性、親密度、情感表達和控制性進入了羞怯的回歸方程。其中,家庭環(huán)境的矛盾性(t=3.756,P<0.001)、親密度(t=3.545,P<0.001)對羞怯具有非常顯著的的預測效應;家庭情感表達(t=2.723,P<0.01)、控制性(t=0.304,P<0.05)對羞怯有顯著的預測效應;家庭娛樂性、成功性、文化性、組織性和道德宗教觀沒有顯著的預測作用。
三、討論
1.初中生羞怯的狀況
一、人格的形成與重要性
人格就是與人的需要、動機、興趣、愛好、情感、氣質、性格、人際關系等有關的比較穩(wěn)固的各種個人特征。兒童從出生就表現(xiàn)出這些個性特征,例如,餓了、尿濕了、身體不舒適、要睡覺、想讓抱等,嬰兒的這些需要都是用哭來表達,引起家長的注意,達到和滿足自己的需求。這些表現(xiàn)就是人最初的個性特征。
在嬰兒時期,孩子對周圍的事物及其關系還沒有形成較為穩(wěn)固的心理認識。到幼兒期后,隨著與周圍人的頻繁交往和對周圍事物的多次接觸,并且接受有計劃、有目的的教育,受到了電腦、電視、媒體等影響,兒童對周圍事物及其關系逐漸形成較為穩(wěn)固的態(tài)度和傾向性。這種傾向使得他們開始在家庭、社會、集體生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對周圍的事物也起一定的影響作用。這種有一定社會地位和起一部分社會作用,并具有一些穩(wěn)定性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就形成了一個人的個性。形成的個性又將影響兒童對事物的理解,從而更進一步地影響他們對事物的處理方式,這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過程。
二、家庭環(huán)境的重要性
一個人的人格高尚與低下,跟他(她)出生以后的家庭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遺傳因素、所受的教育等等有著非常重要的關系。也就是說,人格的形成與發(fā)展離不開先天的遺傳與后天環(huán)境的關系與作用,人格是在遺傳與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漸形成并發(fā)展的。
(一)遺傳因素的影響
因為人格具有較強的穩(wěn)定性特征,因此,人格更注重遺傳因素的作用。父母的智力、氣質、身體是否健康這都是先天遺傳的特質,是人格比較重要的影響因素。然而在價值觀、信念、性格等與社會因素關系密切的特質上,后天環(huán)境的影響作用更重要。人在胚胎狀態(tài)時,父母所在的生活環(huán)境、工作環(huán)境的影響就開始了,這種影響會在人的一生中持續(xù)下去。后天環(huán)境的影響是多種多樣的,小到家庭,大到社會文化,這些環(huán)境對人格的形成與發(fā)展都有重要的影響。
(二)早期童年經驗的影響
國外有關早期童年經驗對人格影響力的一個總結是:“早期的親子關系定出了行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為?!敝袊灿芯渌自挘骸叭龤q看大,七歲看老。”說明了人生早期所發(fā)生的事情對人格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盡管人格發(fā)展受到童年經驗的影響,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兒童發(fā)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會使兒童形成不良的人格,但是二者不一定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溺愛也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點,逆境也可能磨煉出孩子堅強的性格??傊變涸缙诮涷灢荒軉为殞θ烁衿鹱饔?,它與其他因素共同決定著人格的形成與發(fā)展。
(三)家長的潛移默化教育
家長的一言一行、為人處世、學習興趣、工作態(tài)度、家庭環(huán)境、夫妻間的和諧、對長輩的態(tài)度以及朋友、同事、鄰里相處的關系等等,都會在不知不覺中表現(xiàn)出來。這種教育是無聲的,是家長用自己的言行舉止,親力親為地給孩子做榜樣,孩子會潛移默化地受到家長的言傳身教,并以家長的行為作為自己接人待物的標準來對待并且處理事情。這就要求家長給孩子樹立優(yōu)秀的榜樣,使兒童在一個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中得到身心全面、健康的發(fā)展。
