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倡議書的寫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日常書寫”是我在1991年提出的一個概念(《藝術的泛化》,1987初稿,1991完稿),但是有關思想的起源,要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在思考書法的深層性質(zhì)時,最初遇到的問題便是書法自覺意識的發(fā)生與演變,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作者和批評者的陳述,但是文獻中這類記錄太少,而且遠遠晚于我們從作品得來的對自覺意識的判斷。這樣,我們便無法利用這一類文獻來打開深層性質(zhì)討論的入口。
思考書法的發(fā)生,只有從兩條思路著手:一是它在中華民族精神生活中的思想基礎,一是對具體書跡的研判。前者,我致力于尋找中國的感覺一思維方式與書法發(fā)生的關系,因此而有《書法藝術的哲學基礎》一文,其中討論了中國書法發(fā)生的認識論根源,其中著重討論了書法發(fā)生與中國語言觀念的關系。后者,面對書跡,只有風格、技術、文字內(nèi)容等要素可以依憑,我們對其風格和技術水平有深刻的印象,但以此作為判斷書法成立的依據(jù),遇到表述與證明的困難(技術的演化是明顯的事實,但我們無法在某處畫下一條自覺和非自覺的界線),唯一可以憑借的只有書跡的文字內(nèi)容。唐代以后,書跡中文字內(nèi)容比較復雜,但到東晉為止,遺存的書跡幾乎全部是實用性文字,而東晉各種書體俱已成熟,所以從文字內(nèi)容來討論書寫的某種性質(zhì),至少在歷史的某一階段(上古至東晉)是可行的。這是我最初提出“日常書寫”概念的動機,也是從功能來定義“日常書寫”的緣由。
《藝術的泛化》一文第二節(jié)論述書法的發(fā)生,使用了“日常書寫”的概念,因為此文討論的是書法發(fā)生時期的現(xiàn)象,雖然未加定義,但含義是明確的:它指的是生活中不含美化意識的實用性書寫。
2008年出版的《書法》一書中,專辟“日常書寫”一節(jié),其中對“日常書寫”的定義是:
日常書寫指的是日常生活中為各種事務的需要而進行的書寫,與此相對的是以書寫本身為目標的書寫,例如為寫好字而進行的書寫練習、為創(chuàng)作書法作品而進行的訓練和書寫等。
由于這里涉及的是整個文化史上的書寫,與書法發(fā)生時期不同,“書寫”的概念已經(jīng)包含極為復雜的現(xiàn)象,例如定義中的“各種事務”“以書寫本身為目標”等,便容易產(chǎn)生歧義,因此我在《日常書寫:書法史的構成及其他》(2014)一文中對此再加說明:
其中“日常生活”中的“事務”容易引起混淆。如人們所言,官員書寫奏折或書家出售作品以維持生計,都可以看作某些特定人群的“日常事務”,但它們與我們所關心的“日常書寫”性質(zhì)頗有不同。我們在這里可以加上一個限定:以書寫的嚴謹、美觀或書寫水準作為標志的“日常事務”除去不計。
書寫現(xiàn)象層出不窮,這樣的限定仍然可以加以討論。如果暫時撇開這一切,我提出“日常書寫”的深層目的,是區(qū)分“包含技術意識的書寫”與“排除任伺技術意識的書寫”。
這樣做,首先是對書法自覺意識可以有深一層的認識,為探究法創(chuàng)作心理開辟一條通道,并由此而討論創(chuàng)作方法與表現(xiàn)一含義諸問題。如果在這兩點上有所推進,我們對書法的認識無疑將深入一大步。
對“日常書寫”如果不采取嚴格的定義,隨意擴大“日常書寫”的范圍,抹去“包含技術意識的書寫”與“排除任何技術意識的書寫”的界線,將失去提出“日常書寫”問題的意義,失去深入自覺意識的重要契機,當然也就不可能進入此后的各種討論中。
必須說明的是,任一定義都是可以調(diào)整的,但要有理由,或者說要有理論或實踐的目的,如第三輯中各位作者的研究。
嚴格定義“日常書寫”的難處,在于“經(jīng)意”和“自然”沒有明確的界限,就作品而言,絕對“排除任何技術意識的書寫”不多,而且隨著時間的進程,書法史所關注的作品越來越缺少“日?!钡某煞?。日常生活中當然永遠不會缺少書寫(如市井中的許多書寫、文士們隨手書寫的片紙只字),但它們遠離我們所讀到的書法史。
判斷書寫中技術意識的有無很困難,但面對書法史中的某些作品(如《祭侄稿》)、某一時期的某一類書寫(如上古到兩漢的實用性文字)以及今天的某一類書寫(如家庭開支簿),還是能做出令人信服的判斷。
這種區(qū)分能夠使我們比較方便地討論書寫心理對書寫狀態(tài)的影響,并進而深入到整個書寫與各種因素――如文字題材、風格、表現(xiàn)機制等等的關系中。這樣,我們便可能從那些過去根本沒有關注過的方面。對中國書寫展開前所未有的廣闊而深入的思考。如本書中所涉及的精神分析與漢字書寫、《書譜》中所反映的有關技術意識的問題、書寫自覺意識的深入分析等等。這種區(qū)隔為思考書法開辟了廣闊的空間。
對有關現(xiàn)象觀察、思考,個案、思想積累漸多,便集合成一種關于書法史的構想。
