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親子關系如何培養(yǎng)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親子關系”是近些年才出現并被廣泛討論的詞語,但它并不是一個新概念,而是對一種對家庭關系和睦相處模式的總結。雖然“親子關系”早在成詞之前就存在,但這一名詞的提出,很好地為我們梳理、概括了家庭中最重要的一脈相處模式: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天然情感基礎和后天生活方式。由此可以看出,這個定義所指的對象包括父母與子女雙方,當親子關系融洽和睦時,雙方就是合作促進的關系;當親子關系緊張疏離時,雙方就是對立抗衡的關系。其中,對“親子關系”的走向和模式起主導和控制作用的,是父母(贍養(yǎng)者)這一方。
當然,無論對哪一方而言,維系“親子關系”的基礎都是一樣的,即父母與子女之間天然的親情依戀和血緣紐帶。父母作為成年人,早在孩子尚未懂事之前就掌握了表達親情和關愛的主動權,讓孩子在成長中了解、熟悉并適應。但每位父母愛的表現形式都各不相同,所以“親子關系”有權威型(或專制型)、泛愛型、沖突型、民主型、漠視型、錯位型等等不同的模式,所有的父母都在管教和關愛的“度”中拿捏衡量,一邊尋找最適合的親子關系,一邊塑造孩子的性格、影響孩子的行為。近年來,隨著社會的多元化和自由化,家庭關系也變得越來越開明和輕松,所以我們更多提倡民主型親子關系,既避免了對孩子行為習慣的過度干涉(權威型、沖突型)或缺乏管教(漠視型),又不至于在愛的名義下禁錮、扭曲孩子的心靈(泛愛型,錯位型),而是在合理的范疇內讓孩子自由發(fā)展、從父母對愛的主導變?yōu)楹⒆訉鄣拿?通過這樣平等輕松的相處模式,使孩子自發(fā)感受愛與被愛,并學會在一定規(guī)范內成長。
生活中的實際情形遠比理論復雜多變,在了解了“親子關系”的相關概念后,我們不妨看看哪些方法可以增強親子關系。
一起做義工
做義工是幫助孩子學會關愛、珍惜幸福的很好途徑,和孩子一起做義工,可以使他在家長的帶領和教導下,培養(yǎng)愛心、責任心和感恩之情,從客觀的角度讀懂并理解父母的愛。此外,孩子還可以通過做義工時的模仿和實踐,學會如何關心、照顧身邊的人,分擔家庭中力所能及的事情,用行動給父母帶來溫暖和力量。但在做義工時要考慮孩子的年齡特點,以觀察和學習為主,不要強求他獨立完成力所不及的任務,以免傷害孩子或他人。
合練鋼琴
不一定是鋼琴,其它樂器也可以,其重點在于沖淡孩子被迫學習的逆反心理和練習過程中的枯燥單調。許多孩子都會把學習樂器當作一項孤軍奮戰(zhàn)的無聊事業(yè),并將抵觸的矛頭指向父母,所以不妨試著和孩子一起練習鋼琴或其它樂器,成為他學習中的伙伴,在孤獨時給予動力,在困難時給以幫助,在錯誤時給予指導。只要多花一點心思,把樂器練習變成一項雙贏的親子活動,就能既培養(yǎng)了感情和默契,又促進了孩子的技藝發(fā)展。
讓孩子辦一份家庭報
這是一項有樂趣、有意義、操作起來并不困難的親子活動,家長可以幫孩子整理并劃分好版面主題,然后讓他自己完善剩下的內容,如孩子眼中的爸爸媽媽、最近家里發(fā)生了哪些有趣的事、自己取得了什么進步、親戚們有些什么故事等等,還可以把有紀念意義的照片或孩子的畫作粘貼上去,組成一張內容豐富的家庭報。通過這樣的親子活動,可以使孩子常?;貞浖抑袦剀懊篮玫漠嬅?鞏固感情,給親戚們傳看這樣一份報紙,還有助于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人際交往能力。
親子T恤
父母和子女穿一樣的親子T恤是一種昭示和姿態(tài),在孩子看來,這代表了爸爸媽媽對他的肯定和關愛,給他帶來難以形容的歸屬感和自豪感。但許多父母都會顧慮自己的形象,覺得和孩子穿上一樣的衣服似乎有點滑稽。其實,現在很多童裝品牌店都推出了親子裝,并不是大人孩子的衣服完全一樣,可以是同一系列的不同款式,也可以是同一LOGO的不同顏色,甚至還有些親子裝體現在裝飾物的細節(jié)上,如親子手表、親子圍巾、親子手套、親子掛飾等等,既照顧了父母的社會形象,又滿足了孩子的情感認可需要。
領一棵家庭小樹
這也是近年來逐漸興起的一項親子活動,許多公園里就有專門的個人植樹區(qū),管理員可以為您在樹上掛上個人或者家庭的牌號,使家人有共同的責任和目標,增強家庭的凝聚力和感情,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心和動手能力。植樹對孩子來說具有一種象征性的意義,家庭是生命共同體,代表著成長的過程和希望,無論以孩子的名義還是以家庭的名義種下小樹,都能夠給他帶來暗示:爸爸媽媽希望你如小樹般健康茁壯地成長。
增強親子關系的小竅門還有許多,如親子瑜伽、親子閱讀、親子儲蓄、親子保險、假日旅游、角色互換游戲等等,無論方法是什么,其目的都是為了幫助孩子認識自己在家庭中的定位,了解個體和整體的相互關系,從家庭中獲得溫暖和力量,進而學會接受愛、表達愛、反饋愛,維系溫馨默契、健康和諧的親子關系。
親子關系大學生輔導員師生關系童年是孩子塑造人格,健全身心的黃金時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影響著孩子的心靈成長與個人發(fā)展,良好的家庭教育將讓孩子受益一生。大學則是學生由未成年人過渡到成年人,由被動學習轉向自主學習的關鍵階段,輔導員是大學生進入大學這個人生新階段后的第一位老師,同時也是與學生關系最為密切的對象之一,對學生大學生涯的指導和職業(yè)發(fā)展上的影響是直接而深遠的。
除了作用上的相似性,家長對孩子所承擔的責任,與高校輔導員的工作職責也存在相似性,他們都肩負著既要管理又要教育的雙重任務。本文將從親子關系對孩子的影響來分析獨立學院輔導員應如何與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一、親子關系對孩子的影響
