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guān)于春草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guān)鍵詞 皎然 《詩式》 謝靈運 詩學(xué)
唐代詩僧皎然《詩式》是唐代著名的詩學(xué)著作,也是繼《文心雕龍》和《詩品》之后分量較重的詩學(xué)批評著作。在對詩人、詩作的批評中,皎然對南朝詩人謝靈運的詩歌極為推崇,“且如‘池塘生春草’,情在言外,‘明月照積雪’旨冥句中。風(fēng)力雖齊,取興各別?!保ā对娛?卷二》),表現(xiàn)出皎然“真于性情,尚于作用”獨立的詩學(xué)觀念和詩學(xué)立場。
一、真于情性皎然主張“為文真于情性”,主要表現(xiàn)為評價謝靈運的山水詩。謝靈運對山水的吟詠較之同時代的玄言詩,少了空談玄理、證道載體的意味,多了發(fā)于真性情的歌詠。在他的詩句:“邁深心于鼎湖,送高情于汾陽。嗟文成之卻粒,愿追松以遠(yuǎn)游”(《山居賦》),表現(xiàn)出詩人怡情養(yǎng)性于鼎湖、汾陽,遠(yuǎn)離世事紛擾,從赤松子遠(yuǎn)游,絕塵去世的思想傾向,并以此來化解內(nèi)心的苦悶與矛盾。在他的《自注》寫道:“經(jīng)歷名山、遇余巖室,披露其情性,且獲長生?!笨芍?,謝靈運是把游歷山水看作是一種披情展性,獲得長生的途徑。唐代詩人白居易也曾評價謝靈運山水詩:“謝公才廓落,與世不相遇。壯士郁不用,須有所泄處。泄為山水詩,途韻諧奇趣?!别ㄈ弧盀槲恼嬗谇樾浴钡脑娗閷徝雷非笳c謝詩心與物融,心與道契,這就是皎然之所重謝詩,“為文真于情性”審美極至追求的表現(xiàn)。謝靈運這種表達內(nèi)心真情,避開空談玄理的山水詩,不僅為當(dāng)時詩歌寫作豐富了題材,而且為南朝詩歌風(fēng)貌開了另一扇窗。
二、錘煉佳句皎然認(rèn)為錘煉佳句是詩人追求獨特的藝術(shù)個性的表現(xiàn),也就是他所說的“尚于作用”。他把佳句的追求與風(fēng)格的崇尚都納入了意境神往、心與道融的創(chuàng)作至境。在謝靈運之前,中國詩歌以寫意為主,摹寫物象只占從屬的地位。同為山水詩人的陶淵明,其寫作風(fēng)格主要是寫意,表達那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物我一體的審美體驗。謝靈運則不同,山姿水態(tài)在他的詩中占據(jù)了主要的地位,“極貌以寫物”(劉勰《文心雕龍?明詩》)和“尚巧似”(鍾嶸《詩品》上)成為其主要的藝術(shù)追求。他盡量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觀美,不肯放過寓目的每一個細(xì)節(jié),并不遺馀力地勾勒描繪,力圖把它們一一真實地再現(xiàn)出來。從皎然的《支公詩》:“道家諸子論自然,此公惟許逍遙篇。山陰詩友宣四座,佳句縱橫不廢禪?!笨煽闯鏊彦N煉佳句也提高到參禪悟佛的高度?!妒鲎娴沦浐现T觀》:“我祖文章有盛名,千年海內(nèi)重嘉聲。雪風(fēng)梁苑操奇賦,春發(fā)池塘得佳句。世業(yè)相承及我身,風(fēng)流自謂過時人。”他認(rèn)為自己繼承十世祖謝靈運的文學(xué)才能,在文學(xué)作品中能寫出那些體現(xiàn)情興相圓融,妙用無體的佳句。皎然評價謝靈運“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就是一首表達真性情,用詞修飾不著痕跡的典型例子。詩人開始時對“潛虬”“飛鴻”的描繪,表達自己所處的困境,接著自“衾枕”以下八句,寫登樓所見滿目春色,“池塘”“園柳”兩句,轉(zhuǎn)為近景的具體描繪,這種景象中是冥含著詩人的牢愁之旨的,皎然認(rèn)為這就是“旨冥句中”。
三、文外之旨皎然認(rèn)為,謝詩是最富有“文外之旨”的審美特征的,并且指出這是受了佛教思想的影響,“康樂公早歲能文,性穎神徹,及通內(nèi)典,心地更精,故能作詩,發(fā)皆造極,得空忘之道助邪?”集高僧、詩人、詩論家于一身的皎然,對同是佛學(xué)家、詩人的謝靈運,論詩自然別具慧眼。禪宗始終是皎然思想的主導(dǎo),他對南宗和北宗都有所接受。《皎然傳》稱他:“及中年謁諸禪主,了心地法門?!倍U宗是以“不立文字”“見性成佛”為特征的。而禪宗特別是南宗禪的哲理,則深受魏晉玄學(xué)的影響。魏晉玄學(xué),又是佛教思想與道家思想的融合。皎然在《詩式序》中說:“至如天真挺拔之句,與造化爭衡,可以意冥,難以言狀,非作者不能知也?!彼^“意冥”,就是難用語言來描繪,只是內(nèi)心默默領(lǐng)會。也就是說,好的詩句,天真自然,特立秀拔,能與自然爭高低,其中的意蘊,難以指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他極力提倡詩歌必須達到“但見性情,不睹文字,蓋詩道之極也”的高度。皎然談到對謝詩“池塘”、“明月”二句的鑒賞時,《詩式》卷二:“‘池塘生春草’,情在言外”。又云:“情者如‘池塘生春草’是也,抑由情在言外,故其辭似淡而無味?!?a href="http://m.bjhyfc.net/haowen/156192.html" target="_blank">關(guān)于此句的妙處前文已有所論述,不在贅述,可見皎然的審美思想追求在謝詩中找到閃光點,所以對謝詩推崇倍至。
