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英文化學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論文摘 要: 引入文化教學,使語言知識與語用規(guī)則有機結合,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語用能力。本文就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進行了闡述。
隨著全球經濟高度一體化和現代高科技的迅猛發(fā)展,人們越發(fā)意識到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性。作為語言學習中的領路人和指路人,教師更應該承擔起這一重任,在日常的語言教學過程中積極滲透和實踐這一教學理念,從而使學生能夠真正地掌握一門語言,在跨文化交流時應對自如。有人把文化視為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英國文化學家泰勒提出:“文化是一個復合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習慣?!苯浑H的過程是人們運用語言知識和社會文化知識傳遞信息的過程。所以學習語言與理解語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識是分不開的。所謂跨文化交際,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互相分享信息、思想和感情時的一系列活動。
專家估計世界上大約有五千至七千種語言,在這之中英語成為了最通用的語言之一。在英語學習中,大學英語教學是提高學生英語水平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其主要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但眼下的各種等級證書考試,多半是對學生進行英語語言知識和應試能力的測試。這樣一來,英語教學的過程不可避免地過分強調語言知識的傳授,而往往忽略了其語言所蘊藏的文化。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更應該是以文化教學為基礎的語言教學。英語教師除了教授語言技能外更應把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融入到語言教學中。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是人類用來表達思想、傳遞感情的交際工具,而文化是語言存在和發(fā)展的環(huán)境和基礎,二者有著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人們在學習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感受文化。要做到真正理解語言必須了解它“背后的”文化。反之,理解文化也必須通過語言。學習一種語言要掌握語音、語法、詞匯和修辭,還要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傳統(tǒng)、風俗習慣、思想意識、社交準則及語言行為,即國家的社會文化。如果社會文化背景與知識教學相脫節(jié),即把語言和文化割裂開來,不僅影響對語言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會導致信息傳遞的不完整、不準確、不生動,甚至產生不必要的誤會。因此,研究文化差異并將這一研究成果融入到英語教學中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新大綱明確指出大學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掌握并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即書面或口頭方式進行交際的能力。而交際能力的提高即需要對所學語言知識的掌握,也需要對所學語言國家文化背景有所了解。語言的意義離不開語言環(huán)境,通過一個民族的語言,可以窺見該民族豐富的文化形態(tài)以及該民族人民的文化心理。也就是說,只有了解彼此的語言習慣和行為方式,才能有效地進行溝通和交流。相反,如果在外語學習中只注重語言的表層意義而忽略了其深層的文化內涵,就難以做到真正地掌握語言,真正地理解語言所傳達的信息。
在英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這種關系長期以來一直未能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教學實踐中,似乎只要掌握了詞匯和語法規(guī)則就能理解語言和應用語言進行交流。這顯然背離了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因此,要想較好地培養(yǎng)大學生的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大學英語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就應該想方設法地激活學科教學資源,充分利用學生已經掌握的牢固的母語文化知識和相應的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將二者加以對比和鑒別,找出異同,然后強化認識和理解,進而在語言的不斷習得和大量實踐中,真正領會不同語言中不同文化的滲透和融合,進而加快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fā)展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形成。那么如何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避免文化沖突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