人的一生有4個重要的關系:自己與自己的關系;自己與最值得珍惜的人的關系,即親密關系;自己與社會的關系,譬如友誼與事業(yè);自己與世界的關系。一個人若想擁有和諧的人生,那么這4個關系都需要做到和諧。但是,親密關系是第一關。
親子關系,是一個人最初建立的親密關系,是人格形成的基石,和諧的親子關系對與一個人的心靈成長,乃至生命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父母若能與孩子建立一個和諧的關系,幫助孩子通過做自己,從而自由而安全地得到最大程度的成長,將為孩子建立一個和諧的內心,也有利于他與外在世界建立和諧的關系,如果親子關系充滿沖突,那么孩子的內心和外部世界也會存在沖突。
眾所周知,中國的家庭在親子關系中最容易走進的誤區(qū)就是溺愛。溺愛表面上是對孩子的重視與關愛,實際上是對孩子真實感受的視而不見,也剝奪了孩子實現自我的權利。沒有為自己的人生做過決定的人,不會懂得什么是責任,也不會勇于追求,這種培育顯然是失敗的。
另一個容易步入的誤區(qū)就是管教上“動用權力”。中國有句俗話叫做“不打不成才”,這充分顯示出中國上一輩家長在子女管制教面的權力意識。他們認為,在家里父母作為成年人,他們就是權威,他們說的話,制定的規(guī)則,子女必須聽從遵守,甚至通過暴力來樹立威信。然而,在和諧親子關系的建立中,家長只是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建議和命令孩子的行為和選擇,或者直接包辦孩子應該自己處理的事務,放任孩子應該自己承擔的責任,這樣的孩子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關系模式,不利于今后平等地建立與他人、與集體的關系。
二、獨立學院輔導員師生關系的特點
初入大學的新生對于什么是大學,大學學什么,大學怎么學等基本問題缺乏理性的認識,即便通過影視文學作品或者其他渠道有所聽聞,也僅僅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認識上,他們就如同新生的嬰兒,對新的環(huán)境、新的生活、新的角色有著十足的好奇,在這個探索與適應的過程中所形成的認識與觀念,將影響學生對整個大學階段的選擇,而大學階段的行為養(yǎng)成又將對其畢業(yè)后的發(fā)展產生重要影響。高校輔導員所扮演的角色就如同一個孩子的家長,要通過對學生各個階段的教育和管理,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觀念和全面的發(fā)展,實現綜合素質的提高。
獨立學院是21世紀出現的新的高等教育主體,作為處于探索階段的獨立學院,學生培養(yǎng)質量的好壞,學校的聲譽和社會評價,直接影響著學校的生存與發(fā)展,如何穩(wěn)定辦學、做好學生在校期間的教育、管理與服務,取得辦學成果是校方最為重視的環(huán)節(jié),輔導員的角色定位也以此為依照。所以,獨立學院輔導員與學生的存在著教育、管理、服務三重關系,這三者的比重需要建立一個科學的比例,否則師生關系就會出現失衡與異化,對于雙方都是不利的。
具體到實踐中,獨立學院里輔導員與學生的師生關系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學生過度依賴輔導員,習慣由輔導員解決問題;第二,學生遭遇挫折將責任推卸給輔導員,不能主動承擔責任;第三,輔導員簡單的將學生看做被管理者,沒有給予學生應有的自主選擇權。
三、獨立學院輔導員師生關系建立的建議
正如親子關系中家長最需要避免出現的問題就是包辦孩子應該自己處理的事務,放任孩子應該自己承擔的責任,以粗暴的方式控制孩子的自由,那么對于大學生而言,不論他本身的意識水平和綜合素質如何,他首先需要的是靠自己去感知大學,如果被動地被剝奪了這樣一個過程,他不會認為是自己在上大學,也不會去探究自己上大學的意義和目的,那么輔導員、教師與學生的師生關系就成為了單方面的教導與教授,而不是雙方互動的教學關系。因此,在師生關系的建立上,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學生初進校起,輔導員就應樹立學生獨立解決的問題的意識,避免保姆式的服務,否則學生就如同被溺愛的孩子,喪失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基本的責任感。
第二,要通過摔打教育與信任教育,教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大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非因為害怕學生無法勝任自主學習與自我管理,始終采用幫帶的方式扶著學生走過大學四年,這對于處于大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其危害等同于在童年階段被父母嬌慣的孩子,面對畢業(yè)后更多的困難和危機,他們將無所適從。
第三,在管理中切忌以權利壓制學生。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其《德國教師教育指南》中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爆F在的父母與孩子、教師與學生普遍缺乏溝通。事實上,學生在遇到問題、情緒出現困擾時,最需要的并不是一個答案,一個指令,而是能了解自己、關懷和包容自己的師長與知心朋友。
第四,作為學校的決策者與管理者,可以通過建立健全學校制度,明確崗位分工,強化輔導員作為教師的教育職能,減少不必要的后勤服務工作,為輔導員與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提供更多的空間。
參考文獻:
[1]武志紅.為何家會傷人.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7
