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學齡前兒童教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學齡前兒童 教育投入 盲目投入 現(xiàn)狀 對策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646(2008)09(a)-0091-01
1 學齡前兒童教育盲目投資問題的主要表現(xiàn)
教育投入主要指根據(jù)教育發(fā)展的需要,國家財政部門.集體經(jīng)濟部門乃至個人向教育領域中投資的人力.物力與財力的總和,那么,落實到學齡前兒童教育上,它主要是指家庭投資,不僅包括金錢投資,還包括文化投入,時間投入及精神投入等.當前存在的學齡前兒童教育盲目投資的主要表現(xiàn)有:
1.1 傾其所有,重金投入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及獨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大多數(shù)家庭的收入較前些年有了較大水平的提高,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們從孩子出生之日起便將金錢開始大把大把的投資在孩子身上:為孩子買各種益于智力開發(fā)的“高科技”玩具,買各種高檔營養(yǎng)品,為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培養(yǎng)班”,甚至買來各種早期教育輔導資料或者干脆以現(xiàn)金和物質進行學習獎勵刺激……總之,只要他們認為有利于孩子學習的,都會毫不吝嗇地將辛辛苦苦賺來的鈔票投資到上面。
1.2 陪讀亂點譜
為了讓孩子能夠適應學習,近年來家長陪讀現(xiàn)象愈演愈烈,并發(fā)展到了學齡前兒童家長身上。家長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陪伴孩子學習,幾乎可以用“貼身”一詞來形容,孩子參加什么興趣班她便陪什么,逐漸形成了學必陪讀的趨勢,更有甚者為了貫徹“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一切”,連自己的事業(yè)都舍棄掉,在家做起了“專職媽媽”。
1.3 “趕場”參加各種興趣班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入學之前比別的孩子掌握更多技能,或在孩子求職與人競爭時能因多一砝碼而勝人一籌,商家們便瞅準了這一市場,迎合了家長們的需求,開辦了五花八門的“學前興趣班”。據(jù)調(diào)查表明,目前中國城市家庭學齡前兒童人均參加興趣班1.4個,孩子們往往今天到這兒學這個,明天又要跑到那里學那個,這被有些學者戲稱為“超級趕場”。
1.4 片面投資,進行“一半的教育”
北京師范大學研究員趙忠心曾指出“不少的家庭教育帶有很大的片面性,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只進行一半的教育”?!耙话搿迸c“全面”相對應,具體在學齡前兒童教育上主要表現(xiàn)有:家長片面重視智力教育,忽視非智力因素開發(fā);重視特長培養(yǎng),忽視孩子全面發(fā)展;重視書本知識,忽視生活技能的訓練等等。
1.5 超前教育
適當?shù)脑缙诮逃粌H是可以的,而且是必要的。但有些家長卻將其理解為“超前教育”,無視孩子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向自己的孩子提出了他們根本就不能夠完成的學習內(nèi)容和任務。
2 學齡前兒童教育盲目投資的原因
2.1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
在中國社會,幾乎所有家長都在潛意識中深深地浸透著一種無法去除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情結,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社會的佼佼者。尤其是我國實行計劃生育以來,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這些“獨苗苗”們更是承載了更多長輩們的希望與期待。加之社會普遍重文憑、重學歷的導向,使他們認識到教育才是唯一途徑。
2.2 “功利主義”觀念盛行
在當今社會許多人心目中,擁有了高學歷就意味著擁有了高收入、高地位,因此家長們從孩子出生之日起,就為育兒作出了宏偉計劃,而計劃的最終目標就是考上重點大學,獲得高學歷文憑。而且還有一些條件稍差一點的家庭也希望能依靠孩子的成功提升自己的地位,因此在投資孩子教育問題上也決不能落后。
2.3 盲目攀比,隨大流
當今孩子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使得所有長輩們都將目光“聚焦”在他們身上,為了讓孩子能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中立于不敗之地,他們?yōu)楹⒆釉O定了一個又一個的攀比對象,而全然不顧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實際發(fā)育水平及其承受能力。
2.4 商人趨利投機
父母對孩子的殷切期望和舍得投資的心態(tài)被社會上的一些投機商人和所謂的“專家”看好,他們推出了各式各樣的所謂的科學 “育兒方案”,甚至有些幼兒園也在利益的驅使下,將一些日常的教學內(nèi)容改為興趣班的內(nèi)容,一旦孩子不參加則會直接影響到正常的學習,使家長們充分認識到參加興趣班的重大影響,更加心甘情愿、樂此不疲地為孩子大把掏錢,這就進一步推動了商家絞盡腦汁賺錢的欲望,使其幾乎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系統(tǒng)。
3 教育盲目投資帶來的不良后果
首先,學齡前兒童作為教育對象將成為最直接的受害者。
再次,學齡前兒童教育的盲目投入還會加重家庭負擔,影響到家庭的穩(wěn)定與和諧。
最后,從長遠來看,這種盲目的教育投入還會影響社會的發(fā)展和國家的強盛,因為孩子就是國家的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健康全面發(fā)展與否直接關系到未來國家的繁榮與否,這也正是重視學齡前教育的必要之所在。
4學齡前兒童教育盲目投資問題的對策
4.1 家長要循序漸進,了解并尊重兒童發(fā)展規(guī)律
4.1.1 了解兒童年齡特征,克服急于求成。
