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實驗正式開始了,我把梨放入水中,當然在這之前我也有過猜測,這樣大而重的梨究竟是浮的還是沉的,我拿起梨,要對它進行切割,因為梨比較大,我先豎切一刀,把梨的一半放入水中,結(jié)果出現(xiàn)的是浮的現(xiàn)象。
再順手把拿在手上的半個梨橫切,把上半部分放入水中,結(jié)果出現(xiàn)的是還是浮的現(xiàn)象。
這時,手中的那截的體積已經(jīng)不是那樣大了,我水平切,放入水中,結(jié)果出現(xiàn)的是反現(xiàn)象沉。
這個實驗原本是很簡單的,一直都沒有太大變化,而這時候突然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馬上吸引了我的眼球——這是怎么回事,剛才都是浮的梨怎么現(xiàn)在沉了呢?我的內(nèi)心再次沸騰起來。
我隨即再重新放入一次,所得結(jié)果還是沉。
到底怎么回事啊?我感到疑惑極了,大塊的梨是浮的,小塊的梨也是浮的,為什么偏偏會出現(xiàn)那一塊沉的呢?我無法猜測得到,也沒有找到什么依據(jù)。
一、考慮不周
例1 一艘輪船從河里開到海里,是下沉一些還是上浮一些?為什么?
錯解:由于海水的密度比河水的密度大,輪船在海水中受到的浮力比在河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因此輪船在海水中比在河水中要上浮一些.
剖析:上述錯解錯在只看到了問題的一個方面,僅憑海水的密度比河水的密度大,便得出輪船在海水中受到的浮力比在河水中受到的浮力大,這是片面的.事實上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僅與液體的密度有關(guān),還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guān).輪船從河里開到海里,會導(dǎo)致上述兩個因素都發(fā)生變化,因而不能僅用阿基米德原理簡單地比較浮力的大小.
正解:在輪船從河里開到海里的過程中,它受到的重力不變,根據(jù)物體的漂浮條件易知,輪船受到的浮力等于輪船的重力,因此輪船受到的浮力不變.根據(jù)阿基米德原理F浮= ρ液V排g,由數(shù)學知識可知,當浮力F浮一定時,V排與ρ液成反比.因為海水的密度大于河水的密度,因而輪船從河里開到海里,輪船會上浮一些.
二、原理不清
例2 一潛水艇在水下潛行,它先下沉再上浮,但始終在水面下.兩種情況下潛水艇所受的浮力哪一次大?請你說出其中的道理.
錯解:潛水艇上浮時受到的浮力大.這是因為潛水艇所受的重力是一定的,它之所以能夠上浮,是因為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下沉時它受到的浮力小于其重力.故此可知,潛水艇上浮時受到的浮力大.
剖析:上述錯解錯在對潛水艇浮沉的原理理解深.潛水艇的上浮與下沉是靠改變自身的重力來實現(xiàn)的,由于潛水艇的體積不變,只要它沒有浮出水面,它所受的浮力也就不變,它的重力大小是由兩側(cè)水箱的水量來調(diào)節(jié)的,這樣就可確保潛水艇既可以上浮、下沉,還可以懸浮在水中.
正解:兩種情況下潛水艇受到的浮力相同,因為兩種情況下潛水艇排開水的重力相同.
三、生搬硬套
例3 有一橋墩在浸在河水中的體積為50 m3,則該橋墩所受的浮力為多少?
錯解:根據(jù)阿基米德原理F浮 = ρ液Vv排g 有:F浮 = 1.0 × 103 kg/m3 × 50 m3 × 9.8 N/kg = 4.9 × 105 N.
剖析:上述錯解非常普遍,究其原因是由于對浮力的實質(zhì)理解不透,生搬硬套阿基米德原理.產(chǎn)生浮力的實質(zhì)是: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由于橋墩是打入河底的,其與河床的土壤或土壤下的巖石層是緊密接觸的,不受水向上的壓力,因而也就不受浮力.
