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av毛片亚洲_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_一级片黄色视频播放_日韩免费86av网址_亚洲av理论在线电影网_一区二区国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视频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99人人更爽_精品少妇人妻久久免费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宗教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宗教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宗教

近代以來,西方的激進派及其中國弟子都認為,宗教源于神學迷信。神學迷信是愚昧落后的產物;所以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文化、科學的進步,宗教將逐漸消亡。

科學派的思想大師們認為,現代科學成果和科技工具理性主義能解決人生的一切問題。他們雖曾出于自由的信念而不得不在口頭上主張宗教信仰自由,但實際上對宗教取簡單否定的態(tài)度。蔡元培認為,宗教是在人類早期“未開化時代,腦力簡單”的產物;宗教所提出欲解決的問題,“現皆經學者以科學在研究解決之矣”(《蔡培元哲學論》174頁)所以,宗教這種“強制的”,“保守的”、“有界的”信仰被徹底唾棄。(同上399頁)陳獨秀早期的宗教觀,比科學派還激進:“增進自然界之知識,為今日益世覺民之正規(guī)。一切宗教,無裨治化,等諸偶像,吾人可大膽宣言者也?!保ā蛾惇毿阄恼逻x編上·憲法與孔教》144頁)他把宗教歸結為對鬼神的迷信,(同上《〈新青年〉罪案答辯書》317頁)主張以科學代宗教:“余之信仰:人類將來真實之信解行證,必以科學為正規(guī),一切宗教,皆在廢棄之例……故余主張以科學代宗教,開拓吾人真實之信仰?!保ㄍ?,《再論孔教問題》166頁。一九一七年一月一日)但很快,不過一年,他就認識到宗教的社會意義,承認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公開承認并改正了自己對宗教的錯誤認識:“宗教在舊文化中占很大的一部分,在新文化中也自然不能沒有它。人類底行為動作,完全是因為外部的刺激,內部發(fā)生反應。有時外部雖有刺激,內部究竟反應不反應,反應取什么方法,知識固然可以居間指導,真正反應進行底司令,最大的部分還是本能上的感情沖動。利導本能上的感情沖動,叫他濃厚、摯真、高尚、知識上的理性,德義都不及美術、音樂、宗教底力量大。知識本能倘不相并法達,不能算人間性完全發(fā)達。所以詹姆士不反對宗教。凡是在社會上有實際需要的實際主義者都不應反對。因為社會上若還需要宗教,我們反對是無益的,只有提倡較好的宗教來供這種需要,來代替那較不好的宗教,才真是一件有益的事。羅素也不反對宗教,他預言將來須有一新宗教。我以為新宗教沒有堅固的起信基礎,除去舊宗教底傳說的附會的非科學的迷信,就算是新宗教。有人嫌宗教是他力,請問擴充我們知識底學說,利導我們情感的美術、音樂,那一樣免了他力?又有人以為宗教只有相對價值,沒有絕對價值,請問世界上什么東西有絕對價值?現在主張新文化運動的人,既不注意美術、音樂,又要反對宗教,不知道要把人類生活弄成一種什么機械的狀況,這是完全不曾了解我們生活的本源,這是一樁大錯,我就是首先認錯的一個人?!保ㄍ希缎挛幕\動是什么?》513─514頁。一九二0年四月一日)

既然“新宗教’為新文化所必需,而當時創(chuàng)造一種新宗教又“沒有堅固的起信基礎”,只有“除去舊宗教底傳說的附會的非科學的迷信,就算是新宗教”了。那么,陳獨秀所“提倡”的這種足以“代替那較好的宗教”的,能夠“除去”其傳說的附會的非科學的迷信的“較好的宗教”,到哪里去找呢?陳獨秀先生自己在找,并且,還真被他找到了。他接著說:“我們不滿意于舊道德,是因為孝悌底范圍太狹了。說什么愛有差等,施由親始,未免太滑頭了。就是達到他們人人親其親,長其長的理想世界,那時社會的紛爭恐怕更加利害;所以現代道德底理想,是要把家庭的孝悌擴充到全社會的友愛?,F在有一般青年卻誤解了這個意思,他并沒有將愛情擴充到社會上,卻打著新思想新家庭的旗幟,拋棄了他的慈愛的、可憐的老母。這種人豈不是誤解了新文化運動的意思?因為新文化運動是主張教人把愛情擴充,不主張教人把愛情縮小?!边@種“把家庭的孝悌擴充到全社會的友愛”的“現代道德底理想”,不正是從“人人親其親,長其長”(《孟子·梁惠王上》)“廣濟博施”,(《論語·雍也》)實現“堯舜其猶病諸”的“安百姓”(《憲問》)的“全社會”,直到“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孟子·萬章上》)的孔孟之道嗎?原來陳獨秀先生汲汲以求的“新宗教”,正是陳煥章先生全力倡導、弘揚和推行的“特別宗教”的孔教?!翱捉探^無宗教之實質(宗教實質,重在靈魂之救濟,出世之示也??鬃硬皇鹿恚恢?,文行忠信,皆入世之教也,所謂性與天道,乃哲學,非宗教)與儀式,是教化之教,非宗教之教?!保ā蛾惇毿阄恼逻x編上·駁康有為致總統(tǒng)總理書》138頁)陳獨秀區(qū)分開了先秦儒學和“歷代民賊利用之孔教”,也就回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大道上來,他說:“孔學優(yōu)點,仆未嘗不服膺,惟自漢武以來,學尚一尊,百家廢黜,吾族聰明,因之錮蔽,流毒至今,未之能解……即以國粹論,舊說九流并美,倘尚一尊,不獨神州學術,不入光輝,既孔學亦以獨尊之故,而日形衰落也。’(《同上,答常乃德》177頁)

