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學習法治思想心得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指導學生學會閱讀教材
閱讀是學生最基本的學習活動,閱讀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基礎。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許多學生不能掌握知識,乃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學會流暢的讀、有理解的讀,還沒有學會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睂τ诟咧袑W生來說,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引導學生學會閱讀教材,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提高閱讀的速度和效率,對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質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讀書的方法多種多樣,根據(jù)政治課教材的特點和中學生的實際,以下幾種效果較好:
1.提綱泛讀,是一種較快速度的翻閱法。教師依據(jù)本節(jié)課所要學習內容的要點先列出簡明易懂的自學思考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因為目的性明確,所以學生容易抓住概念,理解觀點,從而熟悉教材,初步培養(yǎng)了其自學能力。注意要求學生用簡明的語言概括各自然段的內容,并找出知識點和層次結構,經過加工形成提綱,經過互相補充,形成完整的閱讀提綱。例如,學生閱讀經濟生活第一課第一框的第一目題的正文內容后,引導學生形成這樣的閱讀提綱:①什么是商品?②貨幣的產生過程。③什么是一般等價物?④貨幣的本質。這樣的閱讀提綱積累下來,容易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知識體系。
2.教材細讀,即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教材,用點、線、勾、圈等記號劃出基本概念、基本觀點及關鍵詞,理出基本知識結構。具體任務是力求把教材讀通、讀透,重建認知結構,能夠比較、聯(lián)想本框題新的概念、觀念與所學過的知識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將新知識納入原有知識的認知體系中,從而做到把握知識的內在邏輯結構,提高思維素質、思想覺悟。
二、指導學生學會質疑
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痹谡n堂教學中很難想象,一個沒有質疑意識的學生,能夠主動地、不斷地想出問題和思考問題。教師要著力激發(fā)學生質疑提問的興趣,引發(fā)認知沖突,使之產生質疑意識,讓學生感到有疑惑。只有生疑,才會有求知的欲望,才會有學習的動力,才會使學習循序漸進。
“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三種問題,這是一個完整的思維過程的三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全面認識某一事物必須理解的三個方面,更是我們思想政治教材所遵循的基本思維過程。如在進行“樹立正確消費觀”教學時,引導學生自學教材,要求學生根據(jù)教材內容從這三個方面提出問題。不少學生很快就能提出“什么是正確消費觀”,“為什么要樹立正確消費觀”,“怎樣樹立正確消費觀”這三個問題,并且能夠運用教材中的有關知識進行回答。這樣,學生對“樹立正確消費觀”知識的產生過程有了一個完整的內心體驗,記憶、理解起來就深刻難忘。
其次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時,教師要由衷地欣賞并給予肯定,多給學生鼓勵贊賞,讓學生敢想、敢說。教師對學生發(fā)現(xiàn)的所有問題要及時引導,讓學生主動去分析、去解決。而事實證明,讓學生自己動腦筋發(fā)現(xiàn)問題,通過集思廣益形成的知識,勝過教師講解好幾遍。如學習“商品”這一概念,教師讓學生判斷下列兩種“蔬菜”是否是商品:A.自種自食的蔬菜,B.吃不了拿去賣的蔬菜。再次讓學生體驗商品概念: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在討論交流中,一部分同學提出既有使用價值又有價值的東西就是商品,又找到了一個判斷商品的方法,并通過舉出生活中的實例來驗證該方法。這樣,使學生在自己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感悟并理解新知識的形成和發(fā)展,體會學習的過程和方法,也使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快樂體驗,增強求知欲和自信心,進而促進身心的全面發(fā)展。
三、指導學生學會思考
我們說要發(fā)展學生的理解、分析和運用等思維能力,就是要提高他們的思維品質。教師可以選擇概括性和邏輯性強的教學內容或材料設置問題,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清晰性和深刻性;選擇能進行發(fā)散、逆向和遷移的內容設置問題,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廣闊性等等。讓學生在質疑中學會思考,進行獨立思考后,往往會想出一些具有閃光性的思想或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逐步形成創(chuàng)新思維。在教學中,我們必須把培養(yǎng)學生良好思維品質作為發(fā)展學生能力的突破口,這就需要教師耐心地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研究,或留給學生思維和想象的余地,促進其認識的飛躍。例如在進行“經濟全球化”教學的時候,根據(jù)教材中介紹的一些關于經濟全球化的積極表現(xiàn)(如市場國際化、資金國際化等等),引導學生結合目前全球金融危機背景,思考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關鍵詞】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整合 根本目標 學生主體發(fā)展 基本策略
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整合,是當前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本文針對一些教師對整合的理解和實踐存在某些偏差的情況,提出整合的根本目標和基本策略。
1 學生主體發(fā)展:信息技術與高校思政理論課整合的根本目標