兒童從出生到成人,不同的年齡階段會表現(xiàn)出一些不同的特征,因此,教育要針對不同年齡的學習者,提出不同的具體任務,采用不同的內(nèi)容與方法。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教授、著名幼兒專家陳幗眉指出“對于學齡前兒童,培養(yǎng)其技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應該是對孩子非智力方面的發(fā)展進行培養(yǎng)、教育,即現(xiàn)在所說的“情商”。
4.1.2 尊重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個體差異性,避免盲目攀比。
由于遺傳、環(huán)境及自身主觀能動性的不同,即使在同一年齡階段的兒童身心發(fā)展也存在著個體的差異,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作為家長,一定要實事求是的看待自己的孩子,通過活動發(fā)現(xiàn)孩子真正的興趣點,理性分析孩子的發(fā)育水平,要“量其力而教之”,避免盲目攀比,隨大流,要懂得“學而適才優(yōu)”。
4.2 家長要奮發(fā)進取,同孩子共同進步
家長們要有事業(yè)心和進取精神,既不能甘于無聊,也不能將自己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要選擇自己的事業(yè),并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事業(yè)的成就,適當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并滿足和豐富自己的精神需求,用這種自己的奮斗精神來感染孩子。
4.3 家長要樹立正確、全面的人才觀
當今社會競爭的確日益激烈,但這決不意味著只要具有較高學歷和豐富的文化知識,就一定能適應發(fā)展的需求,就一定能夠在競爭中取勝,因為社會需要的人才首先是一個完整的、具有獨立人格的人,其次才是各種各樣的能力,包括德、智、體、美、勞、全面的發(fā)展,缺乏任何一個方面都是不行的。
參考文獻
[1] 馬箐箐.家庭教育投資的誤區(qū)與對策[J].中華家教,2007,(3).
[2] 趙忠心.不能只進行“一半的教育”[J].中華家教,2007.
[3] 趙忠心.家長首先要端正心態(tài)[J].學前教育,2007,(5).
[關鍵詞] 兒童;學齡前;焦慮;早期干預
[中圖分類號] R749.9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5)11-0059-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early intervention in preschool children anxiety. Methods Children with Spence anxiety preschool scale score≥48 poi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monitor group. The parents of children in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educated with a total of 6 collective curriculum of children's anxiety management, while the monitor group were followed up only. All the children were evaluated by scale on the third month, sixth month, one year and one and a half years respectively, and then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average score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decreased continuously on the third month, sixth month, one year and one and a half years, and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Children; Preschool; Anxiety; Early intervention
兒童時期的焦慮障礙是兒童常見的一種情緒障礙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強迫、焦慮、恐怖癥狀。國外通過篩查(DSM-Ⅳ焦慮障礙診斷標準)發(fā)現(xiàn)學齡前期兒童焦慮障礙大約為9%~10%[1]。我國也有文獻通過量表篩查得出結論:學齡前兒童14.1%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情緒[2]。目前公認的是改善親子關系就必須改善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才可以做到改善兒童時期情緒及處理問題的方式[3]。所以干預方式研究的重點是親子互動治療(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herapy,PCIT)[4]。但早期干預的效果能持續(xù)多久,相關的研究結果并不多。本研究目的是在對學齡前兒童焦慮早期干預的前期工作基礎上進行長期隨訪以了解其遠期效果。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自2013年3~9月期間運用整群抽樣的統(tǒng)計學方法在煙臺牟平城區(qū)內(nèi)三所幼兒園中隨機選取共786名學齡前兒童(其中男407名,女379名),年齡36~60個月。共發(fā)放786份Spence學齡前兒童焦慮量表父母調(diào)查問卷,采取集體填寫的方式,由參加此次調(diào)查研究的醫(yī)療專業(yè)人員集中組織兒童父母進行現(xiàn)場指導填寫,并在現(xiàn)場回收問卷。由研究團隊中專門人員負責進行評分及復核,回收有效問卷712份,其中焦慮得分≥48分的共76名兒童,其中有3例兒童的母親用焦慮自評量表自評得分≥50分,將其排除在組外,同時排除的條件還包括雙胎2例兒童,多子女家庭1例兒童,患有其他嚴重慢性疾病的2名兒童,父母并不是當?shù)鼐用竦?名兒童,單親家庭的1名兒童,父母均長期在外地工作的5名兒童。最終符合所有條件的60名兒童,經(jīng)與其家長仔細溝通及協(xié)商,父母雙方均同意并能積極參與本次研究的共49名兒童,其中男23名,女26名。本研究符合醫(yī)學倫理學標準并得到委員會的批準,向參加調(diào)查的家長解釋調(diào)研的目的及方法,家長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工具
