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花鐘課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語文課堂教學 語文教師 語言藝術
在新的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不僅要具備廣博的知識,熟練掌握業(yè)務技能,同時還需要掌握一定的語言技巧,努力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更具藝術性。在所有的教學手段中,我覺得最重要的教學手段是教師的教學語言。語文教學更是如此。語文教學就是引導學生感受和品味語言,教學生學習和使用語言。大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笔欠裰v究課堂教學語言美對語文教學工作的成敗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美的語言是蜜,它可以粘住一切。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不但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語文老師自身的教學語言應該是一種載體,一座橋梁,是引導學生走向語言百花園的道路。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課堂教學藝術首先是語文教師的語言藝術。語文教師的語言藝術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xiàn)。
一、語言應規(guī)范準確、暢達精練。
只有教師準確地運用暢達精練的語言傳遞信息,學生的求知欲望才能得到最大滿足,并產生審美。
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容和情感表達的需要,恰當?shù)卣{節(jié)語速語調,以形成跌宕起伏、張弛相間的節(jié)奏美,增強語言的藝術魅力。教師的每句話都應像血液流貫全身那樣,脈脈相通,而且有生命力。聲音平板、一個音調上到底的課,一定會使學生覺得寡淡如水,甚至會昏昏欲睡,更不用說提起學習語文的興趣了,即使學生有那么一點點興趣,也會在這種氛圍中消失殆盡。而同樣的內容,如果采用不同的語調,使之激情四射,則教與學的效果明顯不同。比如,引導學生學習《童趣》,我模仿孩子的語氣、神態(tài),或“怡然稱快”、或“怡然自得”、或“啞然一驚”,我講得抑揚頓挫,學生學得搖頭晃腦,師生樂在其中,從而使學生精神飽滿,興趣盎然,達到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其次,教師的課堂語言在遣詞造句方面要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習慣,講課中盡可能使用妥當?shù)脑~匯,力求準確、形象、生動地向學生傳授知識、思想、感情。避免話語唆,語無倫次,模棱兩可,應力求“豐而不余一言,約而不失一詞”。因此,無論是分析課文,還是評講作文;無論是概括主題,還是歸納技巧,都應該一語中的,切中肯綮,讓學生豁然開朗,恰如撥開迷霧見日月。而要做到這一點,語文教師必須對所講的內容有精辟的見解,對知識點有深入的研究,用自己的精辟與深入消除學生理解和感悟中的困惑,讓學生進入一片洞明之境。講解《風箏》,學生大都能感受到籠罩全篇的濃濃的“悲哀”,但他們眼前看到的只是“我”因“小時候精神虐殺”的一幕而無法補過的“悲哀”,我在分析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深切地體會“我”對中國兒童教育制度的“悲哀”,對兒童精神被虐殺而不自知的深沉感慨,從而更準確地把握了文章中的情感。
二、語言應形象生動、富有啟發(fā)。
教師分析課文的過程即是用自己的語言在學生和作品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的過程。課堂要取得好的效果,就要以形象、生動、富有啟發(fā)性的教學語言來刺激和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fā)求知欲,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激發(fā)他們的再造想象和創(chuàng)造想象。語文教師周身應彌漫著濃郁的書卷氣息。所謂“輕攏慢捻皆成妙曲,信筆涂抹皆成妙文”。試想,如果語文教師滿腹經綸、才華橫溢,在授課時宏論滔滔、妙語連珠,學生也必定會是如沐春風、如飲甘露。而要達到這種效果,教師就需要有較高的學識素養(yǎng)及寬闊的視野,在課堂上能結合課文內容旁征博引,引經據(jù)典。這樣既能夠拓展學習內容,又能夠開拓學生思路,增強課文學習的知識性和文學性,從而激發(fā)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在講述朱自清的《春》時,學到“春花圖”,就引導學生以“百花爭妍”為題進行古詩文填充。列舉含有花的詩句,要學生填出花名,如“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學“春風圖”,也引導學生以“八面來風”為題,進行古詩競背活動。學生翻書、查資料,興趣十足。事實證明,教師飛揚的文采和廣博的見識,一方面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學生語文知識的積累,有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可謂一箭雙雕。