馬克思主義認為,宗教是剝削階級麻醉、控制群眾的精神武器,是社會的精神鴉片。但承認宗教產生有其社會根源和必然性,隨著社會進步,其由以產生的愚昧落后的社會根源的消失,宗教也將自行消亡。但掌權后的馬克思主義者,幾乎無一例外地對宗教采取了批判、限制、利用以致消滅的政策。理由是,宗教的存在和發(fā)展還有思想根源,即剝削階級麻醉、控制人民的需要,所以革命政權也要發(fā)揮其能動性,促其盡快消亡。這種政策惡果嚴重,也不是認為是“左”了,但其根本精神還認為并不錯。

近代以來,中外的激進主義者都認為,他們信奉的主義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學說,它和它的信奉者可以以真理的,或者革命的,或者以悲天憫人的救世主的名義,理直氣壯地取代(其實是消滅)所有其他的文化、學說和宗教。試問:古今中外,哪種文化、學說、宗教不認為自己是“放之四海皆為準”的?這正是戰(zhàn)爭和冷戰(zhàn)的根源之一,也是倡言“文明的沖突”論者的立論基礎。人類好容易從異化的谷底爬上來,怎么會再退回去,甚至在全世界范圍內搞一次“”呢?世界上沒有一種文化、學說和宗教主張這樣做。只有少數文化本位主義者,民族利己主義者,或宗教蒙昧主義者現在還想繼續(xù)這樣做。但歷史的洪流不可阻擋,歷史已走上正道。

把宗教歸結為神學迷信,把二者混為一談,實際上是根本不懂宗教。佛教就是無神論的,釋迦牟尼佛不講迷信,主張人自助。南公懷謹先生說:“宗教哲學,我最佩服釋迦牟尼佛,他是不講迷信的。拜佛,佛就保佑你,那不是佛。佛真正的教義跟孔子一樣,一切在于你。能夠作主宰的是你自己,是你自身的業(yè)力,沒任何教主可以做你的主宰?!保ā兑捉浵祩鲃e講》333頁)

誠然,神學迷信是原始社會人類還處于愚昧落后狀態(tài)時的產物,但文化和科學也寓于神話和迷信之中。宗教早期的神學迷信的內容,也不過是人性通過神學迷信的形式來實現。早期宗教的核心和主要內容不是神學迷信,而是人道主義精神,所以,要想正確認識宗教,首先要把宗教和神學迷信區(qū)別開。二者沒有必然聯系。隨著文化科學的進步,固然有不少基于愚昧落后的迷信被證偽而消亡;但也有不少原以為迷信的內容證實而得到承認;還有許多所謂“神學迷信”的東西,現在的科學既不能證實,也不能證偽,對比,正確的態(tài)度應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論語·為政)等待科學的發(fā)展。此前應該承認信仰自由、信仰完全是私人的事。你可以不信,但你必須尊重別人的信仰權利和自由,不要妄談人家是神學迷信,這是人文精神。近代以來,以反對封建啟蒙自詡,倡導“民主和科學”的全盤西化派,對待宗教的態(tài)度卻最少人文精神。他們把信仰問題政治化,根據需要而少大由之;把宗教和神學迷信混為一談而完全否定宗教。

中堅派認為,科技工具理性只能解決人的物質需求問題,不能解決思想文化問題,更不能解決人們的感情和心靈問題,而后者才是社會人生的主要問題。他們認為,宗教在“超科學”的價值體系中,并非無足輕重。梁啟超認為,人生問題之最重要部分具有超科學的性質。豪杰之士所以能無大驚,無大喜,無大苦,無大樂,無大憂,無大懼,原因在于其能“明三界唯心之真理而已,除心中之奴隸而已?!保ā讹嫳胰返诙裕?6頁)當人們碰到某些問題不能解決,特別是身心無法擺脫,又無能為力,也無從解釋的苦難時,往往尋求精神、情感上的解脫,此時理智未必解決問題。而宗教往往是最便捷的解決辦法。這種擺脫痛苦的辦法是否最好是無所謂的,關鍵是得到解脫,哪怕是暫時的也好。問題是不要被擊垮,繼續(xù)、甚至更好地生活下去。和無宗教信仰者相比,有情感寄托處畢竟是件好事。它能使人經受沉重的打擊而不至精神崩潰,并能很快地振作起來。我常想,屈原如信仰宗教不致自殺;柳宗元如不信佛,古代中國就要少一個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學家了。如能寬容和真誠地對待生活,就不會把宗教看作可有可無、甚至邪惡的東西。科學派,和有些所謂的“君子儒”,以理性主義者自居,自以為高潔清雅,把宗教歸結為神學迷信;陶醉于所謂高于宗教,其實未必正確的學說,并將這種觀點視為絕對真理,形成一種教條,作繭自縛,反而陷入對自己信仰的教條的迷信,其實,這些書生徒尚空談,既不真懂宗教,更不關心民眾疾苦和現實人生。但這些人在社會,在學界,影響卻很大。真要公開辯論,他們又擺出一副真理捍衛(wèi)者,對不同觀點不屑一顧的神態(tài),其實他們根本不敢公開平等的辯論。

