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個人情感歷史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歷史敘述的定義及相關研究成果述評
歷史敘述不同于敘述歷史,敘述歷史可以包括文學、美術、影視等多種手法,歷史敘述只是敘述歷史時的一種手法。歷史敘述專指歷史學家如實記錄歷史的過程。歷史學家一般都稱自己著述時秉承“實錄”“秉筆直書”“求真”等寫作原則,這是歷史學嚴格按照歷史記錄的學科屬性決定的。然而,歷史敘述是對客觀歷史進行著述的主觀實踐活動。歷史是客觀發(fā)生的事實,歷史學家在敘述歷史時,則是一種主觀活動,并且還帶有愛憎等個人情感。歷史學家在進行歷史敘述時,是以史料為研究對象,以著作為最終產(chǎn)物的一個主體實踐過程。歷史敘述包括“歷史學家主觀選擇史料”和“歷史學家寫作歷史著作”2個步驟,是一個自始至終的主動性實踐過程。在這個模型中,中國古代的私家修史,以及西方史學敘事傳統(tǒng)都能夠較好地解釋“歷史學家個人感情主導主觀選擇”這個理論。而對于唐以后的史館修史、集體修史,以及近代以來西方的計量史學等則不太適合。因此,本文將主要考察個人撰寫的敘事性歷史著作。自海登•懷特的《元史學》發(fā)表以來,學者們開始重視歷史敘述的主觀性研究。一是對歷史敘事手法的研究,一般都在考察歷史敘事的虛構性。如《中國歷史敘事中的間接虛構敘事及其效果》《怎樣看待歷史敘述中的“虛構”》等。二是關于歷史敘事和文學敘述比較研究,主要是談區(qū)別。如《真與用:關于歷史敘事與文學敘事的問答》《歷史真實與文學虛構》等。三是有關歷史敘述意義的研究,主要是從哲學角度進行考察。如《敘述、解釋與歷史編纂》《歷史敘述的客觀與主觀》等。從以上成果來看,對歷史敘述中歷史學家的主觀性進行分析的較少,僅有陳新的《論歷史敘述中的主觀性與歷史評價》一文,著重考察了歷史敘述中的歷史評價問題。對于歷史敘述過程中歷史學家的主觀性和個人情感論述較少,對這種現(xiàn)象產(chǎn)生原因的分析較欠缺??傮w缺乏對于歷史學家在歷史敘述過程前后的情感分析,以及由此構建的理論系統(tǒng)。歷史敘述這種主體性的實踐活動中,主體思想會不會影響歷史的記述?歷史學家的個人情感又會對歷史敘述產(chǎn)生什么樣的影響?歷史學家在歷史敘述中為何會有不同的情感?這些問題都值得探討。
二、歷史敘述中歷史學家的主觀性
歷史敘述這項實踐活動的最終產(chǎn)物為歷史著作。通過研讀各種不同歷史著作,我們可以看到,這項主體性活動隱藏著不同歷史學家的個人情感。故從歷史著作出發(fā),溯源探討歷史學家的主觀性和個人情感最為科學。
(一)歷史學家的個人情感激發(fā)寫作歷史著作在歷史著作中,歷史學家以客觀歷史為敘述內容,以讀者為敘述對象。雖然歷史學家一再強調“良史”,不“隱晦”,但是歷史學家在寫作歷史著作之前,都有著寫作的動因,而這種動因與個人情感密切相關。如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陳述自己作《史記》的原因時說:“仆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wǎng)羅天下放矢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此外,他還在《太史公自序》中談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這種強烈的“意在斯乎”的個人責任意識激發(fā)了他寫作的意志。希羅多德稱自己撰寫《歷史》的目的是:“為了保存人類所達成的那些偉大成就,使之不致因年代久遠而湮沒不彰,為了使希臘人和波斯人那些可歌可泣的豐功偉績不至失去其應有的光彩,特別是為了要把他們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的原因記載下來,以永垂后世?!痹谑穼W最初發(fā)展的過程中,中西方都是從個人著史開始的,而歷史學家對自己所述歷史的個人強烈情感激發(fā)了其寫作的動力。無論是記載歷史的光輝,還是記載歷史的陰暗,都是歷史學家努力展現(xiàn)給讀者的內容,都表達了歷史學家個人對這段歷史的個人情感。