形象生動的語言有助于揭示文章深刻的主題,從而使學生不僅能學到知識,而且能使思想受到感染和熏陶。所以,課堂語言要根據(jù)教材內容,恰當舉例,選用貼切、有趣的比喻,運用大眾化的諺語、歇后語、習用語和具體的數(shù)據(jù),等等,進行繪聲繪色的描述或講解,使深奧的道理形象化,力求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達到“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效果。
三、語言應真摯生動、富有情感。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边@就說明在教學中要讓學生通理,首先要讓其動情。古今中外的名著充溢著美感,而文學作品較之實用文章,更富于美的形象性與感染力。凡是那些能深深打動讀者心靈的作品,總是最容易與學生形成共鳴。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同時還伴隨著情感的交流。只有注入了豐富、細膩富有真情實感的教學語言,才能再現(xiàn)作品的情境,撥動學生的心弦,使師生雙方不僅在理智上產生共鳴,而且在情感上產生強烈的共鳴,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從而引導學生進入這個充滿感彩、充滿美育色彩的美好世界,去領略豐富多彩的自然美,去體會深刻感人的社會生活美。因此,運用情感性教學語言不僅僅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藝術,也是教師教學魅力在課堂中的充分展現(xiàn)。把無聲的文字變?yōu)橛新暤恼Z言,不僅展示了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融進了教師的思想感情,能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這里,我們正是借助充滿情感的課堂語言,使學生的情感體驗自然轉移到對課文的體驗上來。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要善于選擇和運用那些感彩鮮明的詞語和句子來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同時教師還要處處表現(xiàn)出對學生的厚愛,多用褒揚性、禮貌性、肯定性、商討性的語句,少用貶抑性、否定性、命令性語句,尤其是避免使用有斥責性、侮辱性、諷刺性的貶抑語句,促使學生在輕松歡愉的氛圍中孜孜以求,精神專注,情緒飽滿,樂于學習。
四、語言應幽默風趣、耐人尋味。
前蘇聯(lián)教育家斯雅特洛夫說:“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語文教學語言的幽默,是指在保證課堂莊重嚴肅、科學規(guī)范的前提下,適時插入一些頗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逗人的比喻、發(fā)人深省的典故等,使講授富有啟發(fā)性。含蓄幽默的語文教學語言是耐人尋味的,它能啟發(fā)學生運用自己的知識、經驗和想象力,去豐富和補充語文教學內容。它有如宜人的春風,拂得學生心智激蕩,樂得學生學而不倦。
培根曾說:“善談者必善幽默。”幽默有一種引起喜悅、帶來歡樂、饒有風趣而寓意深刻的特性。在教師幽默語言的熏陶下,學生不僅能以輕松歡快的情緒學習知識,而且能在笑聲中得到啟迪,領悟其中蘊含的睿智和哲理,從而激活自身的幽默細胞,打開思維和創(chuàng)造的大門,奇想迭出。幽默有時還能有助于教師恰當處理課堂上出現(xiàn)的一些突發(fā)事件,轉尷尬為自然。語文教師應該把幽默看成是教師職業(yè)技能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用心地學習和模仿。首先要堅持收集和積累各種幽默素材,包括口頭笑話、軼事趣聞、格言諺語、幽默故事等,以備在教學中隨時運用。其次要掌握好修辭技巧,以增加幽默感。在教學中,緊扣教學內容,適時補充引用,使學生在愉悅之中增長知識,以提高教學效率。講讀《春天》,我讓學生描述我們生活中的春天,有一學生就說到春天百花盛開,有粉紅的桃花,雪白的李子花,金黃的油菜花,還有滿山遍野的野。我笑著糾正:“我們都希望能看到你培育出的春天開放的野?!币谎约瘸?,全場歡笑雀躍起來,后面的課都處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之中。
綜上所述,教學語言是貫穿教學過程的一根線,教師充滿魅力的語言雖然產生于即興,但根植于深厚的教學功底、良好的口語素養(yǎng)和正確的教育理念。只要博覽群書、善于借鑒、勤于練習,我相信,語文教師一定能夠優(yōu)化語文教學語言,使語言藝術魅力得以展現(xiàn);一定能夠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讓語文課堂更加精彩;一定能夠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從而使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為一種快樂,而不是一種負擔。
參考文獻:
[1]張鳳剛.教學語言藝術遮談.黃淮學刊(社會科學版),1992,(1).
[2]韋志成主編.教學語言論.廣西教育出版社.
[3]鐘啟泉.現(xiàn)代教學論發(fā)展[M].教育科學版社,1992.