四、意境之美皎然在《詩式》中評謝靈運的《登池上樓》為“意也”?!对佄禾印贰哆^始寧墅》也為“意也”;《從游京口北固應(yīng)詔》為“高也”。以“高”“意”標(biāo)舉謝詩,體現(xiàn)出謝靈運詩歌經(jīng)營畫鏡創(chuàng)造詩境美的特點。追求詩境之美正是皎然詩論的核心,同時也是其創(chuàng)作所追求的。皎然“偶來中峰宿,閑坐見真境。”(《宿山寺寄李中丞洪》)“月彩散瑤碧,亦君禪中境?!保ā洞鹩嵝埂罚搬層〖扒镆梗黹e境亦清”(《酬烏程楊明府華將赴渭北對月見懷》),只有心悟道妙,才能象忘神遇,心與神道契,達到妙用無體,自然美的創(chuàng)作至境,表現(xiàn)為自然自在的宇宙本體與自由自在的精神主體的和語言文本與所描寫的物象高度圓融契合的境界。自稱是謝靈運的十世孫的唐代詩僧皎然,曾把自己這位祖先的詩句比作“詩中之日月”(《詩式?卷一?章宗旨》)盡管皎然一再強調(diào)“夫文章乃天下之公器,安敢私焉”(《詩式?卷一?章宗旨》),但實際上,他對乃祖推崇備至。他對盧藏用評陳子昂非常不滿,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盧藏用“道喪五百年而有陳君乎”的說法對陳子昂揄揚過當(dāng),最要緊的是“上掩曹劉下遺康樂”(《詩式?卷三?論盧藏用陳子昂集序),遺漏了謝靈運在皎然看來當(dāng)然是不合適的。謝靈運善于把自然山水納入到審美視野中,靜心開掘山水之奇蘊,匠心獨運,別開境界,在中國山水詩創(chuàng)作中,確為一大宗派。他的山水詩的主要特點是能把自己的感情貫注其中,錘煉佳句,善于經(jīng)營畫境創(chuàng)造意境美,達到“真于情性”的審美效果。謝靈運詩充滿道法自然的精神,貫穿著一種清新自然恬靜之韻味,一改魏晉以來晦澀的玄言詩之風(fēng)。藝術(shù)審美理想的一致,成為皎然推崇謝靈運的重要原因,謝靈運的詩意境新奇,辭章絢麗,影響深遠(yuǎn)。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韋應(yīng)物、柳宗元諸大家,都曾取法于謝靈運。
參考文獻:
[1]李壯鷹.詩式校注.濟南:齊魯書社,1986.
[2]王利器.文境秘府論校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出版社,1983.
[3]李運富.謝靈運集.湖南:岳麓書社,1999.
春夏秋冬,四季輪回,佇立于茫茫天地之間,感受著匆匆歲月無情,如果說春天帶來的是生機,夏季帶來的是躁動,冬季帶來的是蕭索,那么秋天帶來的則是無奈了。喜歡一個人徜徉在落葉曼舞的小徑,或者是鋪滿青苔的空巷,任思緒被秋風(fēng)漸吹漸遠(yuǎn),直到被若即若離的惆悵占個上峰,也只好隨宋玉同嘆一聲“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了。
秋天里秋風(fēng)瑟瑟,落葉紛紛。每次讀起古人的詩句,總是會被濃濃的悲秋情緒緊緊包裹,卻又不欲掙脫,獨自啜飲慢慢膨脹的憂郁與失落,
也不知這到底是“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呢,還是“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反正悲秋之情古已有之,也不多我一個,且看看有多少敏感而又多情的詩人曾留下過懷秋舒懷的詩句吧。
《詩經(jīng)》中的“秋日凄凄、百卉具腓”,“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桑之落矣,其黃而隕”都是對秋發(fā)出的唏噓。范仲淹的“碧云天, 黃葉地, 秋色連波, 波上寒煙翠”,所繪景色清微淡遠(yuǎn)之致,情與景交融,引人深傷。到后來王實甫在《西廂記》“長亭送別”一折中將此詞稍加引發(fā),改為“碧云天,黃花地,西風(fēng)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更是令人迷離惝恍、悵然若失?!岸嗲樽怨艂x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jié)”是柳永的嘆息,凄凄柳下,再會無期,能帶走的似乎只有滿懷的秋風(fēng)。周邦彥的“秋陰時晴漸向暝,變一庭凄冷,佇聽寒聲”,寫的是凄清旅途的寂寥無助。韋應(yīng)物的《聞雁》:“故園眇何處?歸思方悠哉?;茨锨镉暌梗啐S聞雁來”寫的則是懷人思鄉(xiāng)的落寞情懷。相比以上對秋的無奈,李白在感慨之余也盡顯了豪放詩人的本色:“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fēng)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總之秋天的景色大都凄涼,凄風(fēng)苦雨,枯草落花,雨打殘荷,雁鳴長空……然而換了不同的心境,詩句也會大不相同。劉禹錫就在秋風(fēng)中找到了寄托,從感時傷懷中解脫了出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杜牧也在《長安秋望》中望出了秋日的風(fēng)清云淡,別有洞天:“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