就說迷信,古代人迷信,現代人也迷信。培根說:“偉大的哲學始于懷疑,終于信仰?!倍袊默F代激進派卻反其道而行之:始于信仰,發(fā)展了現代迷信,終于信仰崩潰。迷信的基礎都是愚昧和恐怖──精神的或物質的。古代迷信的鬼神獎善懲惡;現代迷信的人一旦被神化,其心血來潮,狂暴怪戾也必須絕對服從。被虐殺還要三呼萬歲,并寄望于神給他平反昭雪。古人迷信來世,雖不能證明,也不能證偽,仍有勸人向善的功效;現代迷信神化遙不可知的未來,也不許質疑討論,以換神當作新生,卻不思修廟和論道,則迷信無窮期。所以,現代迷信的危害比古代迷信更深遠。現代的君主極權,政教合一和文化專制主義的危害也比古代的大得多。封建季世,特別是明清以來,君主極權和專制主義造成的文化大滑坡讓中國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歷史懲罰了我們。一百多年繞了一個大圈,又回到近代史的起點。正如馬克思所說:“自以為借助革命加速了自己前進運動的整個民族,忽然發(fā)現自己被施回到一個早己死滅的時代。”

上述兩種觀點,哪一種是正確呢?鑒別的標準只能是人性和社會實際。哪一種符合人的本性和社會實際,那一種就正確。

先從宗教的起源談起。

確如蔡元培先生說,宗教是人類在“未開化時代,腦力簡單”的產物。出于人的不斷改善自己的生存條件的本能需要,人們應該認識宇宙、社會和人本身的秘密。但初民對此茫無所知,就如同處在黑屋中的孩子,感到危險和恐懼,對任何事情都難以把握,有許多事情需要解決而不知到怎么辦。于是人們就把自己的愿望寄托于自己幻想出來的一種超自然、超人間的神秘力量,稱之為神、為天、為帝,主宰自然和社會,為人類解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人們對這種力量和它的體現者信仰,敬畏和崇拜。從自然崇拜到靈魂崇拜,到圖騰崇拜,到祖先崇拜,到神靈崇拜;從多神到統(tǒng)駁眾神的至上神到一神;從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如猶太教、神道教、印度教),到世界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這就是宗教發(fā)展的大致歷程。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的知識和能力不斷提高,認識的和自己能做主的事越來越多,越來越多地成為宇宙、社會和自己的主人,迷信神怪的思想越來越少,直到不迷信。但宗教并未逐漸消亡,反而在不斷發(fā)展。這就說明,宗教之所以產生,還有知識和能力以外的原因。

宗教產生于人類文化早期,但這決不意味著早期的人類只有物質需求,沒有感情和心靈的需求。如果人只關心個人的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那就和禽獸沒有區(qū)別了?!叭酥械酪?,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保ā睹献与墓稀罚┊斎?,為了個人和群體的生存和延續(xù),首先要有物質生活資料;但在物質條件初步得到滿足和不斷改善的基礎上,人們的精神文化的需求相應的也在不斷提高,而且越來越高。人們還想生活的有意義;并且,這種意義越大越好,直到充分實現人的價值,成就“堯舜其猶病諸”的“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的事功,直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這絕非現代科技成果和科技理性所能解決的;相反,不少認識到人生意義的志士仁人,從先知先覺到有責匹夫,為了他人、社會、國家民族和人類的利益,而不惜犧牲個人的物質利益乃至生命而成仁取義,這更非科學工具理性所能解答的。這就是說,在物質文明之外,甚至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在物質文明上,人們還有一種精神文明,還有一種心靈的需求。這才是人和禽獸的區(qū)別之所在。馬斯洛說:“精神的自我實現是人的最高需要,而物質的享受只是人的需要的最初階段?!倍诮虖钠洚a生之日起,就不僅試圖滿足人的物質文化的需求,而且試圖滿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一句話,宗教產生于人性發(fā)展的需要。宗教是人的本性的體現。宗教也是人學。

當代人類生產和科技水平能滿足人類的物質需求而有余,倒是人類的精神文化、道德水平遠遠滯后于物質文化的發(fā)展,使得物質財富被濫用,被破壞。所以,隨著科學的高度發(fā)展,人們對精神文明的需求,對能解決精神問題的宗教的需求,不是逐漸減少,反而不斷增強了。這不是科學技術和科技工具理性主義所能解決的,也不是哲學所能包攬的。即使像儒學這種從宗教中脫穎而出,超越了宗教,高于宗教的人道主義思想體系,能比宗教提供更好的終極關懷,能扮演準宗教的社會功能,它也不能完全取代宗教,不能把信奉宗教的人全爭取過來。何況像儒學這種高品位的學說,都能兼容并蓄,它不需要,也不會去取代他種文化、學說和宗教,而只能和它們相互借鑒,共同促進人類文化的進步。

為了進一步揭示宗教性質的本然,應該聽一聽當時不受意識形態(tài)和情緒影響,既非左傾激進的西方論者,又不是宗教徒的宗教史家的意見。他們超然于社會政治和黨派斗爭,肩負著神圣的文化。學術使命感,具有深厚的學養(yǎng)功力,用嚴格的科學方法,又謹守傳統(tǒng)的史德和學風。其中成就最大的當首推用彤先生。他既反對信仰主義,更反對對宗教取敵對、盲目排斥的極端態(tài)度,而是以客觀的態(tài)度,精深具體之研究,以人類社會的根本規(guī)律──人道為準繩,從而揭示了宗教的人道主義本質。湯公對宗教的哲學反思最集中地表現在一九三八年出版的《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的《跋》的首段:“中國佛教史未易言也。佛法,亦宗教,亦哲學。宗教情緒,深存人心,往往以莫須有之史實為象征,發(fā)揮神妙之作用,故如僅憑陳跡之搜討,而無同情之默應,必不能得其真。哲學精微,悟入實相,古哲慧發(fā)天真,慎思明辨,往往言約旨遠,取譬雖近,而見道深弘。故如徒于文字考證上尋求,而乏心性之體會,則所獲者其糟粕而已?!保ㄉ蠒?34頁)