在孩子的叛逆期里,很多過去看上去不錯的“親子關系”好像一下子出了問題。為了改變孩子,父母從批評、斥責、吵鬧到無可奈何、焦慮不安。其實,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父母從改變自身開始,重新建立正面的親子關系。
要建立正面的親子關系,首先父母要明確,的目的是把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真正的人,而不是滿足虛榮心的一個物品,或者延續(xù)父母意志的復制品;其次要明白培養(yǎng)的唯一方式就是引發(fā)孩子自身的成長力,讓他有意識地自己去成長,而不是讓他為了父母或者別的什么去成長。
在親子關系的建立中,有“三條高壓線”和“兩個陷阱”是家長應該特別注意的?!叭龡l高壓線”分別是忽略孩子的存在、破壞性地批評和強迫,它們會極大地損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獨立意識,破壞親子關系?!皟蓚€陷阱”是“有條件的愛”和“輸不起的心態(tài)”。
千萬不要用物質獎勵去激發(fā)孩子做某件事的動力,這是交易而不是愛,在這種條件下,你無論做什么,孩子都不會感受到你的愛,他不會感激你,他認為這是有條件的交換。調查數據顯示,仍然有23%的家長保有此種心態(tài),他們認為滿足了孩子的物質需求,孩子就應該好好學習。
“輸不起的心態(tài)”一個明顯的表現就是不信任孩子,想知道孩子的所有事情,甚至希望時刻監(jiān)視孩子,知道他(她)的一舉一動,這會讓孩子非常反感,破壞你們之間的信任和關系。現場調查表的統計數據顯示,近一半的家長表示關于孩子的任何事情都想知道,這說明,至少近一半的家長都可能陷入了“輸不起的心態(tài)”這個陷阱中。
“八個工具”助你建立正面親子關系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孩子成為真正的人,具體說起來,就是要培養(yǎng)孩子的六種人格:自尊心、自信心、責任心、進取精神、學習興趣和好習慣。糜仁海說:“其中,孩子有了前三種人格,就一定不會出問題,會健康地成長,如果他還具備后面的人格,他就能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人?!?/p>
要想培養(yǎng)孩子的六種人格,正面的親子關系至關重要,如何建立正面的親子關系?糜仁海介紹了“八個工具”:愛、表揚、鼓勵、確認、理解、陪伴、制定規(guī)則和批評。“只要家長能夠用好這些工具,就能夠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p>
每個父母都會說自己的是愛孩子的,但是孩子是否能感受到你們的愛呢?“做好聽、說、看、做這四個方面,運用好‘愛’這個工具,才能讓孩子感受到愛。”糜仁海說,“要像聽領導說話一樣聽孩子說話;有話要直接和孩子說,永遠不要說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話,不要人前教子;要充滿愛意地看孩子,不盯著孩子的成績單;為孩子所做的事情要適度恰當,不要過多和過少?!?/p>
表揚是一個使孩子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好工具,但是近三分一的家長卻認為表揚會讓孩子驕傲,“只要表揚的方式得當,就能起到很好的正面作用,包括表揚孩子的優(yōu)點和即時表揚,具體步驟是:陳述事實,確認值得表揚的原因,表達高興的心情和期望他(她)繼續(xù)保持的愿望,最后還要有身體接觸,比如擁抱一下孩子、拍拍肩膀和拉起孩子的手等等?!?/p>
無論在孩子失敗還是成功的時候,父母都應該多鼓勵孩子,給孩子重新再來的勇氣和再接再厲的信心。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怎么做或者具備什么品質,那么當發(fā)現孩子某次這樣做了,父母就要大聲地說出來加以確認,這會讓孩子記憶深刻,幾次之后,孩子就會形成好的習慣。父母要多和孩子輕松地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以及做某件事情的原因,真正地去理解孩子。父母要盡可能和孩子呆在一起,只有在一起,父母才能知道孩子說了什么話、做了什么事、怎樣做的,才能和他們交流,讓彼此更多了解和信任。制定規(guī)則時一定要和孩子商量,只有孩子自己同意的規(guī)則,他才能遵守,才有用。發(fā)現孩子犯錯后給予批評時,應該就事論事,陳述事實并指出后果,注意一定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并表達正面的希望。
只盯成績單會破壞親子關系
家長不要只盯著孩子的成績單?!叭绻阒欢⒅煽儐?就會忽略孩子的學習狀態(tài)和心理成長,這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也會破壞你與孩子間的親子關系。”從調查數據看,超過三分一的家長表示,自己的情緒跟著孩子的成績走。
2005年12月18日,四川15歲的網癮少年向84歲的奶奶要上網費未果后,用枕頭將老人活活捂死。[1]
…………
這類由于少年網癮而導致的悲劇還有很多。
我國首次的《中國青少年網癮數據報告》顯示:在當今中國青少年中,有網癮的比例達13.2%,另有13%的青少年存在網癮傾向。其中,在13~17歲的未成年網民中,網癮比例達17.1%,18~23歲的青年網民里有13.7%的人上網成癮;在初中和高職學生中,網癮現象最為嚴重,其比例分別達23.2%和20.5%。一位網癮心理醫(yī)生說:“臨床發(fā)現,在初中階段開始沉溺網絡游戲的比例較大?!盵2]216
另外,總醫(yī)院網癮咨詢中心主任陶然通過對2000例患者的分析發(fā)現,上網成癮的青少年大多家庭教育親子關系也存在問題。
這給我們提出了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初中生網癮的高發(fā)與親子關系有何關系?對我們防治網癮有何啟示?
