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工商管理理論叢林和體系整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那種建議我們把所有這些都很好地包進一個包袱,然后用一條簡化了的理論絲帶將它們捆扎起來的想法是不現實的。學習組織理論的學生和管理實際工作者應該承認和吸收來自不同學科領域的貢獻。任何要將這一研究領域禁錮于某種有限的觀點的企圖都將減少我們進一步的調查研究的靈活性和機會。
從橫向看,同一歷史時期也出現了多個學派并生的局面。哈羅德·孔茨在20世紀60年代初將當時的管理理論劃分為管理過程學派、經驗或案例學派、社會系統(tǒng)學派、決策理論學派和數量學派六個流派或研究方法,由此導致了管理理論叢林的出現。
為克服或改變管理學學派林立的現狀,一些流派和管理學家試圖以一種理論體系來實現管理學各學派的整合,但叢林現象不但未改觀,反而有增無減。20世紀80年代,孔茨再次對當時的管理學流派進行梳理時,概括出了11個不同的理論派系。管理理論叢林的深層原因是什么?能否實現對管理理論體系的整合?本文試對這些關系管理理論發(fā)展方向的問題進行探討。
一、對管理理論體系整合的探索。
對管理理論的整合出自兩個動機:一是為了管理理論的健康發(fā)展。管理理論學派的分化,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各個學派獨立為戰(zhàn),互相排斥,阻礙了管理學的深入研究與探索。沒有統(tǒng)一和規(guī)范的管理理論又使人們對管理學的科學性產生懷疑。二是實現管理學科體系化的要求。作為一種科學、系統(tǒng)的理論,管理學必須綜合各流派的研究成果,使之融為一體,才能成為一種普遍適用的、經得起實踐檢驗的、有效的管理科學。學習組織與管理理論的學生面對的是一些有關組織理論與管理實踐的零碎而雜亂的資料。出現在20世紀中期的現代綜合思潮推動了管理學派綜合、統(tǒng)一的探索。
(一)系統(tǒng)學派的探索。
20世紀60年代在管理學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系統(tǒng)學派曾希望用“系統(tǒng)的觀點”來統(tǒng)攝其他所有各個學派。系統(tǒng)學派認為組織由目標與價值、技術、社會心理和結構等各個分系統(tǒng)組成。傳統(tǒng)組織理論強調結構分系統(tǒng)和管理分系統(tǒng),從而重視制訂原則。人際關系學家和行為科學家則強調社會心理系統(tǒng),把注意力集中在激勵、群體動力學和其他相關因素上。管理科學學派則強調技術分系統(tǒng)和對決策和控制過程的量化方法。這樣,每個管理學派都各傾向于側重特定的分系統(tǒng),而不承認其他分系統(tǒng)的重要性。系統(tǒng)學派則把管理看作一個開放的社會技術系統(tǒng),因而要研究一切主要的分系統(tǒng)及其相互關系。
系統(tǒng)學派沒有將管理理論各個學派統(tǒng)一起來,主要原因是該理論本身難以進行應用。由于這一學派概念上的復雜性,管理人員很難在實際操作中加以應用來提高組織的效率?!伴_放式系統(tǒng)學派沒有指明影響組織內部活動的主要變量,也未能夠識別出影響組織運作的環(huán)境要素??梢赃@樣說,開放式系統(tǒng)理論學派只是一個時髦的概念性學派,其發(fā)展還不足以使之成為一種有用的綜合理論框架。系統(tǒng)學派在20世紀70年代初趨于衰落?!?/p>
(二)權變管理學派的努力。
權變管理學派希望用“權變的觀點”來統(tǒng)一管理理論學派。其主要代表人物盧丹斯在1973年發(fā)表了題為《權變管理理論:走出叢林的道路》的論文,提出要用權變管理理論來統(tǒng)攝其他各個管理學派。盧丹斯指出:“所謂的權變的路徑,有時稱為情境的路徑,到現在仍只是剛剛興起。也許1980年后,這條路徑將能引導我們從管理理論叢林中打出一條出路來?!迸c系統(tǒng)學派的結果一樣,權變管理理論在管理流派的統(tǒng)一上同樣收效甚微。
(三)價值學派的目標。
隨著20世紀80年代組織文化理論的流行,出現了一種用“價值觀”的思想來統(tǒng)率管理學各個流派的做法。按照組織文化理論影響最大的《卓越叢書》(ExcellenceSeries)的作者之一湯姆·彼得斯自詡的說法,20世紀80年代的西方企業(yè)界正在經歷一場以他的主張為旗幟的“革命”,即“返回基點的革命”,而基點就是價值觀的重新塑造。價值學派是一種“非理性主義”,這決定了它無法與傳統(tǒng)管理理論相融合,其對傳統(tǒng)管理理論的整合走向失敗成為必然。
(四)過程學派的成就。
