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五行相生相克探討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關于五行的相生相克關系存在兩種解釋。通過分析這兩種說法的差異,指出從時令季節(jié)角度解釋五行的相生相克關系要更貼近中醫(yī)的精髓、更符合中國農業(yè)文明的歷史。
關鍵詞:五行;五材;相生;相克
相生相克是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之一,中醫(yī)用它來說明五行之間以及運用五行分類的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相生是指一事物對另一事物具有促進、助長和資生的作用,其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是指一事物對另一事物的生長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約的作用,其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1]。人們對五行的相生相克關系存在兩種解釋:一種是根據木火土金水這五種物質本身屬性來解釋五行的生克關系,如金屬可以砍伐樹木是金克木[2]。另一種是從季節(jié)的相生相間關系來說明五行的相生相克,如四季輪轉、從春(木)到夏(火),故木生火[3]。這兩種解釋哪一種更適合中醫(yī)的五行學說呢?筆者認為,從時令季節(jié)角度解釋五行的相生相克更貼近中醫(yī)的精髓。
1五材的起源及五材的生克關系
五材是指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等五種物質或材料。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生活和生產實踐中逐步認識到木火土金水這五種物質的重要性,如《尚書·大傳》載:“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是為人用。”并認識到這五種物質是不可缺少的,正如《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所說:“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廢一不可”,而且古人進一步認識到木火土金水是構成世界萬事萬物的物質來源,《國語·鄭語》中說:“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這說明古人已開始試圖把木火土金水作為構成世界的五種基本材料或元素來把握世界的整體聯(lián)系。
這種建立在樸素、感性的實踐認識基礎上的五材說使人很容易根據木火土金水這五種物質本身屬性來解釋五行的生克關系。如在《白虎通》記載:“木生火者,木性溫暖,火伏其中,鉆灼而出,故木生火?;鹕琳撸馃?,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土生金者,金居石,依山津潤而生,聚土成山,山必生石,故土生金。金生水者,少陰之氣潤澤,流津銷金,亦為水,所以山云而從潤,故金生水。水生木者,因水潤而能生,故水升木也?!笨梢?,五材相生的關系是古人在長期生活實踐中觀察總結出來的,是人們在開荒墾林過程中,燒荒后土壤變肥是火生土,水滋潤土壤使農作物生長是水生木等。五材相克關系,如同相生關系一樣,也是古人在長期生活實踐中觀察總結出來的。因為水可滅火是水克火,火可讓金屬軟化是火克金等。五材說來源于人們的生活生產實踐,融入了人們生活實踐中的一些直觀體驗,生動、直觀、易于理解,故人們在解釋五行的相生相克關系時更喜歡從五材本身來說明。
但這種根據木火土金水這五種物質本身屬性來解釋五行的生克關系卻存在內在的邏輯矛盾[4],如按照五材說觀點,“木生火”是因為鉆木取火,同理火也可燒木,就可得出“火克木”??梢姡梦宀膩斫忉屛逍械纳岁P系存在許多無法自圓其說的地方,這就使中醫(yī)的五行理論難以讓人信服[5]。
2五行與四季相配合的生克關系
另一種解釋五行的生克關系是從季節(jié)的相生、相間來論述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說:“天地之氣,合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比相生而間相勝也?!币馑际钦f,由于天地之氣的運行,有了陰陽,才有了四季,有了四季,才有了五行。五行之間以季節(jié)相鄰的次序相生,以季節(jié)相間的次序相勝,也就是相克。春、夏、秋、冬依次交替,沒有春的生發(fā),就沒有夏的蕃莠、秋的收獲和冬的收藏;同樣,沒有冬的潛藏,也沒有春的生發(fā),這是四季的相生關系。四季輪轉,不可能一個季節(jié)在一年中常在,是因為有了秋的收斂,才能制約春的過度生發(fā);有了冬的寒冷,才能抑制夏的一味暑熱,這是四季的相克關系。同時,相生與相克是密切結合的,相生與相克相結合,就叫做制化,這是保持事物正常發(fā)展變化的必不可少的兩個方面的條件。正如《類經圖翼》所說:“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fā)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這樣既生又克,就能維持事物之間的動態(tài)平衡,防止太過和不及。用四季的相生相克來理解五行的生克關系,更好地體現出相生與相克的密切關系。
事實上,在《內經》中將五臟、五行與季節(jié)的配屬關系(肝-木-春、心-火-夏、脾-土、肺-金-秋、腎-水-冬)是一以貫之的。如在《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言養(yǎng)生應順應四時生長收藏之道?!端貑枴に疅嵫ㄕ摗吩疲骸按赫吣臼贾?,肝氣始生……夏者火始治,心氣始長……秋者金始治,肺將收殺,金將勝火……冬氣水始治,腎方閉,陽氣衰少,陰氣堅盛……”可見,《內經》一直是把肝、心、肺、腎四臟與春夏秋冬四時、木火金水四行分別對應的。