一、為什么網癮的高發(fā)期恰值初中階段,而這也正是親子關系的危機期?
初中階段網癮高發(fā)與這一階段個體的心理特征密切關聯。初中階段相當于少年期(十一二歲至十四五歲)。這一時期,少年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有了顯著的發(fā)展,對各種事物能初步地批判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但缺乏辯證思維的能力,思維帶有很大程度的片面性和表面性。由于思維處于邏輯抽象的經驗型向理論型發(fā)展,容易接受生動形象化的事物;由于社會閱歷少,辨別是非能力弱,容易受騙上當。他們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喜歡模仿,意志比較薄弱,因此,隨著接觸計算機機會的不斷增多、網絡基礎知識的初步具備,無奇不有、變幻莫測、生動形象的網絡游戲對他們充滿了誘惑力。一旦上癮,他們往往難以自控。
這一時期也是親子關系的危機期。少年處于從幼稚到成熟,從依附到獨立,從順從到自主的過渡階段,是希望擺脫父母的束縛,舍棄對父母的依賴,開始獨立自主的“心理斷乳期”。他們以一種新的眼光來重新審視、評價,對父母的言行和價值觀提出要求。他們常懷疑和反抗父母,堅持己見。而父母由于受“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傳統觀念影響和缺少心理、教育科學知識,以及長期以來對兒童的心理定勢,仍像對待兒童一樣對待少年,導致孩子不斷地反抗父母。因此少年期是難于教育、父母最操心的時期,被稱為“親子關系的危機期”。 家長如不能恰當處理親子關系,少年的網癮及其它偏差行為的產生就很難避免與矯正。
二、為什么網癮偏偏找上我們中國的初中生?
網癮是個世界性的問題。我國網癮最為嚴重的是初中學生。據了解,西方上網成癮的主要是退休人員和40歲以上的家庭婦女。為什么網癮偏偏會找上我們中國的初中生?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詢與治療中心主任高文斌說,他們經過研究發(fā)現,當代中國青少年成長中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三個缺失:父親功能的缺失、游戲的缺失、同伴的缺失。在網絡中有游戲,有同伴交往,又能獲得成就感,正好彌補了三個方面的缺失。這個分析結合初中階段親子關系危機期來看更具有其特殊的意義。
(一)親子關系危機期游戲活動的缺失
由于課業(yè)負擔過重,我國初中生缺乏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據有關調查,教育部對初中生作業(yè)時間有所規(guī)定,而實際上無論是平日還是周末,中小學生作業(yè)時間超標比例均超過一半,尤其是初中生的超標比例非常大。[3]家長為了孩子得高分、上好學校,還額外加重孩子的學習負擔。孩子哪有時間去參加游戲活動?
