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內地藏班辦班模式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雷召海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
一、問題的提出
黨和國家為了促進民族團結、加快民族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對西藏地區(qū)的教育發(fā)展采取了一系列的優(yōu)惠政策,舉辦內地西藏班即是國家眾多優(yōu)惠政策中的一項。[1]
西藏班,指根據中央確定的“全國支援西藏”的方針和在內地舉辦西藏班的決定,為加快西藏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和各種人才的培養(yǎng),在內地部分省市條件比較好的學校創(chuàng)辦的教學單位。有的地方則創(chuàng)辦了西藏中學。從1985年開始,在天津、上海、遼寧、河北等16個省市舉辦初中西藏班,并在北京、成都創(chuàng)辦兩所西藏中學。自1985年舉辦西藏班以來,辦學規(guī)模不斷擴大,同時還舉辦了中專西藏班?,F在,已經有25個省、市67所各類學校(包括中學和中專)舉辦了西藏班,在校學生近萬人。從1993年開始,每年有近千名學生畢業(yè),除部分升入高等學校繼續(xù)深造外,大部分返回西藏參加各項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
在內地辦西藏班(校)有很多優(yōu)越性:一是內地辦學有經驗,師資力量強,設備條件好,能保證教育質量。西藏學生在內地學習,德、智、體各方面都得到較快的發(fā)展和提高。二是經費用得少,見效快。三是環(huán)境條件好,涉及面廣,有助于學生的學習。內地重點高中招收西藏內地班學生,是貫徹中央精神的具體體現,有力地支持了西藏基礎教育的發(fā)展和高層次人才的培養(yǎng),必將對加快西藏經濟社會發(fā)展發(fā)揮重要作用。
舉辦民族班有利于民族地區(qū)居民素質的提高,有利于邊疆少數民族之間的溝通交流,有利于邊疆民族地區(qū)人民與內地的溝通交流,有利于民族地區(qū)的社會穩(wěn)定,有利于整個中華民族的大團結,有利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二、內地西藏班(校)辦學政策的歷史沿革
國家歷來十分關心和重視西藏教育,根據西藏教育發(fā)展的特殊條件與制約因素,明確提出了“全國支援西藏”的方針。
1980年4月,《中共中央關于轉發(fā)〈西藏工作座談會紀要〉的通知》指出,要采取有效措施發(fā)展西藏教育事業(yè),培養(yǎng)建設西藏的專業(yè)人才。1984年4月,《中共中央關于印發(fā)〈西藏工作座談會紀要〉的通知》進一步明確指出,必須努力辦好西藏教育事業(yè),注重提高教育質量。事實上,西藏的教育事業(yè)發(fā)展仍然面臨重重困難,教育質量很難提高。為此,中央派工作組深入西藏調查,認真研究了西藏辦學的困難與問題,認為在目前情況下要加快西藏教育的發(fā)展,加快培養(yǎng)西藏建設人才必須采取特殊辦法加以解決。
1984年初,中央召開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做出了《關于在內地創(chuàng)辦西藏學校和舉辦西藏班培養(yǎng)人才的指示》,決定從1985年起在內地各省(市)創(chuàng)辦西藏班(校)。同年9月,國務院在北京召開了第二次援藏工作會議,商討發(fā)展西藏教育事業(yè)的大政方針和智力援藏的實施辦法。決定采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辦法,打破西藏長期存在的封閉半封閉的辦學環(huán)境,將繼承本民族優(yōu)秀傳統與學習先進經驗有機地結合起來,認真學習其他民族辦學經驗和文化科學技術,走出一條具有西藏特色的辦學路子,以加快西藏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會議決定在北京、重慶、蘭州(后改為天津)創(chuàng)辦3所內地西藏中學,在內地16個省、市開辦內地西藏班,面向西藏農牧區(qū),從西藏擇優(yōu)錄取藏族和區(qū)內其他少數民族小學畢業(yè)生,每年招生1300名,幫助西藏培養(yǎng)中等專業(yè)技術人才。1985年秋,全國16省市的西藏初中班同時開學,西藏教育部門通過對應屆小學畢業(yè)生德、智、體全面考核,1300名學生被選送到內地學習,內地西藏班(校)的教學工作由此正式開始。從此在中國民族教育這個園地里增加了內地西藏班(校)這方特殊而艷麗的苑囿,成為實施中國民族教育政策的特殊窗口。
1987年9月,國務院召開第二次教育援藏工作會議,充分肯定了內地辦學的積極性與意義,進一步確定在內地舉辦西藏班(校)的措施。從1989年起,國家又在內地普通中專、中師、職高和普通高中舉辦了西藏班。