其實由于橋墩都是下粗上細,不僅不受河水的浮力,還會受到河水對其向下的壓力,正是因為如此,才使得整座橋穩(wěn)穩(wěn)地立在河面上.
正解:橋墩所受的浮力為零、
諸如此類的問題還有:(1) 底部開孔的開口容器,在底孔中塞入軟木塞,然后倒入水,此時軟木塞是否受到浮力?(2) 將蠟燭底部熔化安在容器的底面,然后向容器中緩慢倒入水,使得蠟燭浸在水中,此時蠟燭是否受到浮力作用?
四、分析不全
例4 一個空心銅球與一個木球質(zhì)量相等,投入水中后,則兩球所受浮力的大小關(guān)系是( )
(A) 木球受到的浮力大
(B) 銅球受到的浮力大
(C) 兩球受到的浮力相同
(D) 難以確定
錯解:選(A)或選(C).
剖析:有些同學之所以會誤選(A),是由于習慣地認為木球浮,銅球下沉,忽視了“空”的涵義.有些同學會誤選(C),則是由于將空心銅球判定漂浮所致,僅憑“空”字就將銅球判定為漂浮是不準確的.銅球在水中究竟是處于漂浮、懸浮還是下沉,須根據(jù)物體的浮沉條件進行判斷:當ρ球 > ρ水時,銅球下沉;當ρ球 = ρ水時,銅球懸?。划敠亚?< ρ水時,銅球漂浮.由于不知道銅球的平均密度是多少,因此也就無法判定銅球在水中的浮沉情況,因而也就無法比較其所受浮力與銅球重力的關(guān)系,即無法確定兩球所受浮力的大小關(guān)系.
正解:(D)
五、主觀臆斷
例5 有一邊長為10 cm的正方體鐵塊,浸沒在桶里的水中,鐵塊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錯解:鐵塊在水中下沉到與桶底緊密接觸,其下表面不受水向上的壓力,因而鐵塊所受的浮力為零.
剖析:題中并沒有告訴我們鐵塊與桶底緊密接觸,在客觀上也不一定是緊密接觸,因此認為鐵塊與桶底緊密接觸純屬主觀臆斷.
六、亂套結(jié)論
例6 有一充氣薄壁橡皮球,自水池底上升,皮球自池底上升至露出水面之前所受浮力情況是( )
(A) 逐漸增大 (B) 逐漸減小
(C) 不變 (D) 無法確定
錯解 選(C).
一、課本讓學生讀
南宋朱熹云:“讀書之法,莫貴于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讀”與“悟”是兩個相輔相成的過程,“讀”是第一位,然而物理又不像文科那樣讀,學生應(yīng)在教師的指導(dǎo)下去讀:一是讀教材中主要內(nèi)容,定義、概念;二是讀實驗,指導(dǎo)學生認真閱讀教材中實驗設(shè)計原理、思路及操作步驟,學生從教材提供的圖片獲取一定的感性認識,有助于課堂教學中上升為理性認識,從而為實驗結(jié)論的得出做一個良好鋪墊;三是讀例題,在預(yù)習中應(yīng)該要求學生帶著問題讀例題,并初步理解解題的方法,復(fù)習時能夠?qū)}進行歸類;四是解題時認真讀題,辨清題意,把握解題思路;五是讀本章小結(jié),要求學生逐字逐句地理解分析,以便準確把握.
在閱讀前,教師可以列出讀書提綱,便于學生更快、更好地理解教材.在“物體的浮與沉”一節(jié)開始,筆者擬訂以下讀書提綱,讓學生自主閱讀:
①怎樣使漂浮的物體下沉,怎樣使下沉的物體漂???
②浸在水中的物體受到幾個力的作用?漂浮、懸浮、下沉的物體受力情況怎樣?
③物體的浮、沉條件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應(yīng)用?
在閱讀過程中,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和觀點.對于有爭議的問題,鼓勵學生積極討論,嘗試在小組中得到解決.