游戲活動能給少年帶來歡樂,能緩解現實生活中的緊張。它是少年兒童全面發(fā)展個性的手段,是培養(yǎng)個人道德、身體和心理素質的“學?!?。游戲與少年同樣有天然的親和力。著名教育家約翰•杜威指出:“富于娛樂性的閑暇不僅在當時有益于身體健康,更重要的是它對性情的陶冶可能有長期的作用。”[4]他還說,如果教育并不提供健康的休閑活動的能力,那么被抑制的本能就要尋找各種不正當的出路。由于我們的一些學校和家長沒有為孩子提供健康的休閑活動,孩子天真活潑、愛玩的天性自幼受到嚴重的壓抑。網絡游戲能給他們帶來輕松、快樂、刺激和成就感,必然引起他們強烈興趣。陶然說,因網絡游戲而染上網癮的孩子幾乎占到前來就診患者的90%以上。
(二)親子關系危機期伙伴的缺失
我國城市現在幾乎都是獨生子女,相對封閉的單元樓房、冰冷的防盜門不利于孩子的交往。一些家長眼睛只盯著孩子的學習成績,限制孩子與同伴交往;還有一些家長溺愛孩子,使得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缺乏人際交往能力,結果缺少知心朋友。
伙伴對少年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曾提出“童年時代的兩個世界”,一個是父母與兒童相互作用的世界,一個是同伴世界,它們分別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兒童的發(fā)展。初中生比小學生對友誼具有更深的渴望,他們強烈希望自己得到朋友們的承認和尊重。友誼往往是初中生行為的內驅力量。當初中生與父母平等交往的需求難以滿足時,他們自然要將交往的目標轉向最能滿足這一需求的伙伴?;锇槭翘幚沓踔猩H子分離焦慮的重要而現實的過渡性客體;當他們無法找到這個客體時,網絡就成了代替品,在網絡里他們可以營造自己的人際空間。
(三)親子關系危機期父愛的缺失
社會學研究表明,在兒童時期(3~11歲),母親對子女的教育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到了少年期,由于子女的社會性有所發(fā)展,父親對子女成長的影響則比母親更為顯著。這是因為:(1)長期以來,我國多數家庭中父親一般比母親的文化水平、職業(yè)地位高,接觸社會廣,家庭重大問題的決策,父親的意見舉足輕重。(2)據我們多年研究發(fā)現,母親對初中生教養(yǎng)態(tài)度的問題比父親嚴重。母親的不安、干涉、溺愛,普遍存在的嘮叨,使強烈要求獨立的少年極為反感。孩子對母親教養(yǎng)態(tài)度的評價普遍低于父親。(3)初中生隨著社會性的發(fā)展、認識水平的提高,自我意識增強,他們關注的、要求的已從吃、喝、玩和學習課本知識轉向社會的存在、發(fā)展和人生的意義等方面,當母親不能滿足這些需要時,其必然轉向父親。國外有關研究也認為,從兒童期過渡到少年期,孩子家庭互動的側重點已從母親一人身上逐漸轉移到雙親。父親既是教養(yǎng)者,又是紀律執(zhí)行者、社會化指導者、職業(yè)的榜樣、參謀或余暇時間的伙伴。父親具有母親所不能代替的優(yōu)勢,如父親通常具有獨立、自信、果斷、堅強、進取精神,開朗、寬厚、喜歡交往等,是影響孩子個性品質形成的重要源泉,是影響孩子生活方式、價值觀和態(tài)度系統的榜樣。
可是在我國現實生活中,父親淡出家庭教育的現象非常嚴重。這主要是因為:第一,受我國傳統的家庭分工格局和“男主外女主內”角色觀念的影響,人們習慣地認為,男人的主要職責是給家庭提供安全保護和物質供養(yǎng),而女人則主要應履行相夫教子的天職。第二,當今社會競爭加劇,男性承擔的壓力較大,或工作太忙,或外出打工,從而放棄或放松對子女的教養(yǎng)。第三,一些錯誤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導致許多父親失去了教育子女的權利。如:有不少父親以為“嚴父”就是對子女嚴厲,平時不管孩子,而一旦發(fā)現孩子犯錯,就嚴加訓斥,甚至打罵。這會導致孩子對父親畏懼,與父親疏遠或對立,父子關系緊張。
父親淡出家庭教育,使得父子關系疏離,這給孩子的個性發(fā)展、社會化帶來了重大隱患。當面臨網絡的誘惑時,孩子個性、心理品質存在的弱點與問題往往會把他們推向火坑。
陶然說:通過對已收治的近2000例網癮患者的統計分析,患者心理問題主要來自于家庭傷害,排名第一的傷害是父愛的缺失,占87%;排名第二的是父母教養(yǎng)方式兼有溺愛和控制。[2]1
三、親子關系危機期容易出現網癮的親子關系類型
(一)奢望型
奢望型的父母把自己的愿望或意志投射在子女身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忽視子女的天賦能力與性向,希望子女完全遵從父母的要求或標準去做。