描寫秋天的詩歌名句
秋雨——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
秋夜——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日明中。
秋聲——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秋葉——夜深風(fēng)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
秋色——雨侵壞甕新苔綠,秋入橫林?jǐn)?shù)葉紅。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蕩。
秋菊——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fēng)中。
秋思——故人萬里無消息,便擬江頭問斷鴻。
秋愁——莫道身閑總是,孤燈夜夜寫清愁。
秋興——西風(fēng)吹葉滿湖邊,初換秋衣獨慨然。
秋懷——出門未免流年嘆,又見湖邊木葉飛。
秋夢——清夢初回秋夜闌,床前耿耿一燈殘。
秋憶——砧杵敲殘深巷月,梧桐搖落故園秋。
秋悟——人人解說悲秋事,不似詩人徹底知。
秋味——蟋蟀獨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聲多。
希望我能有古人的曠達,到了下一個秋天,可以多去感受喧囂夏日后的清新寧靜,漫漫寒冬前的短暫芳香,多去體會“秋風(fēng)之性勁且剛”的豪邁,少去喟嘆“秋風(fēng)秋雨愁煞人”的無奈。也會被秋而“感”,卻不再為秋而“悲”了。
月光如水水如天
初秋的燥熱將盡未盡的日子,我是極為思念那一輪屬于中秋的明月的,只有那時候才能讓人感覺到一陣真正的清涼與寧靜。而明月很多時候都被我們忽略在了日常生活之外,只有快到這么一個特殊日子的時候,才讓人想起關(guān)于明月的一些東西。
夜是如此的寂靜,寂靜中又帶了點兒熱烈,使秋聲的喧囂在樹梢達到了。月的光茫迷離閃爍而無依無附,營造出一種氤氳的氣息,不期然地便想起了秦觀的那一首《踏莎行》里的詞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一個“迷”字便函攝住了月光的那種朦朧與迷離的氣息,在這樣的時候許多模模糊糊的往事便在朦朦朧朧之中,走進了你的心間。
其實有許多事是你不用去想它,它永遠(yuǎn)在那里的,好似多少年前的一輪明月,它總是在你的心里懸掛著。月的光茫遮遮掩掩,影影綽綽,寧靜而悠遠(yuǎn)。進入月光便仿佛進入一種朦朧的夢境,而且你縱然知道它只是一個夢境,也讓你就那樣的想投入而不愿醒來。
在我們閩南話里頭,月亮有個很女性化的昵稱叫“月娘”,一直很喜歡這樣的稱呼,好像沒有太多的緣故,只是因為“月娘”裝飾了我們兒時的多少夢境。那時候一到夏天或者初秋的晚上,我們一般都睡在屋頂上,看著寧靜的夜空,伴著那樣的月光或者星光,在大人們一個個迷人的故事中睡去,在睡中難免還會做上一個坐著月亮的小船去采摘星星的美夢。
那時候老人們常常對小孩子說,不要用食指指著“月娘”,不然,晚上“月娘”會化作一把鐮刀來割去你的耳朵的。于是,孩子們便只好把自己的食指緊緊地握在自己的拳頭里,生怕一個不小心便會惹來被割去耳朵的禍端。好像也有那樣的小伙伴,竟還是把食指指向了月亮,最后只被嚇得一晚上都不敢睡覺,只怕一旦睡去,自己的耳朵就要被“月娘”偷偷的來割了去。秋季是由夏季到冬季的過度季節(jié)。陰歷為7至9月立秋到立冬,陽歷為9至11月,天文為秋分到冬至這一段時間。
一、解讀情感
毋容置疑,一個“別”字已經(jīng)告訴讀者這是一首送別詩?,F(xiàn)在就讓我們打開記憶之門,共同回憶曾經(jīng)學(xué)過的送別詩歌:王維《送元二之安西》,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柳永《雨霖鈴》,李叔同《送別》,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李商隱《無題》,杜甫《春望》,白居易《琵琶行》……回憶激發(fā)了興趣,也強化了記憶,加深了理解,為學(xué)習(xí)《再別康橋》打下了基礎(chǔ)。
二、解讀風(fēng)格
《再別康橋》雖為送別詩,但全詩中看不到一點感傷,一點眼淚,甚至一絲憤怒,一絲怨恨,而是飄逸豪放、淡如煙霧。她“樂而不、哀而不傷”,采用中正、平和、靜穆方式抒情,你覺得跟我們學(xué)過的哪些古典詩歌相似?學(xué)生陷入沉思,但也很快在記憶的大海中找到了驚喜: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高適《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涯誰人不識君?!蓖醪g《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睔W陽修《玉樓春》“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guān)風(fēng)與月”……學(xué)生的幸福在臉上,學(xué)生的收獲在心底。不經(jīng)意間,抽象的詩歌風(fēng)格問題變得十分清晰而具體。用詩歌解讀詩歌竟是如此愉快而有趣。