家長是表率,是榜樣,同樣要有威信。正如蘇聯(lián)教育家馬卡連柯說:“父母威信的根源只出于一個地方,那就是父母的操行,包括行為的各個方面。換句話說,就是包括父母兩人的全部生活:他們的工作、思想、習慣、感覺和意圖?!睒淞⒘己玫耐趴康氖亲陨砹己玫乃刭|,具體行為的體驗往往比枯燥的語言說教更有效果。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就是生動形象的、榜樣的影響,是兒童最容易接受的教育方法。所有家長都應該自覺地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和表率。
(四)家長的人格對兒童的影響
父母的性格對孩子的影響是通過三個方面進行的,最核心的是父母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其次是父母為人處事的態(tài)度,這是對兒童性格最直接的影響;最后是父母的行為方式,這是性格的表現(xiàn)方式。父母通過自己的語言、表情、行為,用自己立身處世的態(tài)度和世界觀、價值觀,對孩子的性格進行全方位的滲透,不論孩子的性格是否與父母相同或相異,都能折射出父母的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例如,父母熱情和藹、作風民主,孩子容易養(yǎng)成獨立、協(xié)作、直爽、善于交際等良好的性格;父母冷淡嚴厲、獨斷專制,就容易造成孩子膽怯、順從、依賴、固執(zhí)、冷酷、殘忍等不良的性格。所以說,家長人格的優(yōu)良或低下對孩子人格的形成有非常直接的關系。
(五)家長的責任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教師,家長不能只關心孩子生活、學習這兩方面的情況,更要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在《薩提亞心理營養(yǎng)》中指出:一個人如果在0-7歲期間得到良好的心理營養(yǎng)滋潤,則一輩子會充滿力量,贏得幸福和成功。這些營養(yǎng)是:1.無條件的接納(0-3個月);2.信任(安全感,4個月-3歲);3.肯定、贊美、認同(4-5歲);4.教導、認知、模仿(6-7歲)。一個人的命運,經過這七年,基本大局已定。由此可看出,家長在家中的教育是全方位的,不只是關注孩子的生活,還要了解和關心孩子的思想、興趣、學習、勞動、交友及接人待物等方面的情況,對孩子進行合理、恰當?shù)慕逃椭笇А?/p>
為了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性格,請家長們身體力行地做好榜樣,在言傳身教中做好孩子的第一任啟蒙教師,為我們的孩子能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而努力!
參考文獻:
1.(蘇聯(lián))馬卡連柯著,吳式穎等編輯,《馬卡連柯教育文集》下卷,人民教育出版社
2.(俄國)康斯坦丁·德米特里耶維奇·烏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對象》
3.陸運青、張振平,《測量學概論》,河北教育出版社
【關鍵詞】家庭; 幼兒;自理能力
提高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對于幼兒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而單純的就自理能力而言,就是自己為自己服務,能夠根據自己的生活需要照顧好自己,這作為一項人類生存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是一個人從幼兒時期開始學習成長,并且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對于家庭環(huán)境下的幼兒,所謂的自理能力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能力,其中主要為自己穿衣服、收拾物品以及整體自己的床鋪等為自己服務的能力。
