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天窗閱讀答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申論考試,與傳統(tǒng)作文考試不同,是對分析駕馭材料的能力與對表達能力并重的考試。
2.作答參考時限:閱讀資料40分鐘,作答110分鐘。
3.仔細閱讀給定的資料,按后按申論要求依次作答,答案書寫在指定位置。
二、資料
據(jù)《中國青年報》報道,3月26日,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qū)區(qū)直機關單位干部職工發(fā)現(xiàn),他們訂閱的當日《邯鄲日報》被開天窗。
峰峰礦區(qū)冀南商城訂閱的24份《邯鄲日報》,3月26日這期也全被開天窗,多數(shù)商城職工對此很不理解。他們說,過去從未發(fā)生過此類現(xiàn)象。報紙因何被剪、剪下什么內容,事先沒人通知,事后也沒人對他們做出解釋。據(jù)當日送報發(fā)行員稱,剪報是礦區(qū)宣傳部讓發(fā)行站做的至于剪掉什么內容不清楚。據(jù)了解,峰峰礦區(qū)教委、貿易局等單位訂閱的《邯鄲日報》也遭此厄運。
那么,3月26日《邯鄲日報》被剪掉的到底是什么內容呢?記者先后兩次赴邯鄲調查此事。記者找到一份當日完整的報紙,經過對照發(fā)現(xiàn),該期報上第二版整版刊登了“邯鄲市第三次優(yōu)秀人民公仆簡要事跡”和評選選票,被剪掉的內容正是選票部分。記者發(fā)現(xiàn),在22位“優(yōu)秀公仆”候選人中,峰峰礦區(qū)某單位領導位列其中。峰峰礦區(qū)宣傳部文衛(wèi)科負責《邯鄲日報》本地發(fā)行站工作,據(jù)該科科長張秀生稱,3月份《邯鄲日報》在礦區(qū)發(fā)行36叩份左右,3月25日礦區(qū)宣傳部通知發(fā)行站,將區(qū)直機關訂閱的《邯鄲日報》選票部分剪掉,一共剪報500份左右。
峰峰礦區(qū)宣傳部負責人解釋,剪掉部分選票是宣傳部研究決定的,事前曾通知報紙投遞員在分發(fā)報紙時向訂戶說明情況,可能由于工作不力,造成一些群眾誤解。這位負責人說,宣傳部保留選票主要為了集中投票,提高評選回票率,但不影響宣傳優(yōu)秀公仆先進事跡。
事實上,峰峰礦區(qū)部分群眾對宣傳部截留選票的舉動十分反感。冀南商城一位負責人說:“公仆選票登在報上,就是讓群眾去評,事先剪掉選票起什么作用?!币恍┤罕姺从?,在沒有通知訂戶的情況下,隨意裁剪報紙是對訂戶合法權益的侵害。
公仆選票被截留事件已經引起邯鄲市有關部門關注。4月12日,記者再次赴邯了解處理情況。據(jù)了解,“邯鄲市第三次優(yōu)秀人民公仆”評選活動是由邯鄲市委宣傳部、組織部、市紀委三家組織評選的,評選辦公室設在市委宣傳部。邯鄲市委宣傳部負責人說,為了提高評選效率,基層宣傳部截留選票是不妥當?shù)?,他們已對此事進行了調查,并在近日拿出處理意見。該負責人說,邯鄲市已經搞了兩次公仆評選活動,還沒有出現(xiàn)過這樣的問題。在《邯鄲日報》公示候選人事跡和刊登選票,就是為了體現(xiàn)評選的公正性和群眾參與的廣泛性。
邯鄲市紀委宣傳教育室負責人說,選票代表民意,基層發(fā)生截留選票是評選活動中的偏差,并不是組織者的初衷。邯鄲市優(yōu)秀人民公仆評選活動每兩年一次,每次10名公仆當選,他們都是邯鄲市公務員隊伍中的杰出代表。評選活動弘揚正氣,增強廣大公務員為人民服務思想,截留選票行為給公仆評選活動抹黑,紀檢部門將按照有關規(guī)定對截留選票事件進行調查處理。
(摘自《北京青年報》)
1.請用不超過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給定資料所反映的主要問題。
(20分)
-----------------------------------------------------------
-----------------------------------------------------------
2.以邯鄲市委工作人員的身份,用不超過350宇的篇幅,提出解決給定
資料所反映問題的方案。要有條理地說明,要體現(xiàn)針對性和可操作
性。(30分)
-------------------------------------------------------------
-------------------------------------------------------------
3.就給定資料所反映的主要問題,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擬標題進
行論述。要求中心明確,內容充實,論述深刻,有說服力。(50)
------------------------------------------------------------
------------------------------------------------------------
