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av毛片亚洲_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_一级片黄色视频播放_日韩免费86av网址_亚洲av理论在线电影网_一区二区国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视频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99人人更爽_精品少妇人妻久久免费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儒家生死觀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儒家生死觀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孔子及其儒家十分重視個體生命及其死亡的倫理意義和價值,并對其進行了深入的理性思考,形成了一種內(nèi)涵豐富且影響深遠的生死觀理論。儒家的生死觀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是深遠而巨大的,其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但主要是積極的。今天,社會生活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理想和追求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仍然需要有見義勇為、無私無畏的獻身精神,需要我們在生死面前做出何去何從的選擇。在這方面,儒家的生死觀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有價值的道德選擇路徑和方式。

關(guān)鍵詞:孔子;儒家;生死觀

生死觀是關(guān)于人的生命及其死亡問題的基本觀點和看法,是人生觀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人生觀的主要問題是人為什么而活著,以及關(guān)于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的問題;生死觀的主要問題是人應當如何看待生命和如何面對死亡,以及死的意義和價值問題。孔子及其儒家學者都十分重視個體生命及其死亡的倫理意義和價值,并對其進行了深入的理性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形成了一種內(nèi)涵豐富且影響深遠的生死觀理論。

一、儒家認為生與死都是自然現(xiàn)象和自然規(guī)律,應當以正確的態(tài)度坦然面對

《呂氏春秋》說:“審知生,圣人之要也;審知死,圣人之極也。知生也者,不以害生,養(yǎng)生之謂也;知死也者,不以害死,安死之謂也。此二者,圣人之所獨決也。凡生于天地之間,其必有死,所不免也?!币簿褪钦f,生與死的現(xiàn)象及其本質(zhì)問題都是圣賢所要認真面對并加以審慎思考的問題,有了對于生與死的正確理解和把握,就會以相應的適宜的態(tài)度對待之?!墩撜Z》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又有“日月逝矣,歲不我與”的話,這些都揭示和說明了時間流逝不可逆轉(zhuǎn),人的生命也是一個由生到死的自然過程。

楊雄把“有生必有死”視為“自然之道”,他說:“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終,自然之道也。”在他看來,有生命者必然就有死亡,有開始則一定會有終結(jié),這是自然的道理,不是人力所能改變的。王充也說:“有血脈之類,無有不生,生無不死。以其生,故知其死也。天地不生,故不死;陰陽不生,故不死。死者,生之效;生者,死之驗也。夫有始者必有終,有終者必有始。唯無始無終者,乃長生不死?!倍桃舱f:“生生之理,自然不息。如復言七日來復,其間元不斷續(xù),陽已復生,物極必反,其理須如此。有生便有死,有始便有終。”正是基于這種對生與死的不可抗拒的自然現(xiàn)象的認識,儒家更重視現(xiàn)實人生問題,而對死采取一種比較坦然和淡定的態(tài)度,正如張載所說:“存,吾順事;沒,吾寧也?!?/p>

《論語》載:“季路問事鬼神。子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日:‘敢問死?!唬骸粗芍?’”當問及鬼神和死亡的問題時,孔子教育學生從現(xiàn)實出發(fā),要重視人事和人生的現(xiàn)實。李贄說:“生之必有死也,猶晝之必有夜也。死之不可復生,猶失之不可復返也。人莫不欲生,然卒不能使之久生;人莫不傷逝,然卒不能止之使勿逝。既不能使之久生,則生可以不欲矣。既不能使之勿逝,則逝可以無傷矣。故吾直謂死不必傷,唯有生仍可傷爾。勿傷逝,愿傷生也!”李贄通過對生與死的必然性的認識,提出可以不必悲傷于死亡,重要的是關(guān)注今生,把握今生。

