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地藏王菩薩經(jīng)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guān)鍵詞:地藏信仰;儒家文化;孝道;金地藏
中圖分類號:B2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66(2009)05(c)-0135-01
在漢傳佛教信仰中,地藏與觀音、文殊、普賢一起被尊為中國的四大菩薩,《地藏十輪經(jīng)》謂:地藏以“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地藏”而得名。更以“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钡暮甏笫脑概c自我犧牲精神而著稱,千百年來得到民眾的普遍崇敬與膜拜。地藏信仰能在中國得到廣泛的傳播,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地藏信仰與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之間有著某種契合,并在歷史的長河中走向融合。地藏信仰與儒家文化的契合主要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
其一,金地藏本人潛心修煉為自己的理想而奮斗的事跡和宏深大愿以及其博大的胸懷符合儒家宣揚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君子之風(fēng)。
中國佛教史上所說的“地藏王菩薩”有兩個,一個是“釋地藏”,一個是“金地藏”。前者是佛經(jīng)上描述的地藏王;后者卻是實有其人,他就是朝鮮三國時期的新羅王子金喬覺。唐開元末,金喬覺渡海入唐求法,卓錫九華,苦行修道,并抵制了親人和未婚妻的勸說,遠離市井,隱于山林,食摻白土,遇毒鰲亦端坐無念,潛心修行。如此的苦修、如此的定功足可看出他修道的誠心,護法的決心。金地藏在九華山潛心修行了整整75個年頭。公元794年,他以99歲高齡坐化于此山,三年后喬覺大師肉身不壞,容貌栩栩如生,搖動他的骨節(jié)就像搖動金鎖一樣,發(fā)出清脆的聲音。而這些跡象正好應(yīng)驗了佛經(jīng)上所說的“菩薩鉤鎖,百骸鳴矣”之語。因而被弟子們尊奉為“地藏菩薩”。其后,中國佛教所說的九華山地藏菩薩,指的就是金喬覺,金地藏。金地藏這種為了信仰可以舍卻一切,不畏艱苦,奮斗終身的精神不正是和儒家所追求的自強不息的人格是一致的嗎?
其二,地藏信仰的經(jīng)典中體現(xiàn)著孝道的思想,這一思想也是與儒家的忠孝思想是相契合的,因而受到民眾的廣泛歡迎。《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中的《切利天宮神通品》載,地藏曾于過去不可思議阿僧抵劫時的一位婆羅門女,其母信邪,常輕三寶,魂神墮在無間地獄。地藏為了救渡母親出離地獄,得進地獄,見地獄種種苦相。救母后發(fā)愿“愿我盡未來劫,應(yīng)有罪苦眾生,廣設(shè)方便,使令解脫。”《閻浮眾生業(yè)感品》載,地藏為過去無量阿僧抵劫前一位名叫光目的女子,其母墮入惡趣受極大苦,光目女為救母發(fā)出廣大誓愿:“愿我自今后,對清凈蓮華日如來像前,卻后百千萬億劫中,應(yīng)有世界,所有地獄及三惡道,諸罪苦眾生,誓愿救拔,令離地獄惡趣、畜生、餓鬼等。如是罪報等人,盡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覺”,通過這兩則地藏菩薩的本生事跡,我們可以看出地藏菩薩感天動地的孝道精神。這種的孝道精神正是儒家所提倡的。這樣的故事和“董永賣身,遷殯葬其父母”、“郭巨為母生埋子,天賜黃金五百斤”、“王祥為母臥冰”的儒家教化故事是一樣的感人至深。地藏信仰中的這一思想對儒家教化人們要行孝道實則是一種精神力量的強化。
