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心理缺失的表現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青少年;親社會行為;社會問題;缺失
人們在共同的社會生活中時常會表現出親社會的行為,比如幫助、合作、分享、安慰、關心、謙讓、同情等。親社會行為有利于維護人與人之間的良好關系,進而影響人一生的發(fā)展??稍谌缃竦纳鐣?,我們不難發(fā)現親社會行為已急劇減少,甚至在深受學校教育熏陶的青少年中,這種行為也在不斷減少。我們不禁反問,是什么原因導致青少年的親社會行為的缺失呢?
一、 親社會行為缺失的具體表現
青少年處于生理發(fā)展與心理發(fā)展的矛盾期,青少年期生理上的急劇變化沖擊著心理發(fā)展變化,使身心發(fā)展失去平衡。這個時期的人易出現孤獨、早戀、沖動等心理行為現象。以下是青少年親社會行為缺失的具體表現:
(一)冷漠行為
冷漠行為是指個體在別人需要幫助時所表現出的冷漠態(tài)度,冷漠是由于人與人之間缺乏情感交流所引起的“非社會行為”。青少年多具有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格傾向,他們什么事都從自己的角度考慮, 而不去關心其他人。
(二)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個體對別人所提出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tài)度或行為的心理現象,是親社會行為缺失的表現之一,嚴重時可能發(fā)展成為心理。青少年中常會發(fā)現個別人就是“不受教”,常與教育者“對著干”,這種違背主流價值規(guī)范行事的叛逆行為,往往來自于“逆反心理”。
(三)缺乏團隊合作精神
合作是指兩人或兩人以上在學習、工作或社會關系的過程中通過相互協(xié)作,以追求共同目標或增進友誼的行為。當今青少年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缺乏主動與同學、朋友和他人之間進行互助協(xié)作的意愿。
(四)犯罪
青少年犯罪是指青少年實施的犯罪行為、觸犯治安管理的違法行為和違反道德規(guī)范的不良行為,它是缺乏親社會行為的最有力的表現證據。
二、親社會行為缺失的原因
(一)環(huán)境因素
1、社會環(huán)境。青少年生活在社會這個大群體中,就避免不了受其影響。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功利、競爭和交易等行為原則逐漸泛化開來。在這種情況下,幫助、同情、友愛等人際交往和人們生活的自覺準則日益減少,而自私自利、利己不利人等極端自私思想增多。這必然會影響部分青少年, 導致他們的行為自私自利,缺少利他性。除此之外,社會上存在一些騙子,把自己扮演成急需幫助的人,利用人們的助人心理來獲取利益。這使得很多人在發(fā)現自己上當受騙以后,嚴重地挫傷其助人的積極性,從而減少了親社會行為。
2、家庭環(huán)境。由于當今社會中的家庭主體多為核心家庭,青少年中獨生子女所占比重加大,導致許多父母的教育方式更多地會偏向于對子女的溺愛和嬌生慣養(yǎng),缺乏嚴格的要求,忽視了對子女的多方面教育,這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同時,有研究表明,父親積極參與對兒童的教養(yǎng),對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意義重大。
3、學校環(huán)境。由于青少年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來思考問題,易引起同伴間的不友好行為,例如欺負、孤立等。而現在許多學校把重心放在提高升學率方面,對影響學生發(fā)展更為重要的人文環(huán)境、心理環(huán)境十分忽視,這是導致青少年親社會行為缺失的重要原因。
(二)不健康心理因素
青少年親社會行為喪失的主觀原因是不健康心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期望值過高。青少年具有矛盾的心理特征,他們的理想與現實差距過大,產生厭世心理,并可能遷怒于他人;第二,自卑感太濃。自卑感太濃可能使人走向極端,出現退縮或攻擊行為;第三,嫉妒心太強。當發(fā)現自己不如其他人時,易引起心理的不平衡,直接影響人的情緒和積極奮進精神,這種情況下,青少年的沖動性格容易引起破壞他人利益的行為;第四,承受能力太弱。當今社會處于轉型時期,學習、生活上競爭激勵,青少年的心理承受力難以跟上時代需求,過度挫折易導致青少年認知的扭曲,不愿正視產生挫折的客觀原因,而選擇去攻擊認為使其產生挫折的人或物。
(三)“自我中心”觀
青少年自我中心是青春期出現的個體無法區(qū)分自己與他人所關心內容的異同,并由此衍生出來的對自我獨特性和能力的夸大感知、對危險的過分輕視等現象。有較高自我中心水平的青少年可能產生自我貶損和自我服務性的認知偏差,也會對其社會適應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當今的青少年多為獨生子女,從小受到父母的關愛,卻沒有學會如何關愛他人,常常以自我為中心來思考問題,缺少利他性。青少年的這種“自我中心”觀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親社會行為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 楊慧敏,劉運合.當代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缺失的原因與對策分析[J].前沿,2007(9).