【關鍵詞】 課余文化 課余活動 課堂教學 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 G62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4)01-010-01
一棵樹的成長不能只靠陽光、水分和泥土,因為它還需要適當?shù)臏缦x、施肥、裁剪等,只有給它全方面的呵護,才能長出一課強壯、健康、優(yōu)質的大樹。人也一樣,不能只顧著學習、工作、生活,在適當?shù)臅r候還要學會享受,學會發(fā)泄,這樣才能平衡身心,才能做一個身心健康、快樂的人。
試問:如果你是一位家長,你愿意你的孩子只成長在一個只有加、減、乘、除的課堂里嗎?你愿意你的孩子每天只沉浸在背書、寫字、答題的過程中嗎?我們要知道:一個人是否優(yōu)秀,不能只看成績,而是看他掌握的知識是否全面,看他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否有限,看他對觀察事物是否有獨特性、批判性和靈活性等。
一、課余文化的內涵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初看起來是一個很容易答復的問題,但是仔細想一下,卻有些困難?!痹凇冬F(xiàn)代漢語詞典》對“文化”的解釋其中的一點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在素質教育教育全面推行、新課改全面展開的今天,“以人為本”、“創(chuàng)新探究”、“主動發(fā)展”的教育觀念已深入民心,那么課余文化也應賦予新的時代內容,即利用課余文化的廣泛性、多樣性、實踐性和自主性的特點,滿足學生的求知、發(fā)展和實踐的需求,激發(fā)學生的活力,有效提升小學課余文化中的積極影響。
二、課余文化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影響
課余文化在學校里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是以開展各種各樣的課余活動為主,其次就是成果展示。在開展活動時,學生會通過自己的興趣來選擇自己喜歡的活動項目;在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可通過自身的參與來完成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當活動項目結束時,負責老師會協(xié)助學生把自己的活動成果用不同的方式向全校師生進行展示。
由此可看出:在課余活動的開始――過程――結束中,學生所扮演的始終是一個有選擇權、有自的這么一個角色。我們都知道,學習成績差的學生,不是因為上課集中精神聽課的時間短,就是對問題理解的能力較差,我們知道的只是在學生身上的問題,難道我們就一點問題都沒有嗎?我們思考一下:如果一個學生對這個科目很感興趣,那他在課堂上集中精神的時間會短嗎?如果老師能夠嘗試用不同的授課形式,讓學生有更多選擇理解問題的方法,那學生的理解力會永遠都這么差嗎?
豐富的課余活動不僅能讓學生增長這方面的能力,如語言能力、合作能力、應變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學生還可以通過不同的課余活動,培養(yǎng)自己的創(chuàng)新思維,增進學習,而所有的這些能力,經過時間的沉淀,學生就會把它轉變?yōu)閯恿Γ瑧迷谡n堂上。
例如:橡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神韻,還能在弈棋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品德,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及創(chuàng)造思維,有利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老師在教給學生棋藝的技巧時,還能培養(yǎng)遵守紀律的自覺性、集中學生注意力等,時間長了,那么學生就會把這種自覺性、注意力不知不覺地都用在各科的課堂上;繪畫――曾有一位家長講到:小的時候學畫畫太有用了,比如,繪畫要求整體觀察,我從小做作文就從中得到啟發(fā),不管多短的文章,我都能寫得完整,我覺得我比同齡人顯得聰明,如在課堂做數(shù)學題時,我能從數(shù)學公式里看到形象,幫助我理解概念,我一定會讓我的孩子學畫畫的。其實每一項課余活動都有它自身的特點,恰恰就是這個特點,將會給不同的學生帶來不同的改變,或是提高學習興趣,或是增強自信心。
三、課余文化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1. 均衡發(fā)展 精彩人生
有一個學生,因為對畫畫非常感興趣,所以參加了學校的畫畫班,畫了一段時間,畫不但有了很大的進步,而且學習一般的他現(xiàn)在成了優(yōu)秀生。課后經了解,他的班主任是這樣說的:自從去了畫畫班,我發(fā)現(xiàn)他的思維比以前靈活了,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也比以前長了。在課堂上,老師提出的問題,能夠說出自己的觀點,表揚他之后,他反應沉著,不驕不躁的,成績自然就上去了。
2. 開拓思路 善于創(chuàng)新