二 、實驗讓學生做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chǔ)的科學,圍繞實驗的教學是物理教學必不可少的途徑,然而不少教師常以口頭說教或動畫形式取代實驗,這種一蹴而就的教學不僅不能提高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而且造成學生對實驗的認識停留在膚淺層面,實驗印象會隨時間的推移而磨滅.為了加深記憶,不妨放手讓學生實驗.
案例1 猜一猜 做一做
在實驗桌上有下列八種物品:①顏料殼、②蘋果、③櫻桃、④蠟燭、⑤小塑料瓶、⑥大玻璃瓶、⑦鐵釘、⑧用氣球包裹的橡皮泥.
將物體浸沒在水中,松手后,哪些物體放入水中會下沉?哪些會上???
學生動手實驗,找出在水中可以上浮和下沉的物體.
怎樣將下沉的物體上浮,又怎樣將漂浮的物體下沉?
生1:用氣球包裹的橡皮泥,向氣球中吹氣,這樣就可以浮起來.
生2:原先櫻桃是下沉的,將櫻桃與蠟燭捆綁,櫻桃就上浮了.
生3:顏料殼下沉,將顏料殼開口的地方捏緊,做成空心狀,就浮起來了.
生4:在蘋果表面插入鐵釘,原本漂浮的蘋果會下沉. ……
學生在動手實驗中獲得足夠多的過程性體驗,在互動中生成物理情感與物理智慧.實踐表明,學生親手實驗有利于提高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并拓展學生思維;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抽象概念的具體、形象化理解;有利于在教學中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以促進課堂高效教學.
三、規(guī)律讓學生找
課堂教學要給學生的學習提供獨立思考、嘗試和猜想的機會,使學生形成“找”的意識,提高“找”的能力,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未知”的規(guī)律.基于此,學生“找”的過程應(yīng)該是一個慢慢聚焦的過程,也是一個容易犯錯的過程,教師應(yīng)允許學生犯錯,允許學生“走一些彎路”,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獲得寶貴的“找規(guī)律”經(jīng)驗,沒有一項偉大的發(fā)現(xiàn)是短時間就能完成的.
案例2 PPT展示例題:一物體的質(zhì)量m=100 g,物體的體積V=200 cm3, 將物體浸沒在水中,松手后,物體將做怎樣的運動?最終靜止時物體受到的浮力為多大?
學生上黑板板演計算過程.
.
生1將計算過程板書完畢后生2站起來說道:“老師,我覺得他的計算在最后一步有問題.”教師請生2上黑板為生1糾錯.
生2:物體上浮最終狀態(tài)漂浮,F(xiàn)浮= G=1 N.
教師提示學生除了用比較浮力和重力的方法判斷物體浮與沉,能否用其他的方法判斷?已知物體的質(zhì)量和體積,你能計算出什么物理量?
生3:可以算出密度,ρ物=0.5 g/cm3,因為ρ物
教師再次播放八種物體浮、沉現(xiàn)象的實驗片段視頻,結(jié)合學生體驗提出相應(yīng)猜想.
生4:當ρ物ρ水時,物體將下沉,最終沉底.
當ρ物=ρ水時,物體處于懸浮狀態(tài).
師給予生4積極評價,利用公式推導(dǎo)出浮沉條件的另一種表達式.
這樣的教學給學生自主探究留出了較多的時間和空間,教師不包辦代替,而是引導(dǎo)學生敢說、敢想.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規(guī)律的呈現(xiàn)更加自然、順暢,更加貼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四、 錯題讓學生講
辦公室里經(jīng)常會聽到這樣的話“這道題已經(jīng)講過了,學生怎么還會錯?”為什么?個人認為對于錯題,部分教師只突出一個“講”字,而對于學生錯誤的原因重視不夠,不妨讓學生在課堂上講述題目錯誤的原因,講述過程中,允許其他學生幫助他分析錯誤原因,在互動中消除學生薄弱點,防止下次再錯.