為了更好地把五行與四季相配合,人們又在四季中加一“長夏”。唐·王冰在《素問·六節(jié)臟象論》注釋中說:“所謂長夏者,六月也。”在長夏,暑熱未去,氣候悶熱潮濕,草木枝端已開花結果,正在化育種子和果實,此時正是夏秋之交由陽轉陰的轉折過渡期,按取象比類的方法,長夏與土性的生化、平穩(wěn)相應,故長夏屬土[6]。這樣,五行正好與季節(jié)相對應,隨著季節(jié)的自然更替,五行也就有了以季節(jié)次序排列的相生關系;同時由于陰陽作用,季節(jié)之間又存在彼此抑制、制約的關系,呈現出一種以季節(jié)的相間次序的相克關系。見圖1。
圖1季節(jié)一五行生克關系示意圖
3五行從季節(jié)角度理解生克關系更貼近中醫(yī)精髓
3.1五行從季節(jié)角度理解生克關系符合中醫(yī)“天人相應”理論中醫(yī)把自然界看成一個整體,人是自然界的產物,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自然界的各種變化必然會影響人體,從而引起人體的相應反應,這種主張人與自然界息息相通的思想就是“天人相應”自然觀[7]。這種天人相應思想的產生是以天地陰陽和人之陰陽彼此相應為基礎的,如《素問·天元紀大論》中提出“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天為陽,地為陰,人亦應之”?!鹅`樞·刺節(jié)真邪》亦提出:人“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故可為解”?!端貑枴毭握摗愤M一步論述:“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這些都體現了人隨自然界四時陰陽的運動而變化,故中醫(yī)的陰陽五行學說就是建立在“天人相應”的基石上,將人體與自然界相類比,以探求人與自然界的關系?!秲冉洝氛J為隨著四時氣候的寒暑更易,人體的脈象、氣血也相應地發(fā)生升降浮沉的調節(jié)性反應。如《素問·脈要精微論》所說:“春日浮,如魚之游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余;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說明春夏陽盛,人體之脈隨之而浮大,氣血也隨之趨向于表;秋冬陽氣內伏,人體之脈隨之而沉小,氣血也隨之趨向于里。由此,《內經》提出“法于陰陽,和于術數”、“和于陰陽,調于四時”的命題,強調人類應主動地適應自然界的變化而養(yǎng)生。可見,在解釋五行生克關系時把五行與時令季節(jié)相配更能體現中醫(yī)的“天人相應”的觀點。而且在《內經·四氣調神》中也體現出對季節(jié)更替次序為準的相生思想。它提出如果春不養(yǎng)生則“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如果夏不養(yǎng)長則“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如果秋不養(yǎng)收則“冬為飧泄,奉藏者少”,如果冬不養(yǎng)藏則“春為痿厥,奉生者少”,在這里四季表現為一種依次更替的相生關系,五行也以這樣的次序排列,相生的思想是很明顯的。
3.2基于時令季節(jié)的五行觀念是對中國農業(yè)文明的一種體現我國歷史上是以農業(yè)為本的國家,在靠天吃飯的時代里,按四時五行時令節(jié)氣進行生產被古人奉為最高準則[8]。將五行從時令季節(jié)角度理解比從五材說解釋要更符合中國的歷史文化,這可從《尚書》兩處關于五行的文獻中得到有力佐證。一處是《尚書·甘誓》中夏啟討伐有扈氏的誓辭:“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如果說五行就是五材,顯然說不通。因為對這五種東西,誰也無法“威侮”它們,要將其作為夏啟討伐有扈氏的理由更讓人難以信服。同樣在《尚書·洪范》有:“鯀矱洪水,汨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疇”,如果將其理解為五材也讓人難以理解。但是如果將五行從時令季節(jié)角度理解則能夠很好理解。前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是說,有扈氏作為一個重要的部族首領不遵從天地自然之道,不按四時五行時令節(jié)氣祭祀天地、施政治國、指導農業(yè)生產,因而嚴重怠慢天地自然之神。這在今天不是什么大問題,但在當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虔誠自然圖騰文化時期,違背天人一體、天人相應的自然法則,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忤逆和大不敬行為,所以“天用剿絕其命”,夏啟要“潛天行道”,故“今予惟恭行天之罰”。后句“鯀矱洪水,汨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疇”是說,鯀治水不懂天地自然四時五行的生克之道,不能根據時令季節(jié)雨量特點進行合理疏導治理,因而久治無功,最終震怒天帝。