采用Spence學齡前兒童焦慮量表(中文版)[5],量表包括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社交恐懼(social phobia)、軀體傷害恐懼(fears of physical injury)、廣泛性焦慮(generalized anxiety)和強迫-沖動障礙(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五個部分,共28項內(nèi)容,另有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5個題項,合33項內(nèi)容。運用5級記分法,為0~4分,如各個題項得分總和≥48分,則認為有焦慮情緒,得分越高,焦慮問題越嚴重。
家庭情況問卷內(nèi)容包括兒童的姓名、性別、年齡、健康狀況、氣質特點;父母的年齡、身體情況、婚姻狀況、學歷、家庭中對子女教育方式;母親孕期情況、分娩方式、生育后情緒變化;家庭經(jīng)濟狀況及環(huán)境情況等。由與兒童生活密切的父母填寫。
1.3 方法
將49名兒童隨機分為干預組和監(jiān)測組。干預組25名,平均年齡(48.1±7.3)個月,男11名,女14名,監(jiān)測組24名,平均年齡(46.9±8.1)個月,其中男12名,女12名。兩組家庭經(jīng)濟狀況、父母年齡、學歷、職業(yè)和兒童的性別、年齡、量表篩查初次得分等內(nèi)容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對干預組組織6次家長集體教育課程培訓,每次課程設計60 min,第1~4周各周組織1次,第6、10周各組織一次,要求兒童的母親必須全程參加,如確因特殊原因某次課程未能及時參與,隨后由負責課程的臨床心理醫(yī)師單獨進行輔導。同時建議兒童父親也能盡量全程參加。研究團隊確定的擔任集體教育課程的老師必須取得心理咨詢資質,并且對焦慮的治療具有臨床經(jīng)驗。初次課程對形成兒童焦慮的本質和發(fā)展特點進行講解,增強兒童家長參與兒童焦慮情緒干預的積極性并堅定其信心,同時強調(diào)父母干預對緩解兒童焦慮的重要意義,課程最后解答父母對各自兒童病情的各種疑問,并將具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集中講解。在第2次課程中重點交流行為療法的基本原理、兒童教育的基本原則,分析家長不適當教育方式如過度嚴厲、保護等可能產(chǎn)生的影響。課程最后解答疑問。第3次課程由心理醫(yī)師向兒童家長傳授認知行為療法的基本方法,選擇簡單易行的方案,鼓勵并督促兒童家長自行使用認知技術,同時解答家長問題。第4、5次課程,繼續(xù)講解認知行為療法的基本方法,將簡單易行的方案進行反復講解并分析,引導家長積極運用方案中方法最后答疑。末次課程對所有內(nèi)容進行回顧和總結,再次強化兒童家長的干預意識,進一步對焦慮管理和認知技術的具體運用進行交流討論,以防止復發(fā)。同時對兒童母親自身存在的焦慮情緒進行分析及適當?shù)男睦砀深A。教育過程中堅持集體授課與個別授課相結合,以保證在干預組的所有兒童母親都能全程完全參與,不遺漏任何課程內(nèi)容,不留任何個人問題。而對監(jiān)測組的兒童及其家長則未實行干預措施,只進行定期隨訪。兩隊例組都按設計在不同時間(第3、6、12、18個月)再次進行Spence學齡前兒童焦慮量表(中文版)測評。
有10例因各種原因未能及時參與隨訪,將其數(shù)據(jù)剔除,其中干預組6例,監(jiān)測組4例。最終完成全部研究的干預組19例,監(jiān)測組20例。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兩組比較采用t檢驗。P
2 結果
在實施干預行為前兩組兒童焦慮量表平均得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實施干預3個月后,干預組的量表得分明顯降低,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
3 討論
兒童賴以生活成長的主要環(huán)境是家庭,家庭成員的行為是兒童學習的主要對象,特別是父母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方式等處處影響著孩子。已有研究證實改善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可以改善兒童時期情緒及處理問題的方式[3]。Merikangas等[7]研究表明對焦慮癥狀影響最大的是家庭環(huán)境。文獻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對父母進行短期教育課程可以降低焦慮的相關風險,有效減輕學齡前兒童的焦慮癥狀,并有可能改變部分存在焦慮高危因素兒童的焦慮癥狀發(fā)展軌跡[8]。Schneider等[9]通過家長培訓,采用認知行為療法,明顯減輕了符合DSM-Ⅳ分離焦慮癥診斷標準兒童的焦慮癥狀,提高患兒的生活質量,效果顯著。本研究由符合條件的醫(yī)師進行集體培訓指導,對形成兒童焦慮的本質和發(fā)展特點進行講解,分析家長不適當教育方式如過度嚴厲、保護等可能產(chǎn)生的影響,選擇簡單易行的方案,鼓勵并督促兒童家長自行使用認知技術,對兒童焦慮進行持續(xù)干預。結果顯示隨著時間的推移,3個月、6個月、1年、1年半隨訪時干預組的量表得分持續(xù)降低,與監(jiān)測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支持早期干預對兒童焦慮的有效性。
由于兒童尤其年齡越小的兒童自控力越差,因此父母就成為能否產(chǎn)生效果的關鍵。而很多父母由于缺乏對兒童焦慮癥狀的認識及其危害程度和重視而拒絕主動參與。在Dadds等[10]的研究中,734名參與者只有107名(14.6%)完成課程,在Pahl等[11]的報道中未完成者占41%。在本研究中有49例父母同意參與,最終僅39例(79.6%)堅持全程。所以如何提高兒童父母的認識和參與是今后開展此方向研究需探討并爭取解決的。
而早期干預的效果能持續(xù)多長時間,尚無定論。Hirshfeld-Becker等[12]針對4~7歲焦慮障礙兒童和他們的父母進行了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干預治療后的兒童有59%不再被診斷為焦慮,而對照組僅為18%,且效果大多能持續(xù)1年。Rapee等[13-15]對具有行為抑制氣質且平均年齡
[參考文獻]
[1] Egger H,Angold A. Common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in preschool children:Presentation,nosology,and epidemiology[J]. 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2006,47(3/4):313-317.
