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作為旗幟馬克思主義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關鍵詞】旗幟/馬克思主義/思想旗幟/政治旗幟/社會旗幟
【正文】
我們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戰(zhàn)斗旗幟,而馬克思主義旗幟究竟包括哪些根本內容,理論界對此尚未進行過深入探討,只是習慣于從理論形式上把其劃分為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但問題就在于,馬克思本人既沒有僅僅從這種表性劃分上闡述自己的學說與資產階級學說的區(qū)別和對立,也沒有僅僅從這種理論形式上概括自己學說的精髓和實質。他主要是從無產階級革命的歷史進程和實踐發(fā)展,社會主義運動的革命目標和時代主題等角度,闡釋自己的新發(fā)現和新貢獻。1852年3月馬克思在致魏德邁的信中指出:至于講到我,無論是發(fā)現現代社會中有階級存在或發(fā)現各階級間的斗爭,都不是我的功勞。在我以前很久,資產階級的歷史學家就已敘述過階級斗爭的歷史發(fā)展,資產階級的經濟學家也已對各個階級作過經濟上的分析。我的新貢獻就是證明了下列幾點:(1)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fā)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lián)系;(2)階級斗爭必然要導致無產階級專政;(3)這個專政不過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①這段精彩的論述講明了馬克思主義學說的主要內容和根本之點,同時還指明了無產階級革命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必然趨勢和時代主題。由此看來作為旗幟的馬克思主義,必然是指引革命前進的航標和燈塔,必然代表著革命的方向和形象,必然濃縮著革命的任務和目標,必是無產階級和廣大革命人民的思想綱領、政治綱領和社會綱領。因此,馬克思主義旗幟的根本內容應從其實踐形式、革命目標和時代主題上將其概括為思想旗幟、政治旗幟和社會旗幟。
一、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旗幟——醒世篇
馬克思主義的道理千條萬緒,但作為代表這個學說的方向和形象的思想旗幟,統(tǒng)領其全部理論和學說的思想靈魂,只能是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思想路線。對這條思想路線,恩格斯是這樣概括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以往哲學的根本不同之點,是它決心按照世界的本來面目認識世界。人們在理解現實世界(自然界和歷史)時,決意按照它本身在每一個不以先入為主的唯心主義怪想來對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現的那樣理解;他們決意毫不吝惜地犧牲一切和事實(從事實本身的聯(lián)系而不是從幻想的聯(lián)系來把握的事實)不相符合的唯心主義怪想。除此以外,唯物主義根本沒有更多的意義,只是在這里第一次對唯物主義世界觀采取了真正嚴肅的態(tài)度,把這個世界觀徹底地(至少在主要方向)運用到所研究的一切知識領域里去了。②
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旗幟適用于不同的斗爭時代和革命任務,會有不同的表現形態(tài)和時代特征,馬克思的觀點極其徹底而嚴整,這些觀點總起來就構成現代唯物主義和現代科學社會主義——世界各文明國家工人運動的理論和綱領。③
在馬克思主義思想旗幟下,辯證唯物主義是這個旗幟的出發(fā)點和立足點。馬克思多次講過:在黑格爾看來,思想過程是現實的創(chuàng)造主,我的看法則相反,觀念性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東西而已。恩格斯在闡明這個哲學時寫道:世界的統(tǒng)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而在于它的物質性,這種物質性……是由哲學和自然科學的長期的艱巨的發(fā)展來證明的……④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就是思維對存在,精神對自然界的關系問題……。凡是斷定精神先于自然界,從而歸根到底承認創(chuàng)世說的人……組成唯心主義陣營。凡是認為自然界是本原的,則屬于唯物主義的各種學派。⑤馬克思不但堅決駁斥了始終這樣或那樣地同宗教相連的唯心主義,而且堅決駁斥了當時特別流行的休謨觀點和康德觀點,形形色色的不可知論,批判主義和實證論,認為這類哲學是對唯心主義的一種“反動”讓步。
唯物辯證法是這面旗幟的基本方法。恩格斯寫道:一個偉大的基本思想,即認為世界不是由一成不變的事物構成的,而是許多過程的集合體,其中各個似乎穩(wěn)定的事物以及它們在我們頭腦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都處在生成和滅亡的不斷變化中,——這個偉大的基本思想,從黑格爾以來,已經深入了一般人的意識。在辯證哲學看來,不存在任何一成不變的、絕對的、神圣的東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都帶有必然滅亡的跡象;在它面前,除了發(fā)生和消滅、無止境地由低級上升到高級的不斷的過程,任何東西都站不住腳的。它本身也不過是這一過程在思維著的頭腦中的反映而已。馬克思把辯證法看作是一門“關于外部世界和人類思維的運動的普遍規(guī)律的科學,”其本身包括現時所謂的認識論。
