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地藏菩薩本愿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吳永寬平常十分重視資料的收集和知識的積累,加之他善于鑒賞,善于遷想妙得。每到一個階段,就會引發(fā)他在創(chuàng)作上的深層思考,一批有深厚文化內涵的作品就會脫穎而出,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
欣賞吳永寬近期創(chuàng)作的三對紫砂陳設瓶,“閎約深美”的印象就會展現(xiàn)在觀者的腦海,因為它們是那樣的引人注目。“閎”,就是陶刻的場景恢宏,多人物,多字數(shù),書與畫的有機結合仿佛賦予了作品以生命;“約”,就是每一對瓶都有一個主題,那是中華文化在紫砂載體上的濃縮,顯現(xiàn)在人們眼前的是中華民俗文化的精華,這是善于藝術提煉的結果;“深”,就是內容有深度,被選中的課題有情節(jié)、有內涵、耐咀嚼、耐品味;“美”,陶刻給紫砂瓶增添了美,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
“《長恨歌》百壽對瓶”高約58厘米,腹徑28厘米。一面篆刻了通篇白居易詩《長恨歌》,另一面刻了唐明皇、楊貴妃等30余人,背景為宮殿一角,場面開闊,人物眾多。
《長恨歌》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眾多詩作中最膾炙人口的名篇。其藝術成就是很高的,詩的最后卸去了唐玄宗作為一個皇帝的光環(huán),使他成為一個從重色到重愛情(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的普通人,這是這首長篇敘事詩的點睛之處。吳永寬在《長恨歌》的畫面中刻了楊玉環(huán)初進宮的情景,那個沉湎于酒色的唐玄宗在醉眼朦朧中,一下子被楊的嬌艷驚呆了,《長恨歌》的情節(jié)也就此展開。
“《正氣歌》百壽對瓶”高約58厘米,腹徑28厘米。給人的印象是天地間的一股浩然正氣充斥其間。瓶的一面用篆書,刻了文天祥的不朽之作《正氣歌》,另一面則刻了文天祥身著甲胄,軍容嚴整,得勝凱旋,百姓夾道相迎的畫面。人物形態(tài)栩栩如生,文天祥正氣凜然,一股“還我河山”的豪情壯志從胸間勃發(fā)。文天祥是南宋后期杰出的民族英雄、政治家、軍事家和愛國詩人。他所寫下的《正氣歌》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皣y當頭見氣節(jié),永垂青史留美名,每當正氣貫日月,誰把生死放在心”該詩慷概激昂,讀后使人受到愛國精神的教育和鼓舞。
“《地藏菩薩本愿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美人肩瓶”,瓶高65厘米,腹徑28厘米,是以佛經題材為內容的陶刻作品。
《地藏菩薩本愿經》全文18000多字,吳永寬選刻了卷上6000多字。在瓶的顯著位置刻了地藏菩薩像,并加以彩繪。經文從瓶肩處直下,縱向穿插期間,這是一種別開生面的陶刻形式。因字形微小,遠觀為線,近觀見字,既有文字的內容,又有線型的裝飾,與畫面融為一體,別有一種裝飾意趣。經文的宗旨是消災延壽,廣度世人,利己利人,功德無量。地藏菩薩慈悲深廣,智慧融道,他的教導合乎佛理,能感化眾生。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吳永寬刻了6000多字?!敖饎偂?,佛經中釋為金中最剛,譬如牢固、銳利,能除一切惡,除魔降瑞;“般若”釋為大智慧;“波羅”指清靜的彼岸;“蜜”是到的意思;“經”即是教給世人的理義。觀音菩薩為佛教大乘菩薩,與阿彌陀佛及大勢至合稱“西方三圣”。民間視觀音菩薩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有求必應的化身,故誠心參拜者甚眾。
清涼濕潤的氣候讓來客一進山頓覺神思寧靜。在山體叢林的掩映中,
坐落著一座氣勢恢宏、莊嚴肅穆的寺廟,名曰正覺寺 ,
它是東北亞地區(qū)最大的佛教尼眾寺院,獨特的建筑風格和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使其更具神韻。
蒼山擁古寺 碧水繞新垣
敦化正覺寺為東北古剎,始建于清光緒年間。原址坐落在長白山腳下的敖東古城東關,最初稱為娘娘廟,歷代住持有:唯空法師、尊國法師、興運法師。后由興運法師更名為正覺寺。由于歷史的原因,到上世紀90年代,正覺寺的原址上已經片瓦無存了。1980年,任紐約正覺寺住持的佛性法師回國朝拜佛教四大名山,提出回家鄉(xiāng)吉林敦化重建正覺寺。1992年7月,佛性法師收到了敦化市人民政府發(fā)給她的《關于恢復重建敦化正覺寺的邀請函》,重建工作陸續(xù)開展。
重建的正覺寺,依山傍水,山林疊翠。置身于規(guī)模宏大的殿宇間,不禁感嘆自然的靈秀與人類智慧的融合。寺廟中部是殿堂區(qū),依山就勢建造了五重大殿。在中軸線上,自南向北依次為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三層樓,由上而下為藏經樓、殿、羅漢堂。東西有鐘鼓二樓及六棟配殿, 南有緬甸玉臥佛。寺院后山之上,有一尊露天佛像,名為“金鼎大佛”。
走進山門殿,上下雙檐之間正中懸掛的鎏金匾額上書“正覺寺”三個字,為趙樸初老先生親筆題寫。山門殿是大殿區(qū)建筑群的第一進殿,此殿雙檐歇山頂,前后過廊,五開間,金黃琉璃瓦覆頂,砼制五斗拱,旋子彩繪。脊頂為琉璃陶瓷塑雕“西天取經”;前后墻壁外側嵌有四幅漢白玉塑的“吉祥天母”和“馬頭金剛”浮雕像;前門外部兩側嵌有兩扇大型木雕六角壁窗。殿內供奉著哼哈二將,頭戴寶冠,袒露上身,手持金剛杵,作憤怒相,象征降妖鎮(zhèn)魔。
穿過一重殿,來到天王殿。天王殿也稱彌勒殿。殿內的彌勒佛笑容可掬,代表了中華民族寬容、和善、智慧、幽默、快樂的精神。彌勒佛背后是一尊貼金木雕頂盔貫甲、威武雄壯的武士立像,叫做護法韋陀尊天菩薩。他手持降魔杵,面向大雄寶殿,監(jiān)視、記載來往行人的善惡心,是佛教寺院的護法。天王殿內兩側是四大天王,又稱四大金剛,他們分居在須彌山四垂,主管人道四大部洲,各護一方。