一個經常參加課余活動的孩子,即是一個興趣廣泛的孩子,他的思維都是比較活躍的,而綜合能力也會比一般的孩子強。試想一下:在課堂上,經常舉手發(fā)言,愛提問題的,不一定都是成績好的學生,但肯定是好學的學生。如果在一節(jié)公開課上,除了老師提問題、學生答問題,剩下的時間都是鴉雀無聲的,那這堂課如何談得上是“和諧課堂”、“開心課堂”?我們需要的不是只會考試的學生,我們更需要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學生。善于發(fā)掘學生的在各個方面的潛能,比教會一個只會考試的學生更重要。學生的知識面廣了,他的想法自然就會多,在課堂上,學生就會有興趣、有動力去表達,這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增強了學生的自信,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 彌補不足 發(fā)現(xiàn)優(yōu)勢
關鍵詞: 校園文化 社會關系 語文課程
如果從本質上界定,則學生首先是人,是以學習為目的的特殊的人。因此,要對學生和學習做本質性的分析,應該以人為出發(fā)點和歸宿。正如馬克思所說: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以人為研究的邏輯起點和邏輯終點,就必須認識人的本質。
依據(jù)的觀點,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一句話,人的本質,在于人具有社會性[2]。
由此看來,學習也是一種勞動,也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它包含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即學習者、學習對象和學習資料。學習者就是學習的人,即學生,這是學習的主體;學習對象是指學習者自己,也就是學習的客體;學習資料是指學習者用來學習的一切手段和材料,即中介系統(tǒng),包括教材與教具,知識與技能,方式和方法,等等。
社會關系的發(fā)展是人際和諧的基礎。人是社會的細胞,人與人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前提。人的全面發(fā)展離不開人際關系的和諧。[3]
文化,是指社會和人在歷史上一定的發(fā)展水平下,以及人們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同時,它也是社會教化的過程,即后天行為的社會化過程??梢哉f,文化是特定條件下的社會關系的總和。[4]
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各種課內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涵蓋院校領導、教職工和全體學生,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是一種亞文化,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5]校園文化,也就是在校園這一特定條件下的文化,是校園這一特定環(huán)境中的特殊的社會關系的總和。
校園文化本身也是一種社會關系,但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它的目的是創(chuàng)設一種社會關系的練習體系??梢赃@樣理解校園文化:它是教育者依據(jù)現(xiàn)實生活中大社會關系,為了幫助學生將來適應現(xiàn)實生活中社會關系的需要,根據(jù)實際的社會需求和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精心設計出的一種處于模擬狀態(tài)的社會關系。校園文化是提供給學生在校園里的接受、學習社會文化的訓練場,是社會文化的教育體系;是學生學會培育、建構社會關系的演習場,是學生學會培育、建構社會關系的練習和實習體系。
一般都認為,語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語文的本質屬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結合、完整統(tǒng)一。[6]我認為,所謂工具性和人文性只是語文本質屬性的體現(xiàn)途徑和表現(xiàn)方式,而不是語文的本質。
恩格斯說:“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本身?!焙推渌谋粍有浴⑦m應性的活動相比,人的勞動必須在和他人的關系當中產生和發(fā)展,人的勞動必須在人與人的社會關系體系當中展開和進步。人的勞動本質上是社會性的實踐活動。[7]真正意義上的人不能生活在沒有他人的、絕對的真空中。人和他人來往和交流,必然要以語言和文字為工具,用語言和文字來抒發(fā)感情、傳遞思想、溝通信息。人用語言和文字,把自己思維的經過和結果構造出來,表達出來,傳播出來。語言和文字,即語文,就成了思維的載體,思維的外殼。人的思維、感情、理智,是在社會關系中,是在人與人的交流和來往中產生、發(fā)展的。語言和文字,即語文,也就成了構建、創(chuàng)設社會關系的工具。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發(fā)展歷史,不同的思想意識,不同的生活習俗,也就有了鮮明的民族特征和獨特的民族精神,也就有了與眾不同的構建、創(chuàng)設自己社會關系的獨特的工具,也就有了本民族的個性卓然的語言文字,即本民族的語文。從這個角度講,語文本質上是一個民族長期生存和發(fā)展、展現(xiàn)民族獨特魅力的精神文化的結晶,又是一個民族繼續(xù)生存和發(fā)展、保持民族獨特魅力的精神文化的標志,一個民族的精神文化總是經由其“語文”建構和表達出來的。