[2] 李丹.兒童親社會行為發(fā)展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2001 (1).
[3] 陳宇海.從社會化的角度思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幾個問題[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5(2).
[4] 楊飛.青少年“親社會行為”的缺失及其原因分析[J].淮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8).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家庭教育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掀起了農民進城務工的浪潮。然而,現實條件的制約使進城務工的農民無法帶其子女進城就讀。于是,一個新的社會群體——留守兒童便由此產生。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兒童在生活和心理狀況上都有異于同齡兒童。現階段,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已成社會關注的焦點,亟待解決。
一、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現狀
目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至少有6100多萬,占全國兒童的五分之一。父母長期外出務工,與孩子接觸的時間極少,使留守兒童長期缺乏教導與關愛,導致其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相關心理問題的產生。其主要表現為認知偏差、親情匱乏以及個性發(fā)展極端化等等。留守兒童問題的日益嚴峻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高度重視,解決問題刻不容緩。
二、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表現
1、認知偏差
多數兒童進取心不強,自制能力弱、對理想的追求淺薄。部分留守兒童因為年紀小而不理解父母進城務工的行為,逐漸對父母產生隔閡與怨恨,致使親子關系面臨僵局。另外,缺乏家庭教育的他們在思想認知上缺乏引導,難以樹立正確的三觀。
2、親情匱乏
在留守家庭中,父母與子女長期缺乏溝通,導致相互間的親情淡漠,在一定程度上致使留守兒童成為“父母雙在的孤兒”,親情的教育功能幾乎喪失。部分孩子也由此產生了自卑孤僻等心理問題。親情的匱乏使孩子逐漸疏離父母,從而缺乏安全感和對家庭的依賴感,人際交往方面也有一定的障礙,往往容易產生焦慮和緊張等情緒。
3、個性發(fā)展極端化
大部分留守兒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了個性偏激、極度敏感和自我封閉的性格特點。農村留守家庭的父母,由于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常常采取家庭暴力式的教育方式,給孩子留下了嚴重的心理陰影,并使其個性發(fā)展為兩個極端,一種是暴戾型,即性情暴戾,叛逆沖動。另一種則是怯懦型,即性情怯懦、易產生自卑、抑郁等心理。
三、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1、大力發(fā)展農村經濟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產生,從根源上來講,是長期的城鄉(xiāng)發(fā)展差距的結果。因此,必須大力發(fā)展農村經濟,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提高城鎮(zhèn)化水平,從而實現農民就地就業(yè),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
2、加強對監(jiān)護人的教育
農村留守家庭的監(jiān)護人對留守兒童的教育作用日益重要,因此,政府應加強對監(jiān)護人的教育。首先,政府應培養(yǎng)監(jiān)護人對子女的養(yǎng)育意識,使其明確其撫養(yǎng)義務。其次,應加強對監(jiān)護人的教育,使其具有正確的教育觀念和自覺的教育意識,通過教育使他們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精神與心理進行教導與管理。最后,監(jiān)護人自身應積極接受教育,對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負責。
3、培養(yǎng)留守兒童的心理素質
1)自信心的培養(yǎng)
由于隔代監(jiān)護的缺陷,留守兒童學習的自覺性普遍較差,從而導致其成績的落后以及自信心的缺失。因此,監(jiān)護人應在留守兒童的成長中密切關注兒童的心理狀況,產生問題應及時與孩子進行心理溝通與疏導,時常鼓勵孩子,并輔導孩子的學習,增強留守兒童的自信心。
2)合作交流能力的培養(yǎng)
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是通過不斷的實踐形成的?!傲羰貎和遍L期缺少親子間的溝通與交流,大多有較為嚴重的自閉心理。監(jiān)護人應多與他們溝通,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和引導。在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中,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其產生的相關兒童心理問題愈發(fā)突出。因此,重視由社會發(fā)展帶來的留守兒童問題,分析其產生的根本原因,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對于改革教育體制、推進現代化與城鎮(zhèn)化進程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意義.
作者:張梓亭 徐宏麗 單位: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
參考文獻:
[1]鄭再良,王哲,皖西農村留守兒童現狀調查及教育對策探討[J].皖西學院學報.2011.27(3).
