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畫畫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 特征 應對措施
一、“全球化”、認識“全球化”的幾種視角及現狀
一般所說的“全球化”這個詞語是由英文單詞globalization翻譯而來,其詞源可追溯到global(全球的、全世界的)一詞。這個詞雖然產生比較早,但被普遍使用并在世界范圍內有廣泛而又深刻的影響,從而引發(fā)熱烈的理論探討卻是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才開始的。
由于立場角度不同,世界各國的學者對全球化的認識和理解頗有差異。英國社會學家吉登斯的觀點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認為全球化不過是現代性從西方社會向世界的擴展;從信息通信、全球意識的角度思考,全球化則是信息克服空間障礙在全世界的自由傳遞。
著名學者斯克萊爾建立了全球體系模式的理論并提出“跨國實踐”的概念。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意識形態(tài)及其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全球體系。全球體系模式理論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等方面均有所突破。
全球化是當今時代的最主要特征。全球化首先是經濟的一體化,同時經濟全球化必將帶來文化的多元化,而文化的多元化是以文化的個性為前提的。各民族在經濟發(fā)展的基礎上相互促進相互交往的同時,既有不同文化間的相互吸引和融合,又不可避免地產生相互碰撞和沖突。因此,在國際政治社會多極化的同時,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也是多元又互補的。
全球化進程反映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有廣泛而又深刻的影響。但同時也有相反的聲音存在。在許多國家和地區(qū)出現了“反全球化”的運動。有些學者認為“全球化”是“西方化”,是西方制度、發(fā)展模式的全球擴張,更是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全球擴張。顯然,是否會被“西方化”,是“全球化”給人們提出的新課題。
全球化最終會影響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的交往,進而影響到各個民族文化的發(fā)展??傊?從當今實際的全球化實踐進程來看,多元化依然是現階段全球化的主流。
二、文化全球化
學術界一般認為文化的全球化過程始于資本主義產生階段,其實質是資本主義文化的殖民化過程。對于文化全球化存在兩種相反的觀點:全面排斥和歡迎。前者主張對文化全球化應當全面排斥,從而阻拒資本主義文化的殖民略,而后者則對文化全球化持歡迎態(tài)度,認為這是徹底“改造”傳統(tǒng)文化、融入“世界潮流”甚至全盤西化的大好時機。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有所偏頗。文化的全球化既是全球文化自身發(fā)展的結果,同時又具有獨特的性質和特殊的內容。全球文化的發(fā)展與演變,大體上經歷了文化殖民主義、文化全球化兩個階段。
文化殖民主義是資本主義的侵略性和擴張性在文化上的表現。由文化殖民主義到文化帝國主義經歷了一個過程。文化全球化是全球文化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特殊階段,它具有與前一階段完全不同的特征:文化全球化在世界范圍內突出了不同文明和文化的異質性;文化全球化在總體上充滿不確定性、不甚明晰,具有后現代文化特征;文化全球化運動所依據的文化觀念是文化相對主義。
可見,文化全球化是全球文化結構的轉換和重建,它給予我們的是一種全新的文化經驗和價值依托,并將深刻地作用于人們,形成新的文化心理。但是,文化全球化仍然是一個正在生成而尚未完成的文化形態(tài),它缺乏一套完整成熟的文化理念,缺乏一套具有建設性的、積極的全球文化互動規(guī)范。
因此,我們應當打消對文化全球化的種種疑慮,制定正確的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積極參與文化全球化過程。我們要與世界不同文化主體一起,積極建立全球文化新體系,推進文化的全球化過程。而建立全球文化新體系的關鍵就在于確立文化進步主義的新的文化觀念。