沿著高大的月臺向上走,一座宏偉壯觀的殿堂矗立于眼前,這里是大殿區(qū)建筑群的第三進殿,也是整個寺院最大的殿堂――大雄寶殿。此殿為雙檐廡殿頂,四周過廊,九開間,金黃琉璃瓦覆頂,正脊是琉璃塑“二龍戲珠”,上檐九斗拱,下檐七斗拱,梁柱面體為和璽金龍彩繪。
大殿前廊的八根漢白玉雕蟠龍柱,殿前后隔扇門窗為青皮木五層鏤空透雕,大殿東西兩側的外墻壁上,鑲嵌十幅漢白玉浮雕五方佛,大殿后外墻壁嵌有兩幅陶制羅漢壁畫。
大雄寶殿內東西兩側墻壁上的32幅大型陶瓷壁畫,是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圖,主要描寫釋迦牟尼降生(農歷四月初八)、出城、出家(農歷二月初八)、苦行、成道(農歷十二月初八)、降魔、初轉和涅(農歷二月十五)。
穿過大雄寶殿后門,沿“之”字臺階登至臺頂,一座造型獨特的殿堂便展現(xiàn)在眼前,這就是大殿區(qū)建筑群的第四進殿――觀音殿。殿堂為雙檐攢尖頂圓周過廊六角亭,金黃琉璃瓦覆頂,主亭六角各跨一小亭,全亭共有24條六龍脊,主亭寶頂由六個相向不同的佛龕組成,龕內各有一尊陶瓷觀音塑像,寓意著觀音菩薩一年二十四節(jié)氣、一天24小時打坐于六頂山之上,保佑著這方土地的平安。
殿內供奉一尊六法身千手千眼觀音,外廊立柱之間的木雕掛落飛罩雕有《法華經》“觀音菩薩三十二應身”,梁柱蘇式彩繪《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木制隔扇門透雕《普門品》“觀音救八難”。
大殿區(qū)建筑群的最后一進殿是藏經樓。雙檐歇山頂,正門掛斗,七開間,七斗拱,金黃琉璃瓦覆頂,琉璃塑脊,旋子彩繪。藏經樓由上下兩層組成,上層為藏經樓,樓內藏有經書萬卷,有《乾隆大藏經》《頻伽大藏經》《妙法蓮華經》《大佛頂首楞嚴經》《地藏菩薩本愿經》等。其中一套日本版《大正大藏經》為鎮(zhèn)寺之寶。
第一進殿――山門殿,雙檐歇山頂,前后過廊,金黃琉璃瓦覆頂,砼制五斗拱,旋子彩繪; 第二進殿――天王殿,天王殿也稱彌勒殿。殿內的彌勒佛笑容可掬,代表了中華民族寬容、和善、智慧、幽默、快樂的精神; 第三進殿――大雄寶殿,此殿為雙檐廡殿頂,四周過廊,九開間,金黃琉璃瓦覆頂,正脊是琉璃塑“二龍戲珠”,上檐九斗拱,下檐七斗拱,梁柱面體為和璽金龍彩繪。
蒼山擁古寺 碧水繞新垣
敦化正覺寺為東北古剎,始建于清光緒年間。原址坐落在長白山腳下的敖東古城東關,最初稱為娘娘廟,歷代住持有:唯空法師、尊國法師、興運法師。后由興運法師更名為正覺寺。由于歷史的原因,到上世紀90年代,正覺寺的原址上已經片瓦無存了。1980年,任紐約正覺寺住持的佛性法師回國朝拜佛教四大名山,提出回家鄉(xiāng)吉林敦化重建正覺寺。1992年7月,佛性法師收到了敦化市人民政府發(fā)給她的《關于恢復重建敦化正覺寺的邀請函》,重建工作陸續(xù)開展。
重建的正覺寺,依山傍水,山林疊翠。置身于規(guī)模宏大的殿宇間,不禁感嘆自然的靈秀與人類智慧的融合。寺廟中部是殿堂區(qū),依山就勢建造了五重大殿。在中軸線上,自南向北依次為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三層樓,由上而下為藏經樓、殿、羅漢堂。東西有鐘鼓二樓及六棟配殿, 南有緬甸玉臥佛。寺院后山之上,有一尊露天佛像,名為“金鼎大佛”。
走進山門殿,上下雙檐之間正中懸掛的鎏金匾額上書“正覺寺”三個字,為趙樸初老先生親筆題寫。山門殿是大殿區(qū)建筑群的第一進殿,此殿雙檐歇山頂,前后過廊,五開間,金黃琉璃瓦覆頂,砼制五斗拱,旋子彩繪。脊頂為琉璃陶瓷塑雕“西天取經”;前后墻壁外側嵌有四幅漢白玉塑的“吉祥天母”和“馬頭金剛”浮雕像;前門外部兩側嵌有兩扇大型木雕六角壁窗。殿內供奉著哼哈二將,頭戴寶冠,袒露上身,手持金剛杵,作憤怒相,象征降妖鎮(zhèn)魔。
穿過一重殿,來到天王殿。天王殿也稱彌勒殿。殿內的彌勒佛笑容可掬,代表了中華民族寬容、和善、智慧、幽默、快樂的精神。彌勒佛背后是一尊貼金木雕頂盔貫甲、威武雄壯的武士立像,叫做護法韋陀尊天菩薩。他手持降魔杵,面向大雄寶殿,監(jiān)視、記載來往行人的善惡心,是佛教寺院的護法。天王殿內兩側是四大天王,又稱四大金剛,他們分居在須彌山四垂,主管人道四大部洲,各護一方。
沿著高大的月臺向上走,一座宏偉壯觀的殿堂矗立于眼前,這里是大殿區(qū)建筑群的第三進殿,也是整個寺院最大的殿堂――大雄寶殿。此殿為雙檐廡殿頂,四周過廊,九開間,金黃琉璃瓦覆頂,正脊是琉璃塑“二龍戲珠”,上檐九斗拱,下檐七斗拱,梁柱面體為和璽金龍彩繪。
大殿前廊的八根漢白玉雕蟠龍柱,殿前后隔扇門窗為青皮木五層鏤空透雕,大殿東西兩側的外墻壁上,鑲嵌十幅漢白玉浮雕五方佛,大殿后外墻壁嵌有兩幅陶制羅漢壁畫。
大雄寶殿內東西兩側墻壁上的32幅大型陶瓷壁畫,是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圖,主要描寫釋迦牟尼降生(農歷四月初八)、出城、出家(農歷二月初八)、苦行、成道(農歷十二月初八)、降魔、初轉和涅(農歷二月十五)。
穿過大雄寶殿后門,沿“之”字臺階登至臺頂,一座造型獨特的殿堂便展現(xiàn)在眼前,這就是大殿區(qū)建筑群的第四進殿――觀音殿。殿堂為雙檐攢尖頂圓周過廊六角亭,金黃琉璃瓦覆頂,主亭六角各跨一小亭,全亭共有24條六龍脊,主亭寶頂由六個相向不同的佛龕組成,龕內各有一尊陶瓷觀音塑像,寓意著觀音菩薩一年二十四節(jié)氣、一天24小時打坐于六頂山之上,保佑著這方土地的平安。
殿內供奉一尊六法身千手千眼觀音,外廊立柱之間的木雕掛落飛罩雕有《法華經》“觀音菩薩三十二應身”,梁柱蘇式彩繪《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木制隔扇門透雕《普門品》“觀音救八難”。
大殿區(qū)建筑群的最后一進殿是藏經樓。雙檐歇山頂,正門掛斗,七開間,七斗拱,金黃琉璃瓦覆頂,琉璃塑脊,旋子彩繪。藏經樓由上下兩層組成,上層為藏經樓,樓內藏有經書萬卷,有《乾隆大藏經》《頻伽大藏經》《妙法蓮華經》《大佛頂首楞嚴經》《地藏菩薩本愿經》等。其中一套日本版《大正大藏經》為鎮(zhèn)寺之寶。
坐于云端的金鼎大佛