過去的書法史,基本上是一部著名書家、書作和書論的歷史。它們已經(jīng)形成一個隱形的框架,大部分著作中,章節(jié)設置、代表書家與代表作、文獻征引等,大同小異。這是一部我們熟悉而敬畏的歷史,但它缺少活鮮的生命,不是有機的活動的連貫的歷史,那些偉大的書寫只是一些孤零零的高峰,我們不知道書寫是怎樣演化的,不知道為什么書寫會變得如此精彩,不知道怎樣才能真正走進這部歷史中。
這是作為觀念文本的“書法史”。
此外,還有一部作為“存在”的書法史,那就是中華民族關于書寫的一切的歷史。這部“存在的書法史”與那部觀念的書法史存在巨大的差距。――大量出土的文字資料(簡牘及其他)說明了這一點:它們幾乎都處于已有的“書法史”著作之外。即使“書法史”中安排某些章節(jié)說到這些資料,但它們與那些固有的陳述幾乎沒有任伺關系。
當然,許多出土資料在某些人看來書寫草率,還不是“書法”,這里便牽涉到“書法”的定義問題。如果把這一切都歸于“書寫”,一部“中國書寫史”或“中國書法一書寫史”必然包含一部“中國書法史”所無法比擬的豐富內(nèi)容。
過去由于早期書法史材料――特別是書寫材料的缺失,不得不以文字學的陳述來代替早期書法史的陳述。大量早期書跡的出現(xiàn),使我們可以提出許多過去根本不可能提出的問題,如日常書寫對于書寫方式變遷的意義、日常書寫與書法表現(xiàn)功能的關系、日常書寫中才能的構成等等。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將使我們對書法的發(fā)生與深層性質(zhì)獲得新的認識。
今天我們已經(jīng)可以粗略地勾勒這部“書法一書寫史”最初的輪廓。
中國“書法-書寫史”,可以由以下三個層面構成:一,精英層面;二,非精英的“書法”層面;三,“日常書寫”層面。
第一層面,由對書法歷史的推進做出重要貢獻的書家組成。這是由很少一批作者構成的序列,如王羲之、王獻之、歐陽詢、張旭、顏真卿、蘇軾、黃庭堅、米芾、王鐸等。許多歷史上的著名人物不在這一序列中。
這一層面將提供一條書法史上創(chuàng)作推進的路線,并成為判斷其他作品以及后來者的創(chuàng)作貢獻所在的依據(jù)。
這里所說的貢獻,指對書寫方式、構成原理、表現(xiàn)機制與風格類型的重要推進。
這種選擇的依據(jù),是書寫方式、構成原理與表現(xiàn)機制的歷史研究。只有把握這些歷史線索,才可能對一位書家的創(chuàng)作做出判斷。
前期書法史上的精英書家,作品中包含大量的日常書寫成分。
第三層面,“日常書寫”層面。這一層面包含極為豐富的內(nèi)容。
除去有意作為作品創(chuàng)作的書跡,以及出于種種原因美化的書寫,其他一切書寫都包括在這一層面中。這是一個數(shù)量巨大的集合。其中包括大量水平不高的書寫,但正是這些被遺棄在書法史視野之外的書跡,反映了各個時代漢字書寫的基本特征,對它們的思考,將大大推進我們對漢字書寫的認識。
第三層面提供的是書寫演變的自然進程,審美的自覺意識如何滲入日常書寫的種種現(xiàn)象,以及書寫中審美自覺意識如伺發(fā)展,書寫的自律性與后世對藝術的追求如何交織在一起,造成書法史繁復的局面。這一層面具有與第一層面同樣重要的地位。它所包含的現(xiàn)象的豐厚,為理論思考準備了豐富的材料,亦為后世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啟示。
“日常書寫”提供了一個獨立思考、運用和發(fā)展當論的場域。其中尤其是社會史、文化史、心理學、圖像學等學科。例如從大眾文化的角度對日常書寫的研究,不僅是借鑒已有的大眾文化理論,也很可能創(chuàng)造出一套關于“中國書法―大眾文化”的新的理論。
這樣,在“日常書寫”的內(nèi)部及其文化背景的結構中,我們看到一個廣闊的思想領域。在這個范圍內(nèi),漢字書寫充滿著與當論交會、碰撞的機會。它為書法一書寫的闡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日常書寫”是書法與當代學術一個重要的接點。它可能成為未來書法研究最重要的生長點。
第一層面與第三層面互相交集,具有密切的相關性。早期的精英創(chuàng)作,往往同時又是第三層面的作品;其次,形式演變的深層規(guī)律,如筆法演變的v史,同時反映在第一層面和第三層面中,但有著不同的呈現(xiàn)。
在第一層面和第三層面之間是第二層面。這一層面包括第一層面之外所有力求精善的書寫。它在通常意義上的“書法”范圍內(nèi)占有最大的比例。
這一層面的作品也可能具有鮮明的個人面目,但它們所有的技巧、范式都可以在第一層面和第三層面中找到。在書法史中,這一層面的某些作品與第一層面的作品混合在一起,從而使局面變得模糊含混,真正的創(chuàng)造性被掩蓋,而某些并無重要貢獻的作品得到過高的評價。
這一層面的作品借用已有的機制、技巧、模式來創(chuàng)作。這一層面的書法家和作品構成一個時代書法創(chuàng)作的大勢,反映了各個時代書法創(chuàng)作的趨尚,但發(fā)端在他處。
這一層面的種種現(xiàn)象、它與第一層面和第三層面的關系,可以引出許多重要的話題。
這樣三個層面構成“中國書寫史”的整體結構。