(二)歷史敘述中的主觀性歷史寫作雖然是以事實為基礎的,但是在對事實的記敘中,作者到底將史料加工整理成什么樣子,與作者自身的史學積淀及個人情感關系密切。史料浩如煙海,任何一個歷史學家都不能將其全部納入到自己的著作中,這就必然會有所取舍。威廉•德雷在《歷史哲學》中提出:“任何歷史學家都不可能把他所知道的一切研究對象統(tǒng)統(tǒng)塞入他的敘述。無論他試圖通觀羅馬失陷后的西歐,還是簡述魯比肯河渡口的變遷,情況都是如此。確實,在需要選擇時,一般歷史學家告訴我們的是他認為有意義或重要的東西,其中就蘊含著某種價值標準?!睔v史學家所要告訴讀者的“有意義或重要的東西”,正是他個人情感中最為強烈的部分。如吉本在《羅馬帝國衰亡史•序言》中寫道:“偉哉羅馬,舉世所譽,經(jīng)此變革,雖毀猶榮?!奔鞠雽⒘_馬帝國曾經(jīng)的輝煌展現(xiàn)給讀者,他說:“我選擇了一個光彩的題目。羅馬對于學童和政治家都很熟悉;而我的敘事文章,又是從最近時期古典著作的閱讀中推演出來的。”推演的目標就是展現(xiàn)羅馬帝國曾經(jīng)的輝煌。作者曾游歷羅馬,看到歷史遺址后,難以抑制寫作的沖動,最終完成了這一巨著。歷史學家選取一定的史料進行加工,如果嚴格按照科學的方法進行敘述,那么這些史料所推演的結論將是固定的答案。伯克霍福曾說:“如果我們可以詢問誰為偉大故事的講述者講話,或者作為偉大故事的講述者而說話,我們也就可以詢問偉大故事是從哪種或誰的視角出發(fā)而被講述的。歷史學家必須同小說家一樣,也選取一種與聲音相伴隨的視角。”歷史學家選取哪些史料,是自由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歷史學家的敘述也是存在主觀性的,即便所述符合客觀史實,在敘述哪些內容時,歷史學家仍然有著一定的主動性。
(三)歷史敘述的主觀性表現(xiàn)為對同一史實的不同態(tài)度面對同樣的史實,不同的作者在運用中可能表達不同,甚至出現(xiàn)相反的評價與態(tài)度以對韓信的評價為例,《史記•淮陰侯列傳》末尾對韓信的評價為:“君臣一體,自古所難。相國深薦,策拜登壇。沈沙決水,拔幟傳餐。與漢漢重,歸楚楚安。三分不議,偽游可嘆?!薄稘h書•韓彭英盧吳傳》末尾則強調韓信沒有忠于劉邦:“張耳、吳芮、彭越、黥布、臧荼、盧綰與兩韓信,皆徼一時之權變,以詐力成功,咸得裂土,南面稱孤。見疑強大,懷不自安,事窮勢迫,卒謀叛逆,終于滅亡?!眱蓵袑n信的不同評價,表現(xiàn)出了歷史學家的主體性。司馬遷感嘆韓信作為英雄的悲情結局,班固則指責韓信作為謀反之臣,應當受到懲罰。司馬遷對韓信的態(tài)度是同情與惋惜,而班固則是對西漢帝國有著強烈的崇敬之心。歷史學的求真原則,要求歷史學家如實地記錄歷史。但在記錄過程中,歷史學家也有個人情感,歷史學家的主觀性和個人情感會通過歷史敘述來表述。金圣嘆曾感嘆司馬遷的《史記》是司馬遷個人情感的表達:“夫修史者,國家之事也;下筆者,文人之事也。國家之事,止于敘事而止,文非其所務也。若文人之事,固當不止敘事而已,必且心以為經(jīng),手以為緯,躊躇變化,務撰而成絕世奇文焉?!R遷之書,是馬遷之文也,馬遷書中所敘之事,則馬遷之文之料也。”在情感表達上,歷史著作也是情感表達的一種,這與文學著作有著一致性。歷史著作中,史料承載著作者的情感,承載著作者要向世人展現(xiàn)的歷史。
三、歷史學家在歷史敘述中表達個人情感
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將歷史分為客觀和主觀2個層面:“在我們德國語言文字里,歷史這一名詞聯(lián)合了客觀的和主觀的兩方面,而且意思是指拉丁文所謂‘發(fā)生的事情’本身,又指那‘發(fā)生那個的事情的歷史’;同時,這一名詞固然包括發(fā)生的事情,也并沒有不包括歷史的敘述。”個人情感歸屬于歷史學家的主觀層面,歷史敘述中充滿了歷史學家的主觀性和個人情感。