其三,地藏菩薩的誓愿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藏菩薩在佛經(jīng)中被尊為功德無量、威力無比、智慧深廣的偶像,他為了普渡眾生,顯現(xiàn)無量化身,遍于十方世界,作種種善事,利益大眾?!兜夭仄兴_本愿經(jīng)》中的《切利天宮神通品》載,地藏曾于過去久遠劫前,身為大長者子,在如來座下見佛相好,千福莊嚴,于是在佛前發(fā)愿,“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shè)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钡夭仄兴_集大慈大悲、大智大德于一身,不僅度脫在苦海中受苦的母親,而且受釋迦牟尼佛的囑托,在釋迦既滅,彌勒未生之前,自誓必盡度六道眾生,拯救諸苦,始愿成佛,因而,要度脫一切在地獄中受苦的靈魂。要“盡未來劫,應(yīng)有罪苦眾生,廣設(shè)方便,使令解脫?!睘榇?,他一直現(xiàn)身于人、天、地獄之中,并發(fā)愿要為世間一切眾生擔(dān)負一切痛苦,創(chuàng)造一切幸福,并發(fā)誓:“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彼宰晕覡奚木褛A得了眾生的崇拜。
地藏這種慈悲深廣的胸懷自然受到人們的尊崇。這也與儒家的忠君愛國思想是一致的,儒家倡導(dǎo)“八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地藏菩薩則是修身、度母、度眾生,其實可以將佛教的“菩提心”比之于儒家的“忠義心”,“菩提心則忠義心也”,名異而體同。
其四,地藏信仰與儒家精神契合還表現(xiàn)在二者之間的互相交融。這種交融表現(xiàn)在九華山的地藏信仰與儒家學(xué)者之間的相互交流活動中。史載王陽明非常喜歡九華山,并留下歌詠九華山的詩歌50余首以及禪修遺跡“東崖晏坐”。王陽明來到這座佛教名山之后,一方面吸納佛學(xué)之精粹,另一方面弘揚儒學(xué)之宗旨。他在九華山廣納弟子,弘揚儒學(xué),九華山及其周邊地區(qū)便興起了一股儒學(xué)熱潮,先有陽明書院、甘泉書院之建構(gòu),后有雙華精舍、欽所精舍等,一時間九華山這個地藏信仰的集中地聚集了一大批儒家學(xué)子,遂開九華儒學(xué)之盛況,更加促進了佛儒之間的交融。
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九祖藕益大師則自稱“地藏之孤臣”,亦曾久居九華,一生侍奉地藏菩薩,并長期有意識地從事“以禪入儒,誘儒知禪”的儒佛會通工作。他以儒家“孝道”為基礎(chǔ),著力進行儒佛間的匯通,提出“儒以孝為百行之本,佛以孝為至道之宗”,認為儒佛雖分為兩家,其實并無本質(zhì)之異。
正是由于地藏信仰與儒家文化有著深刻的契合,從而使得地藏信仰有著廣泛的受眾,并得到官方的支持,形成九華山的地藏菩薩道場。大量僧眾集聚于斯,寺院數(shù)量和規(guī)模迅速發(fā)展,歷代游山名人不絕于史,李白、王安石、蘇舜欽、王陽明等一大批名人的游歷更加促進了地藏信仰的傳播。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xué)文學(xué)院
作者簡介:許齊娟,女,1981年出生,安徽蕪湖人,現(xiàn)為西南大學(xué)文學(xué)院中國古代文學(xué)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1]九華山志[M].合肥.黃山書社.1990
[2]張總.地藏信仰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M].2003
