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全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牧童遙指杏花村上一句是借問酒家何處有?
2、“牧童遙指杏花村”出自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清明》。全文: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3、全詩譯文:江南清明時節(jié)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借問當?shù)刂撕翁庂I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首詩出自《清明》,詩人杜牧。此詩寫清明春雨中所見,色彩清淡,心境凄冷,歷來廣為傳誦。全詩運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頂點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韻邈然,耐人尋味。
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后赴江西觀察使幕,轉(zhuǎn)淮南節(jié)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歷任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但唆話并不一定都會讓人厭煩,有時也會有奇趣。例如有一段單口相聲的開頭是:“大年初一頭一天,過了初二是初三,正月十五半拉月,六月三十整半年?!甭牶缶蜁屓藭囊恍?,并不煩,它說的是時間過得很快嘛。
唆話寫成文章,也有出奇制勝者。例如某地二郎廟碑刻上的文字《二郎廟記》:“二郎者,大郎之弟,三郎之兄,老郎之子也。廟前有一棵大樹,人皆以為樹在廟前,我獨以為廟在樹后。廟內(nèi)設鐘鼓二樓,晨鐘而暮鼓,鐘聲嗡嗡,鼓聲咚咚。十里之內(nèi)皆能聞焉……”板著面孔看這篇碑記,多會給人留下空洞無物、廢話連篇的無聊之感,但若以娛樂的精神,加上故作嚴肅、深沉的語氣來讀它,豈不有趣哉!
唆話寫成詩,如果處理得好,也會營造出一種很有詩味的意境,幽默其中,自有一番情趣。例如明人馮夢龍的幽默小品集《古今譚概》里,有首題為《宿山房即事》的詩中說:“一個孤僧獨自歸,關門閉戶掩柴扉。半夜三更子時分,杜鵑謝豹子規(guī)啼?!比娢淖至鲿常繇嵑椭C,四句二十八字所表達的意思,其實就是“孤僧歸,掩柴扉。半夜時,子規(guī)啼”。但細細讀來,這種用詞上的唆與重復,把和尚的孤夜獨眠的狀態(tài),刻畫得惟妙惟肖。文壇大家也有此種大作,真的是很有趣。
【關鍵詞】傳統(tǒng)節(jié)日;古代詩詞;結(jié)合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筆者喜愛傳統(tǒng)節(jié)日,喜愛古代詩詞,更喜愛描寫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古代詩詞。在筆者看來,傳統(tǒng)節(jié)日是一道道大餐,那古典詩詞便是盛放這大餐的精美的餐具。如果沒有這些精美的餐具,傳統(tǒng)節(jié)日就失去了華麗的載體,成為散落的珍珠,同時也會失去很多很多詩意。在我國,有節(jié)日就有詩詞陪伴,傳統(tǒng)節(jié)日與古代詩詞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春節(jié)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歷來以隆重熱烈著稱。正月初一是農(nóng)歷新年的第一天,這個美好的日子因為是歲首,因而是一個象征希望、充滿喜慶的佳節(jié)。北宋詩人王安石《元日》是一首最有名的春節(jié)詩。他對春節(jié)這樣描寫道:“爆竹聲中除舊歲,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睔g樂喜慶之情溢于詩人言表,詩中“屠蘇”是一種藥酒,“桃符”即今天的對聯(lián)。不難發(fā)現(xiàn),貼春聯(lián)、放鞭炮是至今仍然保留著的兩大習俗。清代孔尚任寫有《甲午元旦》:“蕭疏白發(fā)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剪燭催干消夜酒,傾囊分遍錢。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歡笑拜新年?!痹姷那八木湔f除夕,圍爐守歲,飲酒消夜;后四句轉(zhuǎn)入寫元旦,點爆竹,換桃符,聽樂曲,拜新年。字里行間,躍動著作者一顆赤誠的童心。從古到今,歷代文人留下了無數(shù)膾炙人口的關于春節(jié)(古人或稱之為元日、元旦)的詩詞。
最浪漫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我以為要數(shù)元宵節(jié)。有兩句耳熟能詳?shù)脑姙樽C:“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保ǔ鲎詺W陽修的《生查子?元夕》)“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保ǔ鲎孕翖壖病肚嘤癜?元夕》)元宵節(jié)又稱燈節(jié),是日,人們早晨吃元宵,晚飯后舉家出動,逛街賞燈。屆時,“花市燈如晝”,“一夜魚龍舞”,男男女女,流連觀燈,歡聲笑語,其樂融融。唐朝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jié)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闭沁@樣的放燈賞燈的開放時節(jié),男女青年能夠比較自由地相互接觸,從而為他們表達愛情提供了絕佳機會,創(chuàng)造了一個古代的浪漫時空。元宵節(jié)還有一項集娛樂與智力于一體的活動――猜燈謎。這游藝活動無論謎面、謎底還是猜謎方法,都顯示典雅的詩意,洋溢著強烈的人文氣息。如“傍晚”(打一字),可用會意法想到日落西山,得謎底“曬”字,都富有詩意呀。