我國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值普遍較高。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對六省市中小學生的調查,54.9%的父母希望孩子讀到博士學位,83.6%的中學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試成績進到前15名。[3]許多孩子學習成績達不到父母的期望,經常遭受指責,在集體中感到自卑,體會不到學習成功的樂趣。而在網絡游戲中,可以緩解學習壓力,獲得虛擬獎勵,滿足成就感,許多孩子說這是他們迷上網絡的主要原因。據陶然介紹,網癮青少年中,有82.4%的人因遭遇過重大挫折或學業(yè)困境,產生挫敗感。
(二)溺愛型
這種類型的父母,對子女的要求、主張、意見都是無條件接受,對孩子過分喜愛,想盡一切辦法來迎合子女的意愿、要求。這種態(tài)度容易使子女的人格受阻,情緒發(fā)展出現障礙,缺乏自我控制力,以自我為中心,與周圍不協調,社會參與能力不夠,缺乏忍耐力,追求某些強烈刺激,易染上網癮。
例如,我們在調查中發(fā)現,天津市某中學一初二男生小明,家長對他這個獨子溺愛有加。他從小就沒有洗臉、刷牙、洗澡的衛(wèi)生習慣,直到上初中二年級了,還懶得去洗臉。剛上小學,每天放學回家書包一扔就出去玩。十年來每天放學都比別的同學晚回家半小時或一小時。晚上8點多了,還遲遲不寫作業(yè)。生活、學習都很散漫,與同學關系不協調。像這樣散漫任性、無意志力的孩子到初中時迷上網絡,父母教育很困難。親子關系測驗表明,小明迷戀上網是家庭從小溺愛造成的結果。
(三)嚴厲型
這種類型的父母對子女雖有愛,但常以嚴厲、頑固、強迫的態(tài)度或禁止、命令的方式來監(jiān)督、管教子女。這種管教態(tài)度,會使孩子與父母情感上疏遠,感到在家里是微不足道或毫無希望,于是容易去網上尋求快樂、溫暖與滿足。
據陶然介紹,網癮青少年中,有55.7%的人遭受過父母的暴力和體罰。2006年6月26日《天津教育報》就曾報道,15歲的女生小艾說:“父母簡單粗暴的管教方法,使我從小就產生了厭學情緒和抵觸思想。隨著年齡的增長,對父母更是極度藐視。我討厭我爸我媽,現在我長大了,他們別想再管我?!庇谑撬洺L诱n,和男孩子一起去上網。
(四)離異家庭的不良親子關系
夫妻離異后,許多父母自身的消極情緒和不良的教養(yǎng)方式,形成了不良的親子關系。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把孩子推給祖輩,放任不管;百般溺愛,百依百順;期望過高,過于嚴厲。其后果往往使孩子情緒異常,個性偏常發(fā)展,自卑、孤僻、偏激、敵對、暴躁,有的甚至變得憤世嫉俗。他們最容易玩電腦游戲成癮,因為從中可暫時忘掉現實生活中的苦惱,從游戲的夢幻中得到認同,獲得某種心理滿足。
例如,2006年2月26日《天津日報》報道,16歲少年大江說:“10年前,我爹媽離婚了,我跟我媽和繼父一起生活,小學階段還好,可隨著年齡大起來,我總覺得與爸媽之間有一堵高墻,遇到什么事情,從內心里不想和繼父溝通,后來就發(fā)展到抵觸。他們督促我好好學習,我偏逃學曠課。就在這時候,空虛的我迷上了網絡游戲。每當在網絡里殺人時,我就感到格外滿足。后來,我的學習已經跟不上了,干脆就不上學了,索性也不再回家。沒錢花了就跟哥幾個約好,帶上刀去搶,于是走上了犯罪道路。”
四、少年網癮高發(fā)期是突發(fā)的嗎?和少年期前的親子關系有何關系?
少年網癮高發(fā)期并非只是和少年期親子關系有密切關系。事實上,少年期親子關系危機是少年期以前親子關系的反映。嬰幼兒階段是建構人的最初心理結構模式的關鍵時期,雙親是子女的最早參照群體,早期的親子關系對少年期的親子關系具有極為深刻的影響。有關研究表明,少年期種種不良人格特征都是在幼年時期開始形成的;到了少年期,幼年時期開始形成的不良人格與獨立自主的發(fā)展相結合,少年就可能導致越軌行為。
美國白宮家庭及少兒管教問題法律顧問詹姆森•多布森博士曾說:“一旦父母對孩子的早期失去了控制,以后的沖突便會變得更加難以收拾。如果你現在不能讓一個5歲的孩子收拾好他的玩具,到了他的青春時期,即他一生中最易反抗的時期,他很可能會不愿意接受你對他的任何控制,孩子的青春時期凝聚或綜合了所有以前對他管教的結果和已形成的品行。明白這一點是極為重要的,所有在頭12年內沒有得到解決的問題都有可能在青春期間進一步惡化與爆發(fā)出來。因此,取出隱藏在孩子身上這顆定時炸彈的最合適時間是在12歲以前?!盵5]所以,預防孩子網癮,必須從孩子成長的早期就要重視良好親子關系的建設。
五、防治孩子網癮,家長應從何做起?