這是教師的首要任務。要使學生細致、全面、深入地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特點,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雙邊語言知識, 而且應具備雙邊的文化知識,這種雙重的文化修養(yǎng)是保障英語文化教學的重要前提。與此同時,還應該不斷增強對所學語言國家文化的洞察力和敏感性,掌握和洞察文化的最新動向以便第一時間科學正確地指導學生拓寬文化視野,進而使學生了解所學語言國家文化特征,以期準確地運用語言進行順暢的交際。
二、有針對性地介紹社會文化知識
目前我國的英語教學體系中,多半是采用常規(guī)的課堂教學。因此,教師起著絕對的主導作用。然而教師在課堂上常常單純地講解詞匯語法及要點,而忽視了有針對性地傳播介紹那些影響交際的社會文化因素。在意識到文化對于語言教學的作用之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大的方面包括政治、經濟、社會階層、家庭結構、職業(yè)特點、上下級關系、社交活動等,小到日常的打招呼、道別、致謝、約會、打電話、吃飯習慣、禁忌語等。
三、充分利用教學輔助手段
充分利用教學輔助手段,不斷改進教學方法。課堂教學要在質和量兩個方面對文化教學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多角度、多方位地向學生展示西方文化。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yǎng)具有較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學生不僅要從課本中學習和掌握異國語言和文化內涵,而且還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閱讀相關報刊雜志,通過觀看相關電影電視節(jié)目直觀地了解目的語源國的文化和社會。在課堂教學時,也可以穿插西方英語文學作品、報刊雜志、時事評論、甚至電影臺詞中有意義的材料,引導學生從中汲取文化知識,強化文化素養(yǎng),拓展文化視野。除了在課堂上的滲透之外,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多收聽各類英語廣播、學唱英語歌曲、觀看電視節(jié)目。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先進的網絡技術,搜索瀏覽網絡資料,觀看原版電影,以感受語言的魅力,領略英美本土文化風情。課余時間組織英語角,舉辦校園文化節(jié),豐富大學校園文化生活,開展英美文化方面的選修課,文化專題講座,組織英語晚會,排練英文戲劇,課本劇等多種方法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綜合能力。
四、重視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認識問題長期以來,在大學英語課堂上,英語文學被長期拒之門外。究其原因還是英語文學語言晦澀與同現代生活中使用語言相差太大造成的,因此,外語教育界也存在著重科學輕人文、重實用輕素質的問題。從語言的角度來看,文學實際上是語言藝術的一個分類,是一種必要的理想的語言輸入系統(tǒng)。文學語言是文學家們通過汲取大眾化的語言經過篩選、加工與提煉完成的,因此并未脫離大眾也沒有發(fā)生所謂的異化。事實上,文學為語言學習者提供了一個豐富與多樣的語言資源,是現實生活的語言學習場景與文化知識寶典,了解相關的文學作品不光是學習語言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語言學習的自然延伸,因此文學語言的輸入是一種較為理想的輸入方式。一方面,當下的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著很多問題。傳統(tǒng)“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失去了興趣,這樣的教學模式也無法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綜合能力。在如今的大學課堂上,教師如果還是依照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進行授課,就不能充分地將學生不理解的內容傳輸給學生。填鴨式的授課模式必然無法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與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因而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實踐能力也就無從談起。如果教師能在授課的過程中引入英語文學的賞析就能夠實現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沉淀。