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學生家庭情況自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高校貧困生;綜合幸福問卷;問卷調查
[作者簡介]燕玉霞(1984―),女,南昌師范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政。(江西南昌 330032)
[基金項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高校貧困生幸福感現(xiàn)狀與提升研究”(MKS1556)
一、引言
隨著積極心理學的蓬勃發(fā)展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使得幸福感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幸福感是由人們所擁有的客觀條件以及人們的需求機制等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個體對自身存在與發(fā)展狀況的一種積極的心理體驗,它是主觀、心理、社會幸福感的統(tǒng)一體。目前,中國高校貧困生人數(shù)已占在校大學生人數(shù)的25%-30%左右,對大學生幸福感的專門研究還不多,尤其是針對高校貧困生幸福感研究更甚。本次研究旨在為高校貧困生幸福感水平提供有價值的依據(jù),有利于解決貧困生的思想、心理、成長成才方面的問題。
二、貧困大學生綜合幸福問卷訪談與問卷調查過程
(一)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為保證取樣的代表性和科學性,此次調查具體在江西省4所高校中每所高校選取了156名大學生進行訪談和問卷調查。共發(fā)放問卷624份,回收有效問卷592份。而后對貧困生與非貧困生幸福感狀況進行差異比較,對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與貧困大學生幸福感的差異進行比較。
2.調查工具
苗元江博士編制的《綜合幸福問卷》(Multiple Happiness Questionnaire MHQ)包括一個指數(shù)(幸福指數(shù)),兩個模塊(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九個維度(生活滿意、正性情感和負性情感、健康關注、生命活力、自我價值、人格成長、友好關系、利他行為),可以比較全面地評價幸福感狀況。[1]該量表在大學生人群試測,取得滿意的信度與效度,并在軍人、中學生、大學生、公務員等群體中得到應用。[2]
3.研究方法
訪談法、問卷調查?;厥諗?shù)據(jù)用SPSS16.O進行統(tǒng)計分析。
(二)調查結果
三、幸福感比較研究
貧困生在生命活力、友好關系、利他行為、健康關注維度中略微高于非貧困生;貧困生在生活滿意、正性情感、人格成長、自我價值方面略低于非貧困生,負性情感顯著高于非貧困生。且貧困生的自述幸福指數(shù)低于非貧困生。
(一)貧困生幸福感的性別差異
男貧困大學生自述幸福指數(shù)略微高于女貧困大學生,女貧困大學生在正性情感、生命活力、健康關注、利他行為和友好關系維度分值高于男貧困大學生,男貧困大學生在生活滿意、自我價值、人格成長、負性情感方面高于女貧困大學生。根據(jù)調查顯示,一是男貧困生的自主性比較高,但較欠缺與他人、團體相處合作的能力。二是男貧困生社會責任感、家庭責任感高于女性,社會包括他們自身對男貧困生的期望更高、要求更高,而社會對女貧困生更加包容,女性易于得到社對她們的支持與幫助。三是女貧困生更易于接受新鮮事物,在生活條件改善上比男貧困生有著更急切的期待。
(二)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貧困生幸福感差異
獨生子女貧困生的幸福指數(shù)低于非獨生子女貧困生的幸福指數(shù)。獨生子女在生活滿意、正性情感、生命活力、自我價值、友好關系方面高于非獨生子女,負性情感亦高于非獨生子女。非獨生子女貧困生在健康關注、利他行為、人格成長方面高于獨生子女。通過問卷與訪談顯示,一是獨生子女貧困生作為家庭里唯一孩子,他們的性格相對內向沉默,不適應與同齡人的親密相處,二是獨生子女貧困生不善于參與到集體中與人分享和接受他人的幫助。而非獨生子女貧困生,更加善于參與集體活動,在團隊協(xié)作方面表現(xiàn)得更加出色,同時也積極給予幫助和尋求團體幫助。三是非獨生子女貧困生經(jīng)濟困難和所負擔的壓力更大,對于家庭成員的考慮更多,非獨生子女家庭的貧困范圍擴大到其兄弟姐妹中,增加其壓力程度,使幸福狀況受影響。
(三)城鎮(zhèn)與農村貧困生幸福感差異
城市貧困生自述幸福指數(shù)高于農村貧困生,農村貧困生的生命活力、利他行為、友好關系、負性情感方面優(yōu)于城市貧困生。城市貧困生在生活滿意、正性情感、健康關注、自我價值、人格成長維度分值高于農村貧困生,結合調查結果顯示,大致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城市貧困生獲取的社會資源更多,但壓力相較更大,易受到與周圍環(huán)境比較帶來的失落、自卑感,他們不愿參與集體活動,認為自己的條件甚至能力都比不上他人。而農村貧困生更樂意接受集體的幫助并參與集體活動。二是,雖農村貧困生作為農村區(qū)域這一群體正被給予著越來越多的關注,受到國家政策、社會福利、私人群體的幫助,但分享的社會資源和信息相對欠缺,對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和社會價值的創(chuàng)造受阻。三是,因農村條件不足,農村貧困生的期望相較城市貧困生的低,城市貧困生由于與周圍環(huán)境的比較,易產生盲目、矛盾心理。
(四)貧困生幸福感的性格差異
性格外向型貧困生自述幸福指數(shù)高于性格內向型貧困生,性格外向型貧困生的正性情感、負性情感、生命活力優(yōu)于性格內向型貧困生,性格內向型貧困生在生活滿意、健康關注、利他行為、自我價值、友好關系、人格成長維度高于性格外向型貧困生。調查顯示,一是性格外向型貧困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善于溝通,但不管是外向型還是內向型貧困生對于家庭貧困情況不喜歡被人所知,甚至刻意隱藏。二是性格內向型貧困生雖不喜歡融入各種團體,但其生活規(guī)律性強、自主性強,比較遵循自己的計劃和原則,不易被影響。三是,內向型貧困生較少選擇主動加入到集體尋求幫助,對于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更加渴求和迫切。
