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心理語言學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內容提要】本文較系統(tǒng)地介紹了當代心理語言學研究中的幾個重要問題,闡述了研究有關問題的理論基礎,基本思想及現(xiàn)狀,指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趨勢。
【關鍵詞】心理語言學/句子加工/課文加工/模塊理論/壓抑機制
1引言
心理語言學是在心理學和語言學的結合點上產生的一門新興學科,迄今僅有近半個世紀的歷史。其初期的研究主要受行為主義思想的支配,大多從刺激—反應的觀點來探討人類的語言行為,認為語言行為無非是一套習慣,通過刺激、反應和強化而逐漸形成。本世紀60年代,喬姆斯基(N.Chomsky)提出了生成轉換語法理論及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的概念。此后致力于證明喬姆斯基句法理論的心理現(xiàn)實性的研究,成為心理語言學研究中的主流。
到70年代,在繼續(xù)研究句子的句法結構怎樣認知加工的同時,開始注意研究句子的意義。研究問題也逐漸由單個句子發(fā)展到段落或課文的認知加工。“句子加工”和“課文加工”構成心理語言學兩個最大、最主要的子領域。目前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2句子加工中的“概率”和“約束”問題
2.1從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大多數(shù)關于句子加工研究的指導思想是:句子的句法加工先于并獨立于其語義加工。用各種句法結構類型來進行的研究,一般都不考慮其他因素對句子加工的影響。當時,心理語言學研究的中心問題是:句子的句法表征如何形成?其目的是研究一種能產生句子句法結構的模型。
2.290年代出現(xiàn)了新的觀點,認為對句法結構的計算過程利用了各種信息的“約束”,包括語義信息和有關句法結構在實際語言中出現(xiàn)的頻率的信息[1]。這種“約束”模型假定,心理詞典的每個詞條中具有下述信息:(1)某個詞的可能有的參數(shù),即可以與該詞相聯(lián)結的特定成份;(2)可能的句法結構類型,如及物與不及物;(3)某參數(shù)和句法結構在實際語言行為中發(fā)生的頻率。例如,“吃”這個詞,可能有一個施事角色即誰吃和一個主題角色即吃什么;同時有兩種可能的句法結構,即及物和不及物兩種用法;頻率則是與每一參數(shù)或每一句法結構相聯(lián)系的,如“吃”常用于及物結構,較少用于不及物結構。
對于句法加工的這種基于約束的模型來說,句法結構出現(xiàn)的頻率是重要的理論依據(jù)。某種結構在語言中愈經(jīng)常出現(xiàn),那么它就愈易于加工。但是,它實際上是怎樣工作的,現(xiàn)在還不是很清楚。
2.3語言加工中的概率和約束問題引發(fā)了學者們對語言理論問題的思考。30多年來,關于語言的實質和理論,始終受喬姆斯基的思想所支配。喬姆斯基的“語言能力”假設認為,人們具有的語言知識就是語法。這種知識往往是內隱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種內隱的語言知識稱之為“語言能力”。這種觀點排除了影響語言活動的其他因素,如知覺系統(tǒng)的性質、記憶能力、推理能力的作用;也排除了語言的統(tǒng)計概率方面的信息在語言認知加工中的作用。
該假設還認為,語言的獲得必須通過兒童怎樣獲取這種語言能力來說明。兒童為什么能那么快地學得語言,兒童為什么能說出他從未聽過的話,這是因為語法知識本質上是先天的,后天經(jīng)驗的作用僅是使兒童掌握詞匯和設置特定的參數(shù)。
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出現(xiàn)促進了對語言統(tǒng)計概率的研究,神經(jīng)網(wǎng)絡強調從相對雜亂的輸入數(shù)據(jù)中抽取出結構規(guī)律性,把權重看作是對先前經(jīng)驗的概率約束的編碼,它決定網(wǎng)絡的活動模式。該特性實際上與兒童在自然條件下怎樣獲得語言是有聯(lián)系的。統(tǒng)計途徑在言語識別和機器翻譯等應用領域中的使用,也促進了人們對語言的統(tǒng)計概率方面的注意。心理語言學家也日益重視對統(tǒng)計概率信息與語言獲得、語言理解的關系的研究。例如,句子歧義是非常復雜的問題,而歧義往往是通過快速利用各種概率約束來解決的,而這種概率是從先前的語言經(jīng)驗中得到的。例如,“Theplaneleftfortheeastcoast”中,plane和left均各有多重意義,但兩者結合在一起,前者是“飛機”的可能性最大,后者則是leave的過去式。