教育的目的是要學生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主體性是全面發(fā)展的人的根本特征,集中體現(xiàn)了人的一切優(yōu)秀品質和個性特點。因此,要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就必須發(fā)展人的主體性。思政理論課作為大學生德育的主渠道,要把大學生培養(yǎng)成為具有主體意識、主體能力、主體人格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就必須確立大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以促進其主體發(fā)展作為根本目標。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是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所謂整合,就是將信息技術和傳統(tǒng)教學以及現(xiàn)代教學的優(yōu)、缺點進行揚長避短、優(yōu)勢互補并有機結合于教學過程中,構建既能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方式,從而把學生的主體性充分調動起來,使學生主體發(fā)展的根本目標落到實處。然而在當前思政理論課教學中,一些教師對整合的理解和實踐卻存在某些偏差。例如,有的教師認為信息技術比其他一切教學手段、教學方法都好,把整合等同于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的簡單相加,放棄了對其他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應用;有的教師課堂上僅僅扮演著計算機操作員的角色,照屏宣讀,學生被課件程式化的展示牽著鼻子走;課堂上聽不到教師動情的講解以及與學生的對話等,背離了課程教學改革的宗旨。有鑒于此,本文提出信息技術與思政理論課整合的根本目標和基本策略,目的在于促進整合科學發(fā)展,確保思政理論課教學改革沿著正確方向深入進行。
2 信息技術與思政理論課整合促進學生主體發(fā)展的基本策略
2.1信息技術與傳統(tǒng)教學手段有機結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主體意識。信息技術與傳統(tǒng)教學手段的主要功能,是教師用它們作為學生的學習工具,來轉變學生學習觀念,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主體意識,而不能單純考慮形式的陳舊或新奇。傳統(tǒng)教學手段各具獨特價值和生命力,如照片、圖表、模型、實物或幻燈片等,都能體現(xiàn)出直觀的效果;利用黑板邊寫板書邊講解,隨寫隨看隨擦,靈活方便;教師的口頭語言是最具親和力、說服力的交流工具,師生之間用語言進行互動性的交流是最有效的教學途徑。為此,如果用標本、語言或板書就能講解或演示清楚的教學內容,就沒有必要使用信息技術。但若遇到用傳統(tǒng)教學手段難以作出透徹解釋的難點內容或深奧抽象的問題時,利用信息技術則可再現(xiàn)出事物發(fā)展的真實過程,將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融入豐富有趣的形式之中,既可以提供認知的感性材料,化抽象、深奧、晦澀為形象、簡單、有趣,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又能啟發(fā)學生對事物現(xiàn)象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使思維向深層次發(fā)展,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提高主動參與學習的主體意識。
2.2信息技術與現(xiàn)代教學方法有機結合,吸引學生參與德育實踐,培養(yǎng)學生主體能力。主體能力是人憑借自己的綜合素質按照社會規(guī)范做人、做事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實踐的。只有重視德育實踐活動的開展,把知識傳授與行為引導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將理論內化為理想信念,外化為正確的思想道德行為,提高主體能力。因此,教師應加強課堂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根據(jù)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要求,重視采取課堂討論、專題辯論、典型示范、案例教學等方式,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提高學生運用理論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也可針對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學生的疑點與社會現(xiàn)實熱點問題的交匯點,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例如播放相關歷史事件的視頻材料,呈現(xiàn)學生未知的客觀事實,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激起學生對理論的內心體驗,喚醒其道德意識,把社會道德要求轉化為學生自己的道德需要,提高其對道德問題思考、對道德情景自我判斷、自我選擇以及對自我道德行為負責的主體能力,從而調動學生思維參與、情感參與、行為參與,園滿完成知情意行互動的品德形成過程,實現(xiàn)學生對道德知識內化和外化的轉變。
七五普法學習心得體會一
通過認真學習七五普法,我深受啟發(fā)和教育,對下一步普法工作的重點更加明確,完成任務的信心更加振奮。積極深入學習憲法,公務員法等各部法律,要嚴格按照要求,并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作為一名鄉(xiāng)鎮(zhèn)領導,我積極參與市縣機關組織開展的各項活動,主動學習相關法律法規(guī),自覺踐行法律法規(guī),努力提高法律意識,不斷增強依法決策、依法管理、依法辦事的能力。下面我談談學法用法心得體會。
一、通過學習,進一步提升了學法用法思想理念。提高全民法律意識,推進依法治國、依法行政、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一項重大而長期的工作。自覺學習、貫徹和宣傳法律,關鍵在于提高思想認識。首先,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黨和國家的基本方略,公務員學法用法是執(zhí)政為民的本質要求,依法行政是政府工作的靈魂,是一切工作得以正常開展的基礎和重要保證。其次是本職工作的需要。鄉(xiāng)鎮(zhèn)工作量大面廣,涉及公務員法等諸多法律法規(guī),作為一名公職人員,必須充分掌握才能保證各項工作規(guī)范有序開展,服務好本職工作。最后是自身建設的需求。黨員干部首先應該是國家法律帶頭的執(zhí)行者和遵守者,學法用法這個頭帶得好不好,直接影響到工作的成效,關系到工作的形象。
