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閱讀教學語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小學語文教學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閱讀教學的要求是:“加大學生閱讀量,增加背誦篇目,加強學生的語言積累。”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它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在新的形式下,如何把握新的閱讀教學方法,成為我們小學語文教師所必須面臨的新課題。只有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才能搞好新時期的閱讀教學。
一、精講多讀
課程標準規(guī)定:“在閱讀教學方面,不再搞過于繁瑣的講解分析,記背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而是強調學生的自主閱讀,個性化理解和感悟”這是新時期、課程標準給我們的新任務。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往往是一講到底,先解詞,再歸納段意,然后概括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最后分析寫作特點。教師的教學任務是講深講透,學生的要求是認真聽講,結果是學生的思維完全圍繞著教師打轉轉,沒有一點創(chuàng)新意識,也缺乏自己對文章的獨到見解?!耙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闭Z文教學強調典型的多樣化,豈能由教師一個人包辦代替呢?這樣的教學,結果是學生越學越糊涂,教師也越教越乏味,怪不得有人認為“誤盡天下蒼生的是語文教學”。課程標準要求閱讀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適當的引導,讓學生在閱讀中體會文章的意思,實現讀者與作者的感情交流,從而啟迪學生的智慧,創(chuàng)建學生的新思維體系,讓學生對所讀的文章有新的見解,在閱讀過程中受到美的熏陶,從而更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
這種意義上的精講多讀,教師的精講應體現在主導性上,它并不是單純傳授知識的結果,而是和學生處在同等的地位,與學生交流閱讀的收獲,和學生討論閱讀中的疑問,形成一種民主和諧的探究式學習氛圍。它重在學習過程的探究,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學習。學生的多讀也是在教師引導下的多讀。它有兩種含義:一種是對同一材料的多次重復閱讀,即我們所說的“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比绾巫寣W生充分地讀呢?首先就要有時間上的保證,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多次閱讀。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少講,多引導。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就是多講少讀,實施滿堂灌的教學,正如一個老師所說的那樣,一篇好文章,學生一看就產生了想讀的愿望,就好像一個人看到一件好衣服想試一試那樣,但我們教師硬要從衣服的面料、做工等方面來分析,等教師分析完,學生也就毫無興趣,根本不想讀了。語文教學也是這樣,講究的是深入的體會,是“涵泳”。其次要采用多種方法,激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想讀。個人閱讀的方法有:默讀、朗讀、精讀、瀏覽等。集體閱讀的方法有:教師范讀、學生齊讀、分角色度、分小組賽讀等。在閱讀過程中,教師也不能撒手不管,應該在學生難懂的地方或是文章最關鍵的地方,進行必要的指導。如果教師不在這個時候指導一下,學生就會感到困難,不能很好的理解課文內容甚至會產生厭學情緒,效果會適得其反。教師在這個時候進行指導,就是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使學生提高學習的興趣。另外以讀代講也是教師引導學生的好方法,記得2001年石鼓區(qū)送教下鄉(xiāng)活動中,胡妍老師執(zhí)教的《荷花》,它并沒有從字、詞、句來分析課文內容,而是通過朗讀指導來引導學生理解。例如,她在教荷花的形態(tài)時,就是讓學生朗讀“擠擠挨挨”、“碧綠”、“大圓盤”這幾個詞語來促進理解的,這種方法,值得我們借鑒。
另一種含義就是拓寬學生的閱讀面,教師積極引導學生不但很好地閱讀課內材料,還要積極參加課外閱讀,增加閱讀讀量,加厚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積淀,從而提高閱讀能力。拓寬學生的閱讀面方法也很多,其主要方法還是要以課文內容為基礎,擴展學生的閱讀。例如,在教過《赤壁之戰(zhàn)》后,可以激發(fā)學生閱讀《三國演義》,在教過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后,可以讓學生閱讀所有關于李白的詩歌等等。
二、精問多思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疑問,因為閱讀的過程就是不斷呈現疑問的過程。南宋的著名教育家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則須有疑,大疑則大悟,小疑則小悟,不疑則不悟?!边@中間的“疑”就是問題,也就是一個思考過程,“不疑則不悟”就是說在閱讀過程中沒有問題,不思考,就不會有收獲。其實,學生只要進入了閱讀情境中,就會出現一連串的問題,但由于他們年齡小,閱讀經驗不足,可能無法把問題進行整理,歸納出一定的條理,有時候問題在腦海里稍縱即逝,學生還沒有反應過來,弄不清問題在哪里,可能會處在“不疑則不悟的階段?!?/p>
新的閱讀教學在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時,就要求教師充分發(fā)揮導師的作用,充分把握機會,在學生處于“似疑而非疑”,分不清“疑在何處”時,梳理學生的疑問,精心激起學生的疑問。有的教師在提問時很隨意,沒有經過思考,想到什么就提什么,這樣對學生毫無用處。根據語文教學的三個目標層次——識記、理解、運用和學生認知的規(guī)律,可以把要提的問題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識記,就是復習所讀材料的內容,提問的方式可以是“文章怎么說?”,“文章怎么寫?”,“文章寫了什么?”等。第二層次是理解,主要考查學生對所讀材料的理解,提問的方式是“為什么?”,“你怎樣理解?”,“你認為怎么樣?”等。第三個層次是運用,主要考查學生對所讀材料的運用能力,提問的方式一般是讓學生造句、說話、作文等。以《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為例,在考查學生對楊梅形狀的理解時,第一層次應該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可以問“文章把楊梅比作什么?”第二層次應該讓學生理解課文的寫法,可以這樣提問“文章中為什么把楊梅比作乒乓球,從中你能知道楊梅的形狀嗎?”第三個層次就是讓學生運用知識,讓學生跟據上面的比喻句再寫一句比喻句。其實教師的提問的作用應該是拋磚引玉,指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怎樣思考,主要是引導學生,放飛學生的思維,目的是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學會提問,善于提問,敢于提問,最終達到“大疑則大悟”的境界。