歷史唯物主義是這面旗幟的主桿。馬克思認識到舊唯物主義的不徹底性、不完備性和片面性,因此確信必須把關于社會的科學同唯物主義的基礎協(xié)調起來,并在這個基礎上加以改造。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序言中,對運用到人類社會和人類社會史的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作了如下的周密說明: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fā)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fā)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fā)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fā)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fā)生變革。⑥馬克思主義指出了對各種社會經濟形態(tài)的產生、發(fā)展和衰落過程進行全面而周密的研究的途徑,因為它考察一切矛盾趨向的總和,并把這些趨向歸結為可以確切判明的社會各階級的生活和生產條件,揭示了物質生產力的狀況是所有一切思想和各種趨向的根源。
馬克思的經濟學說是對唯物史觀的運用和證明。馬克思說:社會經濟形態(tài)的發(fā)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列寧評價說,社會學中這種唯物主義思想本身已經是天才的思想。當然,這在那時暫且還只是一個假設,但是一個第一次使人們有可能極科學地對待歷史問題和社會問題的假設?,F在,自從《資本論》問世以來,唯物主義歷史觀已經不是假設而是科學地證明了原理,在沒有另一種想科學地說明某種社會形態(tài)(正是社會形態(tài),而不是什么國家或民族甚至階級等等的生活習慣)的活動和發(fā)展的嘗試以前,在沒有另一種想象唯物主義一樣把“有關事實”排列得秩序井然,把某種社會形態(tài)生動地描繪出來并給以極科學的解釋的嘗試以前,唯物主義歷史觀始終是社會科學的別名。⑦
階級斗爭學說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旗幟的一個重要內容和成果形式,體現了這面旗幟在思想路線方面的革命性和戰(zhàn)斗性。馬克思主義給我們指出了一條指導性的線索,這條線索就是階級斗爭的理論。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寫道: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在許多歷史著作中,馬克思提供了他用唯物主義觀點研究歷史、分析每個階級以至每個階級內部各個集團或階層所處地位的光輝而深刻的范例。馬克思為了估計歷史發(fā)展的全部合力,分析了社會關系以及從一個階級到另一個階級、從過去到將來的許多過渡階段的復雜情景。馬克思和恩格斯由此揭示了階級斗爭的兩重性:任何階級斗爭都必然采取政治的形式;任何階級斗爭都歸根結底為著經濟的利益進行。
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旗幟,使無產階級認識了自己,也認識了社會,由自在階級變成自為階級,馬克思主義思想旗幟的核心內容就是馬克思的第一個新貢獻: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fā)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lián)系。這是馬克思的兩個歷史發(fā)現的等值表述形式,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第一個階段上,斗爭的焦點就是圍繞著馬克思的第一個新貢獻展開的。因此,在這個歷史階段上,承認階級的存在,同時承認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fā)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lián)系,才是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
二、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旗幟——創(chuàng)世篇
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是無產階級進行革命斗爭的政治目標,是廣大革命人民建設新社會的歷史起點,因而它就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旗幟。在這面旗幟下,主要有三個基本內容:階級斗爭是實現無產階級專政的主要途徑;黨的領導是無產階級專政的根本保證;工農聯(lián)盟是無產階級專政的群眾基礎。
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革命的根本目標是消滅一切階級,消滅一切剝削和壓迫的不平等現象,消滅一切階級差別。然而,無產階級要達到這一目標,就必須推翻資產階級,首先使無產階級變?yōu)榻y(tǒng)治階級。但工人階級不能簡單地掌握現成的國家機器,并運用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既然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既然它是駕于社會之上并“日益同社會脫離”的力量,那么很明顯,被壓迫階級的解放,不僅非進行暴力革命不可,而且非消滅統(tǒng)治階級所建立的、體現這種“脫離”的國家政權機構不可。這是馬克思對革命的任務做了具體的歷史的分析后,得出的絕對肯定的結論。