二、通過學習,進一步確保了學法的成效。作為一名領導,學法是用法的前提,但學法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用法。我們只有把學習法律知識和依法辦事緊密結合起來,與鄉(xiāng)鎮(zhèn)工作緊密結合起來,與解決單人民關心的問題和存在的問題結合起來,通過法律的手段來解決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中出現(xiàn)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我們只有不斷的學法、懂法、用法才能合理合法妥善的解決不斷發(fā)生的問題,才能使人民滿意。
三、通過學習,進一步加強了依法行政能力。通過參加相關學習,我感覺只有不斷加強法律法規(guī)的學習,特別是新的法律法規(guī)的學習與應用,才能確保我們執(zhí)法的公開、公平、公正。依法行政是解放思想的前提和基礎,更是解放思想的安全保障。因為法律規(guī)范對人與社會的行為具有指引性,它指引人們,在實際工作中,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可以怎樣做,不可以怎樣做。從理論上說,不堅持依法行政,我們的工作就沒有方向,近于空談。從實踐中看,不堅持依法行政,就有可能會導致我們行政機關公務員隨心所欲、恣意妄行,會把實踐引入誤區(qū),我們只有不斷加強學習,確切提高自身法律素養(yǎng),依法辦事才是可行之道。
法制宣傳教育是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的基礎性工程,是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化國家建設進程的重要保證,是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實現(xiàn)和諧社會的具體實踐。社會進步、科技發(fā)展都離不開良好的法治環(huán)境作保障。只有廣大群眾都知法、守法、依法辦事,并善于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依法治理才有廣泛、堅實的社會基礎。按照依法治理的要求,全段各項管理工作都要納入法治化軌道,這就客觀而迫切地要求廣大群眾特別是全體干部職工要努力提高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以適應依法治理的迫切要求。
站在五年規(guī)劃的交匯點上,我們既深感自豪,又充滿期待。實現(xiàn)國家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提出的目標,需要法治護航,需要各級黨委和政府加強領導,需要宣傳、文化、教育部門和人民團體發(fā)揮職能作用,更需要具有法律素養(yǎng)和法治理念的全體人民為之奮斗。
七五普法學習心得體會二
在實施經濟社會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的開局之年,七五全民普法規(guī)劃也同步啟動了。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極為重要的時期,是實現(xiàn)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決勝階段,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的關鍵一程。這五年,無論發(fā)展環(huán)境、條件、任務如何變化,一個良好的法治環(huán)境,是未來中國經濟社會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有力保障,這是毫無疑義的。
我們是最基層普法工作者,應以與時俱進的精神,深入宣傳;我們要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對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理念、目的和方式等進行必要的審視與思考,以適應時代的發(fā)展需要。現(xiàn)在就七五普法學習內容,體會如下:
一、學以致用,提高自身法律素質
在學習過程中,我認識到此次普法活動的開展,是培養(yǎng)和樹立誠信守法、依法辦事、全面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
在學習了《教師法》、《食品安全法》《道路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fā)事件應對法》后,我更加明白,作為一名教師,我應該履行的義務和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在工作中,要嚴格規(guī)范自己的思想行為,全心全意做好自己分內工作;要不斷加強理論知識學習,提高政治思想認識,用理論指導自己的工作實際,做到學以致用,學有所成;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業(yè)務水平,在實踐中不斷磨練自己的本領,加強和同事間的協(xié)調溝通,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工作態(tài)度;要認真學習相關法律法規(guī),熟知學校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按章辦事、規(guī)矩做人,不斷提高法律素質,增強法律意識。
二、樹立正確的普法觀念。
普法工作是一項功在千秋,利在當代的偉大事業(yè),其長期性、艱巨性和漸進性是不言面喻的,尤其是我們這樣長期浸透在封建歷史長河中的國家,更是如此。作為教師我們要牢固樹立長期作戰(zhàn)、吃苦耐勞、默默無聞、堅忍不拔的思想,克服一切可能的急功近利和悲觀情緒,把功夫下在對廣大學生的潛移默化和潤物細無聲上。
法治實踐是法治宣傳教育取得實效的最佳途徑。全民法治宣傳教育經驗告訴我們:只有學用結合,普治并舉,從學法、尊法到用法、護法,才能提高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法治理念。
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實踐活動心得體會
感覺很久都沒有遇到過這樣質量高的培訓了。這次學習,讓我收獲匪淺??傆X得意猶未盡,還想繼續(xù)學習,讓更多精彩的知識和思想進入自己的大腦中,指導自己的教學。現(xiàn)將自己的一些心得整理如下:
一、教師要樹立人格威信。
《道德與法治》要教得好,首先得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讓自己的道德和人格魅力從行動上去影響學生。
1、老師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建立起專業(yè)威信。要懂得教什么、懂得怎么教,懂得如何高效地教。這樣才能讓人有信服力,讓孩子尊重,讓孩子信服。
2、做一個善于發(fā)現(xiàn)、表揚學生優(yōu)點的老師。在皮格馬利翁的故事中,我們知道了在本質上,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所以,當我們面對孩子的時候,對孩子的評價,應該自己斟酌。這樣說了,就能讓他改掉以前的壞毛病嗎?我有沒有其他的更好的方法來糾正他?