(一)歷史學家的個人情感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除了官修史學之外,一直都有大量的歷史學家個人寫作的史學著作。歷史學家個人著史是一種順應時代的現(xiàn)象。如抗戰(zhàn)爆發(fā)前后,國內存在投降與抗戰(zhàn)2種聲音。范文瀾感覺到現(xiàn)實缺乏抗戰(zhàn)英雄,為了激勵民眾,寫就了《大丈夫》一書,專門選取了從西漢到明代的25位古代“大丈夫”的英雄形象,“希望每個讀者也都學做大丈夫?!睔v史學家生活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可能完全與現(xiàn)實隔絕。歷史學是以過去為研究中心的學科,又只能如實記錄,不能隨意編造與杜撰。歷史學家的個人情感來源于親情、友情、愛情等現(xiàn)實情感與體悟。寫作歷史著作是個體參與的主體性實踐活動,編史必然會與現(xiàn)實社會產(chǎn)生聯(lián)系。陳新曾提出:“歷史敘述是歷史學家實踐的途徑,主觀性參與其中的運作,自然而然,在歷史敘述的產(chǎn)物即歷史文本中,就會映照出一行行主觀性的足跡。”這種主觀性的足跡,尤其是在現(xiàn)實社會出現(xiàn)大變革時,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如《明史》的修撰、《清史稿》的編纂,都是在前朝滅亡后,一批文人(遺老)通過修史來寄托哀思、表達對前朝的依戀。如有外敵入侵時,歷史學家往往通過歷史上抗擊外敵的史實來鼓舞抗戰(zhàn)斗志,如《大丈夫》的編纂。如政治清平時期,大臣往往通過編修史書來警示執(zhí)政者。如吳兢的《貞觀政要》、司馬光等人編纂的《資治通鑒》、張居正的《帝鑒圖說》。
(二)歷史學家的個人情感反映了其價值觀念歷史學家的個人情感是其價值觀的生動表現(xiàn),無論是喜愛、憎恨,還是惋惜、崇拜之情。歷史學家在進行歷史敘述時必然有屬于自己的價值評判標準。海登•懷特在《元史學》中提出,歷史學家在敘述歷史前,已經(jīng)有了“模式”:“史學家通過確認支配著一組事件的規(guī)律‘說明’歷史領域發(fā)生了什么。這些事件作為一種基本上是悲劇含義的戲劇被情節(jié)化了?;蛘撸粗嗳?,在他找到支配著情節(jié)關聯(lián)次序的‘規(guī)律’時,他也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加以情節(jié)化的故事的悲劇含義。不論哪一種情形,都必定會得到一種特定歷史論證的道德蘊含,它出自史學家假定的關系?!币虼耍诿鎸v史記載的空白處時,歷史學家大膽地按照自己的價值觀來推測歷史的空白,直接將歷史人物的對話生動地寫了出來。歷史學家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彰顯了其價值取向與情感認定。毛曦認為,歷史認識活動受“生理條件和認識環(huán)境的影響”,以及“情感主體的思想、觀念、價值判斷等的影響?!睉撜f,在歷史敘述中也存在客觀和主觀2個方面的要素,尤其是歷史敘述更傾向于將個人情感傳遞給讀者,使讀者獲得歷史學家所要告訴讀者的那些內容。歷史學家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敘述的立場、對歷史事件的感慨都屬于主觀層面的價值取向問題。歷史事實是固定的,歷史學家則存在個體差異。在歷史事實向歷史著作的轉變過程中,歷史學家起著核心作用,其個人情感認定往往讓讀者受到教育,讀者與歷史學家在傳播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形成共鳴。歷史學家通過自己的價值觀來選取史料,進而通過史料來教育讀者。如劉知幾在《史通•史官建制》中曾談到歷史的作用:“見賢而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若乃《春秋》成而逆子懼,南史至而賊臣書,其記事載言也則如彼,其勸善懲惡也又如此。由斯而言,則史之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務,為國家之要道?!睙o論是“自省”,還是“勸善懲惡”,都是歷史學家價值觀的體現(xiàn)。記敘“亂臣賊子”警示后人,必然記載其慘痛下場。記敘忠臣的光輝,無一例外地記載忠臣死后受到后人的敬重。記述朝代的更迭,都在有意識地對比前后朝代之間的差異;記述某朝代的強盛,無一例外地強調君主勵精圖治。