四、討論與思考
從以上調查現(xiàn)狀和分析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貧困大學生的幸福感狀況整體低于非貧困大學生,對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與貧困大學生幸福感的狀況進行比較分析,男女貧困生、城鎮(zhèn)農村貧困生、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貧困生,性格內向型與性格外向型貧困生幸福感狀況有著差異。影響因素:
(一)國家、政府及社會的關注和支持
外界有力支持可以幫助個體應付工作、生活中的問題與危機,對維持個體良好情緒體驗具有重要意義。許多研究發(fā)現(xiàn),外界關注和支持與貧困大學生的幸福感呈正相關,外界對于貧困大學生的關注度和支持度越高,貧困大學生表現(xiàn)得更幸福。其中,對幸福感影響最大的關系有家庭、朋友、室友以及戀愛關系。因此,要提高貧困生幸福感指數(shù),不能僅從個別方面進行提升,而需要從多方面著手,綜合提高貧困生的幸福感指數(shù)。
(二)經(jīng)濟狀況
于貧困生而言,家庭經(jīng)濟狀況是影響他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貧困生較易因自己與他人條件的差距而產生壓力。即使大學期間獲得資助,普遍情況下他們的生活仍舊處于最低水平線上,生活的基本需求尚且不能夠滿足,時常因為生活費而感到擔憂,因而,造成了貧困生幸福感普遍偏低的情況。此外,現(xiàn)代部分大學生的價值觀取向有所偏差,學生間的攀比現(xiàn)象也相對嚴重,所以對于貧困生來說,盡管過著縮衣減食的生活,也達不到同齡人的一般水平,在這樣的生活環(huán)境下,壓力固然比普通學生大得多,幸福感水平自然就相對低。
(三)家庭環(huán)境
研究表明,大學生從家庭生活中獲得的理解因子和情感溫暖與他們的幸福感呈高度正相關。家庭成員的和睦關系、良好溝通、相互理解等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長,能夠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他們會對生活充滿期待,更加努力,因此在日后的人際交往過程中就不易因家庭貧困而感覺自卑,覺得自己不如他人。
(四)貧困生的思想與心理狀況
研究者認為,主觀幸福感不會隨著時間而流失,也不會因為環(huán)境的一般性改變而發(fā)生很大的改變,從長期來看,貧困生主觀幸福感與他們自身的思想與心理狀況有重大關系,許多貧困生外表大方得體、自立自強,但實際上內心極其脆弱,甚至自卑。他們不敢主動表現(xiàn)自己,心里的自卑感讓他們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因而難以產生積極情緒。相反,懂得鼓勵自己、肯定自己的貧困學生,即便生活較為貧困,依然對生活充滿信心,因而對生活的滿意度更高。雖然物質生活較為貧乏,但是價值觀取向的不同,對幸福的感知度也不一樣。
[參考文獻]
[1]苗元江.心理學視野中的幸福:幸福感理論與測評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2]苗元江.《綜合幸福問卷》在中學生中的應用分析[J].校園心理,2012,(10).
關鍵詞:家庭治療;高校;人際關系;輔導員
一、問題提出
家庭治療在高校是否能夠有效運用呢?目前存在以下幾個阻礙:①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家庭重于個人,因此個人的真實意見與感受常被隱藏起來,加之中國代際之間的價值觀差異較大,使得目前家庭治療在中國心理健康領域的運用受到一定的限制;②從高校本身特點方面看,高校是一個諸多學生共同組成的“小社會”,由于其這一特性,高校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關系”;③從高校學生客觀條件方面看,高校中的外地生源也逐漸增多,目前大多高校的外地生源率已經(jīng)高達55%以上,父母對家庭治療的意愿和可行性等因素制約了家庭治療在高校的運用。結合以上三個方面的現(xiàn)狀,作者將以一項個案為研究對象,試圖從同伴關系出發(fā),探索家庭治療在另一個維度的運用。
二、相關研究回顧
家庭治療與其他派別理念的最大區(qū)別在于,家庭治療認為,作用于個體生活改變的主導力量是建立在相關組織(多為家庭)框架內的,因此,當組織轉換時,框架內的個體也將發(fā)生改變。有學者通過對出現(xiàn)精神病性傾向家庭成員家庭關系的探索性的理論討論,認為大學生的一些心理問題與家庭因素緊密相連。
有學者認為要改變病態(tài)的行為不能僅從個別成員入手,而應以整個家庭系統(tǒng)為對象。在對一例驚恐障礙的系統(tǒng)式家庭干預過程中,治療師發(fā)現(xiàn)家庭不適應的“游戲規(guī)則”和解決情感溝通的困難有關。有學者對27位正接受治療的進食障礙患者進行了半結構化的訪談,總結出可使家庭避免進食障礙產生的8個主題。從諸多研究和實踐中不難發(fā)現(xiàn)一個共同點,即家庭治療所針對的并不是問題本身(無論神經(jīng)癥或是精神疾?。菃栴}的主體所在的較為持久的、相對穩(wěn)定的關系框架。
盡管大多數(shù)關系框架被定義為“家庭關系”,然而對于大學生而言,有超過98%的高校學生選擇住宿,47%的學生一年回去一次(寒假)。從“持久”和“穩(wěn)定”兩個維度上看,在四年的學習生活中,大學生寢室中出現(xiàn)的“關系框架”對學生的影響遠大于同一時期家庭的“關系框架”。
三、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在個案研究中,研究對象是某高校大二學生H,H性別女,大一下半學期開始出現(xiàn)易激惹、睡眠質量下降、情緒焦慮緊張等癥狀。寢室中包括她共有4個同學,H自述與寢室同學關系不好,時常感覺寢室同學故意排擠她,自己也曾做過許多努力融入寢室關系,但最后往往以失敗告終。