3、讓自己更有耐心。對于孩子的壞毛病,要充分認識到壞毛病的頑固恢復現(xiàn)象,要反復抓,抓反復。察覺到不對就應該糾正,而不是抱著一勞永逸的天真想法。
4、采用“說服”的方式對待孩子,應該用“名片效應”拉近孩子們的距離?!澳銈冊趺锤愕摹敝粫炎约和葡蚝⒆拥姆疵?,手機版讓孩子心理距離更遠。然后用“門檻效應”“得寸進尺”,讓孩子一步一步完成小目標,強化后達到需求。用“南風效應”潤物無聲,避免劈頭蓋臉的懲罰,讓孩子保留自尊心。最后避免超限效應,“點到為止”,避免長篇大論惹人厭煩,講清規(guī)則即可。
5、如果真的要懲罰孩子,應該選擇在一個相同的情境中進行。吃飯時候罵孩子上學做的不好的事只會讓人覺得反感,應該在有空檔時,或者在他欺負人的時候進行教育。
6、懲罰時還需要注意方式,要盡量讓孩子喜歡的目標不要達成。在喜歡講話時,老師、父母的責罵,只會讓他罵的更兇,助長了行為的強度。在喜歡游泳時,朝著河里追只會讓他達成“去河里游泳”的愿望,應該從河邊往岸上趕。
人格威信是從教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積累起來的,應該從小事做起。
二、在教學中,要把握一些關鍵問題。
《道德與法治》不是簡單的一堂課,它是知識的總和,教導學生如何生活,但又在此之上拔高,更進一步的培養(yǎng)孩子的人格素養(yǎng),形成真正的道德。因此,需要重視的問題如下:
1、我們不能把課程上成語文課、科學課、美術課、手工課、習慣課。我們在教課的時候,應該為孩子的三觀奠定基礎,使用的方法、材料、解讀必須落在“德”上。
2、教學設計的“主題性”。低段每冊都有一個相對集中的教育主題,每個學期都有一個學期教學目標。在此我們可以知道我們這門課的定位是什么。根據(jù)這個教學目標,我們可以知道:課程標準;孩子道德發(fā)展的轉光,生活的現(xiàn)實情況,需要解決什么。從孩子的成長中,需要完成什么任務。
3、學習方式的探究性。一年級學習的主要方式是感受體驗型。二年級到的學習的方式由體驗型變?yōu)榱颂骄啃汀H缭诙昙壍谋嫖鍪江h(huán)節(jié)中,不是列出情況判斷對錯,而是應該考慮各種情況進行判斷。
4、辨析問題的開放性。我們在判斷問題時,往往應該思考問題為什么會變成這樣,從各個角度進行分析,而不是單純地判斷對錯。
5、范例的示范性。在課文中的例子,如果要進行替換,需要想想是不是問題被替換掉了,或者教學的思路被替換掉了。
6、教學設計的選擇性。
7、教學過程中的“實在性”。在課堂上,最重要的不是讓孩子講正確的話,而是講真是真誠的話。
三、對自己教學課程的反思。
我再上《我是一張紙》時,教學目標是:為什么要節(jié)約用紙。推論步驟為:紙用途廣,紙來之不易,紙歷史悠久,從而推斷出,應該節(jié)約用紙。
但實際上,有用才是資源,這是功利性的邏輯。如果對我們有用作為該不該珍惜的評判標準,那么即使是美,也是為了我們生活的裝飾品。那些純粹為了好玩、純粹的奇妙,就會消失掉。
思維是有習慣性的,如果用經濟學原理去解釋紙的來之不易才能珍惜,那么久不是純粹的德行。文化把歷史換成了數(shù)學概念,對人文方面的感知就少了。德育,不是知識的堆砌、技術的難易、功利性的判斷。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從“節(jié)約用紙”到“我是一張紙”的概念性轉換。
正確的做法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應該是“共在”的世界觀——我與世界息息相關。紙對我們是“陪伴”,是“朋友”,而不是“工具”和“資源”。
紙有著豐富的樣子,與我們時刻相伴。我們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情緒去與紙思考、互動,他們也會變成相應的樣子。例:紙經過加工后,變成了一朵花。他是我們息息相關的心情之花。藝術能讓紙變成“藝術的紙”,快樂能讓紙變成“快樂的紙”。
紙是生命的轉化,是智慧的結晶。從樹到樹葉,再到紙,大樹的生命力轉化到了我們每個人的身邊,少用一張紙,就是挽救了一分樹的生命。
同時,紙也是先人的智慧結晶。紙是中國人的驕傲,他是我們對世界的貢獻。在我們手里的紙,穿越過悠悠歲月,從發(fā)明第一張紙的祖先手里,傳到了我們的手里?!坝凭玫臍v史”中,流淌的是智慧、是文化。
總而言之,我們這門《道德與法治》課,是一門以孩子的德育為主的課程。在教學中,應該對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德育做出貢獻,而不是簡簡單單的培養(yǎng)孩子的生活技能。
在我以后的教學中,我會盡量修行自己的品德,讓自己的行動潛移默化的影響身邊的孩子,同時,在備課中也盡量以純粹的道德進行考慮,而不是用功利性等錯誤的思想指引孩子。
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實踐活動心得體會
今天,我們學校組織全體道德與法治任課教師和部分自愿參加培訓的教師培訓小學生道德與法治,培訓時間雖短,卻讓我感受到小學生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有了以下的心得體會:
現(xiàn)在,未成年人的犯罪率逐年上升,并且惡意犯罪的情況也有抬頭的趨勢,這和對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相對欠缺有著直接的關系,而學校又是未成年人學習知識的第一陣地,加強學校的法制教育是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最好辦法。那么中小學法制教育的現(xiàn)狀如何呢?