三、解讀內(nèi)容
1920-1921年徐志摩在英國康橋留學(xué)兩年,期間遇到了一代才女林徽因,并且瘋狂地愛上了她,度過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1922年回國前夕,曾作長詩《康橋再會吧》,在詩中稱康橋“永為我精神依戀之鄉(xiāng)”“難得的知己”“生命的源泉”。1928年他又來到英國,重拾康橋舊夢。他感慨萬千,情動辭發(fā),吟成了這傳世名作。請同學(xué)們結(jié)合我的描述和詩歌的學(xué)習(xí),用我們已經(jīng)學(xué)過的詩歌對《再別康橋》的內(nèi)容做一概括。學(xué)生很快喊出了:“煙水(康橋)數(shù)年魂夢,何(無)處可追尋?”肯定、鼓勵學(xué)生后,筆者繼續(xù)引導(dǎo)學(xué)生,詩人來到康橋,看到一幅幅的美景圖畫,他又想到了誰?你又想到了哪句詩?有人瞬間開悟:“畫圖省識春風(fēng)面(徽因面)?!惫P者接著啟發(fā),詩人留念康橋,最終與康橋揮手作別,康橋送他離開,我們用哪句詩概括好呢?“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學(xué)生幾乎脫口而出。在此期間,學(xué)生也想到了很多詩句,雖不十分貼切,但學(xué)生活躍的思維和學(xué)生意外的收獲已讓筆者激動不已。
四、解讀意象
意象是詩人情感的載體,這首詩中才子隱秘的情思就是深深隱藏在意象中的。解讀意象,我們就能走進才子的內(nèi)心世界。比如云彩就是古典詩歌中常用的意象,它常常被喻為心愛的女子和美好的感情。李白《宮中行樂詞》“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飛”和晏幾道《臨江仙》“當(dāng)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彩云”都喻為心愛的美人,純潔的愛情。遺憾的是《再別康橋》中的彩云和白居易《簡簡吟》中的“大都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中的“彩云”一樣難以堅守。下面我們就用詩歌解讀其它的意象。筆者沒有想到的是效果如此之好,簡直是一場詩歌的盛會。筆者篩選整理如下:柳樹,“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水草,“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yuǎn)還生”;青荇,“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d之”;水草,“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yuǎn)道”;夢,“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潭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星輝,“南極星輝彩云邊,律轉(zhuǎn)黃鐘一日前”;笙簫,“忽聞下界笙簫曲,斜倚紅鸞笑不休”。
五、解讀形式三美
接下來引用嚴(yán)羽《滄浪詩話》“詩者,詠性情也”,張舜民《跋百之詩畫》“詩者,無形畫也”,姜夔《白石道人詩說》“詩者,守法度也”對詩歌進行總結(jié)。重點解讀“守法度”,解讀“三美”。聞一多先生關(guān)于新詩創(chuàng)作的“三美”主張與古典格律詩的要求一脈相承。作為新詩中的格律詩,《再別康橋》體現(xiàn)了語言外殼上的古典美。一是注重音樂美,強調(diào)音韻和節(jié)奏。本詩一節(jié)一韻,首尾同韻,首節(jié)和未節(jié)又節(jié)奏相同,回環(huán)呼應(yīng)。二是注重建筑美,強調(diào)節(jié)的整齊和句的勻稱。本詩四行一節(jié),每節(jié)詩行的排列錯落有致,多用六七字句,夾雜著八字句,整齊中顯出參差的變化。三是強調(diào)繪畫美,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再別康橋》的每一小節(jié),都是一幅畫,并且是一幅流動的畫。如“揮手作別云彩”“青荇水底招搖”“撐篙漫溯尋夢”“笙簫夏蟲沉默”等等。
總之,筆者感覺用詩歌解讀詩歌是必要的,也是有趣的,廣大同仁不妨一試,相信師生都會體會到無窮的樂趣。
參考文獻:
[1]王小華. 詩意的心靈――《再別康橋》解讀[J]. 雞西大學(xué)學(xué)報,2011,(7).
[2]王東殷.云彩的秘密――解讀《再別康橋》[J]. 語文月刊,2015,(2).
[3]李金松. 穿越靈魂的三界,守望永遠(yuǎn)的家園――《再別康橋》的性靈解讀[J].文教資料,2007,(1).
[4]鄔建芳. 用詩情召喚詩情――《再別康橋》課例解析[J].中學(xué)語文教學(xué),2006,(12).
[5]陳緒石. 多情自古傷離別――《再別康橋》解讀[J]. 寧波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04,(3).