通過日常觀察與分析,H上大學以來有以下幾個特征。①意志行為方面: H的日常行為較為固定,如每天規(guī)定自己幾點必須起床,幾點必須睡覺等,當由于客觀原因導致計劃打亂時,H會出現(xiàn)明顯的焦慮情緒。②情緒方面:H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在寢室中常常會因為一些細節(jié)做出推斷。③認知方面:H在學習生活中對自己有較高的要求和評判標準。④關系框架方面:H是外地同學,每逢寒假回家一次,可以說,大多數(shù)時間H是在學校度過的。寢室中除了H外,還有另外三人:A、B和C,最初由于生活習慣問題,A對H較為排斥,C為A的好友,做許多事情由A決定,與A關系緊密;B在寢室中無明顯親密關系,只沉溺于游戲中。過了一段時間之后,A、B和C便聯(lián)合起來對H做出排擠行為,利用結構式家庭治療中“界限”的概念將個案對象寢室中的關系描述如圖1所示:
2.研究方法
筆者自2014年2月開始在H的寢室范圍內做家庭治療的嘗試,試圖通過對寢室四人之間互動模式的調整與重構,減緩H的癥狀,甚至解決相關心理問題。在四位當事人(H以及H的三位室友)同意的情況下,通過筆記等方式將咨詢過程記錄下來形成研究材料。文章便是在筆記材料以及當事人結果反饋等方面的基礎上,對家庭治療在高校寢室關系中的運用加以分析和討論。
四、家庭治療的策略分析
1.個案簡介與評估
(1)案例簡介。除了上文所介紹的H的基本情況之外,H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①H的問題在開學初并未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一個學期,寢室內慢慢開始形成小團體(H自述)后,H的問題開始展現(xiàn),一方面覺得要努力學習,一方面總是“受人打擾”。②H的寢室中沒有發(fā)生過實質性的爭吵,但室友對H的看法與評論通過班級其他同學傳到H的耳中,使得H非常緊張。③H與班級的交流自大一下學期開始慢慢減少,H開始將所有的精力放在自身學業(yè)上。她認為:“他們都會影響我的學業(yè),我不能過多地和他們糾纏在一起”。從寢室和班級兩個角度看,H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有顯著降低的趨勢。
(2)鑒別與評估。在與精神分裂、焦慮癥、恐懼癥、抑郁癥等鑒別排除的基礎上,根據(jù)H先后出現(xiàn)的不合理認知和負面情感體驗,對H心理狀況的初步評估是一般心理問題。
2.對H寢室的家庭治療
(1)進入關系并引起寢室成員之間的互動。對于一般家庭治療師來說,進入一個已經(jīng)具有穩(wěn)定的動態(tài)平衡模式的家庭關系是較為困難的,該案例中,筆者以輔導員的角度用正常談話聊天的形式進入寢室關系,雖然學生對輔導員身份的估計會使得關系演化有失真的可能,但通過之后的一些技巧(如在一些有爭議的問題上,筆者有意表現(xiàn)支持某一方)的運用,能夠利用學生對老師的這種顧忌引發(fā)學生之間交流的矛盾,從而真實觀察到各種關系之間的互動模式。
(2)勾畫各個子系統(tǒng)中的互動結構,明確系統(tǒng)中個人之間的界限。雖然學生剛開始時總是努力地試圖將輔導員“拉攏”到自己的陣營,認為她們三人過來談話的目的是怎樣解決H的問題,但筆者通過對寢室成員之間的“循環(huán)提問”“差異性提問”等技巧的運用,引發(fā)成員之間的互動,在互動過程中給每個成員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并有意地引起成員之間的沖突,進一步觀察四人之間的互動結構。
該寢室中每個個體之間的界限是非良性的,開始加強與H的疏離,這些界限的“僵化”與“彌散”直接導致了以下幾個子系統(tǒng)的現(xiàn)象:①H將注意力過分專注于自身的子系統(tǒng),以“學習”為渠道降低焦慮,但在寢室中的學習過程通常因為H的不合理認知“被打擾”,因而更加焦慮,形成惡性循環(huán);②在班級子系統(tǒng)中,由于寢室成員A、B、C的介入,H與班級同學之間的界限由清晰逐步向僵化發(fā)展,迫使H進入到上一個循環(huán)中。
(3)重構寢室系統(tǒng),演練明確的界限。通過成員間的相互交流,促使四位同學共同制訂寢室內部規(guī)則,這些規(guī)則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①個人空間規(guī)則:寢室成員需要一個自己的空間,每天每人都有固定的時間和地點單獨做自己的事情,不予打擾。②共同空間規(guī)則:由于寢室關系結構作為一個整體發(fā)生作用,因此要求寢室成員每兩天有一個集體活動的時間,具體的時間、地點和事件寢室成員輪流決定,決定后不得因個人原因改變或臨時取消。每周將共同完成的事情以筆記的形式記錄下來,在咨詢師會談中交流。③共同目標規(guī)則:寢室成員制訂一個共同目標,該目標中需要所有成員做出貢獻,可以是長期也可以是短期目標。
除了制訂相應規(guī)則外,還在現(xiàn)場協(xié)助寢室四人做一清晰界限的演練,即當個體違反規(guī)則時,如何用具有高功能化的表達方式明確意圖。在演練過程中,關注每個成員的改變以及特點,并與成員做相應的激勵化討論。通過討論與演練,試圖將寢室成員之間的界限調整為如圖2所示:
五、討論
經(jīng)過分析在寢室內部進行家庭治療的過程,結合治療效果,筆者認為家庭治療的理念與方法在高校的寢室關系中是可行的,尤其對一些因寢室人際關系而導致心理問題的學生,寢室內部的家庭治療從關系模式之間的互動出發(fā),能有效地緩解甚至解決相應的心理問題。這為輔導員在處理寢室關系問題時增添了一個較為有效的可行性選擇。
但在輔導員的角度看,在寢室內部的家庭治療也有許多局限性,其主要表現(xiàn)為。①輔導員本身的角色對家庭治療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高校中的輔導員類似于初等教育中的班主任角色,與學生之間較難建立起一個好的咨訪關系。②目前高校大學生的特征降低了家庭治療在高校中運用的效率。當代高校學生一方面覺得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去解決大多數(shù)問題,另一方面又擔心自己沒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導致關系的進一步惡化或擴大。這種矛盾的思維模式普遍存在,這就導致了在同伴關系之間實施的家庭治療在最初往往陷入泥沼,而達不到最初的理想結果。
參考文獻:
[1]王躍生.當代中國家庭結構變動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06(01).
[2] Michael P.Nichols.家庭治療――理論與方法[M].王曦影,胡赤怡譯.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3]張 捷,陳向一,鄧云龍,等.大學生適應障礙的系統(tǒng)家庭治療個案報告[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1,25(12).