指出應以“同情之默應”的心態(tài)去作“心性之體會”,才有可能“悟入實相”(深入本質),認識其“深存人心”之本源,故能于滿足人類生存發(fā)展的深層次的需求上“發(fā)揮神妙之作用。”這才是對待宗教的正確態(tài)度。人類的需求是相當豐富和復雜的,幾乎沒有止境。所謂“人生不如意事十七八”。往往使人希望落空。于是人們就幻想延長生命,幻想“長生”或“靈魂不滅”,并信仰能成全這種幻想的神明。宗教就是這種幻想的系統(tǒng)的神學體系。

類文化是從神話和神學迷信開始的。

每個人,不管他是否意識到,都有自己的人生觀,各種人生觀都可以歸結為一種哲學。宗教的核心是哲學。

在人性發(fā)展,社會進步處于低級階段的古代,人們的知識和能力有限,人們能想象出的思想觀念,只有采取神話和感性化的形式,才能為大眾所理解和接受。這就是說,在古代,哲學被感性和神話化了。各民族的文化都經歷了這個階段。宗教是人類第一共同的意識形態(tài)。中國古代叫做天命觀。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的認識能力不斷提高,在神話體系內和宗教外衣下面,科學、理性的成分逐漸增加,哲學意味越來越濃,這又是神話和宗教哲學化的過程,直到有的哲學體系從宗教內部脫穎而出。

宗教是人類文化第一個完整體系,是人的本質屬性的最早體現,是把人類從動物狀態(tài)引領出來,從野蠻走向文明的最偉大的導師。在孔子創(chuàng)立人類第一個人道主義學說體系以前,在世界,宗教就是文化,文化就是宗教。宗教是一種信仰,但也是最早的哲學的科學,宗教是最早的信仰、哲學和科學的統(tǒng)一體。宗教是人類最早的理性思維成果,是宇宙、社會、人生最早的認識體系,是古代凝聚民族的向心力的源泉。宗教是人類意識之母,她分娩出哲學和科學。宗教不僅是文化交流傳播的使者,而且是文化的保護神。中國歷史上兩度接受外來文化都是通過宗教進行的。佛教傳來印度和西亞文化,明清之際,天主教傳來西方文化。宗教遺跡,又無一不是巨大的文化寶庫。在歷史上,不論中外,宗教又是反對暴政的革命的積極的組織者,所以,從總體上和根本上說,宗教是崇高而神圣的人道主義體系??梢院敛豢鋸埖卣f,宗教是人類進步的第一個也是最偉大的功臣,它的貢獻和影響的深度和廣度,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種文化和學說。我們可能進步了就忘恩負義,把宗教歸結為神學迷信,此其一。其次,宗教也在不斷發(fā)展進步,神學迷信的成份逐漸減少、淡化,而人文主義的內容逐漸增多。特別是近代以來,不少世界級的宗教都經過“宗教改革”,實現了關注重點的轉移;價值觀念從來世轉向現世人生,思維方法從容忍、吃苦轉向積極進?。徊粩喟芽茖W和理性主義引進宗教。對既不能證明也不能證偽的神學問題盡量存而不論,而重點關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從生理、心理上闡述人生究竟、社會規(guī)范、和平和現實問題。當立足于理性的思辯和邏輯的論證,肩負著批判實現和指出新路的哲學,在專制政治和文化專制主義的高壓下三緘其口,甚至枉道從勢,淪為官方意識形態(tài)和御用文人時,而立足于信仰和虔誠的宗教卻默默地引導群眾,以追求理想作為批判、否定現實的一種形式;而積極組織群眾公然反抗暴政者,在歷史上也屢見不鮮。所以,傳統(tǒng)的教徒因文化科學水平提高而減少的不多,而文化科學水平高的新教徒到不少。第三,特別是人類進步是一個通過異化和扭曲的社會進程,大多數人文主義學說,特別是西方文化所認識的是一個通過異化和扭曲的社會現實和人性,是性惡論者。所以,它們都片面強調自然、社會、人生各種關系矛盾斗爭的一面,把惡看作人性發(fā)展,社會進步的動力。各種學說大多是克敵至勝之道,直至發(fā)展為唯階級、唯階級論斗爭論,結果,同類相殘,不僅暴政猛于虎,而且戰(zhàn)亂頻仍,把戰(zhàn)爭作為解決重大問題的重要的和最后的手段。西方文化是物質科學文化,為滿足人們對食物、住所、生殖等物質的第一層次的生存需求,把人看作是與環(huán)境對立的主體,以科學、理性作為向自然索取,向自然斗爭的手段。以民主、法制作為協調社會矛盾的手段,帶有很大的強制性。片面強調人的物質需求,而對人的感情、心靈、和社會道德的需求重視不夠。它雖然取得了偉大的成功和成就,但付出的代價太高,負面效果太大,且影響深遠。而宗教卻能基本上保持一貫的勸惡獎善,懲惡揚善的人道主義傳統(tǒng),為人們樹立一個鑒別是非善惡的準繩,在思想深處安置了一個足以維護人性本然的道德自律器,和一個在異化社會鼓勵人們滿懷希望地走完人生歷程的內動機,成為歷史異化進程中的一個緩沖裝置和安全系統(tǒng)。不僅為社會,也為人們的心靈保留了一片凈土。