(三)歷史是無情的,歷史學家面對歷史時卻是有情的時間、空間的一維性決定了歷史事實的唯一性。后人在面對歷史時,因為不是當事人,常常不斷地追求真相,卻只能越來越接近真相。歷史都是遠離現(xiàn)實的,人在回顧歷史時,難以置身其中,只能靠著情感去接近真相。人們無法改變歷史事實,卻又常常心存歷史的假設,這就是對歷史事實無奈之情的明顯表現(xiàn)。歷史事實的客觀性、一維性,讓歷史學家留下了無盡的嘆息。于是在處理史料時,就有了文學與歷史2種表達情感的方式。對客觀史實的不同表達方式造成了文學和歷史2種學科不同的敘述原則。在此,本文不探討2者之間的差異,而是著重強調歷史著作也存在主觀性。曾提出在情感方面歷史和文學的作用有著相同之處:“從情感方面說,史與詩(文學)有相同之用處,如讀史讀到古人當危機存亡之秋,能夠激昂慷慨,不論他自己是文人武人,慨然出來,拯民救國,我們的感情都被他激發(fā)激動了,不由自主地感奮興起,把這種扶持國家民族的免于危亡的大任放在自己的肩頭。這是關于感情的。”面對相同的歷史,在文學敘述和歷史敘述的過程中,人們都是對客觀歷史表達無奈,發(fā)出嘆息。如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末尾感嘆道:“然羽非有尺寸,乘執(zhí)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彼抉R遷對“霸王”的功績由衷地贊嘆,也對“霸王”的悲劇有著無限的感慨:“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司馬遷認為項羽敗于“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且“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這個總結可謂客觀。后代文人在敘述項羽失敗時,則不再受史實的約束,大膽地創(chuàng)作。如杜牧的《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以及王安石的《烏江亭》:“百戰(zhàn)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者截然相反的個人情感表達,均不再受史實的約束,主觀大膽地假設結局??傊?,無論哪種敘述手法,都是表達了對歷史的無奈之情。
四、歷史敘述中歷史學家的個人情感的作用
歷史學家通過記述客觀史實,而將思想與情感融入其中,最終傳遞給讀者。讀者在閱讀歷史著作過程中受到教育,這就是歷史學服務于現(xiàn)實的基本過程。因此,有必要從歷史學家的個人情感出發(fā),逐步推演到讀者接受,看看歷史敘述是如何影響歷史學家的個人情感的。
(一)會影響主體對史料的選擇歷史學家在寫作歷史著作時往往都是在內心先有想法,然后才開始搜集資料。歷史學家不可能隨意選題,選題往往有現(xiàn)實意義,并且還需要有寫作的現(xiàn)實基礎(資料豐富、時間寬裕、經(jīng)濟基礎)。選題的現(xiàn)實意義,往往受到政治環(huán)境的影響,也就是時代背景。如范文瀾曾在1944年撰寫《漢奸劊子手曾國藩的一生》。他曾回憶說:“《漢奸劊子手曾國藩的一生》是1944年我在延安時寫的。曾國藩是近百年來反動派的開山祖師,而他的偽善喬裝卻在社會上有很大的影響。他的繼承者人民公敵則把他推崇為‘圣人’,以為麻醉青年、欺蔽群眾的偶像。為了澄清當時一些人的混亂思想,所以有揭穿曾國藩這個漢奸劊子手本來面目的必要?!睘榱烁玫卣f明曾國藩的劊子手面目,作者大量地運用了曾國藩剿殺太平天國運動的史實,范文瀾撰寫這部書時的史料明顯有所選擇,側重于其勾結洋人剿殺農(nóng)民起義的內容。歷史學家對歷史人物的愛憎,主要通過史實來表達。為了表達某種情感,歷史學家會有意地精心選擇史料,讓讀者看到的是史實,接受的卻是歷史學家的情感。米塞斯曾認為價值是主觀的、不斷變化的、不同的:“價值之一切判斷系個人的及主觀的。價值判斷不外宣稱我偏好、我較歡喜、我心愿。任何人亦無法否認,各人的感情、趣味,及偏好都大有差別,而甚至本人在不同的時刻,對同一的事物,亦有不同的評價方式?!被谑穼嵾M行的價值判斷,自然也隨著主體、時間、角度的不同而迥異。如建國后對“洋務運動”的評價,就存在著前后2種不同評價的現(xiàn)象,評價的不同正與改革開放政策出臺的政治背景有關。因此,不同的價值判斷正是受到時代主題的影響,歷史學家置身于現(xiàn)實時代之中,自然會受到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影響。