四、參考答案
1.答案提示
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qū)區(qū)直機關單位干部職工發(fā)現(xiàn),他們訂閱的3月26日的《邯鄲日報》被開天窗,報上被剪掉的內容是“邯鄲市第三次優(yōu)秀人民公仆”評選活動的選票部分。據(jù)報道,剪掉部分選票是當?shù)匦麄鞑垦芯繘Q定的。但這一行動引起了群眾的晉遍反感。
2.答案提示
(1)截留選票是不妥當?shù)?,要立即停止,并對此事進行深入調查。
(2)責令當?shù)匦麄鞑块T會同其他部門將被剪掉的報紙進行回收,重新把完整的報紙送達訂戶手中,并進行說明和道歉。
當古老文物從地下重現(xiàn)時,工作人員總會耐心地掃去它身上最后一顆土粒,若有些許破損,便會被立刻交予文物修復技術人員來完成修復。這些技術人員就像外科醫(yī)生般,用特殊的方法為破損的文物實施手術,讓它們最大程度上恢復昔日的風采。但如果對方是幾百年前的建筑呢?擔負修復工作的建筑師是否也能用他們的設計讓建筑重現(xiàn)當年的風采?在建筑師DAVID CLOSES看來,重現(xiàn)過去并不是完美的解決方案,那只是像古董一樣將古建筑保護起來,在他看來,讓古老的建筑重獲新生的好辦法便是讓它再被人們重新利用起來,有了前來參觀的人群,這里便會再次展現(xiàn)它的魅力。
眼前的這座看起來古典且現(xiàn)代的建筑其實是一座教堂。這座SANT FRANCESC修道院位于圣培多爾(SANTPEDOR),早在18世紀便由方濟會的神父建造完成,之后歷經數(shù)個世紀,這里漸漸變得破敗不堪,到2000年的時候只剩下教堂部分依舊屹立,但也是處于完全破損的狀態(tài),不能使用。建筑空間已漸漸被遺忘,墻體破舊,屋頂上也有塌陷的地方,外立面的磚墻也模糊不清,沾染著各種污垢與破壞痕跡,在有些人看來,這就是一些沒用的破磚亂瓦,有些人干脆想將這一切通通拆掉,甚至當建筑師初次見到它的時候,覺得再次讓它展現(xiàn)魅力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但作為對這座建筑修復的最后嘗試,業(yè)主邀請了建筑師DAVID CLOSES。DAVID CLOSES曾在著名院校ESCOLA D’ARQUITECTURA DE BARCELONA(ETSAB)學習建筑設計,也曾在不同的公共機構負責城市以及景觀規(guī)劃,2004到2011年期間更是擔任URBAN PROJECTS DEPARTMENT OF MANRESA CITY COUNCIL的主管。面對這座古老教堂的修復工作,他的任務不是簡單的修葺,而且還要將一個小禮堂以及一座多功能文化廳融入教堂中,讓它有實用價值,同時還要盡可能地保有原有教堂的規(guī)模。
DAVID最重要的原則便是盡可能地保有原有建筑的模樣,不對其進行所謂的修補,即使破舊的地方也讓其保持原貌。比如已經坍塌的屋頂部分,就在上面修建現(xiàn)代的附加部分作為天窗,從而也使得自然光更加充分地進入空間。建筑曾經經歷的歲月也被建筑師細心地保留下來,他們將粗糙毀壞的建筑表皮保留,同時又加入現(xiàn)代的元素。那些古老的墻磚外被裝上現(xiàn)代的透明玻璃和金屬結構,這些新加入的現(xiàn)代元素讓原來的建筑看起來像重新蘇醒一般,不會與原來建筑元素產生對抗性。而且這些新元素賦予原有建筑材質一種現(xiàn)代感,即使形態(tài)規(guī)模沒有改變,這些新元素也讓建筑絲毫不過時。設計師說:“與其再現(xiàn)這座教堂,這種融入的方式更能夠與建筑的原有脈絡相融合,新元素與老的元素亦被非常清楚地區(qū)分開。”而這種融入的方式并沒有破壞建筑的衰敗和破損的痕跡。
室內的燈飾是經過專門設計的,如同空間的珠寶一般,從屋頂垂落,視覺上挑高了空間感,而且在風格上與教堂的屬性保持一致,也讓教堂呈現(xiàn)出一種古典之美,除此之外也保證了最大范圍內的室內照明,中殿部分的室內空間保持了最大的開放度,這里也是最讓建筑師感到其魅力的地方。為了保有并放大教堂中殿的魅力,建筑師創(chuàng)造了新的區(qū)域作為文化廳所需技術設備的儲存空間,這些新的附加部分,不管是天窗還是作為入口處或是設備的存儲空間,都被附加于建筑外,并沒有再在室內分割空間,保持了室內的寬敞與通透,讓建筑的空間感更強;樓梯和斜坡以幾何形態(tài)穿插到原有空間,這些過道提供了一個不尋常的參觀線路,向參觀者展示原有建筑的魅力。這種不破壞的方式即是建筑師所追求的,并不把舊的完全翻新,也不補救。DAVID CLOSES表示:這種修復可以讓參觀者閱讀歷史的痕跡,讓他們了解這座建筑最重要的空間價值,卻也不放棄使用現(xiàn)代的設計語言,將現(xiàn)代建筑元素引入此空間中。建筑師利用現(xiàn)代的技術和材料,用玻璃、水泥以及金屬材質重新支撐起這座曾經的建筑,教堂沒有失去它建筑的完整性,并在改造后煥發(fā)新的生命力量。穿行在其中,是否曾有瞬間的感覺像是穿過時間隧道,前往18世紀,重新發(fā)現(xiàn)這里的故事?