菩薩的全稱是菩提薩埵(Bodhisattva)。菩提意為覺悟,薩埵意為有情。中國佛教中的“四大菩薩”有:文殊菩薩(象征“智慧”),其道場在北方山西五臺山;普賢菩薩(象征“德行”),其道場在西方四川峨眉山;觀世音菩薩(象征“慈悲”)、其道場在浙江普陀山;地藏王菩薩(象征“愿力”),其道場在東方安徽九華山。
五臺山——文殊菩薩Manjusri Bodhisattva
文殊,是“文殊師利”(或“曼殊室利”)之略稱,意為“妙吉祥”。專司“智慧”,是釋迦牟尼的左脅侍,頂結(jié)五髻,手持寶劍,表示智慧銳利。若騎青獅,表示智慧威猛。相傳顯靈說法的道場在山西五臺山。
五臺山(在今山西省五臺縣東北約60公里處),屬太行山支脈。北魏時就建有寺院,北齊時已達200余所。盛唐時寺院極盛,宋元明清不斷擴建,清嘉慶中期后逐漸衰頹?,F(xiàn)仍有寺院100余所。傳為文殊菩薩顯靈說法的道場,也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普陀山——觀音菩薩Avalokitesvara Bodhisattva
觀音,是“觀世音”或“光世音”之略稱,新譯“觀自在”或“觀世自在”,音譯“阿婆盧吉低舍婆羅”。佛經(jīng)稱其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有求必應(yīng)、法力無邊的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左脅侍,為“西方三圣”之一。相傳其道場在浙江普陀山。其生日是農(nóng)歷二月十九,成道日是農(nóng)歷六月十九,涅槃日是農(nóng)歷九月十九。
普陀山(在今浙江省舟山市南北8.6公里處),因唐代大中年間(847-860)有一印度僧來此自燔十指,“親睹觀世音菩薩現(xiàn)身說法,授以七色寶石”于是稱此處為顯靈之地。又因佛經(jīng)說觀音住在南印度普陀洛伽山(Potalaka),故略稱此島為“普陀山”。五代后梁貞明二年(916)日本僧慧鍔從山西五臺山得觀音像回國,船到此觸礁,于是留觀音像而創(chuàng)建“不肯去觀音院”。此后寺院漸增,僧眾云集,香火日盛,成為觀音顯靈說法之道場,也成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峨眉山——普賢菩薩Samantabhadra Bodhisattva
普賢,音譯為“三曼多跋陀羅”,意譯為“徧吉”。專司“德行”,是釋迦牟尼的右脅侍,其造像多騎白象,手持如意。相傳其顯靈說法的道場在四川峨眉山。
峨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相傳古時有一藥公上峨眉山采藥,見鹿腳印而尋跡,鹿化為光明,中有普賢菩薩顯靈說法,遂稱此為普賢菩薩顯靈說法之道場。峨眉山有很多寺院和勝跡,也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九華山——地藏菩薩Ksitigarbha Bodhisattva
1、任何佛經(jīng)和佛號,任何時候都可以誠敬念,浴佛節(jié)當(dāng)然可以念,你能每天誠敬念是最好。
2、《地藏經(jīng)》是非常好的一部孝經(jīng),地藏王菩薩悲愿無窮,而且誦《地藏經(jīng)》使我們心量更能開闊,反而能夠使我們解決很多的難處。
3、但是現(xiàn)在有人把《地藏經(jīng)》當(dāng)成“鬼神經(jīng)”來誦,這就不正確了,本來很好的經(jīng),由于錯誤地指導(dǎo),什么治病啊……這些想法都是不正確的。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五爺廟,又稱五龍王殿,是坐北向南建筑。五爺廟創(chuàng)建于清代,民國年間重修時,增建了殿外前庭。殿內(nèi)除了供金臉龍王老五外,在他背后也左右排列了大爺、二爺、龍母、三爺、雨的塑像。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五臺山五爺廟導(dǎo)游詞,方便大家閱讀與鑒賞!