1961年12月,哈羅德·孔茨(HaroldKoontz)教授發(fā)表了《管理理論叢林》論文,詳細地闡述了管理研究的各種方法,并認為存在著“管理理論的叢林”??状慕淌谙仁浅姓J每一種方法都對管理理論有一定的貢獻,然后進一步指出:(1)人力資源方法和數量方法與其說是一種管理理論,倒不如說是管理者采用的一種方法;(2)過程方法能夠包括和綜合當今各種管理理論。過程方法最初由亨利·法約爾提出的,在他提出的行政管理的五個要素中,計劃和組織是著重點。
就對管理理論各流派的整合而言,過程學派是最為成功的。對管理職能的探討構成了幾乎所有的主流教科書通用的管理框架。比如孔茨的“計劃、組織、人事、領導及控制”,托馬斯·P.羅賓斯的“計劃、組織、領導、控制”以及托馬斯·S.貝特曼的“計劃與戰(zhàn)略、組織和人事、領導、控制和變革”。就這一事實而言,過程學派對管理理論的整合的努力是最為成功的。
二、管理叢林現象的客觀性對于管理理論叢林的原因,許多學者作了精辟的分析??状脑凇豆芾砝碚搮擦帧芬晃闹袣w結為以下幾個原因:其一,組織、領導、管理決策制定等術語的用法及含義不同造成的“語義學叢林”;其二,對管理和管理學的定義和所包含的范圍沒有取得統(tǒng)一意見;其三,把前人對管理經驗的概括和總結看成先驗而加以拋棄;其四,曲解和拋棄前人提出的一些管理原則;其五,管理者不能或不愿相互理解??状牡姆治鰝戎赜诩夹g和主觀的原因,筆者就其客觀原因進行如下總結:
(一)任務及環(huán)境的不同。
管理思想處于環(huán)境變革之中,同時又是環(huán)境變革的產物??茖W管理理論是社會生產力不發(fā)達和組織勞動效率低下的產物。當時的經濟背景是,社會需要提高生產率、提高工業(yè)產量,以滿足人口迅速增長的更為基本的物質需要。提高勞動效率是管理的首要任務。當時可使用的人力資源狀況是許多工人都是從別的國家來的移民或從農村來的農民。
在這種經濟背景下,泰羅從工廠的生產車間入手,以機械觀的理論與方法為指導,通過對工人勞動過程的改進來達到提高效率的目標。一定時期的管理理論是對一定時期的管理實踐的概括和總結,是一定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環(huán)境的產物。
管理理論叢林的出現,在某種意義上,也是管理理論關注的重心發(fā)生轉變的產物。即由企業(yè)內部轉向外部,由主要協(xié)調企業(yè)內部關系轉向使企業(yè)適應復雜多變的外部環(huán)境。這種轉變來自于管理實踐的需求的推動。組織活動的社會化及各種關系的多元化,使組織內部及組織之間的沖突也日益復雜化,組織與其上下游戰(zhàn)略聯(lián)盟、中介機構、行業(yè)協(xié)會、社會公眾、新聞媒體等形成了一個關系網絡;環(huán)境變化不確定性、要素的跨國流動、市場的國際化的發(fā)展,推動了組織邊界的擴展。隨著西方后工業(yè)社會生活的復雜化和新的社會矛盾的出現,僅僅依靠管理自身已經不能說明、解釋和解決組織所面臨的現實問題。[
(二)解決問題視角的不同。
管理活動的復雜性決定了管理問題研究具有不同的層面。保羅·格里斯利認為,管理學有一個核心元素(利用給定的資源達到目標),然而這個基本的核心含義可能通過各種方式(如人力資源、環(huán)境等)擴展。每個人對管理任務的理解的水平具有內在的轉移局限性。對很多管理者來說,他們如何理解管理任務也是不盡相同的。從不同的視角去研究管理問題,是導致管理理論多元化的又一原因。
科學管理的主要重點放在計劃、標準化和在作業(yè)層改進人的努力方面,以便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產出。管理科學是與車間或作業(yè)層的最佳努力有關的,因而是一種微觀的方法。與此相反,20世紀前半期出現的行政管理理論把重點放在高級組織層的廣泛的行政管理原則上,對正式組織結構與一般管理基本過程的說明。這是一種宏觀的方法。在工業(yè)方面,管理科學實際上并不側重于戰(zhàn)略問題,而主要是研究戰(zhàn)術問題。在大多數情況下,管理科學家并不從事解決高層管理者所關心的“不良結構”
的問題。這類問題用精確的數理統(tǒng)計方法是不能解決的。他們側重研究可以用定量分析解決的基層、中層的管理問題。
不同的視角產生于管理學者不同的經歷。管理學中的各個先驅者,他們之中的每一個人,由于自己的特殊背景,在管理的整體中引進了一個新的側面。例如,泰羅由于他的工程教育和冶金方面的訓練,對工場工作的成績作了仔細的研究。而法約爾則由于他在采礦公司的經營管理經驗而用經營與協(xié)調的觀點來考察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謝爾登和甘特則從個人及個人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開辟了管理責任新領域。由于這些管理學者側重于管理的不同方面,多年來又各自聚集了一批追隨者,以致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管理思想狀況有些混亂。