清明節(jié)一般在公歷四月五日。此節(jié)應屬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jié)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這一風俗沿襲至今,并且人民群眾仍用這個節(jié)日來祭奠革命先烈和先輩們。正是這樣,清明節(jié)自有其特殊的氣氛。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曰:“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逼湓妼⑶迕鲿r節(jié)氛圍渲染殆盡。南宋詩人高翥《清明》詩:“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敝睋裟沟仄嗳磺榫?,氣氛沉重,令人難忍。至于清明節(jié)的來源,一般都認為是出自春秋時代晉文公悼念介子推的故事。據(jù)記載,晉文公在燒山找到介子推尸體時,發(fā)現(xiàn)了寫有“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詩句的血書??梢赃@樣說,原始意義上的清明節(jié),既有祭祀之意,又有統(tǒng)治者執(zhí)政自省之功能。
傳承千百年的端午節(jié),有著深厚的文化氣息。目前,大部分人接受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戰(zhàn)國時代著名愛國詞人屈原的說法:相傳屈原救國無望,于農(nóng)歷五月初五沉身汨羅江,當?shù)匕傩諡榱瞬蛔岕~蝦蛟龍傷害屈原遺體,紛紛把粽子投入江中。這就是端午包粽子、吃粽子風俗的由來。唐詩人元稹《表夏十首》之十便很吻合這一說法:“靈均死波后,是節(jié)常浴蘭。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逝者良自苦,今人反為歡。” 但只是詩人很天真,他認為后人對屈原的紀念不夠莊重,殊不知以一種歡樂的方式紀念先賢其后一直流傳著。且看陸游《乙卯重五詩》,“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p>
中秋佳節(jié),舉家團圓,暢敘親情,人人向往。中秋首先是賞月玩月,此風俗由來已久,文人尤盛。李白詩句:“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笨芍^婦孺皆知?!霸碌街星锓滞鈭A,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碧K軾的《水調(diào)歌頭》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痹~句,更把情感融入賞月之中,創(chuàng)造了天人合一意境,讓人產(chǎn)生深遠美妙的遐想。蘇軾把思念故鄉(xiāng)、思念親人之情寫得淡然、豁達,實際上月圓人不圓時,思念之情是讓人難以承受的。晏殊《中秋月》:“十輪霜影轉(zhuǎn)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便直率地道出了一般身處異鄉(xiāng)之人的落寞心曲。中秋的另一樂事吃月餅。月餅是中秋“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同樣是蘇軾,他曾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兩句詩,“小餅”當就指今天的月餅。至于“月餅”明代的《西湖游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本瓦@樣我們與古人一樣體驗著,賞明月、吃月餅、享人倫的美滿樂事。
一、由點到面:學會還原、學會拓展、學會聯(lián)系
古詩詞具有很強的凝練性,但是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有限,而且古詩詞又離現(xiàn)代生活很遠,所以我們必須由點到面,根據(jù)小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用心設計教學方案,實現(xiàn)教學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
以王維的《畫》為例?!懂嫛愤@篇課文包括一幅經(jīng)過裝裱的山水畫和一首五言謎語詩。畫上有山、水、花、鳥,給人以山水相映、鳥語花香的美感。課文以“畫”這個謎底為中心,抓住山水畫的形象特征展開描述,圖文對應,妙趣橫生。在教學本課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誦讀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
教師要根據(jù)學生學習的情況調(diào)整教法,抓住具體的事物進行啟發(fā)和引導。例如“近聽水無聲”一句,教師先演示“水”的分解圖片,再講述生活中水的形象,并請一位同學上臺來聽流水的聲音。再由水流的聲音進行更廣闊的啟發(fā),找同學來試著朗讀。
通過這些特定的點,教師合理運用分散的意象,引導學生把整首詩連成一個整體,再帶領學生用不同的語氣去朗讀,找不同的學生去讀,并讓學生猜出謎底:畫。之后讓學生欣賞一下這幅美麗的畫,配樂吟誦,還可請學生上臺來當小詩人表演這首詩,最后熟讀成誦。
二、由淺入深:逐步挖掘、全面分析、樹立問題意識