敦化金鼎大佛偈曰:“四月初八降娑婆,三身住世吉緣合,三十二相化九界,八十種好現(xiàn)賢劫;六度法門成般若,八相成道歸正覺,四諦了結佛性果,四大皆空方為佛”。
敦化正覺寺前的法音廣場上,一尊像體總高4.8米的同輝小佛坐落于此。同輝小佛是金鼎大佛的小樣佛,是按金鼎大佛十分之一比例所鑄造的青銅佛像,佛像莊嚴、慈祥,與金鼎大佛是同輝同爐。
透過同輝小佛,遙望坐落于正覺寺后山頂峰的金鼎大佛,他背靠牡丹江,前擁正覺寺,遠望長白山,與香港天壇大佛遙相對應,分處神州南北。像體總高48米,寓意釋迦牟尼農歷四月初八誕辰日。佛身高38.4米,“3”意為“佛陀三身”,即法身、報身、應身;“8” 寓意佛陀“八相成道”;“4”代表“四圣諦”。蓮花座高9.6米,“9”代表“九法界”,“6”代表“六度”;蓮花4層代表“四大”;蓮花瓣80片,表佛陀“八十種好”;蓮花直徑32米,表佛陀“三十二相”。大佛基座內設有真佛化身之“萬佛殿”、住世護法之“五百羅漢堂”及終歸極樂之“往生堂”等。
登上十九層般若天階,走進大佛基座內的萬佛殿,展示在人們面前的是以蒼穹式布景構架佛教傳說中的三界二十八重天,通過聲光技術的運用,描繪出震撼觀感的佛教世界。在萬佛殿墻壁上及大殿立柱上供奉與金鼎大佛同爐、同水、同體的9999尊金鼎小佛,分別為銅鑄、銅胎貼金、銅胎貼金嵌寶石三種工藝制作,加之金鼎大佛共1萬尊,萬佛殿由此而來。萬佛殿殿體蒼穹中央為菩提樹下佛陀悟道場景重現(xiàn),正中央供奉的是釋迦牟尼的應身佛――花開現(xiàn)佛,取自佛祖于菩提樹下參禪悟道的佛教故事,佛祖為四面金身,端坐于可張開的蓮花之內,在固定的時間內蓮花瓣緩緩展開,向眾人開示智慧,啟迪心靈,詮釋了“世界空虛,唯佛法永恒”。
小貼士
敦化六鼎山文化旅游區(qū)景區(qū)以圣蓮湖為中心分為佛教文化體驗區(qū)、清始祖文化園區(qū)、渤海文化園區(qū),后續(xù)還將建設山谷養(yǎng)生度假區(qū)、生態(tài)農業(yè)體驗區(qū)、康體健身度假區(qū)、旅游經濟產業(yè)園區(qū)。
佛教文化體驗區(qū):包括圣蓮湖及其東側、北側的狹長區(qū)域,規(guī)劃面積9.6平方公里,由佛教觀光區(qū)、佛教養(yǎng)生區(qū)、女性佛教主題區(qū)組成。佛教觀光區(qū)已建成項目有正覺寺、玉佛苑、金鼎大佛、萬佛殿、法音廣場、觀佛廣場等,待建項目有水上觀音等;佛教養(yǎng)生區(qū)規(guī)劃建設禪茶養(yǎng)生中心、佛藝養(yǎng)生中心、佛香養(yǎng)生中心;女性佛教主題區(qū)規(guī)劃建設國際女子靜心村、國際比丘尼佛學村、國際女性文化論壇。
清始祖文化園區(qū):位于圣蓮湖西岸、渤海文化園的南部,規(guī)劃面積5.4平方公里。重點建設清祖祠、盛世蓮花典儀廣場、天女宮民俗風情園、八旗山休閑會館、八旗山莊、滿族民俗村、長白山文化產業(yè)園等景點。
渤海文化觀光區(qū):位于佛教文化園區(qū)西部、清始祖文化園區(qū)北部,規(guī)劃面積7.7平方公里。園區(qū)內的六頂山古墓群是渤海國遺留下的極其珍貴的歷史古跡。
山谷養(yǎng)生度假區(qū):位于圣蓮湖東南部,規(guī)劃面積9.1平方公里,重點建設健康體檢中心、療養(yǎng)中心、養(yǎng)生論壇、山谷購物中心、水療中心、溫泉SPA、精英俱樂部等項目。
康體健身度假區(qū):位于圣蓮湖西南部,規(guī)劃面積5.5平方公里,重點建設GOLF運動中心及度假區(qū)、青少年戶外拓展基地、CS野戰(zhàn)營、滑雪場和冰雪大世界等項目。
生態(tài)農業(yè)體驗區(qū):位于佛教文化園區(qū)、清始祖文化園區(qū)的南部區(qū)域,占地面積9.3平方公里,依據(jù)園區(qū)自然資源,開發(fā)建設具有鮮明生態(tài)文化特色的“佛光小鎮(zhèn)”,生態(tài)農業(yè)示范基地、藥材種植基地、高效農業(yè)推廣基地、休閑農莊、濕地公園等項目。
旅游經濟工業(yè)園區(qū):位于圣蓮湖東南部,規(guī)劃面積2.3平方公里,重點開發(fā)民俗產品加工、文化藝術品及旅游紀念品制作、東北特色食品加工、禮佛朝覲用品制造等產業(yè)。
結緣電話:
0433-6688288
關鍵詞:“結果” 連詞 詞匯化 語法化
引言
“結果”在現(xiàn)代漢語里很常用,既可以作動賓短語,又可以作復合詞;既可以作名詞,又可以作連詞?!冬F(xiàn)代漢語詞典》(第五版)對“結果”的解釋如下:
[結果]jiē guǒ長出果實:開花。
[結果]1 jiéguǒ(名)在一定階段,事物發(fā)展所達到的最后狀態(tài):優(yōu)良的成績,是長期刻苦學習的(連)經過一番爭論,他還是讓步了。
[結果]2 jiéguǒ(動)將人殺死(多見于早期白話)。
關于“結果”一詞的相關研究還不多,僅有周畢吉(2008)對“結果”一詞的語法化過程及用法進行了初步探討;由于受語料限制,該文有些結論有待進一步探究。
本文在綜合國家語委語料庫、北京大學語料庫以及陜西師大歷史文化學院語料庫所有相關語料的基礎上,試圖探討“結果”的詞匯化及語法化過程,并揭示其不同用法之間的淵源關系。
一、“結果”作動賓短語
1.1 “結”和“果”在古代漢語中都可以作單音節(jié)詞,都能獨立運用?!豆糯鷿h語常用詞字典》對“結”和“果”做出了如下解釋:
結:1)打結。《莊子· 胠篋》:“民結繩而用之?!?)結交。諸葛亮《草廬對》:“外結好漢孫權?!?)結果實。杜甫《少年行》:“江花結子也無多?!?)搭,構建。陶潛《飲酒》詩:“結廬在人境?!?/p>
果:1)果子,果實?!俄n非子·五蠹 》:“民食果蓏蚌哈。”2)成為事實,實現(xiàn)。陶潛《桃花源記》:“聞之,欣然歸往,未果?!?)充實,飽。柳宗元《憎王文孫》:“充嗛果腹兮,驕傲歡欣?!?)堅決。曹操《舉賢勿拘品行令》:“果敢不顧,臨敵力戰(zhàn)?!?)副詞。果然,果真?!度龂尽の簳の宓奂o》:“岱不從,遂與戰(zhàn),果為所殺?!?)副詞。究竟?!盾髯印ぞ馈罚骸肮蔚蓝恪!?/p>
1.2 根據(jù)北京大學語料庫的語料,“結果”的自由組合最早出現(xiàn)在唐代佛教經文里,一共出現(xiàn)三次。