王夫之也從生與死的自然現(xiàn)象,揭示了生與死的辯證關(guān)系,以及人們在生死問題上的基本態(tài)度的社會及心理原因。他說:“衰減之窮,予而不茹,則推故而別致其新也。由致新而言之,則死亦生之大造矣。然而合事近喜,離事近憂,乍亡必驚,徐來非故。則哀戚哭踴所以留陰陽之生,靳其離而惜其和,則人所以紹天地之生理而依依不舍于其常者也。然而依之為哀,而不依之為患,何也?哀者必真而患者必妄也。且天地之生也。則人以為貴。草木任生而不恤其死,禽獸患死而不知哀死,人知哀死而不必患死。哀以延天地之生,患以廢天地之化。故哀與患,人禽之大別也?!庇纱?,王夫之也主張并充分肯定了對于生與死的“順”與“寧”的態(tài)度:“蓋其生也異于禽獸之生,則其死也異于禽獸之死,全健順太和之理以還造化,存順而沒也寧?!辈粌H如此,在生與死、成與敗的問題上,他還提出了“守氣”說:“生之于死,成之于敗,皆理勢之必有……既以身任天下,則死之與敗,非意外之兇危;生之與成,抑固然之籌畫;生而知其或死,則死而知其固可以生;敗而知有可成,則成而抑思其且可以敗。生死死生,成敗敗成,流轉(zhuǎn)于時勢,而皆有量以受之。如凡善走,不能逾越于盤中。其不動也如山,其決機也如水,此所謂守氣也?!边@些論述,都反映了儒家在對待死亡問題上的基本態(tài)度,即正視生死,坦然面對死亡,既愛惜生,又不畏懼死,亦即不為生死問題所累。應當說,這是一種比較合理的態(tài)度。

二、儒家肯定生命的價值與可貴,提倡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主張不作無謂的犧牲,反對在生死問題上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

天地生人,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人與自然關(guān)系問題上的一個基本認識,也是儒家天人關(guān)系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儒家認為,人與宇宙萬物一樣,是自然演化的結(jié)果,是自然界的產(chǎn)物,同時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是,人又與自然界的其他事物不同,有著其他事物所不可比擬的價值,其他任何事物都不能與人相提并論??鬃釉f過“鳥獸不可與同群”的話,反映了他對人的存在地位及其價值的肯定。說:“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币簿褪钦f,人是天地基本品質(zhì)的體現(xiàn),是陰陽交感的結(jié)晶,是鬼神精靈的薈萃,也是宇宙間五大元素的英華。《周易》中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边@些論述,都反映和體現(xiàn)了人在自然界中超拔萬物,具有崇高地位和價值的思想。周敦頤提出人是世間萬物中“最靈”者,他說:“(陰陽)二氣交感,生化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艘驳闷湫愣铎`?!避髯觿t明確提出了人“最為天下貴”的思想,他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

既然人“最為天下貴”,是世間萬物之“最靈”者,那么,人就應當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當季路向孔子請教“死”的問題時,孔子回答“未知生,焉知死?”孔子的這一回答,反映了其重視人生現(xiàn)實、關(guān)注人的現(xiàn)實生命的思想,也確立了儒家“重生”的基本人生態(tài)度。《論語·鄉(xiāng)黨》載:“廄焚,子退朝。日:‘傷人乎?’不問馬?!瘪R棚失火,孔子所關(guān)心的首先是有沒有危及人的生命,有沒有人受傷,而不問及馬的情況。在今天看來,這是極為正常的事情,但在孔子當時的時代,奴隸只是會說話的工具,和牛馬一樣可以在市場上買賣,因此孔子特別問傷人乎而不問馬,則有著不同于尋常的意義,反映和表現(xiàn)了他對人的生命的珍視和關(guān)心。孔子還明確提出反對人殉,對殷商以來殘害生命的人殉制度表達了強烈的憤慨,他認為即使使用偶殉也是不能容忍的,也是殘忍而不仁的:“為芻靈者善矣;為偶者不仁,不殆于用人乎?”《孟子·梁惠王上》載:“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痹诳鬃涌磥?,即使用木偶土偶等來殉葬,也是非常令人痛恨的。在孔子的心目中,即使是奴隸的生命也同樣有著作為生命的尊嚴和價值。