(三)管理研究方法上不同。
“管理理論的叢林”的形成與管理學眾多的管理分析方法和研究范式有關,不同的分析方法和研究范式出現的結果造就了管理學的學派林立。[11]94從管理學的知識體系上,20世紀60年代,伴隨著傳統(tǒng)古典管理理論的衰亡,一大批新的管理理論的產生,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系統(tǒng)科學、人類文化學、哲學、計算機科學、數學、博弈論、統(tǒng)計學,甚至現代物理學,都在以越來越強的力量影響著管理理論的發(fā)展,都在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向管理學滲透。有學者通過對管理思想史中各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的出身與專業(yè)背景進行研究后發(fā)現,不同學派的代表人物的出身與專業(yè)背景相差較大,而同一學派學者的專業(yè)背景則大體相同,行為科學理論中的學者大多都是心理學家,而管理科學學派的學者大多有工科背景。行為科學家主要是從具有社會心理學傾向的社會科學衍變出來的,而與此相反,大多數的管理科學家則來自數學、統(tǒng)計學、工程學、經濟學以及與經濟-技術有關的學科。所以,這兩門學科具有不同的觀點和意見是正常的。
商學院在研究方法的多樣性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1959年,出現了兩份對管理教育具有影響的有關工商教育的報告。一份出自福特基金會委托并資助加州伯克利分校的羅伯特·A·戈登和斯坦福大學的詹姆斯·E·豪厄爾的研究,另一份出自卡內基公司資助斯沃索莫大學的弗蘭克·G·皮爾遜進行的研究。兩份報告都尖銳地批評了美國工商教育的狀況:工商管理學院甚至在定義教給學生什么、該怎樣教這樣的基本問題上都一片混亂。由于墨守成規(guī),商學院沒能在一個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出具有能力和想象力,同時又具有靈活性的管理人員。
他們建議改革未來的商學院的課程內容。自此,像數量和行為科學這類課程激增,因此聘請了數學家、統(tǒng)計學家、心理學家和其他一些未經過工商訓練也沒有工商背景的人員到管理學院任教。
研究方法的差異不但體現在學科背景上,還體現在研究范式上。描述性范式與規(guī)范性范式有著明顯的差異:規(guī)范方法一直被主要應用于經濟學和管理科學方面?!敖洕鷮W家和運籌學家注重的是事情應當如何;他們研究組織及其環(huán)境,以便提出能使組織作出更合理決策的分析模型?!绷硪环矫?,大多數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其他行為科學家對有關人的行為的經濟-技術設想提出了疑問,而他們關心的是描述人和組織實際行為的方式。
(四)實踐者與研究者價值取向的不同。
在管理學者中,追求管理理論的實用性和管理理論的唯知性的分歧是比較明顯的。隨著管理教育走進課堂,越來越多的學院派學者進入到管理理論的研究中來,他們傾向于用定量的方法,努力提高管理理論的精確程度,而實踐派則大多傾向于用定性方法,關注理論成果在管理實踐中的效用。所以,由于管理實踐者和管理研究者們的研究目的和他們的價值觀上存在的差異,決定了管理學者們很難走到一起。
為了解決管理理論叢林問題,1962年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召集了著名學者以及工商、教育和政府中在管理藝術方面取得成就的實踐家參加的一個會議。會上理論工作者與實踐工作者形成了鮮明的對立。美尼爾·A·雷恩對這次會議的爭論總結說:
學者們只能理解那些來自自己專業(yè)的人,而實踐家們則無法理解學者,學者也是如此??状脑凇对僬摴芾砝碚搮擦帧分兄赋觯拔覀內匀惶幱诠芾砝碚搮擦謺r代??也許(走出叢林的)最有效的方法要靠領導潮流的管理者發(fā)揮更為積極的作用,以縮小職業(yè)實踐與學院派之間日益擴大的鴻溝。”孔茨同時也責怪他的同行學者沒有把理論研究更多地與實踐結合起來。