一、培養(yǎng)幼兒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培養(yǎng)提高幼兒的自理能力,不僅僅是一種生活能力,同時也對幼兒其他方面的能力培養(yǎng)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通過對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有效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進而提高幼兒自身的學習、認知能力。在日常生活起居的小事中,幼兒可以自我主動地去動手操作,提高了手眼之間的協(xié)調能力,進而可以幫助幼兒在學習其他知識時更好地融會貫通。在提高幼兒自理能力的過程中,也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在生活過程中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培養(yǎng)了他的自理能力,對于其自信心以及責任心的培養(yǎng)同樣具有重要作用。
二、家庭環(huán)境中幼兒自理能力培養(yǎng)現(xiàn)狀
我國在幼兒自理能力培養(yǎng)方面具有自己的問題,由于我國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孩子在家中作為家人呵護保護的對象,往往存在溺愛的現(xiàn)象,很多孩子在家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自己的自理能力沒有得到有效提升。因此,由于我國很多家庭存在類似的問題,要有效的提高我國幼兒的自理能力,就要充分認識了解當前幼兒自理能力培養(yǎng)的問題,并制定有效的策略。
1.缺乏培養(yǎng)幼兒自理能力的意識
由于我國很多家庭存在的傳統(tǒng)認識,認為作為孩子就要不斷地學習,從而提高孩子的智力,為了學習而學習,忽略了學習是一個復雜而全面的過程,不僅僅需要學習書本的文化知識,同樣需要學習生活中的各種技能,而自理能力是一個人必須具備掌握的生活技能,從幼兒時期對其進行培養(yǎng),對于孩子今后的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很多家長并沒有認識到自理能力培養(yǎng)的時效性和重要性,抓住幼兒時期孩子樂于學習的機會,是有效提高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階段。
2.缺乏恰當?shù)姆椒?/p>
對于父母而言,不僅僅需要為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質經濟條件,更要在家庭環(huán)境中做好生活導師的角色。在孩子遇到實際問題的時候,不要盲目的將所有的問題承擔解決掉,而是要通過對孩子的引導和教育,幫助孩子有效正確的解決問題。在幼兒平時的生活起居中,在自理的過程中或許會遇到很多小問題,需要父母給予積極的指導和支持,給予孩子足夠學習和改正的機會,從而提高自身的自理能力。
3.缺乏足夠的耐心
對于孩子而言,很多事情都是新鮮的,都需要從陌生到熟悉,一步一步慢慢學習,由于孩子自身的身體發(fā)育不完善,缺乏較強的自控能力,在處理日常事務時往往出現(xiàn)問題,比如在吃飯以及洗手的過程中,經常容易弄濕衣服或者將飯弄得到處都是。在遇到這種問題時,很多家長都存在不耐心的情況,沒有及時有效的幫助孩子解決這些問題。一般情況下都是為了節(jié)約時間,將所有的問題都自己處理,剝奪了孩子學習鍛煉的機會。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培養(yǎng)孩子自理獨立的能力,就要家長多多輔導教育,幫助孩子培養(yǎng)自理能力以及提高獨立性。
三、家庭環(huán)境下培養(yǎng)孩子自理能力的方法
1.轉變傳統(tǒng)的家庭觀念,有效提高孩子的自理意識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不應該作為問題承擔者,而是要作為教育指導者對孩子進行輔導。幼兒時期的孩子需要在家長的陪同指導下,不斷提升自身的自理能力,給予孩子充分自理學習的機會,耐心的對其進行指導教育,從而有效提升孩子的自理能力,為其今后的學習奠定基礎。通過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有效提升幼兒的自信心以及成功的喜悅感,對其今后的學習以及動手起到積極的鼓勵作用。
2.加強自理技巧的指導教育
要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就要將自理技巧教給他們,并且可以采用趣味性指導學習的方式對其進行引導。此外,可以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運用寓教于樂的方法對其進行培養(yǎng),從而提高孩子學習動手的積極性以及主動性。通過搜尋適合孩子的方法進行培養(yǎng),比如關于自理的歌曲等等。在孩子努力學習并且學會自理以后,要及時的給予表揚和鼓勵。