[4]趙旭東,宣 煦.“資源取向”家庭治療的操作技術[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9(02).
[5]衛(wèi)亞莉,唐登華.對一例驚恐障礙的系統(tǒng)式家庭干預[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6(04).
[關鍵詞]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 自強之星 多因子 全方位引導
目前在高等教育階段,已形成了國家獎學金、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助學貸款和勤工助學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資助體系,大大減輕了高校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的經(jīng)濟壓力,已逐步實現(xiàn)高校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不因家庭經(jīng)濟問題而無法順利完成學業(yè)的目標。但在政策的實施過程中發(fā)現(xiàn),當前對高校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的幫助更多側重于物質與經(jīng)濟方面,而對于精神層面的引導較少,導致部分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的誠信意識、感恩意識、自強意識等相對薄弱。如何采取切實有效的途徑,加強對高校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的引導,真正實現(xiàn)高校管理育人與服務育人的目標,已成為當前引導高校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正確價值取向的當務之急。
1.高校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引導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對高校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引導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助困、扶智、勵志、立心等方面沒有真正體現(xiàn)其應有的功效。
1.1助困方面
隨著國家不斷加大對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力度,各高?;拘纬伞蔼?、助、貸、補、減、免”等一體化的貧困生資助體系,對緩解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的經(jīng)濟問題切實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但是在進行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資格認定時,出現(xiàn)了部分非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主要憑借著生源地民政部門的貧困證明而獲得經(jīng)濟補助,而部分真正經(jīng)濟困難的大學生由于各種原因(主要是心理因素,如自卑)沒有辦理貧困證明或者沒有按規(guī)定程序申請補助,沒有獲得相應的經(jīng)濟援助的現(xiàn)象;同時有一些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不懂得自食其力,在緩解經(jīng)濟壓力方面不是靠自身努力為主,導致貧困現(xiàn)象一直存在。這些因素使得資助工作沒有真正完全實現(xiàn)助困功效。
1.2扶智方面
一方面,一部分高校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由于各方面因素造成學習基礎較差,加之無法適應高校學習生活,沒有掌握學習方法,導致自暴自棄;另一方面,一部分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本身紀律觀念不強,對學習不感興趣,經(jīng)常逃學,造成學業(yè)荒廢;還有一部分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忙于各種兼職而忽視學習,經(jīng)常在正常的上課時間里出去兼職,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可能造成雖然經(jīng)濟負擔有所緩解,但學習成績沒跟上,最后不得不退學。這些都是資助工作沒有注重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智力因素而導致扶智功效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
1.3勵志方面
由于當前高校資助工作的重點在于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的“助困”方面,往往只注重對貧困生經(jīng)濟的支持,而對貧困生精神方面的引導相對忽視,導致了一些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自信自尊、自強意識較弱。不愿通過自身努力來減輕經(jīng)濟壓力,而是將希望寄托在救助與補助,甚至部分貧困生形成了“坐、等、靠、要”的不良習慣,自我約束能力較差,嚴重阻礙了獨立自主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由于沒有人生規(guī)劃與目標,缺乏理想與目標,使得部分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學習、經(jīng)濟與思想等方面多重貧困。
1.4立心方面