[2] 付智偉,郝金蓮,陳素芬,等. 哈爾濱市幼兒焦慮情緒狀況及相關影響因素的探討[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3, 21(1):11-13.
[3] Bayer JK,Rapee RM,Hiscock H,et al. Translational research to prevent internalizing problems early in childhood[J]. Depress Anxiety,2011,28(1):50-57.
[4] Puliafico AC,Comer JS,Pincus DB. Adapting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herapy to treat anxiety disorders in young children[J]. Child Adolesc Psychiatr Clin N Am,2012,21(3):607,619.
[5] 王美芳,趙金霞,白文. 學前兒童焦慮量表中文版的測量學分析[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9,17:21-23.
[6] 朱明哲,朱曉晶,杜建娥,等. 父母短期教育干預對學齡前兒童焦慮的影響[J]. 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4,16(9):901-904.
[7] Merikangas KR,Lieb R,Wittchen HU,et al. Family and high-risk studies of social anxiety disorder[J]. Acta Psychiatr Scand Suppl,2003,4(17):28-37.
[8] Kennedy SJ,Rapee RM,Edwards SL. A selective intervention program for inhibited preschool-aged children of parents with an anxiety disorder:Effects on current anxiety disorders and temperament[J].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2009,48(6): 602-609.
[9] Schneider S,Blatter-Meunier J,Herren C,et al. Disorder-specific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for 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in young children:A randomized waiting-list-controlled trial[J]. Psychother Psychosom,2011,80(4):206-215.
[10] Dadds MR,Roth JH. Prevention of anxiety disorders: Results of a universal trial with young children[J].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2008,17(3):320-335.
[11] Pahl KM,Barrett PM. Preventing anxiety and promoting social and emotional strength in preschool children:A universal evaluation of the Fun FRIENDS program[J]. Advances in School Mental Health Promotion,2010,3(3): 14-25.
[12] Hirshfeld-Becker DR,Masek B,Henin A,et al.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4-to 7-year-old children with anxiety disorders: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J Consult Clin Psychol,2010,78(4):498-510.
[13] Rapee RM,Kennedy SJ,Ingram M,et al. Altering the trajectory of anxiety in at-risk young children[J]. Am J Psychiatry,2010,167(12): 1518-1525.
[14] Rapee RM,Kennedy S,Ingram M,et al. Prevention and early intervention of anxiety disorders in inhibited preschool children[J]. J Consult Clin Psychol,2005,73(3): 488-497.
關鍵詞:幼童;英語教學;浸入式英語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8-0283-02
一、學齡前兒童英語教育的可行性
學齡前兒童指七周歲前,尚未開始正規(guī)九年義務教育的3~6歲的幼兒。關于學齡前兒童是否應該進行英語教育一直是英語教育專家討論的一個熱點。反對者認為,學習英語會阻礙他們母語的習得。贊成者則認為,能夠促進幼兒語言功能的發(fā)展。幼兒期是語言急速發(fā)展的階段。利用這個時期進行二語習得,可以加強幼兒的語言交際能力,避免成人學習外語的種種困難,達到事半功倍。