一般人認為宗教雖然主張和邪惡作斗爭,但主要地卻要求信徒通過寬容、忍讓、苦行去贖“原罪”和前世的“業(yè)”修個人的來世的福。雖然旨在追求個人的幸福,并且是永恒的幸福;但卻把現世的人生搞得很苦、很累、這種將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割裂,甚至對立起來,以犧牲現世的實實在在的幸福為代價,卻追求虛無空幻的且不可知的來世幸福,違背人之不斷改善其生存條件的本質屬性,當然,這也只是“門外漢”──非教徒的看法,故作多情的瞎操心。對虔誠的教徒來說,他可能不以為苦,或以苦為樂。更何況,教團和教眾也適應市場經濟,關注現世生活,并互相幫助。當此岸如此的不盡人意,甚至盡不如人意時,人們能在想象中有個彼岸世界,多保留一點人的本性,少一點此岸的異化,沖淡一些現世的悲苦,這既不妨害他人,更不妨害社會,有什么不好。從積極方面說,這還有利于人們存蓄一些精力,保留一點信心去改變現實,去追求美好的生活?;蛘咂鸫a可以滿懷信心和希望地蔑視那些不盡如人意,甚至盡不如人意,又不許批評的現實。所以歷史上許多獨裁者既想利用宗教,又很害怕宗教。

宗教是人的本性的文化形態(tài)。它能滿足人性的需求,并將隨著人性的發(fā)展而不斷進步。所以,就像人性只能不斷發(fā)展、完善而絕不會消亡一樣,宗教也將不斷發(fā)展而絕不會消亡。最明顯的例子是,中國早在兩千五百年前就創(chuàng)立了超越宗教、高于宗教、又具有準宗教功能的人道主義體系的儒學,并且成為主導思想也兩千多年,但中國原有的天命觀思想并未消亡;并且就在儒學已成為社會主導思想的情況也下,不僅產生了道教,而且接納了外來的佛教、伊斯蘭教和耶教。

人類的文化,精神和心理的需求是非常豐富、復雜、精細維妙,甚至幽遠玄奧的。并且,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豐富和提高,人的這種文化精神和心理需求也越來越多,越高,越細致。就是說,人們對能滿足這種需求的哲學(各種文化和學說)和宗教的需要不是逐漸減少、淡化、甚至消失,反而更加迫切,強烈和高深。正如人類文化從來是多元的一樣,人們選擇滿足其文化,精神和心靈需求的方式的自由度越來越大;可供選擇的文化、學說、宗教越多越好。既可以“從一而終”,又可以“朝秦暮楚”,還可以“朝三暮四”──從不同的文化、學說、宗教中擇優(yōu)而綜合為自己的人生觀和終極關懷。既然宗教是一種能滿足這種需求的人道主義思想體系,它就和其他文化、學說一樣具有永恒性。不僅宗教和各種文化、學說相比,很難說哪一種更好或最好;即使各種宗教、各種文化、學說自己相比,也很難說哪一種宗教、文化和學說,是最好的宗教,最好的文化或學說。只要它們本質上是人道主義的,就是永恒的。只有差異,難分伯仲。只能相互借鑒,而不能被取代,更不會消亡。二十世紀以來,馬克思主義者在其領導下的國家倒是做到了這一點。不能說這和它的終于解體沒有必然聯系。但它解體后宗教不僅恢復了,而且還有正常情況下不敢奢望的很大發(fā)展。從長遠利益來說,消滅宗教的政策反而事與愿違,促進了宗教的發(fā)展。