于是,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觀點,它否定把理想化的能力語法作為語言研究的出發(fā)點,而是強調要用語言是怎樣獲得、使用和在腦中怎樣表征的事實來解釋語言的實質[2]。這種觀點認為:兒童是學習和使用語言,而不是對那種先天性的能力語法進行識別和認同;兒童對周圍人的言語的統(tǒng)計特征自動地進行編碼;多重概率約束的機制在兒童掌握語言中起關鍵作用。
這種觀點意味著又回到經(jīng)驗主義,但是,它并不否認兒童出生時具有一定的使語言學習成為可能的條件。如腦組織及其功能對語言的獲得具有約束作用,但不是語法知識本身。
3課文表征與記憶
3.170年代和80年代,大多數(shù)關于課文加工的研究涉及某種推理在閱讀時是否得到編碼。例如:在閱讀“青蛙坐在木板上,魚在木板下面游?!敝髥枴棒~在青蛙下面游嗎?”這樣的推理性問題。但這里存在一個方法學問題,即不能區(qū)分推理是在閱讀時進行的還是在推理測驗時進行的。
3.2為保證推理發(fā)生在閱讀過程中,研究者需設計新的實驗程序,為此,從記憶研究中借鑒了兩個觀點:(1)Tulving的依賴于線索的回憶,即線索直接地、有選擇地激活長時記憶中的有關信息[3];(2)Posner所區(qū)分的快速、自動的認知過程與慢速、策略的認知過程[4]。
由此,人們采用快速的單個詞的再認程序來檢驗推理過程。其典型的實驗情境是:在被試閱讀一個句子后,呈現(xiàn)一個測試詞,要求他盡快地確定測試詞是否在句中出現(xiàn)過。例如,句子“清潔工在教室里掃地”的測試詞為“掃帚”,若清潔工是用掃帚來掃地的推理得到編碼,那么就會產生一個快速的正的反應。這種過程沒有給被試特定目的去編碼特定類型的信息,不在策略控制之下。因此,這種反應反映了閱讀期間編碼的信息,而不是在測試時由慢速策略過程所生成的推理。這種推理的進行是以記憶中的信息能快速、并行、自動地得到激活為基礎的。
90年代課文加工研究的特點,是把迅速、被動地生成的推理與需要讀者策略加工的推理區(qū)分開來。
3.3“諧振”(resonance)這個術語本是用來描述Tulving的依賴于線索的提取這一觀點的,Meyers等人[5]借用它來描述一個詞或詞的組合以什么方式從一般知識(詞匯知識、世界知識)中激活有關信息。
事實上,詞不僅激活自身的含義,而且也激活它們與其他概念之關系的信息。例如,“塞滿”表示不能再塞入其他東西了,而“塞進”卻未包含這層意思。有一些隱含因果性的動詞,如“惹惱”和“羨慕”,前者暗示動詞“主體”為“惹惱”的原因,后者暗含動詞的“對象”為引起“羨慕”的原因。最近的研究表明,這種因果性動詞可快速、自動地激活可能作為其原因的那個參數(shù)的詞匯信息[6]。
3.4Kintsch提出的語境整合模型[7]是這種思想的一個具體例子。該模型認為,課文中的詞激活記憶中與它們有聯(lián)系的概念,激活在這些概念間來回循環(huán);課文的和記憶中的概念若具有多重強的聯(lián)系,就會高度激活;若只有弱而少的聯(lián)系,就不被激活或激活衰退。結果,課文的信息與長時記憶中的有關信息以一種快速、自動的方式組合起來,形成課文的意義表征。所以,這是一種基于記憶的理解過程。
4模塊理論與語言加工
4.1Fodor等人提出的模塊理論[8],與物理符號理論、人工神經(jīng)網(wǎng)絡、心理的生態(tài)學理論一樣引起了人們的注意。認知模塊被定義為一種快速的、強制的和封閉的信息過程。認知模塊的最顯著的特征是其信息過程的封閉性,即模塊的活動與輸出不受其他信息的影響。
在認知模塊理論看來,語言加工系統(tǒng)是由一系列在功能上彼此獨立的模塊組成的;每個模塊是獨立的加工單位;加工是自動的、強制的;這個過程不受其他模塊的影響。例如,詞匯加工或句法加工作為獨立的模塊,其加工不受句子語境等高層次因素的影響。
4.2模塊理論的主要依據(jù)來自于語言認知過程的模塊性。例如,缺乏非動物性效應,可以作為句法分析是一種認知模塊過程的例子[9]:
(1)Theevidenceexaminedbythelawyer…….
(2)Thedefendantexaminedbythelawyer…….