(一)正確認識互聯網的功能,揚長避短
由于擔心孩子染上網癮,許多家長對孩子上網表現出了不同程度的擔憂,網癮孩子的家長對孩子上網更是持反對意見,甚至有的家長禁止孩子以任何形式接觸網絡。
家長應清楚,互聯網是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科技成就之一。根據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的報告,個人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對于自己進入職業(yè)界和融入社會及文化環(huán)境都將是決定性的因素。因此,公民必須學習和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學會使用計算機以及計算機網絡。美國政府規(guī)定孩子必須從3歲開始學習操作電腦,我國教育部也規(guī)定中小學必須普及計算機和網絡教育。網絡是把雙刃劍,我們既然不能阻擋信息社會的進程,我們就應該揚長避短,趨利避害,指導孩子去學習駕馭它、超越它,而不是武斷地禁止孩子上網。我們要對孩子進行網絡道德教育,幫助孩子增強對網絡文化的識別能力和抗誘惑能力,使網絡發(fā)揮對孩子成才的積極作用。
(二)深刻認識孩子上網成癮的家庭原因,建設民主和諧的親子關系
治療青少年網癮的專家陶宏開說,“敵視父母”是上網成癮的青少年的共同特征之一。不少網癮孩子與父母的關系劍拔弩張,有個孩子說“真想殺死他們(父母)”,其父母說“恨不得把孩子一棍子打死”。要知道,孩子上網成癮的根源主要是長期不良親子關系積累的效應。對染上網癮的孩子,家長采取追堵打罵的方法,只能更加激化親子矛盾,不利于網癮的戒除。所以,無論家長如何焦慮,都不能一味責怪孩子,而要深刻反省自己的教養(yǎng)態(tài)度,從改善親子關系著手,營造一個溫暖、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
這里強調三個問題:
1.更新教育觀念是改善親子關系的前提
欲改善親子關系,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徑莫過于家長檢討自己的教育觀念。教育觀念是家長素質的核心。家長具有什么樣的教育觀念,決定其有什么樣的教養(yǎng)態(tài)度、行為,什么樣的教養(yǎng)態(tài)度、行為決定有什么樣的親子關系。家長的教育觀念(人才觀、兒童觀、親子觀與教育觀)必須與時俱進。如親子觀方面,許多家長思想深處仍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我生你養(yǎng)你,你就得聽我的”,沒有把孩子看成是積極的和創(chuàng)造性的權利主體。這必然會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反抗行為。
2.調準親子溝通頻道方能走進孩子心靈
初中生染上網癮,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親子間溝通不暢、不當。許多染上網癮的孩子與家長溝通不暢的主要原因是家長習慣以教訓者的姿態(tài)出現在孩子面前。因此,要使親子溝通有效,家長首先必須調整自己的態(tài)度,要真正把孩子看成家中平等的一員,尊重孩子的人格,學習溝通技巧,鼓勵孩子真實表達自己的心理情緒,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真心感受孩子的情緒,努力與孩子一起思索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家長才能走進孩子心靈,孩子才會將家長視為“知己”“盟友”,接受父母的引導,繞過無數急流暗礁駛向彼岸。
3.對孩子戒除網癮要忍耐再忍耐方能成功
不少家長看到孩子在戒除網癮過程中出現反復,就急躁發(fā)火,灰心喪氣。少年網癮是在長期的成長過程中逐步養(yǎng)成的,戒除它需要時日,不可能一蹴而就。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長期又反復的過程。從生理學說,只有對機體不只一次地重復一種系統的影響,才能形成動力定型。戒除孩子網癮行為已不是“塑造”,而是“改造”,要破壞其原有的動力定型,形成新的動力定型,這會更加艱難;同時,家長的教育觀念、教養(yǎng)方式也是在長期生活中形成的,要轉變也很難,特別是處于更年期的父母遭遇情緒“疾風暴雨”式的少年,親子雙方都情緒難控,更易產生親子矛盾。家長更應有意識地調控自己的情緒。因此,家長教育染上網癮的孩子,要忍耐再忍耐,持之以恒,絕不放棄,這樣才能成功。
同時,要看到,雖然少年期親子間存在著矛盾,但Stainberg、Allen及Land的研究發(fā)現,青少年仍認為父母是他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父母依舊是愛、支持、保護和安慰的來源。父母只要堅持建設性地解決親子沖突,孩子會因此深受感動而積極改正自己缺點的。
(三)彌補親子間的“數字鴻溝”,爭取社區(qū)、學校的支持
據調查,經常上網的孩子中,約65%的家長是“網盲”,不掌握最基本的網絡知識,根本無法掌握孩子使用網絡的動向,更談不上正確引導孩子健康上網了。家長要掌握網上育人的主動權,勝任對孩子的監(jiān)管和引導之責,就必須與時俱進,努力學習網絡知識,主動彌補橫跨在親子兩代人之間的“數字鴻溝”。
家長還應主動與社區(qū)、學校進行溝通,爭取支持,呼吁加強對社區(qū)網吧、學校網絡教室的管理。只有社區(qū)、學校、家庭相互配合,才能有效地加強對孩子的管理與教育。
參考文獻:
[1] 顧海根.青少年網絡成癮預防與治療[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49.
[2] 銀子.真情的虐待[M]. 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7.
[3] 鐘和.是誰制造了“童年恐慌”――中小學生學習和生活現狀亟待關注[J].家庭教育導讀,2006,(3): 60―62.
[4] 曼蒂,奧杜姆.閑暇教育理論與實踐[M].葉京,等譯.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23.