通過這部“中國書寫史”,我們將對中國文化獲得許多新的認識。
關于本書的結構。
本書分為三輯。
第一輯,各篇論文基本在我們提出的日常書寫的范疇內(nèi)展開。
有些論文并不直接論述“日常書寫”,但對“日常書寫”的思考與認識有重要的推進。
林俊臣《書法的日常性與創(chuàng)造性》,討論的是臨帖與自我書寫的改造,涉及個體潛意識與意識中書寫的形成。文章研究的是作者進入創(chuàng)作之前心理的構筑過程。
邱振中《“人書俱老”:融“險絕”于“平正”》一文討論“人”與書寫融合的機制,論述“無技術意識的書寫”的重要性,以及它與書法中表現(xiàn)機制的關系。這是“日常書寫”研究中的重要問題。
嚴和來《精神分析與自由書寫》可以看作是對“自由書寫”分析的引論,但它為打開一個嶄新的書法分析的世界做出了預言。這里很可能生長出精彩的思想。
嚴和來此文所論雖然不涉及一般意義上的“書法”,但他研究的對象,正是“未有技術意識的書寫”。此文從對東西方語言的心理分析辨異開始,細心地引向書寫的分析,這便使得“自由書寫的心理分析”建立在現(xiàn)代心理學的基礎之上。這種連接,使書法理論獲得了又一條通向當代學術的道路。
這里所說的“自由書寫”與“日常書寫”有很多共同之處,不過前者著眼于任伺狀態(tài)下的無意識書寫,后者著眼于書法意義上的書跡。在某種意義上,兩者并無區(qū)別。
此外,這一輯中,周勛君《“精意”:日常書寫的一種心理》論述了書法史上書寫心理的變遷;丘新巧《深入書法的土壤:日常書寫研究緒論》中對幾件作品書寫心理的分析體貼入微;黃積鑫《書法與新書寫共同體》從當代哲學的觀點出發(fā),對當代書寫的狀態(tài)、前景做了貼切的陳述。
第二輯,“日常書寫”個案研究。“日常書寫”研究需要大量個案的積累,此輯所收錄的文章只是一個開端。
龍友等人的文章中包括一些精彩的細節(jié)分析。對“日常書寫”的研究,現(xiàn)象是最初的出發(fā)點,沒有對細節(jié)細致入微的辨析,深入的解讀、思考都是不可能發(fā)生的。我們珍惜這些文章中所表現(xiàn)的對細節(jié)的觀察和辨析,它們將作為一個重要的出發(fā)點,開始“日常書寫”歷史研究的深入之途。
第三輯,作者從“日?!备拍畛霭l(fā),引出對“日常書寫”的另一種定義:在日常生活中所進行的一切書寫。
這與我們定義的“日常書寫”有質(zhì)的區(qū)別,但是作者由此而引出的是另一類問題,如:夏可君論書法對于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的意義、柯小剛論書法與自我修養(yǎng)的途徑、劉悅笛把書法納入“生活美學”的范疇等。這些思考擴大了我們對書法思考的邊界,豐富了我們對現(xiàn)代書寫的認識,開辟了新的思考書寫的道路。
2014年和2015年的論壇邀請了幾位哲學領域的專家出席,這些觀點,大多出自他們之手,遺憾的是大部分發(fā)言沒有寫成論文,這里刊出的幾篇,只是其中的部分觀點。黃積鑫《蘭亭論壇“日常書寫”討論綜述》記述了他們發(fā)言的要點。
附錄收入日本西川寧教授論述西北地區(qū)殘紙的論文兩篇:《晉人的墨跡》(1938)、《王羲之的前期書風――以李柏尺牘稿為中心的研究》(1954)。西北殘紙是日常書寫研究的重要材料,兩篇論文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觀點。時隔久遠,搜尋不易,刊出以方便讀者,亦紀念前輩學人對有關研究的貢獻。期待人們由有關現(xiàn)象出發(fā),引向對日常書寫的深入思考。
兩文譯者姚宇亮博士近年致力于日本現(xiàn)代書論的翻譯與研究,成績卓著。
眾多專家、研究者將近四年的勞作,才編成這部文集。對“日常書寫”的研究有了一個新的起點。
丘新巧博士和博士生黃積鑫在論壇組織、文稿整理和編輯上貢獻尤多。
【關鍵詞】無人機;零長發(fā)射;便攜
【Abstract】As traditional small-scale UAVs have the high requirement of take off ,carrying inconvenience,outfield Take off preparation takes too long,a portable,Zero-Length Launch UAV was designed and realized in this paper.This UAV overcomes the shortcomings of traditional UAVs,such as need for wide space takeoff and in-convenience of carrying,achieves Carried by a single person and taken off quickly in any terrain,greatly improving the work efficiency.Production and experi-ment on physical object proved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design.