首先,教育部門缺乏對學校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化。學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陣地,但在學校教育中,與其他課程相比,法制教育仍然得不到足夠的重視。所以教育主管部門應重視學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應該認識到加強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必不可少。其次,任課教師水平參差不齊,教師隊伍缺乏專業(yè)化,學生積極性不高。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搞好青少年法制教育,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不僅是提高青少年自身素質,確保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需要,同時也是振興中華民族的需要。因此,我們應該加強學校的法制教育,要全面貫徹中央《關于基礎教育與發(fā)展的決定》《關于進一步規(guī)范中小學德育教育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意見》精神和中央兩部“四五”普法規(guī)劃的要求,加強中小學法制課程建設,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法制教育教學內容,要把法制教育課納入教學大綱,規(guī)定具體的課時安排,爭取在升學考試中加入法律知識的內容。司法、教育等部門要根據(jù)學生的不同年齡、心理特點、接受能力、知識結構編寫出統(tǒng)一標準、通俗易懂的法制課教材。
小學法制教育注重文化課而忽略學生的道德法制教育,學校沒有專門的法制教育人才,雖然授課教師一定程度上了解法律知識教育,但并不系統(tǒng)、全面。昌邑市圍子小學的田亞卿與滿曉紅兩位老師認為,要使小學生成長為一個思想健康、人格健全的人,作為老師應對法制教育引起高度重視,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教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小事做起,遵守《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自覺守法。
教育學生“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涉及法律法規(guī)。比如怎么樣過馬路,不能打擾別人休息,不能破壞文物,在乘坐交通工具時要注意什么等。有很多事情在一些同學看來是不起眼的小事,像隨地吐痰,亂闖紅燈,實際上這樣做已經是違法了。因此大家要學習法律,增強是非判斷能力,自覺遵守校規(guī)校紀、法律法規(guī)。
二、從身邊做起,預防犯罪。
我們積極學習《中小學生守則》,警惕學習生活中的不良行為,加強自身修養(yǎng),用科學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要珍惜學習機會,自覺接受家庭和學校的教育管理。要提高鑒別能力,不要學習和模仿電視、電影和文學作品中的犯罪行為。要謹慎交朋友,不要和社會上品性不端的閑散人員交往,特別是那些有前科劣跡的人。切莫虛榮攀比,不要隨意向外人透露和炫耀自己家庭的情況,以免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傷害。不要輕易相信他人的哄騙,遇事多留個心眼,警惕各種不良誘惑,對陌生人給的玩具和食品等不要輕易接受。要學會用報警、呼救、反抗等方法抵制不法侵害。
只有從小處入手,一點一滴的滲透教育,法制教育才能有效,更加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實踐活動心得體會
人的一生都在奮斗,為了前途,為了家庭,為了理想,為了信仰,奮斗的原動力多種多樣,奮斗的途徑和方式也是千差萬別,但是所有的奮斗都不應離開一點,那就是符合道德標準。
道德是人類生活的群體屬性,是社會生活的秩序要求,失卻了道德,人類群體將變得毫無秩序而引發(fā)爭吵、內亂甚至戰(zhàn)爭。從古至今,道德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組成部分,從“禮義廉恥”到“仁義禮智信”,從“忠孝節(jié)義”到“智仁勇”,道德被賦予了不同的內容,然而就是這些自古演變來的不同內容組成了今天道德的內涵。