關鍵詞:大學生;誠信缺失;原因;途徑
誠信到底是什么?誠信是誠與信的辯證統(tǒng)一,現代意義的“誠”是實事求是,“信”指信用,歸納起來便是“誠實守信”,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要以信用取信于人;二是要對他人給予信任。新一代的大學生站在時代的最前沿,掌握著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是祖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理應具備較高的誠信品質,然而,令人擔憂的是,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在社會處于轉軌時期的歷史條件下,大學生誠信存在著不少不如人意的地方。這不僅關系到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而且將給我國建設和諧社會埋下隱患,故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勢在必行!
1大學生誠信缺失的表現
從總體情況看,當前大學生的誠信狀況是好的,絕大多數大學生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具有高素質的群體,但不可否認的是,大學生誠信缺失現象正在浮出水面,侵蝕著大學生的心靈,同時也影響了社會良好風氣的形成。
(1)學習方面。首先表現在考試作弊現象層出不窮,從最初的夾帶紙條發(fā)展到后來的手機短信,網絡短信等高科技手段,呈現了現代化、多元化的趨勢。其次,表現在剽竊論文,毫不含糊,對于老師布置的論文,不是認真收集資料,刻苦鉆研,而是在網上隨便搜索幾篇相關論文,復制、粘貼,便成了自己的“大作”。
(2)經濟生活方面。首先表現在拖欠學費。個別大學生推崇及時行樂,攀比成風,把學費當作一切消費的資本。其次表現在騙取助學貸款。助學貸款是1999年國家啟動的幫助困難學生完成學業(yè)而采取的帶有政府色彩的助學舉措,但是,個別大學生騙取助學金,偽造貧困證明,供其吃喝玩樂,而使真正的貧困大學生得不到有效的資助,這大大違背了國家的初衷,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是非常大的。
(3)擇業(yè)方面。首先表現在偽造榮譽,在自薦書上注入摻假。由于近幾年擴招,大學生數量激增,從而使大學生的就業(yè)壓力增大,為了獲得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使得大學生在就業(yè)推薦表中,弄虛作假,涂改成績、偽造獎勵材料等。其次,表現在隨意違約。在擇業(yè)過程中,大學生不履行就業(yè)協(xié)議或合同規(guī)定的義務的行為時有發(fā)生,有接收單位就草率簽約,遇到更好的單位就隨便毀約,嚴重影響了高校畢業(yè)生的就業(yè)工作秩序和用人單位的招聘工作。
(4)感情方面。主要表現在戀愛動機不純。大學生正處于對異性狂熱追求和相互吸引的階段,但受西方文化的沖擊,大學生談戀愛一掃傳統(tǒng)的含蓄的形式,往往把戀愛看作是填補心靈空虛的一種方式,而根本不去考慮戀愛雙方對愛情的義務和道德責任,顯示出相當大的盲目性。
正是這些問題的出現讓我們意識到了誠信教育的緊迫性。大學生是一個國家綜合素質相對高的群體,其誠信品德塑造的程度,不僅直接關系著自身的前途和命運,而且與整個社會的道德建設息息相關。因此,大學生誠信的缺失,必然會加劇社會的誠信缺失,影響國家道德水平的不斷提高。
2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誠信缺失現象日益嚴重,其主要原因既有主觀因素的作用,也有客觀因素的影響,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無知心理。由于長期以來,我國都是強調應試教育,信奉“唯有讀書高”“學而優(yōu)則仕”,而忽略了對學生自身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他們可以從字面上對“誠信”一詞作出比較好的解釋,但對其所具備的道德內涵,對個人的作用缺乏深刻的認識。在一次大學生誠信調查中,68.2%的被調查者表示“只能意會,不能明確理解其含義”,5.6%的被調查者表示“不理解誠信的真正含義”。
(2)從眾心理。從眾心理是人類的一個思維定式,當一個人犯了錯誤,但并沒有產生相應的消極后果,于是人們開始產生非理性思維,從而出現集體越軌行為,如校園中考試作弊風氣,就是人們從眾心理的真實體現,“反正有人抄,不抄白不抄”,于是紛紛效仿,盲目從眾,其實這從側面反映了大學生的獨立性較差,對待事情不能理性的分析問題。
(3)僥幸心理。很多大學生認為誠信很重要,但是當遇到事關自身利益的時候,卻選擇了不誠信,如考試作弊,一次作弊僥幸成功,就會想去做第二次、第三次,不用辛苦復習,就可以輕易拿到高分,伴隨這種僥幸心態(tài),作弊大學生越來越多,使其誠信價值觀發(fā)生了巨大變化,迷失了道德的方向。
(4)不平衡心理。有些學生看到別的同學考試作弊輕而易舉,尤其還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使得一些學習努力的考試成績反而不如考試作弊的,這些學生就感到不公平,產生心態(tài)不平衡,“我不作弊,這對我多不公平”進而也加入到考試作弊的隊伍之中。
3解決大學生誠信缺失的途徑
大學生誠信素質的養(yǎng)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學校、社會及學生個人共同努力,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齊抓共管,綜合治理。
3.1重塑學校環(huán)境
學校是培養(yǎng)大學生誠信品德的重要場所,有責任為大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校誠信環(huán)境。首先,要發(fā)揮教師在誠信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良好校風的形成,教育工作者是關鍵,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千教成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加強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及時疏導、幫助大學生調整心態(tài),注重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心理,使其具備一定的心理調控能力,從而克服無知、從眾、僥幸、不平衡等不良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有效防止失信行為的發(fā)生,加強引導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作出誠信行為的需要和動機,使學生從心理上最終認同誠信的行為方式。