DESIGN:當初你第一次來到這里的時候,你對SANT FRANCESC的最初印象是怎樣的?
DAVID CLOSES:當我從外面第一次看到這個教堂的時候,我覺得這簡直就像個廢墟,當時覺得這根本就無法再被保留了。但當我看到教堂內部中殿的布局以及偶然灑入其中的一束陽光的時候,我立刻改變了之前的想法。
DESIGN:當你開始做這個項目的時候,是什么啟發(fā)了你?
DAVID CLOSES:坍塌的屋頂可以讓光線直接灑入室內,我想保留這不尋常的方式,通過斜坡和樓梯這新系統(tǒng)的設計,為參觀者創(chuàng)造活動路線,創(chuàng)造奇妙的視覺觀點。
DESIGN:從你最初的想法到最終的項目完整,想法是否貫徹到底?或是從開始到最后有什么大的變化?
DAVID CLOSES:最初的想法從最開始到最終都得到了貫徹,只不過在項目過程中建筑形式有了些改變或是調整。
新聞專業(yè)課程大體可分為新聞史、理論、實務三大領域。新聞專業(yè)課程的改革大多以新聞采訪與寫作、新聞評論等實務課程為切入點,許多教師對于新聞史(包括中國新聞史和世界新聞史,不同高校課程名或有不同)仍然沿用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學生對新聞史課程也未給予足夠重視,認為今后如果進入媒體工作,新聞史知識是可有可無的。筆者對此持不同觀點,“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新聞史課程絕大部分的知識點正是以“史”或“人”作為脈絡,其與新聞實踐應用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而這些聯(lián)系正是新聞史課程改革著力挖掘的資源。
一、當前新聞史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重“史”輕“新聞”。
在傳統(tǒng)的新聞史課程教學中,教師以時間為脈絡進行知識的講述,這種線性的教學方式優(yōu)點是能夠讓學生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缺點則是在課時有限的前提下,大多數(shù)知識點只能蜻蜓點水,教學內容停留在教科書。許多教師將新聞史的重點放在“史”,而沒有放在“新聞”,只告訴學生歷史上發(fā)生了什么事,出現(xiàn)了哪些人物,但對這些事物為當前新聞業(yè)提供的借鑒缺少思考,缺少與行業(yè)實際、新聞業(yè)務的聯(lián)系,學生沒有得到思考和實踐的體驗,而這恰恰與當前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格格不入。
(二)忽略新聞情懷的培養(yǎng)。
當前很多新聞學子認為“新聞無學”,本專業(yè)從事媒體行業(yè)不具備優(yōu)勢,或是嫌棄新聞行業(yè)累、苦、收入低,不愿意入行,即使有些學生原來滿懷熱忱,歷經四年枯燥的新聞專業(yè)知識磨礪和專業(yè)實習,熱情也消磨殆盡。如果不開專門的課程(如中外名記者研究),或教師只注重照本宣科而不重視引入實例,學生就只能從新聞史等少數(shù)課程中體驗新聞人物的經歷,而這些經歷在教師的講授中往往都是淺層次的,這顯然不利于學生新聞情懷的培養(yǎng)。如果學生沒有投入新聞實踐的熱情,其應用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就會艱難許多。
(三)缺少實踐環(huán)節(jié)。
在傳統(tǒng)的新聞史教學中,教師偏向知識的傳授,基本上全部課時都是“一言堂”,即使有專門的討論課,也非常有限,教師布置的作業(yè)也缺少靈活性,學生往往在課本上就能找到答案,不必去主動查找課本之外的信息。部分教師對“實踐”的理解也較為狹隘,認為到課堂外的訓練才是實踐,新聞史的教學沒有辦法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整合。這最終導致學生對新聞史課程應付了事,靠死記硬背獲取學分,思維能力和新聞技能均得不到提升。
二、新聞史課改應遵循的原則