馬克思通過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結構得出: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表現為劇烈的對抗和沖突,表現為劇烈的階級斗爭,那種矛盾不可能由資本主義制度本身來解決,而只有社會主義革命才能夠加以解決。正因為如此,馬克思主義一貫堅持,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階級斗爭是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直接動力和巨大杠桿。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將近四十年來,我們都非常重視階級斗爭,認為它是歷史的直接動力,特別是重視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階級斗爭,認為它是現代社會變革的巨大杠桿;所以我們決不能和那些想把這個階級斗爭從運動中勾銷的人們一道走。
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必然要從自發(fā)走向自覺,最后導致無產階級革命和專政。馬克思一再強調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根本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暴力革命是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一般規(guī)律。早在一百多年以前,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和恩格斯就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了的暴力革命的光輝思想,他們指出:無產階級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而建立自己的統(tǒng)治。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后來的實踐都說明,暴力革命對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是無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的一般規(guī)律。
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是無產階級革命和建設的關鍵所在,是無產階級專政的根本保證。無產階級革命要獲得勝利,就必須有能夠領導無產階級進行革命的核心力量——無產階級政黨組織。只有在黨的領導下,才能達到如下兩個目標:第一步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tǒng)治階級,第二步就是要不斷革命,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這是無產階級的偉大歷史使命。在這革命和不斷革命的全過程中,首先的任務是掌握領導權,掌握領導權的中心是取得農民、小資產階級等一切可以聯(lián)合的力量的支持,這也是黨的領導的實質。馬克思指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現在已經達到這樣一個階段,即被剝削被壓迫的階級(無產階級),如果不同時使整個社會永遠擺脫剝削、壓迫和階級斗爭,就不能使自己從剝削壓迫它的那個階級(資產階級)下解放出來。這是馬克思、恩格斯發(fā)現的一個真理。而無產階級爭得自己的解放,需要有很多條件,其中組織政黨并通過它來實現自己的偉大的使命是最首要的條件之一。無產階級政黨在領導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整個過程中必須掌握領導權。這是黨對無產階級革命事業(yè)實行領導的第一位的問題。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反復地闡述這個問題,在他們全部的革命生涯中,始終如一地堅持和強調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權問題。黨是核心是馬克思、恩格斯首先提出來的。只有先進的無產階級政黨才能成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yè)的領導核心,才能稱得起革命的司令部。馬克思曾明確提出:共產主義者同盟應該使自己的每一個支部變成工人聯(lián)合會的“中心”和“核心”?!秶H工人協(xié)會共同章程》也著重指出:本協(xié)會設立的目的,是要成為追求共同目標即追求工人階級的保護、發(fā)展和徹底解放的各國工人團體進行聯(lián)絡和合作中心。⑧
無產階級要取得革命斗爭的勝利并進而建立和鞏固無產階級專政,單靠本階級的力量是不可能的。它必須聯(lián)合一切革命的階級和階層,首先是聯(lián)合農民,結成鞏固的工農聯(lián)盟,去戰(zhàn)勝強大而兇惡的敵人。馬克思在總結1848年法國革命的經驗教訓時指出:“在革命進程把站在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國民大眾即農民和小資產者發(fā)動起來反對資產階級制度,反對資本統(tǒng)治以前,在革命進程迫使他們承認無產階級是自己的先鋒隊而靠攏它以前,法國的工人們是不能前進一步,不能絲毫觸動資產階級制度的。”⑨1856年,馬克思在談到農民對德國無產階級革命的重要性時又指出:德國的全部問題將取決于是否有可能由某種再版的農民戰(zhàn)爭來支持無產階級革命。⑩巴黎公社之所以是最終遭到失敗,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沒有爭得巴黎公社外的全國廣大小資產階級,尤其是農民的支持,沒有能夠建立起鞏固的工農聯(lián)盟。馬克思在總結巴黎公社失敗的經驗教訓時,精辟地闡明了農民對于無產階級革命的極端重要性。