《人間詞話》是我國近代學(xué)者王國維撰寫的詞論著作,對歷代詞作名篇及作家作了精辟的評點,并提出了以“境界”說為核心的詞論觀點,代表了作者文藝思想的精髓,是“晚清以來論詞的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
王國維(1877―1927),初名國楨,字靜安、伯隅,號觀堂,是我國近代著名學(xué)者,學(xué)術(shù)研究涉獵廣泛,包括美學(xué)、哲學(xué)、文學(xué)、史學(xué)、考古學(xué)等,留下了許多有深遠(yuǎn)影響的著作,其中不少是開風(fēng)氣之先,為當(dāng)時的學(xué)術(shù)研究開辟了嶄新的視角和道路,對后世有深遠(yuǎn)影響。例如在文學(xué)研究中第一個用西方理論來闡釋中國古典文學(xué)作品,文論著作除《人間詞話》外還有《紅樓夢評論》等。在史學(xué)和考古學(xué)方面,他首創(chuàng)“二重證據(jù)法”,用出土文物和文獻資料互相對照來考證古史和甲骨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王國維的學(xué)術(shù)造詣,與他的治學(xué)方法關(guān)系極大。他精通英、日、德三種外語,飽讀康德、叔本華、尼采等人著作,在治學(xué)思路和方法上受西方哲學(xué)思想影響很深?!度碎g詞話》雖然名為“詞話”,體例上似乎也與傳統(tǒng)的“詩話”一類批評著作有某些相似之處,但實際上卻有其頗富創(chuàng)見的理論體系,是“新觀念與舊修養(yǎng)的結(jié)合”,是“可以導(dǎo)引現(xiàn)代的讀者通向古代的文學(xué)、結(jié)合西方之觀念與中國傳統(tǒng)之心智的一座重要橋梁”。
二、深入品評
《人間詞話》最初發(fā)表于1908年,分三期刊登在《國粹學(xué)報》上。此后有一些學(xué)者對其進行標(biāo)點、注解。王國維逝世后,又陸續(xù)有學(xué)者輯錄他未發(fā)表的遺稿,搜集他在其他著作中論詞的部分,不斷補入,因此我們今天看到的《人間詞話》較最初發(fā)表時的內(nèi)容更為豐富。
今天通行的《人間詞話》,全書分三卷,都是針對歷代詞家及詞作的短評,共一百余則。這種體例看似與傳統(tǒng)的“詩話”“詞話”類著作沒有什么區(qū)別,但王國維的創(chuàng)舉在于,他建立了以“境界”為核心的詞論體系(這一理論有時也被用于詞之外的其他體裁文學(xué)批評中),對后世的詞學(xué)研究和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
“境界”一詞,來源于佛教,本不是王國維首創(chuàng),他以“境界”作為評詞的術(shù)語,其含義當(dāng)然與佛典中不同。究竟什么是王國維所謂的“意境”呢?作者本人在書中并沒有給出確切的定義,但多有舉例,明確贊賞“有境界”的作品,肯定能寫出“境界”的作家。有學(xué)者認(rèn)為王國維所謂的“境界”,“其含義乃是說凡作者能把自己所感知之‘境界’,在作品中作鮮明真切的表現(xiàn),使讀者也可得到同樣鮮明真切之感受者,如此才是‘有境界’的作品”(葉嘉瑩語)。簡單地說,即作品在描寫上能做到“情景交融”,準(zhǔn)確寫出所見之景或所感之情,并能使讀者產(chǎn)生共鳴。
樹立了“境界”這一標(biāo)準(zhǔn),作者進一步對“境界”作出劃分,提出詞中有“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認(rèn)為“有我之境”是“以我觀物”,“無我之境”是“以物觀物”,此二者“一優(yōu)美一宏壯也”。對“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的含義,也有許多解釋。簡單地說,“有我之境”是將作者本人的感情帶入對景物的描繪中,使景物也帶上作者的個人色彩;“無我之境”則是作者泯滅自我意識,與外物融為一體。這是對“境界”的進一步分類和闡述。
除了對“境界”本身的描述,關(guān)于營造“境界”的手法,王國維也提出了“造境”與“寫境”兩種,認(rèn)為它們是“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有學(xué)者認(rèn)為“理想與寫實”的提法來源于叔本華,但“造境”“寫境”的觀念本身卻是中國傳統(tǒng)文論、詩論中所固有,這種區(qū)別正體現(xiàn)了王國維以西方哲學(xué)思維治中國學(xué)術(shù)的方法。王國維雖然將這二者并舉,但同時他自己也認(rèn)為它們“頗難分別”。由于文學(xué)形象來源于客觀存在而又必然不同于客觀存在,所以“寫實家亦理想家”,“理想家亦寫實家”,“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可見“造境”與“寫境”大體上是作品因取材不同而產(chǎn)生的區(qū)別,是兩種有區(qū)別又不對立的創(chuàng)作手法。
三、名篇選讀