3.2建立大學生個人誠信檔案
誠信觀念的確立關鍵在于自律,但必須有剛性措施,增強大學生誠信意識,建立具有強制力的約束才是最重要的。一個人一旦違背了誠信,這個人的道德污點就難以輕易抹掉,正是這種約束機制提醒人們,當個人利益與誠信原則發(fā)生矛盾時,要三思而后行。在誠信檔案中,詳細記錄大學生的個人品德、歸還助學貸款、履行就業(yè)協(xié)議等誠信和不誠信的軌跡,并將誠信檔案存入人事檔案,作為將來繼續(xù)深造、就業(yè)的重要依據,教育部還要組織建立電子信用檔案查詢系統(tǒng),供就業(yè)單位和金融機構等部門查詢。
3.3加強大學生自我修養(yǎng)
誠信教育要真正取得實效,從根本上解決誠信缺失問題,最終還得靠大學生自己,誠信是道德修養(yǎng)問題,規(guī)章制度和外部的環(huán)境在一定程度上都會影響大學生的誠信行為,但這種外部產生的作用并不是決定性的,如針對考試作弊行為,幾乎所有的大學都制定了非常嚴厲的措施,雖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需要大學生從內在修養(yǎng)做起。走在時代前沿的大學生,完全可以理解和衡量出誠信的重要性,應自覺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質,增強社會責任感。
3.4凈化社會大環(huán)境
道德教育是全方位的,從家庭教育到學校教育以至社會教育,誠信教育的落實離不開整個社會大環(huán)境的支持,社會作為一個大環(huán)境,對于承擔誠信建設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應在全社會努力營造良好的誠信社會氛圍,加強宣傳導向,充分發(fā)揮網絡、電視、報紙等大眾傳媒的宣傳功能,弘揚誠實守信的良好風尚,加強輿論監(jiān)督,批判各種不誠信行為,另外,由于道德的約束力有限,還應加強法制建設,進行信用立法和信用制度建設,加大打擊失信行為的廣度和力度,使出現在社會各個領域的失信現象得到根本扭轉。只有營造出人人講誠信的良好社會氛圍,為大學生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才能推動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有效開展,必將有效促進大學生“誠信缺失”的消除,營造出誠信者受尊重、不誠信者受鄙視的社會氛圍!
參考文獻
[1]曾國俊,湯紅蓮.誠信品質-大學生成長之基石[M].九江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2]劉美玉,任鳳琴.大學生誠信缺失原因分析及對策[J].前沿,2006,(10).
[3]秦建麗.大學生誠信問題探討[J].經濟與社會發(fā)展,2006,(8).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 不良心理 表現 成因 對策
留守兒童是中國農村的一群“制度性孤兒”。一方面,他們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掙錢,爭取或獲得了另一種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們又因為在城市里,或自身難保,無法將他們的子女帶進城里,留在自己的身邊。同時為了生活或生存,他們不能夠輕易地離開自己的工作,就是在這種帶不出與回不去的雙重矛盾中,留守兒童雖然有父母,但是他們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離”的現實。全國留守兒童2300萬,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一、留守兒童不良心理主要表現
(1)性格柔弱內向。留守兒童年齡幼小就離開父母,父母關愛嚴重缺失,盡管有些是爺爺奶奶或親朋監(jiān)管,但畢竟是與父母親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煩,身邊無父母就會感覺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愿與人交流,性格內向。在調查中發(fā)現,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這種長期的父母分離,感覺不到父母的關愛和溫暖,導致孩子自卑封閉,逆反心理嚴重。
(2)自卑心理障礙。兒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強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就好像失去了堅強的依靠和保護,因此和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很多希望和需求無處可求,老是實現不了,產生失落感,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上不求上進。
(3)寂寞無聊心理。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寂寞,感到無助,進而產生心理騷動和抑郁等問題。一位六年級的女生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媽媽,你知道嗎?自從你和爸爸還有弟弟走后,我一個人在家里由多么的寂寞,有多么的傷心。自從你們走了以后,我?guī)缀鯖]有笑過,看到別的孩子與媽媽一散步時,我就暗暗流淚,多么懷念以前我們在一起的時光?!边@種寂寞的心理必然導致精神上的空虛,進而導致行為上的出格。
(4)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留守兒童因為缺乏保護而總覺得別人會欺負他,一點小事就會計較當真,與人交流時充滿警惕甚至是敵意。對老師,臨時監(jiān)護人的管教有比較強的逆反心理。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正在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親情缺失、父愛缺失、母愛缺失、家庭溫暖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學校安全缺失和家庭監(jiān)管缺位是產生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政府、家庭和學校聯手是解決問題的主要措施。
二、農村留守兒童不良心理的成因
對于孩子們所產生的心理問題,年齡越小,問題越突出,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呢?