基于應用的地方高校新聞史課程改革必須致力于解決以上列舉存在的問題,應以“實踐”、“參與”、“情懷”作為課改遵循的總原則,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考核方式等均以此作為導向?!皩嵺`”即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這里指代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囊括了操作能力、思維能力、信息處理能力、職業(yè)素養(yǎng)等;“參與”即學生融入教與學的過程,而不是課堂的旁聽者,以團隊合作、發(fā)表見解、評價他人等方式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情懷”即教學內容和教師的講述要調動學生的情感,使其體會到名留史冊的新聞人具有的新聞情懷,培養(yǎng)職業(yè)理想。其實,新聞史作為與歷史學有交叉的課程,可供拓展的內容非常寬廣,在課改的過程中,教師要發(fā)揮創(chuàng)新和刻苦鉆研的精神,多涉獵、研究新聞人物、新聞事件、媒體的發(fā)展史等,多關注學術成果,多觀察、思考新聞現(xiàn)象,將其與新聞史建立聯(lián)系,這樣講起新聞史來才會生動有趣,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豐富知識涵養(yǎng)和個人魅力,在教學中游刃有余。
三、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
(一)“專題式”教學。
在課時有限的情況下,教師要做到重點突出,切忌平均用力,要大膽摒棄非重要的知識點,如古代報紙的產生和發(fā)展、近代諸多“第一份”報紙等學生容易產生名詞混亂的內容,將其規(guī)定為學生自學。打破傳統(tǒng)“線性”的教學方式,將新聞史教材的內容進行重新整合,以新聞人、媒體、新聞現(xiàn)象作為主題進行專題式的講述,一個專題安排1~2個課時。如梁啟超的新聞活動跨了數(shù)個章節(jié),傳統(tǒng)教法中按教材內容線性地講述,學生接收到的知識是碎片化的,思路不清,如果以“梁啟超的新聞思想”為主題,整合數(shù)個章節(jié)的內容,其中重點講述《時務報》和《新民叢報》的歷史背景,從中管窺其新聞思想和概覽其辦報生涯軌跡,顯然這更易于學生學習。類似的專題如“《京報》的前世今生”,重點講述邵飄萍,并介紹當前《新京報》的發(fā)展;“百年‘大公’”專題,重點講述“四不”方針和張季鸞,介紹當前《大公報》的發(fā)展;“我國的新聞改革”專題,講述以1942年《解放日報》與1956年《人民日報》為代表的新聞改革,并重點當前我國新聞戰(zhàn)線持續(xù)開展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等等。
(二)參與式的研究性教學。
研究性教學要求教師以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目標,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開展研究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分運用已有的知識創(chuàng)造新的成果,產生新的觀點,從而建構和完善個人的認知框架體系。在“專題式”的教學過程中,將學生分組,教師提前布置研究的項目,學生領到任務好有2~3周的時間進行信息的檢索和整理,在課堂上以小組代表發(fā)言的形式匯報研究成果,作為對某個專題講述的補充,教師和學生共同構建一個完整的專題教學。如針對“《申報》和史量才”專題,教師僅對申報的大致發(fā)展歷程和歷史背景作簡要介紹,其他信息,如史量才的經營理念、其報業(yè)托拉斯差點得以實現(xiàn)的原因、史量才的故事及其思想轉變等,則由學生在課堂上補充介紹;如“百年‘大公’”專題,則由學生補充《大公報》在建國后的發(fā)展和現(xiàn)狀。學生在此過程中重在提高文獻的檢索能力和信息歸納能力。
(三)強調課程融合。
將新聞史與新聞理論、新聞業(yè)務結合起來,促進學生將各門課程融會貫通,在新聞史的學習過程中享受到更多樂趣。如在講述“遠生通訊”專題時,重點分析其通訊作品特色,并設定一個新聞寫作主題,引導學生思考:如果將此特色沿用在自己的通訊寫作中,該如何進行采訪和寫作?在“《華爾街日報》與華爾街日報新聞體”專題中,事先推薦學生閱讀布隆代爾所著《華爾街日報是如何講故事的》,結合作品,幫助學生理解在新聞寫作中使用“故事體”的好處,并鼓勵他們在實踐中應用,課后推薦學生閱讀趙興林所編《人民日報記者這樣寫新聞》,并與《華爾街日報》的故事體進行比較;在“黃色新聞與‘受眾本位’”專題中,先介紹黃色新聞的產生、發(fā)展、成因,結合當前娛樂節(jié)目泛濫、新聞報道娛樂化的例子進行講述,并就新聞低俗化、娛樂化與“受眾本位”新聞觀的博弈提出自己的思考,并推薦學生閱讀波茲曼的《娛樂致死》,從而使其在學習過程中深化對相關新聞理論的理解。
(四)融入調查實踐。