【Key words】UAV;Zero-Length Launch;Portable
0 引言
o人機作為現(xiàn)代高科技發(fā)展的產(chǎn)物,在民用和軍用領域都有廣泛的使用,在一些危險場合,通過使用無人機代替人進行勘察,大大減小了任務的風險性,無人機有旋翼和固定翼兩種,旋翼無人機攜帶方便,可以垂直起降,弱化起飛條件,使得旋翼無人機使用越來越廣泛,但存在航時短,飛行半徑小等缺點;固定翼無人機體積普遍比旋翼機大,載重大,航時長,可搭載一定重量的設備進行高空任務,但由于體積大,起飛需要一定距離,使得固定翼無人機使用的局限性要大于旋翼無人機。零長發(fā)射,也叫零距離發(fā)射,是指飛機可以在一個特制支架上通過火箭助推起飛,具有零長發(fā)射技術的固定翼無人機就可以克服上述困難,在任何地區(qū)條件下起飛無人機。通過對零長發(fā)射技術的研究,設計制造出了該款基于零長技術的便攜式無人機。
1 零長發(fā)射無人機發(fā)展
1950 年代中期,北約組織的官員擔心蘇聯(lián)的核彈突襲可能摧毀盟軍機場和停放于地面的飛機,使北約無力報復。其中一個解決方法是將戰(zhàn)斗機疏散進遠離機場并且具有核防護能力的掩體中,核打擊過后,這些飛機可以在一個特制支架上通過火箭助推起飛,這個概念就是零距離發(fā)射――ZEL,Zero-Length Launch。1956 年 10 月 12 日,北美航空獲得合約,使最后一批 148 架 F-100D 具有 ZEL 能力。USAF借給北美兩架 F-100D(56-2904 和 56-2947),進行 ZEL 的系統(tǒng)測試。北美航空的火箭推進分部研制了一種固體火箭發(fā)動機,可以安裝 F-100D 后機身底部。該發(fā)動機可以產(chǎn)生 58,970.44 千克的推力并持續(xù)四秒,足夠使 F-100D 在 4 秒內(nèi)速度從 0 加速到 482.70 公里/小時?;鸺l(fā)動機在燃料耗盡后脫落,飛機憑借自身動力繼續(xù)爬升。在進行實機發(fā)射前,先進行了 5 次配重發(fā)射,其中首次發(fā)射于 1957 年 12 月 12 日進行。1958 年 3 月 26 日,進行了首次 F-100D 實機發(fā)射。試飛員阿爾.布萊克本(Al Blackburn)爬入 56-2904,啟動發(fā)動機,將油門置于全加力狀態(tài),然后點燃了火箭發(fā)動機。在 4 秒內(nèi),他加速到 482.70 公里/小時飛向天空,火箭發(fā)動機脫落后,布萊克本進入了標準起落航線安全著陸。接下來的 20 次試射都很成功,飛機掛載著標準外掛(包括核彈模型)順利升空。
2 飛翼布局無人機的前景
早在二戰(zhàn)期間,美國和德國就開始研制飛翼布局無人機?,F(xiàn)代采用飛翼布局最成功的飛機是美國的B-2隱形轟炸機,如圖2所示。
飛翼布局的優(yōu)點是氣動力效率高、升阻比大;雷達反射截面積小,隱身性能好,缺點主要是起降性能差和中低空跨聲速機動性差,但隨著推力矢量技術的發(fā)展和飛機隱身要求增加,飛翼布局的缺陷可以用推力矢量來彌補,從現(xiàn)在的技術來看,推力矢量能在航向控制增穩(wěn)上助其一臂之力。在未來作戰(zhàn)中,戰(zhàn)斗機隱身至關重要。由此可以推斷將來最具發(fā)展前途的戰(zhàn)斗機氣動布局應該是?飛翼布局。
3 整機技術方案
在基于零長發(fā)射的便攜式無人機中,整機分為左機翼,中段機身,右機翼三部分,左右機翼可以向中段機身折疊,機身前部為電機與電子艙,電子艙用于放置電調(diào),動力電池、設備電源等,電子艙下部為設備艙,可安裝攝像頭、傳感器等任務載荷,機身尾部為火箭動力艙,里面可安裝最多8具火箭發(fā)動機,可根據(jù)任務需要靈活調(diào)整火箭發(fā)動機數(shù)量。
整機制造材料采用高密度層板,翼尖小翼、翼刀等高負載位置采用高密度航空層板,飛機設計自重1400g
3.1 機翼幾何參數(shù)
由翼布局的飛行器整個機身都可以產(chǎn)生升力,機身本身也是與機翼同樣的流線型,故選取翼展為1.4m,翼弦最長52cm,機翼面積0.4469m2,設計期望最大起飛重量為2000g。翼展位1.4m的飛翼布局飛行器起飛初速度要求為10m/s。
3.1.1 翼型選擇
該飛行器主要用于空中偵查、物資投放、環(huán)境監(jiān)測等,另外飛翼布局的航向操控性較低,故選用S5010翼型,該翼型有很好的升阻比和較大的升力系數(shù)。
3.1.2 折疊機翼設計
為了達到便攜的目的,該機使用了折疊機翼設計,在機翼與機身連接的上層安裝了一個45mm×35mm×12mm的塑料合頁,在機翼與機身連接的下層安裝了一個59mm×39mm×14mm的鋁合金搭扣,通過搭扣解鎖,可以將機翼向上折疊,使得機身面積縮小為0.2995m2。
3.2 動力設置
飛行器在起飛時最多可安裝8枚B6-4航?;鸺l(fā)動機平均推力為6N,發(fā)射角為30°,當飛行器總質(zhì)量為2000g時,可在0.83s內(nèi)獲得17.66m/s初速度,滿足該飛行器起飛初速度要求。該飛行器期望航時為30min,選用的2814電機在配合9寸減速槳并使用巡航油門,即油門為25%時,功率為147.95w,一塊5200mAh的4S電池時,可以飛行30min以上,達到使用要求。
4 結論
運用零長發(fā)射技術和折疊機身設計,使得單兵攜帶成為了可能。目前無人機趨向于小型化、單兵化的創(chuàng)新設計,該無人機順應這一趨勢,其最大亮點固體燃料助推裝置,直接將固定翼飛行器的滑跑距離減至零米,并且安全可靠,另外可靠的快速釋放及緊鎖機構可極大減少發(fā)射的繁瑣,由單人即可操作,在數(shù)分鐘內(nèi)即可完成起飛。無人機機身采用飛翼布局設計,通過對機體氣動布局進行符合性機動設計將內(nèi)部空間加大,可搭載不同設備實現(xiàn)不同功能,且相同載荷下減少結構重量,提高飛機的機動性能。在較為復雜的地形上降落時,還可安裝傘降裝置,實現(xiàn)零長發(fā)射與回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該無人機可為航拍測繪、偵查搜尋和環(huán)境偵測提供有力支持,使得無人機的市場應用更加廣泛。