1.學齡前兒童處于第二語言學習的關鍵期?!瓣P鍵期假說”(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最初是由哈佛大學醫(yī)學院Lenneberg教授于1967年提出的。它泛指在人體生理發(fā)育的某個特定階段,不存在任何外部干預的條件下,自如、輕松地學習語言。Lenneberg指出,人腦在出生之后發(fā)育非常迅速,大概到2歲時候,基本能達到成熟值的60%左右。3~5歲時,左右腦已經(jīng)各具功能,處理語言主要是左腦的任務。2歲之后,大腦的語言區(qū)會逐漸左側化,在青春期前后,大腦徹底完成語言功能左側化。所以,在青春期之前,大腦仍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其功能也可以重組。比如,在左腦受到一定損傷的情況下,如在青春期之前,可以通過一些有效的方法激活右腦的語言功能而重新獲得能力。因此,Lenneberg就把2~13歲這段時期稱為“兒童語言習得關鍵期”(Critical Period for Language Acquisition)。關鍵期假說自提出以來,得到了很多研究人員的關注,對于兒童語言習得關鍵期的具體時段也眾說紛紜。Krashen認為,關鍵期僅在5歲以前;而Penfield有自己的看法,認為關鍵期至少可以延續(xù)至9歲左右;而Johnson和Newport把關鍵期界定為2~15歲。
在此之后,人們在第一語言習得的基礎上發(fā)展引申相繼提出了第二語言的習得理論,宗旨在于幼童如學習母語一樣學習外語。Lenneberg等人對第二語言學習過程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學習外語也存在關鍵的時期,如能熟練掌握獲得二語,一樣可以達到母語的水平。如果錯過了關鍵期再開始學語,就很難達到母語的水平。Johnson與Newport對3~39歲移居美國,通過母語為漢語或者朝鮮語的人進行測試,得出結論為:7歲前移居美國的被測試的人員語言表達水平與美國本土居民并無明顯差異,7~15歲的年齡移民后語言學習明顯低于幼齡,而15歲以后的語言差距更加凸顯。由此可見,處于學齡前的3~5歲幼童學習外語明顯占有一定的生理優(yōu)勢。
2.學齡前兒童本身便具備有學習外語的心理優(yōu)勢。成人在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中往往會受到一些主觀因素的影響,覺得自己語音不標準而不愿開口說英語等等,對學習外語產(chǎn)生強烈的抵制情緒,導致了中國“啞巴英語”現(xiàn)狀。幼兒的求知欲強、好奇心重,只要給他們提供寬松、愉快的語言環(huán)境,激發(fā)他們學習語言的好奇心,他們就能積極參與、大膽發(fā)言,在“玩”中不知不覺地學語。
3.學齡前兒童學習英語的語音能力超出了成年人。相對而言,幼兒獲得近似于母語的語音能力比成人更容易一些。Fathman1975年逐一對華盛頓地區(qū)200個6~15歲移民兒童進行調(diào)查,結果顯示11~13歲的比6~10歲的兒童掌握得好,就兒童詞法和句法方面而言,但是唯一的差異是后者在語音方面超過前者。Asher和Carcia根據(jù)調(diào)查古巴移民的發(fā)音情況,從中發(fā)現(xiàn)6歲之前到達美國的古巴人中,發(fā)音與美國人接近的占71%,而13歲之后移居美國的古巴人中,其英語發(fā)音接近美國人的僅占17%。Munro和Mayo等人也通過實驗表明:不可否認6歲前是兒童學習第二語言語音與語調(diào)的敏感期。這一“敏感期”表具有不可逆轉的優(yōu)勢,大多數(shù)兒童可以掌握地道的正宗口音。這些研究都表明,年齡較小的第二語言習得者,不會影響其母語的習得,語音更容易接近本族語。而成年后再學習第二語言,受母語影響,很難實現(xiàn)純正的發(fā)音。
二、浸入式英語教學理論
浸入式是指用第二語言教學的一種外語學習模式,即學習者在正規(guī)教育環(huán)境中的全部或部分時間被浸泡在第二語言環(huán)境中,使各種學科知識相融合。浸入式教學可以劃分為早期浸入式、中期浸入式和晚期浸入式三種。早期浸入式是在學齡前或小學一、二年級開始的浸入;中期浸入式是指在小學中、高年級開始的浸入;晚期浸入式是指在初中或高中才開始的浸入。
20世紀60年代中期魁北克省的英裔,越來越不滿意當局以法語為官方語言的法語教學,以蒙特利爾郊區(qū)圣?蘭伯特學區(qū)的家長們聯(lián)名向當?shù)亟逃终堅?,并隨即提交了一種新的第二語言(法語)教育方案,名字為即浸入式教學。當時間的腳步走到20世紀70年代末,當初接受這種模式的幼兒已經(jīng)長大進入高中生涯,第二語言習得取得了明顯成效,在加拿大引起了巨大轟動,被稱為“第二語言學習和教學發(fā)展的一次革命”。于是從20世紀80年代起,法語浸入式教學旋即在加拿大各地區(qū)大幅推廣。每學年約有30余萬在校學生接受第二語言浸入式教育。
1997年6月,“中加教育合作項目雙語研究研討會”于1997年6月在西開帷幕,并迅速成立了“中加教育合作英語浸入式教學實驗課題組”。在西安,這一教學模式經(jīng)過多年潛心研究、研習以及各界頗有力度地推廣,已經(jīng)取得明顯成效。浸入式英語教學已迅速占領到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寧波、深圳等一線城市。
三、浸入式英語教學模式在幼兒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將浸入式教學理論合理應用于英語教學,讓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全英語的學習環(huán)境中,讓幼兒在精心創(chuàng)造的情境里耳濡目染,在渾然不覺中漸入佳境。這樣的教學內(nèi)容豐富形象、生動有趣。幼兒在與老師和同學對話、交往中快樂地習得生活化的語句。
1.增強幼兒英語師資力量。教師是影響學齡前兒童第二語言學習的重要因素。我國幼兒英語教師主要分為兩大類:幼師專業(yè)的畢業(yè)生和英語專業(yè)畢業(yè)生。幼師專業(yè)畢業(yè)生對幼兒教育理論比較熟悉,但英語基礎尚薄弱,不能滿足浸入式教學的要求。部分幼兒教師嘗試使用英語進行教學,卻得到相反結果。李霄翔和鞠虹在檢測中得出結論,部分兒童的個別單詞的發(fā)音達不到相應的標準,還存在發(fā)不出來的現(xiàn)象,而這些原因的造成極有可能就是教師自己的發(fā)音都不夠清晰不夠標準。普通院校英語專業(yè)畢業(yè)生雖具備一定的英語基礎,卻沒有辦法很好地教授,知識傳授單一程式化,不知如何創(chuàng)造生動有趣的課堂環(huán)境,寓教于樂,長此以往必然會讓幼兒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因此,國家要培養(yǎng)復合型學前英語教育人才。首先,他們必須具備較為扎實的英語語音、詞匯和語法方面的語言知識,同時必須具備較高的聽、說、讀、寫的語言技能,這樣才能保證在教學中給幼兒提供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和充足的語言輸入。其次,英語幼兒教師須具備較為扎實的幼兒教育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掌握學前兒童心理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和特點。