首先,監(jiān)護的“盲區(qū)”。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占43.5%,由于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yǎng)、放任自流。
其次,家庭和學校教育存在“誤區(qū)”。父母由于長期在外,無法照顧孩子而產生負疚感,大多采取“物質(金錢)+放任”的方式來補償,致使子女好逸惡勞、奢侈浪費、擺闊氣,產生“拜金主義”等思想。由于監(jiān)護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錯,監(jiān)護人對其行為一般不過問,因而缺失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規(guī)章制度,遲到、曠課、逃學、迷戀“網吧”等,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人混在一起。
再次,社會環(huán)境存在“雷區(qū)”。對于環(huán)境適應能力較差、自制力較弱的孩子來說,加強安全防護工作至關重要。由于學校、家庭之間存在安全教育銜接上的“真空”,學校不可能事無巨細,監(jiān)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防護的意識和能力,使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機。
三、針對留守兒童不良心理的表現、成因,提出如下對策
(一)家庭方面
1.慎重選擇。父母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后行,多考慮考慮孩子,不要一時留下千古恨,孩子的前途比金錢更重要。如果家庭經濟確實困難,可讓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監(jiān)護子女,一般以母親為主,母親心細、有耐心,孩子更愿意與她們交流。父母都外出務工的,如果條件允許,可讓其在打工地接受義務教育。
2.定期“溫馨對話”。在外打工的父母,一定要及時了解子女的生活、學習,首先,利用書信或電話定期與孩子進行交流溝通,讓孩子感到父母的關愛,家庭的溫暖;其次,向老師和臨時監(jiān)護人即時了解孩子學習生活等個方面的情況;再次,父母要與老師保持隨時的通訊聯系,多與老師溝通,配合教育孩子。
(二)學校方面
1.充分發(fā)揮學校教育主陣地的作用。在學校普及實行教職工結對幫扶或學生結對幫扶留守學生制度,建立“留守兒童之家”,使留守兒童體會到家庭的溫暖。建立健全教師家訪和與留守兒童談心制度。定期召開幫扶教師、留守兒童、臨時監(jiān)護人座談會,引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加強學校、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聯系和交流。加強法制教育。充分利用“思品與生活”“思品與社會”和法制教育課加強學生的法制教育,使他們懂得基本的法律常識,知道違法犯法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的。
〔關鍵詞〕家庭功能;社會適應;領悟社會支持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6)08-0004-05
適應是指個體通過自我調節(jié)系統(tǒng)對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做出能動反應,使自己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更加符合環(huán)境變化和自身發(fā)展的要求,從而與環(huán)境達到新的平衡的過程[1]。社會適應是一個從兒童時期初步形成至青年階段發(fā)展確立的連續(xù)過程,也是個體逐漸形成應對環(huán)境變化的能力和穩(wěn)定的人格的過程[2]。
青少年的社會適應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家庭功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家庭功能是指家庭作為一個微型系統(tǒng),其滿足家庭成員的生理、心理、社會等各方面的需要,適應家庭成員的發(fā)展變化、靈活應對家庭出現的各種突發(fā)事件的程度[3]。研究發(fā)現,良好的家庭功能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積極的作用,反之,會導致青少年出現心理問題或者行為問題[4]。領悟社會支持是個體適應環(huán)境的一種重要的心理資源,指的是個體在社會中對受尊重、被支持和理解的情感體驗和滿意程度。有研究表明,相較于客觀社會支持,領悟社會支持對個體的心理健康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5]。社會適應與領悟社會支持具有顯著正相關[6]。