孔子及其儒家學者對人的生命的尊重和珍視,還反映和體現(xiàn)在其反對戰(zhàn)爭的思想上?!墩撜Z》載衛(wèi)靈公向孔子請教用兵打仗之法,孔子的回答是:“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嘗學也。”并在第二天就離開了衛(wèi)國。其實,孔子并非不懂軍旅之事,他以禮、樂、射、馭、書、數(shù)“六藝”教授弟子,其中的“射”、“馭”兩項技藝都與軍事有關(guān)??鬃又跃芙^回答衛(wèi)靈公的問題,是因為他深知戰(zhàn)爭意味著對于生命的傷害和殺戮,而這正是孔子所深切擔憂和強烈反對的。孟子也對戰(zhàn)爭和殺戮持一種強烈反對和深惡痛絕的態(tài)度,針對春秋以來戰(zhàn)爭頻繁、大量殺戮和生靈涂炭的情況,他特別評價說“春秋無義戰(zhàn)”。他譴責“不仁哉梁惠王也”,就是因為“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爛其民而戰(zhàn)之,大敗,將復之,恐不能勝,故驅(qū)其所愛子弟以殉之”。梁惠王為了爭奪土地而驅(qū)使百姓作戰(zhàn),致使其暴尸郊野,骨肉糜爛。大敗后為了再戰(zhàn)并獲勝,又驅(qū)使他喜歡的子弟去死戰(zhàn)。在孟子看來,這是極為不仁的。面對當時各國君主窮兵黷武,“未有不嗜殺人者”的情況,當梁襄王問他究竟誰能夠統(tǒng)一天下的問題時,他的回答是“不嗜殺人者能一之”,認為不好殺人的國君才可以統(tǒng)一天下。當有人說“我善為陣,我善為戰(zhàn)”時,孟子卻認為其實這是“大罪”。正是從關(guān)愛生命、珍惜生命的立場出發(fā),孟子強烈反對和譴責大量殺戮和殘害生命的戰(zhàn)爭,提出了“仁者無敵”的主張,他說:“仁人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尊重生命和珍惜生命,作為一項道德要求和一種人生態(tài)度,不但是對人的,也是對己的。儒家認為人作為天地間的最高價值,要尊重、關(guān)愛和珍視他人的生命,同時也要尊重和珍惜自身的生命。所以,儒家不主張作無謂的犧牲,也反對輕生自殺等在對待生命和死亡問題上的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墩撜Z》載孔子的話說:“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痹诳鬃涌磥恚绞峙c老虎搏斗,徒步涉水過河,這樣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是不能讓人贊同的,這樣的行為也是不可取的。也就是說,這樣的無謂的死是不符合儒家的道德要求的,也是沒有意義和價值的。因此,孔子提倡“臨事而懼”,主張以小心謹慎的態(tài)度對待之。孟子也提倡珍惜生命,主張遇事小心謹慎,不作無謂的犧牲,所以他說:“知命者不立乎危墻之下”。《論語》曾記載孔子與其弟子圍繞管仲是否應該自殺、不自殺是否合于仁德等問題的討論。管仲和召忽都是公子糾的師傅,當公子糾被其兄齊桓公殺害后,召忽自殺,這體現(xiàn)了對于君主的忠誠,是符合當時所要求的君臣之義的道德行為。但是管仲不但沒有自殺,反而還做了齊桓公的宰相,幫助齊桓公成就了稱霸諸侯、一匡天下的大業(yè)。對此,子路和子貢都提出了疑問,認為管仲沒有仁德,而孔子的回答是:“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又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痹诳鬃涌磥恚苤賻椭洼o佐齊桓公得以不用武力而多次召集諸侯盟會,同時輔佐齊桓公一匡天下,成就霸業(yè),百姓一直蒙受到他的好處和恩惠,而沒有“被發(fā)左衽”淪為夷狄,這些都是管仲的仁德,我們不能要求他像普通男女那樣講求小節(jié)小信,自殺于山溝之中。可見,在生死面前究竟何去何從,選擇生還是選擇死,關(guān)鍵是看其目的和效果,如果選擇生是為了大眾百姓,是為了成就更大的仁,那么這種選擇就是值得肯定的。因此,孔子對于管仲沒有選擇自殺輕生的行為和不做無謂犧牲的人生態(tài)度不僅沒有加以指責,而且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并稱其“如其仁,如其仁”。

正是基于對人的生命的尊重、關(guān)愛和珍惜的理念,儒家注重養(yǎng)生,主張通過修身養(yǎng)性,達到益壽延年的目的?!渡袝ず榉丁钒验L壽作為人生五大幸福之首,而把不得善終作為人生六大不幸之一??鬃釉岢觥熬佑腥洹?,即“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边@里,孔子根據(jù)不同年齡段人們的不同特點,提出了修身養(yǎng)性的不同要求。以正確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不可以傷害身體,更不能危及生命,這是人們進行道德修養(yǎng),達到君子的理想人格所必須要做到的,也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身體基礎(chǔ)和前提。

三、儒家主張舍生取義,殺身成仁,以身殉道

在對待生死問題上,儒家重生慎死,提倡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同時對死又持一種慷慨凜然、泰然處之的態(tài)度。在孔子看來,人生在世的所作所為要符合“仁”的原則,那么,當需要在生與死面前做出選擇時,也應當以仁義道德為標準做出取舍。所以孔子認為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不在于一味地貪生,而在于以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追求仁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睘榱藢崿F(xiàn)“仁”的目的和理想,可以舍生忘死,視死如歸??鬃舆€把“見危授命”視為“成人”必備的一種品德和素質(zhì),他說:“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在孔子看來,見到利益便能想到義的要求,見到危險能夠獻出生命,長久處于貧困仍不忘記平日的諾言,這樣的人就可以說是品德完備的人了。他還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痹谏狸P(guān)頭,當生命和仁德“二者不可得兼”的時侯,決不能貪生怕死而損害仁德,而應當義無反顧,舍生取死。