3.加強自理能力培養(yǎng)的耐心
技能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幼兒在這期間會出現(xiàn)很多問題,即使學會一項技能,仍離不開以后的鞏固練習。因此,家長要給予幼兒犯錯的機會,循序漸進,耐心指導,經常督促、檢查、提醒幼兒,使幼兒良好的習慣得到不斷的強化,逐步形成自覺的行為。
總之,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需要家長具有耐心的對其進行指導,并且掌握必要的技巧,才能有效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為其今后的學習、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鄒平.2-3歲幼兒的自理能力弱的成因及培養(yǎng)方法[J].科學大眾,2009(01)
關鍵詞:城鄉(xiāng)家庭環(huán)境;“90后”大學生;人際關系;影響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6-0106-02
家庭環(huán)境是一個系統(tǒng)、特定、相對穩(wěn)定的內在環(huán)境,對人的社會化影響極大。我國是一個典型的城鄉(xiāng)二元結構國家,伴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轉型,我國經濟社會雖然獲得了迅猛發(fā)展,但城鄉(xiāng)之間仍然存在著差異,這種差異影響著城鄉(xiāng)不同家庭環(huán)境中的“90后”大學生的人際關系。
一、“90后”大學生個性特點
“90后”大學生指20世紀90年代出生的一代中國大學生,他們是思想活躍、朝氣蓬勃、衣食無憂的一代,更是受到社會各界關注和熱議的一代,他們出生在中國社會劇烈變遷,經濟迅猛發(fā)展,信息高速發(fā)達的特殊時代。這個頗受爭議、特點突出、時代感鮮明的群體具有以下個性特點:
1.思想早熟、個性獨立、行為自主,依賴心理強,抗挫能力差。伴隨著互聯(lián)網成長起來的“90后”大學生,接受的海量信息使他們的思想更為早熟,比較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他們自我意識很強,具有較強叛逆意識,不太考慮別人的感受,無法擺脫對家庭和他人的依賴,行為表現(xiàn)成熟,心理脆弱。
2.功利務實、理智參與各類活動,觀察問題、處理事務時,出現(xiàn)觀念和行為的錯位。在社會快速轉型期,受市場價值觀念的影響,“90后”大學生在活動的參與方式上由原來的空泛理想化的熱情,轉入了對自身價值實現(xiàn)的關注。他們在進行價值評判和選擇時,總是以利益作為標尺來衡量。他們指責社會的不公,卻回避自己的責任。
3.情感強烈,外顯而又張揚,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情感的表達。社會環(huán)境的現(xiàn)實情況造成了“90后”大學生情感上躁動不安、榮譽感強、虛榮心強。他們對喜愛的對象表示熱衷,對信服的人表露出欽佩和羨慕,對不平之事表示憤慨的程度強烈。
4.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上趨向于追求時尚,凸顯個人愛好?!?0后”大學生出生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發(fā)展時期,生活水平的極大提高滿足了他們的物質需求;他們掌握的信息和知識更為豐富,使得他們的知識結構更加復雜和多樣性。他們既認同傳統(tǒng)的價值觀,也欣賞當代社會流行的價值觀。
5.消費方式呈現(xiàn)多元、實用和前衛(wèi)方式,人生目標相對模糊。他們青春激情與文化理性并存,強調生活質量、重視充分享受,總是追求浪漫與新奇,接受變化與挑戰(zhàn),絕大部分大學生對自己今后的職業(yè)和發(fā)展方向的規(guī)劃和認識很模糊。
二、城鄉(xiāng)“90后”大學生人際關系適應的差異
由于成長環(huán)境的不同,城市和農村大學生對環(huán)境適應能力、事物理解能力、生活習慣等方面都存在差異。為了進一步了解家庭環(huán)境對“90后”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情況,筆者對蘭州交通大學、西北師范大學、甘肅政法學院、甘肅農業(yè)大學、蘭州城市學院、蘭州工專等6所高校部分在校學生進行抽樣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共發(fā)放660份問卷,收回646份,回收率為97.88%,其中有效問卷為640份,有效率為96.97%。在我們的調研中,來自大中城市的占21.24%,中小城鎮(zhèn)的占18.63%,來自農村的占60.13%。通過分析,城鄉(xiāng)“90后”大學生人際關系適應的差異表現(xiàn)在
