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工具性和本體性哲學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詮釋學自誕生之日起就與語言有著難以割舍的聯系:從詞源學上說詮釋學一詞(Hemeneutics)源于赫爾墨斯(Hermes)——一位古希臘神話中負責向人們傳遞眾神旨意和消息的信使神,即眾神與凡人的語言不相一致從而無法交流與溝通,需要赫爾墨斯從中進行相互間的翻譯、轉換或解釋。可以說沒有語言,沒有語言形式或時空上的差異就不會有詮釋學的出現與存在。所以語言一直是詮釋學無法避免的重要議題。但是不同時代、不同的詮釋學發(fā)展階段下的詮釋學研究者或詮釋學家們對語言的重要性的理解卻是不盡相同的。在施萊爾馬赫之前,詮釋學只能算是一種解釋技藝,主要涉及語法學和解釋技巧的一些問題。其目的在于排除歧義以使詞與命題判斷相一致,語言在當時是作為承載思想的工具而被當作詮釋對象的,它的意義確實只在于對象性與工具性。直到近代德國宗教哲學家施萊爾馬赫通過努力將詮釋學發(fā)展成作為“理解的藝術”的一般詮釋學或普遍詮釋學,并對理解的語言性給予重視,他認為解釋或理解的目的主要是通過語言從心理上再現文本的精神意蘊。而早期的詮釋技藝只重視從語言學、語義學上分析文本,這種僅僅將語言當作一般的公共工具的態(tài)度,很容易忽視語言使用的當下情境性和私人體驗性,從而造成對文本的誤讀。為此,施萊爾馬赫建立了語法解釋和心理解釋相結合的方法來避免這種誤解:語法解釋涉及語言的形式方面,心理解釋則要求首先了解作者當時使用語言的心理過程、思想狀態(tài)和影響其的外在環(huán)境,再設身處地地去解讀文本,他認為這樣才能真正的把握作者原意。施萊爾馬赫建立起的古典解釋學雖然注意到語言不同于一般簡單的工具而與歷史情境及個人體驗有著莫大的關系,但是他的詮釋學仍然是以方法論為中心的,并沒有將語言放在詮釋學的中心地位來加以重視。施萊爾馬赫之后的著名的詮釋學家狄爾泰通過在精神科學和自然科學之間劃界將詮釋學確立為人文科學堅實的方法論基礎。狄爾泰認為精神科學與自然科學不同,其研究的是“客觀精神”和精神世界,所以對它們的研究不能采取自然科學的觀察、實驗方法,而必須用詮釋學的方法。狄爾泰強調語言正是一種客觀精神,是生命與精神的外在載體與表現,而詮釋學所要理解的文本就是人的生命所留下的符號形式,是由語言凝固起來的“生命表現”。所以理解就從生命的外在表現中獲得內在的生命知識的過程。這樣狄爾泰就將語言與人的生命、精神緊緊聯系在一起了,從而大大提升了語言的重要性。但是狄爾泰也始終認為詮釋學的最終目的還是超越詮釋者和文本之間的歷史距離,摒棄詮釋者的個人偏見,再現文本的原初意義。由此可見,他也沒能完全擺脫西方傳統客觀主義的影響,其詮釋學思想帶有明顯的客觀主義方法論痕跡。語言的重要性在其中的體現也是相當有限的。
真正將語言的重要性提升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將語言作為詮釋學的中心議題,甚至認為語言是人生之核心的是海德格爾和他的弟子哲學詮釋學大師——伽達默爾。
海德格爾認為,一直以來西方人的語言觀在對象式的思維方式下以機械的方法研究語言實際是不可能沒把握到語言本質的,在他看來:“傳統語言觀有三個特征,其一是將語言看做一種表達。這種觀點無論是從外部表象解說語言,還是將語言看做內心心靈運動的有聲表達,都沒有揭示‘語言在說’的本源性特征;其二是把語言看做是人的一種活動。這種觀點把人看做是語言存在的保證,而沒有看到事實上是語言在說的過程中使人成其為人的。最后是把語言看做是對外在東西的形象或概念的再現?!保?]海德格爾指出:談論語言就是談論人,而絕不是在談論一種理解的手段或工具。因為只有人才說語言,人的社會存在實際就是語言的存在,沒有語言人無法思維、交流也就無法成其為人。從整個人類說,語言出現的那一剎那;從單個人說,在他習得語言的那一瞬間,就被語言所包圍了,語言成為人的存在狀態(tài)。我們甚至無法想像沒有語言的世界,因為我們的思維本身就要借助語言。我們的世界已經被語言所充滿,它在語言中呈現自己,人只有掌握語言才能理解世界,同時使自己作為人在世界中成長。海德格爾的著名論斷“語言是存在之家”就是在這種意義上說的,這里語言并非指某一固定的居所,而是指一個流動的呈現過程,整個人類世界生活經驗的活動模式(也就是整個人類歷史、人類傳統)都在語言中才得以展現,而我們每進行一次新的活動、新的理解都是以前一個已展現的世界為前提的。所以說語言呈現了整個世界的存在,它是存在之家。