在當下的大學英語教學中,即便是教師對文學作品進行了分析,也大多還是從遣詞造句技巧的角度來閱讀與理解文學作品,很多教師的英語課還僅僅是將教學停留在句子的翻譯與句子的成分分析上,并沒有對相關的文化背景,協(xié)作創(chuàng)新技巧與遣詞造句方式進行分析,如此一來,造成了很多大學的英語課堂必然是枯燥乏味的。另一方面,學校要關注英語教學的師資培養(yǎng)問題。教師在英語文學的學習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當下的高等院校中,絕大多數的中青年教師都擁有碩士以上的學位,但讓這些教師得心應手的教授英語文學還是具有一定困難的。因為英語文學不僅僅是一門學科,僅僅讓學生掌握相關的考試技巧是遠遠不夠的。此外,在絕大多數院校中,中青年教師也很少有參加國外學術交流的機會,這樣一來也就大大的制約了中青年教師的發(fā)展。要想讓中青年教師教好英語課,就要從根本上提高教師的素質,學校一方面應該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另一方也要盡可能大的加大投入,為教師創(chuàng)造進修學習的機會。
二、英語文學學習的重要性
首先,賞析英語文學文化賞析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學生只有對所要學習的內容感興趣,才能在輕松的學習中獲得好成績。因此,在當前的教育形式下,教育者一定要打破傳統(tǒng)英語教學記單詞學語法的方法,盡最大可能的不要讓學生產生厭倦的情緒。文學是人類文化的高級體現,其語言工具能夠形象的反映生活,抒感與表達思想。讀者可以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體會到作者的思想元素與思維方式,這樣學生內心深處的美感才能被有效的引發(fā),并產生強烈的共鳴。具體到大學英語課堂上也是一樣,學生會在文學作品的熏陶中體會到英語學習的樂趣。其次,賞析英語文學能夠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賞析英語文學作品,不光能夠讓學生了解到作者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與文化常識,且文本中的詞義、意象、情感、意境、主題、思想與社會意義也都能夠在賞析的過程中實現重新建構。教師在引導學生賞析英語文學文化賞析的過程中,應該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能夠運用英語文學技巧的機會,這樣既能夠讓學生理解作品中的具體事實,也能夠進一步理解作品中抽象的概念。學生的理解,包含對字面意思的理解也包含對英語文學文化賞析作品更深層次的理解,教師引導學生賞析英國文學,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的領會作者的態(tài)度,意圖與某段某句中的邏輯關系,最終根據所分析出的結論對所要學習的內容進行必要的判斷。這樣不光能夠擴大學生的詞匯量與鍛煉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最終也能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實踐到所學到的語言知識。此外,賞析英語文學文化賞析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大學是培養(yǎng)一個人人文素質的搖籃,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型的過程中,很多大學的英語教育還在過分強調學生的英語學習成績,很多教師引導學生考取這樣那樣的證書,結果讓學生疏于思考。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教師首先要從乏味的說教中走出來。將人文教育有效的引入大學英語課堂。學生一定要閱讀,賞析與評論一定量優(yōu)秀的英語文學作品,才能掌握正確的語言使用方法,最終成章成為有情懷與全面發(fā)展的新型人才。與此同時,在學生不斷閱讀英語文學的過程中,還能感悟歷史與感悟人生,在潛移默化中完善整體人格,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進一步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
三、教師如何將英語文學文化賞析融入到學英語教學中
商務交際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就是商務談判,如交易中商品的價格、發(fā)貨時間、付款方式、售后服務等都會涉及談判,談判不僅需要商務英語的使用規(guī)范得體,而且要求語言的使用符合對方的文化背景,及飲食文化等,不能觸到對方的禁忌,這樣才能順利進行交際,最終促進交易的完成。此外培養(yǎng)出良好的人際關系也有利于企業(yè)間加深并建立長期合作關系,開發(fā)更多的客戶。但是受高職學制的影響,商務英語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和課程設置都過于重視學生商務英語知識和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和教學,缺乏文化的教學,使文化和語言知識脫節(jié)。這在表面上看確實是集中全部力量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技能,但是卻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培養(yǎng)出的人才只掌握了語言這個交流的載體,卻缺乏引導交流順利進行的內容,會說英語,但卻不知道該說什么,交流的不恰當嚴重時會影響商務關系的建立。因此不了解對方的國家情況、地理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文化風俗、商務文化,就無法建立良好的商務關系。雖然通過商務英語專業(yè)教學確實培養(yǎng)出了許多有非常高的商務英語知識和技能的學生,日常的交往活動中,也可以輕松自如地和外國人交流,但是在商務活動中,因為對對方的國家文化了解甚少,導致貿易無法正常進行,或者給公司帶來貿易損失的現象也很多。