案例3PPT展示例題:以下物體所受浮力不會發(fā)生變化的是( )
(A) 輪船從海水漂浮到江面
(B) 將石塊逐漸浸入水中
(C) 一潛水艇從河水深潛至海洋
(D) 乒乓球從水中上升至水面
生1:我選了(C),但是我還是不理解(C)選項為什么錯的.
生2:老師,我來幫助他,深潛時潛水艇完全浸沒在水中,排開水的體積是一定的,根據(jù)F浮=ρ液gV排可知,海水的密度大于河水的密度,浮力是逐漸變大的.
生3:這道題,我錯選了(D),我以為乒乓球應(yīng)該一直在水中上浮,而忘記乒乓球靜止時是漂浮狀態(tài),浮力逐漸變小,和重力相等.
生4:……
五、總結(jié)讓學生寫
【關(guān)鍵詞】浮力 初中物理 應(yīng)用知識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160
一、正確理解浮力中的有關(guān)概念
關(guān)于浮力內(nèi)容中的基本概念,能夠正確理解,是解浮力計算題的關(guān)鍵。如浮力的定義、浮力的方向以及浮力產(chǎn)生的原因,物體在液體中上浮、下沉、懸浮或在液面上漂浮等。
二、掌握物體在液體中的浮沉條件
當F浮>G物(ρ物
當F浮=G物(ρ物=ρ液)時,物體懸浮。
當F浮ρ液)時,物體下沉,靜止時物體沉底,這時F浮=G物-N支持力。
物體在液體中懸浮或漂浮在液面上時,二力平衡。
例題:如圖1一玻璃杯中裝有適量的水,水面上漂浮著一塊不含雜質(zhì)的冰塊,問:當冰塊完全熔化成水時玻璃杯中的水面將如何變化?如圖2、圖3所示,若冰塊中含有雜質(zhì)呢?
圖1 圖2 圖3
這是一個典型的物體漂浮條件下的浮力問題,解決這類問題首先要弄清楚漂浮的條件,即F浮=G物,然后根據(jù)等量關(guān)系進行分析,最終得出結(jié)論。此題中要判斷玻璃杯中水面的變化,就要弄清冰塊完全熔化前和冰塊完全熔化后總體積有何變化?
首先我們來分析冰塊完全熔化前的總體積:
由于冰塊是漂浮在水面上,我們可以得出:
F浮=G冰,從而可知V冰排=G冰/ρ水g=m冰/ρ水
即:V總=V冰排+V水=m冰/ρ水+V水
當冰塊完全熔化后:V總'=V水'+V水=m冰/ρ水+V水
由上分析可知V總=V總'
所以當水面上的冰塊完全熔化后水面保持不變。
1.當冰塊中含有雜質(zhì)時,分析方法一樣,只不過此時要對雜質(zhì)進行分類處理。
如圖2所示,冰塊中所含雜質(zhì)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時:(設(shè)冰塊中所含雜質(zhì)為木塊ρ木
由于冰塊未完全熔化前冰塊與木塊是漂浮在水面上,我們可以得出
F浮=G冰+G木,從而可知V冰排=G冰+G木/ρ水g=m冰+m木/ρ水=m冰/ρ水+m木/ρ水
即:V總=V冰排+V水=m冰/ρ水+m木/ρ水+V水
當冰完全熔化后,冰與木塊分成了兩部分:水和木塊,而由于木塊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所以當冰塊完全熔化后,木塊漂浮在水面上。
故F木浮=G木V木排=G木/ρ水g=m木/ρ水
V總'=V水'+V木排+V水=m冰/ρ水+m木/ρ水+V水
由上分析可知V總=V總'
所以當水面上的含木塊的冰塊完全熔化后水面保持不變。
2.如圖3所示,冰塊中所含雜質(zhì)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時:(設(shè)冰塊中所含雜質(zhì)為小砂石ρ砂石>ρ水)首先我們來分析冰塊完全熔化前的總體積:
由于冰塊未完全熔化前冰塊與小砂石是漂浮在水面上,我們可以得出
F浮=G冰+G砂石,從而可知V冰排=G冰+G砂石/ρ水g=m冰+m砂石/ρ水=m冰/ρ水+m砂石/ρ水
即:V總=V冰排+V水=m冰/ρ水+m砂石/ρ水+V水
當冰完全熔化后,冰與砂石分成了兩部分:水和砂石,而由于砂石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所以當冰塊完全熔化后,小砂石在水中下沉。
故F砂石浮