人們的文化和宗教信仰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首先是民族的和家庭的信仰傳統(tǒng)幾乎起決定性作用。一個從小在教堂受洗,長大在教堂結婚,死后又由神父送往“天堂”的人,能輕易地和宗教一刀兩斷,或改宗他種宗教、文化或學說嗎?他的這種宗教信仰也是從娘胎和乳汁中承繼的。其次,和文化、宗教的可信性和可行性關系極大??茖W使科學家認識宇宙的奧秘,哲學使哲學家認識自然、社會人生的規(guī)律,但廣大民眾并不理解和認同科學家、哲學家有關天道和人道的高深玄奧的道理。特別是生活方面、感情方面、心靈方面的許多問題,遠非科學、理性所能解決。大道至簡至易。群眾也不愿聽道德學家和官方的意識形態(tài)的說教,而寧愿相信宗教。一個人一旦信仰了一種宗教,既使對教義,宗教哲學并不了解;也不管他德、才、能高低;也不論過去的善惡、功過、是非,都能一步到位地得到一種安全感和永恒感。因為他確信有一種超越自然和社會的絕對的權威,控制那些給他以打擊、給他造成災難的力量,在保護他,所以他感到安全。由于他確定了對來世的信念,而對現實的苦難和生老病死產生一種超然的態(tài)度,從而產生了永恒感。一旦信仰了某種宗教,就好像完全換了一個人。從過去的與人為惡變成與人為善;從事事計較,針鋒相對變成寬容、忍讓。他相信,他今天忍受的一切苦難,作出的一切犧牲都能得到回報;相反,權錢物欲,卻要付出高昂的代價。生死輪回,善惡必報。過去渾渾噩噩,隨波逐流地混日子;現在變得有信仰,有了人生追求;他的人格變得高大豐滿,人也變得從容和聰明,待人處世顯得有板有眼。盡管他的文化程度還是那么低,甚至不識一字,但他的文化素養(yǎng)一下子就提高到他所信奉的宗教的層次。耶穌說:“我賜給你安寧。這種安寧,世界不能給予你,也無法將它從你身上剝奪?!背俗诮?,不論是科學、文藝作品,還是哲學,都不能給人以這種安全感和永恒感?;秸f:“上帝就在你心中。”路德說:“上帝不過是人們心中忠誠、信義、希望和慈愛之所在。心中有了忠誠、信義、希望和慈愛,上帝就是真實的;相反,上帝則成了虛幻?!笨梢?,上帝雖然能給人們心靈一種依靠和慰藉,使人有安全感和永恒感,但對上帝的信仰和教規(guī)的種種道德法則只是宗教的外在形式;宗教的真正生命和靈魂是基于人性本善的愛,一種偉大的人類之愛。偉大宗教的創(chuàng)始者皆性格特殊,感情強烈,能感受到這種強烈的人類之愛。這種愛是宗教的靈魂。這種愛使宗教具有強烈的感染力。這種偉大的強烈的人類之愛,賦予先知以豐富的想象力,和崇高的人格力量,使之能站在人類立場和歷史高度體現人性的本真,以頓悟的方式把握人的本質、社會和宇宙的實際及其規(guī)律──人道和天道。從而能把握是非善惡的本質,將正義的法則與道德規(guī)范相統(tǒng)一。而他們自己,又無一例外地都是普羅米修斯式的人物。這就使他們所講的教義具有無可辯駁的可信性。大多數宗教創(chuàng)始人沒受過高深的教育,他們講民眾喜聞樂見的、樸素明了的語言,從而贏得大眾的愛戴。他們講的教義就能喚醒,激發(fā)和鼓舞大眾的激情和感染力,能使人、甚至“下愚之人”,也愿意自覺地服從道德規(guī)范而不為名利所動。而除了儒學和宗教,無論哲學家、倫理學家、科學家,還是革命家、文學家,都無法做到這一點。

大宗教的創(chuàng)始者都說,他們所體現的這種偉大的強烈的人類之愛來自上帝,來自上帝的啟示,而他自己不過是上帝的使者。通過對上帝、先知、圣徒獻身的事績的贊頌感染君眾,引起共鳴,喚醒、激發(fā)人的善良的本性,產生無私的愛心和對上帝、先知、圣徒的無限的、狂熱的愛戴和崇拜,并把這種信仰世代傳承下去。所以,歸根結底,促使人們從善去惡,自覺尊守道德規(guī)范,卻做個好人的根源還是善良的本性,人的愛心,偉大的人類之愛。

宗教的神學和出世思想不僅具有安身立命的功用,還有純潔心靈,升華精神,提高道德修養(yǎng)的妙用。宗教是通過現世的修德遷善,準備走向來世的條件。迷信和來世是抽象的、空幻的;而現世的修德遷善卻是具體和實實在在的。從表面上看,目的是來世,手段是修德。但換個角度,或者反過來看,就可倒果為因:對來世的追求正是促成現實修德的原因。這對個人,對社會有百益而無一害。

“宗教信徒每當對神明,致其崇仰、禮拜、懺悔的那一時刻,心情純潔誠敬,便從塵俗狹劣中超脫出來。這實在是一極好方法來提高人們的德性品質,也就是提醒其知是知非的理性自覺,稍免于昏昧。一般人的德性品質資藉信仰宗教而得培養(yǎng),是所以說道德宗教二者實相聯通也?!保ㄍ?,704頁)

“質言之,教堂一切設施環(huán)境和每周禮拜生活直接對整個身心起著影響作用,總會使你(茍非先存蔑視心理)一時超脫塵勞雜念,精神上得一種清洗,或解放,或提高。這得之什么力量?這得之于藝術魔力,非止于種種藝術化的感受,而且因為自己在參加著藝術化的一段現實生活。這種生活便是讓人生活在禮樂中。禮樂是各大宗教群集生活所少不得的。宗教全藉此藝術人生活動而起著其偉大影響作用,超過語言文字。”(同上741頁)

對超乎現世的追求是人類先天的欲望之一。這種超現世的追求有二:一是懷念過去,探求宇宙,人生何所從來;二是企想未來,想搞清宇宙,人生到哪里去。前者已交給科學家去問答,人們特別關注的是死后的歸宿。人類對超現世的追求的兩條途徑,這就是宗教和哲學。費爾巴哈說:“若世上沒有死這回事,那就沒有宗教了”(《宗教本質講演錄》)梁漱溟先生說:“人生所不同于動物者,獨在其懷念過去企想未來,總在抱著前途希望中過活。時而因希望的滿足而快慰,時而因希望的接近而鼓舞,更多的是因希望之不斷而忍耐勉勵,失望與絕望于他是太難堪。然而所需求者不得滿足乃是常事,得滿足者卻很少。這樣狹小迫促,一覽而望盡的世界誰能受得?于是人們自然就要超越現前的知識界限,打破理智冷酷,辟出一超絕神秘的世界,使其希望要求范圍更拓廣,內容更豐富,意味更深長,尤其是結果更渺茫不定,一般的宗教迷信就從這里產生,人們生活更靠希望來維持,而它(宗教)便是能維持希望的。──此情況既見之甚早,亦將延續(xù)及于久遠之后世,”(《梁漱溟全集》卷三,697頁)“宗教道德二者,對個人,都是要人向上遷善。然而宗教之生效,而且力大,并且不易失墜。對社會、亦是這樣。二者都能為人群形成好的風紀秩序,而其收效之難易,卻簡直不可以相比?!保ㄍ?,108頁)從理論上說:“道德為理性之事,存于個人之自覺自律。宗教為信仰之事,寄于教徒之恪守教誡”。“教人舍其自信而信他,棄其自力而靠他力”,遠不如哲學之科學和進步,實際效果正好相反:教徒的道德水平較高,犯罪率較低。教徒的“行為準于教規(guī)。受教會之監(jiān)督,不得自便。漢民雖號稱尊奉孔圣,卻沒有宗教規(guī)條及其教會組織,就在聽任自便之中而許多人墮落了?!保ㄍ希?07─109頁)純靠理性和自覺而沒有對喪失理智和不自覺者的有效制約機制,這是儒家的致命傷。