伽達默爾繼承了他的老師海德格爾關于語言的本體論見解并繼續(xù)了其在推進詮釋學本體論走向中的種種努力,在通向語言的途中走更遠。伽達默爾首先明確否認了語言的工具性,他指出:“語言根本不是一種器械或一種工具。因為工具的本性就在于我們能掌握對它的使用,這就是說,當我們要用它時可以把它拿出來,一旦完成它的使命又可以把它放在一邊。但這和我們使用語言的詞匯不大一樣,雖說我們也是把已經到了嘴邊的詞講出來,一旦用過之后又把它們放回到由我們支配的儲備之中。這種類比是錯誤的,因為我們永遠不可能發(fā)現自己是與世界相對的意識,并在一種仿佛是沒有語言的狀況中拿起理解的工具。毋寧說,在所有關于自我的知識和關于外界的知識中我們總是早已被我們自己的語言包圍?!保?]80語言確實不是一種工具,作為社會中的人我們是無法放棄語言而存在于世界的,因為語言內含著我們生活于其中的共同世界;世界就體現在語言中。語言不是我們人類天賦的能力,但是我們一出生就無可避免地“跌落”在語言中,正如我們無法選擇我們的父母和時代一樣。同樣,我們也無法把語言當作一種技能來學習,我們可以單獨學習騎車、打球,但我們無法單獨學習語言,因為語言總是與各種事件聯系在一起的,在它之中呈現著這或者那,都是我們不可能避免的??梢哉f我們根本無法控制語言,雖然一直以來,我們都說“人說語言”,但是對于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對話,其參與者是無法控制它的發(fā)展的,實際上人們是跌進了一場對話而不是進行一場對話,從這種意義上我們也可以認為是語言在說,而不是說語言。伽達默爾認為,人同世界聯系的根本方式就是語言,他將海德格爾“語言是存在之家”的論斷向前推進成為“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語言”,語言首先作為人的存在狀態(tài)和遭際世界的方式,然后才能成為表達存在的手段、描述世界的符號,人永遠以語言的方式擁有世界,語言給予人一種對于世界特有的態(tài)度或世界觀。所以伽達默爾會說誰擁有了語言,誰就擁有了世界。伽達默爾的嫡傳弟子帕爾默曾說:理解的語言性取代了理解的歷史性而成為伽達默爾哲學詮釋學的中心。這說明當時的伽達默爾已經意識到歷史與語言的不可分性。首先是語言創(chuàng)立了人類歷史,其次歷史也只有通過語言才能影響到我們。所以歷史影響我們就是語言在影響我們。從這種意義上說人不僅無法控制語言,而且無法擺脫語言,人本身就是一種語言的存在物,失去語言的人就如同失去生命的人而沒有了存在的根據和意義。
可見在伽達默爾的理論中,語言的重要性已經達到了無法攀越的頂峰高度,但是語言的意義、語言的作用仍然值得我們去探索。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K].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1412.
[2]彭啟福.理解之思——詮釋學初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3]金延,高常營.理解與語言:存在論生存論分析的意義與困難[J].蘭州大學學報,2004,(3):1.
[摘要]語言伴生于人類社會的產生,其對人類的重要意義不言而明。本文從傳統語言觀對語言的工具性理解著筆,進而分析了從施萊爾馬赫到伽達默爾幾代哲學詮釋學家的語言觀,借此,可以明顯看出他們所理解的語言的重要性在不斷提升,并逐漸從對語言的工具性認識深入到本體性認識。
[關鍵詞]語言;工具性;詮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