智慧教育
在漢語中,智慧即“能夠迅速、正確、靈活地理解事物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見,智慧不同于一般的智力和智能,而是一種高階思維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人們對智慧教育的認識也是一個逐步遞進的過程,信息技術與智慧教育對人們教育思想影響較大。其中唐燁偉博士通過實踐研究,按照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程度將智慧課堂和教學劃分為四個層次:①平移型應用。將書本中的知識平移到媒體環(huán)境中,此種應用將媒體當作一種教學工具,先進于原始的教鞭、黑板,促進教育發(fā)展,但不能使教育產(chǎn)生革命性變化。②按照整合點針對型應用。相比第一層次該應用能夠根據(jù)需要有選擇地應用,節(jié)省時間,提升效果,但教學模式、教學思路等仍沿用傳統(tǒng)方式,不能使教育發(fā)生革命性變化。③學習方式方法變革型應用。在理想條件下設計一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突破媒體技術、教育思想等的束縛,理想設計,盡量滿足,這為教學、學習帶來很多變化,是目前教育已經(jīng)達到的層次。④智慧型應用。在該層次中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并構想該用什么樣的知識去解決問題,技術變成學生構想和驗證的工具,對教學產(chǎn)生巨大影響,也是目前教育致力于達到的層次。
由傳統(tǒng)教育到智慧教育的演變,需教師、學生及技術經(jīng)過一系列的發(fā)展進步,如技術經(jīng)過智能技術的發(fā)展,在學習需求、教學需求等情況下由教師的教學工具變成教師的得力助手和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工具(如圖1)。
1.教師功能變化
傳統(tǒng)教學系統(tǒng)中,教師作為課堂的絕對領導者,學生學習目標、掌握知識層次及過程、學習活動以及學習評價等均由其設計、制定并組織實施。隨著信息技術的引入,教師的教育思想也隨之發(fā)生變化,教師搜集資料方式開始多樣化,教學相比以前也更加靈活多樣,但總免不了“課堂主宰者”這一角色的擔當。而智慧課堂中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知識的引導者,由傳統(tǒng)的“教”轉變?yōu)楝F(xiàn)代意義的“引”,由此可以大大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的自我價值感得到有效提升。
2.技術角色轉變
隨著多媒體、網(wǎng)絡等技術逐漸滲透到教學系統(tǒng)中,技術由單純地由教師使用轉變?yōu)閷W生和教師都使用的角色。技術自運用到教學中以來,一直是教師教學資源搜集的工具,學生在學習中尤其是課堂上使用甚少,而在智慧教育中,提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促進能力提升,技術在這個過程中作為學習的有力工具。
3.學生角色轉變
在智慧教育中,學生從傳統(tǒng)的知識接受加工機器,轉變?yōu)橹鲃訉W習構建的智慧者。學生的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各方面通過智慧教育學習過程均得到有益鍛煉和提升,是教學發(fā)生革命性變化的關鍵。
首先,智慧課堂能夠促進師生交互,優(yōu)化師生關系,學生和教師在學習過程中由一般的單向傳遞(教師傳遞給學生)轉變?yōu)殡p向傳遞(師生交互),師生更多地通過互動進行有效學習,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實現(xiàn)個性化學習;其次,智慧教育中媒體角色的變化還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通過媒體這一工具更好地吸收、運用知識,發(fā)展自己的智慧,從而更好地激發(fā)下一輪學習的動力。
智慧教育有效提升語文學習
信息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孕育出智慧教育這一高階教育形態(tài),相比當前教育形式更多具備公平性、創(chuàng)新性、開放性和學習個性化等多個理想化教育的核心特征,更加適合語文學科的學習。
智慧課堂的開展,能有效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使其在學習內(nèi)容、學習方式、學習時間等方面均實現(xiàn)個性化。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式學習,創(chuàng)新性得到有效提升,知識由原來的“給”轉變?yōu)楝F(xiàn)在的“探”,由單一轉變?yōu)槎嗑S,如對一個成語的學習,原來要求是記住、理解并知道成語來源,這些信息均由教師或課本給予,而在智慧課堂中則要學生自己尋找,并且學生還要尋找不同情境去運用知識,這樣探究出來的知識比給予的知識更易于掌握,更有利于創(chuàng)新思維的形成。
信息技術在智慧教育中的應用分析
隨著先進技術如網(wǎng)絡學習空間、云平臺、大數(shù)據(jù)等的快速發(fā)展,智慧教育逐漸引起人們的研究興趣,基于信息技術環(huán)境支撐下智慧課堂的構建也因此出現(xiàn)了新的契機。筆者就智慧課堂中用到的信息技術做了分類總結,并將教師和學生對其運用進行了簡單分類(如圖2)。