從古至今,道德文明都是中華民族一直弘揚的精神,然而到了今天,隨著社會結構的空前劇烈轉型,道德領域也受到了強烈的沖擊。道德失范、誠信缺失、人生觀價值觀的扭曲、是非善惡美丑不分、拜金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見利忘義、損人利己、以權謀私、腐化墮落、道德冷漠、喪失良知,以上種種不良行為充斥著如今媒體的頭版頭條,而在沒有被媒體曝光的生活中更是隨處可見。如今的社會是道德滑坡的社會,中國在實現(xiàn)快速增長后,在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后,面臨的是精神文明建設的缺失,而產生的不良后果正在逐漸擴大。建立完善的與社會發(fā)展相適應的公民道德體系,實現(xiàn)人的現(xiàn)代化、培育現(xiàn)代化公民迫在眉睫。
道德分為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個人品德和家庭美德,人類在群體中扮演的各個角色都需要道德來維系秩序。職業(yè)道德是人類在職場中需遵循的秩序,它滲透到各行各業(yè),影響著每一個職場中人。身為金融行業(yè)的一份子,職業(yè)道德缺失風險更是伴隨著我們左右,其后果也是非同小可。因此,我們更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加強思想道德教育,把好思想道德防線。
一是要警鐘長鳴,筑牢防線。
司法行政文化是司法行政系統(tǒng)在長期的工作實踐過程中!形成的思想觀念、心理意識、行為規(guī)范、行為習慣以及價值取向的總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重要內容。為加強司法行政文化建設,當陽市司法局采取一系列措施,扎根基層接地氣,深耕土壤吸養(yǎng)分,大力實施法治文化“培根工程”、社區(qū)矯正“鑄魂工程”、“調解文化大院”、“司法行政工作室”建設等系列活動,為推動司法行政事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了堅強的思想保證、強大的精神動力、有力的輿論支持和良好的文化條件。
一、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用文化理念激勵人
一是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體司法行政干警頭腦。深入開展理想信念的學習教育活動,不斷深化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引導廣大司法行政干警進一步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永葆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自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和利益觀,堅定不移地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捍衛(wèi)者。二是堅持有針對性的開展各類主題實踐教育活動。把廣大司法行政干警的思想和行動統(tǒng)一到中央、省委和市委的重大決策部署上來。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強力推進作風建設活動,牢固樹立宗旨觀念,始終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時刻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堅決反對和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不良影響,幫助引導廣大司法行政干警確立高尚的思想道德追求,不斷提升思想境界。三是提煉本土核心價值觀理念。結合司法行政工作職能和特點,總結提煉語言簡煉、形象生動、內涵豐富的工作理念,在內部大力倡導,使其為全體人員所接受,進而轉化為工作動力,當陽司法局在司法行政系統(tǒng)確立了“對黨忠誠、服務人民、崇尚法治、維護正義、珍惜榮譽、奉獻司法”24字的司法行政核心價值觀。四是形成本土職業(yè)道德理念。著力培養(yǎng)司法行政隊伍無私奉獻、奮發(fā)有為、服務為民的敬業(yè)精神,大力倡導忠于法律、誠信為本、修德敬業(yè)、維護正義的執(zhí)業(yè)精神,努力使廣大干警和法律服務人員自覺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習慣,自覺遵守職業(yè)操守。經常性組織干警觀看警示教育片、案例剖析研討、廉政談話等活動,努力提高廣大司法行政干警拒腐防變能力,筑牢思想道德防線。
二、深耕基層文化土壤,用文化品牌服務人