文化進步主義強調文化同質性和異質性的統(tǒng)一、文化發(fā)展的創(chuàng)造性,也強調文化發(fā)展的全面性、總體性。文化同質化與異質化之間的關系是當今文化全球化過程中的一個主要問題。文化進化主義認為,任何一個特定的文化形態(tài)都是由其內部各層面諸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文化各層面之間保持著一種結構和功能上的相互匹配關系,共同構成特定文化形態(tài)的整體特征。文化進步主義能夠通過對文化深層意義的思考和文化現實狀況的考察,凸顯人類普遍、永恒的價值,從而承擔起為文化全球化構造文化發(fā)展理念的任務。同時文化進步主義堅持一種社會發(fā)展的全面的衡量尺度。
文化全球化運動所應指向的文化理念是世界文化。世界文化形成了一套建設性的、積極的全球文化互動規(guī)范,是全球文化的有序狀態(tài);同時,它并不抹煞各地域、各民族文化的個性,但是它要求每一種文化對其他文化保持一種開放態(tài)度。
正確的態(tài)度應是客觀看待這種文化互動的歷史過程,順應全球文化交流發(fā)展的歷史潮流,以民族文化為本位,確立民族文化的發(fā)展意識,積極參與全球化文化交往,吸納世界進步文明,豐富本民族文化,促進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總之,面對現階段全球化仍是多元化為主流的世界現實狀況,我們應該在維護全球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尊重多元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自主發(fā)展,保持彼此間的合作,爭取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為別的主體的發(fā)展提供價值對象,共同參與和促進文化全球化。
參考文獻:
[1]羅賓?科恩,保羅?肯尼迪.全球社會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2]賀金瑞,全球化與交往實踐[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
作者:羅觀和 陳世榮 胡光輝 潘湛昌 肖楚民 田新龍 曾海霞 羅小虎 單位:廣東工業(yè)大學輕工化工學院
活化漿料的分子結構為聚氨酯樹脂和活化漿料的紅外光譜,在聚氨酯樹脂的曲線中:3547.0~3500.0cm-1峰為N-H伸縮振動;3100.0~3000.0cm-1為芳環(huán)上C-H的伸縮振動;2884.5cm-1為C-H的伸縮振動;1731.6cm-1處寬的強吸收峰是酯和氨基甲酸酯基2種C=O吸收相重疊的結果;1602.8~1573.7cm-1中強吸收峰為苯環(huán)C=C骨架振動;1262.0~1113.5cm-1對應聚酯中的C-O彎曲振動;728.6cm-1為芳環(huán)上C-H的彎曲振動[8,9]。在活化漿料的曲線中:N-H的伸縮振動幾乎消失;C=O吸收峰紅移到1716.6cm-1,強度進一步增強;聚酯中的C-O彎曲振動紅移到1250.2~1110.9cm-1,由2個分離不太好的肩峰轉變?yōu)槊黠@的強吸收峰。由此可以推測:聚氨酯樹脂-NHCOO-基團中的N,O分別與Ag+發(fā)生了配位作用,N與Ag成鍵,N-H的電子云移向N-Ag,從而削弱了N-H鍵的強度,故N-H伸縮振動顯著削弱;O-Ag形成配位鍵后,C=O和C-O上的電子云移向Ag,故C=O和C-O的吸收峰紅移,吸收強度增大。此外,Ag+還能和巰基樹脂、改性殼聚糖等發(fā)生配位作用[10~13]。
化學鍍銅過程試樣表面形貌及性能表面形貌在PET基材上涂覆活化漿料形成電路圖案,90℃烘干后化學鍍銅,金屬化過程的電路圖案?;瘜W鍍銅前電路圖案呈透明狀,活化漿料厚1.0~1.2μm,此時的電阻為1.5MΩ(測試點為圖案中四角的任意兩角);化學鍍銅30s后,原透明圖案轉變成灰色,并有稀少分散的銅粒出現;化學鍍銅60s后,出現銅粒的位置增多,但仍呈離散狀態(tài);化學鍍銅90s時出現明顯的銅層,由離散銅粒相互連接而成,此時電阻大幅減小,為3000.0Ω;化學鍍銅300s后銅層均勻、連續(xù)、較薄,其電阻為500.0Ω;化學鍍銅900s后得到均勻較亮的銅層,電阻為20.0Ω;化學鍍銅1800s后銅層均勻暗紅,電阻為5.5Ω??梢?,隨化學鍍銅時間延長,圖案導電性變好。化學鍍銅過程中試樣表面的元素分布及形貌。化學鍍銅前,活化漿料表面的銀分布均勻(圖略)?;瘜W鍍銅30s,試樣表面存在顏色較亮的金屬顆粒(圖略),銀在表面顏色較亮區(qū)域分布的密度大(圖略),表明較亮區(qū)的金屬顆粒主要是銀原子?;瘜W鍍30s時樹脂表面已經有較均勻分布的銅沉積(圖略)?;罨瘽{料在非導體表面高度分散,所以初始沉積為細微晶粒結構,以彌散、不連續(xù)的形核中心在表面分布。