1992年9月10日頒布的《國家教委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內地西藏班工作的意見》指出:內地西藏班包括初中預備班、初中班、高中班和各類大、中專班等。在具體的辦班過程中,有的省(市)采用了在原來條件好的內地學校開辦西藏班的模式,有的省(市)采取單獨投資建校開班辦學的做法。從初中、高中的辦學層次來看,目前我國內地共有北京、重慶、成都、常州、南通、濟南、紹興、三明8個城市采取了單獨建校承擔人才培養(yǎng)任務的形式;上海、天津、遼陽、太原、鄭州、合肥、沙市、南昌、岳陽、佛山、中山、惠州、臨潼13個城市采取藏族與當地學生合校開設西藏班的形式。
1993年3月,受國務院委托,國家教委在北京召開的教育支援西藏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今后內地辦學必須貫徹“長期堅持,努力搞好,逐步擴大”的方針,實行對口、重點、包干責任制,并就對口單位教育援藏任務、形式、經費、責任、義務等進行了認真研究,簽訂了協議。
1994年7月,中央召開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會議對內地辦學提出了“長期堅持,逐步擴大,不斷完善”的發(fā)展方針。會議進一步強調,辦好內地西藏班是支援西藏的一項重要工作。到1999年,內地舉辦的西藏中學班、中專班共有在校生14000多人,分布在25個省、市、自治區(qū)和19個部委所屬的100所學校。在已畢業(yè)的8897名內地西藏班學生當中,有近7200人回到西藏急需人才的縣或縣以下各基層單位工作。如中師畢業(yè)95%以上的學生到西藏縣、鄉(xiāng)小學或最基層的村教學點,從事教學工作。內地西藏班畢業(yè)生已成為一支建設和促進西藏兩個文明建設和加強基層政權建設的中堅力量。
為了加速培養(yǎng)西藏高層次人才,開創(chuàng)內地西藏班辦學的新形式,教育部決定,從2002年9月開始,每年有關的省、直轄市招收20名內地西藏班(校)的應屆優(yōu)秀初中畢業(yè)生(全國總計380名),直接插到省、直轄市非少數民族一類普通高中學校學習。
2007年1月,在北京召開全國內地西藏班辦學和教育援藏工作會議,教育部、中央統戰(zhàn)部和國家民委聯合頒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教育對口支援西藏工作的意見》,強調“十一五”期間,要進一步加大國家和內地對西藏教育的扶持和支援力度,促進西藏各級各類教育的快速、協調、健康發(fā)展。
2009年8月27日,教育部、中央統戰(zhàn)部、中央政法委、國家民委聯合在京召開大力加強內地民族班民族團結教育和學校管理工作會議。會議全面部署了內地西藏班(校)、新疆高中班、高校民族預科班、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碩士研究生培訓基地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對今后內地民族班進一步加強學生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教育提出了明確要求。會議指出,黨中央、國務院歷來十分重視民族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和人才培養(yǎng)。創(chuàng)辦內地民族班,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一項重要決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內地民族班辦學極大地提高了少數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推進了我國民族教育事業(yè)的改革和發(fā)展,體現了我國民族教育的鮮明特色,符合我國少數民族人力資源開發(fā)的實際情況,受到各族人民群眾的歡迎。
三、內地西藏班(校)辦學政策運行的成效
較大規(guī)模地在內地為西藏辦學,是我國民族教育發(fā)展史上的創(chuàng)舉,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新時期民族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新生事物。舉辦內地邊疆民族班為民族地區(qū)培養(yǎng)了大量的骨干建設人才,有利于促進民族地區(qū)教育、經濟社會發(fā)展。為了支持西藏的建設發(fā)展,截至2006年底,全國共有20個省份開辦了28所西藏中學。其中,初中19所,高中12所(包括5所完全中學),師范2所,招收西藏插班生的內地重點高中53所,內地90多所高校招收西藏班高中畢業(yè)生。20年來,西藏班累計初中招生3.31萬人,高中1.32萬人,中師4840人,中專6780人,高校9100人,為西藏培養(yǎng)輸送了1.4萬余名各類建設人才。其中,中專畢業(yè)生6780人,中師畢業(yè)生3430人,大學畢業(yè)生近3900人,研究生258人。還在13所高校開展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業(yè)人才培養(yǎng)工作,累計招生2200人,畢業(yè)學生1000人;各類在校生達到1.9萬人,累計招收初中、高中和大學生7萬余人。[1]