一種文明,學說或宗教,都是人的善良的本質的體現,都是要促進善性的實現?!白诮桃彩沁@作用,有個上帝,有個菩薩管著你,你就會乖一點。如果沒有所畏,永遠不會做好人,不會做好事。所以如果要一般普通人做好事,一定要有個促使他向善的力量在后邊才可以?!?/p>

“你研究一般人的心理,純用教化,用仁義之道讓他學好是辦不到的……一般人因為怕法律,怕社會不齒,因為有個“怕”在那里,所以才講仁義??鬃釉凇墩撜Z》中也提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人要有個可怕的東西在心里,在背后,才可以使他上進向善。

“所以,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勉,努力)。不威不懲。’

“以上這四句話,古今中外一般人的心理都是如此。我們不要以為自己是君子,不在其列,其實我們也包括在內。……所以這四句話在后世的老莊,《易經》中,大家都認為是帝王之學,統(tǒng)治的道理?!保蠎阎敚骸兑捉浵祩鲃e講》341─342頁)

宗教為人們提供的終極關懷簡單易行,不論智能高低,德才大小,也不管過去的功過是非,只要意誠心正就能悟道;悟了就信,當下既是,一步到位,終生不渝,也就終生受用。這種信仰雖不能證明,但也不能證偽。其實又何需證明。以絕對真理自命的種種理性主義的學說又有哪個得到了證明?模糊、籠統(tǒng)、朦朧本身就是一種境界,就是一種美。受用本身就是最好的證明。人間事,本來就有許多說不清,又何必自尋煩惱去刨根問底?!半y得糊涂”,不是淺層意義上的消極混世,更有深刻的內涵和意蘊。人們的宗教意識和宗教感情,不僅有人性本身的需求這個牢固的基礎,而且有博大精深的哲學作為理論支撐。誰如不滿足于簡單的信仰,還有理論興趣,那一部《大藏經》,盡夠你研究一輩子而有余。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科學的進步,宗教也在不斷改革,逐步消除其中的迷信成分,更重視現世的實際問題,不僅在異化的社會給扭曲的心靈以撫慰,而成功地扮演著倫理教化的角色。誠如甘地所說:“宗教的本質就是道德?!保ā陡实刈詡鳌?頁)真正的宗教都有完整的行為規(guī)范的教育系統(tǒng)。即使到了人性充分實現,社會和諧均衡發(fā)展的大同世界,宗教仍將是相當一部分人的精神和心靈的一片凈土。那時,宗教的神秘色彩和迷信成分早已和愚昧、落后無關,而被賦予懷古情趣而具有歷史和文化意蘊,成為一種陶冶情操的高潔幽靜的方式而倍受珍視。宗教不僅是人類的精神公園,而且是精神食糧。宗教活動將變成全民節(jié)日,成為人們文化娛樂、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猶如今天的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一樣。還一定會保持原來的宗教神學的神秘色彩和風貌,否則就沒有意思。并且和現在一樣,這部分人中,不僅有廣大民眾,還有科學家──既有自然科學家,也有人文學者;甚至可以肯定,和古代一樣,還有孔孟之徒??傊系叟c人類同在,宗教永恒。

前面說過,超乎現世的追求是人類天生的欲望之一。這不僅是學者、專家才關注的問題,普通民眾更關心這些問題。超乎現世的問題不外兩方面:一是宇宙、社會、特別是人從哪里來的,它們的本質是什么?從中國的盤古開天辟地,外國的各種創(chuàng)世說,到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永遠扯不清的爭論。二是宇宙、社會,特別是人類最終到哪里去?世界有無末日,特別人死靈魂是否不死?前一類問題就是哲學家所謂宇宙本原論、宇宙本體論。這是要由天文學、天體物理學、古生物學等自然科學回答的。人們最關切的還是后一類問題。特別是人死后靈魂安頓的問題,也就是人生意義的究竟,所以又叫做人的終極關切。這是自古以來對人類最具魅力、萬古長青的問題。人生苦短。當人們意識到個人生命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就想征服,超越這種局限,追求生命的永恒。哲學和宗教為解決個體的時空局限和生命永恒之間的矛盾,提出了不同的方案。

中外文化的個體觀不同。西方文化以個人主義為核心,關注的重點是個人的幸福,而其終極關切是死亡。西方心理學家認為,個人下意識(本能)中最關懷和害怕的是死亡。對死亡的恐懼深深的支配著人的心靈。逃避死亡或征服死亡成為西方文化、西人心理的核心問題,成為他們的終極關切。