(一)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故也。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①,“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②,有我之境也?!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③,“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④,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樹立耳。
無我之境,人惟于靜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動之靜⑤時得之。故一優(yōu)美,一宏壯也。
自然中之物互相關(guān)系,互相限制。然其寫之于文學(xué)及美術(shù)中也,必遺其關(guān)系限制之處。故雖寫實家亦理想家也。又雖如何虛構(gòu)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構(gòu)造亦必從自然之法律⑥。故雖理想家亦寫實家也。
【注釋】
①“淚眼”二句:出自馮延巳《鵲踏枝》。
②“可堪”二句:出自秦觀《踏莎行》。
③“采菊”二句:出自陶淵明《飲酒(其五)》。
④“寒波”二句:出自元好問《潁亭留別》。
⑤由動之靜:即由動態(tài)到靜態(tài),由蕩動到平靜。
⑥法律:這里指自然的法則、規(guī)律。
(二)
問“隔”與“不隔”之別,曰:陶①、謝②之詩不隔,延年③則稍隔矣;東坡④之詩不隔,山谷⑤則稍隔矣?!俺靥辽翰荨雹?,“空梁落燕泥”⑦等二句,妙處唯在不隔。詞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詞論,如歐陽公《少年游》⑧詠春草上半闕云:“闌干十二獨憑春,晴碧遠(yuǎn)連云,二月三月,千里萬里,行色苦愁人?!闭Z語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則隔矣。白石⑨《翠樓吟》⑩“此地宜有詞仙,擁素云黃鶴,與君游戲。玉梯凝望久,嘆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氣”,則隔矣。然南宋詞雖不隔處,比之前人,自有淺深厚薄之別。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眐“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眑寫情如此,方為不隔?!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眒“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n寫景如此,方為不隔。
【注釋】
①陶:指東晉詩人陶淵明。
②謝:指東晉詩人謝靈運。
③延年:指南朝宋詩人顏延之,字延年,與謝靈運并稱“顏謝”。
④東坡:指蘇軾。
⑤山谷:指黃庭堅,自號山谷道人。
⑥“池塘生春草”:出自謝靈運《登池上樓》。“潛虬媚幽姿,飛鴻響遠(yuǎn)音。薄霄愧云浮,棲川怍淵沉。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祿反窮海,臥對空林。衾枕昧節(jié)候,褰開暫窺臨。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初景革緒風(fēng),新陽改故陰。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祁祁傷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離群難處心。持操豈獨古,無悶征在今。”
⑦“空梁落燕泥”:出自隋代詩人薛道衡的《昔昔鹽》。
⑧歐陽修《少年游》:“闌干十二獨憑春,晴碧遠(yuǎn)連云。二月三月,千里萬里,行色苦愁人。 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與離魂。那堪疏雨滴黃昏,更特地憶王孫。”
⑨白石:指南宋詞人姜夔,別號白石道人。
⑩《翠樓吟》(淳熙丙午冬,武昌安遠(yuǎn)樓成,與劉去非諸友落之,度曲見志。予去武昌十年,故人有泊舟鸚鵡洲者,聞小姬歌此詞。問之,頗能道其事。還吳,為予言之。興懷昔游,且傷今之離索也。):“月冷龍沙,塵清虎落,今年漢初賜。新翻胡部曲,聽氈幕、元戎歌吹。層樓高峙,看檻曲縈紅,檐牙飛翠。人姝麗,粉香吹下,夜寒風(fēng)細(xì)。 此地宜有詞仙,擁素云黃鶴,與君游戲。玉梯凝望久,嘆芳草、萋萋千里。天涯情味,仗酒祓清愁,花銷英氣。西山外,晚來還卷,一簾秋霽?!?/p>
k“生年”四句:出自《古詩十九首(第十五)》。
l“服食”四句:出自《古詩十九首(第十三)》。
m“采菊”四句:出自陶淵明《飲酒(其五)》,見上篇注③。
n“天似穹廬”四句:出自《樂府詩集?敕勒歌》。
四、名句積累