五臺山五爺廟導(dǎo)游詞1說起山西五爺廟也就是現(xiàn)在的萬佛閣,于明代萬歷年間40年,坐落在陜西省臺懷鎮(zhèn)塔院寺的東南方向。主要由五龍五殿和文殊殿組成。五龍五殿內(nèi)塑五尊龍王坐像,以五爺名氣頗大,所以當(dāng)?shù)厝艘簿桶讶f佛閣稱為“五爺廟”了。山西五爺廟的寺廟是呈南北方向的,占地2040平方米,計有殿堂間,崇樓板間、僧舍近求遠20間、戲臺灣省座、佛塔座、明碑3通。
首先說說山西五爺廟的建筑情況:
山西五爺廟的五龍王殿原來是卷棚頂,1917年重建時改為單檐歇山頂,四出廊,五脊六獸,正脊置銅寶剎,前有卷棚抱廈,雕梁畫棟,絢麗多彩。殿內(nèi)除了供金臉龍王老五外,在他背后也左右排列了大爺、二爺、龍母、三爺、雨的塑像。民間傳說五爺本來是黑臉,但文殊菩薩為了廣濟眾生,化成了五龍王,所以黑臉變成了金臉。文殊菩薩化成的五龍王很喜歡看戲,所以在五龍王殿的對面便修了一座古式戲臺,專門為五爺演戲。正因為如此,一直到今天,五臺山在六月法會期間,名角,名戲都必須安排在萬佛閣演出,意思是給五龍五唱戲。
除了五龍王殿外,山西五爺廟里還有文殊殿,它是三間兩重三檐四出歇山頂,上層供奉地藏王菩薩,下層供養(yǎng)明代脫紗三大士像;文殊坐獅、普賢坐像,觀音坐朝天吼,每尊朔像高約束米多。上層地藏王菩薩的左右各排列著五尊塑像,他們是秦廣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閻羅王、變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十殿轉(zhuǎn)輪王,這“十殿閻王”構(gòu)成了“十殿閻君朝地藏”的布局;而地藏王菩薩左右兩側(cè)的立像,原來是閔公父子。傳說九華山本來是屬于閔公的,但地藏王菩薩開創(chuàng)九華山道場時想占用這塊地方,便化成和尚找閔公,說:“今來貴寶地,一不化緣,二不化齋,只求一袈娑之地作為修行之所,尚望施主成全?!遍h公哈哈大笑:“這周圍百里皆我所有,怎在意你占一袈水漲船高之地?師父,你看哪座山峰好,就在哪里修行好了?!薄昂蜕小甭勓?,把袈裟一展,九華山便被整個罩住了,閔公只好將它全部布施供養(yǎng)。殿檐梁間,懸掛著一口重油000斤的明代大銅鐘。殿內(nèi)木閣上、下兩層都為3寸高的泥塑貼金小佛像,千姿百態(tài),雖多達一萬尊,卻無一雷同,令人稱奇,所以文殊殿又稱為萬佛閣。
接下來說說山西五爺廟里供奉的佛像。
五爺廟里殿內(nèi)供奉的五爺是廣濟龍王文殊菩薩的尊稱,也是五臺山五頂文殊菩薩的化身,因而,這里是整個五臺山香火最盛的寺廟。而事實上,應(yīng)該說五爺其實就是文殊菩薩在臺懷本土化,世俗化的產(chǎn)物,它承擔(dān)起了民間俗神的職能,寄托著當(dāng)?shù)匕傩掌砼物L(fēng)調(diào)雨順、平安吉祥的愿望。也許正是因為五爺比起其他各大寺院里莊嚴肅穆的菩薩們更親近群眾,更符合急功近利的眾生心愿的緣故吧,小小的五爺廟,在善男信女們的心目中,它幾乎成了有求必應(yīng)的象征,上五臺山燒香的人大部分都是沖著五爺廟去的。在群眾心目中,他們不懂什么佛理,甚至不知道文殊菩薩,但只要一說五爺廟,則遠近聞名,幾乎成了五臺山的一張名片。
五臺山五爺廟導(dǎo)游詞2關(guān)于五爺廟,民間傳說。龍王弟兄五人,這是其中的老五,故稱五爺。按一般慣例,龍王不居佛寺,當(dāng)?shù)貍髡f五臺山龍王神靈顯赫,不安其位,寺廟不安寧,故在閣西建殿祀之。據(jù)說,佛、菩薩本來是不看戲的,可是五爺喜歡看戲,故在龍王殿對面修建一座戲臺,這是五臺山一座唯的戲臺,專門給五爺唱戲。由于五龍王特別愛看戲,所以每年六月大會,都要大開殿門,讓五爺居高觀賞,以取悅于五爺,使他及時賜雨,保證歲歲給百姓喜降豐年。五爺廟在五臺山名氣最大,香火最旺。每逢初一、十五朝拜的善男信女便絡(luò)繹不絕,久之形成了祈雨、唱戲、趕集等一系列活動。