總之,承認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是工人運動地革命目的;承認黨是無產階級專政的核心;承認暴力革命是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主要道路;承認工農聯(lián)盟是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重要保障等,是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旗幟的基本點,它的核心內容是馬克思的第二個新貢獻:階級斗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旗幟使無產階級走上了奪取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道路,由被壓迫階級變成了統(tǒng)治階級。在這一歷史時代,工人運動的直接目標,社會主義革命的時代主題,是打碎資產階級的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在這一歷史時代斗爭的焦點就是圍繞著馬克思的第二個新貢獻展開的。因此,在這一歷史時期,承認階級斗爭,同時也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的人,才是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
三、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旗幟——治世篇
馬克思主義社會旗幟的實質和精髓是承認無產階級專政只不過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以此,那就必然承認生產力和生產資料歸社會所有的歷史合理性;承認國家的消亡和政治權力的回歸是社會主義的必然趨勢;承認人的全面發(fā)展和徹底解放是社會主義的最終目的。
馬克思主義社會旗幟的第一個重要內容是承認生產力和生產資料歸社會所有的歷史合理性。
首先,馬克思主義認為,把生產力和生產資料收歸社會所有,變私有制為社會所有制,這是解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歷史要求。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猛烈增長起來的生產力對于它們的資本主義性質的這種抵抗,迫使資本家階級本身也不得不在資本主義關系的一切可能的范圍內,愈來愈把生產力當作社會生產力來看待?,F代國家,無論其形式如何,實質上都是資本家的機器。它愈是把生產力更多的掌握于自己手中,它就愈是成為集體的資本家,愈益剝削更多的公民。在這里資本主義關系并沒有被消滅,反而達到了頂點。
其次,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資料的國家所有只是一種社會所有的過渡形式。
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迫使巨大的社會化的生產資料日益轉變?yōu)閲邑敭a,因此它自己指出了完成這一變革的道路。無產階級奪取國家政權以后,首先把生產資料變?yōu)閲业呢敭a。可是因此,它也就消滅了自己作為無產階級的那種性質,這樣也就消滅了所有的階級區(qū)別和階級對立,跟著這些也就消滅了作為國家的那種國家。國家作為社會的真正代表而作的第一次行動——將生產資料變?yōu)樯鐣?,——同時也將是國家之所以為國家的最后一次獨立行動。
最后,生產資料歸社會所有也是人的全面發(fā)展和徹底解放的基礎條件。
生產資料歸為社會所有,不但會消除生產的現存的人為障礙,而且還會消除生產力和生產品的直接浪費和破壞,此外,生產資料歸為社會所有,還由于消滅了現在統(tǒng)治階級及其政治代表的窮奢極欲的浪費,因而為社會節(jié)約出大量的生產資料和生產品。通過社會化生產,不僅可能保證社會一切成員的豐足的并且日益富裕的物質生活條件,而且還可能保證他們體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的發(fā)展和運用。只有從這時起,人們才開始充分自覺地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只有從這時起,由人們使之起作用的那些社會原因,才將以極大的和日益增加的程度,給予他們以他們所預期的結果。這是人類從必然的王國進于自由的王國的飛躍。
馬克思主義社會旗幟的第二個重要內容是國家的消亡和政治權力的回歸。它的基本理論和精神實質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和把握: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首先,國家消亡和政治權力回歸是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題中應有之義。
《共產黨宣言》曾明確聲明: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tǒng)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并且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馬克思認為,第一、無產階級所需要的只是逐漸消亡的國家,即組織得能立刻開始消亡而且不能不消亡的國家;第二、勞動者所需要的“國家”就是“組織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無產階級”。馬克思認為,公社的真正秘密就在于:它實質上是工人階級的政府,是生產者階級同占有者階級斗爭的結果,它是終于發(fā)現的、可以使勞動在經濟上獲得解放的政治形式……公社制度將把靠社會供養(yǎng)而又阻礙社會自由發(fā)展的寄生贅瘤——“國家”迄今所吞食的一切力量歸還給社會機體。