2005年8月,湖北省唯一的西藏班從荊州遷到武漢市洪山區(qū)卓豹路,成立武漢西藏班。2006年12月,更名為武漢西藏中學。目前,武漢西藏中學設初、高中各三個年級,加上一個預科年級,共有學生700多人,專任教師79人。2008年11月,武漢市委、市政府決定,投入1.5億元,在東湖之畔新建一所全國一流的西藏中學。武漢西藏中學新校占地136.7畝,總建筑面積33218.13平方米,將按高于省級示范學校的標準建設教學樓、辦公樓、綜合樓、宿舍樓、多功能報告廳及體育活動室、標準足球場等,并裝備先進的教學設備。武漢西藏中學的辦學模式,即獨立建制模式,屬在西藏以外的省份舉辦學校,定向招收西藏地區(qū)各民族學生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辦學模式。
(一)武漢西藏中學辦學政策運行機制的優(yōu)勢
該模式采取封閉式管理,學生的學習、生活實行集中統一管理,該模式的優(yōu)勢體現在:
1.辦學條件比較特殊。由于條件比較優(yōu)越,辦學環(huán)境有利于西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2.設置特定課程和教學計劃。與特定的培養(yǎng)目標相適應,執(zhí)行特定的教學計劃。課程設置突出了藏民族特點和西藏經濟建設的需要。除學習基礎科學文化知識以外,還加強了漢語、藏語以及外語的學習,以適應西藏改革開放需要。
3.實行嚴格的管理制度。為了使西藏學生在內地的學習順利完成,各內地班(校)都建立了嚴格的管理制度,堅持嚴格要求、細致工作、愛護學生的工作原則。
(二)武漢西藏中學辦學政策運行機制的不足
不足之處在于,藏族學生處于一個相對封閉的狀態(tài),由于年紀太小、路途遙遠,即使是寒、暑假,孩子們也不能獨自回家,除非有家長親自到武漢來接。幾乎所有假期,班主任老師都是和孩子們在一起度過的。主要不足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1.內地漢藏混合班漢族學生生源較少。在西藏中學就讀的漢族學生大多為援藏干部的子女,這些子女由于大多在漢區(qū)長大,接受學校及家庭教育相對較好,部分家長擔心就讀西藏中學會影響子女進一步學習,因此不愿意把子女送到西藏中學學習,導致生源減少,且辦學成本較高。
2.德智教育失衡,導致對學生評判失公、導致學生價值取向的偏移。應試教育已經深入人心,作為內地西藏班的學生,本來就是在西藏通過嚴格的考試之后,被挑選到內地來的,無論是他們本人還是他們的家長,對應試教育已經自然接受和認可。事實上,在學校,學習成績排名次、專業(yè)技能嚴格考試、各種水平考試以及名目繁多的學科競賽,導致學生把成績和技能作為衡量自己或他人的主要砝碼,致使有些思想品德好、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卻成績欠佳的學生,形成自卑心理,自認落后。同時,學校把學生的成績作為升學和畢業(yè)的主要依據,把升學率作為衡量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標準,導致德智教育失衡,忽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
3.民族通識教育力度不夠,導致有的人對西藏學生存在偏見。多年來,由于內地對西藏特殊的區(qū)情介紹不多,對創(chuàng)辦西藏班的意義宣傳不夠,致使一些內地學生及其家長對西藏文化、內地西藏班了解不多,從而產生了某種程度上情感障礙。
四、內地西藏班(校)辦學模式的國內比較
(一)湖南岳陽一中辦學模式的啟示
湖南岳陽一中辦學模式,即一校兩制模式,將來自西藏地區(qū)的學生編成若干個班放置于內地重點中學內,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湖南岳陽一中已有106年的辦學歷史,從1985年秋起,該校開始舉辦西藏初中班,2000年改辦西藏高中班。24年來,該校共為西藏培養(yǎng)了合格的初中畢業(yè)生1125名,高中畢業(yè)生868名。該?,F有9個班的西藏學生,在校藏族高中生466名,分高一、高二、高三各3個班分別編入各個年級。湖南岳陽一中是典型的“漢藏合?!蹦J?,該校遵循的管理原則是:管理上講融入,而不自成一體;資源上講整合,而不獨立封閉;工作上講統一,而不各行其是。該校辦學的思路是:統一管理、統一要求、考慮特殊、辦出特色。在教學基本原則上,研究學生,因材施教,培養(yǎng)興趣,啟發(fā)自覺,抓住重點,力求突破;在教學基本方法上,慢節(jié)奏、多重復、反復抓、抓反復。如該校共有62名教師,其中,只有12名教師為西藏班專業(yè)教師,其他教師均為漢藏課程兼職教師。為了讓每個插班的西藏學生盡可能多地享受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并在各種資源整合中獲得最理想的發(fā)展,學校提出了統分結合的管理模式。即:要求上統一標準,評價上分別對待;生活上統一安排,學習上分班教學;節(jié)假日統一管理,工作日分班學習;課堂上統一教學,課堂外分層指導。
(二)一校兩制模式的優(yōu)勢