信息技術在智慧課堂中的運用,分為硬環(huán)境和軟環(huán)境,其中硬環(huán)境是指能夠觸摸到的實物,如基本的桌椅、座位等一般教室中具有的,在圖中沒有特別提及,只提出智慧課堂中的電子白板和平板電腦,其中電子白板方便教師對教學內(nèi)容的講解,相比PPT更易操作演示;平板電腦則是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共同使用的,方便師生之間資源的推送、管理和服務,是智慧課堂中主要的教學和學習工具。學生由傳統(tǒng)的被動接受知識轉變?yōu)橹鲃犹剿?,極大地增加了其對知識的構建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對課堂內(nèi)外的學習產(chǎn)生有益影響;微課、網(wǎng)絡和平臺等軟環(huán)境是教師和學生進行交互的有效工具,如教學平臺、管理平臺、評價平臺、服務平臺、云平臺等有效滿足了學生和教師的需要。
案例設計
《倡議書專題學習――做鳥類的朋友》教學設計
1.教學內(nèi)容分析
倡議書是由某一組織或社團擬定,就某事向社會提出建議或提議社會成員共同去做某事,以期完成某種任務或展開某項活動的書面文章。它作為日常應用寫作中的一種常用文體,遵循一般書信的格式,但又有自己的特點,在現(xiàn)實社會中有著較廣泛的使用。一般包括向誰倡議、倡議什么、誰倡議的以及日期,倡議書的規(guī)范格式由標題、稱呼、正文、結尾和落款五部分組成。通過專題活動學習明確倡議書的格式組成、適用對象、使用范圍和作用,體驗語文學習對日常生活的幫助,同時通過不同小組在課堂展示學習成果,能使學生擴大知識視野,鍛煉語言表達能力,擴展合作學習能力,有效提升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質(zhì)量。
2.教學對象分析
基于之前對語文的學習基礎,學生已熟練掌握記敘文的寫作技巧,但對倡議書這一應用文還停留在知道、了解這一層面上,需要對這一知識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學習。學生已適應小組學習法,并能在小組學習過程中有效溝通交流,組內(nèi)基本能夠合理分工,互相補充,合作探究學習可以較好地展開。對于資料的搜集,學生已掌握方法,并適應智慧課堂這一新型教學環(huán)境,對翻轉課堂這一教學方式比較感興趣。
3.教學目標制定
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倡議書的寫作方法及要求;明確鳥類在文學、藝術、科學、生態(tài)環(huán)境等方面對人的影響;培養(yǎng)獨立查尋資料和協(xié)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總結歸納,提高表達交流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思考人與動物的關系,激發(fā)關愛動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倡議書的寫作規(guī)范和寫作內(nèi)容。
難點:激發(fā)學生愛鳥、護鳥的意識,人與動物之間充滿愛和信賴的理想境界。
5.教學過程
課前:教師提供范圍,學生通過電子書包、網(wǎng)絡查找有關鳥的資料;溫習微課《倡議書的寫法》。
課上:
①情境導入(展示鳥的系列圖片)。鳥以艷麗的羽毛、輕盈的身姿、美妙的飛翔點綴著大自然的美景,又以捕捉害蟲、保護莊稼成為人類的朋友。在愛鳥周來臨之際,今天我們開展的主題是“做鳥類的朋友”綜合實踐活動。
②出示活動任務,明確活動目標。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將課前查找到的資料再次分類歸納(在短時間內(nèi)完成大量的任務,考察組織、分工、協(xié)調(diào)能力)。
③小組匯報展示。教師提示在每個組展示講解的同時,其余三組要仔細聽并且做記錄。一個組講解完畢后,會向其余三組各提一個問題。每個組回答正確與否,決定該組是否得分以及最終的自我檢測評價等級。
結合活動目標設置組別,教師可將學生分成文學組、藝術組、生態(tài)環(huán)境組和生活科技組。
④設置問題。學生通過小組匯報學習,完成教師推送的題目,對自己的學習做一簡單測評,明確學習成果和不足。
課后:各組進行自我檢測評價,以幫助活動主體了解目標在活動過程中有多大程度的實現(xiàn)。教師提供《倡議書的寫法》微視頻,讓學生擬寫保護鳥類倡議書,學習倡議書的寫法。教師適時總結倡議書的寫法并點撥、拓展:鳥類在文學、藝術、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活科技等方面對人類的影響。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動物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伙伴、朋友,我們要像保護鳥類一樣保護它們。
智慧反思
綜合實踐活動側重在實踐活動中體現(xiàn)語文性的特點,主要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全面的語文素養(yǎng)。它以語言文字為媒介,以對語言文字的思考為誘因,以學生廣泛涉獵自己所喜愛的學科為手段,把不同學科的相關知識聚焦在語言文字這個核心上,加以融會貫通,進而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更概括、更高級的知識信息,達到優(yōu)化知識結構、提升思維品質(zhì)的目的。其主要特點是活動、綜合、語文三者缺一不可,信息技術作為工具貫通三者,智慧學習環(huán)境的使用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電子白板的推送服務方便師生、生生之間的資源交互,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素養(yǎng),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完成對知識內(nèi)容的學習,有效提升學習能力、溝通能力。