很多學科可以是特定的國家和民族的,也可以是全人類的,而語文從來都是特定的國家和民族的。語文擔當著連接民族的歷史與現(xiàn)實、彰顯民族的理想與追求的職責,從而在“根”的意義上構筑該民族個體成員與民族整體之間的心靈聯(lián)系。如果說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的話,那么語文就應該是民族精神的精華。[8]從這一角度出發(fā),語文的本質應該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作為表現(xiàn)途徑和方式的、最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社會關系體系的根源性的構建方式。所以,王蒙先生認為,中國文化的根基是中國的語文。他說:“我堅決相信漢字是廢除不了的,漢字廢除了,等于中國就沒了?!盵9]
校園文化的活動方式有課堂教學、第二課堂、宣傳教育、社會實踐、組織管理、后勤服務等,課堂教學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另一個角度看,校園文化也是一種隱形課程,是學校課程的一個重要方面。[10]二者相互滲透,相互促進。
在諸多學科中,語文最能鍛煉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最能鍛煉學生構建社會關系體系的能力。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教師的引導,需要家長的關心,需要同學的幫助。學生就可以借助學習語文,和現(xiàn)實中的教師和家長交往,和現(xiàn)實中的同學交往。在語文學習中,學生需要閱讀教材,審美品鑒。這就要求學生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教材文本的編著者的期望,分析辨別文學批評家鑒賞家對文學作品的不同的觀點和看法。這樣,學生甚至可以和作品著者、教材文本的編著者、評論家鑒賞家和其他讀者交往,交流思想,溝通情感,哪怕他們遙于古代、遠在天涯,都絲毫不妨礙學生和他們神交。相比其他課程,在語文學習中,學生受到的束縛最小,發(fā)揮的能動作用最大,學生的人際關系的建立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創(chuàng)設社會關系的能力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培養(yǎng)。學習的本質是社會關系。普通的社會關系是指現(xiàn)實中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語文學習中的這種社會關系的特殊性在于不僅包括現(xiàn)實中的人際關系,如同學關系、師生關系,還包括與文學作品、作者、批評家、鑒賞家的虛擬的人際關系。語文學習中的社會關系,跨越時空限制,幾乎毫無阻隔,是一種既有“實交”又有“神交”的、處于更加自由狀態(tài)的人際關系。
可以說,校園文化是提供給學生在校園里接受、學習社會文化的訓練場,是社會文化的教育體系,是學生學會培育、建構社會關系的演習場,是學生學會培育、建構社會關系的練習和實習體系。語文應該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作為表現(xiàn)途徑和方式的、最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社會關系體系的根源性的構建方式。也可以說,對學生而言,語文就是微觀的、狹義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就是宏觀的、廣義的語文課程。校園文化就是微觀的、狹義的社會文化體系和雛形的社會關系體系,社會文化和社會關系就是宏觀的、廣義的校園文化,是更豐富、更深刻的校園文化。
如果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語文是民族精神的精華,校園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縮影,那么可以說,語文就是校園文化的精華和根源。
參考文獻:
[1]張奎良.關于馬克思的人的本質問題的再思考.《哲學動態(tài)》,2011(8).
[2]王浩斌.巴黎手稿對人的本質及其表現(xiàn)樣態(tài)的闡釋.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第33卷(2).
[3]劉婷.人的社會關系全面發(fā)展與和諧社會的建構.《法制與社會》,2007.9.
[4]宋德新著.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8.
[5]郭廣銀,楊明等著.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2.
[6]佟勖功,李燦明.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的本質屬性.《現(xiàn)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10(1).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1.
[8]錢廣榮.語文的本質內涵――質疑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語文.《學語文》,2010(3).
[9]曲榮芳.由工具到文化.《語文教學研究》,2012(1).