由淺入深地進行學習,就要樹立“問題意識”?!皢栴}意識”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切入點,學生學習方式變革的關鍵在于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筆者在此提倡的古詩詞教學強調(diào)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一切從學生出發(fā),在課堂上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感悟能力,使學生能在學習古詩詞的同時,從自身經(jīng)驗體會出發(fā),用心仔細揣摩,與古詩詞對話,與作者交流,將自身感情投射到古詩詞的學習中,從而在共鳴中使身心得到凈化。
以杜牧《清明》這首詩的教學為例。首先是這首詩中對于景色的描寫,“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描寫春雨的詩有很多,教師此時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還知道哪些描寫春雨的詩句,而那些詩句里的春雨描寫和這首又有什么不同。學生們開始討論,教師要適當引導學生思考春雨描寫與詩人情感和心境的聯(lián)系,如“紛紛”兩字不僅描繪了春雨淅淅瀝瀝的情景,也映射了詩人杜牧淡淡的愁思。
接著是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斷魂”。此時語文教師便可以“清明節(jié)”為著眼點,讓學生們討論他們所知道的關于清明節(jié)的知識,并普及清明節(jié)的相關文學典故。
在引導學生弄清楚了清明這一民俗背后的文化深意后,便可過渡到對《清明》這首詩的教學。教師就此發(fā)問:誰能解答一下為什么在清明節(jié)里作者和行人都會充滿了愁緒?學生便能聯(lián)想到佳節(jié)孤身在外之人本就心緒紛繁,此時又趕上了下雨,心情會更不好。教師在此時點出,這正是中國古詩詞中情景交融的典型范例,并接著問學生還能想到哪些情景交融的詩句,例如“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等,從而加深學生對這一手法的認識和體會。
全詩寫到“牧童遙指杏花村”便戛然而止了,此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在得知了“酒家”的所在后,行人接著會怎么樣呢?在學生積極回答了自己的假想后,教師可以接著問,詩人為什么要選擇在這里打住,而不是繼續(xù)向讀者描述那位“行人”的具體取向呢?在學生回答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師便可以繼續(xù)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留白的意蘊所在:留給讀者更多的想象空間才能使這首詩更回味無窮。
三、由此及彼:提高知識的對比、遷移和應用能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由此及彼的知識應用能力也是相當重要的。在古詩詞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深刻感受到這首詩的情感、主題以及詩的意蘊、意境,還要賦予學生獨立欣賞詩歌之美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的欣賞和熱愛。中華文化寶庫中的優(yōu)秀詩詞數(shù)不勝數(shù),課本中的詩詞雖是經(jīng)過精挑細選,具有極強的代表性,但是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欣賞能力以品味課本之外的優(yōu)秀古詩詞,也是教師的義務之一。
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品詩能力,首先要引導學生體會古詩詞中語言文字的精髓。古詩詞最精妙之處便在于方寸之中蘊含著無限天地,往往一個字便包孕萬千,留給我們許多想象和思考的余地,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學會品味這方寸之間的無限天地,教導學生學會尋找詩眼。例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個“綠”字可謂是生意盎然,在教學的時候指引學生思考是否可以把這個“綠”字換成別的字,如“過”“吹”“拂”等等,使學生在不同字詞的對比分析中去思考“綠”字的精妙之處。
如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中的“異”是詩眼;引導學生思考這首詩中的“風景異”到底“異”在哪里,單這個“異”字就可以區(qū)分為“塞下”風景和別處風景的“異”,“秋”景和別的季節(jié)風景的“異”,“塞下秋景”和塞下別的季節(jié)風景的“異”,從而引發(fā)學生擴展思維,舉一反三地思考其他有關“秋景”的詩句描寫,有關“塞下風景”的描寫,從而更細致深入地體會《漁家傲》的別樣風采。
言語本身是抽象的,隱藏了什么,想要表達什么,更是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古詩詞的教學不僅僅是要體會古詩詞中的語言文字之美,更是要和學生個人的知識以及實踐經(jīng)驗結(jié)合起來,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豐富詩詞的形象和意蘊,把握詩詞的神韻,從而內(nèi)化為學生的感悟以及文化素養(yǎng)。因此教師在課堂上除了要教會學生體會詩詞語言的精妙之處,還應引導學生體會詩詞的意境和文化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