另外,五行與天文歷法范疇的時令節(jié)氣的密切聯(lián)系也可從其它許多文獻中得到佐證?!抖Y記·月令》:“某日立春,盛德在木”;“某日立夏,盛德在火”;“某日立秋,盛德在金”;“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妒酚洝v書》:“蓋黃帝考定星歷,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閏余?!睆倪@些文獻中可以看出從時令季節(jié)角度理解五行學說要更符合中國農業(yè)文明歷史的真實。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計算尼羅河水漲落期的需要,產生了埃及的天文學”[9]一樣,基于時令季節(jié)的五行說的產生,也是我國農業(yè)生產的需要。之所以在認識確定四季時令過程中還要進一步創(chuàng)立五行學說,是因為四季時令的確立只不過是對一年當中自然界客觀物候變化的外象描述,沒有在根本上涉及到四季形成的內在機制及其形成根源的詮釋。這種僅對表象的局限認識仍然極大的限制著人們對自然物候現象發(fā)生規(guī)律的準確把握,因此他還不能主動、前瞻性的指導農業(yè)生產、預防自然災害等。從人們切身的生存需要出發(fā),非常有必要進一步探討四季物候產生形成的內在機制,以及形成根源,以便不僅“知其然”,而且還知其“所以然”。五行學說正是基于社會生產力客觀發(fā)展的需要所產生形成,它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闡釋四季物候變化的內在機制,以便前瞻性的把握天地的自然未來變化趨勢。故我們認為五行學說是古人基于四季的認識而逐步形成的,從季節(jié)角度理解五行的生克關系更貼近中國的歷史。
3.3“五材”與“五行”的辨析五行說來源于五材說,五材說是五行學說的最初萌芽的形態(tài),二者有著密切的關系。但五行說不等于“五材”,五行是基于“五材”而高于“五材”的。所謂“基于五材”,是說五行的特性是根據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某些性質概括出來的,如《尚書·洪范》所說:“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彼^“高于五材”,是說五行的特性已從具體物質抽象化,并引申運用,實際上已超越了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本身,有了更廣泛的內涵。五行學說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出于農業(yè)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客觀需要,五行學說在“天人相應”自然觀的指導下,結合天文歷法范疇的時令節(jié)氣的變化來闡釋四季物候變化的內在機制和根源[10]。五行之間的動態(tài)生態(tài)關系是在“五材說”之后慢慢形成的,這可從《洪范》中得到證明。因為五行的相生相克在《洪范》中并沒有提到,而且其中五行的排列順序是水、火、木、金、土,與五行說體系中的五材排列順序不同,既非五行相生的順序木、火、土、金、水,亦非五行相勝的順序土、木、金、火、水,《洪范》之闡述又只言及五行各自單獨的屬性和功用,而對于五行各要素之間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沒做任何說明,這說明“五材”說并不能解釋五行之間動態(tài)的生克關系,五行的生克關系是在后期歷史發(fā)展與四季物候變化相結合而慢慢形成的。中醫(yī)的陰陽五行學說正是借用這種五行觀念來解釋人與自然的關系,詳細闡釋人體生理、疾病與自然息息相應的關系的,故從時令季節(jié)角度理解五行生克關系要更合理。
當五材發(fā)展到五行時,木火土金水這五個字已由具體的五種物質或材料升華到能代表這五大類事物屬性的抽象哲學概念;已由形而下的水平上升到研究萬事萬物普遍規(guī)律的形而上的水平,也就是由“器”的水平上升到了“道”的水平。如果在解釋五行的生克關系還停留在“五材”階段,用木火土金水本身屬性的關系來解釋五行的生克關系,那就不可避免地會遇到“火能使金軟化是火克金,但火能燒木也可推出火克木”這些無法自圓其說的邏輯矛盾的問題。超級秘書網:
綜上所述,從時令季節(jié)角度解釋五行的相生相克比從五材本身屬性的關系來解釋更貼近中醫(yī)的精髓。
【參考文獻】
[1]王新華.中醫(yī)學基礎[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1:40.
[2]趙棻.中醫(yī)基礎理論詳解[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21.
[3]郝萬山.關于五行的討論[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9,16(1):10.
[4]譚春雨,方力行,陶御風.淺析3種常見五行本源認識論的邏輯矛盾[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6,17(12):12.
[5]方芳,粟明,王棱霞,等.五行學說內在邏輯矛盾[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8,35(7):1018.
[6]方力行,譚春雨.歷代五行學說中土與長夏相配及五行順序的探討[J].河南中醫(yī),2006,26(12):8.
[7]申秀云.論“天人相應”與“天人合一”觀之異同[J].甘肅中醫(yī)學院學報,2004,21(1):10.
[8]譚春雨,方力行,陶御風.五行與四時的文化相關性探考[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6,33(12):1570.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62.
[10]張效霞,張鵬.五行配時空的演變過程及其原理溯源[J].中醫(yī)文獻雜志,2003,2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