在新聞史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課外實踐,一直是教師比較頭疼的難題,騰出有限的課時專門用于學生進行課外實踐顯然不現(xiàn)實。因此,可以在課程之初就給學生布置以“媒體歷史”為主題的調查任務,讓他們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在一個學期的時限內完成該調查實踐。調查的內容可以根據(jù)學校所在地而定,如果當?shù)赜休^豐富的新聞史,如桂林,可以讓學生到圖書館、史料館、歷史建筑舊址等地收集、整理抗戰(zhàn)時期新聞事業(yè)的資料,完成一份圖文并茂的調查報告;如果當?shù)啬壳坝休^豐富的媒體市場,如南寧,可以與相關媒體協(xié)調,組織學生赴媒體參觀和調研,了解該媒體的歷史沿革,隨后學生完成一份心得;如果受限于當?shù)孛襟w資源,則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感興趣的媒體或新聞行業(yè)名人,對其進行系統(tǒng)研究,在期末以匯報會的形式完成班級內的交流,鼓勵學生尋找當前新聞行業(yè)的熱點人、事、物,如新生的澎湃新聞網、傳統(tǒng)媒體官方微博等。在此過程中學生能提高信息處理、口頭表達、團隊合作等能力。
(五)案例對比討論會。
“以史為鑒,古為今用”是學習新聞史課程的意義所在,其價值反映在聯(lián)系當前新聞事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理解某類新聞現(xiàn)象,領悟新聞理論在實際的應用和體現(xiàn),并指導在新聞行業(yè)的實踐。對于某些教學專題,內容與當前某些媒介現(xiàn)象有相似之處,此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對其進行對比,思考在不同背景下出現(xiàn)此類新聞現(xiàn)象的緣由。例如,對比時期《新華日報》的“開天窗”和《南方周末》的“開天窗”,尤其是后者,題材新奇、敏感,這樣的內容學生感興趣,愿意去深入了解,分析的領域涉及新聞史、理論、業(yè)務,引導學生從時代背景、宣傳政策、編輯方針、傳播理論等方面進行探討,強化以理論解釋新聞現(xiàn)象的能力。又如《華爾街日報》新聞“故事體”與我國當前開展的新聞改革要求之一“改文風”有怎樣的異同,引導學生在對比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思考適用于自身實踐的方式,從而更好地指導新聞寫作。
四、考核方式的優(yōu)化
傳統(tǒng)的新聞史考核方式大多由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構成,期末以理論考試為主,期考成績占總成績的70%,平時成績占30%,學生的復習方式普遍采用死記硬背。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在細節(jié)方面必須有較多的調整,以體現(xiàn)應用的導向。
首先,提高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比重,而期末成績所占比重則適當降低占總成績的比重,可以是平時成績占60%,期考成績占40%;而平時成績的評定標準包括課程實踐環(huán)節(jié)表現(xiàn)、研究性教學完成情況、課堂討論表現(xiàn)、完成作業(yè)情況等,分數(shù)由小組長和教師根據(jù)學生平時表現(xiàn)來加權評定。
同時,在期末考試的試題設置方面,改革以往全部是客觀題的方式,增加主觀題的占分,例如,在大題中設置類似“根據(jù)新聞事業(yè)發(fā)展的規(guī)律,新技術的出現(xiàn)會導致舊形態(tài)媒體的消亡,以后報紙會消失嗎?請給出你的看法”的開放式問題,這些題目可以不設所謂的正確答案或標準答案,教師根據(jù)學生看待問題的角度和深度打分,重在考量學生獨立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的意識。
雅典人書店(El Ateneo Grand Splendid)位于布宜諾斯艾利斯的Recoleta區(qū),Av. Santa Fé大道1860號,享有“全世界第二美麗書店”的贊譽。書店共3層,面積達2000多平米,為南美之冠。書店前身是一家蓋于1919年的古老劇院,后經過改造修繕而呈如今面貌,這般創(chuàng)意恰巧迎合了阿根廷人對劇院文化的癡迷,極大滿足了阿根廷人的歌劇癮。