接觸化學鍍銅液后,既發(fā)生了活化漿料的遷移,也發(fā)生了晶體的聚結[14,15],因而元素分布圖上銅分布均勻(圖略),但在表面形貌圖上出現了團聚顆粒(圖略)。化學鍍銅60s時,出現了三維生長的聚結體(圖略);至90s時聚結體之間發(fā)生了連接(見圖3f);當化學鍍銅時間延至300s時,鍍層表面仍然存在彌散的三維生長中心(圖略3g),同時存在著聚結后的大顆粒(圖略)。上述現象表明,結晶生長形核由同時進行的3個過程組成,即彌散的三維生長中心的形成、三維中心的生長、三維中心的連接聚合。性能測試化學鍍銅前涂覆的活化漿料與PET基體的結合力,拉扯后3M膠帶表面無脫落的漿料。同樣,測試化學鍍1800s后銅層與PET基體的結合力,拉扯后3M膠帶表面無脫落的銅粒,符合GB5270-85對鍍層結合力的要求?;瘜W鍍300,600,900,1200,1500,1800s所得銅層的厚度及方阻見。結果表明:隨著化學鍍的進行,銅層厚度不斷增加,方阻不斷減小,最終得到的電路圖案導電性良好?;瘜W鍍銅過程的電化學探討化學鍍是在混合電位控制下的電化學過程??赏ㄟ^化學鍍過程的混合電位-時間曲線研究金屬的催化活性[18~20],以判斷化學鍍能否進行[20]。
為活化漿料中銀含量(用硝酸銀使用濃度表征)對化學鍍銅催化活性的影響,可以發(fā)現:當活化漿料中銀含量低于0.001時,不能引發(fā)化學鍍銅過程;當銀含量大于0.005時,能夠引發(fā)化學鍍銅過程,引發(fā)時間可由電位突變進行判斷,從開始記時起到曲線達到電位突變這段時間為誘發(fā)時間[21];銀含量由0.005增大至0.180時,引發(fā)化學鍍銅的時間從383s逐漸遞減至79s,表明銀含量越大,達到所需活性中心覆蓋率的時間就越短,即誘發(fā)時間越短,催化活性越高;銀含量為0.090,0.120,0.150,0.180時的誘發(fā)時間比較接近,結合使用成本考慮,以銀含量為0.090進行研究;圖中除銀含量為0和0.001的2條曲線外,其他曲線均有2個電位平臺,第1個在一定時間內隨銀含量增大有不同程度的傾斜,傾斜幅度隨銀含量增大而增大,這是一個緩慢的化學鍍銅反應,生成了銅活性中心,當活性中心在基體表面的覆蓋率達到一定程度[22],電位會出現突變,從而躍遷到第2個電位平臺,電位的突躍表明漿料表面化學鍍銅過程正式引發(fā),化學鍍銅反應得以快速進行。銀含量少于0.001時,化學鍍銅反應的ΔE=0,無鍍層。銀含量≥0.005能有效催化沉銅,得到均勻的銅層,其ΔE約為-0.4517V。由Kondo的吸附模型可知[23]:由于活化漿料為絕緣體,剛接觸鍍液時電位為電極穩(wěn)定電位,電極表面存在配位平衡Cu2++L2-=CuL,K=[CuL]/([Cu2+][L2-]),[Cu2+]=[CuL]/([L2-]K),而K很大,再加上pH值約為12.0~12.5,Cu2+與OH-發(fā)生副反應,故電極表面集中少量的Cu2+和大量L2-,OH-,電極電位為負;反應開始進行,甲醛開始被氧化,大量的Cu2+被還原,故電極表面的Cu2+幾乎都被還原,而本體溶液中的Cu2+來不及補充,此時電極表面集中了微量Cu2+和大量帶負電的配位離子[24~26],電位突變。當t>誘發(fā)時間時,電位繼續(xù)負移,隨著反應的進行電極表面不斷生成新的銅活性中心,并連續(xù)發(fā)生銅沉積過程[25],混合電位逐漸趨于穩(wěn)定。(1)聚氨酯樹脂主鏈-NHCOO-基團中,N和O與硝酸銀中Ag+形成配位鍵,構成了含銀活化漿料。銀在漿料表面均勻分布,有利于催化化學鍍銅過程。(2)活化漿料接觸化學鍍銅液,先得到離散均勻的銅顆粒,隨化學鍍時間延長最終得到均勻致密的銅層。(3)活化漿料上化學鍍銅得到的電路圖案具有良好的結合力和導電性,該工藝可作為一種全印制電子技術來推廣應用。(4)活化漿料對化學鍍銅過程的催化:開始階段先緩慢生成銅活性中心,其在基體表面覆蓋到一定程度后,漿料表面的化學鍍銅反應得以快速進行,隨銀含量的增大,達到所需活性中心覆蓋率的時間越短,催化活性越高。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的生活壓力也越來越大。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狀態(tài)之下,人們迫切需要通過某種社會組織活進行一定的社會娛樂和交際活動,以釋放長期淤積的生活壓力和負面情緒?,F代人們生活的重要方面就是以群眾文化為基礎的文化生活,而群眾文化的基本社會功能就是娛樂和交流功能,其對藝術形式的要求不高,所以各種工作和各個階層的人都能夠參與,讓他們在充分體會了文化權益的同時也豐富了文化生活,派遣了內心煩擾。所以,在滿足了物質生活的基本需要之后,我們還應積極開展人們喜聞樂見、積極向上的群眾文化活動,讓群眾在活動中獲得情操的陶冶和審美享受,提升自身的文化藝術修養(yǎng)和境界,實現自我教育。