這座龍王殿到了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五爺既嫌殿小又嫌殿舊,于是在同一天的夜里,給塔院寺方丈和尚和當(dāng)?shù)丶组L托了一個內(nèi)容完全一至和的夢,夢中要求:“重建殿宇,重鍍金身。否則,五爺震怒,降災(zāi)四方”。 現(xiàn)今這座龍王殿,是五爺托夢后重建的,由原來的卷棚頂(我國傳統(tǒng)建筑雙坡屋頂形式之一種,即前后坡相接處不用脊而砌弧形曲面),改建為重檐歇山頂。為了滿足五爺要求,只好在殿前加建一個套殿,算是擴大殿宇;為了討好五爺,并在柱礎(chǔ)、雀頂、欄額、斗拱、拱眼等地方,均用龍、鳳、獅、麒麟、花卉、人物等 圖案剔透鏤刻而成,富麗堂煌,大放異彩。這便是如今的五爺廟了。
五臺山五爺廟導(dǎo)游詞3佛珠,也稱為念珠,每當(dāng)佛教徒念佛時要用佛珠來記數(shù)和束心;佛教弟子修行時必備的一種信物也就是佛珠。那么,五爺廟是五臺山香火最旺的寺廟,五爺廟的佛珠肯定也是大家備受關(guān)注的。
五爺廟佛珠要是根據(jù)藏經(jīng)的記載,最上品的佛珠是1080粒,這種佛珠因為太長,只供極少數(shù)大德高僧和潛修者使用,或供名僧在大法會中作為裝飾,此外極少人使用。上品的佛珠為108粒(密宗行者為110粒),中品為54粒,其余有42粒、21粒、14粒及凈土宗的36粒、禪宗的18粒等。
下面我們來說說五爺廟佛珠的粒數(shù)的不同含義:1080粒,是包括了十法界的各108個數(shù);108粒,是表示單純的108種煩惱,或108尊佛的功德,或108種無量三昧等等;54粒的,是表示修身的境界;42粒的,表示住、行、向、地等菩薩乘之階位;27粒的,表示聲聞之27圣賢;21粒的,是佛教中代表本有的十地與修身之十地及佛果;14粒的,表示仁王經(jīng)所說十四忍(三賢、十圣加正覺)。其余36、18等粒數(shù)的佛珠,有的是為了攜帶方便,分108數(shù)的三分之一或六分之一而已,有的則是外道所表之三十六天罡或十八種神通變化,別無他義。念珠是佛教的一種用物,是念佛號或經(jīng)咒時用以計數(shù)的工具,所以也稱“佛珠”或“數(shù)珠”。
五爺廟佛珠的原料通常用香木車成小圓粒,貫穿成串,也有用玉石、瑪瑙制作的。一般的念珠粒數(shù)有14顆、18顆、21顆、27顆、36顆、42顆、54顆、108顆、1080顆之分。據(jù)說,世間有很多煩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撥一珠,就可解除煩惱。因為念佛時,要排除一切雜念邪思,做到心地清凈,所以念珠也稱“清心珠”。佛教所謂“誠心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現(xiàn)代人們作為玩玉或藏玉,甚至作為一種時尚,雖不是信佛,也可將玉佛珠作為普通玉器藏玩,這樣不妨考慮選擇和田白玉或和田青玉佛珠,其質(zhì)地細膩,油潤爽滑。翡翠料的佛珠雖然光澤漂亮,質(zhì)地硬,可反復(fù)的把玩天久容易“生毛”,失去原有神韻,故不如和田玉料的佛珠的越玩越“活”之優(yōu)勢。佛珠的經(jīng)常反復(fù)把玩,使你手、腦、心并用,修身養(yǎng)性,有益健康,其樂自得。
現(xiàn)在我們對五臺山的五爺廟佛珠了解了這么多,您是否有所印象了呢?若是有機會去五臺山,一定要親自試一試五爺廟佛珠。
五臺山五爺廟導(dǎo)游詞4一提起五臺山,就知道它是五臺山香火最旺,許愿最靈的寺廟。萬佛閣是五爺廟的正式名稱。它創(chuàng)建于明代,現(xiàn)在大多遺存的是清代重修后的遺存。五爺廟面積不大,占地僅2000平方米,殿樓堂舍也只有20多間。有人說,五爺廟是楊五郎的廟。究竟是不是呢?下面揭曉答案。
五爺廟,坐北向南,這座建筑便是大名鼎鼎的五龍王殿,五爺廟創(chuàng)建于清代,民國年間重修時,增建了殿外前庭。一般佛教寺院是不供龍王的。
五臺山為什么要修龍王殿呢?這要從文殊菩薩向東海龍王巧借歇龍石的神話說起。