(1)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唐《佛語錄·六祖壇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劉丹青先生為本文提出了寶貴修改意見,謹致謝忱!文中錯誤概由作者本人負責。另外,本文利用了國家語委語料庫、北京大學語料庫及陜西師大歷史文化學院語料庫,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2)如是等閻浮提眾生,身口意業(yè),惡息結果,百千報應,今粗略說。
(唐《佛經·地藏菩薩本愿經》)
(3)一切眾生未解脫者,性識無定,惡習結業(yè),善習結果。為善為惡,逐境而生
(唐《佛經·地藏菩薩本愿經》)
例句(1)中,“結果”與“花開”照應,作動賓短語,即“長出果實”。在例句(1)、(2)中,“結果”也作動賓短語,意為“(善習或惡習)得到善報或者惡報”。佛教講究“因
果報應”,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我們在下文中用“結果1”表示“(植物)長出果實”義,用“結果2”來表示“(人的
行為)得到相應回報”。
1.2.1 “結果1”作動賓短語的用法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代漢語里。例如:
(4)秧過期,老而長節(jié),即栽于畝中,生谷數(shù)粒,結果而已。(明《天工開物》)
(5)那瓜一會兒萌芽,一會兒藤蔓,一會兒開花,一會兒結果。
(明《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四))
(6)如今方下種,還沒有發(fā)芽哩,再隔五六年,開花結果,才得到你口。
(明《今古奇觀》(下))
到了現(xiàn)代漢語里,“結果1”仍然粘合程度不高,可以看作動賓短語。
1.2.2 “結果2”在作動賓短語的用法一直延續(xù)到明清,既見于佛教經文中,也可以出現(xiàn)在一般的文獻里。例如:
蓋顏子一個規(guī)模許多大,若到那收因結果,必有大段可觀者也。
(北宋《語錄·朱子語類》)
(8)無影樹栽人不見,開華結果自馨香。
(南宋《佛語錄·五燈會元》)
(9)此花迥與人間別。結果開花當處生。要會祖師端的旨。未萌天地巳先成。
(南宋《佛語錄·古尊宿語錄》)。
(10)瑞卿道:“你那做官,是不了之事;不如學佛,三生結果?!弊诱暗溃骸澳隳菍W佛,是無影之談;不如做官,實在事業(yè)?!?/p>
(《明喻世明言》(下))
1.3 那么,“結果1”與 “結果2”有什么聯(lián)系呢?按照一般情況,“結果1”表示具體意義,“結果2”表示抽象意義,“結果2”很可能來自“結果1”;但是,從我們所掌握的語料來看,二者同時出現(xiàn)在唐代,而且“結果2”的使用頻率大大高于“結果1”,很難說“結果2”是從“結果1”演化而來的。二者在很多工具書中的讀音都不相同,被區(qū)別對待,這樣處理是很有道理的。
“果”的本義為“果實”,引申為“結局”,后來被用于佛經中表示“因果”的“果”。例如:
(11)精進勇銳。不畏前境。破滅眾魔。而得道果。 (東漢《佛說四十二章經》)
(12)孟明三退,終于致果;勾踐喪眾,期于擒吳。(六朝《晉書》)
(13)如何滯著人,終歲迷因果。
(六朝《全劉宋文》)
(14)諸大德僧尼,諸義學僧尼,諸寺三官,向已粗陳魚肉障累,招致苦果,今重復欲通白一言。
(六朝《全梁文》)
以上例句中,“果”都表示抽象意義。與此同時,動詞“結”的意義發(fā)生了變化,由本義“打結”引申為“帶來”、“得到”,這就為表抽象動作的“結”與抽象名詞構成動賓短語提供了可能,與“結果”幾乎同時出現(xiàn)的“結業(yè)”就是很好的例證。由此可見,“結果2”應該由動詞“結”和表示抽象意義的“果”的直接組合而來。
二、“結果”的詞匯化
2.1 “結果”作名詞:
2.1.1 “結果”作名詞的用法最早出現(xiàn)在五代,但僅有一例;到宋元時期多了起來。
(15)剩烈奢化(華)艷質,希奇魔女一萬二千,最異珍珠,千般結果。出塵菩薩,不易惱他,持世上人如何得退。
(五代《敦煌變文集新書》)
(16)你我兩人半世也夠吃用了,只管做這沒天理的勾當,終須不是個好結果。
(南宋《話本·錯斬崔寧》)
(17)當時卻是怎地結果?正是∶說開天地怕,道破鬼神驚。
(元代《話本選集·勘皮靴單證二郎神》)
(18)好讀書、好科舉、好中,結末來又有個小小前程結果。
(〈元代《話本選集·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以上例句中“結果”前有表示數(shù)量的“千般”、“個”及疑問代詞“怎地”,“結果”當作名詞使用,基本上演變成了一個名詞。
2.1.2 “結果”作名詞的用法在明代大量出現(xiàn),作名詞的用法流行開來。
“結果”可以指“工作中的成就”,但這種用法很少見,僅有一例。
(19)三寶老爺心里想道:“此人非凡,一定在造錨上有個結果?!?/p>
(明《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一))
“結果”可以指“事情的結局”。例如:
(20)老爺既不肯下手他,怎么得個結果?(明《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四))
(21)此乃是不幸中之幸,遭遇得好人,有此結果。不然,世上的人多似呂使君,那兩代為官之后到底墮落了。 (明《二刻拍案驚奇》(上))
(22)假如上等貴相之人,也有做下虧心事,損了陰德,反不得好結果。
(明《今古奇觀》(上))
“結果”還可以表示“人的歸宿”。例如:
(23)雖不成仙,他的歲月卻也過得自在。誰知人生結果,都有定數(shù)。
(清《八仙得道》(下))
(24)將及半年,猛思如今英雄四起,這個官那里是結果的事業(yè),便棄了官職回鄉(xiāng)。
(明《英烈傳》)
(25)原只該六十歲的壽限,每每增添,活了一百五歲。依他丈夫結果,原該斷子絕孫;只因圣姆是個善人,不應使他無子,降生一個孝子。
(明《醒世姻緣傳》(下))
(26)倘有用得著你之處,就在他家安身立命,到老來還有個結果。若死在這里,有誰收取你的尸???卻不枉了這一死!