一、家庭教育中親子關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1.以隔代教育為主,親子關系淡薄
(1)祖輩思想觀念往往較為陳舊。
(2)忽略孩子成長的特點。
(3)容易溺愛孩子。
(4)會影響孩子的個性發(fā)展。
2.以母親為主帶孩子,親子關系僅表現為母子關系。
3.父母之間的關系存在問題會影響親子關系。
二、培養(yǎng)親密的親子關系
1.正確看待隔代教育
老人帶孩子,可能有很多方法都和科學育兒的說法有沖突。但我們不要因此全盤否定,也許,有一些土辦法還能辦大事呢。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許會有這樣那樣的育兒分歧產生,但關鍵的環(huán)節(jié)不能發(fā)生錯誤。比如,在孩子面前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比如,在和長輩的育兒觀點發(fā)生碰撞時,我們不妨采取的方針。只要大的原則不錯,我們盡可能不要較真,私底下和長輩溝通方式方法。當然我們不排除無法達成共識的情況發(fā)生,那就要通過有效溝通、交流等方式,促使雙方思想統一。
2.掌握密切親子關系的方法
(1)尋找游戲材料
周末,孩子直嚷嚷沒意思,父母卻苦于找不到陪他玩的游戲。但是,我們那些富有創(chuàng)意的父母,請看一看你的周邊,有很多不用花一分錢,卻能讓孩子們開心的游戲材料――報紙和紙箱、膠帶和紙,還有很多廢舊物,可以用這些東西拼拼湊湊,與孩子盡情過個不花一分錢的周末。
(2)成為孩子游戲的好伙伴
要想成為孩子的玩伴并不難,只需擠出少許時間,積極參加孩子的活動:捉迷藏、跳繩、踢毽子、下五子棋……父母經常參加孩子的活動,聆聽孩子的心聲是對孩子最好的培養(yǎng)。
要想讓孩子健康成長,父母還必須給孩子提供良好的心理發(fā)展條件。最主要的是父母要以極大的愛心去關注孩子,多花時間和心思與孩子一起玩,滿足孩子在情感和求知欲方面的愿望。因為從2歲開始,孩子就需要同齡玩伴,通過與自己年齡相仿或略大的孩子以及大人玩耍,孩子從中可以學會妥協、同情和合作,還會發(fā)展出一些新的技巧、興趣、責任心。
三、與孩子平等交流
平等交流是了解孩子的手段?,F在我們缺少的不是對孩子的教育,而是缺少雙向溝通。這里有必要向年輕的父母問幾個問題:
1.你在聽孩子說話時能全神貫注嗎?
2.在孩子說話時,你是否有一種急于打斷孩子說話的念頭?是不是急于另找一個話題來與孩子交談呢?
3.你是否總想用說教、訓斥的方式和孩子談話呢?
可以說,上述這些談話方式普遍存在于家長與子女中。所以,我忠告家長,千萬不要輕易打斷孩子的話,或者表示厭煩。因為這樣容易使孩子脆弱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弄不好,他會從此向你關閉敞開的心扉。
家長對孩子要做到:多一點耐心,少一點急躁;多一些,少一點指責;多一點理解,少一點埋怨;多一點鼓勵,少一點訓斥。
大家可以平心靜氣地想一想,當你的領導和你談話時經常不能專心致志,經常打斷你的話,經常截住你的話題,經常用說教、訓斥的口吻,你會感覺怎么樣?
很顯然,要想把握孩子成長的脈搏,隨時準備傾聽孩子的心聲是很有必要的。你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隨時都會因遇到問題、挫折而感到失望,這時他希望你能傾聽他的訴說,并能提供支持與安慰;同樣,他也會遇到喜事與歡樂的事,也會希望你聽聽他的心聲,同時分享他的快樂。但如果你只在孩子極端憂傷的時候,才努力讓自己去聽孩子的訴說,這顯然是不夠的。你應該安排專門的時間作為你與孩子專門交流時間。
跟孩子談話,不要總指責孩子的不是。你也可以跟孩子談些有趣的事,談一些日常生活經驗或對某些事情的看法。
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那些節(jié)目主持人同小孩子談話時,總要蹲下來,和孩子在同一個高度上,同時臉對臉,目光對視著談話。這是為什么呢?這體現了成人對孩子的尊重,體現了成人對小孩子的事情的認真態(tài)度,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態(tài)度。家長也用這種方式同孩子說話,會使孩子意識到自己同家長是平等的,是受到尊重的“一個人”,而不是“一個小孩”,這也為孩子創(chuàng)造了樂于接受教育的良好氣氛。“蹲下來”這一動作,體現了家長如何看待子女同家長的關系的教育理念,也從一個側面體現了家長教育孩子的能力和水平。
四、能用愛表達出心中的愛意
1.為人父母,做關心他人的榜樣
父母間的友好、互助、關愛、體貼,鄰里間的尊老愛幼,扶貧濟困,都對孩子愛心的培養(yǎng)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應鼓勵孩子親身體驗和實踐關心他人的行動,倡導和支持孩子與小伙伴分享圖書、玩具和食品,鼓勵孩子經常幫助長輩做力所能及的事,如為爺爺和奶奶倒水、捶背,幫助行動不便的鄰居家拿牛奶、送報紙等,讓孩子感受幫助他人的樂趣。在社區(qū)中,父母引導孩子愛護植物,保護小動物,愛護公共財物,用實際行動與孩子一起愛護動、植物和環(huán)境。配合幼兒園對孩子進行愛的啟蒙教育。
2.引導幼兒,學會表達愛心
人的內在情感需要通過語言和動作恰當地表達出來,才能達到溝通交流的目的。家庭中,父母要適時地示范,引導孩子表達愛心。如:孩子生病時,你的富有愛心的護理;孩子同伴身體不舒適時,父母啟發(fā)孩子關心、幫助別人;長輩們身體不佳時,父母和幼兒一同去看望,噓寒問暖,讓孩子學會關心他人。父母勞動一天,下班回到家非常勞累時,建議孩子幫助自己拎包、拿拖鞋,做力所能及的事。父母與孩子一道,為周圍的殘疾人、特困人員以及地震災區(qū)的孩子捐款捐物,培養(yǎng)孩子的愛心。
3.結合節(jié)假日,強化愛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