關鍵詞:激發(fā)學習拼音;漢字的興趣;閱讀教學;古詩教學的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要讓學生“對學習語文有濃厚的興趣”。學生有了學習興趣,才能更好地掌握漢語知識。
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優(yōu)化課堂教學呢?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拼音的興趣
在漢語拼音教學中,可利用學習拼音形式的多樣性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拼音的興趣。
因此可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chuàng)造各種情景,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我在教蘋果、梨子、葡萄、西瓜、桔子等水果名稱的拼音時,就在電腦上把這些水果制作出來,加上好聽的聲音和拼音。在教學時演示給學生,讓他們認識圖片上的水果,邊認邊拼拼音。學生在學習拼音過程中,我還讓學生開火車讀,齊讀,同桌互讀等多樣形式,使同學愿讀,樂讀,緊緊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在快樂中達到了教學目標。
二、激發(fā)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
根據(jù)七、八歲兒童的年齡特點,好奇、愛活動,對任何事非要親自動手做才感興趣這一特點,我在給學生教小學語文第三冊識字學詞學句二中的生字。如楊、松、桐、楓、榕樹、梧桐樹…畫在紙上,并在每棵樹的下面寫上樹名,并強調;看誰畫的最好?上課時,讓學生把自己的畫拿出來,一幅圖一幅圖地辨認。每辨認一幅圖,我就在黑板上一一板書生字。這樣學生的積極性特別高漲,都睜著讓老師看他畫得好不好,組的詞對不對。然后根據(jù)黑板上板書出來的生字,讓學生動腦筋,分析每個字的音、形、義,自己講,學生補充。并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字,激發(fā)學生識字的興趣。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發(fā)現(xiàn)者、創(chuàng)新者,他們喜歡用自己的方式去認識事物,得到肯定后往往會很高興,并會用更高的情趣,更積極的方式去探索新知。教師要想方設法保護學生這種熱情,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識字,不要強求統(tǒng)一。如:認識“且”字時,有的學生用“姐”字去掉“女”就變成了“且”,有的學生用“宜”去掉“宀””頭就變成了“且”。學習“杏”字時,有的學生說“杏”就是“十、八、口”這三個字組成的,有的學生說“杏”就是“木、口”這兩個字組成的。出現(xiàn)這種情況,老師應該給予肯定和鼓勵,這樣有利于激發(fā)學生識字的興趣。
還可以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境,開展各種活動和游戲。
(1)兒歌識字法:如:“一個王老頭,一個白老頭,坐在石頭上──碧”, “足字旁,在左邊,一撇一捺在右邊。跑要足,跳要足。蹲著趴著都要足──趴”。
(2)字謎識字法:如:“云上站著一個人──會”,“ 風力推云朵,云朵動起來──動”,“ 人人一致──叢”。這種識記不同于機械識記,是在積極的思維活動中記憶,印象非常深刻。此時,學生無論猜得出或猜不出,都會開懷大笑,感受到一種成功的喜悅。
(3)編故事識字法:如教學“游”字時,我就編成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戴著泳帽的小孩子正在方形的泳池里游泳。這樣,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識字,效果很好。讓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學,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
三、在閱讀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掌握課文的知識點,理解課文的重難點,教師就一定要培養(yǎng)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
1.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和激趣導入新課
課堂上,教師如能恰到好處地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課,學生就會很快地進入自主學習的狀態(tài)。如在教學《想別人沒想到的》這篇課文時,可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同學們老師今天給你們講一個故事好不好?有三個徒弟在同樣大小的紙上畫駱駝,畫后要比一比,看誰畫的駱駝最多。第一個徒弟用細筆密密麻麻地在紙上畫滿了很小很小的駱駝;第二個徒弟在紙上畫了許許多多駱駝的頭;第三個徒弟只畫了幾條彎彎曲曲的線,表示連綿不斷的山峰,一只駱駝從山峰走出來,另一只駱駝只露出腦袋和半截脖子。你們說一說,誰畫的駱駝多呢?由此激發(fā)學生急于讀下去探個究竟的興趣。
2.營造輕松愉快和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
課堂氣氛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學生接受知識的效果。如在講解《花鐘》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在講解《花鐘》時插播由各種不同時間開的花組成的“花鐘”圖片并,加上優(yōu)美的音樂。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這樣,既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又活躍了課堂氣氛。
3.引導學生選擇合適的閱讀材料
當前,可供學生閱讀的書刊很多,如果不加以選擇,學生就會濫讀,不利于身心發(fā)展。這就要靠老師幫他們選擇好書。如選擇教育性、知識性較強的讀物――文學名著、文學作品、科普作品與一些歷史文化等讀物,即可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從中感受到閱讀的快樂,從而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4.指導形式多樣的閱讀
多樣性的閱讀形式,像泛讀、細讀和復讀,能讓學生領會到文中的內容,作者的意圖,從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欲望。讓學生泛讀時可讓學生按照閱讀課文的提示和注釋等內容去讀;細讀時要求學生全文精讀,對重點的、難理解的部分反復讀,邊讀邊思考、畫重點;復讀時要求學生對作品進行更深入的理解,這樣,學生在不同層次的閱讀品味中逐步提高對閱讀教學的興趣。
四、古詩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基礎性提問,激發(fā)學習興趣
教學中不難發(fā)現(xiàn),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即便是提出問題后,由于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越俎代庖而替學生解決了問題,學生根本就沒有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效率自然不高;另一種現(xiàn)象是教師喜歡用較難的問題來“為難”學生,讓學生“百思不得其解”.這都在一定意義上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眾所周知,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標準》中也強調“讓每一個學生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去認識多姿多彩、與人類相關的化學,積極探究化學變化的奧秘,形成持續(xù)的化學學習興趣,增強學好化學的自信心”.因此,在化學課堂中,教師的提問則應根據(jù)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而設計幾個基礎性的問題,讓學生在探究并解決這些問題的基礎上繼續(xù)學習,在興趣的驅使下讓學習變得更加主動.