書店正門和普通書店沒有兩樣,但外在的樸實難掩內在的富麗,真正的精華出現(xiàn)在進入書店30秒后。書店總體上保留了劇院舊有的精致典雅:穹頂壁畫、原始陽臺、華麗雕刻、深紅幕布皆完好無損,置身其中,宛如音符與書香交融彌漫于四周。書店局部上巧花心思:劇院舞臺被布置成可供讀者休憩的場域,舞臺中央是一家咖啡小店,舒適座椅圍繞其間,倚靠慵懶座椅,翻兩頁閑書、呷一口咖啡、飽享午后愜意,是阿根廷人最愛的休閑方式之一;劇院包廂則被布置成一個個迷你閱覽室,另類而富機趣,這般私密空間給人以整段不被打擾的清凈時光,難得有幸與世俗暫別,只需置身書海,靜靜思考,反觀內心。
整個書店敦厚而不失活潑,雍容厚重的古典文化與巧妙便捷的現(xiàn)代風格相融合,美輪美奐的閱讀場所不乏實用精巧的格局安排,足以滿足不同層次讀者的品味嗜好。難怪雅典人書店目前已成為布宜諾斯艾利斯著名景點之一,全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慕名趕來,只求一睹其芳華。
馬斯特里赫特教堂書店:最接近天堂的閱覽場所
一個有著800年歷史卻不用來集會禱告的教堂能有什么用處呢?答案是可以像荷蘭人一樣把教堂改造為書店。矗立于馬斯特里赫特舊城區(qū)的中世紀多明尼肯(Dominicanen)修會大教堂歷經數(shù)年戰(zhàn)亂紛飛,被法軍占領淪落為軍事建筑,戰(zhàn)后也未能顯示出神圣的宗教功能,甚至陷于充當自行車車庫的尷尬境遇。還好,在不久前,它有幸遇到了有多年古建筑翻新經驗的Merkx+Girod設計事務所,經過一番修葺完善,這座古老教堂現(xiàn)已成為世界上最漂亮的書店——馬斯特里赫特教堂書店(Selexyz Dominicanen)。
Merkx+Girod設計事務所用充滿智慧的方式令這座1294年的古老教堂重獲新生。建筑設計師保留了教堂空間的完整性和神圣性,竭力挖掘其自身莊重深邃的內蘊:教堂左側保其原貌,教堂右側植入黑色碩大不對稱扇形帶梯書架,這些被稱為“圖書公寓(book flat)”的鋼制書架,以其巨大的體態(tài)與形式給予了空間新的可能。
想象假若你生平第一次光顧這間教堂書店,當走進Dominican大教堂內部,映入眼簾的便是中庭陳列整齊的暢銷書籍和特別推薦,駐足停留片刻后,便會被右側的大型書架所吸引,文學、歷史、哲學等深奧玄妙之作沿梯鋪成開來,拾階而上,越往上走教堂頂部壁畫越加明晰,越感接近天堂觸及蒼穹,這種寧靜致遠、遠離塵囂的感覺,非常適于冥想和沉思,若是虔誠的信徒,不安的心甚至在進入書店那一刻就能得到救贖,在這個角度上,Selexyz Dominicanen給了我們樹立了一個標高。世界上最美的書店,當之無愧。
萊羅書店:世界上最堂皇的書店
在“全球最美的藏書地”中,福布斯將葡萄牙港口城市波爾圖的萊羅書店(Librairie Lello)羅列其中。萊羅書店建成于1906年,坐落在波爾圖老城獅子廣場(Praca dos Leoes)附近一條不寬的街邊,自建成至今,一直是波爾圖市民津津樂道、引以為豪的所在。
站在書店外的街上,其素凈淡雅、精雕細琢的新哥特式外觀已十分搶眼,步入店內,葡萄牙皇家富麗奢華的風格更令人驚嘆。書店內部以木質內飾為主,墻壁也以木雕為飾,陽光透過彩色玻璃天窗灑下斑駁亮光,滿墻滿架的書羅列在木雕的精美書柜內、厚實的檀木桌上以及開放的木格子里,一道華麗的螺旋型木梯蜿蜒而上,自中央回旋至二樓,樓梯兩側安放兩組寶藍色沙發(fā),任由訪客靜坐閱讀,偶然抬頭,透過彩色拼花玻璃窗可以360度仰望天空,舒緩閱讀時的疲憊,冥思靜悟書的旨意,這樣的靜謐愜意時光讓人沉迷。
哥特式風格建筑給人以高嵩瘦削的美感,木質的厚重洋溢著古樸凝重的氣息,而色彩明艷的玻璃窗和優(yōu)美婉轉的波浪形木梯又增添了書店的柔美浪漫氣質,在這樣絢爛迷幻的環(huán)境下,手捧一本好書潛心閱讀,想必是“書蟲們”渴望至極的。
(小標)圣保羅有間書店:滿滿的全是書
在巴西圣保羅,有間書店(Livrariada Vila)一直以其另類的設計和巧妙的構思吸引著世界各地人們前往體驗觀光。書店由當?shù)亟ㄖ烮say Weinfeld打造,從外到內每個細節(jié)都一絲不茍。
大門的設計就很考究,與其說是大門,不如說是書柜,擺滿書本的書柜可以360度旋轉,就如同一扇可任意開啟閉合的大門,入口書架的上方是一片簡單的長方形混凝土立面墻體,僅僅在頂端雕刻出書店的名字,讓人遠遠看過去就清楚地知道這邊“有間客棧書店”。
Isay Weinfeld運用了書本身的概念,在有間書店店內任何角落擺上了各種不同的書籍——“書店”的定義本就該由書自己來完成。低矮的天花板、間接的照明、大雜燴式的家具陳設……這種混搭讓混亂和文雅在這里“有組織”地偶遇,新銳而獨特。
建筑二層是影音室和咖啡廳。建筑首層主要陳列大眾文學讀物,收銀臺隱藏在出口附近的一個凹入空間內,更像是圖書館里的借閱柜臺,削減了其商業(yè)氣息。兒童書籍和一個小的觀影廳則被置于地下,為了在地下層和首層之間創(chuàng)造視覺聯(lián)系,建筑師在首層創(chuàng)造了一個橢圓形的通高空間,并以書架圍合,不僅為地下室?guī)砹瞬晒猓瑫r也創(chuàng)造出一種書籍在頭頂上方流動的感覺,這讓在樓上看書的父母可以同時照看到樓下兒童區(qū)的孩子。