個體的社會適應能力與其所在家庭的功能狀況有密切聯系,個體社會適應能力的發(fā)展水平很難超越其家庭功能的發(fā)揮水平,家庭關系互動影響性、作用過程的復雜性都決定了在青少年所處的家庭系統(tǒng)中還存在著影響青少年發(fā)展的中介因素,需要更多的研究探討家庭功能對青少年社會適應的影響機制[7]。有研究發(fā)現,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與領悟社會支持呈正相關[8],有利于促進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而領悟社會支持與青少年的社會適應水平有顯著相關。那么家庭功能影響青少年社會適應產生的機制是什么?在這一過程中是否存在領悟社會支持的中介作用?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可以幫助研究者更深入地理解家庭功能缺失與社會適應的關系,并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干預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
一、研究方法
(一)對象
本研究采用隨機抽樣方法,在恩施市紅土鄉(xiāng)兩所中小學抽取6個班(年級跨度為小學六年級到初中三年級)共300名學生,發(fā)放問卷300份,回收286份,回收率為95.3%。對回收的數據進行初步篩選,刪除無效問卷9份,獲得有效問卷277份,有效回收率為92.3%。有效被試中,男生112名,女生155名,未填寫性別10人。其中,小學六年級84人,初中一年級41人,初中二年級91人,初中三年級60人,未填寫年級信息1人。被試年齡12~16周歲,平均年齡為13.78周歲,標準差1.23歲。
(二)工具
社會適應量表。采用胡韜編制的“少年兒童社會適應量表”(SASCA)[9],該量表包括人際友好、活動參與、學習自主、生活獨立、環(huán)境滿意、人際協(xié)調、社會認同、社會活力等8個社會適應因素和1個測謊因素,社會適應項目40項,測謊項目8項,共計48個項目。8個因素可歸為學習與學校適應、生活與活動適應、社會關系與觀念適應等三個二階段因素。量表得分越高,說明社會適應水平越高。通過驗證性因素分析,該量表有較高的結構效度,8個社會適應因素解釋了總方差的52.23%。8個因素的α系數在0.656~0.806之間,總量表的α系數為0.921,重測信度為0.907。
家庭功能評定量表(FAD)[10]。FAD測量家庭系統(tǒng)六個方面的功能,包括7個分量表:問題解決(PS)、溝通(CM)、角色(RL)、情感反應(AR)、情感介入(AI)、行為控制(BC)、總的功能(GF),共60個條目,每個條目均有“很像我家”“像我家”“不像我家”“完全不像我家”4個選擇項,分別計1分、2分、3分和4分(部分條目反向計分)。每個分量表的各條目得分平均數即為該分量表的分值,分數越高,說明其相應的家庭功能越差,即量表得分體現了家庭功能缺失的程度。
領悟社會支持量表(PSSS)[10]。PSSS主要用于測評參與者所獲得的來自家庭、朋友、親人等多方面社會情感支持,分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3個維度,信度系數分別為0.85、0.75、0.85。量表共12個條目,采用李克特7級評分法,分數越高代表領悟到的社會支持越多。
(三)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描述統(tǒng)計、相關分析、回歸分析和中介效應檢驗等。
(四)實施程序
由研究者本人擔任主試,在各個班進行集體施測。在測試正式開始前,主試宣讀指導語以及測試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學生匿名答卷,施測結束后,問卷當場收回。
二、結果
(一)鄉(xiāng)鎮(zhèn)青少年社會適應的總體情況、性別差異、年級差異比較
表1顯示,鄉(xiāng)鎮(zhèn)青少年社會適應總體處于中上等水平,各個因子的得分都高于3.5分;鄉(xiāng)鎮(zhèn)青少年社會適應在自主學習、活動參與、生活獨立、人際協(xié)調以及社會適應總分存在性別上的顯著差異(p
鄉(xiāng)鎮(zhèn)青少年社會適應在自主學習、環(huán)境滿意、活動參與、人際協(xié)調、人際友好、社會活力以及社會適應總分存在年級上的顯著差異,在生活獨立、社會認同兩因子上差異不顯著。事后多重檢驗發(fā)現,在自主學習、環(huán)境滿意、活動參與、人際協(xié)調和社會適應總分上,小六和初二、初三學生的得分,初一和初二、初三學生的得分存在顯著差異(p
(二)鄉(xiāng)鎮(zhèn)青少年的社會適應、領悟社會支持和家庭功能缺失的相關分析
為探明鄉(xiāng)鎮(zhèn)青少年的社會適應、領悟社會支持和家庭功能缺失的關系,對三者進行了初步的相關分析,結果如表2。
統(tǒng)計分析的結果顯示,鄉(xiāng)鎮(zhèn)青少年的社會適應總分與家庭功能缺失總分呈顯著負相關(r=-0.412,p
(三)領悟社會支持在家庭功能缺失影響社會適應適應過程中的中介效應檢驗
根據溫忠麟、侯杰泰和張雷[11]介紹的回歸系數檢驗法,檢驗領悟社會支持的中介效應包括以下步驟:第一步,檢驗社會適應對家庭功能缺失的回歸系數是否顯著,如果顯著,繼續(xù)做第二步,否則停止分析。第二步,檢驗領悟社會支持對家庭功能缺失的回歸系數是否顯著,檢驗社會適應對領悟社會支持的回歸系數是否顯著。如果這兩者都顯著,繼續(xù)做第三步檢驗,分析是否是完全中介效應;如果至少有一個回歸不顯著,則直接做第四步。第三步,在以家庭功能缺失和領悟社會支持為自變量,社會適應為因變量的多元回歸中,如果社會適應對家庭功能缺失的偏回歸系數顯著,領悟社會支持有部分中介效應,如果不顯著,領悟社會支持有完全中介效應。第四步,做Sobel檢驗。如果Sobel檢驗顯著,意味著中介效應顯著,否則中介效應不顯著。分別計算出社會適應、領悟社會支持和家庭功能缺失的標準分。以這3個標準分為3個顯變量,根據以上檢驗步驟,檢驗領悟社會支持的中介效應,結果見表3。
