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寫春景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人教版八上第五單元第25課第2篇
教學設想:《春望》是一首千古傳誦的愛國詩篇。杜詩立足于現實,他的詩因此贏得了“詩史”的美稱,《春望》所記載的正是戰(zhàn)爭給大唐國民帶來沉重災難的一段歷史。八年級的學生,對唐朝歷史,特別是安使之亂,十分熟悉,對杜甫及其詩作也有所了解。學習時可把唐朝歷史和詩人的遭遇作為參考。鑒于這首詩有著婉轉諧美的節(jié)奏韻律,鑒賞過程中,將以朗讀為重點,以朗讀帶動其他環(huán)節(jié),鑒賞詩的手法,理解詩人的情感,進入詩的意境,在獲得美的享受的同時,增加學生的審美體驗,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學習目標:
1、準確理解“國、深、濺、短、渾”等字詞的意思,感受詩的語言美。
2、學習“擬人、對偶、借代、對比、夸張”等多種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提高感悟、鑒賞的能力。
3、學會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味詩人表達的愛國主義情懷。
學習重點:詩人所運用的意象和刻畫的形象。
學習難點:作者如何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傳情達意。
課前預習:借助工具書和相關資料理解這首詩的意思,在此基礎上選出你最喜歡的詩句進行賞析。
課堂學習:
(一)激興導入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下面文字)
美國遭遇“9·11”恐怖襲擊之后,以反恐為由,先后發(fā)動了阿富汗和伊拉克兩場戰(zhàn)爭,快十年過去了,戰(zhàn)爭還沒有結束。最近,由法國挑頭,以美國為主力的“北約”,又打著人道主義的旗號,對利比亞進行狂轟濫炸。你認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某些國家,他們用戰(zhàn)爭換來的是什么?
(學生發(fā)言后,教師小結:反恐戰(zhàn)爭越反越恐,恐怖襲擊年年不斷,反而給當地人民帶來真正的恐怖;“北約”在利比亞實行禁飛區(qū),非但沒有制止那里的人道災難,反而給非洲帶來了更多的難民。戰(zhàn)爭永遠只會給發(fā)生戰(zhàn)爭的國家的人民帶來沉痛的災難。下面,就讓我們通過杜甫的《春望》來認識戰(zhàn)爭的本質吧。)
(二)真情朗讀
1、正音朗讀學生先聽一遍錄音,校準字音后自由朗讀兩遍。
2、感知朗讀學生參看注解后自由朗讀,弄懂詩歌的意思,不懂之處舉手提出。
3、悟情朗讀指名朗讀,其他學生進行朗讀評價,看看有沒有讀出詩人的思想感情。(教師提示學生參看注腳的寫作背景)
4、示范朗讀教師范讀,教師通過范讀指導學生朗讀。
指導提示:通過音量的高低、語速的快慢、語氣的輕重讀出詩的意味(內容意思)、韻味(韻律節(jié)奏)、情味(思想感情)和趣味(藝術境界)。
(三)細心鑒賞
1、檢查預習各小組派一名代表展示所喜歡詩句的賞析文字,其他同學對賞析進行評價。
2、逐聯(lián)鑒賞 (1)首聯(lián)描寫長安春景,你能舉出一兩句描寫春天景色的詩句嗎?你所舉的與本聯(lián)所寫的有沒有不同之處?