以九年級上“分子和原子”的教學為例,本課時的重點是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建立及其基本性質的認識.對概念的學習,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自學來初步認識分子和原子概念,然后再用水、氧氣和金屬汞來加深印象,分子和原子的性質是難點.如果教師用講解的方式進行,學生只能是在模模糊糊中“似有所悟”,而借助實驗,同時提出問題1.怎樣用分子觀點來解釋水變成水蒸汽,水的分解變化(兩種)有何不同?2.用分子觀點來解釋水的分解和氧化汞的分解的實質是什么?3.從分子和原子的定義看,他們有什么聯(lián)系和區(qū)別?4.以分子觀點來看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其中道理何在?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交流,教師再引導,學生對分子和原子的性質理解印象會更加深刻.
二、明確性提問,突出教學目標
教學過程是具有較強目的性的,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忘記了設置的教學目標,不但會隨時提問,而且問題沒有具體的指向,只是就當前的教學狀態(tài)而提出的問題,甚至有的時候會因為一個小小的知識點而提出多個問題,讓簡單的問題變得更加復雜.這不是教學所需要的,相反,教學是要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所謂的簡單化就是要通過問題來引導學生掌握事物的本質,讓書越讀越薄.
以九年級上“水的組成”的教學中,為讓學生通過電解水實驗現(xiàn)象確定水的化學式,知道水的組成.教學中先提出問題“你知道水有哪些物理性質?氫氣和氧氣各由什么元素組成?”來復習引入對水的組成的學習.接著以問題“水電解生成了什么?這說明水是由哪些元素組成的?”來明確學習目標.
由此不難看出,教學中的問題一定要具有明確的目標性,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一定的知識點,從而促進技能的形成.
三、層次性提問,循序漸進探究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特別是對中學生而言,他們都喜歡在對直觀問題的分析上逐步理解抽象問題,如果教學中急于求成,很容易讓學生陷入思緒混亂的狀態(tài).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前一知識解決的基礎上來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讓他們在獲得成功滿足感的基礎上,以舊知識為原料合成新知識.以九年級上“燃燒與滅火”的教學為例,教學中首先將知識分為四個板塊,即燃燒現(xiàn)象、滅火原料、促進燃燒的辦法和爆炸現(xiàn)象,再逐層進行學習.就燃燒現(xiàn)象而言,先以生活中和實驗中的煤炭、蚊香、蠟燭、木條、鎂條、鐵絲等現(xiàn)象為基礎提出問題“你認為燃燒需要滿足什么條件?”來找到燃燒的共性,學習燃燒的概念.既然燃燒需要有可燃物且達到著火點,那么,提出問題“你認為滅火的原理是什么”來引導學生根據(jù)燃燒的定義來分析滅火的原理,再以生活實例為說明,過渡到助燃的辦法學習.在此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其實問題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要精到好處,精到能將前后知識形成一個鏈,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探究,不斷進步,從而保證教學的有效性.問題對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作用自不待言,但在教學中,教師還需要注意,首先,要為提問后的回答創(chuàng)設一個和諧、自由的氛圍,不然容易導致只有問而沒有回答的尷尬境地;其次,問題要緊緊圍繞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實際而提出,要做到圍繞教材而又不受教材束縛;最后,要在學生需要(具有強烈的探知欲)時提問,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四、把握時機,及時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