(一)打造法治文化。當陽市司法局報請市委、市政府出臺了《當陽市“法治文化培根工程”實施方案》和《當陽市“法治文化培根工程”建設推進方案》,圍繞豐富文化內涵、加快文化傳播,推進文化建設等目標,將“培根工程”建設任務分解為15個子項,明確任務責任單位30個,遵循自發(fā)、自主、自費和必要的扶持“三自一扶”原則,努力打造了“三個一批”。一是打造一批法治文化示范戶。重點培育王道鳳、張青山、梁孝蘭等法治文化典型人物,逐步形成以“法治文化示范戶”為龍頭引領全民的法治文化示范體系;二是打造一批法治示范基地。因地制宜在公園、廣場、社區(qū)等建設不同規(guī)模、各顯特色的法治文化景觀。依托圖書館、文化館、農家書屋、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建設不同主題、不同類別,針對不同人群的法制宣傳教育基地;三是打造一批法治文化精品。組建“法治當陽”建設理論研究會和法治文化創(chuàng)作專家?guī)?,開展法治課題調研。全市已培養(yǎng)“法治文化示范戶”30個;建立各類法制宣傳教育基地20多個,其中,8個基地被列為宜昌市首批“法制宣傳教育基地”;聘請美術、書畫、攝影、戲劇等工作者和業(yè)余愛好者50多人,建立了法治文化創(chuàng)作專家組,創(chuàng)作各類法治文化作品60多件。
兩河鎮(zhèn)“鳳平法治文化餐館”負責人王道鳳,在餐館辦起了100多平米的法治宣傳墻,把餐館接待室改成閱覽室,訂閱法制報刊十余種、法律書籍一千余冊,周末免費對外開放。自1996年以來,她還自費在集貿市場旁豎起一塊法制宣傳專欄,10多年來堅持定期更新,讓市場經營者和街道居民抬頭見法,做事守法。2013年,王道鳳被授予宜昌市首屆“十大法治人物”榮譽稱號。
當陽市“法治文化培根工程”在《三峽日報》頭版頭條予以刊發(fā),《法治湖北》雜志專版予以介紹,省司法廳廳長汪道勝同志親自作出重要批示,在全省推廣這一經驗做法。
(二)創(chuàng)建調解文化。近年來,當陽市司法局不斷拓展調解領域,延伸調解觸角,發(fā)展調解文化,取得顯著成效。一是“調解文化大院”接地氣。三橋村民調中心戶楊明生在自家院落建立“明生調解文化大院”,通過張貼法治對聯(lián)、掛置止紛勸調諺語和意境畫、設置動態(tài)宣傳公示欄、張貼案例和法律知識圖片、公示調解員相關信息等形式,大力宣揚人民調解文化,促進了村風民風好轉,維護了農村和諧穩(wěn)定。二是“張青山調解室”成招牌。全國勞動模范、湖北省優(yōu)秀人民調解員張青山創(chuàng)建的“張青山調解室”成為遠近聞名的金字招牌,他總結的人民調解“四心工作法”,即對群眾要忠心,對事業(yè)要熱心,對工作有責任心,為人處事有公心,家喻戶曉,他每年向村民宣傳法律知識1萬余人次,“張青山調解室”成為村民學習法律知識和調解知識的免費課堂。三是“司法行政工作室”集大成。當陽市司法局在雄風村建立司法行政工作室,按照法制宣傳、人民調解、社區(qū)矯正、安置
幫教、法律服務、法務網(wǎng)格等方面工作職能,落實了機構、人員、運行程序及相關制度,并開展了系列活動。同時,遵循“法至上、調在先、和為貴”的工作理念,制作了18塊巨幅宣傳展牌,鋪設了57米的宣傳長廊,按照“法治文化、調解文化、群眾文化”的宣傳內容和順序,集普法問答、法治漫畫、案例釋法、糾紛調解、犯罪預防、村規(guī)民約、法治鄉(xiāng)村、和諧社會為一體,總結提煉了“村民自調、戶長商調、組長協(xié)調、群眾合調、‘兩委’議調,司法所導調”“六調聯(lián)動”獨特模式,較好地發(fā)揮了調解文化的引導作用,有效化解群眾矛盾糾紛,清除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
(三)融入群眾文化。司法行政工作的終極目標和追求,就是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發(fā)展,使廣大群眾獲得更大更多的實惠。圍繞這一目標,司法局積極創(chuàng)新文化建設的內容形式、載體和制度,形成富于特色、內容豐富、健康向上的司法行政群眾文化。一是打造法治景觀普法,實現(xiàn)宣傳的場景化。投資10萬元,以法治文化景觀墻、法治人物雕塑、法律格言宣傳牌等形式在臨沮公園、工人文化宮、盛泰華庭、香榭水岸、太子橋社區(qū)等地建設法治文化景觀15處,用法律元素吸引路人眼球,將法治文化融入百姓生活。二是豐富形式載體普法,實現(xiàn)教育的生活化。廣泛開展“法律服務進社區(qū)”、“法律援助進項目(企業(yè))”、“送法下鄉(xiāng)”等普法活動。結合群眾日常生活需要,編印了法制宣傳小冊子、法制宣傳茶杯、手提袋等多種普法小物件,受到群眾歡迎。組織鎮(zhèn)處、市直部門創(chuàng)作法治文藝節(jié)目,在“12.4”當天集中演出,并組織農村業(yè)余宣傳隊在全市巡回演出法治文藝精品。讓參與者受到生動形象的法制教育。三是挖掘傳統(tǒng)文化普法,實現(xiàn)傳播的藝術化。注重挖掘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資源,將法治元素植入傳統(tǒng)文化之中,實行一個鎮(zhèn)(處)一個品牌戰(zhàn)略。如壩陵辦事處普法小品《拆遷風波》、河溶鎮(zhèn)法治諺語《頭尾相接說普法》、王店鎮(zhèn)普法小電影《傳銷風云》、廟前鎮(zhèn)人民調解情景劇《魚塘風波》等,突出普法宣傳群眾性、廣泛性、深入性,讓法律與群眾“零距離”,實現(xiàn)普法工作全面深化。