學生的多思,主要是體現在思維的深度和思維的多樣化上。學生由于知識面和經驗的緣故,往往看問題只看表面,而不會作深一步的思考。例如,像《我的戰(zhàn)友》、《開國大典》等內容直接,主題鮮明的文章,他們能很快理解文章的內容和寫作方法。但對于像《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梅花魂》等含義較深、主題含蓄的文章,他們一下子不能理解文章的內容、主題和寫作方法。如果學生淺嘗輒止,就會以訛傳訛,久而久之就會適得其反。所以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深度,從多角度,多側面去讓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讓學生明白,許多問題不是一眼就能看明白的,應撥開現象看本質。同樣道理,學生的思維過程中往往只滿足于一種答案,缺乏思維的多樣性。他們總是認為一個問題只有一個答案。而且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上,老師滿足于一種答案,努力把學生變成“標準化”學生。這樣更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新時期的閱讀教學還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多樣化。以前有一篇文章極力稱贊“冰雪融化了是春天”的創(chuàng)意很新穎,其實這就是稱贊思維得多樣化的,這種方法很值得我們效仿。在訓練學生思維多樣化的時候,切忌用簡單的“對”、“錯”來評價學生,應當讓學生充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因為學生的思維過程是動態(tài)的、開放的,同一個問題,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看法,絕對不能用簡單的“對”、“錯”來衡量。如果僅僅用“對”、“錯”來衡量學生動態(tài)的、開放的思維過程,那將會扼殺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造性,走上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老路。教師在引導學生思維多樣性時,應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多鼓勵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新閱讀教學的精問多思,不僅要求學生會問,會思考,更重要的是教師會引導。它要求我們教師在備課中更認真,更充分了解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
三、精導多用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運用,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語文教學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使他們具備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毙W語文教學目的的實現,主要體現在閱讀教學過程中,作為語文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語文知識,如低年級以組詞、造句為主要內容,中年級以說話為主要內容,高年級以寫作為主要內容,在引導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的同時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盡量激發(fā)學生進行熱烈的討論。
記得有一次一位特級教師在講《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時,就注重讓學生運用知識,它在讓學生理解“權威”這一詞語時,提了這樣一個問題:“你們知道‘權威’的含義嗎?在你們的生活中有權威人士嗎?你怎樣看他們?”馬上就有許多學生回答。答案雖然多種多樣,但都是讓學生明白不要只相信“權威”的話,要在實踐中得到知識。這種語文教學中滲透品德教學,值得我們學習。它既讓學生有說話的內容,又讓學生明白道理。還有一位教師在教“一絲不茍”這個成語時,就要求學生在理解后造句,學生當時造的句子有“小明看電視一絲不茍。”“小軍做作業(yè)一絲不茍?!睆恼Z法和句意上來分析,兩句話都正確。但教師還是肯定了后一句,并說明了理由。這位教師的引導,既讓學生理解了詞語,又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我認為就“導”得好。還有我在教學《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時,就注意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文后按照課文的寫作方法,寫一篇介紹家鄉(xiāng)特產的文章,結果學生按照先寫樹,再寫果的順序,介紹了我們衡陽的特產——柑桔,在市級比賽中獲獎。
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很重要,關鍵要教師在備課時多鉆研教材,找準引導的切入點,然后聯(lián)系學生實際,引導學生運用知識。一般來說,每一篇課文都有很多運用知識的要求,這還要教師去發(fā)現,不求滿地開花,但求一課一得。由此可見,教師在引導學生時,要給學生提供運用知識的空間,營造運用知識的氛圍,發(fā)掘運用知識的源泉,這樣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會大大加強,思維將會更有條理,創(chuàng)新意識將會更加強烈。這樣,教師就可以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境界。
總之,新時期的閱讀教學,其重點就是把閱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從而使學生成為閱讀的主人。其難點就是教師的引導,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時刻記住學生的主體作用,并不斷地去激發(fā)它,那么,新的閱讀教學方法的實現也為時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