另一方面,社會科技發(fā)展的不斷深化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多地通過線上方式來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直面溝通越來越少,這使得感情逐漸變淡,從某種程度上講加速了人的分化。群眾文化屬于一種群體性的娛樂活動,它能夠將興趣愛好相同的人們主動聚在一起,而節(jié)日聚會、婚姻典禮、宗教儀式、民俗活動等都屬于群眾文化活動的一部分,更體現了其老少咸宜的特點,因而能夠很好地起到凝聚社會成員的強大作用,這是其他活動所無法比擬的。可見,強化群眾文化工作不但可以使人們真正體會到快樂和幸福,還能增強社會團結的力量,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
二、繁榮文化產業(yè),塑造文化名片
文化產業(yè)作為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我國經濟競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fā)展進程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由于文化市場是文化產業(yè)生產活動的主向標,所以文化產業(yè)的生產深受社會群眾文化消費趨勢的影響,而積極有效的群眾文化工作不僅有助于提高大眾的文化修養(yǎng)和文化素質,還能夠進一步刺激文化消費水平。要想提高社會文化建設水平,僅僅依靠一些高雅文化的發(fā)展是遠遠不夠的,在一些偏遠的農村地區(qū),群眾文化由于使用范圍廣泛以及表現內容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得到了大眾的喜歡,成為了主要的文化力量。因此,要促進大眾文化和群眾文化的發(fā)展。所以我們要高度重視群眾文化的發(fā)展,積極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為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開辟新天地,進而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與發(fā)展。另外,隨著人們生活情趣的逐漸提高,不同民族、不同城市都加強了對自身文化形象的塑造。塑造出文化形象成為了城市、民族的“名片”或“符號”,甚至成為這個城市、民族的象征。而大部分的群體文化都有符合自身文化特點的符號作為群體文化在社會文化中的象征,群眾文化在塑造本地、本民族文化形象中發(fā)揮了強大的作用。因而某個地區(qū)如果想要在社會中塑造一定的積極印象,首先就應該要提高對群眾文化重視程度,促進傳統(tǒng)群眾文化與現代群眾文化相結合,在沿襲傳統(tǒng)群眾文化的基礎上組織新的文化形式、開展新的文化活動,從而開發(fā)和創(chuàng)建新的優(yōu)質文化,以群眾文化的構建來強化群眾文化在社會文化的功能性,以文化來帶領地區(qū)發(fā)展,塑造文化名片。
三、結語
創(chuàng)建城市文化時尚品牌隨著城鎮(zhèn)化的發(fā)展,現代文化的新興方式和模式給城市注入了充滿時代氣息的文化血液及活力。廣大人民群眾尤其城鎮(zhèn)居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越來越高,呈現出生活文化化,文化生活化的趨勢。人們已不再滿足于看電視、電影和簡單的旅游方式,而是喜歡通過更多的方式和渠道、層次和品位,來參與并體會個體文化情趣的愛好和享受,以此來陶冶文化藝術情操,提高現代生活品質。由于參與的群眾性和廣泛性,繼而促進了社區(qū)文化、企業(yè)文化、社會團體文化、校園文化、家庭文化、廣場文化、群眾文化的繁榮和發(fā)展,使城市充滿了時代生機和活力。很多城市不但依托多彩的文化活動增強廣大市民的文化凝聚力,還通過舉辦各種各樣的文化節(jié)和文化賽事吸引客商。吉林市的社區(qū)文化、社會團體文化特別是廣場文化在全國打出了特色品牌,已經連年舉辦十五屆的“松花江廣場文化周”在全國范圍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得到了開創(chuàng)性的贊譽,榮獲了國家文化部頒發(fā)的群眾文化最高獎“群星獎”。松花江十里長堤沿江文化風景線的群眾性日常文化娛樂活動,給美麗的城市夜晚點亮了城鎮(zhèn)化文化生活霓虹。具有國際規(guī)模的“中國.吉林市松花江河燈文化節(jié)”的成功舉辦,達到了文化聚友、文化會友、文化交友、共謀發(fā)展的目的,極大地繁榮了時代文化,創(chuàng)建了城市文化時尚品牌。