店內大量的書籍、另類大膽的創(chuàng)意、敞亮開闊的空間,永遠讓愛書人意猶未盡。
莎士比亞書店:最富傳奇色彩的書店
法國沒有莎士比亞,卻有全球知名的莎士比亞書店(Shakespeare& Company),書店位于巴黎塞納-馬恩省河左岸,每天都會接待從全世界各地慕名而來的參觀者。書店門面不大,大門兩邊是敞開式書架,陳列的都是舊書舊刊。書店內也并不寬敞,四壁全是到頂?shù)臅?,密密麻麻擠滿了書,看不到一絲縫隙。書店有兩層,樓上更加狹小,四周也擠滿了書,沒有書架的地方則掛著一些作家的照片和手跡。而這貌不驚人的小店卻有一段傳奇的故事,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書店最早由美國人西爾維亞·比奇女士于1919年開辦。當時的店名為“莎士比亞及同伴”,所經營的全是清一色的英文書籍,其宗旨是傳播英語文學,專為旅居巴黎的美國人和英國人服務,海明威、喬伊斯、龐德、斯坦因等作家都是書店的座上客,并從店家西爾維亞·比奇女士那里得到過援助。但“莎士比亞及同伴”也因其名氣招致了禍端。二戰(zhàn)時,巴黎被德軍占領,書店由于難捱納粹的騷擾而關閉。
十年之后的1951年,一個叫喬治·惠特曼的美國人在距原“莎士比亞及同伴”書店不遠的地方開了一家新店,像西爾維亞一樣,他也只售英美書籍,也把書店二層辟為圖書館,也在書堆間鋪設床鋪,以讓文人聚會和臨時小住。一次偶遇,西爾維亞·比奇女士決定將書店店名無償贈與惠特曼,于是成就了如今的莎士比亞書店。
雖然經歷了80多年的風雨,但書店的經營方式和目標從未改變,它一如既往地堅持只賣英文書籍、善待未成名作家,把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文學人才置于營利之上。正是這些,成就了莎士比亞書店享譽全球的文化魅力和精神力量。
巴特書店:仿佛還能聽到火車汽鳴聲
老舊的站臺、蜿蜒的鐵軌總是寄托著人們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站臺鐵軌總是指向遠方,告訴你前往的方向,無論歸鄉(xiāng)或是遠游,相聚亦或別離,它都靜靜地在一旁,見證著一段段不忍割舍又渴望自由的故事。
一、教育的重心:為孩子的自我感知啟蒙
“先是房間,然后是外太空,所有的星球都在那兒,接著是天堂。盆栽是真的,但樹不是,蜘蛛是真的,有一次還有一只吸我血的蚊子,但是松鼠和狗只是電視里的,除了‘幸運’是我的狗,也許有天它會來。山太大了不可能是真的,海也不是,電視是平面的,是用顏色做的,但我和你是真的……”。
在電影《房間》中,母子倆生活在一個不到十平米的房間里,而小男孩就出生在這個房間。電影的上半部分,也是他的啟蒙教育時期,因為無法真正感知母親所說的藍天與草木,以及真實存在于大千世界里的人。所以,母親為孩子構造了一個可以理解的想象世界。母親告訴孩子,房間是真實的,而天窗外面的世界是虛構的。他們擁有一個電視,電視里出現(xiàn)的人被母親解釋為用彩色線條塑造的虛假的人。而每周日老尼克出現(xiàn)的日子,由于他會給母子倆帶來生活必需品,因此母親向孩子將這一天描繪為“周日禮物日”,他們得到的物品則被母親解釋為“用魔法變出來的禮物”。
母親為孩子打造了一個美好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囚禁者也有美好的一面――他會帶來所需的禮物,盡管他的出現(xiàn)總是伴隨著母親的哭泣和自己被關在衣櫥里睡覺的命運。母親不僅為孩子虛構了一個世界,還帶著孩子閱讀房間里的書籍,并耐心講解書中的內容。孩子就是在母親構造的這個世界里感知世界的善意和愛,他相信這個世界是美好的、有趣的,他的童年和現(xiàn)實世界中的大多數(shù)孩子一樣,有親人的陪伴,也有充滿童真的自我世界。
電影的下半部分,母親清醒地意識到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在這樣的房間里繼續(xù)生活只會逐步走向痛苦的深淵。她嘗試了許多辦法逃離房間,可惜都沒有成功,可她依然不斷思考著新的辦法。她先讓孩子認識到房間之外是一個真實的世界,用偶爾飄落到天窗上的樹葉,從管道溜到房間里的老鼠,還有電視里的人當作案例向孩子講述外面的世界。孩子雖然還是不懂真實的世界到底是怎樣的,但他已經開始相信母親說的話了。逃出房間這一片段可謂是全片最為緊張的部分,雖然孩子并沒有親眼見到過外面的世界,但他牢牢記住了母親告訴他如何在外界向陌生人求救,如何從卡車上安全地跳出的方法,最終成功地解救出了被困長達七年的母親和自己。