五爺廟是不是楊五郎的廟呢?請聽下面這個故事。很古以前,五臺山地區(qū)并不是清涼勝境,而是酷熱難熬,當(dāng)?shù)匕傩丈钍芷淇啵瑢iT為人排憂解難的大智文殊菩薩便從東海龍王那里巧妙地借來一塊清涼石,從此五臺山變得涼爽宜人風(fēng)調(diào)雨順,成為避暑勝地。而這清涼寶石原本是龍王的五個兒子播云布雨回來驅(qū)暑歇涼之物,當(dāng)他們發(fā)現(xiàn)歇涼寶石被文殊菩薩帶到五臺山后,便尾隨而來大鬧五臺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劍的山峰削成五座平臺,要討回清涼石。但文殊菩薩畢竟法力無邊,很快就降服了五位小龍王,讓他們分別住在五座臺頂。這五龍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臺,專管五臺山的耕云播雨。人們感激他為五臺山地區(qū)造福,為五龍王建殿造像加以供奉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五龍王居于殿內(nèi)正中,左側(cè)為大龍王、二龍王、龍母,右側(cè)為雨司、三龍王、四龍王。據(jù)說,五龍王以前是黑臉,但為什么我們所見卻是金臉呢?這是因為佛教傳言,說王爺性子暴烈,伺奉稍有不周,就要發(fā)脾氣動恐。臉由黑色變?yōu)榻鹕?,就使五爺?shù)钠庾儨睾土恕?jù)民間傳說,龍王弟兄五人,這是其中的老五,故稱五爺。按一般慣例,龍王不居佛寺,當(dāng)?shù)佚垈髡f五臺山龍王神靈顯赫,不安其位,寺廟不安寧,故在閣西建殿祀之。據(jù)說,佛、菩薩本來是為看戲的,可是五爺喜歡看戲,故在龍王殿對面修建一座戲臺,這是五臺山一座唯的戲臺,專門給五爺唱戲。
所以,由以上的小故事可以充分看出,五爺廟不是楊五郎的廟。有機會到五臺山,一定要親自看看!
五臺山五爺廟導(dǎo)游詞5五臺山位于山西省東北部五臺縣境內(nèi)。五臺山方圓約30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巍然矗立,峰頂平坦如臺,故名五臺。又因山上氣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別稱清涼山。
五臺山是馳名中外的佛教勝地,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而五臺山又以其建寺歷史之悠久和規(guī)模之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在日本、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尼泊爾等國享有盛名。五臺山寺廟始建于漢明帝,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達360多處。清代,隨著喇嘛教傳入五臺山,出現(xiàn)了各具特色的青、黃二廟。五臺山五座臺頂合圍的地區(qū),稱為臺內(nèi),其外圍則稱臺外。
來到芝山公園,那映在綠樹叢中的寺院,紅墻青瓦,裊裊輕煙,青灰色的殿脊,蒼綠色的參天古木,全都沐浴在金黃色的陽光之中。
寺院共分兩進,中間有一個小小的庭院,進入前殿,一尊金光閃閃的大肚彌勒佛像座落在前殿中央,兩旁殿柱上寫著“大肚能容世間難容之事,開口常笑天下可笑之人”。面目猙獰的四大天王手持法器,威風(fēng)凜凜的站立在佛像四周,仿佛誓死保衛(wèi)這塊神圣不容侵犯之地。
走出前殿來到院中,芝山寺的院子比較小,卻更突顯出那院中的幾棵高大的松柏,雖然已是深秋了,但它們還是那么挺拔蒼翠。
正殿中央地藏菩薩端坐于蓮花臺上,兩旁分別供奉著慈航和文殊兩位菩薩,佛象前面供僧侶和香客們誦經(jīng)祈福的蒲團用紅布包裹著一排排整齊的排列在大殿之上。大殿已有些殘破,壁畫因受歲月的侵襲,也色彩脫落、模糊不清了。但從中依稀還能看到當(dāng)年香火鼎勝時期的雄偉壯觀、富麗堂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