2商務英語教學的現狀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都應該從培養(yǎng)符合社會和崗位需求的人才出發(fā)。高職教學有別于本科的教學,高職教學更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這是高職辦學的特色。一切學科都需要跟崗位需求相結合,高職商務英語教學也是如此,開設了商務實訓課程,努力使學生擁有實際操作技能,理論學習的同時加強實踐。因此,高職商務英語教學的課程設計也是從這一目的出發(fā),包括語言和商務知識的傳授,同時進行商務環(huán)境模擬。這是商務英語從業(yè)人員的基本素質要求。只有語言能力過關,商務知識專業(yè)的學生才能從事對外貿易活動。但是這兩點雖然具備了從事商務活動的基本條件,但卻不能保證能夠順利開展商務活動,這是因為各種交際活動歸根結底都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所以相互尊重,尊重對方的文化習俗,不觸碰對方的禁忌是根本保證,這就需要了解貿易國的文化和習俗。目前高職英語教學普遍對文化的重視性不強。
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兩點,一是學生沒有這方面學習的需求,高職的學生普遍基礎薄弱,缺乏學習的主動性,而且對英語的學習還是停留在過四、六級的需求上。雖然教師在課堂上有時也會給學生滲透一些文化知識,但卻會有學生因此而反映教師教學不專注課本,課外知識導入過多。二是整個學生培養(yǎng)方案中沒有英美文化這樣的課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按照大綱教學就不會進行過多的文化知識的導入,了解文化差異是順利進行交際的必要條件,只有交流順利才能進行進一步的貿易談判、商務往來,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一定要從教師和人才培養(yǎng)方案這個根本來明確文化的重要性,加強對學生的商務文化的培養(yǎng)。同時也要讓學生理解這類課程設置的意義,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商務宴請是貿易往來中非常常見的一種活動,有利于促進商務關系的建立和維護,但是如果處理不當也會適得其反。簡單的一次宴請會涉及許多文化方面的內容。如座位安排禮儀、餐具的使用禮儀、上菜的順序、搭配酒類的習慣、餐桌上取食的禮儀、餐桌上交談的禮儀、用餐后或用餐中離席的禮儀,以及勸酒布菜的中西方區(qū)別,等等。此外如果宴請的對象是西方人,那么就要注意宴會時間的選擇,一定要在工作時間中進行,因為西方傳統(tǒng)注重家庭和個人私有時間,占用他的休息時間,即使是商務宴請這樣的活動也會給對方造成不快,同時也要注意按時參加宴會不要遲到。而在中國和日本等一些國家,商務活動從業(yè)人員加班和應酬是工作常態(tài),人們喜歡在酒桌上解決問題,開發(fā)客戶,維護與客戶的關系。因此了解這些差異,盡量避免給對方帶來不快,是商務活動能夠順利展開的必要條件。
3如何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
了解了文化對于國際貿易順利開展的重要性和原因之后就要對學生進行文化的滲透和導入,來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和學習的興趣。那怎么來實現這個目的呢?下面針對目前教學活動存在的問題來給出一些解決方法。首先,教師需要明確教學思想和教學目的。要從根本出發(fā),雖然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但是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思想行為和教學傾向性會對學生的學習重心產生影響,因此想要通過教學提高學生的文化水平,提升學生的文化意識,就需要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目標重視文化的滲透和導入。其教學活動是根據不同的商務環(huán)境、文化進行實用型商務人才的培養(yǎng),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明確這一點,只有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到商務文化的重要性,在商務英語教學中,才會滲透商務文化,也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現狀。目前有的教師本身就不重視文化在日常教學中的滲透,因此要督促教師從自身做起,提升教師自身的文化素質,這樣才能將文化知識傳達給學生,讓學生對文化的作用有所了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其次,運用多種手段,采取周刊選讀、分組討論、網絡查詢等各種不同的方式來進行教學,通過任務教學法、情景教學法等多種方法讓學生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對其他國家的禮儀、文化、習俗都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可以借助網絡資源、有聲資料,盡可能多地讓學生接觸到文化知識,同時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組織能力、交際能力。