高校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大部分來自經(jīng)濟、文化、教育相對落后的地區(qū)與家庭。南于客觀環(huán)境限制影響著貧困生正確、客觀地認識與對待自我,可能形成自卑與自閉心理;且由于自我調適能力較弱,造成潛能發(fā)揮受抑制。但當前資助工作涉及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的心理方面較少,缺乏較好的衡量體系或措施來引導貧困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2.加強高校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引導的對策
對高校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引導工作的研究已成為當前資助工作的熱點。眾多學者對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認定上作、救助上作、心理問題干預工作等方面進行研究,也取得一定成效。但是,這些研究大部分僅局限于某一研究方向,所得出來的結論也僅對某一領域起到指導作用。對如何從宏觀上把握,通過構建一個良好載體,建立起科學、合理、量化的測評體系,通過這個載體或者體系就能較好地引導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科學發(fā)展,真正實現(xiàn)資助工作助困、扶智、勵志、立心等方面功能的研究相對較少。此前,筆者通過建立以德育(思想品德)、智育(學習表現(xiàn))、文體(參與情況)、生活情況及心理狀況五個方面的量化測評與考核為主要內容的測評體系對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進行引導,并在實踐上取得一定效果。本文將通過在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中樹立典型(“自強之星”)為載體,包括自強之星的評比細則、評比方式及宣傳方式等渠道,加強對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進行引導,努力實現(xiàn)助困、扶智、勵志、立心之功效。
2.1“自強之星”評選依據(jù)
“自強之星”評選對象――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的產生方式由兩部分組成:先由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根據(jù)評選條件進行自薦,再由其他同學通過投票方式產生。而評選條件主要是依據(jù)《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yè)學校和中等職業(yè)學校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財政部與教育部出臺的《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yè)學校國家助學金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通過相關規(guī)定,結合高校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引導工作的實際情況,對助困、扶智、勵志、立心四個方面進行測評與考核。
2.2“自強之星”評選因子定性研究
2.2.1助困
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與普通學生最大的區(qū)別是經(jīng)濟壓力,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經(jīng)濟困難問題。而助困的首要因素是自助。為鼓勵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通過自身努力,解決部分學費與生活費,“自強之星”評選更注重貧困生實踐助困,轉化為評選指標,主要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
第一,勤工實踐活動。勤工實踐,是大學生利用課余或假期時間,在校內外通過合法勞動取得合理報酬的實踐活動。通過勤上實踐,不僅能夠減輕經(jīng)濟壓力,而且能提早適應社會,獲取社會經(jīng)驗。這里所指的勤工實踐,主要側重于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能夠接受并積極參與校內外提供的勤工崗位。
第二,創(chuàng)業(yè)實踐活動。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進行創(chuàng)業(yè)實踐,不僅減輕家庭經(jīng)濟負擔,更能夠提升能力與實現(xiàn)自我價值,為將來就業(yè)積累經(jīng)驗。同時,由于成功的創(chuàng)業(yè)需要不斷優(yōu)化知識結構,強化應用知識能力,磨礪并增強心理素質,因此創(chuàng)業(yè)實踐活動應該作為“自強之星”評選的因素之一。這里所指的創(chuàng)業(yè)實踐活動,不僅指積極參與由學校資助部門在校園內外所搭建的創(chuàng)業(yè)實踐平臺,如淘寶街活動,更包括學生自主創(chuàng)業(yè),如各類實體店及利用網(wǎng)絡所建立的虛擬店等。
需要指出.針對部分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因自身心理因素沒有申請貧困補助的,可以通過加強“自強之星”的宣傳力度,讓這部分貧困生認識到家庭經(jīng)濟困難這一客觀現(xiàn)象并不會受到他人“另眼相看”,只要通過自身努力自立自強,還是令人尊重與尊敬的。
2.2.2扶智
根據(jù)國家出臺的有關資助政策《意見》及勵志獎學金評選的《辦法》,對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學習方面進行相關規(guī)定,特別是《辦法》中明確規(guī)定,要求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在校期間學習成績優(yōu)秀”。以此為依據(jù),在“自強之星”的評選中,智力因素(即貧困生的學習情況)應作為一重要指標作為參考。這里所指的“扶智”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專業(yè)知識水平,即專業(yè)學習情況。專業(yè)學習是指學生在本專業(yè)所要求各門課程的學習情況,以專業(yè)排名為參考,這是重要的評價指標。學生以學為主,學習是第一要務。通過專業(yè)學習情況的引導,能夠讓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提升對專業(yè)的學習態(tài)度與重視程度。