2.避免說教,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教師應給予兒童寬松、愉快的心理支持的環(huán)境并與他們建立朋友式的和諧伙伴關系。這樣,兒童不會產(chǎn)生懼怕、羞澀的感覺,而是積極思維,大膽用英語進行對話和交流。教師以和藹可親的態(tài)度與兒童交流,為他們提供大量的語言輸入來源。比如,洗手是“Wash hands.”,上廁所是 “Go potty.”,收玩具是“Put our toys away.”。這種日常生活的隨機語言教育是兒童習得語言最好的機會。孩子在傾聽的過程中會不由自主地進行模仿。對于正確的語句,教師應給予肯定“I like these good words.”。對于兒童語言中的錯誤,不是立即糾錯,而是不斷重復正確話語,還可以以直觀實物、圖片模擬情境,制作出比較直觀化的道具、模型模擬教學情境,在游玩和動手做中強化他們的記憶。
3.家長的參與和支持。家長應該有清楚的認識。一方面,讓兒童感受第二語言啟蒙教育。另一方面,通過語言接觸,培養(yǎng)兒童的英語語音的語感以及流暢的閱讀和口語表達能力,建立正確的觀念,為孩子創(chuàng)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和氛圍,使孩子喜歡英語。
我國語言單一,兒童在回家后英語迅速被漢語所取代,不能鞏固學習效果,反而容易讓孩子產(chǎn)生混亂。因此應該為孩子創(chuàng)設課外的英語語言環(huán)境,條件比較好的家長用一些簡單的英語和孩子進行對話,鼓勵他們用英語復述。水平不太好的家長可以采用一些較好的幼兒英語材料,如原版英語動畫片或者幼兒英語節(jié)目,讓孩子觀看并模仿。學校、教師和家長共同營造輕松愉悅的英語環(huán)境,寓教于樂,激發(fā)孩子學習英語的興趣,讓孩子們在沒有壓力的狀態(tài)下掌握第二語言的溝通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兆增.語音是小學英語教學的重中之重[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2,(1).
[2]余強.從第二語言敏感期的特點看學前雙語教育的重點[J].早期教育,2003,(5).
[3]強海燕,趙琳.加拿大第二語言浸入式教學及其在我國的借鑒[J].比較教育研究,2000,(4).
關鍵詞:教育課程;改革與建設;五大活動領域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3-0014-01
學前教育作為孩子進入正規(guī)、系統(tǒng)的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奠基時期,其教學質量的高低,對孩子今后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目標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對適齡孩子進行學前教育,有利于促進孩子形成積極向上、明辨是非、邏輯清晰的思維模式,學前教育進行的好,會讓孩子對即將到來的學校生活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自主學習性也會在同齡孩子中屬于領跑者。社會總是在不斷的創(chuàng)新和舍棄中進步,在這種新舊的更替中,越來越多的知識和信息需要人們?nèi)チ私?、掌握和運用,這就使得原來越多的人希望孩子可以盡早的接觸教育。
無論何種教育模式,課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學前教育的發(fā)展特別是學前教育教學的改革,最終也會歸結到學前教育課程的改革與建設上。本文擬從學前教育課程內(nèi)容結構上談談一己之見。
目前,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影響最大的是"活動課程觀"。這種課程觀把課程視為實現(xiàn)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幫助兒童獲得有益的學習經(jīng)驗、促進兒童身心全面和諧發(fā)展的各種活動的總和。它突出強調(diào)兩點,一是活動,二是過程,即它關注的內(nèi)容包括計劃、活動過程、活動結果以及在此過程中兒童獲得的經(jīng)驗等。這種課程觀在我國當前基礎教育改革中得到強調(diào),尤其在學前教育課程改革中更得以積極倡導。凡是作為實現(xiàn)教育目的的手段而被運用,能夠幫助兒童獲得有益的學習經(jīng)驗的活動,無論是上課、游戲還是生活活動都被看作是學前教育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特別是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的"活教育"課程觀,針對傳統(tǒng)教育書本萬能的舊觀念所形成的課程固定、教材呆板的死教育現(xiàn)象,提出學前教育課程目標首先要解決"做怎樣的人"的問題。
陳鶴琴的"活教育"課程觀和學前教育課程結構的"五指活動"理論,對我國當前學前教育課程改革與建設產(chǎn)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教育部 2001 年 7 月 2 日新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盡管對學前教育課程內(nèi)容的劃分沒有作統(tǒng)一規(guī)定,但文件以"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五大領域的學習內(nèi)容為例,闡述了課程目標、內(nèi)容與要求以及指導要點,并強調(diào)"各領域的內(nèi)容相互滲透,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tài)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fā)展"。顯而易見,這是對學前教育課程內(nèi)容結構的一個引導性描述,是陳鶴琴的"活教育"課程觀和學前教育課程結構的"五指活動"理論的體現(xiàn),也為我們明確了學前教育課程內(nèi)容應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五大活動領域。應該說這是我國目前比較成熟而科學的學前教育課程內(nèi)容結構。