通過社會調查、小組討論、案例教學、分角色扮演,進行互動式的教學。教師還需要掌握跨文化外語教學的具體方法和技能,在進行課堂練習時,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盡量多地給學生交流發(fā)言的機會,讓他們實現語言知識、商務知識和文化知識的有機融合,培養(yǎng)既具有語言能力又具有跨文化商務溝通能力的商務英語復合型人才。最后,要重視日常教學中跨文化知識的導入。因為英語、商務和文化三者之間關系緊密、相互聯(lián)系,因此培養(yǎng)企業(yè)需求的實用型商務英語人才,就不能忽略對學生能力和文化的培養(yǎng)。所以我們需要培養(yǎng)既有扎實的語言能力,又有專業(yè)的商務詞匯和表達,以及跨文化的知識多能型人才。我們對前兩項都非常重視,也一直是教學的重點,而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就經常被忽略,而這對于學生今后的交際和可持續(xù)性發(fā)展是非常必要的。我們無法要求老師在短短的三年學制中能教授學生所有的文化差異,這是根本做不到的,我們要做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非語言交際能力,幫助學生意識到文化差異在交際中會引起的誤會和失誤,引導他們意識到文化對于交際的重要性,從而掌握學習方法和方向,具備繼續(xù)學習的能力。非語言交際是跨文化交際中非常重要的因素,據研究大概有70%左右的信息是通過非言語交際方式來傳遞的。因為非語言交際傳遞的信息不直接,只有相同文化基礎的人才能意識到,因此它所傳遞的信息甚至比語言所傳遞的信息更有影響力,一個簡單的手勢或動作,如果觸碰了對方的文化禁忌,就會引起誤會,進而會導致無法進行正常的交際,更不要說進行商務談判與合作了。所以要重視不同文化中肢體語言所代表的不同意義,也就是不同文化下的非語言交際方式。在不同文化中,肢體語言的意義并不完全相同,各民族有不同的非語言交際方式。在日常教學中,高職學制只有三年,無法在課堂上進行大量的跨文化信息的導入,但是可以讓學生課后多花點時間去查找與教材內容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每節(jié)課拿出一點時間讓學生進行講解。這樣既鍛煉了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及語言的運用能力,也掌握了文化知識,如此在達到學生學習英語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4結語
古今中外,文學界對于文學批評的重視程度都隨著時間的發(fā)展越來越高,而且經過漫長的歷史發(fā)展,我們漸漸的發(fā)現,對于同樣的作品,不同的國家對其的評價是不同的,也可以說文學批評受到各國文化差異的影響。每個國家都有其特定的歷史文化,而這些文化背景在一定程度上會對該國家的文學評論產生一定的影響。也正是存在差異的文化評論造成了文學評論的多樣性。英美文化也是如此,存在著差異,對英美兩國的文學評論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下面是我對這一問題的簡單認識。
關鍵詞:
英美文化;文化差異;文學評論
一.文學評論的內涵
文學評論,顧名思義,評論文學。用專業(yè)的術語來講,是應用文學方面的理論知識,對特定的文學內容,比如說文學作品,文學思想等進行探討、研究等一系列文學性質的活動,以解釋文學發(fā)展的內部規(guī)律,從而幫助相關的文學家進行文學創(chuàng)造,推動整個文學的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
二.英美文學的相關內容
英美文學是對英、美兩國民間文化藝術的總稱。同樣的是兩個現實生活的生動反應。我認為文學具有很強的表現能力和表述功能,而且英美兩國的文化比較多元化,決定了其文學風格的多元化,戲劇、小說、詩歌等類型多樣,各具特點:(1)英國文學的特點英國是一個臨海國家,不僅氣候極具海洋性,其文學也是如此,包容性十足,充滿著浪漫主義的氣息,再加上英國的經濟、歷史發(fā)展傳統(tǒng),在經歷了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之后,英國的文學由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等開始轉向寫實主義,這是英國文學發(fā)展的一般趨勢。(2)美國文學的特點美國是一個多民族的移民國家,建國的時間比較短,在19世紀之前,美國文學可以說是依附于英國文學,具有英國文學的一些特征,但是在19世紀末期之后,美國文學開始脫離英國文學,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多方面、平民化、自由化等。就像美國的社會一樣充滿著自由、民主的氣息。
三.英美文學評論的內容