(明《醒世恒言》(上))
可以看出,“結果”作為名詞,其意義和使用范圍在明代都明顯擴大了很多,完成了由動賓短語到名詞的詞匯化過程。
2.1.3 名詞“結果”是來自“結果1”還是“結果2”?我們認為,是由“結果2”演化而來的。從使用頻率來看,“結果1”大大低于“結果2”,不具備詞匯化的條件。“結果2”作為動賓短語,常常出現(xiàn)在句子的末尾,中間幾乎不插入其他成分,加上頻繁使用,為其演化為雙音復合詞創(chuàng)造了便利條件;從意義來看,“結”動作性不強、“果”的意義很抽象,二者粘合程度較高,這樣,在隱喻的作用下由表示動作轉而指代動作產生的結果。
2.2 “結果”作及物動詞:
2.2.1 與作名詞相比,“結果”作及物動詞的用法出現(xiàn)得比較晚。根據(jù)所掌握的語料,“結果”作動詞最早出現(xiàn)在元代《西廂記雜劇》里,到明代大量使用。
“結果”作動詞,有“放棄”、“離開”義,但僅有一例。例如:
(27)越顯得文風盛,受用足珠圍翠繞,結果了黃卷青燈。 (元《西廂記雜劇》)
動詞“結果”可以表示“結束性命”、“殺死”的意思。例如:
(28)預先問獄官責取病狀,將沈鏈結果了性命。
(元代《話本選集·沈小霞相會出師表》)
(29) 就遞罪狀,結果他性命。
(元《元代話本選集·玉堂春落難逢夫》)
(30)瑜曰:“吾自去和他說話。好便好;不好時,不等他取南郡,先結果了劉備!”
(明《三國演義》(中))
(31)待我一繳過兒結果了他;豈不為美?。鳌度龑毺O(jiān)西洋記》(三))
(32)只有馬公公說道:“今日好個機會,只消那個金翅鳥一伙兒結果了那個僧家,豈不為美!”
(明《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四))
(33)他輕則官司害你,重則強盜劫你。若是遠來的人沖撞了他,好歹就結果了性命!
((明《二刻拍案驚奇》(上))
“結果”為及物動詞,可以帶名詞、代詞及名詞性短語作賓語。
動詞“結果”有“結婚”、“結親”的意思。例如:
(34)我意欲就此看個中意的人家子弟,替他尋下一頭親事,成就他終身結果,也是好事。
((明《二刻拍案驚奇》(上))
(35)傾心來往了多時,畢竟納了嚴蕊為妾。嚴蕊也一意隨他,遂成了終身結果。
((明《二刻拍案驚奇》(上))
(36)今有一頭親事在此說起,望姐夫、姐姐與許宣主張,結果了一生終身也好。
(明《警世通言》(下))
2.3 動詞“結果”的來歷有兩種可能:一是“結果2”詞匯化的結果,二是“結”與“果”構成的并列復合詞,因為“果”有表示“實現(xiàn)”、“完成”的意思(“尋病終,未果”)。第二種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一是因為“果”作動詞的用法到元明時期已經很少見;二是因為“果”作為動詞性語素,沒有構詞能力,找不到這類復合詞。
“結果2”隨著句法位置的改變而獲得了新的句法功能——能帶賓語,標志著其完成了由短語到動詞的詞匯化過程。同時,“結果”在新的句法環(huán)境中獲得了新義——致使義,“結果”帶賓語的句子都可以理解為:“使------結束”或“使------有結果”。
三、“結果”的語法化
3.1 “結果”作連詞:
3.1.1 “結果”作連詞的用法最早見于清《家書》,共有兩例:
因為進闈考教習,家里叫裁縫做,裁得不得法,又偷他整段的衣料,結果只裁得祖父、父親兩套,本想另外買好衣料,為母親制衣寄回。
(清《家書》)
去年十一月二十日到京,那時沒有折差回湖南,到十二中旬才發(fā)信,結果,兩個弟弟來信,罵我糊涂,為何這樣不檢點? (清《家書》)
例(37)中,“結果”與“因為”前后呼應,表示因果關系;例(38)中,“結果”獨立于兩組句子之外,而且其后為主謂結構構成的分句,可以看作“結果”成為連詞的重要標志。
3.1.2 “結果”作連詞的用法到清代小說《八仙得道》大量出現(xiàn),已經完全演變?yōu)檫B詞。
“結果”可以連接順承復句:
(39)否則日日言求師,時時說訪道,結果徒然自欺自侮而已,有何益處可言呢?
(清《八仙得道》(下))
(40)而且鑒于師父任事這么久遠,結果因偶爾大意,到頭來還是死于非命。
(清《八仙得道》(下))
(41)即使我自不量力,再和你大動干戈地比賽一下,結果還不是如此這般,那又何必多此一舉呢。
(清《八仙得道》(下))
(42)打什么緊!我打死了他,就往海中一跳,使大家認做仇殺就完了!結果不過犧牲我一個人,于大局無關。
(清《孽海花》(下))
“結果”可以連接因果復句,前句表原因,后者是結果,前者導致了后者的出現(xiàn)。例如:
(43)雖然常受外族侵奪,然我們族性里實在含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潛在力,結果外族決不能控制我們,往往反受了我們的同化。 (清《孽?;ā罚ㄏ拢?/p>
(44)道人既要掙扎,勢不能再顧尸體,結果道人自己因稍識水性,居然逃出性命。
(清《八仙得道》(上))
“結果”可以連接轉折復句,后句表示與前句相反的結果。例如:
(45)從前追隨名師學道多時,結果偏于這個無關得失的氣字,少了一些忍耐功夫,幾乎闖下大禍。 (清《八仙得道》(下))
(46)上次不是那位郎君也是要修什么大道,結果大道還不曾得到,卻先遇見了大盜。。。(清《八仙得道》(下))
(47)張果自恃其能,便和師叔對抗,結果仍舊被擒。(清《八仙得道》(上))
(48)你爹爹那般英雄、那樣人才,因逞自己勇力,專殺虎豹,結果還被虎豹所傷,此身成為殘廢。
(清《八仙得道》(上))
(49)可憐一片誠心,幾次歷險,結果只把個身子送給妖人當點心。
(清《八仙得道》(上))
(50)照此說,我父母半世劬勞,不但后嗣輕虛,而且結果還壞在兒子之手,豈不可悲!