學生舉例、評價之后,教師補充預設答案:
“幾出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薄疤旖中∮隄櫲缢郑萆b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币陨蟽商幗柚禾熳钣写硇缘囊庀蟆L、燕、花、草、雨,寫出了充滿活力的早春景象。而《春望》首聯(lián)則勾勒出了長安城被戰(zhàn)火蹂躪后草木叢生、一片荒蕪的破敗景象,寄寓了詩人對國破家亡的無限悲痛。
(2)首聯(lián)詩人直接寫遠望春景,頷聯(lián)則間接寫遠望春景,對本聯(lián)有兩種解釋:①詩人因感時恨別,見花而落淚,聽到鳥鳴而驚心;②以花、鳥擬人,感時連花都要落淚,恨別連鳥都會驚心。你贊同哪種解釋?理由是什么?(開放性題,設計本題的目的,是讓學生知道詩可以有多種理解,欣賞時能進入境界。)學生充分發(fā)言之后,教師展示預設答案:
贊同①,“感時花濺淚”,是寫花,寫所見,這是詩人感傷國事;“恨別鳥驚心”,是寫鳥,寫所聞,這是詩人感傷家事?;ㄏ泺B語本是賞心悅目之物,但詩人卻觀花反落淚,聞鳥反驚心,這里用反襯手法突出憂國思家之情的深切。贊同②,花因“感時”在濺淚,鳥為“恨別”而驚心。花、鳥本是自然物,詩人把自己的特殊心境移加到它們身上,連它們都為“國破”、“城春”感到悲傷,這樣比直接抒寫自己內心的感傷,效果更強烈。
(3)頷聯(lián)運用的對偶和擬人兩種修辭手法,頸聯(lián)則用了對偶、借代和對比,看看本聯(lián)這些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學生交流之后,教師出示預設答案:用敵軍來犯時報警的“烽煙”指代戰(zhàn)爭。災難來臨,會令人惶恐不安,“烽火連三月”,警報頻響,戰(zhàn)爭還未打響,人們已經深陷恐懼之中,這更能突出戰(zhàn)爭的罪惡。把“家書”與“萬金”對比,同樣突出了戰(zhàn)爭已造成詩人妻離子散,流離失所。“烽煙”是寫國事,“家書”是寫家事,詩人用對偶巧妙地將國事與家事緊密相連,把“感時”與“恨別”融為一體,深化了憂國思家之情。
(4)尾聯(lián)通過“白發(fā)”寫憂國思家之“愁”。你能舉出一兩個以“白發(fā)”抒寫愛國之“愁”的例子嗎?你能舉出一兩個用某修辭手法寫“愁”的佳句嗎?請賞析它們和本聯(lián)寫“愁”的精彩之處。學生舉例、評價之后,教師補充預設答案:
“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薄吨傺汀稘O家·秋思》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蓱z白發(fā)生!”——辛棄疾《破陣子》
寫“愁”的佳句: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薄畎住肚锲指琛?/p>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薄钋逭铡段淞甏骸防畎子每鋸埵址ò选俺睢睂懙糜虚L度;李清照用夸張把“愁”寫得有重量。在本聯(lián)中,杜甫也用夸張,把“愁”寫得有數量。三個人都運用了夸張這種修辭手法,都通過這種手法把原本抽象的愁情變成了具體的形象。讀著本聯(lián),一位愁緒滿懷的白發(fā)老人形象好像就在讀者眼前。(四)主題探究本詩形象地描述了詩人困居長安時的所見、所感,抒發(fā)了憂國思家的情感。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親人的美好情操。
(五)拓展延伸中國已向全世界宣告要和平崛起,倡導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和諧世界。請你用學習《春望》得到的啟示談談你對中國提出這樣的政治理念的認識。
一、教材分析
縱觀新教材詩歌30首,詩歌內容、習題的安排都遵循了循序漸進的規(guī)律,由淺入深提出了要求。我認為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強調誦讀,讀出節(jié)奏,讀出輕重,讀出韻味。
2、體會詩歌感情。
3、品味字句,體會詩歌語言精妙。
4、體會詩的意境、情趣,要有一定自讀和初步賞析詩歌的能力。
二、學生分析
初一學生仍以形象思維為主,基礎較差、文學底子薄,各方面能力相對低下。沒有學習詩歌的意識和方法,教學目標制定應綜合考慮這些因素。
三、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情況,我定出了以下教學目標:
1、體會詩歌情感性。
2、學習閱讀詩歌的方法并初步賞析詩歌。
3、培養(yǎng)學生想像能力,朗讀能力及初步賞析能力。
4、了解我國古代詩歌重要性,培養(yǎng)閱讀詩詞興趣。
目標2是對方法理解,為重點。難點是目標3,由學生自身弱點和學生對教材適應情況決定的。
四、教法學法
新的語文教材更為注重學生想像能力培養(yǎng),注重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在發(fā)現理論中認為:“應可能的讓學生參與到探索知識過程中去。”葉圣陶也有理論:“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p>
初一學生形象思維為主,活躍好動,再加上詩歌教學一定的難度性。必然采用靈活多樣、形象直觀的方法突破難點。方法定為:
1、情境法(直觀畫面,音樂)
2、誦讀法(反復誦讀)
3、討論法(交流體驗)
4、競賽法(提高興趣)
五、教學過程(穿插媒體分析)
(一)預習
預習要求:①熟讀詩歌,掃清字詞障礙
②了解詩人及創(chuàng)作背景
通過課前預習對新課有一個感性認識,為課堂教學順利進行作準備,并且可以培養(yǎng)學生讀書習慣。提高釋詞識字能力。
(二)學習詩歌,授之以漁
1、第一步,導入新課。
導語:
“‘同學們,伴著優(yōu)美的旋律,在碧綠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在‘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的詩句中我們走進春的世界”。
由學生熟悉的詩句引入新課。利用多媒體,播放流動的春景為課堂創(chuàng)設情境。隨著柳枝搖曳,伴著春花競放,他們會很快走進萬物復蘇、爭奇斗艷的春天里。把學生思維引入了正軌,激發(fā)了興趣。
2、介紹詩歌方法,授以新知。
讀詩
想詩
解詩
賞詩
悟詩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一方法符合初中學生心理、生理特點,并且遵循了循序漸進的規(guī)律。
3、用方法學習本詩。
“讀詩”——
利用多媒體聲、像具備的特點,展開詩句所對應的圖景。學生跟著讀可讀出節(jié)奏、讀出輕重音。在朗朗書聲里,在生動的畫面中學生快樂的學習著。
“解詩”——
①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②說說詩大意。
③找出詩中所繪景物并且尋求游蹤。
這一步由學生討論完成,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地位。解詩是解作者、解詩意,對初中學生而言通過這一步驟可以拓展知識面,同時為后幾步的學習貯備力量。它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悟詩”——
①景中有情嗎?將你感觸到的說給同桌聽。
②自由誦讀,融入詩情(配樂)。
王國維曾在《人間詞話》中指出“一切景語皆情語”,可見景產生于情,情是作品的靈魂。悟也就是悟詩情。以情為橋梁與詩人交流容易產生共鳴,體會到了情才會看到詩詞的精妙。這一步我仍然讓學生各抒己見,同時將誦讀作為手段來讓學生悟情。這樣學生口、腦并用,在熱熱鬧鬧的課堂里大膽的發(fā)揮。
“賞詩”——
①點擊賞詩辦法
A、抓字眼(抓關鍵字,美詞美句)
B、品詩情(如游子思鄉(xiāng)情、憂國憂民情、熱愛自然之情等
C、現畫面(找出隱藏著的圖畫)
D、品詩韻(如平仄和諧、末字押韻,對仗、對偶等)
②賞析詩歌(寫、畫)
教師點擊賞詩方法目的在于發(fā)揮其主導作用。初中生三年下來不會閱讀、賞析詩歌是屢見不鮮的事情。在這里提供方法在于為他們終身閱讀和賞析詩歌奠定基礎。
葉圣陶曾說:“文學鑒賞猶如采礦,你不動手,自然一無所獲,只要你動手,就會采到晶瑩的礦石。”讓學生將體會到的用筆寫下來,或者鼓勵他們用畫筆將腦海中已有的圖畫勾勒出來,這樣,他們是會有所收獲的。在他們尋找美的過程中,表達與創(chuàng)造已經和諧統(tǒng)一。
“想詩”——
請一位“小導游”將游者帶到錢塘湖游覽。游者可以閉上雙眼,在“導游”描繪的春景中插上想像翅膀飛翔觀光。伴著跳動的旋律,學生心兒也會隨之跳動。這時候他們獲得的不再僅僅是呆板的掛圖,而是著有情感的活生生錢塘湖春景。
“讀詩”——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用競賽形式讓學生進行誦讀。這一讀不僅把前幾個環(huán)節(jié)有機銜接了起來,在書聲里,詩情、詩意、詩韻綜合感受。同時,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是最后一步,也是總結性一步。
(三)延伸性閱讀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用捕魚方法捕魚是教學最終目的。這一階段是知識的鞏固運用性階段,同時也是能力深化培養(yǎng)的階段。用本課所授方法自學此詞可以培養(yǎng)學生遷移知識的能力和自學能力。
六、總結
同點: 閱讀三篇文章,寫作對象都是春天,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及由此生發(fā)出的感慨或思考。都有對春天美景細致的描寫,都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語言都十分清新雅致,盡顯春天的生命氣息。
異點: 雖然都是面對春天,面對不同的時節(jié)、不同的地方,作者的藝術手法不同,文章呈現的文本內容也就不同。
寫作對象不同:雖都是寫的春天,但具體對象有所不同?!豆蕡@春》寫的是早春二月平原上的各種景象,包括春花、山歌、掃墓、多種動植物以及農夫耕種的場景,它們共同匯聚成了一首清新活潑的早春之歌以及樂觀堅韌的生活態(tài)度?!兑皶缣斓蜆洹穼懙氖顷柎喝鲁鞘欣锏木跋螅攸c寫了杏花、洋槐、柿樹、柳樹等春景,它們的燦爛熱情讓自己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讓蟄居在城市的作者展開了對人生的思考?!洞簛戆雿u》寫的是四月時節(jié)在香港看到的木棉、相思樹等幾種花,并由此產生聯(lián)想,抒發(fā)自己的情懷。
關鍵詞:教師;意境開闊;思鄉(xiāng);同工異曲
唐代詩人王灣的《次北固山下》,已選入人教版語文七年級課本中。作者是洛陽人,玄宗年間進士?!按伪惫躺较隆?,即泊舟停宿在北固山下。北固山,在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北面,三面臨江,形勢險固。詩人家住洛陽,漫游江南,“往來吳、楚間”。當舟行至北固山下,見潮平岸闊、殘夜歸雁,時近年關,身在異地,頓生鄉(xiāng)關何處之感,于是寫出千古名篇?!翱吐非嗌酵猓兄劬G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p>