1.城鄉(xiāng)大學生人際交往認知存在偏差。在我們的調研中,當問到“在社交場合你是否感到緊張或窘迫”時,來自大中城市的同學認為不會緊張,會很自如,占6.21%;來自中小城鎮(zhèn)的同學認為有時候會這樣,占71.24%;來自農村的同學認為經常會這樣,占23.10%。調研表明,來自城市家庭的學生處于相對開放的環(huán)境中,見多識廣使他們產生一種優(yōu)越感,人際交往比較積極。而來自農村家庭的學生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非常敏感,缺乏自信心理,在人際交往中對自己的評價過低。
2.城鄉(xiāng)大學生人際交往方式不同。在我們的調研中家庭較富裕的占3.6%,家庭經濟狀況一般的占66%,貧困生占25%,特困生占5.4%。調查發(fā)現(xiàn),在“90后”大學生交流方式中,來自城市家庭經濟狀況較好的同學通過參加各類協(xié)會、朋友聚會、社交場合等方式交往。來自農村的大學生由于受經濟條件局限,難以在與人交往中“瀟灑自如”,而寒酸的外表也常常使他們自慚形穢,主要通過老鄉(xiāng)會、發(fā)短信、聊QQ等方式進行交往。
3.城鄉(xiāng)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有差異。城市大學生生活條件優(yōu)越,受教育環(huán)境良好,接觸社會較多,擁有廣闊的人際交往圈子和豐富的人際交往經驗,交際與交友能力、交談能力和異往能力都要優(yōu)于來自農村的學生。
4.城鄉(xiāng)大學生在人際交往困擾方面體現(xiàn)顯著差異。城鄉(xiāng)家庭在環(huán)境背景、文化習慣、價值觀念上存在很大差距。在問卷中,農村學生選擇“遭受排擠”的占10.15%,選擇“自尊心受損”的占58.24%?!白宰鹦氖軗p傷”這一問題在問卷選項中城鄉(xiāng)大學生相差28.11%。在“交際與交友困擾”方面,大中城市的占38.97%,小城鎮(zhèn)占39.93%,農村的占45.71%。在“與異往困擾”方面,大中城市的占23.53%,小城鎮(zhèn)占28.49%,農村的占34.86%。在“交談困擾”方面,大中城市的占24.26%,小城鎮(zhèn)占29.65%,農村的占33.14%。在“待人接物困擾”方面,大中城市的占11.76%,小城鎮(zhèn)占10.47%,農村的占29.71%。由此看見,城鄉(xiāng)大學生在人際交往困擾方面存在顯著差異。
三、城鄉(xiāng)“90后”大學生人際關系差異的家庭環(huán)境影響分析
由于我國城鄉(xiāng)二元社會結構的存在,城市和農村之間在經濟文化水平和社會經濟關系的差異等導致了城鄉(xiāng)家庭環(huán)境的差異,從而影響城鄉(xiāng)“90后”大學生人際關系的適應。
1.城鄉(xiāng)家庭收入的差異。在城市,大多數(shù)家庭則是通過就業(yè)方式獲得家庭的收入,家庭的共同收入決定了家庭成員間的關系密切而相互協(xié)作。而農村的農業(yè)生產收入是家庭經營收入的主要部分,這種家庭生產方式決定了個人收入只占到家庭總收入的一小部分,個人對家庭的依賴程度與城市有區(qū)別。這種城鄉(xiāng)家庭收入的不同,形成了城鄉(xiāng)家庭間觀念與行為的差異,從而影響了大學生人際關系的處理。
2.家庭收入分配方式的差異。農村家庭的收入需要安排家庭的日常生活開支和家庭經營的再生產。城市家庭收入的安排相對較簡單,開支也僅僅是日常生活的安排等方面。這種家庭收入分配方式的不同會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方式。
3.城鄉(xiāng)生活水平的差異。由于我國二元社會結構造成的城鄉(xiāng)發(fā)展的不平衡,使城鄉(xiāng)居民生活水平上存在差異。從消費層面來看,城市居民逐步從生存消費向發(fā)展消費、享樂消費轉化;而農村居民生活則由溫飽型向舒適型轉化。
4.城鄉(xiāng)家庭教育方式的差異。城市家長偏重于過度關心的教養(yǎng)態(tài)度,對子女限制和管束較多;而農村家長則傾向于簡單的、懲罰的教育方式。
5.城鄉(xiāng)家庭父母教育意識有差距。城市家庭父母大部分都很重視子女的家庭教育,在教育方法上也有一定的選擇性。而農村家庭父母對家庭教育的作用認識比較模糊,家庭教育意識不強,對子女的教育側重于依賴學校和老師。