V總'=V水'+V砂石排+V水=m冰/ρ水+m砂石/ρ砂石+V水
ρ砂石>ρ水
m砂石/ρ砂石
故:V總
三、正確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正確理解阿基米德原理是計算浮力的關(guān)鍵。
在公式“F浮=G排=m排g=ρ液gV排”中,G排表示被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m排表示被物體排開液體的質(zhì)量,ρ液表示液體的密度,V排表示被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
當物體全部浸入液體中時,V排=V物;當物體部分浸入液體中時,V排
浮力的大小只與液體的密度、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guān),而與其他因素無關(guān)。阿基米德原理適用于所有液體和氣體中。
四、浮力計算的常用方法
(1)彈簧秤法(F浮=G物-F讀)
此方法僅適用于用彈簧秤在液體中稱物體重力時受到的浮力。
例1一個金屬塊掛在彈簧測力計上,在空氣中稱讀數(shù)為27N,把它浸沒在水中稱測力計讀數(shù)為17N,此金屬塊受到的浮力是多少?(g=10N/kg)
分析:金屬塊浸沒在水中稱,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比在空氣中稱時示數(shù)變小,這是因為金屬塊受到了水的向上浮力作用,所以F浮=G-F=27N-17N=10N
(2)平衡法(F浮=G物)
此方法僅適用于物體一部分浸沒在液體中處于漂浮狀態(tài),或完全浸沒在液體中處于懸浮狀態(tài)時,可根據(jù)“F浮=G物”求浮力。
例2將質(zhì)量為800g的銅塊(體積為2dm3)放入水中靜止時其所受浮力是多少?
分析:此題沒有明確銅塊是實心還是空心,所以銅塊放入水中的狀態(tài)不能確定。但我們可以求銅塊密度:
一、錯誤前概念的特點剖析
1.自發(fā)性
當一個一年級兒童走進學校大門時,他的腦子里早已不是一張白紙——無論就語言能力還是科學概念而言,在這張紙上已畫了很多東西,這就是他們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學生的錯誤前概念往往來自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只是憑感官對現(xiàn)象進行直觀解釋,這些解釋往往停留在感性認識的水平上,缺乏嚴格的推理和實驗驗證,有時他們借用表面類似的現(xiàn)象對事物進行解釋。如《兩小兒辯日》中,“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薄叭粘醭龃笕畿嚿w,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這些連孔圣人也不能決斷的問題,就是通過小孩子平時的觀察自發(fā)建構(gòu)的。
2.頑固性
有人認為,錯誤前概念不過是孩子們一些不成熟的幼稚的想法,只要我們在課堂上給他們講清楚,這些“誤解”就會自動消失,這實際上是教師對錯誤前概念的一種很大的誤解。兒童的錯誤前概念并不都是自相矛盾、不攻自破的。有些錯誤的前概念是兒童自身在對周圍世界長期認識和思考的過程中建構(gòu)起來的貌似合理的知識或理論,能夠“自圓其說”。眾多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對自己形成的概念的改變是十分緩慢的。即使教師給他們作了正確的解釋,他們也會有意無意地抵制這種改變的發(fā)生。實際上,這也是一種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我們成人在人際交往中為什么“第一印象”如此重要,從心理學上分析,這也是人們有意無意之中對固有概念改變的一種抵制。
3.矛盾性