首聯(lián)“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是寫驛道向青山外伸延,我在碧波蕩漾的江上乘船向前。此對偶,工麗跳脫,寫客路青山、行舟綠水,暗含奔波之意,已有人在江南,神馳故里的羈旅情懷。后來歐陽修的《踏莎行》后兩句有:“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卻是說原野的盡頭是隱隱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遠在春山之外,渺不可尋。這首詞上片寫離愁,下片是遙想,寫思婦別恨。全詞含蓄地寫出了“迢迢不斷如春水”的情思,有一種情深意遠的境界。最后兩句是想象閨中人憑高望遠不見君的情景。那樓頭一往情深的思婦,凝眸遠望、神馳天外――正越過春山,伴漸行漸遠的征人直至海角天涯,情意深長、哀婉欲絕。但是否受到“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的啟發(fā),還有待研究。
頷聯(lián)“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寫春潮漲涌,兩岸江面更顯得空闊無邊;順風行進,有一帆高懸。這是寫船上所見。潮平岸闊而風正帆懸,詩人東下,眼前是江水漲涌平闊的情景,恢宏闊大而意象豐富?!俺逼健备@“兩岸闊”“風正”方能“一帆懸”。寫景而寓理,耐人尋味。這一句與“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可謂同工異曲。前者是杜甫《旅夜書懷》之名句,寫代宗永泰元年(765年)由華州解職離成都去重慶途中所見。詩人獨坐舟中,星垂野闊,月涌江流,孤獨凄愴,四顧茫然。他先是寫“旅夜”情景,而后“書懷”,用形單影孤的沙鷗以寄托功業(yè)未成的慨嘆,表達了漂泊無依的苦悶傷感。與王灣句對比相似,又同是寫空闊,羈旅漂泊。但“潮平兩岸”與“星垂平野”晝夜不同,基調有異。杜甫是用雄渾闊大的夜景襯托深沉滯重的孤獨感,風格沉郁,使人感受其心情如奔涌江流澎湃難平。《四溟詩話》評此詩句法森嚴,“涌”字尤奇。而“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是《渡荊門送別》中的一句,是李白出蜀漫游途中所作。全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zhèn)?、想象瑰麗,書寫了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這里寫山逐漸消失,眼前的原野平曠無際;長江一瀉千里,流入大荒之地。這是岸邊所見,抒寫喜悅開朗的心情。也是寫空闊,與王灣、杜甫詩句相似,意境卻迥然不同。但三人的詩句是各有千秋、不分伯仲。
頸聯(lián)“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則寫潮平岸闊而江中日早。紅日升起,于殘夜未退之時;暖春早到,在舊年將盡之際。這是既寫景而又點出時令。海,古詩中也以海指江。還有人認為:海,有四海之內意;江,可指大江南北――是互文見義,也不無道理,如此意象更雄渾開闊。畢竟時過境遷,我非古人,意會其所想也不能武斷地非此即彼呀。這第三聯(lián)寫拂曉行船的情景,對仗工穩(wěn)而隱含哲理,為歷來傳誦的名句。“日生殘夜”“春入舊年”,時序交替,歲月匆匆,而離家日久,怎不叫人頓生鄉(xiāng)思?這里描繪了晝夜和冬春交替景象:殘夜未盡而紅日早升,舊歲未除而春意萌動,時序變遷,新舊交替,蘊含著一種自然理趣,給人以遐想,給人以樂觀向上的力量,給人以鼓舞與希望。與詩人同時代的“燕許大手筆”燕公張說將此聯(lián)“手題政事堂”;明代胡應麟在《詩藪》中譽其“形容景物,妙絕千古”;晚唐詩人鄭谷在《卷末偶題三首》中又說“何如海日生殘夜,一句能令萬古傳”……欽羨激賞之情溢于言表,真可謂傳誦當時而蜚聲后世。與此相似的“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的詩句則較早一點,出自初唐詩人杜審言(約645年~708年)的《和晉陵陸丞相早春游望》,全詩用擬人手法,寫江南春景,歷歷如畫。這是說太陽升起于海面,云霞升騰初染,曙光乍現;梅紅柳綠,仿佛春色渡過長江一般。云霞海曙,梅柳江春,意象更明麗。但此詩抒寫的卻是詩人宦游他鄉(xiāng),曉天春色而不能歸省的傷感。由“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襟”一句可知。二人詩句皆對仗工整而字字錘煉,章法細密而格律謹嚴,境界闊大而意象雄渾,挫江海天地于筆端,可稱妙絕。
尾句“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寫家書將何處寄達?煩勞北歸的鴻雁捎到洛陽那邊。講見雁思親,望歸雁傳書,全篇籠罩的是淡淡的鄉(xiāng)思愁緒,不像杜審言“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那樣的傷感,也不像杜甫“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自嘆飄零。
詩人際遇心緒不同,即使描寫境界相似,所托情懷自然也不盡相同。《次北固山下》景象開闊,抒寫了羈旅思鄉(xiāng)的情懷。詩人云帆高掛,泛舟東行,在青山綠水間,逢春潮涌動、江天緲遠、潮平岸闊而風正帆懸,殘夜將盡而紅日初生,舊歲未除而江上春早,見歸雁而頓生鄉(xiāng)思,欲托雁傳書,以慰漂泊羈旅之念――熔寫景、抒情、說理于一爐。詩情沉郁而迂回,言辭雋永而婉曲,格調壯美、意境開闊,令人激賞而嘆為觀止,堪稱妙絕千古的名篇。
參考文獻:
[1]霍松林.唐宋詩文鑒賞舉隅[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一、解題步驟
第一步:準確解讀文本,做到“三看”
(1)上看:看詩歌題目,再看作者;
(2)下看:看注解提示;
(3)中看:看全詩主體。
第二步:明白答案構成要點,養(yǎng)成分層答題意識
對于小口徑問題,要問什么答什么;對于大口徑問題,一般要包括三個要點:
(1)采用的寫作手法: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手法和構思技巧等。