這兩個復合句包含壓縮了的關系從句。句中主要名詞的動物性或非動物性可隱指其是否可作為隨后動詞的主體。在句(1)中,如果非動物性信息參與句法分析過程,讀者會很容易地確定隨后的動詞并非是句子的主要動詞,而是壓縮從句的動詞,所以,后面“by”短語的出現(xiàn)是很自然的,不會發(fā)生理解上的困難。但有關實驗表明,讀者閱讀該句“by”短語所用的時間與閱讀句(2)中“by”短語的時間一樣,說明主要名詞的非動物性并未進入動詞的句法分析過程。當然,對此不是沒有爭議的。另外,神經(jīng)語言學觀察到的特異性語言損傷現(xiàn)象,也為模塊理論提供了證據(jù)。
4.3認知模塊理論比較容易把心理學與神經(jīng)生理學、神經(jīng)解剖學聯(lián)系起來,把某種認知過程與特定的腦結構和功能過程聯(lián)系起來,但它忽視了與環(huán)境、上下文的相互影響。
心理的模塊性對理解認知與大腦的關系來說,是一個引人注意的問題。認知的計算性與認知的模塊性在理論和事實兩方面的關系,是一個有賴于心理學和認知神經(jīng)科學的實驗研究來回答的問題。心理語言學在這一點上有可能作出重要貢獻。
5語言理解中的壓抑機制:
5.1Gernsbacher提出的結構建造框架(StructureBuildingFramework,簡稱SBF)是一個較著名的語言理解模型[10],該理論認為,理解的目的是構造一個連貫的心理表征或結構,表征的建構材料是記憶細胞。這一建造過程包括三個步驟;奠基(Layingafoundation),即根據(jù)最初輸入的信息形成一個基礎結構;映射(Mapping),即當新輸入的信息與先前信息一致時,就映射到這個基礎上去,從而發(fā)展原來的結構;轉移(Shifting),即當新輸入的信息與先前信息不一致時,就開始構建一個新的子結構。因此,大多數(shù)心理結構都是由若干分支的子結構組成的。
在結構建造過程中,有兩種機制控制記憶細胞的激活水平:增強(Enhancement),即與正在建構的結構一致的信息的激活水平的提高:壓抑(Suppression),即與正在建構的結構不一致的信息的激活水平的主動下降。
該理論強調,壓抑不適當信息和干擾信息是有效理解的基礎,壓抑機制的效率可能是語言理解能力中個別差異的重要原因。
5.2有關的研究初步表明,壓抑機制在大腦兩半球內是存在差異的。對不適當信息的壓抑,可能主要發(fā)生在左半球。左半球可能主導整合過程,根據(jù)上下文壓抑不適當?shù)囊饬x,選擇適當意義,以實現(xiàn)與先前信息的整合。右半球則以保持多種信息的激活狀態(tài)為職責,以供左半球選擇適當意義[11]。
這樣,大腦兩半球可能有相對獨立的語義系統(tǒng)。若是這樣,現(xiàn)有的一些語言理解模型都需加以修正,但目前證據(jù)尚不足,需要進一步的實驗研究。
6小結與啟示
以上幾個當代心理語言學研究中的重要問題目前還存在不少爭議。近來,有些學者倡導“大規(guī)模語料”(LargeCorpora)的研究,主張從大規(guī)模語料所提供的經(jīng)驗數(shù)據(jù)來檢驗各種理論思想;強調語言結構發(fā)生頻率及概念組合的發(fā)生頻率在語言加工中的重要性;強調盡可能地保證實驗中所使用的材料的自然性[12]。這也是心理語言學研究發(fā)展的一個趨勢。
【參考文獻】
1TrueswellJC,TanenhausMK,GarnseySM.Semanticinfluencesonparsing:UseofThematicroleinformationinsyntacticdisambiguation.JournalofMemoryandLanguage,1994;33:285—318
2SeidenbergMS.LanguageacquisitionandUse:Learningandapplyingprobabilisticconstraints.Science,1997;275:1599—1603
3TulvingE.Cuedependentforgetting.Americanscience,1974;62:74—82
4PosnerMI.Chronometricexplorationsofmind.Hillsdale,NJ:Erlbuum
5MyersJL,O''''BrienEJ.AlbrechtJE,MasonRA.Maintainingglobalcoherenceduringreading.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1994;20:876—886
6GreeneSB,MckoonG.Tellingsomethingwecan''''tknow:experimentalapproachestoVerbsexhibitingimplicitcausality.Psychologicalscience,1995;6:262—270
7KintschW.Theroleofknowledgeindiscoursecomprehension:aconstruction-integrationmodel.PsychologicalReview,1988;95:163—182
8FodorJA.Onmodularityinsyntacticprocessing.JournalofPsycholinguisticResearch,1988;17:125—168
9FerreiraF,CliftonCJr.Theindependenceofsyntacticprocessing.JournalofMemoryandlanguage,1986;25:348—368
10GernsbacherMA.Languagecomprehensionasstructurebuilding.Hillsdale,NJ: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Inc.1990
11FaustME,andGernsbacherMA.Cerebralmechanismsforsuppressionofinappropriateinformationduringsentencecomprehension.BrainandLanguage,1996;53:234—259
12MckoonG,RatcliffR.Memory-basedlanguageprocessing:psycholinguisticResearchinthe1990s.AnnualReviewofpsychology,1998;49:2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