1. 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2. 尼采謂:一切文學(xué),余愛以血書者。后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詞亦略似之①。然道君不過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則儼有釋迦②、基督擔(dān)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注釋】
①道君皇帝:指宋徽宗趙佶。他信奉道教,自稱“教主道君皇帝”。
②釋迦:指釋迦牟尼。
3. 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xué)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①,此第一境也?!耙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②,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③,此第三境也。
【注釋】
①“昨夜”句:出自晏殊《蝶戀花》。
②“衣帶”句:出自柳永《鳳棲梧》。
③“眾里”句:出自辛棄疾《青玉案》。
4.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①,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習(xí)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注釋】
①納蘭容若:即納蘭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清代著名詞人。
5. 古詩云:“誰能思不歌?誰能饑不食?”詩詞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鳴者也。故歡娛之辭難工,愁苦之言易巧。
6.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五、拓展閱讀
曉步
王國維
興來隨意步南阡,夾道垂楊相帶妍。
萬木沉酣新雨后,百昌蘇醒曉風(fēng)前。
四時可愛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
我與野鷗申后約,不辭旦旦冒寒煙。
清平樂?況夔笙太守索題香南雅集圖
王國維
蕙蘭同畹,著意風(fēng)光轉(zhuǎn)。劫后芳華仍畹轉(zhuǎn),得似鳳城初見。 舊人惟有何戡,玉宸宮調(diào)曾諳。腸斷杜陵詩句,落花時節(jié)江南。
水龍吟?楊花用章質(zhì)夫蘇子瞻唱和韻
王國維
開時不與人看,如何一霎蒙蒙墜。日長無緒,回廊小立,迷離情思。細(xì)雨池塘,斜陽院落,重門深閉。正參差欲住,輕衫掠處,又特地,因風(fēng)起。 花事闌珊到汝,更休尋滿枝瓊綴。算來只合,人間哀樂,者般零碎。一樣飄零,寧為塵土,勿隨流水。怕盈盈,一片春江,都貯得,離人淚。
六、探究空間
夾道開洞門,弱柳低畫戟。
簾影竹華起,蕭聲吹日色。
蜂語繞妝鏡,拂蛾學(xué)春碧。
亂系丁香梢,滿欄花向夕。
【前言】
《難忘曲》是唐代詩人李賀的作品。這是一首樂府詩,詩中是以一位深閨女子的孤凄寂寞的口吻吐訴詩人抑郁的情懷。一、二句通過暗示性的筆觸,極力描寫府第的高大、華貴、莊嚴(yán);三、四句進一步渲染府第深院的環(huán)境氣氛;五、六句把鏡頭轉(zhuǎn)而直接對準(zhǔn)了這深院中的人物;七、八句是點睛之筆,鏡頭從閨房轉(zhuǎn)向庭院,展現(xiàn)了一幅美麗動人而又帶有憂傷的畫面。全詩文字綺麗,詩意隱晦,沒有直接將詩意說破,卻又在字句中蘊含著詩意,富有一種含蓄美和朦朧美。
【注釋】
⑴夾道:在道路兩旁?!吨芏Y秋官鄉(xiāng)士》:“帥其屬,夾道而蹕三公。”
⑵畫戟:古兵器名。因有彩飾,故稱。舊時常作為儀飾之用。唐韋應(yīng)物《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詩:“兵衛(wèi)森畫戟,宴寢凝清香?!?/p>
⑶竹華:指日光穿射的簾影。華:一作“葉”。
⑷日色:猶天色。借指時間。唐薛用弱《集異記·鄧元佐》:“時日色已暝,元佐引領(lǐng)前望,忽見燈火,意有人家,乃尋而投之。”
⑸蜂語:謂蜂飛舞時發(fā)出的嗡嗡之聲。王琦匯解:“蜂語,蜂聲也。蜂飛則有聲,聞花香處則群萃焉?!眾y鏡:化妝用的鏡子。唐王勃《臨高臺》詩:“歌屏朝掩翠,妝鏡晚窺紅?!?/p>
⑹拂:一作畫。春碧:春日碧綠色的景物,指春山、春水或春草等。語出江淹《別賦》“春草碧色”,這里形容所畫的蛾眉猶如春*一樣青翠。
⑺亂系:指女主人公手捏著丁香花的枝梢,漫無目的地系梢。丁香: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葉卵圓形或腎臟形?;ㄗ仙虬咨?,春季開,有香味?;ü陂L筒狀,果實略扁。多生在中國北方。供觀賞,嫩葉可制茶。
⑻向夕:傍晚;薄暮。晉陶潛《歲暮和張常侍》詩:“向夕長風(fēng)起,寒云沒西山?!?/p>
【翻譯】
壯麗而深邃的宅第大門層層洞開,門前所列的畫戟竟高出道旁垂柳許多。薄薄的簾幕在輕輕搖曳著,偶爾掀起低垂的一角;闊大的庭院中回旋著低緩的簫聲,送走了流逝的時光。室內(nèi)一只蜜蜂嗡嗡地圍著梳妝鏡,把鏡中景象當(dāng)鮮花,原來是一位女子站在梳妝臺前,對鏡描繪著蛾眉。她手捏著丁香花的枝梢,漫無目的地系著,看著眼前的花兒將要凋謝了。