五大領域的學前教育活動課程,以塑造完整兒童,實施全人格教育;發(fā)展學前兒童主體性,實施主體性教育為基本價值追求。
1.五大領域的學前教育活動課程承認了兒童童年生活的獨特性
把兒童童年看成是一個充滿活力、蘊含著巨大發(fā)展?jié)摿Φ纳A段。兒童生活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點,有著極其重要的發(fā)展價值,不能將童年生活僅僅看成是成人生活的準備或教育的手段。必須將兒童當兒童來看待,承認兒童生活的獨特價值,而不能僅僅把兒童視為成人的預備,必須在兒童成長階段提供與之身心發(fā)展相適應的生活,讓童真、童趣、童稚得到自由伸展。要珍視童年生活的價值,必須了解兒童,摒棄以成人世界的好惡為標準來評價兒童的傳統(tǒng)思維模式,而應以兒童的過去--現(xiàn)在--未來為基點,以發(fā)展變化的觀點去觀察兒童的變化,走進兒童的世界,了解他們已具備什么,需要什么,是怎樣發(fā)展的,通過貼近兒童生活、符合人性的教育,才能使每一個兒童在學前教育回歸生活的歷程中,享受快樂、自信、有尊嚴的童年生活。
2.五大領域的學前教育活動課程從科學世界回歸生活世界,凸顯了兒童的主體性
生活世界對兒童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它具有重要的課程意義。一方面,生活世界是構成兒童各種認識素材的主要來源,是科學世界的根基,兒童在客觀世界中所獲取的真理性認識必須根植于其中。教育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兒童本人在生活世界中實踐活動的廣度和深度,取決于他對其的感悟和理解。另一方面,生活世界能幫助兒童確立生活信念和獲取發(fā)展內(nèi)驅力。生活信念是兒童在生活中所獲得的各種觀念進一步升華的胚基,也是兒童確立人生信念的基礎。如果脫離了生活世界,兒童對生活、人生及世界的真切認識便無以形成。
3.五大領域的學前教育活動課程整合了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張力,追求著主體的個性化發(fā)展
個人與社會之間原本應該是相濡以沫、其樂融融的關系。因為,人是社會的人,人的根本屬性之一就是社會性,人類的主體意識不斷提升的過程,即是人的社會化過程。而社會則又是個人的社會。正是個人與個人之間完整的、主動的交互作用形成了社會。社會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也就是社會中每一個個體不斷得到尊重、完善與提升的過程。五大領域的學前教育活動課程旨在促進兒童全面發(fā)展、基礎的素質的適宜性發(fā)展,使兒童的主體性得到認可和尊重,既有利于兒童個體的社會化,也有利于社會的個性化發(fā)展。由此可見,五大領域的學前教育活動課程是融合了我國當前重視兒童發(fā)展和一般素養(yǎng)獲得的教育價值取向,并結合兒童心理特點而給出的比較成熟而又比較科學的學前教育課程內(nèi)容結構。當然,將學前教育課程內(nèi)容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五大領域,對學前教育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學前教育教師需掌握學前教育的新理念,認識和了解學前教育活動對兒童從一個自然人向社會人過渡的重要意義。除應具備深厚的普通文化知識外,還需要具有準確的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五大領域的學科知識和這五大領域教育活動的設計與組織能力,以及將這五大領域教育活動融為一體以促進兒童身心全面和諧發(fā)展的能力,這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學前教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必然。
參考文獻:
關鍵詞:愛心教育;情感培養(yǎng);途徑;方法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1-0254-02
現(xiàn)在,大部分幼兒是獨生子女,在家處于中心地位,在幼兒園表現(xiàn)為自私、任性,缺乏愛心、同情心,對同伴缺乏關心與友愛,常常因此發(fā)生糾紛。如果從小不重視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品德,將會對幼兒的身心健康發(fā)展產(chǎn)生不良影響,今后也將會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一、針對這一現(xiàn)象,我們首先對中班4~5歲的25名幼兒的愛心情感表現(xiàn)情況作了詳細的調(diào)查研究
根據(jù)《幼兒園道德教育》及特定情境反應、全周追蹤觀察,制訂了幼兒愛心情感分類標準(A、B、C):A:能經(jīng)常主動地關心體貼他人,同情別人的困難不幸,并能主動幫助。B:在別人的影響下,有關心體貼他人的言行,能同情別人的不幸,有時能給予幫助。C:對別人的困難不幸,不聞不問,無關心體貼他的言行。
二、根據(jù)幼兒的表現(xiàn)情況,參照心理學及教育學有關資料,制訂7項幼兒愛心情感的近期培養(yǎng)目標
1.理解周圍人對他的愛心。在成人幫助下,體會父母及爺爺、奶奶等周圍人對他的關心;在日常生活中,能理解老師對他的愛心。
2.知道對別人的愛予以回報。知道關心長輩,像他們關心自己、愛自己一樣;能幫助父母、長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3.能主動關心同伴。同伴有困難時,不嘲諷、不挖苦。在成人幫助下,能幫助同伴。能主動關心同伴,同伴有了困難,能主動去幫助。