各國的文學評論各具特點,但是仍然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需要注意三個問題,首先是文學倫理問題,這是要放在首位進行考慮的問題;其次是道德評論,這是進行文學評論的關鍵所在;最后是審美評論問題。具體到英美兩國來說,文學評論與該國發(fā)展的實際情況有著極大的關系,在女權主義、殖民主義等思想觀念的影響下,文學評論研究文學和社會的關系,開創(chuàng)了文學研究的新方向。
四.英美文化差異對于英美文學的影響
(1)英美兩國的語言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1.英國的語言英國文化歷史悠久,民族文化發(fā)展時間較長,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就拿英國的官方語言:英文來講,許多的文學評論家在對英國文學進行評論時,使用語言十分的謹慎,這既能說明文學評論家謹慎的態(tài)度,同時也更能說明英文的地位和重要性,可以說英文便是英國的象征,因此出于這樣的態(tài)度,英國文學評論是相對拘謹的、缺乏新時期的創(chuàng)新與個性;
2.美國的語言美國官方使用的語言也是英文,但是卻是美式英文,雖然說在本質上,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沒有發(fā)生什么變化,但是就是美式英語的稱謂便能很好的說明問題,美式英語是美國的創(chuàng)造,是美國爭取獨立的體現,眾所周知美國發(fā)展歷史比較短,而且是移民國家,文化發(fā)展多元化特征十分顯著,在獨立之后,美國在政治、歷史等方面都沒有歷史遺留問題,可以說美國的民主革命是十分成功的,相應的在文學評論方面美國的文學評論就彰顯個性和創(chuàng)新性。
(2)文化歷史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人本主義是英美兩國共同宣揚與崇拜的,但是英美兩國的人本主義又存在著具體的差別:
1.人本主義是英國發(fā)展歷史上很早便出現的,但是在文學評論領域人本主義是十分保守的,神權和禁欲主義依然處于主導地位,我認為這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不徹底的生動體現,資產階級的妥協(xié)性在文學領域的再現,莎士比亞是英國最為偉大的文學家,我認為沒有之一,莎士比亞不僅影響了英國一代人,更影響了整個世界。他的作品可以說是英國文學創(chuàng)作的典型代表,對其作品進行研究之后發(fā)現,人文主義在其作品中有很多的體現。
2.相比英國的人本主義,美國就十分創(chuàng)新、獨特。當然這和美國發(fā)展的歷史是密不可分的,美國的獨立是十分果斷的,沒有歷史遺留問題,爭取獨立自由的觀念理論深入人心,美國的人本主義十分的激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有對人本主義的創(chuàng)新理解。在這基礎上美國的文學評論就顯得更加激進、創(chuàng)新。
五、小結:
論文摘要:文化誤讀是指人們按照自身的文化傳統(tǒng)、思維方式去解讀另一種文化。由于學生對中國文化和中國英語的缺乏,文化誤讀在跨文化交際中頻頻發(fā)生,甚至導致跨文化交際失敗。如何更好地在英語專業(yè)文化課程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中國文化能力和中國英語能力,減少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誤讀,傳承和弘揚中國文化,是英語專業(yè)中國文化課程教學的重要任務。
跨文化交際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流與溝通??缥幕浑H具有雙向性,既要學習目的語文化知識,又要弘揚和傳播母語文化。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肩負著在國際交流中弘揚中國文化的重任,但是由于學生對中國文化和中國英語的缺乏,致使文化誤讀在跨文化交際中頻頻發(fā)生,對交際雙方產生一定的負面效應,甚至可能導致跨文化交際失敗。2000年修訂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對英語專業(yè)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教學要求是:“熟悉中國文化傳統(tǒng),具有一定的藝術修養(yǎng);熟悉英語國家的地理、歷史、發(fā)展現狀、文化傳統(tǒng)、風俗習慣;具有較多的人文知識和科技知識;具有較強的漢語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币虼耍绾胃玫卦谖幕n程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中國文化和中國英語能力,減少并消除文化誤讀,傳承和弘揚中國文化,促進中國文化全球化,是英語專業(yè)中國文化課程教學的重要任務。
一、文化誤讀