考察浙江省近十年來高考題中實用類微寫作的類型,可以發(fā)現(xiàn)以下特點。
(1) 生活化,注重寫作的實用性。
從2007年擬寫“稿件不予發(fā)表”的審稿意見到2016年擬寫“倡議書”的正文,十年里浙江卷考查了3次擬寫書信正文、2次擬寫海報及廣告、1次擬寫倡議書、2次擬寫圖表說明,要求同學們結合語文的寫作技巧,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解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寫作問題。
(2) 格式化,強調(diào)語言的簡明得體。
高考實用類微寫作首先是一種適應現(xiàn)代生活節(jié)奏的寫作考查形式,這類微寫作一般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強調(diào)寫作的文體意識;其次,字數(shù)上一般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
從v年高考閱卷情況來看,閱卷專家達成的比較一致的評價標準有兩點:①寫作語言準確、簡明、合理、得體;②能針對不同的應用文體及事件的具體情境寫作。掌握這兩點,同學們答題的效果就會更好。
微寫作涉及的文體多樣,表述靈活,內(nèi)容涉及相當廣泛。同學們應該重點掌握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假條類、書信類、通知類、啟事(或告示)類四大類應用文體的基本格式及寫法。
【假條類】
假條的格式和寫作要點比較固定,一般由標題、稱呼、正文、署名、日期五部分組成。
(1) 標題:在正文上方中間,一般以“請假條”字樣作為標題。
(2) 稱呼:另起一行,頂格書寫,平時怎么稱呼,這里就怎么寫,后面加冒號。
(3) 正文:另起一行,空兩格寫。
(4) 署名:寫在正文下右下方第三行處,在名字前面最好加上班級。
(5) 日期:另起一行,寫在署名下面。
特別提醒:
正文最重要的內(nèi)容是寫明“請假原因和日期”。一定要寫明是病假還是事假,還要寫明具體的請假起止時間。不能含糊地寫“因有事請假”。一般請假條都是下級向上級提請的,所以語言要嚴謹、得體。正文最后可加“請準假”或“望批準”。
【書信類】
書信類包括家書、自薦書、倡議書、申請書、公務信函等,是高中階段同學們接觸最多的實用類文體。比如高三時,很多同學都要寫高?!叭灰惑w”或“自主招生”的自薦書。書信的標準格式是這樣的:
(1) 稱呼:頂格寫。
(2) 問好:另起一行,空兩格寫。
(3) 正文:另起一行,空兩格寫,也可以緊接問好的短句寫。
(4) “此致”:信末的“此致”有兩種寫法,一是接在正文后,后面不用標點符號;二是另起一行,空兩格寫“此致”,后面同樣不用標點。也可用“順?!薄熬错灐敝惖脑~語替換“此致”。
(5) “敬禮”:“此致”后可以用“敬禮”,也可以不用;若用,另起一行,頂格寫,后面用嘆號。
(6) 落款:另起一行,靠右寫自己的落款。
(7) 日期:落款下標注寫信的日期。
特別提醒:
書信正文一定要將事件簡單扼要地說清楚,書信用語則要根據(jù)寫信者與收信者的身份而變化。
如2014年浙江卷的題目:“張先生訂購了一件衣服,店家發(fā)貨時,誤發(fā)了一條圍巾給他。就此情況,請你以店家身份擬一封處理此事的信給張先生?!睌M寫書信的人身份是店家,要解決客戶反映的問題,因此用語應該簡明得體。由于店家是過錯方,還需要對客戶表示歉意,態(tài)度要誠懇。結尾還可以加上“歡迎再次惠顧”的語句。
【通知類】
生活中常用的通知和書信的格式比較相似,只是正文上方應加上標題“通知”或“關于某事的通知”,正文后的“此致”和“敬禮”也要改為“特此通知”。
(1) 標題:正文上方中間,一般以“通知”或“關于某事的通知”為標題。
(2) 稱呼:被通知的單位名稱或個人姓名,頂格寫。
(3) 正文:發(fā)出通知的目的和要求、通知的事項,另起一行,空兩格寫。
(4) “特此通知”:如果正文開頭已經(jīng)寫明了“現(xiàn)將……情況通知如下……”,那么后面一般不再用“特此通知”。這主要是為了避免前后重復,同時也為了使行文顯得簡短精要,收到文約而事豐的效果。如果開頭沒寫,則可將“特此通知”寫在正文后。
(5) 落款:發(fā)通知的單位名稱。另起一行,靠右寫。
(6) 日期:落款下標注日期。
特別提醒:
通知是事務性很強的公文,它的目的明確――要讓人快速地知曉通知的內(nèi)容,因此語氣要正式,表述要完整、明確、嚴謹。
比如:“根據(jù)下面的內(nèi)容,擬寫一則50字內(nèi)的通知正文。學校教學樓部分課桌椅和教學設備已老化甚至損壞。學校將在1月21日至2月6日對損壞的課桌椅和教學設備進行維修或更換?!睌M寫這則通知一定要包含“事由、時間、要求”三個方面,例如:“學校將對教學樓中課桌椅和教學設備進行維修或更換。請于1月21日前將教室內(nèi)個人物品清空?!边@樣通知者的意圖就非常明晰了。
【啟事類】
啟事是一種公告性的應用文,單位或個人,凡有事情要做公開說明的,都可以寫成啟事公布出來,或者登在報刊上。啟事的格式一般是:
(1) 標題:如“尋物啟事”“招領啟事”“征文啟事”等,寫在首行正中。
(2) 正文:另起一行,空兩格寫啟事的內(nèi)容。
(3) 落款:正文右下方,寫啟事者的姓名或啟事單位名稱。