6.城鄉(xiāng)父母對子女教育期望有差異。城市家庭父母對子女抱有較高的期望,對子女的學業(yè)和將來的職業(yè)要求都很高,期望子女在大學期間學會很好地為人處事,以便為今后適應社會打下基礎。農村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通過讀書改變自身的生存現(xiàn)狀,但由于他們從自身地位和客觀可能性出發(fā),不會對孩子抱有過高的期望。
7.城鄉(xiāng)家庭父母和子女溝通交流有差異。隨著現(xiàn)代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和網絡新媒體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城市家長重視與孩子的溝通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拉近、融洽了親子關系。而農村教育條件落后,廣大農村父母文化程度低,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使孩子容易受到消極情緒和負面言行的影響。
四、改善城鄉(xiāng)家庭“90后”大學生人際關系的策略
1.改變家庭教育的誤區(qū)和偏差,培養(yǎng)孩子適應社會的人際交往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是現(xiàn)代社會人才的重要素質,是衡量一個人能否適應社會的重要標志。對于城鄉(xiāng)家庭而言,要改變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存在誤區(qū)和偏差,應重視孩子作為獨立發(fā)展主體的特殊需要,將自己的期望與孩子的興趣愛好結合起來,并且能夠做到時時和孩子進行溝通,成為孩子的伙伴和引導者,以此培養(yǎng)孩子的自立精神和人際交往能力。
2.改變家長的教育觀念,教育孩子正確處理家庭和社會人際關系。“90后”大學生人際關系不適應的改變,對于城鄉(xiāng)家庭環(huán)境來講關鍵在于改變孩子成長的環(huán)境,改變家長的教育觀念和家庭生活方式。父母要構建和諧的、積極向上家庭生活,孩子就會受到和諧的、進取心的教育。
3.創(chuàng)設良好的家庭氛圍,培養(yǎng)孩子人際適應能力。一個家庭的人際關系如何,既是德育環(huán)境,又是智育環(huán)境。家庭成員之間相互體貼,和睦民主、平等互動、家庭環(huán)境和諧溫馨能夠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人際適應能力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因此,要積極創(chuàng)造民主、催人奮進的家庭氣氛,來培養(yǎng)孩子提高人際適應能力。
4.家長要當好子女的素質導師,引導子女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注重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自理能力和人際交往適應能力,正確地認識自我,掌握人際交往的原則和技巧,加強自身的交往技能,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
5.形成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的合力,培養(yǎng)子女良好人際關系。在改進家庭教育的同時,需要重視利用其他途徑,尤其是學校和社會其他教育機構的替代性作用。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家庭教育必須與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密切配合,才能全面把握“90后”大學生的思想特點,構建他們良好的人際關系。
參考文獻:
[1]張寶君.90后大學生心理特點解析與對策[J].思想教育理論導刊,2010,(4):111-114.
[2]戴長瀾.全國首份“90后”大學新生調查報告公布[N].中國青年報,2008-11-12.
[3]趙麗芳,陳國鋒.90后大學生的特性及德育工作創(chuàng)新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0,(15):134-136.
[4]黃艾麗,杜學元.關于我國城鄉(xiāng)家庭教育差異的比較分析[J].宜賓學院學報,2007,(1):107-110.