(清《八仙得道》(上))
(51)若然我設法報復,揭破機關,原不是件難事,不過結果倒弄得大家沒趣,這又何苦來呢!
(清《孽?;ā罚ㄏ拢?/p>
3.2 連詞“結果”是由“結果2”語法化而來,還是由動詞“結果”或名詞“結果”語法化而來呢?我們的結論是:連詞“結果”來自名詞“結果”的語法化。周畢吉(2008)也認為,連詞“結果”來自其名詞用法,這一結論正確的;但他認為:現(xiàn)當代是名詞“結果”的定型期,在確立其名詞地位后逐漸演變?yōu)檫B詞,這一看法卻不準確。我們認為,“結果”作為連詞,在清代中晚期就已經定型了,清《八仙得道》中大量的語料就是很好的例證。
“結果”從名詞虛化為連詞經歷了一個過渡狀態(tài)。例如:
(52)不料人力不能勝天,結果仍是如此。 (清《八仙得道》(下))
(53)三十歲上,經呂、韓二仙親往試他道心的堅否,結果卻是非常滿意。
(清《八仙得道》(下))
(54)回想修道千年,結果不免反為禽身,一念及此,恨與淚俱下。
(清《八仙得道》(下))
(55)吹得個后羿幾乎連眼睛都弄瞎了,結果還是外甥照燈籠,其名曰照舊。
(清《八仙得道》(上))
(56)那么,你這個人哪,就叫作聰明反被,結果轉成天下第一蠢人了。
(清《八仙得道》(下))
例句(52)、(53)、(54)中,后句的動詞為判斷詞“是”,“結果”可以看作后句的主語;例句(55)、(56)中,動詞“為”、“轉成”表示“變化”,“結果”可以看作主語或者同位成分,可以理解為“他的結果是成為------”,也可以分析為連詞。當“結果”用于動作性強的動詞短語或主謂短語前時,“結果”才完全成為句外成分,虛化為連詞。
“結果”由名詞虛化為連詞,與其句法位置關系密切:名詞“結果”經常用在第二分句前做主語,說明前句引起的某種結局。在最初,“結果”仍作句內成分,后來逐漸與后面的句法成分脫離了句法關系,從而演化為連詞。
四、結論
“結果”的自由組合最早出現(xiàn)在唐代,作動賓短語,表示兩種意義:一是“長出果實”,即“結果1”;二是“得到相應的結局”,即“結果2”。隨著使用頻率的增加和句法環(huán)境的改變,“結果2”在明代演化的名詞和動詞。到清代,名詞“結果”在句法環(huán)境的作用下,演變出連詞的用法。至此,“結果”的詞匯化和語法化過程都已經完成。
參考文獻:
[1]陳穎 陳一(2010).《固化結構“說是”的演化機制及其語用功能》.世界漢語教學.第4期.
[2]董秀芳(2002).《詞匯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fā)展》,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3]羅耀華 牛利(2009)“再說”的語法化,《語言教學與研究》第1期.
[4]劉堅 曹廣順 吳福祥.(1995)論誘發(fā)漢語詞匯語法化的若干因素,《中國語文》第3期.
[5]肖奚強 王燦龍(2006).“之所以”的詞匯化.《中國語文》第6期.
[6]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編寫組(1978).《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北京:商務印書.
關鍵詞:現(xiàn)實主義;《拓跋樹娥》;底層;拓跋家族;歷史
在現(xiàn)代主義與后現(xiàn)代主義被大量濫用的當下中國文化語境里,再談到已經久違了的“現(xiàn)實主義”似乎已經顯得非常落伍了。即就“現(xiàn)實主義”這一名詞本身而言,自20世紀以來,也被附加上了諸如超現(xiàn)實主義、結構現(xiàn)實主義、魔幻現(xiàn)實主義等許多新鮮的標簽而變得駁雜不一。所以,我在這里盡量小心翼翼地使用“傳統(tǒng)現(xiàn)實主義”一詞,正是為了與以上這些形形的現(xiàn)實主義變種劃清界限,以避免各種不必要的誤會。我所謂的傳統(tǒng)現(xiàn)實主義,指的是自19世紀中葉以來從巴爾扎克、狄更斯、果戈里、托爾斯泰到中國的魯迅、巴金以至當代的柳青、路遙這樣一條主線下來的偉大寫實傳統(tǒng)。《拓跋樹娥》這部超過百萬字篇幅的小說,是青年作家劉牧之近年來推出的一部力作。他所采用的正是在今天的文壇上已經不那么時髦的傳統(tǒng)現(xiàn)實主義技法。作者以質樸的筆觸詳盡地描繪了一個普通陜北家庭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即從“”中葉開始至改革開放前后近20年間的滄桑歷程。為了完成這部作品,作者曾多次前往陜北的定邊、橫山、綏德、宜川等地深入考察,采訪了一大批具有相關生活經歷的普通農民??梢哉f,小說是在大量生動、鮮活的生活素材基礎上加工而成的,是對其時底層民眾生活圖景的原生態(tài)反映。其現(xiàn)實映照性與歷史穿透力,自不容有絲毫質疑,正如著名文學評論家李星先生所言:“劉牧之最有可取之處的就是扎扎實實寫人物的生活和命運。……故事很突出,情節(jié)曲折,人物性格飽滿,具有很深的憐憫情懷,給人的感覺就是真實的、真誠的命運小說?!雹賯鹘y(tǒng)現(xiàn)實主義小說講求人物典型的塑造,《拓跋樹娥》在這方面自不能例外。小說中的汪氏與拓跋樹娥母女二人,是作者著墨較多的中心人物。她們身上集中反映了陜北普通婦女的基本特點:堅韌、勤勞、善良,卻并不古板、拘泥或迂執(zhí)。有時候似乎頗能委曲求全、逆來順受,但有時候又會為了自己的尊嚴而勇敢抗爭、絕不屈服。小說中有這樣一個細節(jié),拓跋樹娥到楊旗鎮(zhèn)政府辦事,結果與鎮(zhèn)政府的周書記發(fā)生了沖突。作者對于這場小小沖突的展示極為傳神地反映了人物鮮明的性格特征。周書記正主持會議,拓跋樹娥恰于其時貿然闖進了會場。周書記隨口一句“叫她出去”的官僚作風激怒了拓跋樹娥,她不顧對方的權勢,敢于大聲說:“我嫌你對我的態(tài)度不好,話說得不好聽!……你今天不給我說個名堂,我就不走!”這是一個底層民眾對于自己基本人格尊嚴的勇敢捍衛(wèi),也是一個柔弱的鄉(xiāng)村婦女與權力意志的正面沖突。類乎這樣的場景,我們在魯迅的《離婚》、巴金的《家》這樣的小說中是怎么也找不到的,這也是中國社會雖略嫌滯重但畢竟在緩慢進步的一個表征。