(二)進一步影響主體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歷史學從出現(xiàn)至今一直保持著實證的傳統(tǒng),即要求歷史敘述嚴格遵循客觀史實。通過尋找真相和真相之下的歷史規(guī)律是歷史學家公認的工作追求、價值取向。然而,僅靠部分史料推斷的真相和真相之下的歷史規(guī)律,能否經(jīng)歷時間的考驗?在此,筆者不論述真相的真?zhèn)味?,主要是要分析歷史學家所發(fā)現(xiàn)的“真相”已經(jīng)影響了對歷史人物的評判。陳新提出:“歷史敘述者不可能在他的敘述中避免做出歷史評價,因為,即使他想拒絕自己的主觀性與歷史評價進入文本,這種拒絕本身也需要理由,它是建立在某個立場的基礎之上的?!边@種主觀性是歷史學家無法回避的,因為歷史學家所述對象往往距離自己較為久遠,基于一部分資料之上的歷史結論總會受到各種其他資料的沖擊與質疑。即使是親歷事件的當事人,也僅是從個體出發(fā),并不能將事件參與者(他人)的狀況完全說清楚,這就制造了大量的歷史疑案、歷史反思與歷史再現(xiàn)。歷史敘述是如何影響主體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呢?托波爾斯基曾分析道:“歷史的(歷史編纂學中的)事實是建立在歷史學家進行科學地再現(xiàn)過去時對資料源和非資料源材料的運用的基礎之上的。但那種再現(xiàn)在所有歷史學家那兒肯定不可能是一樣的,因為歷史學家即使僅僅就其非資料源知識而言也都是各不相同的?!虼耍瑲v史學家是通過構筑歷史事實來再現(xiàn)過去的,但從某一種觀點來看,他又是歷史事實的‘創(chuàng)造者’?!睔v史學家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在面對多種聲音時必須要選擇其一。如歷史上關于曹操和魏延的評價一直沒有結論。這主要是圍繞著曹操是奸雄還是英雄、魏延是否謀反展開的。呂思勉的《三國史話》有“替魏武帝辯誣”和“替魏延辯誣”2章。但自《三國志》以來,歷史學家大多沿用曹操是奸雄、魏延曾謀反的結論。因為歷史學家不可能在歷史敘述中將疑問留給讀者,只能是采取其中一種說法,并按照此說法填充史料。由此,許多歷史學家沿用成說,最終進一步強化前人的結論,就出現(xiàn)了人云亦云的情形。
(三)最終影響讀者對史實的接受讀者接受的史實大多來源于歷史敘述。廣大的讀者在接受史實前,一般都有自己的價值觀與判斷能力。利科曾說:“我們從歷史學家那里期待某種主觀性,不是一種任意的主觀性,而是一種正好適合歷史的客觀性的主觀性?!弊x者與歷史學家的交流是依靠歷史敘述作為媒介的。情感在交流中屬于傳遞的內容,也就是信息。歷史學家依靠歷史敘述與讀者交流思想。歷史敘述中歷史學家隱藏的情感凝聚到歷史著作之中,間接地傳遞給讀者,這是一個主體參與的傳播過程。讀者在閱讀歷史著作后,逐漸分辨美丑、善惡,以反省自我、辨別是非。如《史記•太史公自序》所言:“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禍,幽于縲紲?!巳私砸庥兴艚Y,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遭李陵之禍,使得司馬遷將情感凝聚于《史記》之中,“思來者”正是為了將情感傳遞給后來人(讀者)。再如裴松之在《上三國志注表》中對宋文帝說:“臣聞智周則萬理自賓,鑒遠則物無遺照?!瓕⒁钥偫ㄇ佰櫍O誨來世?!薄拌b遠”“貽誨來世”都是裴松之作注時個人情感的寫照。綜上所述,歷史學家生活在現(xiàn)實社會之中,受到現(xiàn)實生活的影響而產(chǎn)生各種個人情感。歷史學家在進行歷史敘述時,必然是主觀行為。歷史敘述是歷史學家個人情感的載體,各種不同的歷史敘述代表著歷史學家不同的個人情感。讀者通過閱讀歷史著作,最終領悟歷史學家所要傳達的個人情感。
作者:盛亞軍單位:中共平頂山市委黨校
個人風險點排查及防控措施 個人材料 個人簡歷 個人總結 個人廉潔風險防控總結 個人鑒定 個人進修小結 個人養(yǎng)老計劃方案 個人工作計劃 個人畢業(yè)論文 紀律教育問題 新時代教育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