第二,技能實踐能力水平,即非專業(yè)的學習情況。有些學生學有余力,在完成本專業(yè)學習的情況下又能進行其他方面的學習;也有些同學對自己的專業(yè)興趣不高,在完成專業(yè)學習的情況下,能對自己感興趣的方向進行研究,獲取其他方向學習的認證。技能實踐能力水平包括各種國家、省級認可的職業(yè)資格認證及專業(yè)技能認證。
必須指出的是,部分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因受到從小學習環(huán)境的限制、原有專業(yè)基礎、學習能力等諸多方面影響,因此在“扶智”指標考核上不應該太過于單一?!胺鲋恰狈矫娴目己?,最重要的是要端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同時要督促學生夯實基礎,引導他們掌握方法,善于學習;同時也要關注那些注重學習并在專業(yè)學習上有進步的貧困生。
2.2.3勵志
“扶貧先扶人,扶人先扶志”。解決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存在的問題,關鍵在自救。在開展資助工作中。引導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不斷自我激勵、追求進步,真正做到“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非常重要。轉化為“勵志”這一指標進行考核,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遵紀守法情況。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違反國家法律、法規(guī)的情況較少,可能涉及到的違紀情況就是因盜竊、詐騙受到的處分。貧困生可能產生的違紀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為考試違紀、考試舞弊及替考等行為。需要特別指出,有部分貧困生對替考行為的嚴重性認識不夠深刻。所以,遵紀守法情況應該作為一票否決因素。
第二,考試不合格情況。參加“自強之星”評選的貧困生,應該要能做出積極表率作用,更何況學習是學生的主要任務。考試有無不合格情況也應作為一票否決因素,即小管該學生平均成績如何優(yōu)秀,只要出現(xiàn)考試掛科,就沒有參加評選的資格。
第三,參與學術、文體活動情況。鼓勵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積極參與各類學術、文化活動,充分發(fā)揮自身特長,在活動中不斷充實、提高自己,同時有助于打破自閉自封的局面,充分融入集體活動。學術活動既包括各類專業(yè)實踐活動,也包括各類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
第四,參與公益文化活動情況。烏鴉有反哺之義,羊羔知跪乳之恩。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獲取國家與社會資助,減輕家庭經(jīng)濟負擔,順利完成學業(yè)的同時,應該要具有感恩的情懷。從行為的轉化上來看,表現(xiàn)為參與志愿者活動的多少,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多少,也就是對社會認可度的多少。因此,這一因素也應該作為“自強之星”評選的重要衡量因子。
2.2.4立心
資助工作中對心理方面的測評,主要是促進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轉變觀念,提高認識,正確看待自己,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時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人際交流,構建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由于心理工作涉及到個人隱私,要遵循保密原則,因此當前有關心理測評量化考核的研究較少。對“立心”這一指標進行考核,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自述自評。自述,主要是引導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正確、全面地看待自身的表現(xiàn),同時能夠主動地將自己就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心得體會給予分享。在考核體系中直接表現(xiàn)為自薦信的書寫。
第二,他述測評。他述測評,既是考核參選“自強之星”的貧困生在其他同學心目中的地位,也是考查其他同學對貧困生日常表現(xiàn)的了解情況及認可程度。主要是引導其他同學客觀地評價家庭經(jīng)濟困難同學的日常表現(xiàn)以及在同學心目中的地位。通過他述測評,能夠讓貧困生更全面地認識自己,明白自身存在的優(yōu)缺點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在考核體系中直接表現(xiàn)為評選過程中其他同學投票支持的票數(shù)。
2.3“自強之星”評選因子定量分析
根據(jù)上述內容,對所提各項因子進行定量測評考核,其結果如下表1所示。
表1中的各項指標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但由于“助困”與“扶智”兩項指標當前研究較為成熟,而且易于量化,而“勵志”與“立心”采用量化測評可能考慮到的因素還不夠全面;同時,由于表1中的各項指標可能未能全面地評價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的精神面貌與整體狀況,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在其他項中給予酌情測評加分,但應該說明加分理由,因此“助困”、“扶智”、“勵志”、“立心”與“其他”各方面比重采用3:3:2:1:1進行,在今后測評考核中需要根據(jù)實際情況不斷進行修正與調整。
2.4“自強之星”評選方式