2008年法國的高考作文題之一是“感知是否可以來自于教育?”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我們要幫助孩子建立起他們對這個世界的自我感知,而他們的這一感知則主要來自于客觀世界,但對于客觀世界的解釋卻大多來自于家庭教育,因此可以說,感知能夠來自于教育。電影用一種特殊的方式驗證了這一觀點,電影里的孩子年齡被定位為五歲,這正是一個教育的啟蒙階段,這一階段的孩子有著最為敏感的內心,當然也就需要家庭正確的引導,這對于孩子的健康成長極有裨益。
二、教育的目的:塑造孩子正確的世界觀
電影中的孩子五歲時才第一次親眼見到真實世界的一草一木和形形的人。他抗拒和除了母親之外的人說話,以至于被醫(yī)生懷疑他在精神和心理上存在某種問題。好在孩子身邊的人都有一顆善良的心,他們總是耐心地教他如何與外界溝通。外婆給他講媽媽小時候的故事,外公以一只小狗為話題積極地與他交流。在大家的關懷下,孩子慢慢地打開了心扉,并剪掉了自己的一頭長發(fā),要求外婆把頭發(fā)送給母親?!八任腋枰α?,我的力量會變成她的力量,這樣她就會更堅強。”孩子在大人的培育下積極健康地成長,成功融入到了真實的世界中。他并沒有被教化成一個循規(guī)蹈矩的兒童,而是被培育成了一個能夠獨立思考的有趣的孩子。
故事的最后,他和母親牽手再次回到了當初的房間,他和母親一起向房間說再見,向過去告別,向新的生活靠近。因為所有的遭遇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不能拒絕,只能接受,這樣生活才會充滿陽光。
電影里值得思考的地方還有很多,例如,雖然女主人公是因為對陌生人懷有一顆善良的心而被騙,但是她對孩子的教育仍是讓他相信友善的人在世界上居多。反觀國內的家庭教育,因為存在太多的拐賣兒童及其他不確定的犯罪因素,導致中國的家長從小就教育孩子要對世界存有戒心,不要太相信別人尤其是陌生人。國內家長的這種做法無疑會對孩子的內心產生一定的影響,慢慢對他人形成一種冷漠之心。因此無論生活如何對待我們,我們都要努力幫助孩子塑造正確的價值觀,相信這個世界是充滿善意的。
三、教育的關鍵:與孩子平等對話
父母對孩子教化的內容大多源于社會約定俗成的規(guī)則或者是自己的人生經驗,而當父母試圖把這些觀念灌輸給孩子時,孩子并不一定完全接受,于是就產生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矛盾。就像在電影中,母親試圖告訴孩子,他們所生活的房間只是這世界的一部分,房間之外還有一個世界這一現(xiàn)實時,遭到了孩子強烈的質疑。面對這種情況,電影中的母親使用的方式是強硬地逼迫孩子接受現(xiàn)實,這只能換來孩子的大吼:“我不相信!”顯然,五歲的孩子并不能夠理解這個現(xiàn)實所指何物??梢姡瑔蜗虻叵蚝⒆庸噍斈撤N思想并沒有獲得預期的成效,也讓母親身心俱疲。慢慢地,母親發(fā)現(xiàn)與孩子在這一問題上的認知并不能夠依靠強制性灌輸達成一致時,她轉而選擇站在孩子的視角去思考問題,選擇的突破口是房間里唯一的書籍――《愛麗絲夢游仙境》。她問孩子是否記得愛麗絲從洞中掉落所看到的世界?通過這一問題慢慢告訴孩子現(xiàn)實世界里會有真正的兔子,而母子倆身處的房間就像愛麗絲所看到的夢幻世界。一個引導式的問題足夠促使孩子去思考和想象什么是真實,什么是虛幻。很快地,孩子問母親電視中景象的真假,并能夠自己得出電視劇里的人物是真的,而動畫片里的人物是假的這樣的結論。母親通過平等的和孩子對話、耐心交流,潤物細無聲般地讓孩子懂得了應知的道理。
電影中母子二人能夠成功逃離房間也得益于孩子對真實世界的思考和超常的領悟能力。他從一開始抗拒母親讓他裝死逃出房間到和母親一起一步步地實施逃離房間的計劃,都是母親和孩子平等溝通的結果。一個五歲的孩子尚且能夠通過和成年人平等交流獲得如此多的知R和經驗,那么,青少年階段的孩子將會獲益更多。平等對話的教育方式不僅適用于家庭教育,也同樣適用于學校教育中。教師如果能和學生進行平等的對話,也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一對父母都不是天生的完美存在,能夠不出差錯地教育出完美的孩子。教育從不存在絕對的正確,就像影片中的母親,最初為孩子塑造的想象的世界也許會給回到現(xiàn)實的孩子帶來某種傷害,但教育永遠不是單向的,當孩子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時他會自己去感知世界的社會關系,他會懂得母親的無可奈何和對自己的愛。在影片中,母親向孩子道歉,說她是失敗的媽媽,小男孩則回贈了她一個擁抱,笑著說:“那你也是媽媽啊”。這一幕溫情又動人,既是小男孩的成長,也是母親的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