在表3中,Y表示社會適應,x表示家庭功能缺失,w表示領悟社會支持。從上述的回歸分析可以看到,每一步的回歸分析都是顯著的。在第一步的回歸分析中,家庭功能缺失為預測變量,社會適應為因變量,家庭功能缺失的Beta值為-0.412,回歸系數非常顯著。在第二步的回歸分析中,家庭功能缺失仍為預測變量,領悟社會支持為因變量,家庭功能缺失的Beta值為-0.447,回歸系數非常顯著。通過第一步和第二步的檢驗發(fā)現,領悟社會支持的中介作用顯著,也就是說,家庭功能缺失通過領悟社會支持這一中介變量影響社會適應。
在第三步的回歸分析中,家庭功能缺失和領悟社會支持都為預測變量,社會適應為因變量,家庭功能缺失的Beta值為-0.207,比回歸分析的第一步增加了,但回歸系數仍然顯著,所以領悟社會支持起不完全中介作用。其中,家庭功能缺失經過領悟社會支持為中介對社會適應的影響大小為0.447*0.437=0.195,中介作用占總效用的比例為0.195/0.412=47.3%。中介作用的效應模型如圖1:
三、討論
(一)鄉(xiāng)鎮(zhèn)青少年社會適應的總體情況
當前鄉(xiāng)鎮(zhèn)青少年社會適應總體狀況處于中上等水平,但存在性別、年級上的顯著差異。從整體上講,女生的社會適應性優(yōu)于男生,小學六年級、初一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優(yōu)于初二、初三學生。青少年正處在生理和心理逐步開始迅速發(fā)育的時期,進入青春期后,男女生在生理和心理發(fā)展上具有不同的特點,對社會性別角色的期待存在很大的差異性。相對于男生來說,女生在青春期發(fā)育更早,心理也更為成熟,在處理青春期的心理沖突和生活事件上更加溫和,因而表現出比男生更好的社會適應性。小學六年級和初一學生處在青春期早期,心理沖突和生活矛盾還沒有達到高峰,相對于初二、初三學生表現出了更好的社會適應性。
(二)家庭功能缺失、領悟社會支持和社會適應的相關
研究結果顯示,領悟社會支持與家庭功能缺失總分呈顯著負相關,社會適應與家庭功能缺失總分呈顯著負相關。社會適應與領悟社會支持各維度以及總分呈顯著正相關,這一結果一方面說明了三個變量密切相關,健康良好的家庭功能缺失和領悟社會支持有助于青少年的社會適應,另一方面也提示我們應當積極完善和健全青少年的家庭功能。提高青少年的領悟社會支持水平對促進他們盡快適應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以及社會環(huán)境具有重要的意義。有研究表明,家庭的氛圍、溝通狀況以及親子關系狀況都會影響孩子的社會適應發(fā)展[12]。存在問題行為或學習障礙的兒童通常存在家庭成員的親密性與適應性較差等問題[13]。家庭功能缺失不足不僅會導致兒童的問題行為,還可能影響他們的社會性發(fā)展,進而導致他們社會適應能力低下[14]。因而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要充分重視家庭功能在青少年社會適應性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讓青少年獲得來自社會、家庭、學校、教師和同學等多方面的支持,避免出現對他們的淡漠和忽視。
(三)領悟社會支持的中介效應
中介作用檢驗研究發(fā)現,領悟社會支持在家庭功能缺失和社會適應之間起了部分中介作用,家庭功能缺失通過領悟社會支持影響社會適應,且中介作用高達47.3%。研究表明,領悟社會支持對維持個體良好的情緒體驗有普遍的增益作用[15-17]。個體領悟社會支持水平越高,越會主動與他人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同時也相信在需要的時候親人和朋友會提供相應的支持和幫助[15,18],這不但可以提高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可以促進個體的社會適應,保護個體免受不良情緒的困擾。
(四)針對鄉(xiāng)鎮(zhèn)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議
本研究的結果表明,家庭功能和領悟社會支持對鄉(xiāng)鎮(zhèn)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具有重要的影響。家庭是個體在發(fā)展中面臨的第一個環(huán)境,是個體的社會化進程開始的地方,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充分重視和發(fā)揮家庭的功能,父母需要加強與子女的溝通,做好子女的引路人、榜樣和依靠,為子女營造積極良好的家庭氛圍,同時注意培養(yǎng)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的責任意識。在注重健全青少年的家庭功能的同時,還要努力提高他們的領悟社會支持水平。