“自強之星”評選采用自薦、班級推薦以網(wǎng)絡投票三者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第一,自薦。參與評選的貧困生需要按照表1中各因子的相關要求,提供相應的支撐材料,同時要特別注重自述自評的書寫。
第二,班級推薦。經(jīng)過自薦后,采用班級推薦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各班級成員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各成員的主人翁作用;而且可以保證推薦材料的真實有效。
第三,網(wǎng)絡投票。網(wǎng)絡投票是緣于當前網(wǎng)絡平臺的興起與發(fā)達,既可以擴大評選活動的影響,又能夠讓投票者了解貧困生的典型事跡。
2.5“自強之星”宣傳形式
“自強之星”的宣傳,既要考慮采用傳統(tǒng)的宣傳形式,又要結合當前新興宣傳渠道進行。除了采用宣傳欄宣傳外,還可采用微博、博客、BBS論壇等網(wǎng)絡平臺。當然,有條件時也可借鑒心理學領域的情景劇模式,將“自強之星”的先進事跡搬上舞臺,讓其他同學更直觀地受到激勵與鼓舞。
關鍵詞:案例報告;合理情緒療法;角色扮演
一、一般資料
張某,女,14歲,初二學生。自述父母離婚后跟隨母親,母親性格好強,從小經(jīng)常被母親打罵。上初一時因和舍友關系緊張,出現(xiàn)一系列身心問題,至今三周。
二、主訴和個人陳述
(1)主訴:初二時因和同學關系不好,之后不愿與同學交往,出現(xiàn)胸悶、焦慮,注意力不集中等現(xiàn)象。
(2)個人陳述: 從小對自己要求嚴格,成績也名列前茅。但性格內向,幾乎不參與學?;顒?。最近三周感覺不想呆在宿舍,就連和同學交往都有些害怕??荚囉钟龅搅穗y題,越想越心煩。我最討厭的是睡我下鋪的女孩。上周一晚上熄燈后,我用臺燈看書,她覺得影響了她,就說早點睡覺,明天還要上課,我就關燈了。第二天早上她起來特別早,我想她肯定是在報復我,我就說讓她小聲點,她就很冒火地和我吵起來了。之后班上競爭班委,最后我得到機會,她們就說我“拍馬屁”,從那以后我們關系變得更糟。
(3)觀察和他人反映。咨詢師觀察:求助者表達清楚,到激動處會變得煩躁不安。同學反映求助者有些內向,最近脾氣有點暴躁。
三、診斷:
1.心理測驗結果
SAS:54分有輕度的焦慮情緒,性格偏內向不穩(wěn)定。
2.診斷:一般心理問題
3.診斷依據(jù)
根據(jù)病與非病三原則,該求助者的知、情、意協(xié)調一致,個性穩(wěn)定,有自知力,無幻覺、妄想等精神病癥狀,可以排除精神病。
4.病因分析
(1)生物原因:求助者的問題沒有明顯的生物原因。
(2)社會原因:家庭的教養(yǎng)方式使得求助者形成不合理的認知;人際關系方面,幾乎沒有知心朋友,和室友之間的誤會;缺乏社會支持,未受到父母、老師和同學的理解和關注。
(3)心理原因:性格偏內向不穩(wěn)定,個性追求完美,爭強好勝。
四、咨詢目標制定
1.具體目標
(1)解決目前的焦慮,抑郁狀態(tài),平靜情緒;
(2)學會一些人際交往技巧,尤其是和宿舍同學的關系。
2.最終目標與遠期目標
(1)完善求助者的個性。
(2)增強其人際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際溝通模式。
五、咨詢方案
(1)方法:合理情緒療法治療和模仿法(角色扮演)。
(2)原理:合理情緒療法認為,使人們難過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對事情的不正確解釋和評價。事件本身無所謂好壞,但當人們賦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評價時,便有可能產生各種無謂的煩惱和困擾。根據(jù)ABC這一理論,情緒不是由某一誘發(fā)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經(jīng)歷了這一事件的個體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通過與求助者交談,找出情緒困擾和行為不適的具體表現(xiàn)(C),以及與這些反應相對應的誘發(fā)事件(A),并對兩者之間的不合理信念(B)進行分析,使求助者領悟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進而修正或放棄原有不合理信念,從而使癥狀得以減輕或消除。
六、咨詢過程
1.建立咨詢關系與診斷階段
(1)任務:了解基本情況,建立良好咨詢關系,調動求助者的求助積極性,向求助者解說合理情緒療法ABC理論。
(2)方法:運用傾聽技術,對求助者焦慮情緒表示理解。并運用解釋技術,向求助者解說合理情緒療法的ABC理論,使求助者接受該理論。
(3)過程:了解基本情況,對問題形成初步印象,確定主要問題。
(4)家庭作業(yè):建議求助者睡前將一天發(fā)生事情按情況嚴重程度記錄下來,并記錄理清思路。
(5)小結:因產生非理性的信念,導致焦慮,郁悶等不良情緒,求助者表示愿意配合心理咨詢。
2.領悟階段
(1)任務:通過會談進一步解說合理情緒療法的ABC理論,幫助求助者領悟到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不適的原因不在事件,而在于自己不合理的信念。
(2)方法:運用合理情緒療法
(3)過程:就其上次家庭作業(yè)進行會談,進一步解說ABC理論。從感性到理性幫助求助者認識自己的非理性信念。
(4)家庭作業(yè):收集同學對你的看法,看是否和自己所想有出入。
(5)小結:本次咨詢通過與不合理信念辯論,使求助者認識到自己的問題與不合理信念密切相關,并愿意接受改變其不合理的地方。
3.修通階段
(1)任務:就其家庭作業(yè)進行分析,通過解釋和辯論方法來改變求助者非理性信念,并建立起合理信念。
(2)方法:通過蘇格拉底式辯論來啟發(fā)求助者對其非理性的信念和行為模式的認識。
(3)過程:通過會談,進一步幫助求助者分清理性信念和非理性信念,并用理性的信念取代非理性的信念。幫助求助者改善緊張、郁悶等不良情緒,促進心理健康的全面發(fā)展。
(4)談話摘要:
咨詢師:“你說舍友針對你,能具體說說從哪些方面發(fā)現(xiàn)的?”
求助者:“晚上熄燈后,我用臺燈在看書,室友叫我早點睡??傻诙焖饋硖貏e早,她肯定是在報復我。”
咨詢師:“這是你心中所想的結論,那她的想法,你清楚嗎?”
求助者:“……(沉默),不知道。那天我回宿舍發(fā)現(xiàn)她們說悄悄話,她們肯定在評論我。?!?/p>
咨詢師:“那你怎么就能證明她們就是在談論你,你有聽見他們說你名字嗎?”