(4) 日期:標注在落款下。
特別提醒:
啟事的內(nèi)容要考慮周到,一般要寫得具體明確,內(nèi)容多的還應分項逐條寫清楚。但是,有的啟事,如招領啟事,由于目的是要失主來認領物件,同時又要防止被人冒領,所以有些內(nèi)容,如物件的數(shù)量、特征等就不應該寫得太詳細,而應在失主認領時當面核對;但聯(lián)系的地點、辦法等,要寫清楚。這就需要根據(jù)不同啟事的具體情況來具體考慮。
比如2017年嘉興市模擬卷的一道題,要求改寫一則啟事:
征文啟事
為了喜迎元旦,××文學社經(jīng)研究決定開展征文活動。
本次征文的內(nèi)容、體裁、字數(shù)不限,不得抄襲。請同學們務必投稿。所有稿件請于2016年12月31日前上交。
××中學××文學社
古人說語文是“熟讀、精思、博覽、多作”。而現(xiàn)實正如朱作仁教授所說的“現(xiàn)在語文教學中存在著三少:讀書少、思考少、寫得少”。寫的任務如果完全靠作文課來訓練是遠遠不夠的,想要達到順暢表達的高度也是困難的。一則受時間、題材限制,二則空的支出一個純粹的時間沒有經(jīng)過情感的預熱,效果很可能達不到目標。而我們的閱讀課文大都是文質(zhì)兼美的優(yōu)秀作品,是作者主觀感受的表達,是內(nèi)心情感的流露,是個人見解和智慧的展現(xiàn)。閱讀教學在于獲取這種感受,體驗這種情感,理解這種見解,轉化這種智慧,最終形成自己的豐富的精神世界。通過閱讀教學,往往能鼓動起學生心中的激情,涌起一種想說想寫的欲望。情已至此,何不就讓這種情緒自然流瀉而下呢?有感而發(fā)的往往是好文章,至少是真摯的。
于是,我就想把一部分的寫作訓練支解分配到閱讀課中進行潛移默化的滲透教學,使文章之情與筆下文字相得益彰,讀寫結合相輔相助。況且這樣在創(chuàng)設情景興趣激發(fā)的前提下,開啟智慧,做到讀寫思三結合,能克服現(xiàn)今教學中的不善之處。
一. 以課文詞語為觸媒,從中生發(fā)生活的情境
閱讀課文往往從課文的字詞句著眼著手從而深入理解。詞語作為深入語文思想情感的第一試腳石,起著相當大的作用。朱作仁教授說:多數(shù)詞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語言表達出來未必恰當、恰到好處的,那么可否用文字來曲折顯微地傳情達意呢?在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描寫車夫有個詞語“飽經(jīng)風霜”。這個詞比較抽象,到底是怎樣一副面容,學生心中各自有形象在。但是否合適卻要學生表達出來教師才知曉。于是我就讓學生想飽經(jīng)風霜的臉是怎樣的,再刻畫寫出。有學生寫道:這位車夫才三十多歲,可看上去卻象個五十多歲的人。他面色蠟黃,顴骨很高。兩只眼睛深深地凹了下去,眼里布滿了血絲。這個寫的訓練,既能化抽象為形象,很好地理解了這個詞語的意思,又訓練了他們的人物外貌描寫,抓住人物特點來寫。
二. 以課文的空白處為挈機,用想象來填補
好的文章如中國畫常常留白,給人的思索距很寬很長。作者鎦空的地方在文學作品中往往是讀者想象最豐富,思考最有韻味的地方,是勘察一個人文字領悟能力的地方。教師就可適時抓住這些空白由學生來填補。“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依靠自己的“前理解”,縱橫思路,自由想象,定能綻放奇異的思維之花。《再見了,親人》一文以志愿軍同志為陳述者從而表達中朝兩國人民的深情厚意,課文的情感教學目標便是讓學生體會這種感情。于永正老師在教授時可謂是匠心獨運。他讓學生分別以大娘、小金花、大嫂的身份寫向志愿軍告別的話,從而雙向了解情感的流通和融合。有學生在老師傳授寫法之后這樣寫到:“志愿軍叔叔,我不是不剛強,我是舍不得讓你們走呀!我媽媽犧牲之后,是你們?yōu)槲覉罅顺?。王叔叔就像爸爸一樣關心我。我更忘不了羅盛教叔叔,他為了救我們的小伙伴崔瀅,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叔叔,我長大了一定到中國去看你們,一定為你們唱《搗米謠》。叔叔,再見!”先讀后寫,學生胸中之情自然流瀉;寫后又讀,學生又有深的體悟感觸滲入其中,讀來自然是聲情并茂,感人至深。如此環(huán)環(huán)相扣,豈不是雙雙獲益?
三、以課文情感為主線,流瀉心中的感想
教材中的文章大多飽含強烈的感情,學生在誦讀之后,往往在心中能積累起滿腔的感情。教師就可緊抓住這一點來闡發(fā)深入,讓學生心中的情自然地流瀉而下。例如在教授義務教材第五冊《燕子過海》時,通過前幾堂課的情景感染,語言渲染,學生完全沉浸在一片感傷之中,對燕子已經(jīng)有了更深的了解。到最后要求學生講收獲時,學生都能從保護益鳥這角度去闡說,但還未到一定的程度。于是最后我發(fā)問:“光靠我們這樣說一兩句話,也起不到什么效果。不知大家有沒有更好的宣傳方式?”學生馬上交頭接耳討論,舉手回答:“老師,我經(jīng)常在街上看到一些海報。我們能不能也來試一試?”我馬上首肯,還提議來寫倡議書。講了它的格式后就讓學生開始動筆。效果應該說很不錯。三年級的學生能寫出這樣的文字:
倡議書
各位老師同學:
你們好!
春天來臨了,可愛的小燕子在春風的帶領下又飛到了我們身邊,點綴著如畫的春景。在來之前它們從南方回到北方,要飛越茫茫無際的太平洋。你可知道,這太平洋南北距離有15950千米。這漫長的路途中還要經(jīng)歷戰(zhàn)勝海嘯波濤、狂風暴雨。其中有許許多多的燕子都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F(xiàn)在來到我們身邊的燕子是幸存下來的幸運兒。它們來到這兒后,又辛勤地捉蟲保莊稼,無私地奉獻著!
大家行動起來吧!讓我們獻出一顆愛心。讓燕子有個安定舒適的家!保護燕子,人人有責!
倡議人:許曉靜
2002.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