其次,國家消亡和政治權力回歸,以砸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實現無產階級專政為先決條件;而無產階級專政一旦實現,原來意義上的國家就開始消亡。
無產階級革命的進程迫使革命“集中一切破壞力量”去反對資產階級國家政權,迫使革命提出破壞和消滅國家機器的任務,而不是去改善國家機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鎮(zhèn)壓資產階級及其反抗,仍然是必要的。但在這里實行鎮(zhèn)壓的機關已經是居民中的多數,而不是居民中的少數,既然人民大多數親自鎮(zhèn)壓壓迫自己的人,實行鎮(zhèn)壓的“特殊力量”也就不需要了!國家就在這個意義上開始消亡。
最后,國家的消亡和政治權力的回歸是以人類的全部歷史成就和資本主義社會文化成果為其社會基礎的。
列寧在闡述馬克思主義的國家消亡理論時指出:第一、如果不在某種程度上“回復”到“原始”的民主制度,從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是不可能的(不這樣做,怎么能夠過渡到由大多數人民和全體人民行使國家職能呢?);第二、以資本主義和資本主義文化為基礎的“原始民主制度”同原始時代或資本主義以前時代的原始民主制度是不一樣的。資本主義文化創(chuàng)立了大生產、工人、鐵路、郵政、電話等等。在這個基礎上,舊的“國家政權”的絕大多數職能已經變得極其簡單,已經可以簡化為登記、填表、檢查這樣一些極其簡單的手續(xù),以致每一個識字的人都完全能夠行使這些職能,行使這些職能只須付給普通“工人的工資”,并且可以(也應當)把這些職能中任何特權制、“長官制”的殘余鏟除干凈。
馬克思主義社會旗幟的第三個重要內容是人的全面發(fā)展和徹底解放。馬列主義所說的人的全面發(fā)展,并不僅僅是指德、智、體三個方面,而是指組織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無產階級在對社會的統(tǒng)治和管理中所應具備的生產能力、管理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全面提高;人的全面解放則具體表現為政治解放、思想解放和經濟解放。
首先,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全面發(fā)展和徹底解放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
社會革命在這里有兩層含義:一是消滅一切剝削和一切壓迫;二是消滅一切階級差別和人間的一切不平等現象。按照馬克思的說法: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人的全面發(fā)展和徹底解放,都離不開三個方面:——人的解放的經濟基礎、政治前提和社會條件。社會主義為了實現消滅一切階級壓迫、階級剝削和人間一切不平等現象,為了實現人的徹底解放和全面發(fā)展,必須創(chuàng)造它的堅實的經濟基礎,這個經濟基礎就表現為社會主義的社會所有制。社會所有制實際上就是勞動者的所有制。社會所有的經濟形式,這是人的解放和全面發(fā)展的經濟基礎。
其次,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全面發(fā)展和徹底解放是一種廣泛的社會實踐。
馬克思主義認為無產階級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才能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無產階級只有廣泛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質,爭取在思想領域、經濟領域和政治領域的全面解放。在當家作主的社會實踐中,廣大人民群眾不僅在經濟領域掌握管理權、參與權和勞動的權力,并且在政治領域和思想文化領域成為真正的主人,實現人民對整個社會的管理和統(tǒng)治,徹底擺脫被管理、被奴役的地位,使國家機器由管理人民的機器變成人民管理的工具,使高高在上的上層建筑機構重返社會基層——公民社會。
最后,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全面發(fā)展和徹底解放是一種嶄新的人類文明。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全面發(fā)展和徹底解放就表現為人對自身本質的重新占有和人性的全面復歸,表現為從被自然界所奴役的原始狀態(tài),通過人被社會所奴役的黑暗時代,而進入到人的自由發(fā)展的共產主義新時代。顯然,人的全面發(fā)展和徹底解放是一種嶄新的人類文明,是人類最后脫離動物界的歷史界碑。
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旗幟使無產階級獲得全面發(fā)展和徹底解放,從而完成由資本主義社會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的偉大歷史使命。馬克思主義社會旗幟的核心內容是馬克思的第三個新貢獻:無產階級專政不過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并建立無產階級專政之后的歷史時代,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斗爭的焦點就是圍繞著馬克思的第三個新貢獻展開的。在這個歷史階段上,承認無產階級專政,同時承認無產階級專政只是一種向無階級社會的過渡,才是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
