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聞記者職業(yè)道德建設途徑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新聞記者應勇于自我批評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
在今天的社會里,還有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思想的殘余存在,還有舊的道德思想觀念的存在,并通過各種途徑侵蝕和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因而,許多人頭腦中殘存著一些舊道德的思想和觀念,也就不足為怪了。因此,我們每個人在道德修養(yǎng)中,務必自覺地同自己頭腦里的舊道德思想和觀念展丌斗爭,進行嚴肅認真的自我解剖和自我改造。能不能自覺地丌展這種思想斗爭,是道德修養(yǎng)能否奏效,新的道德品質能否形成關鍵,或者蛻是道德修養(yǎng)能否成功的一個決定性的因索。一切企圖掩蓋矛盾、回避思想斗爭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十分有害的,同我們提倡的道德修養(yǎng)背逆而弛,不可能形成新的道德品質。社會主義道德修養(yǎng),不僅要求人們深刻認識批評與自我批評的重要價值,自覺地進行自我解剖和自我改造,而且還要能夠正確地掌握和運用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方法。首先,要認識這種思想斗爭的反復性,道德修養(yǎng)的過程,就是新舊道德思想觀念斗爭的過程。人們頭腦中的舊道德影響,往往是根深蒂固的,不是輕易就能改變的,更不是經過一兩次的斗爭就可以清除的。在人們的頭腦里,新道德觀念的確立,開始也并不牢固,也是需要經過較長時間、反復多次的斗爭才能完成。無論從清除舊道德的影響來說,還是從確立新道德的觀念來看,人們頭腦中的兩種道德思想觀念的斗爭,都是長期的,需要反復地進行,不要企求一兩次斗爭就能解決問題。其次,對待別人的批評要持正確的態(tài)度。我們既然知道批評與自我批評是進行社會主義道德修養(yǎng)不可少的重要方法,就要對別人的批評有個正確的態(tài)度,歡迎批評和幫助。要知道,批評是進行正確而深刻自我批評的重要組成部分。俗話說:“當事者迷,旁觀者清。”人們要嚴格解剖自己,進行自我改造,就要求得別人的幫助,虛心聽取別人批評,正確認識自己。只有這樣,自我解剖和自我批語才能做得準確而又深刻,卓有成效。正因為如此,修養(yǎng)者要虛懷若谷,能“聞過則喜”,歡迎他人的批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為人民的利益勇敢地正視和改正自己的缺點與錯誤。最后,要具有不怕丑、不怕痛的精神。我們要取得批評與自我批評的良好效果,還要著重克服常人身上的一個弱點,就是“家丑不可外揚”的思想和怕痛不敢正視自己的缺點、錯誤的毛病,正因為它是許多人共有的弱點,也就往往不大引人注意。然而,事實上正是這個弱點,影響了道德修養(yǎng)的實際效果。應該說,克服這個弱點本身,就是道德修養(yǎng)的一項重要成果,而且這項成果還能確保道德修養(yǎng)的深入和發(fā)展。因此,我們社會主義新聞工作者進行道德修養(yǎng)時,要著力解決好怕丑、怕痛的思想,指導自己鍛煉成一個敢于正視自己、嚴于解剖自己、勇于自我批評的人,不斷純潔自己的道德品質。
二、記者應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一)增強黨性觀念,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改革開放后,人們思想解放、視野開闊,《憲法》規(guī)定的言論自由逐步得到保障。如何引導社會輿論,成了改革開放時代的一個重要政治課題。要現(xiàn)代社會中,報紙、廣播、電視等新聞媒介能最迅速、最廣泛地影響社會,是引導輿論、影響輿論的理想工具。因此,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新聞輿論及其導向作用,并要求我國新聞記者把它視作社會主義職業(yè)道德的基本規(guī)范之一。《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yè)道德準則》第二條明確指出:“新聞工作者要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什么是正確的輿論導向?為什么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同志曾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把正確的輿論導響概括為五個“有利于”。即造成有利于進一步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fā)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輿論:有利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的輿論:有利于鼓舞和激勵人們?yōu)閲腋粡?、人民幸福和社會進步而艱苦創(chuàng)業(yè)、開拓創(chuàng)新的輿論:有利于人們分清是非,堅持真善美、抵制假惡丑的輿論:有利于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人民心情舒暢、社會政治穩(wěn)定的輿論。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在新聞工作實踐中,增強黨性觀念,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報社、電臺、電視臺等各類新聞機構都必須在政治上同黨中央保持一致,在組織上絕對服從同級黨委的領導,重大問題的處理必須向黨委請示與匯報。要堅持政治家辦報的方針。所謂政治家辦報,就是說所有的新聞工作者,從社長、總編輯、總經理到每一個記者、編輯、播音員,都必須具有正確的政治立場、政治主張和政治觀點,善于從政治上觀察問題、處理問題,把新聞工作首先看成是黨的思想政治工作,而不是把它僅僅視作文字工作、技術工作。在新聞工作實踐中,一個版面的安排,一條新聞的,常常不僅僅是一個業(yè)務問題,而是一個嚴肅的政治問題。