孔子說:“見義不為,無勇也?!边@里,孔子以“見義不為”為“無勇”,認為見到該做的事,即使面臨危險,也應該挺身而出,“見義勇為”、舍生取義,才是真正的勇、最大的勇。荀子也把“重死持義”視為“士君子之勇”,他說:“義之所在,不傾于權(quán),不顧其利,舉國而與之不為改視,重死持義而不橈,是士君子之勇也。”與見義勇為、舍生取義的主張相一致,孔子把對于真理的追求看得比生命更為重要,他主張以身殉道,提出“仁以為己任”,并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闭J為為了真理(道)即使付出生命的代價也是值得的,也是無怨無悔的。朱熹的話也表達了這個意思:“人受天所賦許多道理,自然完備無欠闕。須盡得這道理無欠闕,到那死時,乃是生理已盡,安于死而無隗。”

孟子在談到生死問題時也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边@種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精神,體現(xiàn)了儒家在生死問題上的崇高氣節(jié)。孟子還說:“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痹趹撏ι矶龅臅r侯,決不能怯懦退縮,袖手旁觀,否則就是貪生怕死,不仁不義;為了堅持道義,就應該無私無畏,勇往直前,乃至視死如歸。

《呂氏春秋》中說:“士之為人,當理不避其難,臨患忘利,遺生行義,視死如歸?!边@里也是主張生死由義,在生死面前以“義”作為取舍的標準。張載對生與死持一種“當生則生,當死則死”的輕松淡然的態(tài)度,他說:“當生則生,當死則死;今日萬鐘,明日棄之,今日富貴,明日饑餓亦不恤,惟義所在?!笨梢?,“當生”與“當死”的標準不是別的,而正是“惟義所在”。朱熹也說:“義無可舍之理。當死而死,義在于死;不當死而死,義在于不死:無往而非義也?!?/p>

荀子說:“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惡,死甚矣;然人有從生成死者,非不欲生而欲死也,不可以生而可以死也?!蓖醴蛑舱f:“將貴其生,生非不可貴也;將舍其生,生非不可舍也?!暂d義,生可貴;義以立生,生可舍。”人人都知道生命的可貴,都有求生的欲望,并且人們希望生存的愿望是很強烈的,厭惡死亡的心情也是很強烈的;然而人們在生死面前,有生存的機會卻選擇死亡,自覺自愿地舍生取死,這并不是不希望生存而但求死亡,而是由于當時的具體情況,他們認為應當舍生取死,也就是說,在當時的情況下,選擇生是不對的而選擇死才是對的。其實,每一個人都有貴生惡死的要求,但自愿的“舍其生”,“不欲生而欲死”,是因為“死得其所”,選擇死合乎仁義道德的要求。

四、儒家推崇死而不朽,并認為達到這一目的的手段是建功立業(yè),為宗族、家國而獻身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載:“穆叔如晉,范宣子逆之,問焉。日:‘古人有言日,死而不朽,何謂也?’穆叔未對。宣子曰:‘昔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為范氏,其是之謂乎!’穆叔曰:‘以豹所聞,此之謂世祿,非不朽也。魯有先大夫臧文仲,既沒,其言立,其是之謂乎!豹聞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對于“不朽”的理解和追求,有著不同的境界。范宣子講的是宗族的不斷發(fā)展和延續(xù),而叔孫豹講的則是“雖久不廢”的“立德、立功、立言”,所追求的是永遠的不朽。這種追求精神不朽的思想,為孔子、孟子和后來的儒家學者所吸取和發(fā)展。

孔子說:“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边@就是說,君子最害怕離開人世時,不能著名于世。一個人死后,如果名字不為人所稱述,是該引以為憾的。《論語》中曾對比齊景公之死與伯夷、叔齊之死,說:“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其斯之謂與?”齊景公奢侈腐化,一生無功無德,所以死了后,人們都不覺得他有什么好的行為可以稱述。而伯夷、叔齊所以至今還被人們稱頌,是因為他們具有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氣節(jié)。孟子曾稱贊伯夷為“圣之清者”,并說:“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橫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與鄉(xiāng)人處,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當紂之時,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笨梢?,一個人不論貧富貴賤,即使窮困潦倒,只要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其行為和于仁德、高尚正直,死后也會為人所贊頌。