判斷一門學科的標準是其具有自己的假設、目的、工具、績效目標和測量標準。按照這一標準衡量,管理有權利作為一門學科。但許多學者指出了管理學科的特殊性。如保羅·格里斯利就認為管理學是一個混合的概念,管理學在其一般意義上并不是一門學科,它整合了其他學科的材料,因此它更適合被稱為超學科(Meta-Subject),它包括了對各種學科的思考、分析和實驗,考察在管理行為中這些學科如何融合在一起并相互作用,以及它們如何對管理者的行為做出貢獻。彭新武指出:從實踐上看,與其說科學管理理論是探索管理的科學,不如說它是努力在管理中應用科學。管理工作涉及做事的方法和技術、技巧。管理既應被看成是一門科學,也應被看成是一門藝術。管理學這種本質上的特征決定了它與其他學科的不同之處,管理學理論是不能被整合為一個嚴密的知識體系的。
就管理學的教學而言,這種整合的必要性也并非是絕對的。學生應該歡迎管理理論的多樣化,而不應試圖獲得簡明的知識體系。研究的課程是復雜而動態(tài)的,而這個知識體系又是不斷演化的。
許多學科都能對管理學作出貢獻。組織是復雜的系統(tǒng),它們本身就要求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工作。
對西方管理理論發(fā)展的各個階段所形成的流派,研究者有不同的概括。如克勞德·小喬治概括了四個管理流派:科學管理、行為學派、管理過程學派和數量學派。[1]168-182JanesF.Stoner等概括為科學管理學派、古典組織理論學派、行為學派、管理科學學派和管理理論的近期發(fā)展(包括系統(tǒng)方法、權變方法)。從縱向發(fā)展看,在管理學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出現的不同學派,它們之間并不是一種更替的關系,后邊的學派并未取代先前的學派,各個學派互補共存。
摘要:管理理論叢林是管理理論縱向演進和橫向發(fā)展的結果。系統(tǒng)學派、過程學派等管理學派在管理理論體系的整合上進行了探索,過程學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管理叢林現象尤存。管理者面臨的任務及環(huán)境、解決問題的視角、研究的方法和價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是產生管理叢林現象的深層原因。管理學本質上的特征決定了它與其他學科的不同之處,管理學理論不能被整合為一個嚴密的知識體系,應當尊重管理理論的多樣性。
關鍵詞:管理流派;管理叢林;管理理論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1]克勞德·小喬治。管理思想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2]JanesF.Stoner等。管理學教程[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94.
[3]羅珉。管理理論的新發(fā)展[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4]張科豪,慕繼豐。管理思想的演進及管理的發(fā)展[J].商業(yè)研究,2003(2):59.
[5]斯蒂芬·P·羅索斯。管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36.
[6]丹尼爾·A·雷恩,著。管理思想的演變[M].李柱流,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253.
[7]林曦??茖W哲學視角下的管理理論叢林成因探析[J].哈爾濱商業(yè)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2)。
[8]高文武。簡論西方管理學理論的發(fā)展趨勢[J].理論月刊,2002(8):40.
[9]姜利軍。管理理論發(fā)展脈絡的世紀思考[J].經濟與管理,2000(3):7.
[10]弗里蒙特·E·卡斯特,詹姆斯·E·羅森茨韋克。組織與管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計,1985.
[11]羅珉。管理學范式理論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94.
[12]保羅·格里斯利著。管理學方法論批判[M].劉慶林,王群勇,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7.
[13]彭新武。進化管理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2.[論/文/網LunWen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