報紙、廣播、電視必須無條件地宣傳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與政府,必須站在社會主義的立場上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觀察問題、認識問題,一切宣傳報道部要有利于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在新聞報道中,要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主旋律,動員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投身到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偉大事業(yè)中去,決不允許有人利用新聞媒介發(fā)表詆毀或否定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違反憲法與法律的報道與言論。新聞媒介在制定宣傳報道計劃時,要把好政治關,不能讓那些違反四項基本原則的東西出現(xiàn)在報紙、廣播和電視上。當然,新聞報道并非是每一篇都帶有政治色彩,對于有些自然現(xiàn)象、科技信息等本身沒有政治性的新聞報道不要強行抹上一層政治色彩。
(二)以正面宣傳為主,注意新聞宣傳報道的社會效益
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是1989年11月25日李瑞環(huán)同志在新聞工作研討班上作重要講話時明確提出的。李瑞環(huán)總結了黨的新聞工作的歷史經驗,指出:“回顧我們黨的新聞事業(yè)的方針歷史,至少可以得出兩個鮮明的結論:一是我們黨歷來十分重視新聞工作;二是堅持對人民革命和社會主義事業(yè)以正面宣傳為主”。新聞報道只有堅持以正面宣傳為主,就是在新聞報道中,著力宣傳那些能鼓舞和啟迪人們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與堅持改革開放政策,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熱愛偉大祖國和弘揚民族文化,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為推進世界和平與發(fā)展而斗爭的東西。一句話,一切鼓舞和啟迪人們?yōu)閲业母粡姟⑷嗣竦男腋:蜕鐣倪M步而斗爭的東西,都是能發(fā)揮正確的輿論導向作用的正面報道。
三、正確處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
在當今改革開放的年代,新聞事業(yè)在社會上具有雙重角色:首先是社會輿論機關,具有思想宣傳、信息傳播、文化教育、生活娛樂等精神文明建設的社會功能,因而必須重視其社會效益;其次是一種經濟企業(yè),必須按照企業(yè)的方法經營,其產品即報刊、廣播電視節(jié)目等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商品,必須接受市場的檢驗,在市場競爭中優(yōu)勝劣汰,因而其經濟效益也不容忽視。但是,無論情況如何,新聞記者都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在這一前提下實現(xiàn)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統(tǒng)一。因為在社會主義中國,新聞事業(yè)一是運用新聞的手段為經濟基礎服務的上層建筑,擔負著傳播馬克思主義、宣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人民群眾提供精美的精神食糧的神圣職責。我們必須時時處處注意新聞工作的社會效果,對社會負責,對群眾負責,以利于發(fā)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堅持改革開放政策,以利于維護社會穩(wěn)定,有利于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當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發(fā)生沖突時,經濟效益必須服從社會效益,以保證社會整體利益不受損害。新聞報道、評論、圖片以及聲像節(jié)目與制品,都應該以是否對社會主義事業(yè)有利為衡量標準,不得為追求本單位的經濟效益,搞一些嘩眾取寵的、對社會可能產生不良后果的東西。現(xiàn)行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yè)道德準則》明確規(guī)定:“新聞報道不得宣揚色情、兇殺、暴力、愚昧、迷信及其他格調低劣、有害人們身心健康的內容”。記者在寫社會新聞報道,尤其足法制新聞的報道,都不應當違反社會公德。報道法制新聞時,一足適量,二要注意分寸。報道法制新聞的目的是利用它們教育廣大群眾,因而應報道有教育意義的事實,不要過細地描繪犯罪的手法和手段,以免發(fā)生敦唆犯罪副作用。但是,我們也不必諱言,近年來不少報刊、特別是一些周末版或娛樂性小報,突出報道一些新聞價值不大、但能招徠一些讀者的名人軼事以及色情、兇殺案件,并翻來覆去地“炒作”。對“炒作”者來說,也許會帶來一些經濟上的效益,如銷量增大,廣告增多,但對社會卻危害極大,產生了不少消極影響。當然,社會效益第一,并不是說經濟效益可以忽視。我們在強調社會效益第一的前提下,也應該重視經濟效益,把經濟效益放在第二位。首先,新聞事業(yè)也是一種經濟企業(yè),經濟狀況是其自下而上與發(fā)展的基礎。經濟效益好,不僅生存沒問題,而且還可能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不斷進行技術改造,實現(xiàn)設備的現(xiàn)代化。反之,新聞事業(yè)就會面臨困境,甚至無法在競爭的市場中生存下去。其次,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也有反作用力。經濟效益差,其社會效益也很難充分實現(xiàn),因為新聞事業(yè)的社會效益,具體體現(xiàn)在它經常地、迅速地、大量地、直接地傳送黨的方針政策和人民群眾所需要的新聞信息,而堅實的經濟基礎和現(xiàn)代化的物質技術手段是實現(xiàn)上述目的的必要保證。經濟效益差,甚至于還可能透發(fā)某些人搞有償新聞、刊載迎合人們的低級趣味的內容等歪門邪道。實現(xiàn)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tǒng)一,關鍵在于提高新聞報道的質量。(本文來自于《理論觀察》雜志。《理論觀察》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張群單位:齊齊哈爾日報報業(yè)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