求助者:“這個嘛,沒有聽見”
咨詢師:“人與人交往過程中,發(fā)生沖突是不可避免的,發(fā)生了沖突要看你怎樣去看待它,對事件的看法直接影響到人的情緒?!耙淮稳穗H沖突――我很失敗”犯了過度概括化的認知錯誤,可以改為“一次人際沖突――我在這次人際關系中有點失敗”這樣關注的就是事件本身,而不是你本身?!?/p>
求助者:“……(沉默),說的對,我好像懂了?!?/p>
(5)小結:通過咨詢,求助者認識到自己對人際關系的錯誤認知。求助者自述卸下了心理包袱,心情輕松了許多。
4.鞏固階段
(1)任務:學習一些人際交往的技巧,并讓求助者接受離別。
(2)方法:模仿法(角色扮演法)
(3)過程:運用角色扮演法,咨詢師扮演求助者宿舍同學,然后角色互換,對說話的用詞和語調進行扮演。通過會談肯定求助者的自我改變,明確今后努力的方向。
(4)家庭作業(yè):對自己每天的情緒和行為表現(xiàn)做個記錄,對積極的情緒和行為,及時給予自我獎勵[2]。
(5)小結:通過角色扮演,深刻感觸到恰當?shù)慕浑H語言的重要作用。通過四次咨詢,人際關系有所改善,基本上達到預期目標,結束咨詢。
七、效果評估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咨詢,求助者反映,心情好多了,也從人際交往方面的書籍學到了很多技巧。心理測驗復查:SCL-90中焦慮、抑郁分值恢復到了正常值。求助者身邊同學也反映張某變得比以前通情達理了。
參考文獻:
【關鍵詞】大中學生 癔癥 護理
癔癥又名歇斯底里,是hysteria的譯音, 是指病人部分或完全喪失對自我身份的識別和對過去的記憶,在遭遇無法解決的問題和沖突時,產生的不快心情以轉化成軀體癥狀的方式出現(xiàn)為主的精神障礙[1],是一種較常見的神經(jīng)官能癥,臨床以女性多見[2]。大多發(fā)病突然,可出現(xiàn)感覺、運動和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等各種不同的臨床癥狀,或短暫的精神異常。病人具有鮮明的情感色彩,檢查不能發(fā)現(xiàn)器質性改變?,F(xiàn)將我科2007年10月-2009年10月收治的14例大中學生癔癥的護理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男1例,女13例,共計14例,其中大學生3例,中學生11例; 年齡最小17歲,最大23歲,平均年齡19歲。
1.2臨床表現(xiàn)與癥狀
1.2.1抽動或抽搐 病人忽然口眼緊閉、兩手緊握、身體僵硬、局部抽動甚至全身抽搐、呼叫不應。這種癥狀持續(xù)幾分鐘甚至幾十分鐘。
1.2.2興奮 病人突然大哭大笑、或唱或罵、摔打東西,甚至打自己或咬人。
1.2.3神經(jīng)異常 病人自述身體麻木,兩眼看不見東西,雙耳聽不清聲音,甚至不會說話,不能動。
2 護理
2.1癔癥發(fā)作時首選藥物療法 緊急時肌肉注射氯丙嗪25~50mg,或口服安定10~20mg進行鎮(zhèn)靜,并根據(jù)情況上約束用具,以確保病人及他人的安全。
2.2將病人安置在肅靜的房間,給治療創(chuàng)造一個安靜寬松的環(huán)境。醫(yī)務人員及親屬均保持鎮(zhèn)靜,不要驚慌喧鬧,尤其不能談論病情的輕重,以免病人聽了影響恢復。
2.3同病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對其采取關心、接納的態(tài)度。
2.4堅持保護性醫(yī)療制度,在患者的床邊注意談話語言,不竊竊私語、指指點點,以免引起患者的疑心而使癥狀加重。每次服藥與注射前應對患者多加解釋和暗示,使其樂意接受治療和相信醫(yī)務人員的治療,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2]。
2.5多做細致的思想開導 勸病人心胸開闊,不計較小事,防再次發(fā)作。注意與病人的溝通技巧,避免使用刺激性語言傷害病人。
2.6用語言暗示,對病人進行誘導,告訴病人這是一種大腦功能性疾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是不會留后遺癥的。
2.7及時與癔病病人的親屬交流,告知本病的性質及發(fā)生原因,指導親屬改善對病人的態(tài)度,合理安排病人的生活及工作,調整環(huán)境,去除精神刺激。并告知親屬探視不宜過多,否則容易加重病人心理負擔,使治療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2.8健康教育 向病人及親屬講解有關癔癥的發(fā)病誘因、臨床可能出現(xiàn)的癥狀及有效的預防措施。幫助病人充分認識自己,挖掘出自身性格上的弱點及與疾病的關系,教會病人冷靜地對待自己的得與失,創(chuàng)造和諧的人際關系,調整不良的情緒,增強心理承受能力,用理智而不是用情感處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3 體會
3.1 大中學生癔癥頻發(fā)的原因 現(xiàn)在的大中學生獨生子女的比例逐漸增高,從小嬌生慣養(yǎng)、眾星捧月般的生活,使其經(jīng)受不住一點挫折和失敗,加上我國的應試教育模式,使學校及家長只注重孩子的分數(shù)而忽略了對孩子性格、品質及心理等方面的培養(yǎng),導致有些大中學生性格、心理等方面的不健全[3]。
3.2大中學生癔癥的治療 治療以心理治療為主,輔以藥物和暗示性治療,效果較好。
3.3大中學生癔癥的預防 傳統(tǒng)的護理模式已不適應癔癥的護理,必須從心理、社會、家庭等方面進行系統(tǒng)護理,才能達到病人全面康復的要求[4]。除了需要醫(yī)學進步外,還需要建立社會授助網(wǎng)以及為病人制定合適的衛(wèi)生政策。醫(yī)院和社區(qū)應配備心理咨詢員,開設心理熱線電話,建立健康(含心理)檔案,進行社會化管理。
參 考 文 獻
[1]趙春海,聞華.癔癥病人的心理護理. china-nurse.com.
[2]王久鳳.癔癥與暗示性心理護理.中華現(xiàn)代中西醫(yī)雜志,2004年11月2卷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