二、培育和提升文化生活
崇尚城市人文精神城鎮(zhèn)化的文化生活需要與時俱進,需要不斷地培育和提升。城市人文精神是一種文明素養(yǎng)和道德理想的綜合反映,是一種意志品格與文化特色的精確提煉,是一種生活信念和人生境界的高度升華,是城市市民認同的精神價值和共同追求。一座城市沒有人文精神就等于沒有靈魂。城市精神譬如一面旗幟,凝聚著一座城市的思想靈魂,代表著一座城市的整體形象,彰顯著一座城市的特色風貌,引領著一座城市的未來發(fā)展。培育和崇尚城市人文精神,要充分發(fā)揮地域文化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文化的作用,是以文明教化、思想傳承、歷史保護、現代創(chuàng)新、節(jié)慶典禮、場所建設、行為示范等形式實現的。一座城市所有的文化行為,都是為了積極聚起這個城市的人文精神。城市的地域特色提供了自然與人文精神的個性特征,城市精神崛起于世世代代人們不斷的努力與實踐。吉林市依江而居,亙古不變、源遠流長的松花江對城市人文精神有著詩意的象征,市中心廣場的搖櫓人城雕,也寓意了這個城市激流勇進的人文精神。
三、總結
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應該強調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科學素質和能力,培養(yǎng)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意識。任何知識只有在實踐應用的過程中才能得以鞏固,才能找到差距,才有利于激發(fā)進一步探索的信心和勇氣?;瘜W知識的科學應用能力是實施科學素質教育的結果,有了這方面的意識,能力自然可以得到提高。因為,從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的發(fā)展來看,這種對科學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遠遠超過對具體科學概念的掌握,不論這些概念有多么重要。筆者認為,科學能力應是獲取科學知識和探索科學新知識的能力,自然科學方法論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能力的依據,科學能力的形成過程是在科學知識的教與學的過程中形成的,教師采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手段組織學生學習各種科學知識,訓練學生的科學能力??茖W能力是一個屬于能力范疇的概念,其包括的內容比較廣泛,如有觀察、思維、想象、實際操作和創(chuàng)造能力等,但在中學化學教學中應著重注意以下五個方面的能力培養(yǎng)。觀察與實驗能力是科學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一種全面的綜合能力,包含相當高的獨立探索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把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具體化,讓學生獨立地完成觀察與實驗,使學生學會如何記錄、分析、觀察和實驗所得的資料及數據,導出正確合理的結論并進行報告。思維能力包含的范圍很廣,化學學科知識的特點非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也非常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對事物進行對比、類比、邏輯推理的能力。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利用有關化學知識的特點,進行相關的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二、結合新課程改革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yǎng)