孟子與孔子一脈相承,認為君子終身之憂是不能死而不朽:“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乃若所憂則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于天下,可傳于世,我由未免為鄉(xiāng)人也!是則可憂也?!蹦敲?,如何才能消除這一憂患,達到死而不朽呢?孟子認為,君子有垂創(chuàng)之舉,即為不朽,“君子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為可繼也。”不論孔子還是孟子,在認識到死亡的不可抗拒性后,都不主張任其自然,無所作為,而是強調(diào)與死亡抗爭,在有生之年要奮發(fā)努力,建功立業(yè)。即使在衰暮之年,當死亡即將到來時,也仍要“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通過發(fā)奮努力,建功立業(yè),從而名垂青史,這就超越死亡而達到永恒??酌系倪@一思想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

《韓詩外傳》說:“王子比干殺身以成其忠,尾生殺身以成其信,伯夷叔齊殺身以成其廉。此四子者,皆天下之通士也,豈不愛其身哉?為夫義之不立,名之不顯,則士恥之,故殺身以遂其行。由是觀之,卑賤貧窮,非士之恥也。夫士之所恥者,天下舉忠而士不與焉,舉信而士不與焉,舉廉而士不與焉。三者存乎身,名傳于世,與日月并而不息,天不能殺,地不能生,當桀紂之世,不之能污也。然則非惡生而樂死也,惡富貴好貧賤也,由其理尊貴及己而仕,不辭也?!边@里,比干、尾生、伯夷、叔齊以殺身成其忠、成其信、成其廉,所注重和追求的,是“名傳于世”、“與日月并而不息。”張載也說:“道德性命是長在不死之物也,己身則死,此則長在?!边@里所強調(diào)的都是追求死而不朽,即將個人的生命投入到社會人群的大生命之中,以對社會、他人的貢獻為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之所在,強調(diào)對于仁義的追求重于生命。

孔孟及其儒家在對待生死問題上的這些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是深遠而巨大的,從社會精英到普通百姓無不受其影響。其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但主要是積極的。其消極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孔孟及其儒家的這些思想主要是從維護當時的社會秩序出發(fā)而提出來的,所以他們的這些思想往往為歷代統(tǒng)治者所推崇和利用,后來在理學家們的解說論證下,又進一步增加了為統(tǒng)治階級所喜歡的內(nèi)容,在歷史上起過消極的作用。其積極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孔孟及其儒家的這種生死觀,造就了中華民族高尚的精神情操,成為我們民族精神中愛國主義的思想基礎(chǔ),形成了“寧可站著死,不可跪著生”的生死態(tài)度,所謂“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就是這種生死觀的生動寫照。“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等等,這些體現(xiàn)著儒家生死觀的基本精神的思想觀念,成為無數(shù)仁人志士的人生態(tài)度和人生信念,激勵他們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正氣磅礴、驚天地泣鬼神的可歌可泣的事跡。這也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漫長歷史中,雖歷經(jīng)磨難依然巍然屹立的重要精神支柱。在艱苦的戰(zhàn)爭年代,無數(shù)志士仁人在生死考驗面前臨危不懼、寧死不屈、視死如歸的精神,正是中華民族在生死問題上高尚的精神情操的發(fā)揚和升華。

今天,社會生活發(fā)生了根本的變革,人們的思想觀念、理想和追求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仍然需要有無私無畏的獻身精神。當面臨外敵侵略,或者當違法犯罪分子行兇作惡的時候,在與自然災害作斗爭中,或者當他人面臨生命威脅的時侯,都需要我們義無反顧地挺身而出,需要我們?yōu)榱俗鎳睦婊蛘咚说睦娑鞒鲎晕覡奚?,需要我們在生死面前做出何去何從的選擇。在這方面,儒家的人生觀、生死觀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有價值的道德選擇路徑和方式。

儋州市| 沁阳市| 屏东县| 义乌市| 伊川县| 昭平县| 元朗区| 保山市| 乌拉特中旗| 京山县| 伊金霍洛旗| 错那县| 马鞍山市| 卓资县| 金秀| 鄱阳县| 台东市| 大关县| 崇文区| 兴城市| 双柏县| 淳安县| 曲周县| 万宁市| 沙雅县| 台江县| 南昌市| 灵山县| 普安县| 化隆| 成安县| 当阳市| 高清| 兰州市| 古田县| 专栏| 商河县| 扎鲁特旗| 巴彦淖尔市| 浏阳市| 吴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