4.能互相謙讓,不與同伴爭吵。知道不應與同伴發(fā)生爭吵;遇到問題,在成人引導下知道謙讓;發(fā)生沖突時,能站在別人的立場考慮問題,并能主動謙讓。
5.不欺凌弱小。知道應尊老愛幼;在老師的指導下,能幫助那些各方面較弱較差的幼兒;能主動去幫助能力較弱較差的同伴。
6.能表達自己的愛心。在成人幫助下,能用語言及行動表達自己的愛心;能掌握一些安慰別人的技巧。
7.能同情關心社會上的不幸者。對社會上的不幸者,知道應予以同情、愛護;在成人指導下,能主動去幫助社會上的不幸者。
三、采用各種途徑和方法培養(yǎng)幼兒的愛心情感
1.創(chuàng)造有利于激發(fā)幼兒愛心的心理環(huán)境和物質環(huán)境:《規(guī)程》指出,幼兒園的品德教育應以情感教育和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為主,注重潛移默化的影響,并貫穿于幼兒生活及各項活動中,這就要求我們?yōu)橛變禾峁┮粋€良好的環(huán)境。教室墻壁上布置了“愛心回音壁”,幼兒每做一件關心幫助別人的事,就自己把內(nèi)容畫到回音壁上,評選“愛心小天使”……同時,要求家長配合活動,使幼兒置身于一個充滿愛心的環(huán)境中,讓愛充赤每個心靈、每個角落。
2.運用示范,對幼兒進行正面教育。正面教育,是幼兒德育的一個重要原則。我們?yōu)橛變簶淞駱?,幼兒通過模仿,影響他們的道德行為。此榜樣分為三個方面:A.通過講故事、看圖書、電視等,以作品中的形象為榜樣,如雷鋒、七色鹿等;B.樹立幼兒生活中的榜樣,把生活中做得好的幼兒作為其他幼兒學習的榜樣,這種示范對幼兒最有激勵作用;C.教師自身的模范作用,因為老師在幼兒心目中是至高無上的。通過這些示范榜樣,他們每做一件關心幫助他人的事,就對他的行為提出表揚和肯定,以強化他的這種行為,促使他的愛心情感更迅速、更穩(wěn)定、更健康的發(fā)展。
3.根據(jù)培養(yǎng)目標開展各種活動,有針對性地發(fā)展幼兒的愛心情感。A.開展“媽媽愛我,我愛媽媽”活動,帶幼兒看嬰兒錄像,并搜集從小到大的照片,談談自己是怎樣長大的。結合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等,讓幼兒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愛,同時激發(fā)幼兒去關心、熱愛自己的父母。B.開展“親愛的老師”主題活動。帶領幼兒參觀教師備課、制作教具,在與幼兒談話中體會教師對幼兒的關心,理解教師的辛勤勞動。C.開展“我長大了”主題活動。知道自己成長過程中,成人付出了艱辛的勞動。自己長大了,應關心幫助大人及小弟弟、小妹妹,讓幼兒為自己身邊的人做一件好事。D.制作《愛心集》。引導幼兒把自己關心別人和別人對自己的關心用自己喜愛的方式制作成《愛心集》,以鞏固幼兒的愛心情感,提高愛心行為的自覺性。
4.個別教育與集體教育相結合:有的幼兒攻擊性特別強、同情心也很差,我們就側重于這些幼兒的個別教育,采用行為矯正法,先找出產(chǎn)生不良行為的原因,再分步制訂出他的行為目標,然后采取措施,有針對性地對之進行教育,對其做出的良好行為及時給予獎勵鞏固。
5.幼兒園與家庭緊密配合:我們向家長發(fā)放了培養(yǎng)目標,召開家長會,指導家長配合我們的活動,在家給幼兒以示范榜樣作用,并引導幼兒關心、愛護他身邊的人,使家庭與幼兒園步調(diào)一致。
四、效果及分析
1.經(jīng)過一學期的研究,我們對幼兒進行了愛心情感表現(xiàn)調(diào)查,A類的幼兒由7人上升為13人,提高了24%;B類幼兒由12人降為10人,降低了8%;C類幼兒由6人降為2人,降低了16%。A類的上升和B、C類的下降,說明了研究后能主動關心同情別人的幼兒增多了,那種對他人的困難漠不關心和嘲諷的現(xiàn)象減少了。
2.分析幼兒情感培養(yǎng)的可行性:俗語講“人之初、性本善”,通過活動及調(diào)查也可以看出,幼兒情感的發(fā)展與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關系。他們情感發(fā)生偏移,多是受后天環(huán)境的影響。皮亞杰的兒童心理學認為:兒童的道德發(fā)展是從無律到他律再到自律的過程。這大體上相當于我們的C到B到A三步。一般認為“他律”與“自律”的分水嶺大致在7歲,但現(xiàn)在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輕父母都比較重視優(yōu)生優(yōu)育,家長都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生長條件。因此,這個分水嶺是有可能提前的,我們的實驗也證明了這一點,5~6歲的兒童通過正確引導,是能達到自律這一水平的。
3.實施途徑及方法的原理:①主題活動可以針對某一情感問題或目標,有針對性的集中進行教育。幼兒年齡小,知識結構不完善,各方面能力也有限,不可能一下子上一個等級,而主題活動就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②游戲。幼兒通過游戲認識社會、熟悉社會、適應社會,而愛心情感是具有社會性的。因此,通過游戲發(fā)展幼兒愛心情感是一條十分有效的途徑。③隨機教育。在一日生活中,老師注意隨機觀察幼兒,發(fā)現(xiàn)幼兒的思想傾向及不良行為,能及時地對癥下藥,因人而教,這是很重要的教育方式。④家園配合。父母是第一任老師,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也是深遠的。因此,抓好對家長的教育,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兒良好行為的形成必須要求一致,才能使之不斷鞏固。⑤個別教育:應針對每個幼兒的不同情況,以不同的方式對幼兒進行個別教育,以最適應某個幼兒的方式對其進行教育。
愛心教育是幼兒園德育工作的重要內(nèi)容,因而從實際出發(fā),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應多為幼兒提供機會,不斷實踐、強化,逐漸形成習慣、定型,使其具有穩(wěn)定的良好的道德情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