(2)手法揭示的內容:結合詩句,分析該手法寫出了意象(人、事、物、景)的什么特點,或抒發(fā)了(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等。
(3)所起的作用:此種寫法在內容上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對題干必須字斟句酌,細細體會,一個字也不要漏過。
第三步:知曉詩歌鑒賞題型
第一種類型:分析意境類(意境=意象+情感)
(1)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
(2)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種類型:分析技巧型
(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結合詩句闡釋是如何具體運用這種手法的。
(3)此手法有效傳達出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第三種類型:分析語言特色
(1)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2)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第四種類型:語言煉字類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lián)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該字用了修辭手法,則需要點出來。
第五種類型:分析詩眼類
(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該詞在結構上所起的作用。
第四步:學會運用相關術語
詩歌鑒賞術語具有高度概括性,準確運用可收到言簡意豐的效果。術語包括:
意象意境方面――明媚、蕭瑟、寂靜、清冷、清幽、燦爛、悲涼、凄清、寥廓、遼闊等。
語言風格方面――清新、華麗、通俗、幽默、活潑、莊重、簡約、凝練、含蓄、明快等。
表達技巧方面――比喻、比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虛實相生、動靜結合、渲染、烘托、對比、用典、卒章顯志、以景結情等。
思想感情方面――愉悅、激動、興奮、憂愁、悲苦、孤寂、曠達、灑脫、悲憤等。
二、答題模式
第一種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2.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托詩人情感的物象(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聯(lián)想和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題步驟:(1)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lián)想和想像加以再創(chuàng)造,語言力求優(yōu)美。(2)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jié)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yōu)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而“感傷”。
5.答題示例:
絕句二首(其一)
(唐)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此詩寫于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后,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
問題: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案: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筑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后愉悅閑適的心境(步驟三)。
第二種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2.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fā)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fā)感情的手段方法,要準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表現手法分為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手法、立意構思四大類。
(1)修辭手法
①比興。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物。
②比喻。如“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蓬草”隨風而轉,用來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蹤。
③比擬。如“午夢初回,卷簾盡放春愁去”,“春愁”乃無形之物,簾兒一卷,它竟像鳥兒一樣被放了出去,化無形為有形,使春愁變得形象生動,具體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