四、結論:迎接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新時代
綜上所述,按照馬克思的三個新貢獻,把馬克思主義旗幟的根本內容歸結為三面旗幟,擯棄從外在形式上把馬克思主義分為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陳舊作法,拒絕把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內容和主要之點歸結為“兩個歷史發(fā)現”的傳統(tǒng)認識,一是提供了全新闡發(fā)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新主線、新視角、新方法,二是按照馬克思的本意突出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感、邏輯性、時代感和系統(tǒng)性,三是便于我們完整準確地領會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和文化底蘊,克服理論上的難點和實踐中的困惑。如此,則馬克思主義將不再僅僅作為一種邏輯和方法,而是作為戰(zhàn)斗的旗幟和行動的綱領;馬克思主義也不再僅僅作為一種對社會結構的科學分析,而且也作為對新時代的呼喚和對人性復歸的向往;馬克思的三個新貢獻所蘊涵的唯物主義、英雄主義、人道主義將得到最系統(tǒng)、最深刻的統(tǒng)一。馬克思主義將作為醒世、創(chuàng)世和治世的綱領體系,給探索中的工人階級提供最為銳利的思想武器。
把馬克思主義旗幟的三個構成部分看成是一個綜合的體系,當成歷史和邏輯相統(tǒng)一的有機體,不僅可以使我們獲得理論上的重大突破,而且可以在實踐上提供一條指導性的線索,用于總結歷史的經驗,開拓未來的事業(yè)。因為,在馬克思主義的不同發(fā)展階段上,它們都分別成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兩條路線斗爭的焦點。大體說來,在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建時期,主要是在邏輯上論證“階級的存在僅僅和生產發(fā)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lián)系”這一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而機會主義路線則表現為對這一歷史觀的否定。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進入奪取政權的階段后,黨內路線斗爭的焦點則集中表現在馬克思新貢獻的第二條上,在這個時代,馬克思主義主要是在理論上論證無產階級專政的必然性和現實性,一切機會主義則極力否定、放棄和背叛無產階級專政。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fā)展到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并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后,黨內路線斗爭的焦點則集中表現在馬克思新貢獻的第三條上。在這一歷史時期,時代的主題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使命是把無產階級專政作為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而機會主義和修正主義的要害是僵化無產階級專政,他們把歷史的必然當成歷史的永遠,把專政當成革命的最終目的,把社會主義拖進自我毀滅的深淵。這是當代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最為重大、最為深刻的歷史教訓。而依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括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的“三個代表”理論,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把馬克思所強調的“過渡”二字,創(chuàng)造性地具體化系統(tǒng)化了。這就再清楚不過地表明:“三個代表”的理論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根本點和主要點上所進行的重大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三個代表”的理論是我黨的時代旗幟。
【參考文獻】
①②⑤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547頁、242頁、224頁、548頁。
③《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3版,第418頁。
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383頁。
⑥⑧《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33頁、610頁。
⑦《列寧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3版,第10頁。
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