正如南懷瑾先生所揭示的,死的神秘是宗教的基礎之一。死和生一樣,是大自然的一個奧秘。在人生旅途中。死是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誰也無法逃脫這個環(huán)節(jié)。然而這個環(huán)節(jié)似乎并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死生有命”。(《論語、顏淵》)“不知將白首,何處入黃泉?”這“命”是什么?“黃泉”又在哪里?是無常?是無奈?難道真有一種在冥冥之中安排著一切、擺布著一切的神秘力量?如果人類不能對這些問題作出令人信服的明確答復,當人們不能把死神的韁繩牽在自己手里,宗教的說明即使未必是最好,起碼也是容易為廣大群眾接愛的。耶教認為,人生來就有原罪,人生的目的既個人得到救贖,達到可以永生的天國。既不為前輩的行為負責,也不必為子女操心。宗教以精神生活為主,只追求個人解脫,追求生命的永恒,超越生命的時空局限和個體局限。宗教之不死重在靈魂。靈魂與肉體分離,肉體死亡,靈魂到另一個世界(彼岸、天堂)去延伸生命。這既與科學沖突,又和現實不合,還是對現實人生的否定?!拔鞣轿幕?,基督教、天主教,《舊約》《新約》里頭,伊斯蘭教的經典里頭,乃至佛教的經典里頭也一樣,一切宗教只講有關死的事,都鼓勵在家不要怕死?!薄耙磺凶诮潭际钦驹谒赖囊活^看人生,所以看人生都是悲觀的,看世界也是悲慘的”。

宗教,在弘揚自己的同時,應該全面客觀系統(tǒng)地學習他種文化、學說和宗教,不僅不反對,而且鼓勵、支持民眾,包括自己的信徒去信奉他種文化、學說和宗教。這是吸取各種優(yōu)秀文化成果,綜合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也是綜合創(chuàng)新人類未來文化的過程。儒學和孔教無所謂,當然也無從追求自身的利益。只要能豐富和完善人性,就一視同仁地歡迎。如果各種學說都能在弘揚自己的同時促進他種學說的發(fā)展,而不像以前那樣相互攻訐,互為水火,都不追求自身的利益(實際是上層維護其既得利益),則受益的將是全人類。其實,只要是科學的學說,真正的宗教,歸根結蒂都是人道主義的,都能促進人性的實現和社會的進步,都可相互借鑒,相互促進。即使和儒學、孔教觀點對立者,也可以在人道的基礎上相反相成。隨著人性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在異化過程中形成的意識形態(tài)上的分歧將逐漸淡化,以至最終消失。剩下的只是人的本質的純化和升華。人們的欲求不僅不會減弱,反而會因為向上性和為公性能和諧均衡的發(fā)展,而更專心致志地為不斷改善自己的生存條件而事半功倍地積極進取。那里再無單一的,獨尊的學說、占統(tǒng)治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或統(tǒng)治思想。人類將最終綜合創(chuàng)新出完美而又豐富多彩的人道主義價值觀和理想的思維方式──全面深刻而又各具特色的人道主義體系。今天的所謂儒家文化圈、西方文化帶、伊斯蘭文化區(qū)的界限遲早要消失。每個地區(qū)、國家、民族都有各種學說、宗教平等友好相處。信仰成為純粹個人的事。信奉基督教的總統(tǒng)任命佛教徒做總理,總理又選儒家做教育部長,而議長可能就是位虔誠的穆斯林。即使家庭成員也是各有所宗。一個人的思想境界。猶如多民族家庭哺育健康的混血后代一樣,文化的交融塑造完美的人性和人格。誰掌握的人類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文化成果種類越多,內容越豐富,誰的人格發(fā)展就越豐滿,越高大。這很可能是未來衡量人的價值和境界的主要標準。這個消除意識形態(tài)分歧的過程已經開始。

今天整個人類從整體上說已經走到了一個從物質文明到精神文明都已經初步具備開創(chuàng)人類新紀元的時代,又適逢世紀之交和千年之始,只要人們能轉換觀念,改弦易轍,綜合各種文化,學說和宗教的成果,創(chuàng)新出人類新文化,整個人類就可進入“理想國”或“大同世界”了。這對每個民族,每種文化、學說和宗教都既是機遇,又是挑戰(zhàn)。這就看哪個民族,哪種文化,學說和宗教,能徹底拋棄民族利己主義、文化本位主義、宗教蒙昧主義;能以我為主,綜合古今中外一切優(yōu)秀文化成果,創(chuàng)新出民族的新文化;并在此基礎上,為參與共同創(chuàng)造人類新文化做出更大的貢獻。

文檔上傳者

相關期刊

中國宗教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國家宗教事務局

福建宗教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福建省民族與宗教事務廳

宗教與歷史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上海大學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

霸州市| 深泽县| 剑川县| 卓尼县| 台北市| 洛川县| 贵港市| 闽清县| 武宣县| 福海县| 长白| 平阳县| 天门市| 简阳市| 吐鲁番市| 巴楚县| 岳阳市| 磐安县| 靖江市| 苏州市| 江山市| 贵德县| 越西县| 连山| 永康市| 永善县| 雷波县| 象州县| 永济市| 时尚| 蒙山县| 张家港市| 黄骅市| 荥经县| 巴塘县| 阳江市| 平泉县| 连云港市| 阆中市| 大宁县| 休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