實施化學教學方法改革,通過做大量與素質教育聯系密切的公益性社會實踐活動,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yǎng),進一步豐富課外學習生活。改革傳統(tǒng)教學方法,要改進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傳統(tǒng)的說教性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在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提高認識事物本質的能力,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意識到科學發(fā)展與生活實踐結合的重要意義和價值。學好化學知識關系到他們未來的工作、生活和前途,同時讓學生明白化學課程的學習,并不是學會書本知識,會做考試題就成功地完成了這門功課的學習,必須在思想認識和靈魂深處真正理解和體會到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用科學的思想武裝自己的頭腦,用高尚的品質提高自身修養(yǎng)的意識。新時期,加強素質教育非常重要,特別要以學生為中心,采取以課堂內外結合的方式進行多種形式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作用,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有效激發(fā)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性,正確引導,強化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價值和學生能力培養(yǎng)是極其重要的,教師應考慮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和智力發(fā)展水平,結合素質教育和化學教學的重點,配合化學教學改革,把化學教學與有創(chuàng)新的社會公益實踐活動結合起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踐,促進化學教學改革和素質教育發(fā)展。
三、強化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科學應用意識
在化學教學過程中,促使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的同時,要逐步形成科學應用意識?;瘜W課程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可以促使學生逐漸樹立起應用科學知識改變世界的意識,樹立相信科學與應用科學的思維習慣,樹立為科學發(fā)展而勤奮學習的信心,通過化學教學激發(fā)學生探索科學知識的熱情,促使學生形成化學科學的科學實踐與應用意識,這也是化學教學與素質教育結合的一個重點?;瘜W教學需要與素質教育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文化應用意識,一個受過中學化學教育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化學問題時,先要求他們能說出問題的原因,應知道這些化學現象中蘊含的基本的化學科學知識。教師要引導學生逐步強化對生活中化學知識的敏感程度,比如,看到開發(fā)區(qū)排放二氧化硫造成環(huán)境污染,看到大街上汽車排出的尾氣,應該應用化學知識,思考探索如何使這些排放的氣體降低對環(huán)境的污染程度。通過與實踐探索的結合,讓學生更加明確化學知識的重要性,有利于促進學生形成化學科學意識,最有效的方法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實踐,拓展課堂教學的范圍,理論聯系實際,把書本知識學活學好??梢圆扇』顒诱n的形式,讓學生親身經歷周圍環(huán)境中存在的化學問題,讓學生深刻體驗和認識到化學知識對人類社會發(fā)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有些反面的事例,比如某地在大力發(fā)展工業(yè)的同時,由于亂開發(fā)和盲目上項目,導致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對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共同探索救治的方法,同時要告訴學生發(fā)展中如果不合理地利用科技成果,必然給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造成影響,所以要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這樣,在同學們心目中逐步形成強烈的科學應用意識,有利于化學教學效果的優(yōu)化。
四、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