[關鍵詞]家庭護理;脛腓骨骨折;體外固定裝置術;護理效果
脛腓骨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它是脛骨平面以下至踝以上部分發(fā)生的骨折,該類型骨折占四肢骨骨折首位,占全身各類骨折的13.0%~17.0%。目前,臨床上對于脛腓骨骨折更多的以外科手術治療為主,如:體外固定裝置術等,該手術雖然能夠改善患者癥狀,促進骨折創(chuàng)面愈合。但是,由于體外固定裝置術屬于是一種應激源,不免對患者神經、內分泌以及循環(huán)系統(tǒng)產生不利影響,不僅對患者身體上產生直接的影響,還會影響患者心理。常規(guī)護理模式雖然能滿足手術需要,正確指導患者術后恢復。但是,該護理模式缺乏針對性,導致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本研究對2014年10月~2015年11月醫(yī)院診治的80例脛腓骨骨折患者進行家庭護理,效果顯著,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0月~2015年11月醫(yī)院診治的80例脛腓骨骨折患者資料進行分析,將患者根據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實驗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齡19.4~80.9歲,平均(33.8±17.7)歲;病程3~30個月,平均(83±0.7)個月,骨折類型:開放性骨折22例,閉合性骨折18例;對照組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齡20.0~81.5歲。平均(34.0±20.9)歲;病程3~28個月,平均(7.5±0.9)個月,骨折類型:開放性骨折17例,閉合性骨折23例。入選患者均符合脛腓骨臨床診斷標準,且患者均行體外固定裝置術治療?;颊咧校?3例腓骨骨折,37例脛骨中上骨折,20例脛骨中下骨折。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骨折部位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方法護理方法:根據患者臨床癥狀、病史等告知患者手術治療的方法、治療的目的以及治療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并根據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指導其功能鍛煉,促進患者早期恢復。
實驗組實施家庭護理方法:(1)心理護理。脛腓骨骨折治療時間相對較長,患者擔心治療預后,不僅仍受心理及生理上痛苦,同時外支架在皮膚外,給患者出行、穿衣等帶來很大的不便,從而內心不免產生恐懼、害怕等心理,影響患者回歸社會。家庭護理實施過程中應該加強患者心理疏導工作,帶著感同身受的心態(tài)進行心理指導,消除患者內心負性情緒。(2)專人負責,定期上門指導。護理過程中由2名責任護士負責分管,定期對患者進行家庭隨訪護理,并及時電話聯(lián)系,做好簡要的護理記錄,正確的指導患者內容先理論后操作,理論主要針對性無菌操作、觀察局部情況等;而操作則包括敷料更換、清洗、消毒方法。(3)保持外固定裝置的固定。患者手術后需要進行患肢功能鍛煉,家庭護理時應該加強外固定裝置是否存在松動,告知患者不要隨意調試。教會患者檢測螺絲的方法,對于松動的螺絲及時擰緊。同時,患者鍛煉時應該指導患者運動量。定期回醫(yī)院檢查,對于x線下骨折線模糊者,應該給予支架拆除,并采用石膏固定。(4)其他護理。除上述護理外,還應該加強患者日常護理,如:飲食護理、社會護理等,促進患者早期恢復。
1.3觀察指標
(1)觀察兩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和費用;(2)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后臨床治療效果,包括:優(yōu)、良、差;(3)觀察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1.4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8.0軟件處理搜集的數(shù)據,計數(shù)資料行x2檢驗,采用[n(%)]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采用(x±s)的形式表示,P
2結果
2.1兩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和費用比較
本研究中,實驗組平均住院時間、治療費用,顯著少于對照組(P
2.2兩組患者護理后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本研究中,實驗組優(yōu)良率為8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優(yōu)良率52.5%(P
2.3兩組患者護理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本研究中,實驗組3例發(fā)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7.5%,顯著低于對照組的7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7.5%(P
3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