(四)探索特色文化。司法局創(chuàng)造性開展社區(qū)矯正“鑄魂工程”。大力開展“五扶”活動,即扶心,正面教育、心理疏導;扶智,關注學業(yè)、促進成長;扶困,落實保障,解決所需;扶技,培訓技能,掌握本領;扶業(yè),安置就業(yè),回報社會。塑造社區(qū)矯正人員和刑釋人員新靈魂,降低社區(qū)矯正人員和刑釋人員與政府和社會的對立情緒,探索出了自己獨特的特殊人群幫扶文化。
三、精心打造陣地建設,用文化氛圍感染人
(一)宣傳陣地和墻面文化潛移默化。當陽市司法局籌措資金300多萬元,對局機關及司法所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和建設,形成層次分明,分類辦公,方便服務,環(huán)境優(yōu)雅的辦公環(huán)境,院內綠化達標升級,文化墻、宣傳欄、圖書室、閱覽室文化氛圍濃郁。辦公場所請本地書畫名家書寫法治名言及廉政警句張貼,法治文化及廉政建設文化令人耳目一新。
(二)法律援助中心和公證處窗口文化匠心獨具。當陽市局對法律援助中心和公證處進行了精心設計和改造。窗口單位布局合理、設計新穎、制度健全、運行規(guī)范、法制宣傳范圍濃郁等諸多特色亮點,讓前來辦事的群眾感覺舒適、溫馨。司法局還大力整頓律師、公證、法律援助、基層法律服務司法鑒定等法律服務資源,依托法律援助中心,精心搭建“四大平臺”。一是搭建服務發(fā)展大平臺,我們前移維穩(wěn)服務關口,圍繞全市重大項目建設,全程提供優(yōu)質高效法律服務和法律支持。二是搭建特殊群體維權工作大平臺。我局與市婦聯(lián)、總工會、殘聯(lián)聯(lián)合成立法律援助工作站,每周指派兩名律師到工作站定期坐班接訪,參與調處婦女、殘疾人、勞動爭議及職工維權方面的矛盾糾紛。三是搭建律師參與維穩(wěn)工作大平臺。我們創(chuàng)造性出臺《當陽市律師參與維穩(wěn)工作辦法》,建立律師參與維穩(wěn)機制。與市局聯(lián)合,每天安排一名局領導、一名司法局領導和一名律師,共同組成“三人協(xié)調小組”,市司法局領導和律師在市法律援助中心值班,遇到案件及時與當班局領導聯(lián)系。共同化解案件。為此市政府每年撥付專項經費10萬元,保證此項工作的順利運行。四是搭建醫(yī)療糾紛調處工作大平臺。市委市政府投資20萬元在法律援助中心建立了醫(y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行業(yè)性專業(yè)人民調解組織平臺的建立,為構建和諧當陽創(chuàng)造了優(yōu)良社會環(huán)境,得到省廳、宜昌市司法局領導高度肯定,省廳領導、宜昌市司法局主要領導多次來調研考察。
(三)制度文化建設與時俱進。不斷將先進的文化理念和科學管理方法,融入到司法行政制度文化建設中,引領和規(guī)范司法行政行為,促進司法行政事業(yè)科學發(fā)展。堅持推行“政務公開”,規(guī)范辦事(執(zhí)法)程序,強化制度的執(zhí)行效力,提高辦事(執(zhí)法)效率。不斷強化崗位目標責任制的落實,考核責任制落實到人,每年層層簽訂責任狀,并實行動態(tài)管理。
四、堅持開展學創(chuàng)活動,用文化活動凝聚人
突出司法行政工作職業(yè)特色,有計劃地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性文學、藝術活動,給干警提供相互學習交流的平臺,豐富干警的精神文化生活,培養(yǎng)干警健康的生活情趣,增強司法行政隊伍的文化底蘊。
(一)堅持開展“沮漳司法·周四講堂”活動。堅持每周四下午進行“沮漳司法·周四講堂”活動,班子成員和科室負責人帶頭,人人備課,制作課件,輪流上臺,講授相關專業(yè)知識,電腦、攝影、寫作知識,介紹工作實踐心得,激發(fā)干警工作熱情,提高隊伍素質。
(二)堅持開展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一是積極參與文明城市創(chuàng)建活動。每周五開展?jié)嵆腔顒?,每天輪流安排機關干警在局門前三包地段協(xié)勤,勸導群眾文明行為,通過提高城市形象,來促進社會各方面進步。二是堅持文明單位創(chuàng)建活動。司法局連續(xù)12年蟬聯(lián)“文明單位”稱號,努力營造團結和諧、平等友愛、同心同德謀事業(yè)、一心一意促發(fā)展的濃厚氛圍。
(三 )堅持開展“道德講堂”活動。堅持每年開展3次“道德講堂”活動,嚴格按照自我反省、唱歌曲、學模范、頌經典、發(fā)善心、送吉祥、向“德”鞠躬、做善事八個規(guī)范環(huán)節(jié),運用精心制作的多媒體演示,吸引全系統(tǒng)干部的廣泛參與,號召全體司法行政干警立足自我,從小事做起,努力工作,愛崗、敬業(yè)、奉獻,推動形成誠信友愛,融洽和睦的人際關系,把共同的道德規(guī)范滲透到日常工作和平時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