與拓跋樹娥形成對照的,是她的母親汪氏。她一生飽受流離坎坷之苦卻從無怨言,總是默默地忍受,而在無言中自有一種令人敬畏的內在力量。例如,她在看了玉蓮因為生活作風問題而導致家庭悲劇后說:“人不要胡折騰。婦女家是個寶器,自己一定要把自己保護好。不管窮富,一定要自愛,干干凈凈做人。胡折騰,就把自己毀了!”語言雖極為平實,卻折射出了一個底層婦女從幾十年滄桑閱歷中總結出來的生存智慧。在塑造拓跋一家主要人物的同時,作者并沒有忽略對次要人物的刻畫,諸如發(fā)遠的善良、依農的憨厚、老潘的刻薄、玉蓮的刁蠻,皆纖毫畢現(xiàn),呼之欲出。這些人物與惡劣的自然條件結合在一起,既構成了拓跋一家所處的真實社會背景,也生動地反映了大時代環(huán)境下由于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而造成的人情冷暖與世態(tài)炎涼。除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說在結構上也別具匠心。作者有意在每一章的開頭節(jié)引部分宗教典籍或者中國傳統(tǒng)的圣賢語錄,其中涉及《地藏菩薩本愿經》《四十二章經》《孝經》以及《圣經》《十不真》《弟子規(guī)》等,可以說是涵蓋了東西方的民間文化主流。作者的這一安排是頗富深意的,它一方面表現(xiàn)出了對于傳統(tǒng)的尊重,同時也起到了提綱挈領、統(tǒng)攝主題的作用。尤其是在道德缺失、信仰匱乏、靈魂無所歸依的當下,還別有一番啟示意義。它提醒我們,當面臨物欲橫流、目迷五色的現(xiàn)實境況時,我們不應該馳心外騖、迷失自我,而應該回歸本源、尋找初心。正是出于這一目的,小說扉頁上有了這樣的題記———“我是到娑婆世界來掛單兒的……”。眾所周知,“娑婆”一詞本為梵語音譯,漢語意譯為“堪忍”。作者在全書的開局伊始拈出此句,既是其本人心曲隱衷的夫子自道,也不乏警醒世人的良苦用心,同時也是在形而上層次上對書中的拓跋一家人坎坷遭遇的深切感悟。這便使全書籠罩上了一種宗教意義上的悲憫氛圍。當然,作者在結構上的這一設置并非孤立的框架,而是輔之以各種有血有肉的細節(jié)。通過對諸多細節(jié)的展示,作者以類乎佛眼大觀的視角,俯瞰這個娑婆世界、五濁惡世里生存的蕓蕓眾生,其中包含了無限的仁慈與深切的悲憫,這也是佛家所謂“無緣而大慈、同體而大悲”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例如,老拓跋一家剛到柳莊落戶便面臨著一個迫在眉睫的生計問題:“第二天,全家就沒有吃的了。汪氏就帶著孩子們在地里拔野菜。當?shù)厝擞酶吡唤o牛、馬做吃料,牲口也不好好吃,飼養(yǎng)員就倒在山溝里不要了,有的人家菜園子的菜吃不完,把菜葉子、老茄子撂在地塄塄上。汪氏都拾回去,削掉把把兒吃。宜川人不吃洋芋蛋蛋兒,村里的一家人出洋芋地里沒刨凈,第二天下了雨,那些被扔掉的、剩的洋芋就明光光地露了出來,汪氏路過看見就過去撿拾?!边@里的敘述語氣是非常平靜的,不帶有任何情感色彩,但字里行間卻自然蘊含著一股驚心動魄的力量,如靜水深流而魚龍潛藏,使我們對于那個特殊年代的苦難歲月產生了近乎感同身受的體驗。傳統(tǒng)現(xiàn)實主義還非常講究語言的錘煉?!锻匕蠘涠稹返恼Z言也頗多令人稱道之處:本色、自然、通俗,有些地方甚至土得掉渣兒,但卻帶有一股濃郁的泥土味兒,充滿了人間的煙火氣。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設置人物對話的時候,沒有像常規(guī)那樣使用冒號與引號,而是直接用逗號與句號代替。全書從開篇到結局,這樣地一氣貫穿到底,使得人物的對話流程與情節(jié)的發(fā)展軌跡如流水一般自然向前。敘述者的敘述語言與人物的對話語言交錯混雜、匯為一體,顯得平順而樸實,毫無生澀之感。
作者在語言的運用上也顯示了其取法多端,轉益多師。例如,“冰雹過后,旱魔仍然在大地上肆虐。到處赤日炎炎,鑠石流金。”“這里地處野狼溝深處,山高林密,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溝里流水潺潺,草木蔥蘢?!薄坝裆徛犃诵Φ脺喩韥y顫,用筷子指著樹娥說,看你,看你!樹娥說,還有點兒面,我不會捏。玉蓮給了樹娥一個白眼說,叫人家吃了一肚子,看把你心疼的!看你咋不早點兒學呢!你看,包包子跟包餃子一樣的,就那樣,你邊學邊包,學著就會了么?!毕襁@些地方,無論是自然景物的刻繪,還是人物對話的描摹,都可以很明顯地看出《水滸傳》與《紅樓夢》乃至《聊齋志異》的印痕。還有當?shù)胤窖酝琳Z的大量使用,使得全書對于當?shù)刈x者而言頗有親和力。當然,作者①[英]休謨著,關文運譯:《人性論》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292頁。在運用方言土語時,也并非沒有可以商榷的地方,有時候會因為方言的巨大差異而造成讀者的閱讀障礙,例如:“石秀笑著拍著老拓跋的肩膀點點頭,爽快地說,沒麻達,這下沒麻達了?!薄皹淙~畢竟大了,說,我姐下來了肯定給我了,我把難場受了?!薄胺酵拮悠乓桃才艹鰜恚掷飺]著一柄木叉叫道,冷?!”這里面的“沒麻達”“難場”與“冷”皆屬陜北方言土語,用普通話表述大致相當于“沒問題”“難過”與“傻瓜”之類。當?shù)厝丝戳俗匀蝗菀酌靼祝珜τ诜潜就磷x者來說,要解讀起來就相當困難。