這種辦學模式為開放式管理模式,通過漢藏學生的手拉手活動、走進社區(qū)活動、愛心活動等社團活動,增強了學生的溝通能力與社會交往的能力。主要經驗有:既方便于藏族學生之間的交流,也有利于漢藏學生的相互交流;有利于藏族學生對內地文化的了解和認同,加強藏族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加快了藏族學生融入社會的速度;有利于藏族學生知識技能和能力的提高。這種統分結合的管理模式,既兼顧了插班生的特殊性,又最大限度地促進了與內地教育的有效融合。
(三)一校兩制模式面臨的挑戰(zhàn)
該模式面臨的挑戰(zhàn)是:學校教師配備要求高,學校不僅要配備實行漢語教學的教師,還必須配備具備雙語教學能力的教師,同時也加重了教師的工作量與勞動強度。隨著漢藏學生之間的交流增加,學生之間的文化差異突顯出來,對學校和老師的管理水平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漢藏學生同校學習對課程內容的選擇、教材的編寫以及課程的安排提出了現實的要求;對于不同辦學層次的一校兩制辦學,學生的修業(yè)年限不能簡單確定為統一的三年制;漢藏學生在生活、飲食、服飾、習俗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給學校的管理帶來較大的難度;藏族學生的漢語基礎較差,教師不可能完全采用對漢族學生的教學方法授課。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結論
辦好內地民族班(校),沒有現成的經驗和套路可循。各地有關學校正是本著大膽創(chuàng)新,勇于實踐的理念,采取了許多特殊措施,使邊疆民族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縮短了同漢族學生學科成績的差距。通過對湖北省武漢市四所內地民族班(校)的辦學模式的調查,試將內地西藏班的辦學模式歸納為獨立建制模式、一校兩制模式和混合編班模式三種類型,通過與湖南岳陽一中西藏班辦學模式的比較分析,筆者認為“一校兩制”模式(湖南岳陽一中)較為合理。
(二)對進一步辦好內地西藏班(校)的建議
為了加強多元文化交流、融洽民族關系,應遵循以下辦學原則:一是體現目標的統一性和原則性。民族問題無小事,這種政策目標的原則性極強,這就要求我們在政策執(zhí)行過程中把握好西藏班辦學模式改革的方向。二是體現政策的漸進性和穩(wěn)定性。三是體現政策的階段性和連續(xù)性。內地西藏班(校)的政策執(zhí)行既要著眼于最終目標,又要立足于近期目標,要把兩者有機地、科學地統一起來,特別要防止超階段的執(zhí)行行為。
1.建議內地邊疆民族班(校)辦學擴大試點學校,采取混合式辦學模式。首先將現有的武漢西藏中學打破封閉式的獨立辦學模式,試行招收漢族或其他民族學生,逐步形成多元的、開放式的混合辦學模式。同時建議將武漢西藏中學的部分學生并入洪山高中,擴大洪山高中的辦學規(guī)模;與改造熊家嘴城中村統籌規(guī)劃,優(yōu)化辦學環(huán)境;與中南民族大學在辦學資源上實現空間整合,搭建兩校獨特和優(yōu)勢資源的共享平臺。
2.建立健全省、市民族教育管理機構,加強內地西藏班(校)辦學的協調和管理。從政府管理的宏觀層面,建立健全省、市一級民族教育管理機構,加強內地民族班(校)辦學的協調和管理。從學校辦學的微觀層面,堅持開放辦學與集中管理相結合。內地西藏班學生的就餐、住宿等應相對集中管理,但日常的教育教學、文體活動等要采取開放式的辦學模式。加強對內地西藏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將“五觀教育”、“四個認同”、“三個離不開”教育貫徹在辦學模式的運行機制中、落實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滲透在學生的實際生活過程中。
3.建議武漢市把辦好內地西藏班和民族中學、民族大學作為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內容。要充分發(fā)揮民族院校的作用,建立民族大學與民族中學的合作伙伴關系,采用適當的形式加強內地西藏班的理論和實踐的系統培訓,加強對內地西藏班教師的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的系統培訓。要不斷地探索內地西藏班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注重內地西藏班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方法的創(chuàng)新,使民族大學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與民族中學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對接起來。
4.建議國家撥專項資金加大對內地西藏班學生家庭教育的投入。一方面,讓內地民族班的學生一學年度至少回家一趟,或家長來校探望一次。差旅費可由學校出資,這既是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的需要,又是黨和國家對藏族關懷的具體體現,還可讓家長把內地的所見所聞帶到西藏,起到內地文化與邊疆文化交流的橋梁和傳播的“輻射”作用。另一方面,建立學生的安全保障制度,建議為學生統一購買醫(yī)療保險,意外傷害保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