家庭、教師和同伴的支持是青少年社會支持的重要來源,培養(yǎng)和提高青少年的社會適應能力需要從三個方面同時努力。因此,針對鄉(xiāng)鎮(zhèn)青少年的社會適應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改善他們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家長和教師應積極加強與青少年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鼓勵孩子建立健康良好的同伴關系,給予他們充分的支持和關懷,并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及時疏導,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和學校環(huán)境,培養(yǎng)他們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促進鄉(xiāng)鎮(zhèn)青少年健康發(fā)展。
四、結論
通過對調研樣本的統(tǒng)計分析,本研究得出如下結論:
(1)鄉(xiāng)鎮(zhèn)青少年的社會適應能力處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存在性別、年級上的顯著差異。
(2)家庭功能缺失、領悟社會支持和社會適應三者均具有顯著相關性。具體相關關系是,家庭功能缺失與社會適應呈顯著負相關;家庭功能缺失與領悟社會支持呈顯著負相關;領悟社會支持與社會適應呈顯著正相關。
(3)領悟社會支持在家庭功能缺失對社會適應的影響中具有不完全中介作用,且中介作用達到47.3%。
(4)鄉(xiāng)鎮(zhèn)青少年的家庭功能缺失、領悟社會支持和社會適應密切相關,領悟社會支持在家庭功能缺失對社會適應的影響中起到不完全中介作用,這提示我們要密切關注鄉(xiāng)鎮(zhèn)青少年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完善其家庭功能,從家庭、學校、社會等多個方面為鄉(xiāng)鎮(zhèn)青少年提供支持,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和社會適應能力的良好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君.大學新生學校適應、社會支持及其關系的調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3.
[2]包陶迅,葉芳.貧困與富裕家庭兒童社會適應的比較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6):704-706.
[3]高靜.初中生家庭功能缺失、領悟社會支持和孤獨感的關系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
[4]馬國亮.高中生心理健康與家庭功能缺失的相關研究[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5,12:225-256.
[5]胡韜.少年兒童領悟社會支持量表的編制[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0,26(3):71-75.
[6]胡韜,劉敏,廖全明.流動兒童的自尊在領悟社會支持與社會適應關系中的中介作用[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4,1:100-104.
[7] 方曉義,徐潔,孫莉,張錦濤.家庭功能缺失:理論、影響因素及其與青少年社會適應的關系[J].心理科學進展.2004,12(4):544-553.
[8]何心展,尤海燕.大學生親密度和適應性與領悟社會支持關系的研究[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6,12(7):634-636.
[9]胡韜.流動少年兒童社會適應的發(fā)展特點及影響因素研究[D].西南大學,2007.
[10]汪向東主編.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9.
[11]溫忠麟,侯杰泰,張雷.調節(jié)效應與中介效應的比較和應用[J].心理學報,2005,37(2):268-274.
[12]方曉義,戴麗瓊,房超,等.親子溝通問題與青少年社會適應的關系[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6,22(3):47-51.
[13] Chi L,Xin Z.The research of family functioning and its related factors[J]. Exploration of Psychology,2001,(3):55-60.
[14]王海濤,李輝,浦昆華.初中生家庭功能缺失與社會適應性[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1):120-122.
[15]劉斐,王兆良,李文兵,等.流動兒童自我效能感與領悟社會支持及孤獨關系研究[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0,31(2):180-183.
[16]葉俊杰.大學生領悟社會支持的影響因素研究[J].心理科學,2005,28(6):1468-1471.
[17]王楨,陳雪峰,時勘.大學生應對方式、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2006,14(4):378-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