所以,作者最好能夠換一種更為曉暢的說法。若要堅持保留人物語言的原汁原味,不妨加上詳盡的注釋,以便于讀者更好理解。令我略感遺憾的是,盡管作者大量引用陜北的農諺俗語,使得全書充滿了濃郁的地域風彩,但作為反映陜北生活的一部大書,小說自始至終都沒有引用陜北頗為流行的“信天游”民歌與陜北說書以及地方戲曲等,如果能在全書中適當?shù)丶右源┎?,當更精彩一些。最后談一下這部作品的寫實精神。20世紀的中國多災多難,飽經憂患。幾乎每個人的生命軌跡都是一個曲折的故事,每個家庭的滄桑變遷都是一部生動的傳奇,而每個家族的歷史演進更是一首偉大的史詩。在宏大的主流話語的映照下,這些私人性的話語或許會讓人覺得瑣碎,但無數(shù)點點滴滴的細節(jié)足以眾水匯川、百川成海,共同折射出這個大時代的精神風貌。這些故事如果散落了、遺失了,則只具有其當下發(fā)生的一次性意義。一旦它們被真實地記錄下來,就會成為歷史,進入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構成深厚的精神資源。這種由無數(shù)個體匯集起來的私人記憶,應該成為我們民族大歷史書寫的一個有效構成,而不能被任性地、肆意地歪曲乃至完全地抹殺,因為“我們如果沒有記憶,那末我們就永遠不會有任何因果關系概念,因而也不會有構成自我或人格的那一系列原因和結果的概念。但是當我們一旦從記憶中獲得了這個因果關系的概念以后,我們便能夠把這一系列原因、因而也能夠把人格的同一性擴展到我們的記憶以外,并且能夠包括我們所完全忘卻而只是一般假設為存在過的一切時間、條件和行動”①。無論是個體的私人記憶,還是集體的共同記憶,都將發(fā)揮著使過去與現(xiàn)在展開有效對話的媒介作用。這樣,歷史的脈絡才會清晰起來,才足以給未來的人們提供更多的借鑒。從我們民族自身的經驗看來,歷史之所以一次次無謂地重復,就在于我們一次次地忘記了歷史。劉牧之的《拓跋樹娥》無疑便是這么一部具有高度自覺的史實品格的作品,它挖掘的正是那一段快要被塵封了的艱苦歲月。小說所描述的都是些默默無聞的小人物,集中展示的是他們的生之掙扎、生之艱難以及生之困惑。特別是在時代大洪流的裹挾下,他們別無選擇,被命運之鞭繩驅趕著前進,但那種堅韌不屈的意志令人嘆服。
我非常欣賞汪氏對丈夫老拓跋所說的一段話:“咱是出門人,頭頂人家天,腳踏人家地。高嗓子不好聽,說輕說重,咱不頂放光屁。你遇見事情,千萬不要高聲,不要著氣?!蹦欠N謙和與隱忍,是底層人長期以來為堅守生存底線而體悟到的寶貴人生經驗。另外,在那樣一個特定的年代,由于嚴格實行戶籍制度,城鄉(xiāng)之間形成了鮮明的二元對立,人的自由流動這一最基本的權利都受到了極大的限制。老拓跋一家人的不幸,根源就在于壁壘森嚴的戶籍制度。這種人為制造的不平等、不公正迄今依然在某些角落頑固地存在著,成為某些人進行權力尋租的資源所在。一個人憑借手中的權力就可以肆無忌憚地凌虐他人,而不知尊重人的獨立尊嚴與價值。它不光表現(xiàn)在權力的擁有者身上,也體現(xiàn)在那些平素庸碌而一旦有了可以傷害別人的資本便要盡興揮灑的普通人的身上。例如,老拓跋一家辛苦耕種的糧食,最后卻被借著政策的威勢而攆黑戶的金家寨人搶劫收割殆盡。前來搶割的金家寨人,其實也一樣是底層的可憐人?!氨臼峭?,相煎何太急?”這種底層互害的可悲行徑,用過去帶有意識形態(tài)色彩的階級仇恨是無法解釋的,它從側面暴露了存留于人性深處的某種幽暗。正是這種素樸的寫實精神,使得《拓跋樹娥》充滿了強烈的歷史感。它像一部厚重的教科書,以過往的痛切經驗時刻提醒著我們:只有勇敢地直面過去,才能開創(chuàng)自由的未來。車爾尼雪夫斯基曾經說過:“在詩人所描寫的人物中,不論現(xiàn)在或過去,‘創(chuàng)造’的東西總是比人們通常所推測的少得多,而從現(xiàn)實中描摹下來的東西,卻總是被人們通常所推測的多得多,這一點是很難抗辯的。從詩人和他的人物的關系上來說,詩人差不多始終只是一個歷史學家或回憶錄作家?!雹賹τ?0世紀的中國而言,尤其如此。因為這一時期的歷史足夠豐富,小說家甚至不需要過多的技巧,只要真實地記錄下來,堅持“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的史家原則,其作品便是這個大時代的最好印證。中國本有著悠久的“不虛美,不隱惡”的史家傳統(tǒng),這種傳統(tǒng)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受制于意識形態(tài)的強力干擾而一度沉寂,但并未完全消歇。我們看到,劉牧之的《拓跋樹娥》堅持的正是這一大傳統(tǒng),它像一面鏡子反射出了我們民族的深重苦難。作者的立意十分清楚,對于這種已定歷史構成與真實生命過往的苦難如實地描述,本身就是一種對于偽飾現(xiàn)實的蓄意反抗,更是對于未來建設的積極參與。需要避免的另一個極端是,苦難本身可以面對,卻并不值得美化,更不能人為地制造苦難。在對歷史的反思和對苦難的回味中,我們需要的更多的是警醒,警醒那一幕情景再也不要重演。因為所有的忍辱只是為了負重,而非為忍辱而忍辱。換言之,為了未來的長久美好而犧牲現(xiàn)實的短暫幸福,有時候是可以接受的。但最可怕的是,既犧牲了現(xiàn)在,也沒有獲得未來,卻因為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而粉飾過去,如魯迅先生所說:“自己明知道是奴隸,打熬著,掙扎著,一面‘意圖’掙脫以及實行掙脫的,即使暫時失敗,還是套上了鐐銬罷,他卻不過是單單的奴隸。如果從奴隸生活中尋出‘美’來,贊嘆,撫摩,陶醉,那可簡直是萬劫不復的奴才了。”②《拓跋樹娥》總體上是成功的,但也并非沒有令人感到缺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