學生大腦中的錯誤前概念是潛移默化形成的,他們本人并不知道,再加上錯誤前概念平時都以潛在形式存在,并不表現(xiàn)出來,所以教師和家長也很難覺察到。由于錯誤前概念是學生自己在生活中無意間形成的,因此它們不僅是幼稚的,零零碎碎的,而且在生成和發(fā)展中常常自相矛盾。有時學生對同一問題會給出兩種不同的解釋,不同的學生對同一問題更會有不同的看法,對概念的認識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形成了像麻雀、燕子、老鷹這樣會飛的動物是鳥的前概念,因此他們很難認為雞、鴨也是鳥,面對水鴨和家鴨時就更加難以判斷,而會飛的蝙蝠卻能肯定地認為是鳥。
二、錯誤前概念的利用策略
1.欲擒故縱——揭開錯誤面紗,建構(gòu)科學概念
對學生的前概念教師要予以充分尊重,要把它們作為一種嘗試性的解釋加以處理,不能武斷地否定掉一些錯誤的前概念。教師要提供盡量多的機會,讓學生親自發(fā)現(xiàn)自己前概念中的錯誤之處。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錯誤前概念開展欲擒故縱般的科學探究活動,有時還要將學生錯誤探究的過程進行到底,甚至要犧牲整節(jié)課,因為這節(jié)課的錯誤可能會孕育著下節(jié)課更大的成功。
例如,教學《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時,課剛開始,學生對物體的沉浮大多認為“重的沉,輕的浮”,真的是這樣嗎?我便拿來較重的木塊,和分量很輕的回形針分別輕輕放入水中,學生所看到的恰恰是重的浮,輕的沉,事實與學生的前概念發(fā)生了沖突,從而有效激起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引起了學生更深的思考:我原先的認識是錯誤的,那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究竟與什么有關(guān)呢?難道和重量沒關(guān)系,與體積有關(guān)?這時,教師先出示第一組材料:彈珠、塑料、橡皮、鐵釘、木塊、馬鈴薯、牙簽等形狀、大小、輕重都不同的材料。學生實驗后,發(fā)現(xiàn)有些重的、小的并不沉,輕的、大的并不浮。當教師再次詢問“物體的沉浮到底與物體的大小、輕重有關(guān)系嗎”的時候,學生沉默了,有的學生甚至又產(chǎn)生了這樣的錯誤前概念:物體的沉浮與物體的大小、輕重沒有關(guān)系。面對一臉困惑的學生,教師出示了第二組材料:三個大小一樣、輕重不同的乒乓球(其中兩只放了數(shù)量不等的橡皮泥)。下面是師生精彩的后續(xù)探究活動。
師:同學們請看,老師這兒有三個大小相同的乒乓球,如果把它們放入水中,你猜會怎樣?
生(異口同聲):上浮。
(教師把它們放入水中,發(fā)現(xiàn)一個浮在水面上,一個沉在水底,一個在水中間,學生再次感到奇怪。)
師:想一想,為什么會這樣?
生:我知道了,老師一定在沉在水底和浮在水中間的乒乓球中間裝了重物?。ㄆ渌耐瑢W也表示同意)
(教師依次打開乒乓球,證實了學生的想法。)
師:在這個實驗中,我們發(fā)現(xiàn)物體的沉浮和輕重有關(guān)系嗎?
(小組討論后,許多學生舉手發(fā)言。)
生:當物體的大小一樣時,重的物體容易下沉,輕的物體容易上浮。
面對學生的精彩發(fā)言,老師并沒有就此打住,緊接著教師出示了第三組材料:大小不同但輕重相同的三個圓柱。實驗后,學生發(fā)現(xiàn)在重量相同的情況下,大的物體容易浮,小的物體容易沉。
在上述教學中,學生的錯誤前概念得到了充分的暴露,教師沒有直接扼殺,而是采取了欲擒故縱的方法,使學生的思維發(fā)生碰撞,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經(jīng)歷了“暴露錯誤前概念—驗證后—再暴露—再—形式科學概念—鞏固科學概念”的探究過程。學生在概念不斷修正和完善的過程中,真正體驗到了科學探究的樂趣。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