所謂文化誤讀就是人們按照自身的文化傳統(tǒng)、思維方式及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讀另一種文化。文化誤讀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同民族文化群體之間的文化差異,在解讀本族文化和異族文化的過程中,文化差異無時無刻不在制約著人們的思維活動。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差異對解讀異族文化既有正遷移作用,也有負遷移作用。當兩種文化中的詞語所表達的概念意義和內涵意義都一致時,文化差異可能起到正遷移作用;當二者之間有差異時,文化差異可能起到負遷移作用?!叭藗兣c他種文化接觸時,很難擺脫自身的文化傳統(tǒng)、思維方式,往往只能按照自己所熟悉的一切來理解別人。人在理解他文化時,首先按照自己習慣的思維模式來對之加以選擇、切割,然后是解讀。這就產生了難以避免的文化之間的誤讀。”樂黛云(1995)因此,在與異質文化的接觸中,如果人們總是不自覺地按照本族文化去解讀異族文化,文化誤讀就會在有意識和無意識中產生。
例如,學生往往將英文中的“RedTea”誤讀為中國的“紅茶”,然而紅茶的英文卻是“BlackTea"這是因為紅茶在加工過程中,茶葉的顏色越來越深,逐漸變成黑色。由于西方人相對注重茶葉的顏色,因此稱之為“BlackTea";而中國人相對注重茶湯的顏色,因此稱之為“紅茶”。而英文中“RedTea”指的是"Rooibos",是一種生長在南非、完全不同于茶樹的野生植物,而絕非真正的茶葉。
英語中Dutch意為荷蘭人,但是學生很容易對"Dutchcourage'''',望文生義,將其誤讀為荷蘭人的勇氣,然而其正確的含義為酒后之勇,且?guī)в匈H義。這是因為英國和荷蘭在十七至十八世紀曾因商業(yè)和海上霸權發(fā)生沖突而發(fā)生了“英荷之戰(zhàn)”,當時英國人對荷蘭人非常憎恨,他們在重創(chuàng)荷蘭人之余,還在語言上對荷蘭人加以攻擊。因此,在許多場合都用Dutch一詞表示厭惡、輕蔑之意。
二、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誤讀
跨文化交際含義廣泛,商貿談判屬于直接的跨文化交際,外語學習則屬于間接的跨文化交際。筆者在《中國文化概論》課程教學實踐中發(fā)現,雖然英語專業(yè)學生具備一定的中國文化知識和英語能力,但是由于學生對中國文化知識的缺乏,加上學生自身英語水平的限制,學生往往不能用英語正確表述中國文化,甚至不能理解有關中國文化的“中國英語”,文化誤讀現象時常發(fā)生。以下是學生在學習《中國文化概論》課程中出現的三種文化誤讀現象。
(一)母語文化誤讀
對于中國人而言,中國文化往往被認為是與生俱來的知識,因此常常被置于無足輕重的地位。在專業(yè)英語教學中也如此,英語專業(yè)的學生接觸到的大多是目的語文化,而有關中國文化的英文書籍、資料卻非常少見、甚至為零。由于文化教學中的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輸人不平衡,往往導致學生對自己的母語文化認識缺乏,更不知道如何用英語來正確表述自己的母語文化,甚至造成學生的“中國文化失語”。例如,由于缺乏對《易經》知識的了解,學生很容易對八卦和六十四卦中的“卦”產生文化誤讀,部分學生甚至質疑教材中的英文翻譯八卦(eighttrigrams)和六十四卦(sixty-fourhexagrams)。實際上,《易經》里的八卦由三艾組成,六十四卦由六交組成,根據英文構詞法,采用不同的英文前綴tri一和hexa-,由此將八卦譯為(eighttrigrams),六十四卦(sixty-fourhexagrams)。顯然,學生的誤讀和置疑都源于學生對母語文化的缺失。
(二)目的語文化誤讀
通過多年的英語學習,學生對目的語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也掌握了一定的英語知識,但是,由于學生對目的語文化的一知半解或不甚了解,也往往會造成一定的文化誤讀。雖然學生對《史記》都有一定了解,但是卻無法將“swansong”與魯迅先生對《史記》的贊譽“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中的“絕唱”聯(lián)系起來,由此產生文化誤讀。眾所周知,絕唱在此指詩文創(chuàng)作的最高造詣。但是由于學生缺乏對目的語文化預設的了解,學生不理解“swansong'''',的含義,而將其誤讀為天鵝的歌聲。實際上,在目的語文化中,"swansong”并非指天鵝的歌聲,而是源于源于希臘神話。在古希臘神話中,阿波羅(Apollo)是太陽神、光明之神,由于他多才多藝,又是詩歌與音樂之神,后世奉他為文藝的保護神。而天鵝是阿波羅的神鳥,故常被用來比喻文藝。傳說天鵝平素不唱歌,而在它死前,必引頸長鳴,高歌一曲,其歌聲哀婉動聽,感人肺腑。這是它一生中唯一的,也是最后的一次唱歌。因此,在西方文化中人們就用這個典故來比喻某詩人、作家臨終前的一部杰作,或者是某個演員,歌唱家的最后一次表演。
(三)跨文化誤讀
雖然學生具備一定的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知識,但是如果學生不能將兩種文化加以融會貫通,不能意識到兩種文化的共識和差異,缺乏對跨文化知識的認知,也將導致文化誤讀。例如,學生對姜太公釣魚這個故事耳熟能詳,但是學生對姜太公輔佐周武王滅商,屢建奇功,受封于齊地的故事卻了解不多,學生往往根據其字面意思將“right-handman”理解為“右手邊的人”。殊不知在目的語文化中,"right-handman'''',意為“左膀右臂、得力助手”。《西廂記》“紅娘”在中國文化中表示促成美好姻緣的媒人,通常帶有褒義。學生常常將英語中的“go-between和match-maker”與之對等,殊不知在無意之中產生了文化誤讀。因為在西方文化中,"go-between和match-maker'''',除了表示“媒人”,還有“中間人、捐客”的含義。很顯然,二者在文化涵義上不完全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