【賞析】
此詩的起句采取了樂府《相逢行》傳統(tǒng)的開篇方式:“夾道開洞門,弱柳低畫戟”,先極力描寫府第的高大、華貴、莊嚴(yán),如古辭:“黃金為君門,白玉為君堂。……中庭生桂樹,華燈何煌煌”;南朝梁張率:“高門既如一,甲第復(fù)相似”;昭明太子蕭統(tǒng):“朱門間皓壁,刻桷映晨離。階植若華草,光影逐飆移。”但在具體的描寫方法與文字技巧運用上,又存在明顯的差異。李賀詩沒有鋪金疊翠,也沒有用什么渲染夸張的詞匯修飾,卻通過一種暗示性的筆觸,將府第的高大莊嚴(yán)充分地顯現(xiàn)出來。這里,詩人不寫府第的壯麗莊嚴(yán),而寫道狹;不寫門前那標(biāo)志著身份地位的畫戟如何高大,而寫高高的垂柳卻低于畫戟。實際上,是府第的宏偉而使道路顯得狹窄;畫戟的高大而使垂柳顯得低矮。這種透過一層、深入一層的寫法,使府第的氣派在“夾道”與“弱柳”的襯托之中,恍然如在目前。與那些直寫府第高大華貴的詩句相比,不僅更富有詩的含蓄,而且也更容易引起讀者的聯(lián)想。
接下兩句進一步渲染府第深院的環(huán)境氣氛。按照傳統(tǒng)樂府的寫法,這里應(yīng)該描寫的是,深深庭院中到處高屋櫛鱗、繁華似綿的景象。而詩人卻拋開了這些早已被《相逢行》的作者們寫俗了的寫法,僅僅選擇了這樣一個鏡頭:“簾影竹華起,簫聲吹日色。”這兩句詩都極力寫動,似乎要以簾動與簫聲為這華貴的大院增添一點兒熱鬧的氣氛。然而,從藝術(shù)效果來說,簾動與簫聲,不僅沒有使大院增加一分生氣,反而使人感到了人生經(jīng)歷中不常體驗到的一種沉寂。這兩句詩的寫法,和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中的名句:“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有些類似,同樣都是以動寫靜,但王籍筆下的靜,使人感到的是大自然的優(yōu)美和沉浸于其中的愜意,透露出人與自然神交以后的精神意趣。而李賀筆下的靜,卻給人一種與世隔絕后難以忍受的空寂感,甚至隱隱地在繁華似錦中透露出抒情主人公內(nèi)心的凄涼與無可奈何,這才是這兩句詩真正所要體現(xiàn)的意趣與心態(tài)。
關(guān)于在這種沉寂的環(huán)境里生活的人的樣子,詩的第四句雖然透露出一點兒信息,但那是在簾幕之后“猶抱琵琶半遮面”的隱隱約約的形象,還不能讓人一下子看清她的面目。于是,詩的第五、六兩句就把鏡頭轉(zhuǎn)而直接對準(zhǔn)了這深院中的人物:“蜂語繞妝鏡,畫蛾學(xué)春碧?!痹瓉磉@位伴著簾影、伴著“簫聲吹日色”的抒情主人公竟是一位女子。只見她站立在梳妝臺前,對鏡描繪著蛾眉。而那蜜蜂“嗡嗡”叫著,好像也知欣賞其美貌一樣地飛前飛后,“議論不休”,好象在尋找著散發(fā)出陣陣芳香的花兒。這兩句寫人物非常含蓄傳神,始終沒露出人物的容貌形象,卻抓住蜜蜂錯把女子當(dāng)成鮮花的細(xì)節(jié)和女子對鏡梳妝的一個動作,寫出她如花似玉的美貌,透露出她對美的追求,同時,也流露出幾分顧影自憐之意。這樣一位美貌的女子,她的青春、她的生命活力,居然只能在對鏡梳妝中慢慢消逝,只能在孤獨寂寞中百無聊賴地度過。這是十分難堪的境地,也是非常不幸的生活。
最后兩句是全詩的,也是點睛之筆。詩人的鏡頭從閨房搖向庭院,展現(xiàn)了一幅十分美麗動人而又帶有幾縷憂傷的畫面:“亂系丁香結(jié),滿欄花向夕”?!皝y系”與馮延巳《謁金門》“閑引鴛鴦芳經(jīng)里,手挼紅杏蕊”中的“手挼”是一個意思。這里詩人捕捉住最能反映人物內(nèi)心活動的動作,寫她手里系著丁香結(jié),可她的心好像又并不在這兒。她在想,在盼望,又在感傷。短短的幾個字,意味無窮,把女主人公心緒茫茫、心事重重、茫然無措又惆悵傷感的種種復(fù)雜心情寫得真切可感,恍然可見。最后的結(jié)句也很精妙,不寫人物,不抒情思,卻落在寫景上,描繪出花園中滿欄的鮮花沐浴著夕陽的余輝、格外動人的景象。這是寫景,也是言情,其字里行間,分明傳達出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意趣。這里的“向夕”二字尤其耐人尋味。它寫出了這眼下的鮮花已不是初春時節(jié)蓓蕾初綻的時光,而是已經(jīng)開始“向夕”了。即是說,它們春花爛漫、最有魅力的時刻就要逝去,美好的日子已經(jīng)所剩無幾,等待它們的將是不可避免的凋殘的命運。顯然,詩人這里寫花、寫景,都含有暗喻、象征的意味。這閨中少女青春無幾,這花就是她虛度年華、青春將逝的命運的形象寫照。透過這個以花喻人的結(jié)句,再回過頭去品味全詩,就不難理解詩人為什么要特地描寫“簾影竹華起,簫聲吹日色”的清幽寂寞氣氛,去渲染時光的難捱,獨處的百無聊賴。也不難理解詩人為什么要通過女主人公對鏡梳妝的情節(jié),去實現(xiàn)人物試圖以精心的梳妝打扮挽住即將逝去的青春年華,以葆青春常駐的心理情緒。同時,也可以進一步理解女主人公在“亂系丁香梢”時所傾注的復(fù)雜感情。詩貴含蓄,結(jié)句尤重含蓄蘊藉。這個結(jié)句確實結(jié)得很妙,它不僅照應(yīng)全詩,又能言有盡而意無窮,給人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